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跗骨窦小切口与经外侧“L”形切口术对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
1
作者 张磊 王宏 +2 位作者 张小伟 孟位明 赵志江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2295-2299,共5页
目的 比较跗骨窦小切口与经外侧“L”形切口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对足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88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43例,研究组45例,对照组采用经外侧“L”形切口术,... 目的 比较跗骨窦小切口与经外侧“L”形切口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对足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88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43例,研究组45例,对照组采用经外侧“L”形切口术,研究组采用跗骨窦小切口手术。检测比较2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足功能、跟骨解剖结构、骨代谢、炎性因子、应激反应指标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住院及骨折愈合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2组AOFAS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跟骨高度、P1N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环磷酰胺(CTX)水平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 d 2组CRP、IL-6、MDA水平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降低,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跗骨窦小切口术治疗跟骨骨折效果理想,可减少手术创伤,减轻炎症及应激反应,且可促进术后足功能、骨代谢恢复,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足功能 跗骨窦小切口 经外侧“L”形切口
下载PDF
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
2
作者 巫敬文 周琦石 +1 位作者 陈信军 杨林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635-640,共6页
目的:研究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回顾性分析为法,观察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清远市中医院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在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的... 目的:研究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回顾性分析为法,观察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清远市中医院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在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正骨手法辅助治疗,对照组实施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参数,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疼痛程度、跟骨参数、足踝功能以及并发症予以分析。结果:组间对比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均下降,以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Gissane角、Bohler角、Pitch角、足踝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术前,两组术后Gissane角、Bohler角、Pitch角均增大,足踝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issane角、Bohler角、Pitch角、足踝评分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8%,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5,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配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跟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较好,能够配合手术进程,弥补不能充分暴露的缺点,达到良好复位的目的,并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疼痛程度,促进足部功能与骨折端解剖结构的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内固定术 中医正骨 顺势复位 加速康复
下载PDF
跗骨窦小切口与外侧L型入路手术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伟世 李智 尚建红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与外侧L型入路手术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2月兰州手足外科医院收治的65例跟骨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2例采用外侧L型入路手术,...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与外侧L型入路手术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2月兰州手足外科医院收治的65例跟骨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2例采用外侧L型入路手术,观察组33例行跗骨窦小切口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围手术期指标、足踝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Gissane角、B?hler角高于手术前,跟骨内翻角、跟骨宽度低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采用跗骨窦小切口与外侧L型入路手术治疗均能促进足踝关节功能恢复,但前者作为微创术式,带来的手术创伤更小、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更少,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成本,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SandersⅡ型 SandersⅢ型 跗骨窦小切口 外侧L型入路
下载PDF
比较分析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钢板内固定在治疗SanderⅡ型跟骨骨折中的效果
4
作者 宇文跃 张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035-038,共4页
本文比经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在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疾病的效果。针对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期间的54明病例患者数据整理,对以上两种手术多方面不同实施分析。方法 将54明患者按其接受的手术切口方式,将其划分为L形... 本文比经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在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疾病的效果。针对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期间的54明病例患者数据整理,对以上两种手术多方面不同实施分析。方法 将54明患者按其接受的手术切口方式,将其划分为L形切口组和小切口组两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耗时、手术中的失血量和术后24小时的疼痛评分(使用VAS系统)。而且要对参与者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跟踪观察,评估了这些患者的玻勒评分、吉萨尼评分以及AOFAS指关节功能评分,记录了在此期间出现的所有并发症。结果 对比分析后,发现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术后24小时的疼痛评分上均优于L形切口组,这些差异均达到了统计学的显著性(P<0.05)。虽然两组在玻勒角度和吉萨尼角度的改善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小切口组在AOFAS评分上表现更佳,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P<0.05)。结论 无论是经跗骨窦小切口还是传统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两者在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时均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但相比之下,小切口手术具有更多的优点,如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痛感轻、踝关节功能恢复得更好,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所以,在选择手术方法时,小切口内固定可能是一个更为优越的选择,特别适合追求快速恢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 跗骨窦小切口钢板内固定 SanderⅡ型跟骨骨折
下载PDF
外侧“L”形切口与跗骨窦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Ⅱ型跟骨骨折近期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钱志鹏 袁亚兵 周金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3期93-96,共4页
目的 比较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Ⅱ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治疗的70例Sander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小切口... 目的 比较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Ⅱ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治疗的70例SanderⅡ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小切口组(34例)和“L”形切口组(36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时长)、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评分)、B?hler角、Gissane角、术后足部恢复优良率(Maryland足踝部评分标准)、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情况。结果 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时长均显著低于“L”形切口组(P<0.05);小切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L”形切口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AOFAS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小切口组术后6个月评分显著高于“L”形切口组(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B?hler角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Gissane角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小切口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BI及SF-36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小切口组显著高于“L”形切口组(P<0.05)。结论 相比于传统的外侧“L”切口,跗骨窦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Ⅱ型跟骨骨折创伤小、并发症低、术后恢复快,更有利于足踝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L”形切口 跗骨窦小切口 SanderⅡ型跟骨骨折
下载PDF
跟骨骨折不同材料经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术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志海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第3期46-49,64,共5页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采用不同材料经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术治疗前后对跟骨高度、创伤应激及血清胶原、TGF-β/BMP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02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采用不同材料经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术治疗前后对跟骨高度、创伤应激及血清胶原、TGF-β/BMP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02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51)。观察组采用经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对照组采用经跗骨窦小切口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2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跟骨高度、血清肌红蛋白(MYO)、缺血修饰清蛋白(IMA)、I型胶原相关指标[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TGF-β/BMPs信号通路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手术优良率为90.20%,与对照组的86.2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即刻、末次随访跟骨高度均高于术前(P<0.05);2组术后24小时血清MYO、IMA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72小时血清MYO、IMA水平均低于术后24小时(P<0.05);2组术后1、2周血清PINP、β-CTX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2组术后1、2周血清TGF-β1、BMP-2、BMP-7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空心钉和微型锁定钢板在跟骨骨折经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术中的疗效相当,均能有效提高跟骨高度,改善血清胶原及TGF-β/BMPs信号通路指标表达水平,其中空心钉内固定,能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创伤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术 微型锁定钢板 空心钉 TGF-β/BMPs信号通路
下载PDF
经跗骨窦小切口微型锁定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7
作者 沈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期153-155,共3页
探讨经跗骨窦小切口微型锁定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8月至2022年9月本院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80例,选择随机法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骨折愈合... 探讨经跗骨窦小切口微型锁定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8月至2022年9月本院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80例,选择随机法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骨折愈合时间和足部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经过治疗后,体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得到控制,其中研究组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低于参照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人的骨折愈合时间、足部功能评分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研究总结出,经跗骨窦小切口微型锁定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有良好效果,其中经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有助于减少手术对机体的损伤,降低炎性不良症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小切口 微型锁定钢板 空心钉 临床效果
下载PDF
经跗骨窦小切口不同内固定材料对跟骨骨折患者跟骨高度及血清IL-6、CR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万德余 孟红亚 +2 位作者 张伟 王辞山 宋财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小切口不同内固定材料对跟骨骨折患者跟骨高度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0例。A组予以经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小切口不同内固定材料对跟骨骨折患者跟骨高度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0例。A组予以经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B组予以经跗骨窦小切口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随访末次手术优良率,术前、术后2日及12个月随访跟骨宽度、高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术前、术后24 h、72 h的血清IL-6、CRP水平及术后12个月随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患者组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日、术后6个月跟骨宽度、高度、Bohler角、Gissane角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24 h, A组血清IL-6、CRP水平低于B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随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和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疗效均较好,但前者能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手术创伤所致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跗骨窦小切口 内固定材料 跟骨骨折 跟骨高度 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经跗骨窦小切口和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效果及并发症比较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廖习如 刘忠国 +1 位作者 陈家生 许志向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第36期31-32,共2页
目的:观察分析经跗骨窦小切口和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择笔者所自在医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90例跟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 目的:观察分析经跗骨窦小切口和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择笔者所自在医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90例跟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跟骨外侧"L"型切口入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AOFAS评分、Gissane角、Bohler角、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优良率为91.1%,对照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优良率为95.6%,研究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Gissane角与Bohler角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Gissane角与Bohler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1%,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经跗骨窦小切口和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均有不错的效果,而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的创伤小、手术及愈合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跗骨窦小切口 跟骨外侧“L”型切口 跟骨骨折
下载PDF
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或经跗骨窦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联合硫酸钙植骨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熙 陈传远 +2 位作者 林学义 李平 施毅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13-16,181,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或经跗骨窦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联合硫酸钙植骨术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Ⅳ型骨折的效果。方法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联合硫酸钙植骨术(A组)与经跗骨窦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微... 目的探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或经跗骨窦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联合硫酸钙植骨术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Ⅳ型骨折的效果。方法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联合硫酸钙植骨术(A组)与经跗骨窦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硫酸钙植骨术(B组)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Ⅳ型骨折患者,术后采用Ankle-Hindfoot scale系统评估相关肢体的功能,同时术后、术后3个月行影像学评估,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并观察骨质愈合的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均恢复较好,但两组之间术后相关肢体功能各项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术后及术后3个月Bohler角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sane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或经跗骨窦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联合硫酸钙植骨术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Ⅳ型骨折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微创术 硫酸钙 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 跗骨窦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
下载PDF
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亮 《浙江创伤外科》 2018年第4期687-688,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间在本院就诊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外侧"L"形切口入路手术... 目的探讨分析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间在本院就诊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外侧"L"形切口入路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踝和后足功能情况、临床指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后踝和后足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明显比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后踝和后足功能术后恢复较好,手术创伤较小,骨愈合效果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小切口 空心钉内固定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跟骨骨折患者行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踝足功能及并发症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震 后灵芝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9期127-129,共3页
目的:观察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及踝足功能、并发症情况。方法:临床资料采集于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7月-2018年7月手术治疗的75例跟骨骨折患者,按不同术式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行"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术... 目的:观察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及踝足功能、并发症情况。方法:临床资料采集于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7月-2018年7月手术治疗的75例跟骨骨折患者,按不同术式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行"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45例行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疗效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79.52±29.85)min、切口大小(5.27±1.14)cm、出血量(42.62±16.25)ml及住院时间(12.41±1.17)d,均相较于对照组更优(P<0.05);观察组足踝功能优良率(84.44%)比对照组(63.33%)高(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能有效治疗跟骨骨折,恢复跟骨解剖结构,且术后并发症少,足踝功能恢复良好,术时短,恢复快,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小切口 踝足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中出血量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勇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S0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中出血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03~2018-12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中出血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03~2018-12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ohler角、Cissane角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Maryland评分、AOFAS评分高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内固术定应用于跟骨骨折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跗骨窦小切口 传统外侧L型切口 内固定术 跟骨骨折 并发症发生率 术中出血量
下载PDF
跟骨骨折接受经跗骨窦小切口与外侧L切口治疗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邓乐章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28期15-17,共3页
目的:分析跟骨骨折接受经跗骨窦小切口与外侧L切口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外侧L切口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跗骨窦小切口结合手法... 目的:分析跟骨骨折接受经跗骨窦小切口与外侧L切口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外侧L切口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跗骨窦小切口结合手法整复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Gissane角、Bohler角、美国足踝学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AOFAS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99 8,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Gissane角与Bohler角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58 9、10.025 8,P<0.05);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2.5%比较,观察组的5.00%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4 7,P<0.05)。结论:跟骨骨折采用经跗骨窦小切口结合手法整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外侧L切口内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小切口 外侧L切口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跟骨骨折患者行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15
作者 田锋 王卫东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35期61-63,共3页
目的探析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微型锁定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行跗骨窦小切口... 目的探析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微型锁定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行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并进行3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和随访结束后的Bohler角和Gissane角,随访结束后的骨折愈合情况及后足功能。结果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束后,两组Bohler角明显增大,Gissane角明显减少,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束后,研究组骨折愈合评分和后足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不仅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解剖结构复位和骨折愈合,还可改善患者的后足功能,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小切口手术 空心钉内固定
下载PDF
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7
16
作者 肖海祥 《双足与保健》 2017年第7期151-,153,共2页
目的分析跟骨骨折利用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不同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84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利用传统外侧"L&qu... 目的分析跟骨骨折利用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不同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84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利用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选择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踝与后足功能优良率为80.95%,对照组优良率54.76%;观察组治疗后Bohler角、Gissane角分别为(34.01±5.29)°、(119.26±8.69)°,对照组(26.55±5.66)°、(101.55±11.02)°。结论跟骨骨折利用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要优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 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
下载PDF
观察跗骨窦小切口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研究
17
作者 安志辉 邢燕锋 +2 位作者 何娟 陈月 李盼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12期55-57,共3页
分析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跗骨窦小切口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于本院随机抽取了80例2019年1月-2020年1月接诊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按照电脑排序均分为2组,各40例。... 分析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跗骨窦小切口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于本院随机抽取了80例2019年1月-2020年1月接诊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按照电脑排序均分为2组,各40例。其中,予以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的为参照组,接受跗骨窦小切口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为研究组,将不同方案下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方案下患者足部功能评分更高、并发症更低,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跗骨窦小切口联合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并发症较少,对于患者足部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意义,适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小切口 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下载PDF
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联合跗骨窦小切口植骨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观察
18
作者 洪一波 张志刚 《双足与保健》 2018年第18期147-148,共2页
目的探讨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联合跗骨窦小切口植骨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自2016年1月—2017年9月共23例单侧闭合跟骨骨折患者,其中男19例,女4例,年龄22~70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1例,Ⅲ型12例,用探讨撬拨复位克氏... 目的探讨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联合跗骨窦小切口植骨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自2016年1月—2017年9月共23例单侧闭合跟骨骨折患者,其中男19例,女4例,年龄22~70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1例,Ⅲ型12例,用探讨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联合跗骨窦小切口植骨术治疗。随访时间6~12个月,观察患者手术前、后Bohler’s角及Gissane角的变化,末次随访采用Maryland评分行足部功能评价。结果 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伤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周缘皮肤坏死及内固定断裂发生。术后Bohler’s角及Gissane角均较术前有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ryland评分优1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1.3%。结论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联合跗骨窦小切口植骨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撬拨复位克氏针 跗骨窦小切口植骨术 跟骨骨折
下载PDF
经跗骨窦小切口与经皮撬拨治疗SandersⅡ、Ⅲ型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景光 章平治 +2 位作者 徐名洪 徐宏光 杨学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00-1105,共6页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小切口(sinus tarsi approach,STA)与经皮撬拨(percutaneous poking approach,PPA)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应用空心螺钉固定治疗闭合性SandersⅡ、Ⅲ型骨折63例(69足)...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小切口(sinus tarsi approach,STA)与经皮撬拨(percutaneous poking approach,PPA)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应用空心螺钉固定治疗闭合性SandersⅡ、Ⅲ型骨折63例(69足)资料,其中经STA复位31例34足;PPA复位32例35足。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跟骨宽度、Böhler角、Gissane角、CT后关节面复位质量及术后并发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系统评价疗效。结果2组术后均未出现伤口并发症或深部感染,术后3个月骨折均愈合。2组住院时间、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PA组比较,STA组手术时间短[(51.9±10.6)min vs.(88.0±21.8)min,t=-8.705,P=0.000],后关节面骨折复位质量为优的占比高[94.1%(32/34)vs.65.7%(23/35),χ^2=8.603,P=0.003],AOFAS评分高[(91.1±5.9)分vs.(83.5±7.7)分,t=4.555,P=0.000]。2组AOFAS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1%(32/34)vs.77.1%(27/35),χ^2=2.757,P=0.097]。2组术后3 d跟骨宽度、Gissane角、Böhler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STA组改善更明显(P<0.05)。末次随访,STA组距下关节僵硬2足,创伤性关节炎1足,并发症发生率为8.8%(3/34);PPA组距下关节僵硬7足,创伤性关节炎4足,腓侧撞击综合征2足,并发症发生率37.1%(13/35)。STA组并发症少于PPA组(χ^2=7.765,P=0.005)。结论与经皮撬拨比较,跗骨窦小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骨折关节面复位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同样可避免切口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小切口
下载PDF
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比较
20
作者 黄刚 《饮食科学》 2019年第6期54-54,共1页
目的:探讨比较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跟骨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予以跗骨窦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术后... 目的:探讨比较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跟骨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予以跗骨窦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术后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足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均明显改善且有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末次随访关节功能AOF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跗骨窦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满意,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治疗费用低,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克氏针 空心钉 跗骨窦小切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