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华南地区近震走时表的震相随深度变化的研究
1
作者 赵瑞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24年第11期1371-1376,共6页
利用华南地区近震走时表研究不同震中距的震相走时随深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每个近震震相走时随震源深度的变化基本呈线性相关,同时选取广州台记录的近震进行了检验。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hange among the phase trave... 利用华南地区近震走时表研究不同震中距的震相走时随深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每个近震震相走时随震源深度的变化基本呈线性相关,同时选取广州台记录的近震进行了检验。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hange among the phase travel time, focal depth by using the travel time table for near earthquake in south China reg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ar seismic phase travel time exist the linear correlations with varying the depth when fixing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variable. Also selecting one near earthquake event from Guangzhou seismic station to verify the positional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震走时表 深度 线性相关
下载PDF
利用近震Sp转换波到时和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研究华北盆地浅部结构
2
作者 朱冰清 王伟涛 +5 位作者 谢俊举 李志伟 姚新强 黄翔 卞真付 林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72-2290,共19页
收集2017—2020年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在华北地区布设观测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台采集的高信噪比近震远震地震波形,采用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和近震Sp转换波到时对华北沉积层厚度进行了估算.由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近震Sp转换波和... 收集2017—2020年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在华北地区布设观测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台采集的高信噪比近震远震地震波形,采用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和近震Sp转换波到时对华北沉积层厚度进行了估算.由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近震Sp转换波和S波到时差方法推断的华北地区沉积层厚度在6~7 km,燕山造山带区域沉积层厚度较小,结晶基底埋深一般小于1 km,华北盆地中部和东南部盆地结晶基底埋深较厚,厚度普遍大于3 km,局部厚度可达7 km.盆地内地垒式隆起区邢衡隆起有3 km厚度的沉积层,冀中坳陷、黄骅坳陷厚度6~7 km;沉积层厚度与地质构造相对应,坳陷区沉积层厚度较大,隆起区沉积层厚度较小,体现了沉积盆地内部不同二级块体的沉降差异.震相拾取误差、震源方位角和震中距对沉积厚度计算结果影响不明显;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一维速度模型准确性对计算结果存在一定影响.总体来说,远震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和近震Sp转换波到时可以研究沉积层厚度,能够可靠、有效地确定沉积层厚度结构的特征,为地震风险评估提供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 近震Sp转换波到时 接收函数P波峰值延迟
下载PDF
近震体波走时与重力联合反演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结构
3
作者 李鑫月 石磊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9-1453,共15页
华北是克拉通破坏的典型案例,也是陆内强震活动最为强烈、频繁的地区之一,对该区壳幔速度结构进行研究,可为深化认识克拉通的形成演化、板内强震与火山发生机理等研究提供重要的深部约束.利用202个固定台站、360个流动台站所记录到的天... 华北是克拉通破坏的典型案例,也是陆内强震活动最为强烈、频繁的地区之一,对该区壳幔速度结构进行研究,可为深化认识克拉通的形成演化、板内强震与火山发生机理等研究提供重要的深部约束.利用202个固定台站、360个流动台站所记录到的天然地震事件P波资料和实测布格重力异常,采用近震体波走时与重力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地壳、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结构.重力资料的引入不仅对壳幔结构进行了更合理的约束,而且有效提高了浅层和边缘射线分布稀疏区的成像能力.联合成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北平原浅层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可能与其存在厚的松软沉积层有关;鄂尔多斯东部上地壳存在明显的P波高速异常,推测该高速异常与古元古代孔兹岩带的形成有关.大同火山区15~25 km和25~40 km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且这两个低速层是连通的,推测与地幔热物质上涌导致的多期次岩浆侵位有关.三河—平谷8.0级地震和邢台7.2级地震震源都位于脆性的上地壳,均下伏低速异常,推测在区域动力环境加载作用下,韧性的壳内蠕变导致脆性上地壳岩石中弹性应变能的局部积累,从而引起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重力异常 近震走时 联合成像 P波速度
下载PDF
近震层析成像的理论及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丁志峰 《国际地震动态》 2000年第10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近震层析成像 反演理论 近震成像技术
下载PDF
地下水位对近震和远震异常响应的比较——以汶川地震和苏门答腊地震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兰双双 迟宝明 姜纪沂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5-152,共8页
地震引起的深层地下水位异常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探索深层地下水位动态与地震作用过程之间的联系机制,发挥深层地下水位对地震活动的指示作用,以2008年汶川Ms8.0地震和2007年苏门答腊Ms8.5地震为研究背景,对川、滇、... 地震引起的深层地下水位异常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探索深层地下水位动态与地震作用过程之间的联系机制,发挥深层地下水位对地震活动的指示作用,以2008年汶川Ms8.0地震和2007年苏门答腊Ms8.5地震为研究背景,对川、滇、陕、甘、渝地区井水位对两次地震的响应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地下水位远震响应形态主要以振荡型和阶变型为主,异常出现的时间较晚;地下水位近震响应形态比较复杂,以阶变型、脉冲型以及振荡型为主,异常出现的时间几乎与地震的发生同步。根据深层地下水位对地壳应力的响应机理,分析了各典型井水位对远震和近震不同响应的原因。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对远震的响应主要是由于含水层介质受到地震波应力的作用;对近震异常响应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含水层介质受到区域构造应力和地震波应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震中距越小,含水层受到震源构造应力场的控制作用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 近震 响应特征
下载PDF
中国近震震级量规函数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严尊国 李普丽 薛军蓉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76-91,共16页
在中国近震震级标度系统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大部分区域的实际观测资料,本文通过震级残差统计分析和近震最大震相平均衰减形态的研究,确立了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中国近震震级量规函数R_(LE)(Δ)和R_(LW)(Δ),并约定了它们的使用区域... 在中国近震震级标度系统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大部分区域的实际观测资料,本文通过震级残差统计分析和近震最大震相平均衰减形态的研究,确立了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中国近震震级量规函数R_(LE)(Δ)和R_(LW)(Δ),并约定了它们的使用区域。 中国东部地区:(Δ≤120km) (Δ≥120km) 中国西部地区:(Δ≤120km) (Δ≥120km) R_(LE)(Δ)和R_(LW)(Δ)的确立,突出反映了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地震和地壳介质的地区性差异,是对中国近震震级标度系统的完善,它保持了近震震级测定的简单、方便、实用的优点,它的应用将减少震级测定值的离散度,提高区域台网测定近震震级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震 量规函数
下载PDF
用INGLADA与GEIGER方法实现近震精定位 被引量:13
7
作者 牟磊育 赵仲和 +4 位作者 张伟 王占英 马士振 徐晟涛 白永福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4-302,共9页
介绍了一种近震定位方法,即利用INGLADA方法实现近震初定位,并对初定位结果利用GEIGER方法进行校正,最终取得精确定位结果的近震定位方法。通过使用虚拟台网测试此定位方法以及该定位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表明,将INGLADA与GEIGER方法相结... 介绍了一种近震定位方法,即利用INGLADA方法实现近震初定位,并对初定位结果利用GEIGER方法进行校正,最终取得精确定位结果的近震定位方法。通过使用虚拟台网测试此定位方法以及该定位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表明,将INGLADA与GEIGER方法相结合,在区域地震台网中是一种较理想的近震定位方法。作者已经在MATLAB下实现了此定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GLADA GEIGER近震定位 MATLAB
下载PDF
用近震尾波估算昆明及其周围地区的Q值和地震矩 被引量:49
8
作者 秦嘉政 阚荣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1986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本文应用推广了的Aki尾波理论模式,忽略震源频谱含量的影响,考虑到仪器系统和地球Q-滤波器对尾波频散的影响,计算了fp-t*和k-t*独立的两套尾波响应理论量板。在假定Q与频率有Q(f)=Q0(f/f0)n关系的基础上,用云南区域台网短周期地震... 本文应用推广了的Aki尾波理论模式,忽略震源频谱含量的影响,考虑到仪器系统和地球Q-滤波器对尾波频散的影响,计算了fp-t*和k-t*独立的两套尾波响应理论量板。在假定Q与频率有Q(f)=Q0(f/f0)n关系的基础上,用云南区域台网短周期地震仪器记录的小震尾波资料,估算了昆明周围地区频率约1.0Hz的短周期波的地壳Q0值。结果表明,该区的Q0值在150—220之间,平均为191;频率相关值η不是常数,多数为0.2—0.3。这些结果与用尾波估算川滇交界地区的结果接近,表明云南地区的地壳Q0值与美国西部地区类似,是属于低Q0值地区。 此外,用尾波与地震矩建立的关系,提出用尾波估算地震矩的一种可能方法,讨论了该区震级与地震矩的经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波理论 源矩 源参数 短周期地 近震 周围 昆明 云南
下载PDF
云南地区近震震级与面波震级转换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杨晶琼 杨周胜 +2 位作者 蔡明军 许亚吉 梁勇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3-521,共9页
利用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 ~2011年4.0级以上可同时测定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的433个地震波形数据,将速度数据进行仿真,即近震震级ML在仿真短周期地震仪DD-1记录上测定,面波震级Ms在仿真中长周期地震仪SK记... 利用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 ~2011年4.0级以上可同时测定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的433个地震波形数据,将速度数据进行仿真,即近震震级ML在仿真短周期地震仪DD-1记录上测定,面波震级Ms在仿真中长周期地震仪SK记录上测定,对全部人工重新测定的ML和Ms,采用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得到了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式.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使用至今的公式Ms=1.13ML-1.08与云南地区实际情况存在系统偏差,已不适用于云南地区.考虑到区域差异,认为采用关系式Ms=1.13ML-0.86作为新的转换关系更合理适用.同时,对云南地震台网和国家地震台网都有记录的地震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云南台网和国家台网测定的绝大多数地震ML差值为-0.2 ~0.4,差值为0.2的地震数量最多;Ms差值为-0.4~0.2,差值为-0.2的地震数量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级测定 面波级Ms 近震级ML 级转换
下载PDF
数字化台网的近震震相自动识别 被引量:16
10
作者 朱元清 佟玉霞 +1 位作者 于海英 宋俊高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2,共8页
首次提出了数字化台网对于近震震相自动识别的“波形变化值增长”算法和“无后续震相”判据 .前者根据波形变化值来描述近震波形的变化 ,用该值的增长捕捉地震波振幅或频率的突变 ;后者在识别到初动后考察后续波形的变化情况 ,如果没有... 首次提出了数字化台网对于近震震相自动识别的“波形变化值增长”算法和“无后续震相”判据 .前者根据波形变化值来描述近震波形的变化 ,用该值的增长捕捉地震波振幅或频率的突变 ;后者在识别到初动后考察后续波形的变化情况 ,如果没有其它震相 ,初动识别无效 .该判据使算法在初动震相振幅过小识别不清时 ,不会误将后续振幅较大的震相识别为初动震相 .该方法经实例检验表明精度符合地震速报的要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自动识别 波形变化值增长 波形 近震 数字化台网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近震与远震识别 被引量:7
11
作者 曲均浩 刘希强 +4 位作者 吴丹彤 张芹 于澄 穆娟 苗庆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0-366,441,共7页
选用P波震相附近的地震波作为研究对象,对近震和远震特征信息进行探讨。选取初至P波主周期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元,P波到达后2~6s作为地震波时间窗,选择正确的网络结构和参数,搜集大量的地震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实现对近震和远震地震事件的... 选用P波震相附近的地震波作为研究对象,对近震和远震特征信息进行探讨。选取初至P波主周期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元,P波到达后2~6s作为地震波时间窗,选择正确的网络结构和参数,搜集大量的地震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实现对近震和远震地震事件的非线性系统识别。结果表明:在样本训练区间检验数据的预测结果置信度达到100%;在非样本区间也能迅速收敛到标识符0或1附近。近震样本信号最大周期为0.25s,而置信度达到80%以上的预测区间几乎接近0.35s;远震样本信号最小周期为0.9s,而置信度达到80%以上的预测区间达到0.5s,表明模型建立得当,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近震 相识别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地壳上地幔结构--近震反射观测结果 被引量:4
12
作者 姜枚 王有学 +5 位作者 NABELEK John 钱辉 王亚军 刘因 张立树 赵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09-1516,共8页
2002—2005年完成了穿越喜马拉雅山的宽频地震探测,采用了沿剖面紧密排列的台站布置并获得了近震中的反射波资料,这对地壳和岩石圈内部速度界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地震数据及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地震主要发生于上地壳范围内,高原莫... 2002—2005年完成了穿越喜马拉雅山的宽频地震探测,采用了沿剖面紧密排列的台站布置并获得了近震中的反射波资料,这对地壳和岩石圈内部速度界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地震数据及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地震主要发生于上地壳范围内,高原莫霍面反射波的纵波 PmP 与横波 SmS 波至清晰可辨且有很强的能量,在跨越雅鲁藏布江时 PmP 和 SmS 均发生了错动,表现为北深南浅。在改则至鲁谷沿线所记录到的发生在拉萨地块的 Fw21事件的地震数据中,拉萨地块内部的莫霍面反射波,尤其是 SmS 波至非常清晰连续,地壳纵波平均速度为 V_p=6.3km/s,表明拉萨地块内部 Moho 面平坦、连续,不存在突起与错位。在此 Moho 面之前出现壳内较强反射界面,埋深45km 可能正是下地壳的顶界面。P208事件中 PmP 和 SmS 均清晰可见,然而在距震中450km 及其以远地段存在两个清晰的震相 P_(LT)及 S_(LT),并且其能量很强,可能是位于160km 深处的岩石圈底界面的反映。根据对近震资料的分析研究,本文建立了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的结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宽频地 近震反射 地壳上地幔结构
下载PDF
西藏高原羊易地热田深部构造的近震转换波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家茹 周立功 +2 位作者 邵学钟 张维平 冯齐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55-67,共13页
首次利用三分量数字地震仪在西藏羊易地热田区记录到近震转换波,并用于研究深部构造取得了结果.查明了测区基底构造的基本特征,发现热田区发育了NNW和NEE向一系列断裂,其延深可达6—9km,不同方向断裂的交汇对热田有控制作用.在热田内基... 首次利用三分量数字地震仪在西藏羊易地热田区记录到近震转换波,并用于研究深部构造取得了结果.查明了测区基底构造的基本特征,发现热田区发育了NNW和NEE向一系列断裂,其延深可达6—9km,不同方向断裂的交汇对热田有控制作用.在热田内基底形成一近NS向断块状局部隆起.经过热田深部传播的近震转换波的频谱主频和振幅比均有明显降低,这些特征显示热田深部可能有局部熔融的岩脉沿深断裂活动.表明在热田区的微震观测中同时利用近震转换震相研究深部构造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地热田 近震转换波
下载PDF
用遗传算法确定三维横向不均匀介质中的近震震源位置 被引量:13
14
作者 万永革 李清河 +1 位作者 李鸿吉 丁志峰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7-14,共8页
介绍了用遗传算法在三维横向不均匀介质中确定震源位置的研究思路并简述了三维横向不均匀介质中走时计算的基本原理.在遗传算法的迭代过程中,考虑到初始迭代阶段有较大的参数搜索空间而在最后迭代阶段有较小的参数空间,提出了遗传算... 介绍了用遗传算法在三维横向不均匀介质中确定震源位置的研究思路并简述了三维横向不均匀介质中走时计算的基本原理.在遗传算法的迭代过程中,考虑到初始迭代阶段有较大的参数搜索空间而在最后迭代阶段有较小的参数空间,提出了遗传算法中变异概率随迭代次数下降的函数形式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迭代次数指数下降的变异概率使得算法收敛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 不均匀介质 遗传算法 近震 源位置
下载PDF
近震作用下单自由度结构的非弹性响应分析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建文 朱晞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59-65,共7页
通过选择几条典型的脉冲型近震记录 ,已发现近震脉冲特性对单自由度结构基底剪力、顶部位移和延性需求的影响。为了全面地反映近震作用对单自由度结构非弹性位移响应的影响 ,笔者以结构的非弹性位移比作为指标 ,通过选取大量的近震和远... 通过选择几条典型的脉冲型近震记录 ,已发现近震脉冲特性对单自由度结构基底剪力、顶部位移和延性需求的影响。为了全面地反映近震作用对单自由度结构非弹性位移响应的影响 ,笔者以结构的非弹性位移比作为指标 ,通过选取大量的近震和远震记录 ,研究了近场地面运动参数对理想弹塑性单自由度结构非弹性位移比的影响 ,着重分析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退化效应和不同场地条件对结构非弹性位移比的影响 ,并与远震作用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震 脉冲 非弹性位移比 退化 分析研究
下载PDF
近震S波震相实时自动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曲保安 刘希强 +6 位作者 蔡寅 范晓勇 林秀娜 于庆民 赵瑞 李铂 周彦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0-208,339,共9页
提出了一种用于地震早期预警的S波震相实时自动识别方法.该方法不对原始信号进行任何滤波处理,直接对三分向记录进行计算分析.首先根据P波前0.5s数据的卓越频率计算适用于该三分向记录的窗长,采用由偏斜角和水平能量与总能量比值的平方... 提出了一种用于地震早期预警的S波震相实时自动识别方法.该方法不对原始信号进行任何滤波处理,直接对三分向记录进行计算分析.首先根据P波前0.5s数据的卓越频率计算适用于该三分向记录的窗长,采用由偏斜角和水平能量与总能量比值的平方积作为确定S波识别区间的特征函数,将特征函数已有数据的5倍均值和5倍方差之和作为识别区间的触发阈值;然后采用VAR-AIC方法对两个水平分向识别区间的数据分别计算分析,对两个识别结果进行判断,最终确定S波初动时刻.经过对118个三分向记录的实际应用验证,通过自动识别结果与人机交互震相识别结果相比,本文方法对于S波相对P波尾波信噪比大于5dB的地震记录,其识别误差小于0.1s的概率高达89.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震 S波 自动识别 偏斜角 能量比 VAR-AIC
下载PDF
广东地区近震ML震级量规函数 被引量:6
17
作者 吕作勇 马晓静 房立华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2-573,共12页
收集了广东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根据Richter提出的原始M_L震级定义,分别采用了频率域和时间域2种仿真技术将宽频带速度波形仿真为伍德-安德森地震仪波形,在仿真后的波形上自动量取地震水平向最大振幅,研究获得了广东地区近震M_L震... 收集了广东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根据Richter提出的原始M_L震级定义,分别采用了频率域和时间域2种仿真技术将宽频带速度波形仿真为伍德-安德森地震仪波形,在仿真后的波形上自动量取地震水平向最大振幅,研究获得了广东地区近震M_L震级的量规函数。通过对各台站计算的M_L震级残差的统计分析,获得了广东地震台网44个台站的台站校正。对台站校正的Z检验结果表明,44个台站中有38个台站的台站校正明显不为0。新量规函数以及台站校正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广东地震台网测定M_L震级的精度,使M_L震级测定的离散程度降低约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地台网 近震ML 量规函数 台站校正
下载PDF
基于VFOM的矿山微震震源定位及近震震级标定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泽伟 李夕兵 +3 位作者 尚雪义 董陇军 刘栋 周勇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08-1415,共8页
矿山微震事件震源位置和近震震级是矿震最基本的参数,其准确计算对矿震事件分析与信息挖掘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定位思路的定位方法—虚拟场优化法(virtual field optimization method,VFOM),并给出了以台站计算震级偏差... 矿山微震事件震源位置和近震震级是矿震最基本的参数,其准确计算对矿震事件分析与信息挖掘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定位思路的定位方法—虚拟场优化法(virtual field optimization method,VFOM),并给出了以台站计算震级偏差最小为目标的近震震级公式回归方法。将VFOM和近震震级参数回归方法用于开阳磷矿用沙坝矿区401个微震事件的震源定位和近震震级公式的重新标定。结果表明,定位结果可靠,重新标定震级公式得到的震级台站偏差相比于现有公式有明显的减小。此外,采用标定震级公式计算的震级分布观察到了明显的双峰分布现象,表明用沙坝矿的微震数据可能由两种成因的事件构成。实例表明,不同地区的近震震级计算公式必须根据实测数据重新标定,否则将可能丢失一些重要的震级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 源定位 近震 虚拟场优化法 起算函数
下载PDF
内蒙古地震台网近震震级与面波震级间转换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芳 赵艳红 +5 位作者 赵铁锁 张晖 赵星 杨智升 李惠 娜热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6-404,共9页
利用内蒙古及周边2008~2015年11月116次M_L≥3.8地震资料,重新测定近震震级M_L、面波震级M_S,基于1范数线性回归(SR1和SR2)和2范数正交回归(OR)方法建立M_L与M_S间的转换关系。同时,对每个点采用高斯随机扰动后发现,高斯扰动前后近震震... 利用内蒙古及周边2008~2015年11月116次M_L≥3.8地震资料,重新测定近震震级M_L、面波震级M_S,基于1范数线性回归(SR1和SR2)和2范数正交回归(OR)方法建立M_L与M_S间的转换关系。同时,对每个点采用高斯随机扰动后发现,高斯扰动前后近震震级与面波震级间的转换关系变化不大。结果显示,正交回归方法(OR)得到的曲线,均方根误差最小,为最佳拟合曲线,转换关系式为M_(S,内蒙)=0.96M_L-0.10。郭履灿震级转换关系M_S=1.13M_L-1.08与本文得到的转换关系存在明显系统偏差,这可能是由于区域构造特征差异所致。M_(S,内蒙)值明显大于M_(S,经验)值,平均差值为0.23,建议使用重新矫正的M_L与M_S转换关系式,M_(S,经验)与M_(S,内蒙)差值数量分布情况显示,差值为0.2~0.3的地震数量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震级ML 面波级Ms 高斯扰动 级转换
下载PDF
中国近震震级量规函数检验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严尊国 李普丽 薛军蓉 《华南地震》 1995年第1期1-11,共11页
在文献[1]得到的新区域性量规函数RLE(△)(适用于我国东部地区)和RLW(△)(适用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基础上,利用新的地震观测资料,通过震级残差统计方法,检验其合理性。同时考察应用RLE(△)和RLW(△)对现行... 在文献[1]得到的新区域性量规函数RLE(△)(适用于我国东部地区)和RLW(△)(适用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基础上,利用新的地震观测资料,通过震级残差统计方法,检验其合理性。同时考察应用RLE(△)和RLW(△)对现行近震震级系统的稳定性和其它方面的影响。研究证实:(1)RLE(△)和RLW(△)分别在反映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地壳的地区性特征上效果良好,大大改善了目前不同台网测定同一地震震级存在偏差较大的混乱状态。我国东部地区,不同台网测定同一地震震级平均偏差从0.10下降至0.03震级单位,西部地区从0.20下降至0.05;(2)关于RLE(△)和RLW(△)的实用分区约定是合理的;(3)应用RLE(△)和RLW(△)将能够保持我国现行近震震级系统的稳定性。并且,震级测定的平均离散度和误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规函数 中国 近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