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达罗卫夫人》中的消费与赠礼 |
徐晗
吕洪灵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2
|
基于语料库的意识流小说《达罗卫夫人》文体学分析 |
凤群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14 |
10
|
|
3
|
超脱与挑战——从赛普蒂默斯看《达罗卫夫人》的社会批判意义 |
蒋璐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4 |
11
|
|
4
|
伍尔夫意识流小说《达罗卫夫人》中的语法变异 |
庞宝坤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7 |
3
|
|
5
|
《达罗卫夫人》主题意义的结构阐释 |
王菊丽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6
|
对峙的矛盾自我——试析贵妇达罗卫夫人的生存状态 |
李蓉
简圣宇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5 |
2
|
|
7
|
《尤利西斯》和《达罗卫夫人》意识流表现之比较 |
陶震华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3 |
1
|
|
8
|
《达罗卫夫人》的意识流手法和语言特色 |
熊丽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9
|
情感的波澜:《达罗卫夫人》的诗化意识解读 |
赵光旭
张德玉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10
|
《达罗卫夫人》的另一种阐释视角 |
何玉蔚
|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1 |
1
|
|
11
|
时间、空间与政治——论《达罗卫夫人》的时空转换 |
张秀丽
|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12
|
游离在隔阂与疏离幕布上的孤独者——多重人物有限视角下的达罗卫夫人形象刻画 |
李侠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3
|
“向死的存在”——从《达罗卫夫人》看伍尔夫对生死二元对立论观点的超越 |
李洪
|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
2007 |
0 |
|
14
|
《达罗卫夫人》中的对话和思维表现形式 |
陈静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2 |
4
|
|
15
|
死亡、女性与叙事——评《达罗卫夫人》的女性视角 |
顾瑶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4 |
4
|
|
16
|
《达罗卫夫人》中意识流的语言特征 |
代琳
|
《海外英语》
|
2012 |
1
|
|
17
|
从《达罗卫夫人》到《时时刻刻》:女性主义的一种阐释 |
林晓云
于宏
|
《福建艺术》
|
2004 |
3
|
|
18
|
自由间接引语在《达罗卫夫人》中的文学魅力 |
王晓彦
|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9
|
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达罗卫夫人》 |
周韵
|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 |
3
|
|
20
|
《达罗卫夫人》现代叙事艺术初探 |
伍建华
|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