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合式K边界密度计在乏燃料后处理热试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何丽霞 许小明 +2 位作者 柏磊 刘联伟 李丽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47-752,共6页
混合式K边界密度计(HKED)主要用于乏燃料后处理原始料液中U和Pu的浓度分析。本文对HKED的结构组成和特点进行了介绍,根据设施条件和测量对象的特点进行了参数优化及系统校准,将其应用于动力堆乏燃料元件先进无盐二循环Purex工艺流程热... 混合式K边界密度计(HKED)主要用于乏燃料后处理原始料液中U和Pu的浓度分析。本文对HKED的结构组成和特点进行了介绍,根据设施条件和测量对象的特点进行了参数优化及系统校准,将其应用于动力堆乏燃料元件先进无盐二循环Purex工艺流程热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对1AF料液中U浓度分析的精确度达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K边界密度 乏燃料后处理 热试验 系统校准
下载PDF
混合式K边界/X荧光密度计测铀钚质量浓度的不确定度分析
2
作者 茆亚南 姬明 +5 位作者 范潇 王思佳 赵潇 邵婕文 柏磊 许小明 《现代应用物理》 2024年第5期17-22,共6页
为检验混合式K边界技术测量混合溶液中铀钚质量浓度的精度,使用混合式K边界/X荧光密度计(hybrid K-edge/XRF densitometer,HKED)对不同混合溶液进行了铀、钚质量浓度测量实验。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了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并分析了测量过程... 为检验混合式K边界技术测量混合溶液中铀钚质量浓度的精度,使用混合式K边界/X荧光密度计(hybrid K-edge/XRF densitometer,HKED)对不同混合溶液进行了铀、钚质量浓度测量实验。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了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并分析了测量过程中的偏差来源。通过对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的分析,验证了混合式K边界技术测量铀、钚质量浓度可达到核安全导则《核燃料后处理厂核材料衡算》中的测量精度,对标定范围内铀质量浓度的测量不确定度小于0.28%,钚质量浓度的测量不确定度基本小于0.94%,精度较高,能够满足生产中的衡算要求;总结了测量中的主要偏差来源和优化方向,为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和拓展混合式K边界技术在锕系元素测量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K边界密度 乏燃料后处理 核材料衡算 无损检测 钚质量浓度测量
下载PDF
关于HF,F_2,FCl,FBr的分子形貌轮廓以及边界电子密度的研究
3
作者 杨忠志 袁满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498-502,共5页
利用Davidson等人发展多年的MELD精密从头计算程序的CISD方法,结合自编的分子形貌程序,描绘HF,F2,FCl,FBr双原子分子形貌图.计算双原子分子中X原子端和F原子端在垂直于化学键方向上和沿着化学键方向上的分子形貌轮廓参数R(R/a.u.)以及... 利用Davidson等人发展多年的MELD精密从头计算程序的CISD方法,结合自编的分子形貌程序,描绘HF,F2,FCl,FBr双原子分子形貌图.计算双原子分子中X原子端和F原子端在垂直于化学键方向上和沿着化学键方向上的分子形貌轮廓参数R(R/a.u.)以及对应的边界电子密度ED(ED/10-3a.u.).比较各原子端轮廓参数与相应孤立原子半径的大小,联系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趋势,发现对于卤族元素之间形成的氟化物,第一电离能越小,分子形貌轮廓参数越大,边界电子密度越小.对于核电荷数相同的两个原子形成的氟化物,无论垂直于化学键方向还是沿着化学键方向上的分子形貌轮廓参数和对应的边界电子密度都呈现对称关系.对于HF,F2,FCl,FBr双原子分子形貌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讨论其他双原子分子的性质和特征,提供了有效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形貌 氟化物 分子形貌轮廓参数 边界电子密度
下载PDF
一个椭圆方程的边界点流量密度最优控制问题
4
作者 金昌日 池永日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4期303-305,共3页
研究了1个椭圆方程的边界点流量密度最优控制问题。以流量密度作为控制量,讨论了方程解的存在性及关于边界点的最优控制,并导出了边界点流量密度最优控制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椭圆型方程 边界点-流量密度 最优控制条件
下载PDF
基于密度峰和划分的快速聚类算法 被引量:3
5
作者 琚书存 程文杰 +2 位作者 徐建鹏 徐祥 徐阳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8年第8期16-20,共5页
传统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需要人工给定聚类数,且由于算法采取刚性划分,可能会导致将较大或延伸状的聚类簇分割的现象,导致错误的聚类结果。密度峰聚类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该算法不需要预先指定聚类数目,且能够发现... 传统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需要人工给定聚类数,且由于算法采取刚性划分,可能会导致将较大或延伸状的聚类簇分割的现象,导致错误的聚类结果。密度峰聚类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该算法不需要预先指定聚类数目,且能够发现非球形簇。将密度峰思想引入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提出一种基于密度峰和划分的快速聚类算法(DDBSCAN),该算法首先获取一组簇的核心对象(密度峰),用于描述簇的"骨骼",而后将周围的点划分到最近的核心对象,最后通过判断划分边界处的密度情况合并簇。实验证明,该算法能有效地适应任意形状、大小不一的数据集,与传统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相比收敛速度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峰聚类 核心对象 基于划分 边界密度 任意形状
下载PDF
K边界技术在热试验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联伟 郑维明 +2 位作者 熊超杰 朱海巧 常志远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3年第4期50-52,86,共4页
针对我国首次开展的先进无盐二循环PUREX工艺流程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热试验,通过混合式K边界密度计(HKED)测量分析了首端溶解液、1AF料液、1AP及1A槽各级样品中的铀/钚浓度;针对关键钚样品1AF分析,采用新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修正,引入对... 针对我国首次开展的先进无盐二循环PUREX工艺流程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热试验,通过混合式K边界密度计(HKED)测量分析了首端溶解液、1AF料液、1AP及1A槽各级样品中的铀/钚浓度;针对关键钚样品1AF分析,采用新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修正,引入对刻度因子有影响的铀浓度。结果表明,当样品铀浓度大于20 g/L,HKED对铀的测量精度小于0.7%,满足热试验样品铀浓度分析需求;方法优化了HKED的实验数据处理,提高了钚浓度分析的准确度,确保了关键数据的准确可靠,为工艺参数的及时调整和正常运行提供重要数据支撑,保障了工艺的安全、有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K边界密度 乏燃料后处理 热试验
下载PDF
耦合景观破碎化和土壤侵蚀的“源”“汇”边界指数 被引量:5
7
作者 赵亮 刘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8-104,共7页
景观破碎化是促进侵蚀产沙和输沙的重要驱动力,而边界密度是量化景观破碎化的指标,其将景观破碎化与侵蚀产沙和输沙相联系。在土壤侵蚀研究中,土地利用/覆被边界密度是表达景观破碎化的常用指标,但由于该指数未考虑土壤侵蚀过程的方向性... 景观破碎化是促进侵蚀产沙和输沙的重要驱动力,而边界密度是量化景观破碎化的指标,其将景观破碎化与侵蚀产沙和输沙相联系。在土壤侵蚀研究中,土地利用/覆被边界密度是表达景观破碎化的常用指标,但由于该指数未考虑土壤侵蚀过程的方向性,在指示景观破碎化的侵蚀产沙和输沙效应时,缺乏过程机理基础,有效性差。该文在区分土壤侵蚀产沙和泥沙传输过程中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源"、"汇"功能的基础上,考虑了侵蚀产沙和输沙的方向性,根据"源""汇"功能类型相对于边界的空间配置,提出了"源""汇"功能边界及其提取方法,进而计算"源""汇"功能边界密度,并在小流域尺度验证其有效性。结果显示,相对于土地利用/覆被边界密度,"源""汇"功能边界密度指数与土壤侵蚀模数和输沙模数的相关性均明显增强,能更好地反映景观破碎化与流域侵蚀产沙和输沙的关系,增强了景观格局分析方法揭示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破碎化 “源”“汇”景观 土壤侵蚀 边界密度 景观指数
下载PDF
基于层次与密度的任意形状聚类算法 被引量:8
8
作者 许合利 牛丽君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9-164,共6页
结合层次聚类算法和密度聚类算法,提出一种新的任意形状聚类算法,以密度峰值点为初始聚类中心将数据集划分为大量子簇。根据聚类合并准则,对簇间边界区域密度大于等于其中任何一个簇平均密度的相邻子簇进行合并。通过动态建模方法进行... 结合层次聚类算法和密度聚类算法,提出一种新的任意形状聚类算法,以密度峰值点为初始聚类中心将数据集划分为大量子簇。根据聚类合并准则,对簇间边界区域密度大于等于其中任何一个簇平均密度的相邻子簇进行合并。通过动态建模方法进行子簇合并,无需人工输入终止参数即可自动确定聚类终止点。在测试数据集和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输入参数的选择具有鲁棒性,能有效识别任意形状、大小和密度的聚类,并且适用于密度分布不均匀的数据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聚类算法 密度聚类算法 任意形状聚类 动态模型 边界区域密度 密度峰值点
下载PDF
基于点云切片的边界提取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振清 雍永磊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2-224,245,共4页
针对点云切片的截面数据可能存在不连续的特征曲线对拟合造成误差的情况,提出对每个截面数据将不连续的特征曲线点集分割成连续的特征曲线点集的方法。鉴于不连续特征曲线点集之间、点与点之间的欧式距离远大于点云密度,而同一个连续特... 针对点云切片的截面数据可能存在不连续的特征曲线对拟合造成误差的情况,提出对每个截面数据将不连续的特征曲线点集分割成连续的特征曲线点集的方法。鉴于不连续特征曲线点集之间、点与点之间的欧式距离远大于点云密度,而同一个连续特征曲线点集中点与点的欧式距离趋近于点云密度,所以可以利用点云密度作为阈值,将不同的连续特征曲线点集分割开。对每个连续的特征曲线点集进行曲线拟合,得到点云切片的边界。分析结果表明,该分割算法能有效地分割出点云切片中不连续的特征曲线点集,减小曲线拟合时的误差,提高了点云切片边界提取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云切片 曲线拟合 点云密度边界提取
下载PDF
常热流密度矩形管内层流对流换热系数的数值计算 被引量:4
10
作者 董韶峰 李荫堂 《能源技术》 2010年第2期70-72,共3页
利用数学模型的数值计算探讨了常热流密度条件下矩形管内层流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随流速的变化规律。通过一个算例计算,并给出了该算例的表面传热系数与水流流速的拟合式。根据计算结果发现,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随管长逐渐减小,之后... 利用数学模型的数值计算探讨了常热流密度条件下矩形管内层流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随流速的变化规律。通过一个算例计算,并给出了该算例的表面传热系数与水流流速的拟合式。根据计算结果发现,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随管长逐渐减小,之后稳定在某个数值,其分布类似外掠平板层流对流换热;流速也影响表面传热系数的大小;而热流密度对换热效果没有影响。把算例的结果与传统的等效直径圆管算法比较,发现后者的误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热流密度边界条件 层流 矩形通道 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绿化覆盖率对城市绿地破碎度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纯 蒋恬田 +1 位作者 李欣 李小马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48,共7页
优化绿地空间配置(如破碎度)是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途径。然而绿地破碎度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可能随绿化覆盖率的变化而变化,对改善城市热环境提出了巨大挑战,但相关研究十分缺乏。以长沙市为例,利用Landsat地表温度表征城市热环境,使... 优化绿地空间配置(如破碎度)是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途径。然而绿地破碎度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可能随绿化覆盖率的变化而变化,对改善城市热环境提出了巨大挑战,但相关研究十分缺乏。以长沙市为例,利用Landsat地表温度表征城市热环境,使用解译于高分2号遥感影像的城市绿地图在1 m像元尺度量化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破碎度(用绿地边界密度表征)。以419个1 km格网为分析单元,应用分段线性回归揭示绿化覆盖率与绿地破碎度间的非线性关系,识别绿化覆盖率阈值并以此为标准将419个1 km格网划分为高绿化覆盖率区和低绿化覆盖率区。以1 km格网平均地表温度为因变量,绿化覆盖率、绿地破碎度、水体覆盖率和裸地覆盖率为自变量从研究区、高绿化覆盖率区和低覆盖率区3个方面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阐明绿地破碎度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最后进行方差分解分析绿化覆盖率、绿地破碎度和其他土地覆盖率对地表温度的独立和联合影响。结果显示,1)绿地破碎度随绿化覆盖率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阈值为44.9%。2)整个研究区,4个指标可解释69.1%的地表温度变异,地表温度随绿化覆盖率、水体覆盖率、裸地覆盖率和绿地破碎度的增加显著降低。3)低绿化覆盖率下绿地破碎度显著影响地表温度,高绿化覆盖率下绿地破碎度对地表温度呈不显著正影响。4)在研究区和不同绿化覆盖率区域,绿化覆盖率对地表温度的独立影响均高于绿地破碎度的独立影响。建议长沙城市绿地规划管理在提高绿化覆盖率的同时可提高低绿化覆盖率区域绿地破碎度以改善城市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地 破碎化 边界密度
下载PDF
深内部地球结构对内核平动振荡本征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江颖 徐建桥 孙和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41-1048,共8页
地球固态内核的平动振荡是地球的基本简正模之一,又称Slichter模,其本征周期大约为几个小时,与地球内部结构密切相关.为了研究影响内核平动振荡的本征周期与内部结构的依赖关系,本文利用球对称、非自转、弹性和各向同性地球模型(SN... 地球固态内核的平动振荡是地球的基本简正模之一,又称Slichter模,其本征周期大约为几个小时,与地球内部结构密切相关.为了研究影响内核平动振荡的本征周期与内部结构的依赖关系,本文利用球对称、非自转、弹性和各向同性地球模型(SNREI),通过自由振荡运动方程的数值积分,以地球模型PREM为基础,理论上系统研究了地球内部介质(包括密度、地震波速等)分布异常对Slichter模本征周期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Slichter模周期随着内外核边界(ICB)密度差的增加以类似于双曲线的特征显著减小,当ICB密度差从597kg·m^-3减小到200kg·m^-3时,周期增大66.44%,当ICB密度差从597kg·m^-3增大到1000kg·m^-3时,周期减小21.48%;Slichter模周期随着核幔边界(CMB)密度差的增大而缓慢增大;相对于PREM,地球模型1066A在ICB和CMB的密度差分别相差45.321%和1.132%,内部地震波速度和密度梯度也存在差异,但是,当密度差减小到1066A模型提供的数值时,得到的Slichter模周期与基于1066A获得的结果(4.599h)非常接近,差异分别只有3.762%和0.037%;表明Slichter模本征周期与地球内部介质的精细结构关系不大,而对ICB的密度差非常敏感.内、外核P波波速分布异常对Slichter模周期的影响基本相当,当内核和外核P波波速均增加5%时,Slichter周期分别减小1.02%和1.69%,P波波速分别减小5%时,Slichter模周期分别增加1.27%和1.847%,内核s波波速分布异常比P波波速分布异常对Slichter模周期的影响小1个量级;与地核相比,地幔中的地震波速异常对Slichter模本征周期的影响小1~2个量级;表明地核中地震波速异常对Slichter模周期的影响很小,目前有关Slichter模周期理论计算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所采用的地球模型中内核边界的密度差的差异,本文结果可以为Slichter模的研究、探测及其对地球深内部结构的约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ichter模本征周期 内外核密度 核幔边界密度 地震波波速分布异常
下载PDF
地球固体内核平动振荡的研究和检测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建桥 孙和平 傅容珊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40-745,共6页
系统介绍了有关Slichter模的理论模拟及其超导重力观测检测的进展。地球固态内核的平动振荡是地球的基本简正模之一,又称Slichter模,以重力作为主要恢复力,其本征周期大约为几个小时。从理论模拟结果看,Slichter模的本征周期对于ICB密... 系统介绍了有关Slichter模的理论模拟及其超导重力观测检测的进展。地球固态内核的平动振荡是地球的基本简正模之一,又称Slichter模,以重力作为主要恢复力,其本征周期大约为几个小时。从理论模拟结果看,Slichter模的本征周期对于ICB密度差最为敏感,而ICB附近外核流体的粘滞性、内外核之间的过渡层以及Lorentz力等因素对周期的影响很小,Slichter模的研究和检测为了解地球中心附近的密度结构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ichter模 本征频率 内核边界密度 理论模拟 超导重力检测
下载PDF
钝化处理对Al_2O_3/InP MOS电容界面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海鸥 李玺 +5 位作者 李跃 刘英博 孙堂友 李琦 李陈成 陈永和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38-443,共6页
制备了Al/Al_2O_3/InP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电容,分别采用氮等离子体钝化工艺和硫钝化工艺处理InP表面。研究了在150、200和300 K温度下样品的界面特性和漏电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硫钝化工艺能够有效地降低快界面态,在150 K下测试得到... 制备了Al/Al_2O_3/InP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电容,分别采用氮等离子体钝化工艺和硫钝化工艺处理InP表面。研究了在150、200和300 K温度下样品的界面特性和漏电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硫钝化工艺能够有效地降低快界面态,在150 K下测试得到最小界面态密度为1.6×10^(10) cm^(-2)·eV^(-1)。与硫钝化工艺对比,随测试温度升高,氮等离子体钝化工艺可以有效减少边界陷阱,边界陷阱密度从1.1×10^(12) cm^(-2)·V^(-1)降低至5.9×10^(11) cm^(-2)·V^(-1),同时减少了陷阱辅助隧穿电流。氮等离子体钝化工艺和硫钝化工艺分别在降低边界陷阱和快界面态方面有一定优势,为改善器件界面的可靠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等离子体钝化 硫钝化 界面态密度 边界陷阱密度 隧穿电流
下载PDF
具有周期性薄膜热源的多层介质非稳态传热数值仿真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王超 朱永峰 常红亮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3-316,共4页
为分析具有薄膜热源的多层介质非稳态传热问题,以某型飞机层合电加温风挡为例,构建了一种热流密度-温度边界条件,实现了薄膜热源热流和温度属性向多层介质内外两个方向上的实时传递,再现了薄膜热源温度对临近多层介质表面温度的影响,为... 为分析具有薄膜热源的多层介质非稳态传热问题,以某型飞机层合电加温风挡为例,构建了一种热流密度-温度边界条件,实现了薄膜热源热流和温度属性向多层介质内外两个方向上的实时传递,再现了薄膜热源温度对临近多层介质表面温度的影响,为具有薄膜热源的多层介质传热问题分析和加温控制规律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介质 薄膜热源 热流密度-温度边界条件
下载PDF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生长状况及固碳潜力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振云 李进军 +2 位作者 李娜 杨建红 席亚丽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9-754,共6页
为了认识祁连山区山地树木生长机制,利用野外调查数据结合区域分区分析青海云杉林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最小距离边界法确定最大林分大小-密度关系斜率,客观建立青海云杉林生长的最大边界;在研究区的东部,青海云杉林胸径生长速率是西部的... 为了认识祁连山区山地树木生长机制,利用野外调查数据结合区域分区分析青海云杉林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最小距离边界法确定最大林分大小-密度关系斜率,客观建立青海云杉林生长的最大边界;在研究区的东部,青海云杉林胸径生长速率是西部的4.5倍,整个研究区生长速率的空间变化趋势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从最大林分密度指数的空间差异看,祁连山东部青海云杉林树木之间的竞争弱于西部;当青海云杉林生长达到平衡态,利用最大基部盖度估算潜在碳储量,发现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具有巨大的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最大尺寸密度边界线 固碳潜力 青海云杉 祁连山
下载PDF
New expressions for the surface roughness length and displacement height 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17
作者 林建忠 李惠君 张凯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7期2033-2039,共7页
An alternative model for the prediction of surface roughness length is developed. In the model a new factor is introduced to compensate for the effects of wake diffusion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wake and roughness... An alternative model for the prediction of surface roughness length is developed. In the model a new factor is introduced to compensate for the effects of wake diffusion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wake and roughness obstacles. The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by the use of the hot wire anemometry in the simulated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in a wind tunnel.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a new expression for the zero-plane displacement height is proposed for the square arrays of roughness elements, which highlights the influence of free-stream speed on the roughness length. It appears that the displacement height increases with the wind speed while the surface roughness length decreases with Reynolds number increasing. It is shown that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based on the new expressions are in reasonable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ughness length zero-plane displacement height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free stream speed packing density
下载PDF
The Study of Changes in the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Pd and Re Specimens Irradiated in Dense Gaseous Deuterium by y-Quanta with Boundary Energy up to 23 MeV 被引量:2
18
作者 Alexander Yurievich Didyk Roland Stanislaw Wisniewski 《Journal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2013年第4期209-216,共8页
The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palladium and rhenium specimens irradiated in dense gaseous deuterium by y-quanta with the threshold energy 23 MeV were studies. Strong anomalies are found in the structure and element comp... The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palladium and rhenium specimens irradiated in dense gaseous deuterium by y-quanta with the threshold energy 23 MeV were studies. Strong anomalies are found in the structure and element composition of the irradiated Pd and Re specim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45.-z 2H-induced reactions 25.45.De elastic and inelastic 25.20Dc photon absorption and scattering.
下载PDF
Density Results in Sobolev Spaces Whose Elements Vanish on a Part of the Boundary
19
作者 Jean-Marie Emmanuel BERNARD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Series B》 SCIE CSCD 2011年第6期823-846,共24页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the subspace of Wm'" of functions that vanish on a part γ0 of the boundary. The author gives a crucial estimate of the Poincare constant in balls centered on the boundary of γ...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the subspace of Wm'" of functions that vanish on a part γ0 of the boundary. The author gives a crucial estimate of the Poincare constant in balls centered on the boundary of γ0. Then, the convolution-translation method, a variant of the standard mollifier technique, can be used to prove the density of smooth functions that vanish in a neighborhood of γ0, in this subspace. The result is first proved for m = 1, then generalized to the case where m 〉 1, in any dimension, in the framework of Lipschitz-continuous domain. However, as may be expected, it is needed to make additional assumptions on the boundary of γ0, namely that it is locally the graph of some Lipschitz-continuous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sity results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Sobolev spaces
原文传递
Stress fields caused by a dislocation in an anisotropic 3-layer system 被引量:1
20
作者 WANG HuYi YIN YiHui YU ShaoRo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1年第3期542-551,共10页
We investigated the stress fields caused by a dislocation in an anisotropic 3-layer system. Based on the image method, the original 3-layer system is firstly decomposed into three infinite homogenous systems. The imag... We investigated the stress fields caused by a dislocation in an anisotropic 3-layer system. Based on the image method, the original 3-layer system is firstly decomposed into three infinite homogenous systems. The image dislocation densities used as unknowns are then strategically distributed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resulting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singular Cauchy integral ones. Removing the singular terms yields non-linear Fredhom integral equations of the second kind. The obtained stress fields satisfy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i.e., the traction free condition on the free surface and continuous conditions across the interfaces. Also, a comparison with previous results is made and good agreement is achieve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under the plain strain condition, layer thickness and dislocation position play stronger roles in the stress fields than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and these effects more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tress fields caused by an edge dislocation than by a screw dislo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ss field dislocation anisotropic 3-layer syste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