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影响。方法纳入37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真穴组25例、假穴组12例。真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组...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影响。方法纳入37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真穴组25例、假穴组12例。真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组穴(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针刺干预;假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经穴旁开1寸针刺干预。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系统缺损程度,并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选取双侧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运动前区(premotor cortex,PMC)为种子点,分析计算各脑区间FC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量表、NIHSS评分及FC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真穴组患者治疗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双侧M1 FC值显著升高(P<0.05),患侧SMA与健侧PMC的FC值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假穴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手足十二针”可能通过增强双侧初级运动区的FC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具有穴位特异性,而辅助运动区与运动前区FC的改变也是另一可能的机制。展开更多
不同原因导致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治疗效果往往欠佳。运动皮质刺激(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因其对疼痛良好的治疗效果而被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近...不同原因导致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治疗效果往往欠佳。运动皮质刺激(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因其对疼痛良好的治疗效果而被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近年来,更多的运动皮质刺激技术方法得以发展,镇痛效果也不断提高。本文主要梳理了在疼痛治疗中,硬膜外运动皮质刺激(epidural motor cortex stimulation,eMCS)、重复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repetitive stimulation,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的临床疗效和镇痛机制,以期推动运动皮质刺激镇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采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绘制地形图的技术,对比慢性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患者和健康人大脑皮质运动区地形图。方法:选取20例cLBP患者(10男,10女)与10例健康对照者(5男,5女),记录cLBP...目的:采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绘制地形图的技术,对比慢性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患者和健康人大脑皮质运动区地形图。方法:选取20例cLBP患者(10男,10女)与10例健康对照者(5男,5女),记录cLBP患者患侧和健康对照组双侧多裂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绘制多裂肌皮质运动代表区的地形图,对比地形图的重心位置(center of gravity,CoG)、面积和体积。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LBP组多裂肌在运动皮质代表区的位置和CoG出现明显的向后和向内侧移动。结论:cLBP患者多裂肌皮质运动代表区神经网络组织的结构或功能发生了改变。展开更多
运动皮质由多个皮质区域相互连接而组成[1],包括: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Brodmann 4),位于中央前回;前运动区(premotor area,PM,Brodmann 6),位于大脑外侧面中央前回;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Bro...运动皮质由多个皮质区域相互连接而组成[1],包括: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Brodmann 4),位于中央前回;前运动区(premotor area,PM,Brodmann 6),位于大脑外侧面中央前回;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Brodmann 6),位于中央前回大脑内侧面;扣带运动区(cingulated motor areas,CMA,Brodmann 24)。上述与运动相关的皮质区域在运动功能的实现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网络连接的形式发挥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影响。方法纳入37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真穴组25例、假穴组12例。真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组穴(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针刺干预;假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经穴旁开1寸针刺干预。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系统缺损程度,并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选取双侧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运动前区(premotor cortex,PMC)为种子点,分析计算各脑区间FC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量表、NIHSS评分及FC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真穴组患者治疗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双侧M1 FC值显著升高(P<0.05),患侧SMA与健侧PMC的FC值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假穴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手足十二针”可能通过增强双侧初级运动区的FC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具有穴位特异性,而辅助运动区与运动前区FC的改变也是另一可能的机制。
文摘不同原因导致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治疗效果往往欠佳。运动皮质刺激(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因其对疼痛良好的治疗效果而被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近年来,更多的运动皮质刺激技术方法得以发展,镇痛效果也不断提高。本文主要梳理了在疼痛治疗中,硬膜外运动皮质刺激(epidural motor cortex stimulation,eMCS)、重复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repetitive stimulation,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的临床疗效和镇痛机制,以期推动运动皮质刺激镇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文摘目的:采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绘制地形图的技术,对比慢性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患者和健康人大脑皮质运动区地形图。方法:选取20例cLBP患者(10男,10女)与10例健康对照者(5男,5女),记录cLBP患者患侧和健康对照组双侧多裂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绘制多裂肌皮质运动代表区的地形图,对比地形图的重心位置(center of gravity,CoG)、面积和体积。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LBP组多裂肌在运动皮质代表区的位置和CoG出现明显的向后和向内侧移动。结论:cLBP患者多裂肌皮质运动代表区神经网络组织的结构或功能发生了改变。
文摘运动皮质由多个皮质区域相互连接而组成[1],包括: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Brodmann 4),位于中央前回;前运动区(premotor area,PM,Brodmann 6),位于大脑外侧面中央前回;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Brodmann 6),位于中央前回大脑内侧面;扣带运动区(cingulated motor areas,CMA,Brodmann 24)。上述与运动相关的皮质区域在运动功能的实现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网络连接的形式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