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作为公共卫生伦理基础的“超个体的个体”和“人类生命共同体”——兼论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前提错误 被引量:20
1
作者 蔡昱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年第4期389-394,共6页
公共卫生伦理最重要的原则或核心价值是“个体权利与整体利益的统一”和“团结互助”。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无法为“个体权利与整体利益的统一”提供辩护,还直接造成了“个人权利与共同善的冲突”。同时,自由主义无法为“团结互助”提供... 公共卫生伦理最重要的原则或核心价值是“个体权利与整体利益的统一”和“团结互助”。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无法为“个体权利与整体利益的统一”提供辩护,还直接造成了“个人权利与共同善的冲突”。同时,自由主义无法为“团结互助”提供超越狭隘的私利的能力;社群主义不能提供独立的个体间的属人的团结互助,也不能提供作为“原子式集体”而存在的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团结互助的能力。作为人类本真存在方式的“人类生命共同体”和“超个体的个体”是公共卫生伦理的理论基础。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理论前提,即它们对人的社会性、个体、社会与个体的关系的假设,都偏离了人的本真存在方式的需要。公共卫生伦理呼唤以“超个体的个体”和“人类生命共同体”为本位的生命哲学作为其理论资源。同时,在疫情防控中,应充分发挥共产党员作为“超个体的个体”的带头作用。应保护公立医院的制度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属人的社会性 属人的团结 超个体的个体 人类生命共同体 自由主义 社群主义
下载PDF
“超个体的个体”为本位的生命哲学视域中的医患关系 被引量:15
2
作者 蔡昱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58,共6页
先由"畏死的恐惧"这一人之弱点引申出人之本真需要的一体两面性和人之本真存在的一体两面性,提出人之本性为"互慈和创-实在的自由"。其后,提出"本真的人"、"异化的人"和"人-质料"的... 先由"畏死的恐惧"这一人之弱点引申出人之本真需要的一体两面性和人之本真存在的一体两面性,提出人之本性为"互慈和创-实在的自由"。其后,提出"本真的人"、"异化的人"和"人-质料"的概念,讨论强壮的"超个体的个体"对弱小恐惧的"原子式个体"的超越与拯救,论述"超个体的个体"为本位的生命哲学是一种"本真的人本主义",是人类文明再启蒙的重要内容,并提出本真的医患关系是"互慈和创的医患共同体"。讨论了异化的医患关系的原因与特征;阐释了本真医患关系的特征,举例介绍适合它的机制;并提出了医生的自我救赎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慈和创 实在的自由 超个体的个体 医患共同体 再启蒙 人一质料 本真的人 异化的人
下载PDF
有死性与当下永恒的统一对生存性恐惧的超越——作为践行性医德培养路径的生死教育 被引量:7
3
作者 蔡昱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第12期1521-1529,共9页
医疗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和更大的伤害可能性使医生肩负更高的道德责任。将生存性恐惧细分为四个层次。通过对时间特征的分析,揭示了时间中的不朽是虚假的无限,当下永恒才是真无限。因此,当下永恒的实现是人的“以有限之身追求无限”的终... 医疗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和更大的伤害可能性使医生肩负更高的道德责任。将生存性恐惧细分为四个层次。通过对时间特征的分析,揭示了时间中的不朽是虚假的无限,当下永恒才是真无限。因此,当下永恒的实现是人的“以有限之身追求无限”的终极需要。同时,只有这种真无限才能彻底超越生存性恐惧。揭示了以超越生存性恐惧为枢纽的生命面向的翻转,即从片面的生存性境况转向生命性境况而使“超个体的个体”显现,此种个体是个体性(有死性)和整全性(当下永恒)的统一,因而具有使自由和道德现实化的能力。作为践行性医德培养范式的生死教育的精髓是“成勇以成人”,其路径有二:一是反思死亡而彻底接受自己的有死性从而觉醒到人之终极需要,并摆脱“不朽”的陷阱;二是获得与当下永恒相关的生命意义以彻底超越生存性恐惧,引发生命面向的翻转和“超个体的个体”的“诞生”。生死教育不仅是一种终极关怀,还是促成“新人”诞生的人类文明再启蒙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教育 生存性恐惧 当下永恒 时间中的不朽 超个体的个体 人类文明再启蒙
下载PDF
论西方主流伦理理论的前提错误——兼论道德无力症与冷漠症对医疗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蔡昱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5期25-30,共6页
从“畏死的恐惧”出发重塑扎根生命的道德基础,即道德行为和“生-生”式的道德关系是人的本真需要,道德权威性的根据是人类生命共同体这一“内在永恒大我”和人的本真存在方式的需要。这拯救了道德相对主义,也使个体作为潜在的人类生命... 从“畏死的恐惧”出发重塑扎根生命的道德基础,即道德行为和“生-生”式的道德关系是人的本真需要,道德权威性的根据是人类生命共同体这一“内在永恒大我”和人的本真存在方式的需要。这拯救了道德相对主义,也使个体作为潜在的人类生命共同体而能以“与永恒相关的生命意义”推开恐惧。进而,道德行为是出于内在自由而达于实在的自由的。道德主体应具备的道德实践能力包括独立能力、通达能力和勇气。生存性境况中的原子式个体不具备道德实践能力,生命境况中的“超个体的个体”才有此能力。由此,人类道德无力症和道德冷漠症的根源是西方主流伦理理论的前提错误,即以原子式个体充任道德主体。它是医疗纠纷和暴力频发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个体的个体 人类生命共同体 道德无力症 道德冷漠症 畏死的恐惧 “生-生”式的道德关系 道德实践能力
下载PDF
从“畏死的恐惧”看西方民主的前提错误--兼论民主能力及勇气 被引量:7
5
作者 蔡昱 龚刚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17,共10页
政治共同体的一体两面的不可分割的公共性与复数性必然要求公民具有公共能力、通达能力和独立能力,即民主能力。超越"畏死的恐惧"的勇气这一公民的"首要政治德性"是民主能力的基础。公民的民主能力和勇气是任何民... 政治共同体的一体两面的不可分割的公共性与复数性必然要求公民具有公共能力、通达能力和独立能力,即民主能力。超越"畏死的恐惧"的勇气这一公民的"首要政治德性"是民主能力的基础。公民的民主能力和勇气是任何民主理论和模式得以实践的根本前提。资本主义以"畏死的恐惧"为中介所形塑的原子式个体并不具有民主能力——尽管他们拥有并可能行使参与民主的权利。由此,西方民主出现了前提错误,即以丧失民主能力的原子式个体充任民主主体,由此便只能得到"麋集式集体的共同意志"或众意,无法得到公意。这使得西方民主在实践中偏离自由与平等,成为一条通往资本奴役之路,这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先天缺陷,与采用哪种民主模式并不相关。在帮助人们获得超越"畏死的恐惧"的勇气从而具有民主能力方面,中国具有鲜明的文化和制度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式个体 超个体的个体 民主能力 越畏死的恐惧的勇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