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刘振金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0期43-45,共3页
目的探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0例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患者,按照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试验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间隔。对比两组患者植入... 目的探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0例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患者,按照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试验组植入部位为右心室间隔。对比两组患者植入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B型脑钠肽(BNP)]和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植入6个月后,两组患者LVEF高于本组植入前,LVEDD、LVESD小于本组植入前,BNP低于本组植入前,且试验组患者LVEF(53.06±5.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45±5.11)%,LVEDD(52.48±3.32)mm、LVESD(49.07±3.56)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54.88±3.84)、(51.54±3.42)mm,BNP(67.43±8.06)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18±8.84)pg/ml(P<0.05)。植入6个月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均较本组植入前显著提升,且试验组患者SF-36评分(80.06±5.11)分高于对照组的(72.12±5.67)分(P<0.05)。结论在进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时,与右心室心尖部相对比,右心室间隔起搏可以更为有效的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永久性起搏 心功能 生活质量 起搏部位 右心室心尖部 右心室间隔
下载PDF
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选择心室永久起搏部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敏全 周军 +3 位作者 朱燕 王瑾 戎鑫 张小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84-486,共3页
目的针对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比较在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观察最佳起搏部位的疗效。方法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心功能未见异常或心功... 目的针对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比较在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观察最佳起搏部位的疗效。方法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心功能未见异常或心功能Ⅰ级,均安置DDD型双腔永久起搏器。每例患者都分别在右室4个部位起搏,观察起搏QRS时限,以起搏时限最小部位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并随访观察心功能、胸部X线片、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8例患者均以右室近后间隔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此部位的起搏QRS时限均小于术前自身QRS时限(P<0.05),也均小于右室其他部位起搏时QRS时限,永久起搏部位测试参数均符合正常标准。术后随访6~36个月,8例患者的心功能均无异常变化。结论提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伴有RBBB,需安置永久心室起搏治疗时,流入道与流出道结合部(近后间隔),是生理化程度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起搏 心室 近后间隔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永久起搏 起搏部位 心室 临床研究 缓慢性心律失常 QRS时限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下载PDF
CRT治疗患者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的变化及不同起搏部位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薏 邹建刚 +1 位作者 顾翔 何胜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9年第10期26-29,39,共5页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的变化以及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的影响。方法22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纽约心功能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的变化以及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的影响。方法22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纽约心功能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55mm,ORS波时限〉120ms,组织多普勒显像(TDI)证实心脏机械活动不同步,且经最优化药物治疗无效,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定期随访。以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及Tpeak-end间期以及Tpeak-end离散度作为心室复极异质性的指标。于CRT术前、术后1、3、6、12个月,分别在右室起搏、左室起搏、双室起搏三种不同起搏模式下测量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结果QT离散度及Tpeak-end、Tpeak-end离散度在双室起搏时最小,左室起搏时最大,双室起搏与右室起搏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CRT治疗后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明显改善,并且随着时间延长.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逐渐变小。结论CRT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心室复极异质性,右室起搏下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与双室起搏相似,但左室起搏则明显增加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起搏部位 心室复极异质性
下载PDF
个性化选择最佳心室起搏部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敏全 朱燕 +4 位作者 周军 张小忆 顾锡华 姜述斌 许力舒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08-710,共3页
目的个性化选择心室永久起搏部位,预防心功能异常.方法 6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胸比例基本正常,其中实验组32例,个性化永久起搏多部位筛选;对照组33例,单纯以右室流出道... 目的个性化选择心室永久起搏部位,预防心功能异常.方法 6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胸比例基本正常,其中实验组32例,个性化永久起搏多部位筛选;对照组33例,单纯以右室流出道作为永久起搏点,比较两组患者起搏QRS波时限和形态、术前与术后6 ~ 36月的胸片、心脏超声心动图和NYHA分级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律失常类型无显著差异(P>0.05),起搏QRS时限和形态、术后3年LVEF和心胸比例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预防心功能异常方面,对于心功能、LVEF和心胸比例基本正常而需永久心室起搏的患者,个性化多部位筛选永久起搏可能优于单纯右室流出道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右室流出道起搏 个性化 起搏部位
下载PDF
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术后继发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田兵 臧倩 +1 位作者 孙奡燕 葛华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12期2012-2015,共4页
目的探讨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13年12月于我院行起搏器术后87例患者,患者在术前通过追问病史及相关检查明确排除房性心律失常,平均2.5年的程控及临床随访,对是否有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 目的探讨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13年12月于我院行起搏器术后87例患者,患者在术前通过追问病史及相关检查明确排除房性心律失常,平均2.5年的程控及临床随访,对是否有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共21例(24.13%),归为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其中房颤13例(14.94%),包括阵发性房颤11例(12.64%),持续性房颤2例(2.30%),房速8例(9.20%),其余66例始终保持窦性心律。结论起搏部位、起搏模式等均影响房颤的发生率,心室起搏比例高是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起搏 起搏部位 起搏模式 房颤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室电极导线的理想起搏部位及其个体化定位植入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亚萍 于海波 梁延春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4年第1期48-51,共4页
左室电极导线的起搏部位是影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左室电极导线的理想起搏部位是左室最延迟的机械收缩部位并且要避开心尖及疤痕区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前个体化确定最延迟机械收缩部位的方法有多种,... 左室电极导线的起搏部位是影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左室电极导线的理想起搏部位是左室最延迟的机械收缩部位并且要避开心尖及疤痕区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前个体化确定最延迟机械收缩部位的方法有多种,但是存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前确定的理想部位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中经冠状静脉窦及分支造影确定的可植入左室电极导线血管分支不匹配的问题,因而对这部分患者失去了左室电极导线植入的指导意义。电生理标测冠状静脉窦分支最延迟电激动处靶向植入左室导线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能是临床一种简便、实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力衰竭 左室电极导线 电生理标测 起搏部位
下载PDF
起搏部位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及心功能指标BNP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茹铁周 刘庆军 +2 位作者 钱剑锋 潘文 董海琪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24期286-287,共2页
目的探讨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间隔部RVS)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心气虚证和血瘀证)的影响及心功能指标BNP的影响。方法 7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10 d进行证候症状积分及术前、术... 目的探讨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间隔部RVS)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心气虚证和血瘀证)的影响及心功能指标BNP的影响。方法 7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10 d进行证候症状积分及术前、术后10 d、术后3个月分别行血BNP检查,比较不同起搏部位间证候症状积分及BNP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起搏器植入术后中医证候症状积分均低于手术前(P<0.05),而其中RVS起搏组的中医证候症状积分低于RVA起搏组(P<0.05);术后10 d,RVA起搏组与RVS起搏组较术前BNP水平显著升高(P<0.01),RVA起搏组、RVS起搏组比较皿浆BN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血浆BNP水平升高(P<0.05)。结论起搏器植入可显著改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不同的起搏部位中,RVS起搏优于RVA起搏;RVS起搏对心功能指标BNP影响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窦综合征 中医证候 起搏部位 血BNP 心功能
下载PDF
人工心脏起搏部位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孙倩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8-100,共3页
右室心尖部是心脏起搏电极置入的传统部位,但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舒张末容积增大、心输出量降低、二尖瓣反流及心肌重构。近年来希氏束和希氏束旁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用于临床。本文就人工心脏起搏部位的特... 右室心尖部是心脏起搏电极置入的传统部位,但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舒张末容积增大、心输出量降低、二尖瓣反流及心肌重构。近年来希氏束和希氏束旁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用于临床。本文就人工心脏起搏部位的特点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起搏 起搏部位
下载PDF
不同起搏部位对左心室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金强 罗应超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5年第3期191-193,196,共4页
目的对比不同起搏部位对左心室功能影响。方法将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手术患者130例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分为A组(右室心尖部,35例)、B组(右室高位间隔面,25例)、C组(右室中位间隔面,28例)、D组(右室低位间隔面,32例)。比较四组患者术前和术后... 目的对比不同起搏部位对左心室功能影响。方法将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手术患者130例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分为A组(右室心尖部,35例)、B组(右室高位间隔面,25例)、C组(右室中位间隔面,28例)、D组(右室低位间隔面,32例)。比较四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5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血清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QRS波群时限、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A组术后1.5年LVEF降低(P<0.05),A、D组患者术后LVEDV有不同程度增加;术后1.5年四组患者LVEDV比较,A组最大(P<0.05)。与术前比较,A、B、D组术后NT-pro BNP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术后1.5年四组患者NT-pro BNP比较,A组最大(P<0.05)。术后1.5年四组患者QRS波群时限比较,A组最宽,C组最窄(P<0.05)。C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6%)低于A组(40.0%)及D组(21.9%)(P<0.05)。结论右室中位间隔面起搏对左心室功能影响小,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可作为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最佳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 间隔面 起搏部位 心功能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评价起搏模式及起搏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影响
10
作者 程蕾蕾 孙静平 James D.Thomas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45-145,共1页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 zation therapy,CRT)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起搏模式及起搏部位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34例患者植入双室起搏器后随机进行4种不同模式起搏(双腔起搏(BiV),左室起搏(L...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 zation therapy,CRT)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起搏模式及起搏部位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34例患者植入双室起搏器后随机进行4种不同模式起搏(双腔起搏(BiV),左室起搏(LV),右室起搏(RV)和不起搏、即窦性心律状态)。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二维彩色组织多普勒(Doppler tissue imaging, DTI)检查,测量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节段心肌作功指数MPIr和每个节段心电图ORS波起始至该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并比较左室电极放置在不同位置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LV和BiV提高每搏输出量(P值均<0.02)和射血分数(P值均<0.01)。LV和BiV下左室节段MPIr改善(P值均<0。01),下壁和前壁基底段达峰时间差缩短(P值均<0.01)。电极放置在心脏侧后静脉或侧静脉时,SV、LVEF和Ts较后静脉或前静脉明显改善。结论LV和BiV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超声心动图可无创伤性评价CRT治疗效果,并随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模式 心脏再同步化 起搏部位 射血分数 双腔起搏 超声心动图 心功能 每搏输出量 彩色组织多普勒 峰时间
下载PDF
右室间隔起搏部位与QRS波时限的关系
11
作者 黄卫斌 郑伟珍 蔡彬妮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6期73-74,共2页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QRS波时限指导找到理想的右室间隔起搏部位。方法选取40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的患者,将标准大头导管分别置于同一患者的右室间隔低位、中位、高位三个位点起搏,以获得最窄QRS波时限的右室间隔区域作为最佳右室间隔起搏部...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QRS波时限指导找到理想的右室间隔起搏部位。方法选取40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的患者,将标准大头导管分别置于同一患者的右室间隔低位、中位、高位三个位点起搏,以获得最窄QRS波时限的右室间隔区域作为最佳右室间隔起搏部位。结果右室间隔起搏QRS波时限,中位组明显窄于高位或低位组(136.7±16.1 ms vs 154.9±16.7ms,149.8±18.0ms)(<0.001)。结论右室中位间隔面起搏后QRS波时限较窄,为最佳右室间隔起搏部位,这将为临床选择更合理的起搏部位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电生理检查 右室间隔 起搏部位 QRS波时限
下载PDF
左室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短期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琳 于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左室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患者术后短期(1周及6个月)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成功行CRT/D手术,且相关观察数据完整患者共36例。分析术中左室电极植入情况,左室起搏部位根据左室电极末端左前斜45度时的投影结合其... 目的探讨左室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患者术后短期(1周及6个月)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成功行CRT/D手术,且相关观察数据完整患者共36例。分析术中左室电极植入情况,左室起搏部位根据左室电极末端左前斜45度时的投影结合其相应心脏静脉的部位确定,分为靠近间隔部组(A组)和游离壁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常规心脏超声变化,随访6个月CRT/D临床应答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周,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与A组相比,B组对心脏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二尖瓣返流情况仅在B组有所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35例有应答,B组中1例无应答,两组术后6个月无应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别。结论 CRT/D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短期内即可使患者获益。左室电极位于游离壁可以更好的改善心脏功能,逆转心室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室电极 起搏部位
下载PDF
主动电极右室间隔不同起搏部位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田由鹏 邵江 +7 位作者 牟华明 马士容 石伟 吴中杰 黄亮 吴强 汪建兵 牟桂琴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1年第8期572-576,共5页
目的比较主动电极在右室间隔(RVS)不同位置起搏的QRS波宽度、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探索右室间隔最佳起搏部位。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8年2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符合人工永久起搏... 目的比较主动电极在右室间隔(RVS)不同位置起搏的QRS波宽度、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探索右室间隔最佳起搏部位。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8年2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符合人工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行单腔起搏器植入的17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在X线前后位透视下心室主动电极植入部位与脊椎影高度对比,将患者分为右室高、中、低位间隔组,其中高位间隔组54例,中位间隔组68例,低位间隔组55例。记录术前及术后QRS波群宽度、血清NT-proBNP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在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心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结果各组术前QRS、血清NT-proBNP、LVEDD、LVEF、LVFS及S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QRS均较术前增宽,组间比较中位组术后QRS波最窄,低位组最宽(P<0.05)。中位组术后NT-proBNP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高位组及低位组术后6个月及1年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高位组及低位组术后6个月及1年LVEDD均大于中位组(P<0.05);中位组术后LVEDD小于术前,低位组术后LVEDD大于术前(P<0.05)。中位组术前与术后LVEF、LVFS、SV无明显变化(P>0.05);中位组术后6个月SV及术后1年LVEF、LVFS、SV较低位组明显升高,与高位组相比则仅有术后1年LVEF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右室中位间隔部位对心功能影响较小,是最合适的右室间隔起搏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主动电极 室间隔 起搏部位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室起搏部位与比例对心室事件及心功能影响
14
作者 王又平 朱中生 徐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2年第5期442-444,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起搏比例的右室间隔部(RVS)和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事件和心功能影响。方法纳入置入双腔起搏器术满1年的患者96例,按照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S起搏组(n=48)和RVA起搏组(n=48),利用程控房室间期自动搜索功能的打开与关闭,结合... 目的观察不同起搏比例的右室间隔部(RVS)和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事件和心功能影响。方法纳入置入双腔起搏器术满1年的患者96例,按照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S起搏组(n=48)和RVA起搏组(n=48),利用程控房室间期自动搜索功能的打开与关闭,结合患者自身反应,按照心室起搏(VP)比例分为VP≤10%组(16例)、VP11%~89%组(16例)、VP≥90%组(16例)。通过心脏彩超记录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起搏器程控仪询问心室高频事件(VHR)和室性早搏(PVC)。结果 RVA起搏比RVS起搏PVC增多,VHR发生率无差异;随VP比例增加,两组VHR和PVC减少,RVA起搏组LVEF下降、LVEDD增大。结论 RVS起搏较RVA起搏可减少PVC、延缓心功能减退;降低VP虽可延缓新功能减退但会造成PVC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部位 起搏比例 心室高频事件 室性早搏
下载PDF
心房起搏部位与房颤的关系
15
作者 冯莹 徐伟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3期164-165,共2页
窦房结功能不全与房颤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在我国,年龄大于等于20岁的人群中房颤发病率为0.2%(0.05人年/百名),成人罹患房颤风险大约为20%[1],而窦房结功能不全者房颤发生率约为53%[2]。窦房结功能正常者的房颤动持续1年后可有20%出... 窦房结功能不全与房颤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在我国,年龄大于等于20岁的人群中房颤发病率为0.2%(0.05人年/百名),成人罹患房颤风险大约为20%[1],而窦房结功能不全者房颤发生率约为53%[2]。窦房结功能正常者的房颤动持续1年后可有20%出现窦房结功能低下,持续2年则可高达55%[3]。在我国,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起搏器置入最主要的适应证[4]。下面就心房起搏部位与房颤的关系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起搏 窦房结功能不全 窦房结功能低下 起搏部位 房颤发生率 房间隔起搏 心房肌细胞 右心耳 起搏器置入 房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高阳 袁俊强 +1 位作者 杨贵宝 鄢迪 《罕少疾病杂志》 2020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分析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间隔(RVOTs)两种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150例进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不同起搏部位分为A组(68例,植入部位为R... 目的分析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间隔(RVOTs)两种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150例进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根据不同起搏部位分为A组(68例,植入部位为RVA)、B组(82例,植入部位为RVOTs)。起搏器植入前后获取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射血分数(LAEF)及血浆脑钠肽(BNP)监测数据,并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植入后3、6个月及B组植入后1、3、6个月LVEF、LAEF依次明显升高(P<0.05),A组、B组在植入后3、6个月血浆BNP水平依次明显下降(P<0.05);而植入后1、3、6个月B组LVEF、LAEF明显高于A组,血浆BNP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植入后随访6个月内,A组、B组均有房颤、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病例出现,但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RVA比较,RVOTs起搏更有助于左室、左房射血功能恢复,对心功能的影响更小,更适合作为首选起搏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部位 起搏器植入 心功能
下载PDF
心脏起搏的新观念:对传统心脏起搏部位的再认识
17
作者 吴印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自1958年Furman首次经静脉安置心脏起搏器至今已逾半个多世纪,随着电子、能源、材料以及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心脏起搏技术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心脏起搏器的功能也不断提高,使心脏起搏的作用,从最早仅限于救命,发展到提高... 自1958年Furman首次经静脉安置心脏起搏器至今已逾半个多世纪,随着电子、能源、材料以及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心脏起搏技术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心脏起搏器的功能也不断提高,使心脏起搏的作用,从最早仅限于救命,发展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并进一步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心脏起搏技术以成为医学治疗学上应用高精尖技术最有成效的实例。心脏起搏技术的内容较多,本文仅对传统心脏起搏部位进行一些再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部位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 安置心脏起搏 心脏起搏技术 生活质量 治疗学
下载PDF
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病患者近期血流动力学及心脏结构的影响
18
作者 王金来 孙立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心脏结构改变 血流动力学 起搏部位 心脏病患者 心室收缩同步性 心室激动顺序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下载PDF
单腔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对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影响
19
作者 唐淑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4期140-141,共2页
目的研究单腔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对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根据2009年1月~2012年2月我院的286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探讨分析,分成A、B、C三组,对三组患者进行三年随访,根据患者的各项指标来进行对比分析。结... 目的研究单腔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对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根据2009年1月~2012年2月我院的286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探讨分析,分成A、B、C三组,对三组患者进行三年随访,根据患者的各项指标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跟踪随访发现,B组和C组患者的各项水平均要由于A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VEF水平要比A组患者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QRSd水平比C组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缓慢心率失常患者临床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时,应该选择右室间隔部起搏,可以对右心室的功能起到较大的改善,而且该部位的起搏和生理性起搏要更加吻合,效果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腔心室起搏 缓慢心律失常 起搏部位
下载PDF
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术后继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20
作者 滕艳玲 宋和鉴 +1 位作者 任斐 杨凯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20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手术后继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收治行起搏器手术治疗后患者85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排除房性心律失常,对患者进行近2年内的临床随访观察,判断是否有新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结果:术后超声基线水平比较... 目的:探讨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手术后继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收治行起搏器手术治疗后患者85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排除房性心律失常,对患者进行近2年内的临床随访观察,判断是否有新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结果:术后超声基线水平比较,房性心律失常组左房内径明显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不论植入双腔起搏器与单腔起搏器,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组患者的心室起搏情况明显均高于非房性心律失常组;心尖部起搏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间隔部;单腔起搏组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双腔起搏组。结论:起搏部位、起搏模式等均为影响房颤发生的因素,心室起搏的比例高与患者手术后新发房颤发生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部位 起搏模式 继发房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