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境治理中跨国婚姻移民的身份重建——基于广西中越边境市县的调查
1
作者 赵锦山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0-119,162,共11页
对广西边境8县48村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发现治理技术的精细化凸显出跨国婚姻移民身份缺失的矛盾;尽管这个群体渴望中国国籍,但在现行法律政策下只能通过补办护照、婚姻登记以及团聚签证的方式获得合法身份;边境三市的统计数据显示,201... 对广西边境8县48村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发现治理技术的精细化凸显出跨国婚姻移民身份缺失的矛盾;尽管这个群体渴望中国国籍,但在现行法律政策下只能通过补办护照、婚姻登记以及团聚签证的方式获得合法身份;边境三市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广西涉越婚姻登记人数骤增,这与越南驻南宁总领事馆受理补办护照业务密切相关,中越两国合作共治取得显著成效;政府是促进跨国婚姻移民身份合法化的主导力量,但多元主体的参与依然重要,这个群体强烈的办证需求催生民间代理人,东兴外国人服务中心在护照代办中发挥积极作用,社工机构成为涉越婚姻登记政策宣传的生力军;专项治理是促进跨国婚姻移民身份重建的可行方向,须明确公安、民政、财政等部门的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治理 精细化治理 身份重建
下载PDF
女性的性别突围与身份重建——以吉屋信子及其通俗小说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彭旭 肖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123,共5页
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以"贤妻良母主义"为核心的女子教育,使女性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客体。自小便深受其害的吉屋信子,卓尔独行,以强大的"自我"对抗贤妻良母主义思想的摧残,追求着自由和解放。信子通过描写贤妻良母主... 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以"贤妻良母主义"为核心的女子教育,使女性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客体。自小便深受其害的吉屋信子,卓尔独行,以强大的"自我"对抗贤妻良母主义思想的摧残,追求着自由和解放。信子通过描写贤妻良母主义对女性的羁系和诳骗,创造了一个丰富的女性文学天地,对女性的突围之路与身份重建进行了持续的探求,为日本女性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表达了日本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伦理诉求。她通过自己的言行和作品中的女性之口解构着贤妻良母主义的社会秩序,寻求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新伦理身份,努力找回被遮蔽了的女性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屋信子 贤妻良母主义 女性 性别突围 身份重建
下载PDF
失败的伦理身份重建之旅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晶晶 张黎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3年第7期3-6,共4页
细读《欲望号街车》可以发现,布兰琪逃离家乡小镇劳雷尔到新奥尔良的妹妹家,再到后来离开妹妹的家而走进疯人院,这实际上是她重建丧失的南方淑女身份的一次失败的旅程。斯坦利和布兰琪之间的冲突无疑是布兰琪身份重建失败的直接原因,布... 细读《欲望号街车》可以发现,布兰琪逃离家乡小镇劳雷尔到新奥尔良的妹妹家,再到后来离开妹妹的家而走进疯人院,这实际上是她重建丧失的南方淑女身份的一次失败的旅程。斯坦利和布兰琪之间的冲突无疑是布兰琪身份重建失败的直接原因,布兰琪在伦理身份重建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及所重建的伦理身份与所处的伦理环境的错位则是一个深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号街车》 身份丧失 身份重建
下载PDF
试论媒介知识分子的身份重建
4
作者 石明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39,共2页
回望中国近代报刊事业崛起之时,知识分子与媒介其乐融融,合作共生。在百年前,知识分子手无寸铁又急于救国,他们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态度走出书斋,思以言论救国。如今国家富强,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分子却在媒介中"消失... 回望中国近代报刊事业崛起之时,知识分子与媒介其乐融融,合作共生。在百年前,知识分子手无寸铁又急于救国,他们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态度走出书斋,思以言论救国。如今国家富强,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分子却在媒介中"消失"了。面对来自商业势力的诱惑与搅扰,媒介知识分子正在被混杂于此行列中的伪知识分子和沉默于世的专业研究者分化,进而游走在媒介化的误区边缘。当务之急,应积极思考如何重建媒介知识分子形象,对症下药,找回消失了的知识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知识分子 媒介 身份重建
下载PDF
从存在主义视角看《萨勒姆女巫》中主人公的身份重建
5
作者 魏衍学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47-151,共5页
《萨勒姆女巫》是一部因个人过失在混乱的世界中丧失身份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道德升华、重建主体人格的平民悲剧。该剧体现了作者对人的存在的深度伦理关怀和道德启谕。笔者根据萨特"自由本体论"的相关概念,结合对《萨》剧... 《萨勒姆女巫》是一部因个人过失在混乱的世界中丧失身份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道德升华、重建主体人格的平民悲剧。该剧体现了作者对人的存在的深度伦理关怀和道德启谕。笔者根据萨特"自由本体论"的相关概念,结合对《萨》剧主人公主客体人格变迁的研究,着重阐释三方面的主题:人客体化存在的必然性;普罗克托在人格统一性自欺和真诚之间的挣扎;普罗克托重建主体人格所承载的道德启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主义 客体化 自欺与真诚 道德升华 身份重建
下载PDF
异托邦、世界想象与主体——从《叶问4》看当下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重建 被引量:1
6
作者 高鹏飞 吴琼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2-35,共4页
电影作为某种类似福柯所谓的异托邦的事物,在后者特有的真实与虚构的辩证法中,揭秘了电影对现实的变形、指涉和某种程度的改造。[1]正是通过这一视角,我们发现影片《叶问4》在功夫片的传统中,讲述了一种新的主体认同故事,而这又与以《... 电影作为某种类似福柯所谓的异托邦的事物,在后者特有的真实与虚构的辩证法中,揭秘了电影对现实的变形、指涉和某种程度的改造。[1]正是通过这一视角,我们发现影片《叶问4》在功夫片的传统中,讲述了一种新的主体认同故事,而这又与以《流浪地球》《战狼》等为代表的新近影片产生了共鸣,即它们共同揭示出当下中国电影乃至现实中国在文化身份重建上的努力。不过,相较前两部电影,《叶问4》的独特性也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问 身份重建 异托邦 《战狼》 主体认同 功夫片 辩证法 独特性
下载PDF
文化差异与反思——论《无声告白》华裔群体身份重建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韩 韦虹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88-93,共6页
伍绮诗的《无声告白》是一部中美跨族裔婚姻悲剧。小说以詹姆斯·李及其子女为代表的华裔群体深陷精神困境,无法跨越中美文化藩篱,产生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与情感焦虑。对华裔边缘人文化“他者”形象进行解析,能够诠释其身份游离的... 伍绮诗的《无声告白》是一部中美跨族裔婚姻悲剧。小说以詹姆斯·李及其子女为代表的华裔群体深陷精神困境,无法跨越中美文化藩篱,产生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与情感焦虑。对华裔边缘人文化“他者”形象进行解析,能够诠释其身份游离的特殊性,暴露出华裔在美国文化语境中真实的生存现状。华裔群体自我和解下的文化反思,不仅能够引起读者对华裔身份归属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展现出伍绮诗对中美文化关系的忧虑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声告白》 华裔群体 身份焦虑 身份重建 文化反思
下载PDF
从《宠儿》与《紫色》看黑人女性的身份重建
8
作者 蔡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80-82,共3页
《宠儿》与《紫色》是托妮·莫里森和艾丽斯·沃克关注黑人女性在种族、性别、阶级等压迫下生活状态的代表性作品。文章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文本解读,比较分析莫里森和沃克对黑人女性身份问题的关注,并进一步探讨在种族和性别压... 《宠儿》与《紫色》是托妮·莫里森和艾丽斯·沃克关注黑人女性在种族、性别、阶级等压迫下生活状态的代表性作品。文章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文本解读,比较分析莫里森和沃克对黑人女性身份问题的关注,并进一步探讨在种族和性别压迫下黑人女性的身份重建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艾丽斯·沃克 《宠儿》 《紫色》 身份重建
下载PDF
《秀拉》中黑人男性基于女性的身份重建
9
作者 黄长萍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第9期48-51,共4页
小说《秀拉》中的两位黑人男性寄希望于依赖与黑人女性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身份重建,然而这种途径却无法在白人至上的美国社会中实现。本文借助后殖民主义来分析这两位典型黑人男性,说明整个黑人男性群体的问题不仅存在于两性关系中,更是... 小说《秀拉》中的两位黑人男性寄希望于依赖与黑人女性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身份重建,然而这种途径却无法在白人至上的美国社会中实现。本文借助后殖民主义来分析这两位典型黑人男性,说明整个黑人男性群体的问题不仅存在于两性关系中,更是一项社会文化上的弊病,要治愈它必须进行彻底的颠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拉》 托尼.莫里森 黑人男性 黑人女性 身份重建
下载PDF
儿童拐卖案件中受害者的身份重建——以《亲爱的》和《海洋深处》为例
10
作者 宋庆宝 《艺术研究快报》 2022年第3期97-102,共6页
本文以《亲爱的》和《海洋深处》为例,指出了儿童拐卖案件中受害者,主要是丢失孩子的父母和找回父母的孩子,两者身份重建的必要性,并从思想宣传、防拐教育、科技打拐和收养渠道四个方面,提出了国家在应对儿童拐卖及身份重建中应采取的... 本文以《亲爱的》和《海洋深处》为例,指出了儿童拐卖案件中受害者,主要是丢失孩子的父母和找回父母的孩子,两者身份重建的必要性,并从思想宣传、防拐教育、科技打拐和收养渠道四个方面,提出了国家在应对儿童拐卖及身份重建中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拐卖 身份重建 《亲爱的》 《海洋深处》
下载PDF
媒介知识分子的身份重建与社会担当
11
作者 石明 《媒介批评》 2013年第1期164-176,共13页
在媒介化大踏步地进驻各个领域时,面对报纸杂志、电视荧屏、网络博客上涌现出的大批专家学者、文化名流,人们并未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由知识分子关照、指导着的信息健全的社会,与之相反,质疑之声此起彼伏。研究者忧心忡忡地预见的“知识... 在媒介化大踏步地进驻各个领域时,面对报纸杂志、电视荧屏、网络博客上涌现出的大批专家学者、文化名流,人们并未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由知识分子关照、指导着的信息健全的社会,与之相反,质疑之声此起彼伏。研究者忧心忡忡地预见的“知识分子死亡了”、“最后的知识分子”,在当今社会似乎有应验的趋势。“知识分子都去了哪里?”如今我们只有肤浅的专家、浅薄的演说家,“知识分子”这个词脱口而出时也时常带有讽刺揶揄的腔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重建 媒介化 电视荧屏 健全的社会 报纸杂志 网络博客 文化名流 社会担当
下载PDF
列斐伏尔空间理论下《毁灭》中索菲和萨莉玛的性别身份重建研究
12
作者 苏敬敬 《今古文创》 2022年第43期87-89,共3页
林恩·诺塔奇(Lynn Nottage,1964—)被认为是21世纪最受赞誉的非裔美国女剧作家之一。她的著名剧作《毁灭》(2008)在2009年获得了第93届普利策戏剧奖。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昂利·列斐伏尔在其著作《空间的生产》(1974)... 林恩·诺塔奇(Lynn Nottage,1964—)被认为是21世纪最受赞誉的非裔美国女剧作家之一。她的著名剧作《毁灭》(2008)在2009年获得了第93届普利策戏剧奖。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昂利·列斐伏尔在其著作《空间的生产》(1974)中提出了一种将物理、心理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的空间理论。本文立足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探讨了《毁灭》中女性角色的性别身份问题,希望本文能为研究非洲女性的身份建构提供一些启示,同时也为欣赏诺塔奇其他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毁灭》 空间理论 身份重建
下载PDF
创伤理论视角下的《黄河上的月亮》中的创伤弥合与身份重建
13
作者 张倩兰 《今古文创》 2020年第33期26-28,共3页
本文通过创伤理论的角度解读爱尔兰剧作家丹尼斯·詹斯顿(Denis Johnston)1931年在阿贝剧院上演的剧本《黄河上的月亮》(The Moon In the Yellow River),探讨此剧中的饱经沧桑的铁路工程师多贝尔在爱尔兰当时的历史语境和个人悲剧... 本文通过创伤理论的角度解读爱尔兰剧作家丹尼斯·詹斯顿(Denis Johnston)1931年在阿贝剧院上演的剧本《黄河上的月亮》(The Moon In the Yellow River),探讨此剧中的饱经沧桑的铁路工程师多贝尔在爱尔兰当时的历史语境和个人悲剧下造成的心理创伤、多贝尔的创伤弥合与布兰黛的身份重建与其对爱尔兰集体记忆和民族创伤的重构和影响。本文的研究意义是通过探讨《黄河上的月亮》对爱尔兰集体记忆和民族创伤的重构和影响,探究文本对爱尔兰历史创伤的弥合隐喻与对爱尔兰身份重建的深刻作用,以及阐发《黄河上的月亮》中爱尔兰历史创伤的弥合对爱尔兰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的月亮》 丹尼斯·詹斯顿 创伤弥合 身份重建
下载PDF
墨西哥裔女性文化寻根——解析西斯内罗斯《卡拉米洛披肩》中女性的文化身份重建
14
作者 韩红宇 《海外英语》 2018年第23期177-178,180,共3页
《卡拉米洛披肩》是美国当代墨西哥裔女性作家桑德拉·西斯内罗斯的后期代表作。它基于主人公赛利亚的经历,揭示了墨西哥裔女性的双重文化困境。赛利亚的文化身份重建主要基于在三个方面:文化寻根;逃离后的女性觉醒;在权衡两种文化... 《卡拉米洛披肩》是美国当代墨西哥裔女性作家桑德拉·西斯内罗斯的后期代表作。它基于主人公赛利亚的经历,揭示了墨西哥裔女性的双重文化困境。赛利亚的文化身份重建主要基于在三个方面:文化寻根;逃离后的女性觉醒;在权衡两种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混杂性"文化身份。结合西斯内罗斯早期作品,文化身份不再是个非此即彼的选择。从对美国文化的激烈对抗到融合,西斯内罗斯旨在为多元化社会中族裔女性的生存探索一条更为理智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斯内罗斯 《卡拉米洛披肩》 奇卡那 文化身份重建
下载PDF
黎族打柴舞的文化变迁与身份重建
15
作者 朱奕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8-144,共7页
打柴舞是在海南黎族古老丧葬仪式“护尸舞”基础上重建的文化产物,是黎族传统文化符号的典型表征。在全球化、城镇化进程中,黎族打柴舞的仪式象征性逐步消解,呈现出一个延续与创新、传承与发展、集体性传统与个人创造力不断互动、协商... 打柴舞是在海南黎族古老丧葬仪式“护尸舞”基础上重建的文化产物,是黎族传统文化符号的典型表征。在全球化、城镇化进程中,黎族打柴舞的仪式象征性逐步消解,呈现出一个延续与创新、传承与发展、集体性传统与个人创造力不断互动、协商的复杂动态过程。作为一种被官民共同建构而成的与时俱进的黎族民俗艺术,在传统祭祀仪式与现代舞台中逐渐完成其功能、身份、语境、文化认同和观念的转化,实现了从“民俗舞蹈”到“大众舞蹈”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族打柴舞 文化功能 身份重建 语境变迁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日本近代文学中女性生存困境的突围与身份重建 被引量:3
16
作者 彭旭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9-93,共5页
近代日本奉行"良妻贤母主义"教育,将女性束缚在家庭中,使之成为有文化的高级保姆,深陷困境。从小便深受其害的女作家们,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良妻贤母主义思想的渗透,追求着个性的自由。她们通过描写良妻贤母主义思想对女性的... 近代日本奉行"良妻贤母主义"教育,将女性束缚在家庭中,使之成为有文化的高级保姆,深陷困境。从小便深受其害的女作家们,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良妻贤母主义思想的渗透,追求着个性的自由。她们通过描写良妻贤母主义思想对女性的禁锢和愚化、女性的觉醒和抗争,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女性文本世界。她们以自我和手中之笔褪去罩在"良妻贤母"头上的"光环",成功地从困境中突围,凸显着女性作为人的真实姿态,构建了女性新的伦理身份和女性居于主体地位的新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近代文学 女性 困境 突围 身份重建
原文传递
抗逆力培育下失独老人的身份认同危机及重建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莹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2年第1期23-31,共9页
失独老人在经历重大创伤性事件后面临深层次固化的自我身份“特殊化”和集体身份“差别化”的危机。这种认同危机对失独老人及其生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严重影响到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研究尝试运用抗逆力理论,分析如何通过社会工作... 失独老人在经历重大创伤性事件后面临深层次固化的自我身份“特殊化”和集体身份“差别化”的危机。这种认同危机对失独老人及其生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严重影响到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研究尝试运用抗逆力理论,分析如何通过社会工作介入提升失独老人对抗身份认同危机的能力,重建其身份认同。主要以三个失独群体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的运作过程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社会工作的介入过程中,发现抗逆力的培育可以逐步减缓失独老人身份认同危机的影响和对其生活的负面连锁效应,同时可以增强失独老人的个体能力特质和环境支持网络建设,达到重建其身份认同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独老人 抗逆力 身份重建 认同危机 社会工作
下载PDF
论扎迪·史密斯《白牙》中女性文化身份的重建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正玲 孙妮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29-432,共4页
英国黑人移民女作家扎迪·史密斯在其作品中一直关注女性移民的生存境况。《白牙》是史密斯关注第三世界女性移民的典型范例。少数族裔女性移民的民族、肤色、出生地和宗教信仰增加了她们在白人主流社会建构种族身份和民族身份的困... 英国黑人移民女作家扎迪·史密斯在其作品中一直关注女性移民的生存境况。《白牙》是史密斯关注第三世界女性移民的典型范例。少数族裔女性移民的民族、肤色、出生地和宗教信仰增加了她们在白人主流社会建构种族身份和民族身份的困难程度。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研究《白牙》,探讨第三世界少数族裔女性移民在西方主流社会的文化身份重建主题,揭示史密斯对多元文化和谐社会的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迪·史密斯 《白牙》 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文化身份重建
下载PDF
游戏者身份重建: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新路径 被引量:5
19
作者 吕燕 《上海教育科研》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8-90,96,共4页
幼儿教师的身份,既是教育者,也是游戏者,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游戏者身份正在逐渐缺失。本文从幼儿教师游戏者身份重建提出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游戏者身份缺失的原因和意义,解读了游戏者身份的内涵特征,探索了游戏者身份重建的实施路径,... 幼儿教师的身份,既是教育者,也是游戏者,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游戏者身份正在逐渐缺失。本文从幼儿教师游戏者身份重建提出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游戏者身份缺失的原因和意义,解读了游戏者身份的内涵特征,探索了游戏者身份重建的实施路径,对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建立新型师幼关系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者 身份重建 专业能力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女性作家文化身份的确认与重建
20
作者 任晶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39-141,共3页
我国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创作经验丰富,她们由自身角度扩充及传播了多元化主题。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少数民族女作家们把族群身份自觉转成叙述身份,将主流文化屏蔽于本民族文化之外,她们捍卫着本族文化,保留着本民族文化传统,将民族意志渗透... 我国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创作经验丰富,她们由自身角度扩充及传播了多元化主题。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少数民族女作家们把族群身份自觉转成叙述身份,将主流文化屏蔽于本民族文化之外,她们捍卫着本族文化,保留着本民族文化传统,将民族意志渗透于文本之内,将本族历史文化及品格进行着力呈现,在文学创作中寻求自我文化身份的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女性作家 身份确认 身份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