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希浦系统起搏对老年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病人效果的Meta分析
1
作者 成荣 周昊阳 +3 位作者 李颖 张成 李春雨 陈彦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557-563,共7页
目的评估右心室起搏后,患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的老年病人升级至希浦系统起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希浦系统起搏对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疗效的... 目的评估右心室起搏后,患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的老年病人升级至希浦系统起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希浦系统起搏对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疗效的相关文献,提取研究中有关临床获益和安全性的数据,在RevMan 5.4软件上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185例病人,升级希浦系统起搏的成功率为95%。Meta分析结果显示:升级希浦系统起搏后,随访期间病人的左心室射血分数(MD=-11.73,95%CI:-14.74~-8.72,P<0.01)较升级术前提高,QRS波时限(MD=59.84,95%CI:55.98~63.70,P<0.01)较升级术前缩短,NYHA心功能分级(MD=1.05,95%CI:0.70~1.41,P<0.01)较升级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起搏阈值(MD=-0.11,95%CI:-0.24~0.02,P=0.08)和R波振幅(MD=-0.35,95%CI:-1.94~1.24,P=0.66)升级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中观察到2例病人死亡。结论对于老年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病人,可考虑升级起搏方式为希浦系统起搏,不仅可以纠正长期右心室起搏引起的心脏电不同步和心室重塑,同时也能改善病人的临床心功能并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浦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 老年人 右心室起搏 META分析
下载PDF
无导线起搏器与经静脉置入单腔起搏器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2
作者 范剑峰 方译 +4 位作者 刘建清 温灿 熊鹏辉 郑春华 彭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5-837,共3页
目的 分析Micra无导线起搏器(LP)与单腔经静脉起搏器(TVP)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4月因心动过缓于南昌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置入起搏器患者91例,置入Micra LP的患者23例作为LP组,以及同时期置入TVP的患... 目的 分析Micra无导线起搏器(LP)与单腔经静脉起搏器(TVP)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4月因心动过缓于南昌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置入起搏器患者91例,置入Micra LP的患者23例作为LP组,以及同时期置入TVP的患者68例作为TV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心脏功能、术中和术后各项起搏参数以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LP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短于TVP组[(46.57±5.39)min vs(52.37±6.91)min,P<0.01;(8.75±3.01)min vs(9.45±2.10)min,P<0.01]。LP组EF值改善显著优于T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6个月,2组起搏器各项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VP组术后4例患者出现囊袋血肿,与L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cra LP置入手术操作微创,手术成功率高、时间较短,安全性高,起搏参数稳定,显著减少导线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缓 心脏起搏 人工 并发症 Micra无导线起搏 经静脉单腔起搏
下载PDF
希浦系统起搏在CRT中的应用
3
作者 张萌 曹威 李述峰 《心脏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37-341,共5页
1958年胸外科医生Senning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了世界上首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经过60余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右心室单腔起搏,到现在的双腔、三腔起搏,起搏器的风向标已经从单纯的激动心腔演变为追求电和机械同步性更佳的生理性起搏... 1958年胸外科医生Senning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了世界上首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经过60余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右心室单腔起搏,到现在的双腔、三腔起搏,起搏器的风向标已经从单纯的激动心腔演变为追求电和机械同步性更佳的生理性起搏,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目前生理性起搏多采用希浦系统起搏。从最初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等到现在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CRT可使用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pacemaker,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CRT-D)。本文主要针对希浦系统起搏在CRT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浦系统起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下载PDF
心力衰竭起搏治疗的进展
4
作者 时向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1-363,共3页
近年来针对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的药物治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并促进了指南的更新,但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活动耐量,生活质量,远期生存率等仍不理想,成为巨大的社会医疗负担。随着对心衰发病机制理解的深入,起搏治疗... 近年来针对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的药物治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并促进了指南的更新,但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活动耐量,生活质量,远期生存率等仍不理想,成为巨大的社会医疗负担。随着对心衰发病机制理解的深入,起搏治疗已成为心衰患者重要的治疗选择,本述评将主要针对这一领域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起搏 人工 传导系统起搏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 无导线左心室心内膜起搏 压力反射激动治疗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熊翠 杨莹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9期117-120,共4页
心脏起搏是治疗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所致心动过缓的有效方法。传统的右心室心尖起搏可导致电和机械不同步,从而增加房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风险,高比例的右心室间隔部位起搏也可增加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风险。由中国人首创... 心脏起搏是治疗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所致心动过缓的有效方法。传统的右心室心尖起搏可导致电和机械不同步,从而增加房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风险,高比例的右心室间隔部位起搏也可增加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风险。由中国人首创的左束支起搏技术,近年来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诸多研究正在开展,取得日新月异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生理性的起搏新策略,左束支起搏技术绕过病理性阻滞区域直接激动左束支,相较右心室起搏可使患者获得更生理的起搏方式,且可成功纠正由左束支传导阻滞引起的心力衰竭,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通过回顾该前沿技术的研究动态,对国内外左束支起搏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生理性起搏 临床疗效 心脏起搏并发症
下载PDF
原CIED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后导线拔除1例
6
作者 吴园园 徐吉喆 +2 位作者 王小娟 白明 牛小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94-495,共2页
1病例患者男性,86岁,主因“起搏器植入术后13年,发现囊袋破溃6月”入院。患者于13年前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于当地医院植入双腔永久性心脏起搏器。5年前起搏器电池耗竭,于当地医院行起搏器更换术。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起搏器植入术 永久性心脏起搏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起搏器更换 囊袋破溃 导线拔除 无导线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黄琴 李奎 +3 位作者 王建灵 周红 钟惠 朱正芬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究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4例AVB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HBP组和RVAP组各52例,HBP组行HBP治疗,RVAP组行RVAP治疗,比较两组术前... 目的:探究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4例AVB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HBP组和RVAP组各52例,HBP组行HBP治疗,RVAP组行RVAP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心脏结构学参数、心脏起搏参数、心率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QRS时限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前后心脏结构学参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心脏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阻抗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前、术后1个月,两组HR、SV、CI、LVEF、QRS时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6个月,HBP组HR、SV、CI、LVEF显著高于RVAP组(均P<0.05),RVAP组QRS波时限显著低于HBP组(P<0.05);结论:HBP对AVB患者的电-机械同步性优于RVAP,近期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结构学 心功能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希浦系统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成之卉 周淑娴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心脏起搏是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及严重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传统右心室起搏可增加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发生率,双心室起搏具有相对较高的无应答率。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希浦系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新技术,起搏参数稳定,心脏同步... 心脏起搏是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及严重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传统右心室起搏可增加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发生率,双心室起搏具有相对较高的无应答率。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希浦系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新技术,起搏参数稳定,心脏同步性好。本文就目前希浦系统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为促进希浦系统起搏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左室同步性 右心室起搏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下载PDF
心律失常与起搏领域临床研究2023年度进展
9
作者 吴寸草 李学斌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20-23,共4页
回顾2023年心律失常领域重要临床试验,涉及心房颤动(房颤)、起搏等方面。CIRDADOSE研究及EARLY-AF研究均肯定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疗效,减慢房颤进展。MANIFEST-PF研究回顾房颤脉冲场消融的成功率及安全性,在ADVENT研究中再次证实其安... 回顾2023年心律失常领域重要临床试验,涉及心房颤动(房颤)、起搏等方面。CIRDADOSE研究及EARLY-AF研究均肯定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疗效,减慢房颤进展。MANIFEST-PF研究回顾房颤脉冲场消融的成功率及安全性,在ADVENT研究中再次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劣于传统热消融。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研究中,与双心室起搏(BVP)相比,LBBAP降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和新发房颤发生率。对于起搏比例高且射血分数降低的起搏器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BUDAPEST CRT升级研究肯定了其升级到心脏再同步除颤器(CRT-D)的明确获益。DANPACEⅡ研究显示窦房结功能障碍患者的心房起搏最小化并不能降低房颤的发生率。IDE研究显示Aveir DR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术后3个月安全性良好,可提供可靠的心房起搏和房室同步。iSUSI研究是对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注册研究,发现心力衰竭和非心力衰竭患者不恰当和恰当电击率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试验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消融 脉冲场消融 左束支区域起搏 CRT升级 无导线起搏 植入式除颤器
下载PDF
左室间隔起搏与左束支起搏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10
作者 何亚菲 林文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5期2777-2781,共5页
综述左室间隔起搏(LVS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LVSP和LBBP的区别在于LBBP夺获左束支,而LVSP仅夺获心肌,LBBP是一种新的起搏方式,可用于规避希氏束起搏或右心室起搏的局限性,可以绕过心脏传导系统中的病理区域为病人... 综述左室间隔起搏(LVS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LVSP和LBBP的区别在于LBBP夺获左束支,而LVSP仅夺获心肌,LBBP是一种新的起搏方式,可用于规避希氏束起搏或右心室起搏的局限性,可以绕过心脏传导系统中的病理区域为病人提供生理起搏方式,保证了起搏后窄QRS宽度和快速的左室激动时间,具有较低的起搏夺获阈值,并可作为典型LBBB病人的心脏再同步起搏器(CRT)潜在替代方案,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间隔起搏 左束支起搏 综述
下载PDF
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左束支起搏与右心室起搏的临床对照研究
11
作者 潘非非 张冰航 +1 位作者 车星星 王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2070-2073,共4页
目的:比较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右心室起搏(RV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起搏特点及起搏参数长期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4月—2023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病人,25例病人接受了RVP,作为RVP组,... 目的:比较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右心室起搏(RV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起搏特点及起搏参数长期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4月—2023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病人,25例病人接受了RVP,作为RVP组,另外25例病人接受了LBBP,作为LBB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电极放置及透视时间、QRS间期、术中及随访时心室导联参数。结果:50例病人均成功完成起搏器植入。LBBP组术后QRS间期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而RVP组术后QRS间期呈现增加趋势(P<0.05),且RVP组术后QRS间期较LBBP组延长(P<0.01)。术中LBBP组起搏阈值低于RVP组[(0.83±0.25)mV与(1.33±0.61)mV,P<0.01],R波振幅明显升高[(10.8±5.3)mV与(6.9±3.4)mV,P<0.01],两组起搏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BBP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持续时间明显长于RVP组(P<0.01)。在随访过程中,RVP组与LBBP组起搏参数都保持稳定。结论:与RVP相比,LBBP具有更低的起搏阈值、更高的R波振幅和更短的QRS时间来实现更接近生理传导的起搏,表明LBBP是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的一种生理起搏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生理起搏
下载PDF
起搏器非竞争性心房起搏功能1例
12
作者 赵凤 陈丽娜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79-180,共2页
随着起搏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起搏器产品也不断更新,各起搏器厂家还设计了各种起搏器特殊功能,以满足不同起搏患者的需求。非竞争性心房起搏功能(non-comp atrial pacing,NCAP)为起搏器特殊功能之一,此功能可防止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的... 随着起搏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起搏器产品也不断更新,各起搏器厂家还设计了各种起搏器特殊功能,以满足不同起搏患者的需求。非竞争性心房起搏功能(non-comp atrial pacing,NCAP)为起搏器特殊功能之一,此功能可防止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在不同心律失常及不同类型起搏器中,其运作时的心电图表现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竞争性 心房起搏 起搏治疗 心电图表现 起搏 心律失常 特殊功能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对老年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邓华 李凌 朱丹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78-485,共8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对老年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对老年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起搏电极植入部位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于右心室间隔处植入心脏起搏器,观察组患者于左束支区域植入心脏起搏器。分别于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观察各指标变化,包括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左心室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ime to peak longitudinal strain standard deviation,Tls-SD)、最大差值(time to peak longitudinal strain maximum difference,Tls-dif),左心室收缩期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ime to peak radial strain standard deviation,Trs-SD)、最大差值(time to peak radial strain maximum difference,Trs-dif),左心室收缩期环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ime to peak circumferential strain standard deviation,Tcs-SD)、最大差值(time to peak circumferential strain maximum difference,Tcs-dif)]以及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心腔大小[右心房内径(right atrial inner diameter,RAD)、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等。于术后12个月测定起搏参数(感知、阈值、阻抗、心室起搏比例),并统计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12个月内心力衰竭再入院、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心功能指标LVEF、CO、CI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心腔大小指标RAD、LAD、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尤其是术后12个月[RAD:(36.63±2.22)mm vs.(40.13±1.61)mm,LAD:(31.09±1.14)mm vs.(38.32±1.08)mm,LVEDD:(49.76±3.22)mm vs.(54.63±3.14)mm,LVESD:(40.64±2.11)mm vs.(48.11±3.24)mm,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指标LSDI、Tls-SD、Tls-dif、Trs-SD、Trs-dif、Tcs-SD、Tcs-dif均低于对照组,尤其是术后12个月[LSDI:4.86%±0.83%vs.9.49%±0.48%,Tls-SD:(14.42±1.78)ms vs.(25.00±1.43)ms,Tls-dif:(50.92±4.53)ms vs.(90.17±8.41)ms,Trs-SD:(50.37±4.33)ms vs.(69.44±6.52)ms,Trs-dif:(141.03±15.64)ms vs.(179.04±18.42)ms,Tcs-SD:(37.85±3.41)ms vs.(48.10±4.62)ms,Tcs-dif:(130.09±14.53)ms vs.(158.09±18.57)ms,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NT-proBNP浓度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程控参数起搏感知、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起搏阈值低于对照组[(0.66±0.10)V vs.(0.75±0.12)V,P<0.05];两组起搏程控参数起搏感知、阻抗、阈值均处于正常范围。观察组心室起搏比例低于对照组(43.23%±4.53%vs.73.43%±6.56%,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心力衰竭再入院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0%vs.22.50%,P<0.05)。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技术在改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方面优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术后12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更有利于保护心功能,起搏参数稳定,属于一种有效且安全的起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心室间隔起搏 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心功能
下载PDF
心肌代谢显像评价老年患者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心室机械不同步性
14
作者 孙晓琰 夏凯伦 +5 位作者 顾祯祺 南宇乐 李玮 林寿莉 童加承 鹿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5-609,共5页
目的应用心肌代谢显像评价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室机械不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老年患者56例,随机分为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组和右心室起搏(RVP)组,各组28例,另选... 目的应用心肌代谢显像评价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室机械不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老年患者56例,随机分为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组和右心室起搏(RVP)组,各组28例,另选取28例未行起搏器置入术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起搏器置入术后1周内行^(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心肌代谢显像,进行PET心肌代谢影像分析和左心室机械同步性评价。结果对照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LBBAP组和RVP组[(67.68±9.61)%vs(62.71±11.33)%vs(57.36±16.07)%,P=0.012];LBBAP组与RVP组LVEF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RVP组比较,LBBAP组角度标准差(PSD)、相位带宽、熵、室壁运动总评分(SMS)、室壁增厚总评分(STS)、室壁运动异常范围占中段心肌表面积的百分比(Mot Ext)、室壁增厚异常范围占中段心肌表面积的百分比(Thk Ext)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BBAP组与对照组PSD、相位带宽、熵、SMS、STS、Mot Ext、Thk Ext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对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进行左心室机械同步性评价显示,LBBAP左心室同步性参数优于RVP,与对照组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心肌代谢显像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心室起搏
下载PDF
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崔祎 马如意 刘西平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055-1060,共6页
传统经静脉起搏器(transvenous pacemaker,TVP)挽救了万千患者生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起搏器装置所带来的相关并发症也给患者带来痛苦。无导线心脏起搏器(leadless cardiac pacemaker,LCP)的诞生解除了传统经静脉起搏器电极导... 传统经静脉起搏器(transvenous pacemaker,TVP)挽救了万千患者生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起搏器装置所带来的相关并发症也给患者带来痛苦。无导线心脏起搏器(leadless cardiac pacemaker,LCP)的诞生解除了传统经静脉起搏器电极导线及囊袋所带来的并发症,但它的临床应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尚存在许多未知和挑战。本综述将进一步介绍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来源和种类、安全性和临床性能,心脏植入电子装置感染后植入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应用,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功能终止的管理以及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导线心脏起搏 传统经静脉起搏 并发症 感染 房室同步起搏 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需心室起搏病人左室功能、起搏器程控参数的影响
16
作者 胡钦 韩卫卫 +3 位作者 梁洁 周峰 计承 刘金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4期682-686,共5页
目的:探究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需心室起搏病人左心室功能、起搏器程控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于我院需心室起搏的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右室低位间隔部起搏,研究组予以LBBAP。... 目的:探究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需心室起搏病人左心室功能、起搏器程控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于我院需心室起搏的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右室低位间隔部起搏,研究组予以LBBAP。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左室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心电图参数(QRS波宽度),并比较两组起搏器程控随访(术后1、3、6、12个月)期间起搏参数(阈值、阻抗、感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1、3、6、12个月LVEF均高于对照组,LAD、RAD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3、6、12个月血浆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3、6、12个月QRS波宽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3、6、12个月阻抗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3、6、12个月阈值、阻抗、感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08%与19.15%,P<0.05)。结论:与右室低位间隔部起搏比较,LBBAP对心室起搏病人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更小,可改善心电图参数,且起搏参数稳定,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心室起搏 右室低位间隔部起搏 左心室功能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
17
作者 刘一鸣 吕静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5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需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骰子原则把85例患者分为主动组... 目的探讨与分析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需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骰子原则把85例患者分为主动组(43例)与被动组(42例)。主动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希氏束起搏治疗,被动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治疗,记录与观察两组心室起搏参数变化情况。结果主动组起搏器置入即刻的心室起搏参数起搏阈值、阻抗、P波幅度、电流均明显低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电极置入时间、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电极置入后7 d起搏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起搏电极脱位、起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的下肢制动时间、住院时间、临时心脏起搏电极留置时间均短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其心室起搏参数,增加患者的电极置入时间、曝光时间,减少右心尖起搏带来的心室非同步的电激动,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心脏起搏器置入术 心室起搏参数 右室心尖部 被动固定电极
下载PDF
《2023HRS/APHRS/LAHRS心脏生理性起搏预防和减轻心力衰竭指南》解读
18
作者 刘曦 陈学颖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8期6-9,共4页
右心室起搏(right ventricular pacing,RVP)是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标准治疗方法,但可导致心室收缩失同步、引起起搏诱导心肌病(pacing induced cardiomyopathy,PICM)和心力衰竭,这引发了人们对生理性起搏方式的探索。心脏生理性起搏(cardia... 右心室起搏(right ventricular pacing,RVP)是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标准治疗方法,但可导致心室收缩失同步、引起起搏诱导心肌病(pacing induced cardiomyopathy,PICM)和心力衰竭,这引发了人们对生理性起搏方式的探索。心脏生理性起搏(cardiac physiologic pacing,CPP)最初指传感器驱动的频率适应性起搏或可变房室延迟(atrial-ventricular delay,AVD)的起搏方式。随后出现的双心室起搏(biventricular pacing,BVP)虽可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心力衰竭及死亡风险,但治疗反应欠佳。既往发布的《2012 EHRA/HRS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专家共识:植入和随访推荐及管理》[1]及《2018 ACC/AHA/HRS心动过缓和心脏传导延迟患者评估和管理指南》[2]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起搏 心脏再同步治疗 左心室功能 心动过缓 标准治疗方法 起搏方式 心室收缩 双心室起搏
下载PDF
传统心脏起搏器转用无导线起搏器的可行性临床研究
19
作者 郭雨龙 刘晨 +4 位作者 郭金锐 刘可 乔宇 付明鹏 郭涛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当传统心脏起搏器引起并发症或需要重置、更换时,转用无导线起搏器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传统心脏起搏器改用无导线起搏器的8例患者,其中4例为传统起搏器囊袋感染,1例为电极导... 目的:探讨当传统心脏起搏器引起并发症或需要重置、更换时,转用无导线起搏器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传统心脏起搏器改用无导线起搏器的8例患者,其中4例为传统起搏器囊袋感染,1例为电极导线断裂,3例为电量耗竭,收集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并记录转用起搏器后新发并发症情况。结果:8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8.5个月,转用无导线起搏器后1例出现慢性心包填塞。无新发感染,无导线起搏器(微)脱位及工作故障。结论:传统心脏起搏器转用无导线起搏器可行;对于心腔内遗留有传统电极导线的患者,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存在一定远期并发症的风险,需要慎重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无导线起搏 起搏并发症
下载PDF
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进展
20
作者 戴慧苗 李栋栋 +3 位作者 高春城 刘浩 韩靖 郭万刚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8期264-270,共7页
无导线起搏器作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新星,已经在临床试验中得到了广泛关注与研究。其中,Micra是目前国内唯一使用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其应用消除了与传统经静脉起搏导线和皮下囊袋相关并发症,减少了锁骨下静脉穿刺可能引发的血... 无导线起搏器作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新星,已经在临床试验中得到了广泛关注与研究。其中,Micra是目前国内唯一使用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其应用消除了与传统经静脉起搏导线和皮下囊袋相关并发症,减少了锁骨下静脉穿刺可能引发的血胸、气胸等相关并发症,但其使用存在较高的心包积液/穿孔风险。对于高危及特殊人群,无导线起搏器同样展现出了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此外,与传统的经静脉起搏器相比,亦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报道,现就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技术进展、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优势、与多种起搏方式的联合应用、挑战与展望等方面做一综述。As a rising star in the field of bradycardia treatment, leadless pacemakers have attract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and been tested in clinical trials. Among the leadless pacemakers, Micra is currently the only one used domestically. Its application eliminated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raditional transvenous pacing leads and subcutaneous pockets, and reduced the risk of hemothorax, pneumothorax, and other related complications that may be caused by subclavian vein puncture. However, there is a higher risk of pericardial effusion/perfora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Micra. For high-risk and special patient populations, leadless pacemakers have also showed demonstrabl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Moreover,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ransvenous pacemaker, leadless pacemakers significantly improv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This article combines relevant research reports in recent year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studies, advantages, combined applications with various pacing methods, challenges, and the future of leadless cardiac pacemak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导线起搏 传统经静脉起搏 并发症 生活质量 与多种起搏方式的联合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