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被引量:79
1
作者 赵小麟 邓起东 陈社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22-428,共7页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由3条主要的逆断裂带组成,根据构造地貌学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推测,其第四纪活动性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递减,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中灌县-江油断裂控制了山地与平原或山地与丘陵区的分界以及第四系的厚度,根据这一...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由3条主要的逆断裂带组成,根据构造地貌学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推测,其第四纪活动性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递减,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中灌县-江油断裂控制了山地与平原或山地与丘陵区的分界以及第四系的厚度,根据这一特征可知该断裂的活动性自南向北,在大邑、灌县和彭县一带最强,绵竹次之,安县至江油最弱。断裂活动的分段性可能受龙门山北部南北向岷山隆起的控制。由于新构造活动分布在3条断裂上,所以区内以6级以下的中小地震活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逆断裂带 构造地貌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对保靖—慈利逆冲断裂带的一些认识 被引量:16
2
作者 袁照令 李大明 易顺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9-61,共3页
以物探、地质资料为依据 ,对保靖—慈利逆冲断裂带的具体位置及推覆运动的方向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关键词 断裂带 磁性基底 地质特征 形成 演化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克—百逆掩断裂带上下盘储层差异性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5
3
作者 朱世发 刘欣 +3 位作者 朱筱敏 万策 尤新才 杜建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4-201,共8页
基于岩芯、薄片和物性数据等资料,从构造演化、沉积体系时空展布、成岩作用特征及储层质量角度,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百口泉地区逆掩断裂带上、下盘二叠系—侏罗系储层特征进行系统对比研究,探讨储层差异性形成机理。在断裂上盘... 基于岩芯、薄片和物性数据等资料,从构造演化、沉积体系时空展布、成岩作用特征及储层质量角度,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百口泉地区逆掩断裂带上、下盘二叠系—侏罗系储层特征进行系统对比研究,探讨储层差异性形成机理。在断裂上盘,沉积物粒度较粗,通常为冲积扇或辫状河沉积砾岩、砂质砾岩,埋藏较浅,孔隙性较好。在断裂下盘,沉积物相对较细,通常为辫状河三角洲或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砂岩,埋藏较深且孔隙性整体较差;局部层段发育沸石和长石的强烈溶蚀。通过分析认为,研究区储层埋藏史(断裂演化史)控制上、下盘储层砂体成因,决定储层现今埋深及成岩演化,影响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沉积体系发育受同生的克—百主断裂控制,影响储层粒度、岩石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决定储层原始孔隙结构发育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断裂带 储层差异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吐鲁番坳陷逆掩断裂带下盘油气勘探领域成藏条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占龙 刘震华 +4 位作者 黄云峰 吴青鹏 韩小锋 黄小鹏 牛慧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5-801,共7页
以吐哈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和以轴面成图与构造趋势分析为基础的吐鲁番坳陷3维空间构造演化模拟为出发点,认为吐鲁番坳陷侏罗系发育3排弧形构造带组成的巨型弧形构造体系,提出吐鲁番富油气坳陷发育逆掩断裂带下盘油气勘探新领域.逆... 以吐哈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和以轴面成图与构造趋势分析为基础的吐鲁番坳陷3维空间构造演化模拟为出发点,认为吐鲁番坳陷侏罗系发育3排弧形构造带组成的巨型弧形构造体系,提出吐鲁番富油气坳陷发育逆掩断裂带下盘油气勘探新领域.逆掩断裂带下盘油气勘探领域有利成藏条件主要表现在:发育构造、岩性2大类和背斜、断鼻、断块、顺物源岩性和反物源岩性5种类型圈闭,构造类圈闭主要形成于侏罗系末期,岩性类圈闭主要依附于古构造背景发育,剩余圈闭面积大且成群成带分布,整体勘探程度较低,勘探潜力较大;紧邻3大主力生烃凹陷(胜北、丘东和小草湖),油源条件优越;发育中侏罗统区域和中下侏罗统局部2套盖层,逆掩断裂带下盘上倾方向断裂封堵条件好,后期保存条件优越,有利于较低部位的油气聚集成藏;整体构造体系与圈闭主要形成于侏罗系末期到白垩系早期,与侏罗系末白垩系的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期匹配良好,是吐哈盆地侏罗系进一步勘探的主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下盘 油气成藏条件 侏罗系 吐鲁番坳陷 吐哈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乌夏逆冲断裂带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控扇规律及时空演化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华 陈建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4-215,共12页
通过研究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逆冲断裂带三叠系-侏罗系构造层序、沉积相及断裂特征,认为三叠纪-侏罗纪时期是在二叠纪前陆盆地完全消亡、洋壳俯冲彻底结束后发育的板内挤压陆内坳陷盆地,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湖泊沉积体系,... 通过研究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逆冲断裂带三叠系-侏罗系构造层序、沉积相及断裂特征,认为三叠纪-侏罗纪时期是在二叠纪前陆盆地完全消亡、洋壳俯冲彻底结束后发育的板内挤压陆内坳陷盆地,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湖泊沉积体系,其中扇体发育代表了最典型的沉积特征,反映了构造活动的期次和强度,具有"构造指相性",从下至上划分为三叠系亚构造层序、侏罗系八道湾组-西山窑组亚构造层序和侏罗纪头屯河组-齐古组亚构造层序。分析表明三叠纪-侏罗纪扇体叠置迁移的总体趋势为:T1b-J1b期在扇体总体由盆内向盆缘退缩的背景下,呈现并夹杂两个短期内由盆缘向盆内再盆缘的进退波动变化(T1b-T2k1期、T3b2-J1b1期),即三叠纪-侏罗纪扇体的沉积展布具后退式夹短暂推进式叠置迁移特点。相应地,三叠纪-侏罗纪以形成近东西向和东西向断裂为主,并从盆地内向山前方向依次后展式发育,其间夹杂短暂的前展式发育特征,构造活动强度逐渐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迁移。因此,绝大多数同生断裂控制了扇体的沉积边界和分布,部分控制了其厚度和发育方向,扇体的迁移与控扇断裂的活动迁移具有很好的吻合性,断裂活动是控制乌夏地区沉积的主要因素。最终建立了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控扇响应模式,并划分为三个发育阶段:早三叠世坳陷初期旱地扇发育阶段、中晚三叠世坳陷鼎盛期湿地扇发育阶段、扇三角洲发育阶段和侏罗纪的坳陷填充期陆上平原发育阶段,从早至晚,气候经历了一个由干旱到潮湿,由潮湿变干旱再到潮湿的旋回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夏断裂带 三叠纪-侏罗纪 扇体发育 同生断裂
下载PDF
典型逆掩断裂带油气富集规律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勘探思路 被引量:5
6
作者 何玲娟 乔文龙 张明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21-324,共4页
通过系列调研资料总结得出,世界典型逆掩断裂带的油气具有在沿断裂带应力集中部位、次级构造、基岩断块风化壳以及靠生油凹陷一侧的斜坡区、断裂下盘的有利圈闭中富集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勘探潜力非常巨大,还有约1... 通过系列调研资料总结得出,世界典型逆掩断裂带的油气具有在沿断裂带应力集中部位、次级构造、基岩断块风化壳以及靠生油凹陷一侧的斜坡区、断裂下盘的有利圈闭中富集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勘探潜力非常巨大,还有约13?08 m3的油气地质储量有待发现;在勘探思路上要系统查明西北缘断裂带,圈定探明程度较低的有利勘探区域和层位以及目前还未进行勘探的有利区块或构造;勘探重点应放在勘探程度较低的有利区块斜坡区和主断裂下盘,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测和综合研究工作,以期找到新的储量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油气勘探 油气富集规律 准噶尔盆地 勘探思路
下载PDF
佳伊断裂带晚白垩世走滑-逆冲事件的新证据 被引量:2
7
作者 万阔 孙晓猛 +3 位作者 何松 郑涵 张旭庆 李多姿 《世界地质》 CAS 2017年第2期486-494,506,共10页
在四平市叶赫镇发现一系列走滑-逆冲断层,断层面平直、陡倾,走向集中在NNE15°~35°范围内,组成了佳木斯—伊通两条主干边界断裂之间的分支断裂带,分支断裂呈雁列式排布,与走向NE45°的主干边界断裂呈锐角相交,指示边界断... 在四平市叶赫镇发现一系列走滑-逆冲断层,断层面平直、陡倾,走向集中在NNE15°~35°范围内,组成了佳木斯—伊通两条主干边界断裂之间的分支断裂带,分支断裂呈雁列式排布,与走向NE45°的主干边界断裂呈锐角相交,指示边界断裂具有右旋走滑特征。叶赫镇走滑-逆冲断裂带的发现为佳木斯—伊通断裂存在晚白垩世晚期—末期的走滑-逆冲事件提供了新证据。叶赫镇分支断裂带是石岭镇分支断裂带向南部的延伸,两者切割了相同的地层,具有相同的构造特征和构造属性,属于同一走滑-逆冲断裂系统,它们是晚白垩世晚期—末期同一地球动力学背景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佳木斯—伊通断裂 晚白垩世 走滑-断裂带
下载PDF
安徽南陵‒宣城矿集区昆山叠瓦式逆冲断裂带构造特征:来自钻孔和地球物理方面的新证据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强 陆三明 +5 位作者 赵丽丽 郭冬 张赞赞 杨本忠 韩长生 金敏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29-1244,共16页
南陵‒宣城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近年来新发现的矿集区。矿集区构造以一系列NE向褶皱‒逆冲作用为主要特征,尤以逆冲作用最显著。本次研究通过实测构造地质剖面,结合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大地电磁测深和高精度重磁测量等方法的三维综合... 南陵‒宣城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近年来新发现的矿集区。矿集区构造以一系列NE向褶皱‒逆冲作用为主要特征,尤以逆冲作用最显著。本次研究通过实测构造地质剖面,结合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大地电磁测深和高精度重磁测量等方法的三维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查明了狸桥‒九连山地区逆冲断裂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利用钻孔资料进行有效约束,首次反演了其深部结构。综合分析认为该逆冲断裂带作为茅山推覆构造南延安徽段,由一系列叠瓦式逆冲断层组成,运动形式与江苏段有一定区别,将其命名为“昆山叠瓦式逆冲断裂带”。野外证据和定年结果显示,逆冲断裂带的挤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经历了至少三期逆冲活动,分别为早中生代的印支期‒燕山早期、晚中生代的早白垩世末和晚白垩世末‒古新世,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挤压(印支期‒燕山早期)‒伸展(早白垩世初)‒挤压(早白垩世末)‒伸展(晚白垩世)‒挤压(晚白垩世末‒古新世)等多构造旋回的演化过程。虽然,逆冲活动对早白垩世初形成的矿体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考虑到逆冲断层较深且水平位移不大,狸桥‒九连山地区依然是矿集区内具有巨大潜力的找矿区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狸桥‒九连山地区 叠瓦式断裂带 深部结构 多构造旋回 找矿区域
下载PDF
南海北部晚中生代逆冲断裂带厘定与构造转换 被引量:3
9
作者 鞠东 刘豪 姚永坚 《海洋地质前沿》 2015年第8期16-24,共9页
古南海的构造演化对研究大陆边缘张裂和盆地形成模式有重大意义。关于南海的构造演化过程尚存有争议,基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收集及综合比对,同时结合地震剖面分析,对逆断层和褶皱等挤压构造进行识别以及展布的刻画;并对南海北部古逆冲断... 古南海的构造演化对研究大陆边缘张裂和盆地形成模式有重大意义。关于南海的构造演化过程尚存有争议,基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收集及综合比对,同时结合地震剖面分析,对逆断层和褶皱等挤压构造进行识别以及展布的刻画;并对南海北部古逆冲断裂带的展布及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确定晚中生代南海北部区域构造应力背景的基础上,在研究区内识别出了一条中生代逆冲断裂带,并对其位置、展布、活动停止时间进行了分析,对南海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提出了新的模式:晚中生代以前,南海北部地区构造应力以挤压为主,存在着碰撞造山过程,形成了岛弧型活动大陆边缘;晚白垩世至始新世,盆地应力背景由挤压向张裂过渡,并存在至西向东的转换延迟;渐新世以后逐步转为拉张应力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构造演化 晚中生代 断裂带 构造转换
下载PDF
逆掩断裂带复杂地区的静校正方法
10
作者 梁秀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568-574,618,共8页
问题的提出在逆掩断裂带等复杂地区,由于剧烈的构造运动不仅使地下地质现象变得十分复杂,而且使近地表地层特征也相应地产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一般在200m以上; 2.低、降速带的横向速度变化十分剧烈,... 问题的提出在逆掩断裂带等复杂地区,由于剧烈的构造运动不仅使地下地质现象变得十分复杂,而且使近地表地层特征也相应地产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一般在200m以上; 2.低、降速带的横向速度变化十分剧烈,地层结构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最小二乘法拟合 静校正方法
下载PDF
酒西盆地老君庙逆冲断裂带及其演化 被引量:12
11
作者 宋廷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75-82,共8页
这是一条典型的逆冲断裂带,由老君庙和庙北两逆冲断层组成。断面上陡下缓,向下顺上石炭统太原组软弱层滑脱。该构造带沿走向从东至西位移量和缩短量逐渐减少,褶皱幅度减小但宽度增大,逆冲岩席厚度由薄增厚。岩席厚度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其... 这是一条典型的逆冲断裂带,由老君庙和庙北两逆冲断层组成。断面上陡下缓,向下顺上石炭统太原组软弱层滑脱。该构造带沿走向从东至西位移量和缩短量逐渐减少,褶皱幅度减小但宽度增大,逆冲岩席厚度由薄增厚。岩席厚度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其它变形差异的主要原因。断裂带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褶皱尤其是断裂是从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发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断裂带 断裂带演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21
12
作者 夏义平 徐礼贵 +2 位作者 郑良合 刘万辉 吕友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5年第5期13-19,72,共8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物探资料解释研究认为:秦祁贺三叉裂谷的形成和演化,是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形成南北两大不同逆冲断裂带的主要原因。两个区域不整合面、两个滑脱面、两组断裂是油气长距离、大规模运移的主要通道。以南部逆冲断裂体系为...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物探资料解释研究认为:秦祁贺三叉裂谷的形成和演化,是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形成南北两大不同逆冲断裂带的主要原因。两个区域不整合面、两个滑脱面、两组断裂是油气长距离、大规模运移的主要通道。以南部逆冲断裂体系为主的四个区块,石油地质条件优越,油气资源丰富,圈闭类型多样,具有油气并举、深浅层并举、地层岩性圈闭与构造圈闭并举的有利条件,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和可能的大场面。主要勘探领域有三个:一是主滑脱面以上,各逆冲大断裂之间成排成带的中生界、上古生界构造群;二是主滑脱面以下在下古生界中形成的大型背斜构造;三是逆冲断裂带前缘带及前缘外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断裂带 南北两个冲体系 不整合面 滑脱面 成藏规律 油气勘探方向
下载PDF
全方位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及其应用——以准噶尔盆地车排子逆掩断裂带为例
13
作者 张梦露 王江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2年第5期570-577,共8页
准噶尔盆地经过多期建造和改造,逆掩断裂发育、构造复杂,地层速度横向变化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使得地震数据的信噪比较低,很难获得准确的地下构造成像。针对复杂逆掩断裂带构造成像困难的问题,从全方位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原理入... 准噶尔盆地经过多期建造和改造,逆掩断裂发育、构造复杂,地层速度横向变化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使得地震数据的信噪比较低,很难获得准确的地下构造成像。针对复杂逆掩断裂带构造成像困难的问题,从全方位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原理入手,应用了偏移孔径内所有的地震波场数据以及各方向波场的方位信息,在角度域对成像道集进行构建,通过镜像加权得到高质量的地下构造成像资料。常规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与全方位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资料的对比结果表明,全方位局部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能够满足构造精细解释和勘探生产的地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角度域 偏移成像 断裂带 倾角道集 反射角道集
下载PDF
湘西花垣—张家界逆冲断裂带地质特征及其控矿意义 被引量:25
14
作者 杨绍祥 《湖南地质》 1998年第2期96-99,104,共5页
湘西花垣—张家界断裂带显逆冲压扭性,与其分枝断裂古丈—张家界断裂带关系密切,平面上在张家界市后坪复合,具有类似的地质特征。形成时代较古丈—张家界断裂带晚,时间上有先后及成生关系,向上呈叠瓦状,深部收敛在一起。具有明显... 湘西花垣—张家界断裂带显逆冲压扭性,与其分枝断裂古丈—张家界断裂带关系密切,平面上在张家界市后坪复合,具有类似的地质特征。形成时代较古丈—张家界断裂带晚,时间上有先后及成生关系,向上呈叠瓦状,深部收敛在一起。具有明显的控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地质特征 湘西 控矿意义 断层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中深水褶皱与逆冲断裂带的构造样式 被引量:1
15
作者 Freddy Corredor John H. Shaw +1 位作者 Frank Bilotti 王凤琴(译) 《海洋地质》 2007年第3期29-57,共29页
深水尼日尔三角洲中包含有两个大型的褶皱和逆冲断裂带,它们是由显示有复合类型的逆冲作用的大陆架上的重力拉张作用所引起的压缩作用的产物。这些压缩构造形成于Akata组超压页岩中的多滑脱(水平)面之上。使用生长沉积作用模式、褶... 深水尼日尔三角洲中包含有两个大型的褶皱和逆冲断裂带,它们是由显示有复合类型的逆冲作用的大陆架上的重力拉张作用所引起的压缩作用的产物。这些压缩构造形成于Akata组超压页岩中的多滑脱(水平)面之上。使用生长沉积作用模式、褶皱形态、断面地震反射和一般断弯褶皱及切变断弯褶皱原理等,我们描述并模拟了组成这些(构造)带的断裂相关褶皱和叠瓦状逆冲断裂系统的构造类型和运动学特征。单个断裂相关褶皱,包括前裂逆冲断裂和后裂逆冲断裂都是以倾角小于相关断面斜坡的长平后翼为特征的,其后翼上生长地层倾角向上变小的特征则反映了持续的翼部旋转成分。前翼要短于后翼,但是,生长地层则具有更为一致的倾角,反映了由膝折带的迁移所引起的褶皱作用成分。因此,我们使用了一种结合了一般断弯褶皱原理和切变断弯褶皱原理的方法来描述这些构造,包括超压页岩中的一个弱基底滑脱带的影响。我们详细地论述了这些原理,并进行了叠瓦状逆冲断裂系统的运动学模拟,结果显示了与该三角洲中空间和时间变化有关的逆冲断裂作用的复杂历史。使用褶皱生长地层的区域图形,我们定义了包括单滑脱面和多滑脱面的前裂、后裂和同代逆冲断裂。并定义了两种主要的叠瓦状逆冲断裂系统类型:Ⅰ型系统具有一个底部滑脱面,Ⅱ型叠瓦状逆冲断裂系统则具有多个底部滑脱面,并会造成Akata组明显的构造加厚以及浅层逆冲断片的再褶皱。通过对穿过这些系统的两条区域横剖面进行的层序恢复,我们分辨出了构造类型、逆冲断裂的活动时间及次序、及区域地层缩短量,而这些信息则与深水尼日尔三角洲中的烃类成熟和油气充注等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 断裂带 褶皱形态 构造样式 深水 运动学特征 断裂系统 断弯褶皱
下载PDF
我国中西部逆冲断裂带找油的思考
16
作者 徐旺 王文彦 张清 《石油科技论坛》 2003年第4期17-22,共6页
我国中西部地区造山褶皱带前缘发育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逆冲断裂带,而靠近山前坳陷带(前陆盆地)往往形成成排的断裂构造带,地面出现众多油气苗.上世纪50年代我国找油工作大多是从山前带开始的,如新疆的独山子、玉门的老君庙和四川的海棠... 我国中西部地区造山褶皱带前缘发育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逆冲断裂带,而靠近山前坳陷带(前陆盆地)往往形成成排的断裂构造带,地面出现众多油气苗.上世纪50年代我国找油工作大多是从山前带开始的,如新疆的独山子、玉门的老君庙和四川的海棠铺,但由于山前带构造复杂,当时地震技术水平不高,勘探进展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西部地区 断裂带 石油勘探 技术创新 地震勘探 测井技术 钻井技术
下载PDF
辽西朝阳地区晚侏罗世逆冲断裂及同构造沉积盆地系统 被引量:19
17
作者 和政军 牛宝贵 张新元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163,I0006-I0007,共14页
位于晚侏罗世燕山冲断带前缘拗陷盆地群东段的辽西金岭寺—羊山盆地和北票盆地,形成于同沉积期的板内挤压变形。两个盆地横断面均显示出北西翼岩层陡立或倒转而南东翼平缓、以及同期碎屑堆积北西翼厚而南西翼薄的特点,具有典型的不对称... 位于晚侏罗世燕山冲断带前缘拗陷盆地群东段的辽西金岭寺—羊山盆地和北票盆地,形成于同沉积期的板内挤压变形。两个盆地横断面均显示出北西翼岩层陡立或倒转而南东翼平缓、以及同期碎屑堆积北西翼厚而南西翼薄的特点,具有典型的不对称结构。分别位于两个盆地北西侧的雷家营子和凤凰山逆冲断裂带控制了它们的形成和演化。砾石成分统计分析显示,晚侏罗世土城子时期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辽西的西北部,即“内蒙地轴”上,是响应逆冲推覆活动的产物。两条断裂带及其所控制的盆地,构成了背驮式盆地—构造系统,清楚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逆冲推覆扩展总体上指向SE方向。辽西地区土城子期盆地的形成和沉积充填是区域地壳缩短或增厚的重要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侏罗统土城子组 燕山断裂带 物源区 背驮式盆地系统 辽西
下载PDF
青海乌兰盆地东缘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袁道阳 刘小龙 +4 位作者 张培震 刘百篪 郑文俊 郭华 曹娟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5-270,共6页
在青海乌兰盆地东缘山前冲洪积扇上新发现了一条长约 2 2km的逆冲断裂带 ,该断裂带是NNW向的鄂拉山右旋走滑断裂带北段西侧的次级挤压构造。其新活动受主断裂带的制约和影响 ,地貌上表现为明显的正向断层陡坎。晚更新世以来其垂直滑动... 在青海乌兰盆地东缘山前冲洪积扇上新发现了一条长约 2 2km的逆冲断裂带 ,该断裂带是NNW向的鄂拉山右旋走滑断裂带北段西侧的次级挤压构造。其新活动受主断裂带的制约和影响 ,地貌上表现为明显的正向断层陡坎。晚更新世以来其垂直滑动速率为 0 11~ 0 17mm/a ,全新世晚期的垂直滑动速率为 0 35mm/a。综合探槽剖面及断层陡坎年代可以确定四次古地震事件 ,其年代分别为距今 2 4 6 5 0± 85 0a、 14 2 0 0± 70 0a、 5 2 0 0±5 2 0a和 2 2 5 0± 380a ,古地震活动具有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乌兰盆地 新活动特征 断裂带 古地震 滑动速率 次级挤压构造 右旋走滑断裂带
下载PDF
三门峡-宝丰控煤逆冲断裂构造带地球化学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文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40,共6页
三门峡-宝丰控煤逆冲断裂构造带是华北板块南部NW向延展的巨型逆冲断裂构造带的一部分。构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从外围原岩到断裂带中心,w(Fe2O3)逐渐增大,w(FeO)逐渐减小,说明逆冲断裂构造带经历了封闭性还原环境系统到相对开放性氧化... 三门峡-宝丰控煤逆冲断裂构造带是华北板块南部NW向延展的巨型逆冲断裂构造带的一部分。构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从外围原岩到断裂带中心,w(Fe2O3)逐渐增大,w(FeO)逐渐减小,说明逆冲断裂构造带经历了封闭性还原环境系统到相对开放性氧化环境系统的变化过程;各种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SiO2、Al2O3、Fe2O3、MgO、CaO、FeO、灼失量以及TiO2、K2O、Na2O等)呈现有规律的递增、递减或峰值变化,说明逆冲断裂构造带是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压性断裂,而且处于演化阶段的晚期;动热变质强度在南、北两支逆冲断裂带存在差异:南支强烈,导致新生应力矿物的形成,为断裂的远距离相对逆冲运动增添了塑性润滑层;北支相对较弱,新生应力矿物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宝丰 控煤断裂带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南天山柯坪塔格推覆体前缘断裂活动性质及速率 被引量:15
20
作者 宋方敏 闵伟 +1 位作者 韩竹军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2-281,共10页
柯坪塔格推覆体位于天山西南麓,由多排NEE—EW向的褶皱-逆断裂带组成。文中介绍了皮羌—巴楚磷矿以西3排褶皱-逆断裂带前缘断裂的活动性质及速率。新获资料表明,各排褶皱-逆断裂带前缘皆由多条断裂构成,都具典型的逆断层性质。其中最新... 柯坪塔格推覆体位于天山西南麓,由多排NEE—EW向的褶皱-逆断裂带组成。文中介绍了皮羌—巴楚磷矿以西3排褶皱-逆断裂带前缘断裂的活动性质及速率。新获资料表明,各排褶皱-逆断裂带前缘皆由多条断裂构成,都具典型的逆断层性质。其中最新活动断裂位于褶皱-逆断裂带的最前缘,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全新世。它们切割冲沟T0、T1、T2、T3阶地堆积,形成不同高度的断层陡坎。根据陡坎剖面测量和年龄样品测试,求得T0面形成以来断裂的垂直位移量、位移速率、地壳缩短量和缩短速率分别是0.9~1.1m、0.53~0.65mm/a、1.93~2.56m和1.14~1.52mm/a;T1面形成以来分别是1.4~1.8m、0.36~0.46mm/a、3.00~3.86m和0.77~0.99mm/a;T2面形成以来分别是2.1~3m、0.31~0.45mm/a、4.50~6.98m和0.67~1.04mm/a;T3面形成以来分别是3.4~4.2m、0.28~0.35mm/a、7.29~9.22m和0.61~0.77mm/a。根据T0面形成以来的缩短量和缩短速率,计算柯坪塔格推覆体约1.7ka以来总的地壳缩短量是9.65~12.80m,缩短速率5.68~7.53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坪塔格 褶皱-逆断裂带 垂直位移 地壳缩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