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感觉运动皮质重组模式研究
1
作者 李倩文 孙莉敏 +10 位作者 王鹤玮 宁瑞鹏 尹大志 余秋蓉 李哲宇 沈逸凡 袁彧健 马天宇 卢杉 刘志超 范明霞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1-1121,共11页
目的:探究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感觉运动皮质(sensorimotor cortex,SMC)的重组模式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收集34例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在4周康复干预前后执行患手被动握拳任务及29例健康人执行单手被动握拳任务的功... 目的:探究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感觉运动皮质(sensorimotor cortex,SMC)的重组模式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收集34例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在4周康复干预前后执行患手被动握拳任务及29例健康人执行单手被动握拳任务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比较脑卒中组在康复干预前后SMC的激活差异和偏侧指数(the lateralization index,LI)变化,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执行单手被动握拳任务时主要表现为对侧脑SMC激活,脑卒中组患手对侧脑SMC的激活变化可分为三种模式:募集、集中和无激活。其中募集模式表现为康复干预后对侧脑SMC激活较干预前增加;集中模式表现为干预后对侧脑SMC激活较干预前减少;无激活模式表现为干预前后对侧脑SMC均无激活。募集组的LI在干预后趋近健康对照组,集中组的LI在干预后偏离并且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上述三组患者在康复干预后FMA-UE评分均显著增加(P<0.01),而募集组和集中组在康复干预前、后FMA-UE及FMA-UE绝对变化值均不存在显著差异。集中组对侧脑SMC激活的相对变化量与FMA-UE相对变化量显著负相关(r=﹣0.662,P=0.014)。结论: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在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SMC存在不同重组模式,尤其是SMC募集激活和集中激活的现象,表明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不依赖于单一的皮质功能重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功能磁共振成像 感觉运动皮质 重度偏瘫
下载PDF
舌面散刺联合经颅磁刺激技术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咽运动皮质、神经功能及血清GDF-15、S100β蛋白的影响
2
作者 吴小红 林金梅 +1 位作者 叶晓静 周王燕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41-145,共5页
目的探究舌面散刺联合经颅磁刺激技术(TMS)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咽运动皮质、神经功能及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可溶性蛋白-100β(S100β)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 目的探究舌面散刺联合经颅磁刺激技术(TMS)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咽运动皮质、神经功能及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可溶性蛋白-100β(S100β)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4)。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行TMS治疗,每次20 min,每天1次,每周3次,持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舌面散刺治疗,每天1次,每周6次,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评分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评分。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血清GDF-15、S100β表达水平变化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舌卷痿缩、进食缓慢、饮水发呛、舌质瘀斑/黯淡以及脉细涩证候的评分分别为(1.90±0.01)、(2.69±0.75)、(2.66±0.24)、(1.02±0.13)、(1.18±0.20)分,均低于对照组[(2.54±0.34)、(3.05±0.24)、(3.85±0.71)、(1.17±0.22)、(1.32±0.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VDS、P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VDS、PAS评分分别为(25.01±5.74)、(1.65±0.04)分,均低于对照组[(28.01±6.82)、(2.00±0.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NIHSS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NIHSS、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为(9.86±1.50)、(1.54±0.33)分,均低于对照组[(13.24±0.92)、(1.97±0.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GDF-15水平较治疗前降低,S100β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GDF-15为(443.05±13.00)pg/mL,低于对照组[(487.24±26.51)pg/mL],S100β水平为(0.21±0.03)μg/L,高于对照组[(0.18±0.0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共发生率比较(6.00%vs.3.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面散刺联合TMS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临床证候,刺激其咽运动皮质以促进其吞咽功能的修复,同时还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及血清GDF-15、S100β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面散刺 经颅磁刺激技术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 运动皮质 神经功能 外周血指标
下载PDF
节律性听觉刺激对背侧前运动皮质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葛亚丽 曹磊 +2 位作者 张艳明 孙丽 宋为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05-512,共8页
目的观察节律性听觉刺激(RAS)对背侧前运动皮质(dPMC)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病灶包含dPMC的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灶包含dPMC(经头... 目的观察节律性听觉刺激(RAS)对背侧前运动皮质(dPMC)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病灶包含dPMC的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灶包含dPMC(经头部CT或头部MRI证实)的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偏瘫肢体综合训练、下肢康复踏车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AS。康复治疗时间为30 min/次,2次/d,5 d/周,疗程2周。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及完成治疗2周时对两组患者的步态(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量表评分]、步行能力[10 m行走时间测试(10-MWT)]进行比较。结果(1)连续纳入包含dPMC病灶的卒中后偏瘫患者48例,排除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5例,未完成2周康复训练计划者3例,最终纳入40例进行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身高、年龄、性别、病灶侧别、病程、卒中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试验组治疗前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35±0.03)m/s、(1.70±0.20)s、(66±10)步/min、(0.34±0.04)s、(0.66±0.20)g,对照组治疗前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37±0.03)m/s、(1.57±0.25)s、(67±9)步/min、(0.33±0.03)s、(0.60±0.25)g;试验组治疗2周时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66±0.03)m/s、(2.40±0.25)s、(90±9)步/min、(0.18±0.05)s、(0.35±0.26)g,对照组治疗2周时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54±0.03)m/s、(1.78±0.27)s、(82±11)步/min、(0.22±0.04)s、(0.37±0.21)g。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的时间及组别的总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组别)值分别为837.506、327.450、3905.389、2605.881、196.502,均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的组别及时间主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值分别为10.365、38.265、4.430、10.266、4.403,均P<0.01;F_(时间)值分别为108.219、131.154、114.270、271.087、221.518,均P<0.01);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较对照组均有改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两组治疗前步态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试验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FMA-LE评分分别为(24.9±2.4)、(30.1±1.9)分,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FMA-LE评分分别为(26.0±2.0)、(29.0±2.0)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FMA-LE评分的组别及时间的总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组别)=10172.975,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FMA-LE评分的组别及时间主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9.000,P=0.005;F_(时间)=121.000,P<0.01);治疗前,组间FMA-L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FMA-LE评分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10-MWT的行走时间分别为(37±9)、(23±7)s,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10-MWT的行走时间分别为(38±6)、(30±6)s。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10-MWT的行走时间组别及时间的总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组别)=1021.582,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10-MWT的行走时间组别及时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4.716,P<0.05;F_(时间)=82.781,P<0.01);治疗前,组间10-MWT的行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10-MWT的行走时间较对照组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S可能有助于改善包含dPMC病灶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可尝试将RAS用于该类患者的步行功能训练中。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节律性听觉刺激 步行障碍 背侧前运动皮质
下载PDF
“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若一 陆梦馨 +4 位作者 徐玲玲 张慕昭 许天骄 武琳璐 邹忆怀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48-53,共6页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影响。方法纳入37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真穴组25例、假穴组12例。真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组...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影响。方法纳入37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真穴组25例、假穴组12例。真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组穴(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针刺干预;假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经穴旁开1寸针刺干预。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系统缺损程度,并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选取双侧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运动前区(premotor cortex,PMC)为种子点,分析计算各脑区间FC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量表、NIHSS评分及FC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真穴组患者治疗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双侧M1 FC值显著升高(P<0.05),患侧SMA与健侧PMC的FC值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假穴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手足十二针”可能通过增强双侧初级运动区的FC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具有穴位特异性,而辅助运动区与运动前区FC的改变也是另一可能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偏瘫 运动皮质连接组 功能磁共振 手足十二针
下载PDF
运动皮质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进展
5
作者 马奕然 庞淼一 +4 位作者 王怡然 周一辰 王培培 李纤 杨菲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24-331,共8页
不同原因导致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治疗效果往往欠佳。运动皮质刺激(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因其对疼痛良好的治疗效果而被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近... 不同原因导致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治疗效果往往欠佳。运动皮质刺激(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因其对疼痛良好的治疗效果而被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近年来,更多的运动皮质刺激技术方法得以发展,镇痛效果也不断提高。本文主要梳理了在疼痛治疗中,硬膜外运动皮质刺激(epidural motor cortex stimulation,eMCS)、重复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repetitive stimulation,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的临床疗效和镇痛机制,以期推动运动皮质刺激镇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皮质刺激 神经病理性疼痛 镇痛
下载PDF
可控性运动皮质撞击损伤大鼠模型的制备与运动功能障碍的检测 被引量:1
6
作者 宋伟龙 郝广志 +1 位作者 王振 金海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705-708,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制备可控性运动皮质撞击损伤(CCI)大鼠模型。方法:利用电磁冲击法制备SD大鼠CCI模型,利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利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评估大鼠神经功能障碍,利用贴纸去除试验检测大... 目的:本研究旨在制备可控性运动皮质撞击损伤(CCI)大鼠模型。方法:利用电磁冲击法制备SD大鼠CCI模型,利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利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评估大鼠神经功能障碍,利用贴纸去除试验检测大鼠感觉运动功能改变,利用食物抓取试验检测大鼠精细运动能力。结果:CCI损伤后1 h大鼠血清中NSE值升高,6 h后达到最高;CCI模型大鼠感觉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明显受损。结论:成功制备了大鼠运动皮质的CCI模型,大鼠显示出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性运动皮质撞击损伤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神经功能评分 贴纸去除试验 食物抓取试验 大鼠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后大脑运动皮质神经元凋亡的观察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亚东 陈学明 +1 位作者 于振山 关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6-552,共7页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大脑运动皮质神经元的凋亡情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正常大鼠)、假手术组(单纯椎板切除)、脊髓损伤组(椎板切除+脊髓横断损伤),每组24只,各组分别于造模后1d、3d、7d、14d...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大脑运动皮质神经元的凋亡情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正常大鼠)、假手术组(单纯椎板切除)、脊髓损伤组(椎板切除+脊髓横断损伤),每组24只,各组分别于造模后1d、3d、7d、14d处死6只动物取材。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对脊髓损伤后大脑运动皮质区行神经元凋亡检查,并检测该区域神经元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情况,分析神经元凋亡与iNOS表达的关系。结果:脊髓损伤组大鼠大脑运动皮质区神经元在术后1d、3d、7d、14d的凋亡指数分别为(10.11±4.02)%、(56.53±8.63)%、(35.03±11.66)%、(3.78±1.03)%,均高于相应时间点阴性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术后3d凋亡指数显著高于术后1d、7d和14d(P<0.01)。术后1d、3d、7d、14d脊髓损伤组大鼠大脑运动皮质iNOS阳性神经元百分数分别为(17.92±2.75)%、(60.65±8.78)%、(34.35±7.74)%、(6.12±1.99)%,1d、3d、7d时均高于相应时间点阴性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14d时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脊髓损伤组术后3d时显著高于其余时间点(P<0.01)。脊髓损伤组大鼠大脑运动皮质区神经元凋亡指数与iNOS阳性神经元百分数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89,P<0.01)。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大脑运动皮质区神经元凋亡增加,其可能与iNOS的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元 凋亡 运动皮质 大鼠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高亲和力受体在脊髓损伤大鼠大脑运动皮质及皮质脊髓束的表达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志坚 姜平 +4 位作者 刘锦波 李君荣 任春兰 许燕 郑德明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89-594,共6页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大脑运动皮质及皮质脊髓束内神经生长因子 (NG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 (TrkA)表达的变化。 方法 成年SD大鼠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 (SCI)组。参照Allen重击法 ,重击SCI组动物T1 2 节段脊髓背侧 ,...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大脑运动皮质及皮质脊髓束内神经生长因子 (NG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 (TrkA)表达的变化。 方法 成年SD大鼠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 (SCI)组。参照Allen重击法 ,重击SCI组动物T1 2 节段脊髓背侧 ,顿挫损伤双侧皮质脊髓侧束 ,按损伤后存活时间将动物分为SCI 1d组、SCI 2d组、SCI5d组。各组大脑及脊髓切片经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镜及电镜观察 ,并用图像分析技术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脊髓损伤后上述部位酪氨酸蛋白激酶A(TrkA)的表达随SCI后动物存活时间的延长明显上调 ,电镜观察发现损伤后的皮质脊髓侧束轴浆内有TrkA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积聚 ,轴膜上亦有免疫反应产物分布 ,且轴索末端有生芽现象 ;皮质脊髓侧束的神经纤维内可见串珠状的NGF免疫反应阳性产物 ,束内NGF阳性胶质细胞亦随动物术后存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 结论 脊髓损伤可刺激大脑相应区域运动皮质锥体细胞表达TrkA并向其轴突末梢运输定位于轴膜 ,以摄取损伤局部胶质细胞等产生的NGF ,后者借逆向轴浆运输运回胞体 ,维持锥体细胞的存活及促进其轴突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运动皮质 皮质脊髓束 神经生长因子 酪氨酸蛋白激酶A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下载PDF
大鼠脊髓全横断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高亲和力受体在运动皮质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8
9
作者 邓盘月 聂笃余 +3 位作者 蔡维君 张建一 万炜 罗学港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81-586,共6页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全横断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 (TrkB)在运动皮质表达的变化 ,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机制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雄性SD大鼠 4 2只随机分为 3组 :1 脊髓横...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全横断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 (TrkB)在运动皮质表达的变化 ,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机制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雄性SD大鼠 4 2只随机分为 3组 :1 脊髓横断组 :动物脊髓在胸 9节段完全横断 ,按存活时间不同分为术后 3、7、14、2 1及 2 8d组 ;2 假手术组 (只行椎板切除术 ) ;3 正常对照组。动物到达存活时间点后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TrkB及BDNF在运动皮质的表达和分布。 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运动皮质TrkB和BDNF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第 5层 ,第 3、4、6层也有少量阳性细胞。脊髓全横断后TrkB和BDNF的表达逐渐增高 ,于术后 2 1d达高峰 ,2 8d回到正常水平 ,且TrkB表达上调早于BDNF。 结论 脊髓全横断后运动皮质对BDNF的需求增加 ,内源性BDNF的增加可能有利于受损的皮质脊髓束神经元的存活与再生 ;在损伤早期给予外源性BDNF可能更有利于受损的皮质脊髓束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横断 运动皮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酪氨酸激酶受体B 脊髓损伤 大鼠
下载PDF
运动皮质电刺激术治疗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10
10
作者 胡永生 李勇杰 +3 位作者 陶蔚 张晓华 张宇清 李建宇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53-56,共4页
目的研究运动皮质电刺激术(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治疗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应用。方法脑卒中后疼痛9例,脊髓损伤后疼痛3例,幻肢痛2例。均行MCS治疗,同期植入刺激电极和脉冲发生器。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疗效。... 目的研究运动皮质电刺激术(motor cortex stimulation,MCS)治疗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应用。方法脑卒中后疼痛9例,脊髓损伤后疼痛3例,幻肢痛2例。均行MCS治疗,同期植入刺激电极和脉冲发生器。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疗效。结果术后疼痛均不同程度减轻,1个月以内镇痛疗效较满意,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随访1-5年,多数病人镇痛效果出现波动,调整刺激参数后仍能获得镇痛疗效,疼痛较术前减轻10%-90%,脑卒中后疼痛的长期疗效要好于脊髓损伤后疼痛和幻肢痛。结论 MCS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疗效肯定、可调节等优点,术后刺激参数的调整对疗效的影响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 脑卒中后 疼痛 脊髓损伤后 幻肢痛 运动皮质电刺激术
下载PDF
运动双手食指后应用磁源性影像对运动皮质及体感皮质定位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吉林 吴杰 +3 位作者 李素敏 贾秀川 刘连祥 吴育锦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7期1074-1075,T002,共3页
目的确定运动双手食指后应用磁源性影像对运动皮质及体感皮质功能区定位的价值并探讨其成像方法。方法6例受试者接受左、右侧视觉光刺激后运动相应侧食指,双手食指下方各放置一块垫板,垫板上有一个光电偶合器,食指抬起后数据采集计算机... 目的确定运动双手食指后应用磁源性影像对运动皮质及体感皮质功能区定位的价值并探讨其成像方法。方法6例受试者接受左、右侧视觉光刺激后运动相应侧食指,双手食指下方各放置一块垫板,垫板上有一个光电偶合器,食指抬起后数据采集计算机即可将光电偶合的一刻为“零”对脑反应信号进行叠加。应用脑磁图记录运动及体感反应叠加后的脑电磁波并将其与相应受试者头MRI叠加形成磁源性影像。结果食指运动后,每个受试者双侧半球均出现一个最高的波峰,左右半球潜伏期分别为(41.5±7.8)ms和(35.5±3.6)ms。受试者之间左、右半球皮质兴奋的潜伏期(W1)差异无显著意义(t=2.046,P=0.096)。将其ECD叠加到MRI上可见ECD均位于中央后回。每个受试者在最高波峰之前出现一个小的波峰,潜伏期为负值,左、右半球分别为-(52.9±25.9)ms和-(63.8±19.5)ms。受试者之间左、右半球皮质兴奋的潜伏期(W2)差异无显著意义(t=1.342,P=0.237)。由磁源性影像显示兴奋的皮质位于中央前回。结论磁源性影像可很好地显示健康受试者运动皮质及体感皮质,可对运动皮质及体感皮质进行精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手食指 磁源性影像 运动皮质 功能区 定位 躯体感觉皮质 脑磁图描记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前运动皮质与数字加工:脑功能成像研究的元分析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红川 董奇 周新林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0-252,共3页
许多应用PET与fMRI技术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发现,数字加工任务会显著引起前运动皮质的激活。习惯上认为,这一结果可能与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动作反应,如手指按键、默读或眼动等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则表明,这一区域不仅具有动作功能,同时也具有... 许多应用PET与fMRI技术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发现,数字加工任务会显著引起前运动皮质的激活。习惯上认为,这一结果可能与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动作反应,如手指按键、默读或眼动等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则表明,这一区域不仅具有动作功能,同时也具有其它非动作的认知功能。在本研究中,对17篇关于数字加工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进行了元分析,以考察前运动皮质在数字加工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运动前区的背外侧(PMd)与腹外侧(PMv)在大多数数字加工任务中有显著激活,而运动辅助区(SMA)的激活则相对较少。数字比较、加法与减法任务在PMd区域有更多的激活,而乘法任务则在PMv区域有更多激活。数字自身特征对PMd、PMv与SMA喙部区域的激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这一结果表明,前运动皮质在数字加工过程中可能扮演着比动作反应更为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皮质 数字加工 元分析 脑功能成像
下载PDF
气功态时脑运动皮质低频活动同步性的静息fMRI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郁伟林 李小青 +4 位作者 汤伟军 黎元 李克 翁旭初 陈宜张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370-373,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气功师在气功态与非气功态,以及与非练功者之间脑运动皮质低频活动同步性的差异,探讨气功的本质及其对脑功能皮质的影响。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练功20年以上,以静功为主的气功师5名,以及相匹配年龄、性别并从未练过气功... 目的:通过观察气功师在气功态与非气功态,以及与非练功者之间脑运动皮质低频活动同步性的差异,探讨气功的本质及其对脑功能皮质的影响。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练功20年以上,以静功为主的气功师5名,以及相匹配年龄、性别并从未练过气功的对照5名。研究采用GESignaVH/i3.0T磁共振扫描机,先后进行无任务(静息态)和运动任务的BOLD序列扫描。通过计算运动皮质体素时间信号序列两两之间的交互相关系数以及平均交互相关系数(MCC),评价脑运动皮质低频信号的同步性。练功与非练功者,气功态与非气功态运动皮质的MCC值的差异用t检验进行评价。结果:所有被试者运动任务的fMRI检查均获得双侧运动皮质的明显激活。非练功者运动皮质的MCC值平均为0.20,练功者非气功态时MCC值平均为0.26,气功态时平均为0.40。经t检验非气功态时,练功者与非练功者脑运动皮质低频信号间的MCC值的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练功者气功态与非气功态之间,练功者气功态与非练功者之间MCC值的差别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进入气功状态后,脑运动功能皮质低频活动的同步性会明显增强。但这种反映同步的相关系数是否可以作为其特征性的指标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功 运动皮质 低频活动 同步性 功能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慢性腰痛患者和健康人多裂肌大脑运动皮质区地形图的比较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鑫 葛乐 +2 位作者 林科宇 彭婉婷 王楚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21-1224,共4页
目的:采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绘制地形图的技术,对比慢性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患者和健康人大脑皮质运动区地形图。方法:选取20例cLBP患者(10男,10女)与10例健康对照者(5男,5女),记录cLBP... 目的:采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绘制地形图的技术,对比慢性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患者和健康人大脑皮质运动区地形图。方法:选取20例cLBP患者(10男,10女)与10例健康对照者(5男,5女),记录cLBP患者患侧和健康对照组双侧多裂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绘制多裂肌皮质运动代表区的地形图,对比地形图的重心位置(center of gravity,CoG)、面积和体积。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LBP组多裂肌在运动皮质代表区的位置和CoG出现明显的向后和向内侧移动。结论:cLBP患者多裂肌皮质运动代表区神经网络组织的结构或功能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经颅磁刺激 多裂肌 初级运动皮质
下载PDF
“催眠态”与“气功态”脑运动皮质低频活动差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汤伟军 李克 +1 位作者 朱莉 陶明毅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23-226,共4页
目的:研究催眠态和气功态下脑运动皮质的低频同步活动,探讨催眠态与气功态对脑功能皮质活动的不同效应。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1例28岁的健康女性志愿者,右利手。采用气功入静和催眠诱导分别进入气功态和催眠态。研究采用GEsigna VH/i3... 目的:研究催眠态和气功态下脑运动皮质的低频同步活动,探讨催眠态与气功态对脑功能皮质活动的不同效应。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1例28岁的健康女性志愿者,右利手。采用气功入静和催眠诱导分别进入气功态和催眠态。研究采用GEsigna VH/i3.0T磁共振扫描机,先后进行无任务(静息态、催眠态和气功态)和运动任务的BOLD序列扫描。图像的处理先以运动任务获得的运动皮质定位作为种子对三种状态的功能图像做交互相关分析,获得脑功能连接的激活图,然后对这些激活的体素采用功率谱分析,获得相应的优势频率和能量。结果:脑功能低频连接激活体素的数量在静息态、催眠态、气功态间没有明显差异,但通过功率谱分析,催眠态主要表现为优势频率能量的升高,而气功态则主要表现为优势频率的增加。结论:气功态和催眠态下脑运动皮质的低频活动存在一定的差异,提示两种状态有通过不同的途径产生效应,但其生理基础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功态 催眠态 运动皮质 低频活动 功能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光化学损伤单侧运动皮质致大鼠后肢痉挛性偏瘫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6
作者 宗海洋 马芬芬 +2 位作者 林耀发 林浩东 侯春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25-930,共6页
目的观察光化学损伤大鼠单侧运动皮质建立后肢痉挛性偏瘫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20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大鼠注射光敏性化学物质赤藓红B后,激光照射损伤左侧大脑运动皮质,B组大鼠不损伤皮质。分别以术前及术后3、7、14、28d的H反射... 目的观察光化学损伤大鼠单侧运动皮质建立后肢痉挛性偏瘫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20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大鼠注射光敏性化学物质赤藓红B后,激光照射损伤左侧大脑运动皮质,B组大鼠不损伤皮质。分别以术前及术后3、7、14、28d的H反射频率依赖性抑制(RDD)来判断两组大鼠双侧后肢肌肉痉挛情况。术后28d以霍乱毒素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逆行示踪及囊泡型谷氨酸转运体1(VGLUT1)免疫荧光染色。同时取大脑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脑损伤部位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在术后3、7、14和28d,A组大鼠右后肢跖肌H反射RDD较B组右后肢减弱(P<0.01),A、B两组左后肢跖肌H反射R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及突起上VGLUT1的数量较B组增加(P<0.01)。脑组织H-E染色可见A组大鼠左侧大脑皮质缺损,而B组无明显损伤。结论损伤大鼠单侧运动皮质,可造成对侧后肢痉挛性偏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皮质 痉挛 偏瘫 后肢 H反射
下载PDF
连续高频rTMS刺激病变侧运动皮质改善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傅海扬 孙建华 +3 位作者 糜中平 徐道明 乔凯 董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69-971,共3页
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已成为成年人致残的重要原因,其中约10%的患者运动功能受到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卒中后运动功能是有可能和有条件完全或部分恢复的,这与脑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 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已成为成年人致残的重要原因,其中约10%的患者运动功能受到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卒中后运动功能是有可能和有条件完全或部分恢复的,这与脑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定修复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 脑卒中 临床对照 患者 运动皮质 RTMS 病变侧 高频
下载PDF
正常人运动皮质的功能连接网络及其小世界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井亚 杨明 +3 位作者 刘斌 张光玉 李慧君 冯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4-348,共5页
目的利用静息态fMRI观察运动皮质的功能连接网络及其小世界性。方法对9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行静息态fMRI数据采集,分别以双侧M1区为种子点获得全脑正性及负性功能连接脑图。以这些区域作为节点,计算其平均聚类系数Cp和平均最短路径长度Lp... 目的利用静息态fMRI观察运动皮质的功能连接网络及其小世界性。方法对9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行静息态fMRI数据采集,分别以双侧M1区为种子点获得全脑正性及负性功能连接脑图。以这些区域作为节点,计算其平均聚类系数Cp和平均最短路径长度Lp、全脑随机网络属性Crand和Lrand;按照公式γ=Cp/Crand>1和λ=Lp/Lrand≈1分别计算γ及λ值,以验证其小世界网络属性。结果静息态以M1区为种子点的正激活区域主要包括双侧初级运动皮质、运动前区及辅助运动区;负激活区域包括双侧额上回、楔前叶、缘上回、角回、双侧颞上回及小脑后叶。在矩阵稀疏度0.1≤Sparsity<0.5范围内,这些区域的小世界属性符合γ=Cp/Crand>1及λ=Lp/Lrand≈1。结论运动皮质的正性连接主要集中在运动系统内,负性连接与脑的默认网络类似,运动皮质功能网络具有小世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皮质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 功能连接 小世界网络
下载PDF
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大脑运动皮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云 刘佳 +2 位作者 黄桂琴 巴迎春 王廷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0期7903-7907,共5页
背景:多项研究已证实嗅鞘细胞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其分子机制还不清楚。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全横断大鼠大脑运动皮质神经营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 背景:多项研究已证实嗅鞘细胞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其分子机制还不清楚。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全横断大鼠大脑运动皮质神经营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2008-12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88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40只、细胞移植组40只。另取新生一两天的GFP转基因小鼠5只用于分离培养嗅鞘细胞。方法:模型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建立T9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行T8椎板切除。造模后,细胞移植组吸取嗅鞘细胞悬液15μL(约3×105个细胞)滴加到约2mm3的明胶海绵上,将含有嗅鞘细胞的明胶海绵植入大鼠脊髓两横断面之间的间隙处。分别于移植后3,7,14,21,28d取大脑运动皮质行RT-PCR检测。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培养的嗅鞘细胞进行鉴定,RT-PCR法检测大脑运动皮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培养的嗅鞘细胞p75-NGFR阳性率>90%,主要为双极细胞,突起较长。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3d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明显升高,7,14,21d降至无明显差异,至28d明显降低(P<0.05);术后各时间模型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移植后14d细胞移植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明显增多(P<0.05);移植后3d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但移植后7,14,21d表达逐渐回升,至28d明显高于模型组水平(P<0.05)。结论:嗅鞘细胞移植能够促进脊髓损伤修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大脑运动皮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的表达上调,并在初期抑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移植 全横断脊髓损伤 运动皮质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运动皮质的功能分离与功能整合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宋争 王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5-488,共4页
运动皮质由多个皮质区域相互连接而组成[1],包括: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Brodmann 4),位于中央前回;前运动区(premotor area,PM,Brodmann 6),位于大脑外侧面中央前回;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Bro... 运动皮质由多个皮质区域相互连接而组成[1],包括: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Brodmann 4),位于中央前回;前运动区(premotor area,PM,Brodmann 6),位于大脑外侧面中央前回;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Brodmann 6),位于中央前回大脑内侧面;扣带运动区(cingulated motor areas,CMA,Brodmann 24)。上述与运动相关的皮质区域在运动功能的实现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网络连接的形式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运动皮质 功能磁共振 分离 中央前回 运动 网络连接 辅助运动 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