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形容词转指的三音节手段及相关问题
1
作者 张振亚 王彬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6-56,共11页
音节数目的多寡具有形式手段意义。除常规转指手段外,形容词还可以使用三音节作为形式手段实现转指。“老糊涂、高富帅”等并不是无标记转指。从音节数目的角度看,“编辑、剐蹭”等也不是无标记转指。同等条件下,更大音节数目倾向实现... 音节数目的多寡具有形式手段意义。除常规转指手段外,形容词还可以使用三音节作为形式手段实现转指。“老糊涂、高富帅”等并不是无标记转指。从音节数目的角度看,“编辑、剐蹭”等也不是无标记转指。同等条件下,更大音节数目倾向实现为指称性,而更小音节数目倾向实现为陈述性。这种倾向在谓词体词化、体词谓词化中都有相互对应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容词 转指 三音节 音节数目 形式手段
下载PDF
浅论复合动词无标记转指不普遍的原因
2
作者 王燕飞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8年第5期9-11,共3页
现代汉语谓词性结构的词很多,但是无标记转指的比例却不是很高,本文着重探讨谓词性结构的词无标记转指不普遍的原因。
关键词 陈述 转指 标记转指 无标记转指
下载PDF
汉语等同句中的转指现象分析
3
作者 曾小荣 陈泽源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92-96,共5页
本文从同类等同及非同类等同、单次等同及双次等同、指称性等同及描述性等同这三个方面系统描述了汉语等同句中的转指现象,并探讨了影响识别汉语等同句中转指目标域的三方面因素:共享语篇语境、共享情景语境和共享百科知识。以期深化和... 本文从同类等同及非同类等同、单次等同及双次等同、指称性等同及描述性等同这三个方面系统描述了汉语等同句中的转指现象,并探讨了影响识别汉语等同句中转指目标域的三方面因素:共享语篇语境、共享情景语境和共享百科知识。以期深化和拓宽有关汉语转指现象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等同句 转指 分类 转指目标域
下载PDF
关于自指和转指 被引量:52
4
作者 姚振武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0-15,共6页
关于自指和转指姚振武朱德熙先生1983年在《方言》杂志发表了《自指和转指》一文(以下简称《指》),该文以先秦汉语为主要对象,讨论了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两种类型:自指和转指。文中许多观点高瞻远瞩、博大精深,具有重大的... 关于自指和转指姚振武朱德熙先生1983年在《方言》杂志发表了《自指和转指》一文(以下简称《指》),该文以先秦汉语为主要对象,讨论了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两种类型:自指和转指。文中许多观点高瞻远瞩、博大精深,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读后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谓词性成分 形式标记 名词化标记 称性 名词性成分 现代汉语 古汉语 转指 语气词 古代汉语
下载PDF
“自指”与“转指”视角下立法条文“的”字结构的翻译 被引量:3
5
作者 胡道华 蒋长刚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16年第3期45-52,共8页
在立法条文中,"的"字结构既可以表示"自指"意义,也可以表示"转指"意义。表示"自指"意义时,"的"字结构一般指称立法条文规定的各种"情形"、"条件"、"行为&q... 在立法条文中,"的"字结构既可以表示"自指"意义,也可以表示"转指"意义。表示"自指"意义时,"的"字结构一般指称立法条文规定的各种"情形"、"条件"、"行为"等,表示"转指"时,"的"字结构一般指称法律主体。虽然"的"字结构能区分不同的意义,但都由"(NP)+VP+的"构成,这决定了"的"字结构不能仅仅依靠形式而往往需要依靠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其指称意义的区别。"的"字结构的句式一般为:NP1+VP1+的,NP2+VP2。NP1、NP2常可以省略,加之使用的句法环境的差异,文章将立法条文中的"的"字结构归纳为八种句式,并基于PCCLD语料库,探讨了"的"字结构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法条文 “的”字结构 转指 语料库 翻译
下载PDF
“所”字结构的转指对象与动词配价——《庄子》“所”字结构的考察 被引量:8
6
作者 殷国光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36,共7页
采用配价语法理论,以词项为单位,全面考察《庄子》中“所”字结构的转指对象与动词配价的制约。“所”字结构转指遵循以下原则:(1)不能转指该结构中(无论在“所”后,还是“所”前)已出现的语义角色;(2)有介词标记的“所”字结构转指介... 采用配价语法理论,以词项为单位,全面考察《庄子》中“所”字结构的转指对象与动词配价的制约。“所”字结构转指遵循以下原则:(1)不能转指该结构中(无论在“所”后,还是“所”前)已出现的语义角色;(2)有介词标记的“所”字结构转指介词引进的语义角色,无介词标记的“所”字结构转指对象取决于动词的配价,并遵循客事>补事、配价语义角色优先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指 动词 配价 庄子
下载PDF
论法律条文中“的”字结构的“自指”和“转指” 被引量:2
7
作者 蒋长刚 胡道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7年第4期56-65,共10页
法律条文中的"的"字结构及其句法环境的句法格式为"NP1+VP1+的,+NP2+VP2"。这与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模式"条件+行为主体+行为+制裁"是一致的。根据该句法格式中"NP1"、"NP2"的省略情... 法律条文中的"的"字结构及其句法环境的句法格式为"NP1+VP1+的,+NP2+VP2"。这与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模式"条件+行为主体+行为+制裁"是一致的。根据该句法格式中"NP1"、"NP2"的省略情况以及"的"字结构的"自指"和"转指"两种用法,法律条文中的"的"字结构可以分为八类句式及一类特殊句式。汉语中的句法结构受语用规则影响较大,对于"的"字结构的理解经常需要语境来弥补其句法和语义线索上的缺失,因此在法律条文中使用"的"字结构时需要注意其正确性和规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条文 “的”字结构 “自 转指
下载PDF
禅宗文献动词无标记转指称谓名词现象考察 被引量:2
8
作者 鞠彩萍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6-150,共5页
禅宗文献动词无标记转指称谓名词分别来源于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和动宾式动词。这一现象符合语言的经济省力原则,同时体现了转喻的认知凸显原则。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僧徒在转喻认知模型中建立起来的透视域,其相关度和显著度是置于... 禅宗文献动词无标记转指称谓名词分别来源于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和动宾式动词。这一现象符合语言的经济省力原则,同时体现了转喻的认知凸显原则。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僧徒在转喻认知模型中建立起来的透视域,其相关度和显著度是置于禅寺丛林这一背景之下的,因而在转指称谓名词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文献 动词 无标记转指 称谓名词 相关度 显著度
下载PDF
“烙饼”类同形异构复合词“潜标记”转指的认知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彩红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211-214,217,共5页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汉语中的一个词一般不能通过词形的变化来实现词性的转变。但是,汉语谓词性成分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名词化",从而在语义上由陈述变成指称。揭示了现代汉语复合词中的一类同形异构复合词"在词类转化...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汉语中的一个词一般不能通过词形的变化来实现词性的转变。但是,汉语谓词性成分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名词化",从而在语义上由陈述变成指称。揭示了现代汉语复合词中的一类同形异构复合词"在词类转化过程中存在潜标记"转指——异构现象,并从认知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形异构复合词 潜标记 转指 名词化
下载PDF
英汉自指和转指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晓林 胡继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02-106,共5页
文章从引介自指和转指概念入手,对比了英汉自指和转指的语言学手段,揭示英汉自指和转指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名词化的本质和语言学意义。研究显示,英汉的自指和转指及其内部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差异不大,共性大于个性。
关键词 转指 名词化 连续统
下载PDF
基于语义格的“X的”结构表转指规律探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翁义明 王金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11-17,共7页
现代汉语自然语句中的核心格位包括不及物动词的主格、及物动词的主格和宾格、形容词谓语的主格、名词谓语的主格以及主谓谓语的主格。在小句关系化形成"X的NP"结构过程中提取这类核心格位时,"X的"可以直接表示转... 现代汉语自然语句中的核心格位包括不及物动词的主格、及物动词的主格和宾格、形容词谓语的主格、名词谓语的主格以及主谓谓语的主格。在小句关系化形成"X的NP"结构过程中提取这类核心格位时,"X的"可以直接表示转指意义。在"VP的NP"结构中,当提取的NP为VP的外围格时,则"VP的"不能直接表转指意义,只有在"VP的"结构带上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格标记语时才可以表示转指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的"结构 转指 语义格 提取 格标记
下载PDF
“VP的”转指的对称与不对称 被引量:1
12
作者 洪爽 《汉语学报》 2009年第4期31-36,共6页
本文通过对"VP的"转指功能的考察,并运用"原型角色"理论,得到了一个题元等级。这个题元等级揭示了具有不同题元角色的NP在充当宾语时能力的大小,从而解释了为什么"VP的"在转指时具有对称和不对称的现象。
关键词 “VP的”转指 论元结构 题元等级
下载PDF
汉语动宾复合词转指的原因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燕飞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33-35,共3页
现代汉语动宾复合词大部分是动词 ,除此以外 ,还有大量的名词。本文作者认为 ,名词性的动宾复合词的功能发生了转指 ,转指对象是认知框架中的核心成员 ,工具有时具有一定的使动性 ,是非典型的施事。
关键词 转指 认知 配价
下载PDF
现代汉语转指类别词的语义类型 被引量:1
14
作者 华滢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4年第2期37-40,共4页
以现代语义理论和元语言理论为基础,结合认知研究,界定了转指类别词的名称和性质,通过语料库检索和内省的方法,从聚合和组合两个角度,对转指类别词的语义类型、语义特征、组合搭配规律进行分析,归纳这类词的语义描写框架。
关键词 类别词 转指 元语言 语义特征 语义描写框架
下载PDF
转指“X的”拾疑
15
作者 史维国 檀晶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9,共2页
考察"X的"是表自指还是表转指,首先要区别两种不同的"X的",对"成分提取"产生的"X的"进行分析时,既要看其中动词的价数,还要考虑名词的价数,并且对动词的价数要有正确的认定。
关键词 转指X的 歧义 配价
下载PDF
论古汉语中反身代词的转指用法
16
作者 陶智 刘胜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85-88,共4页
反身代词"己"、"自"、"身"等在古汉语中皆有指代三身的转指用法,通过分析这几个反身代词在古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并考察此类现象在古文献中的分布后,认为反身代词转指三身的用法并非其向三身代词的转化演进... 反身代词"己"、"自"、"身"等在古汉语中皆有指代三身的转指用法,通过分析这几个反身代词在古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并考察此类现象在古文献中的分布后,认为反身代词转指三身的用法并非其向三身代词的转化演进,也非此类代词语法功能的转变,而是由于古汉语的特点及语境导致反身代词的这种转指用法的产生,其自身表己称之功能并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身代词 转指 三身代词
下载PDF
古汉语谓词性成分转指的形式分化
17
作者 汪大明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37-141,共5页
上古汉语中,产生了一些新的语法手段来表示谓词性成分的转指,从而使谓词性成分的转指呈现出分化的趋势,并从隐性走向显性。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用"者"和"所"指代转指对象。2.转指的对象用名词具体化。3.语... 上古汉语中,产生了一些新的语法手段来表示谓词性成分的转指,从而使谓词性成分的转指呈现出分化的趋势,并从隐性走向显性。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用"者"和"所"指代转指对象。2.转指的对象用名词具体化。3.语音的分化。4.文字的衍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谓词性成分 转指 形式分化
下载PDF
禅籍方所词语无标记转指称谓现象考察
18
作者 鞠彩萍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87-92,共6页
禅籍方所词语转指称谓的现象大量存在,具体可分为命名性方所词语转指称谓和非命名性方所词语转指称谓两类。方所词语转指称谓的现象符合转喻的邻近性原则、认知突显原则以及语言的经济原则。这些称谓词语折射出唐宋时期丛林制度及寺院结... 禅籍方所词语转指称谓的现象大量存在,具体可分为命名性方所词语转指称谓和非命名性方所词语转指称谓两类。方所词语转指称谓的现象符合转喻的邻近性原则、认知突显原则以及语言的经济原则。这些称谓词语折射出唐宋时期丛林制度及寺院结构,同时也体现了禅宗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籍 方所词语 转指 称谓
下载PDF
上古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无标记转指
19
作者 汪大明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69-74,共6页
上古汉语中谓词性成分存在无标记转指现象,有些转指是一种临时性的用法,有些转指则产生了新的名词。从转指和名词化的关系看,谓词性成分的无标记转指可以分为临时转指、彻底转指两类。通过对上古汉语中谓词性成分无标记转指现象的考察,... 上古汉语中谓词性成分存在无标记转指现象,有些转指是一种临时性的用法,有些转指则产生了新的名词。从转指和名词化的关系看,谓词性成分的无标记转指可以分为临时转指、彻底转指两类。通过对上古汉语中谓词性成分无标记转指现象的考察,可以深化我们对名词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谓词性成分 转指 名词化
下载PDF
汉语人称代词的转指用法
20
作者 陈翠珠 《文教资料》 2012年第31期32-33,共2页
人称转指是汉语中较为常见的人称代词变异用法。它以语用为基础,以恰切地表情达意为原则。本文主要分析了汉语人称代词转指用法的八种情况。或将当场性的人称代词变异为非当场性的人称代词,拉开心理距离,客观说事,避免当面的直露和... 人称转指是汉语中较为常见的人称代词变异用法。它以语用为基础,以恰切地表情达意为原则。本文主要分析了汉语人称代词转指用法的八种情况。或将当场性的人称代词变异为非当场性的人称代词,拉开心理距离,客观说事,避免当面的直露和主观臆测;将非当场性的人称代词变异为当场性的人称代词,拉近情感距离,引起双方感情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称代词 转指 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