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亚洲碰撞——南北向和东西向拆离构造与现代喜马拉雅造山机制再讨论 被引量:53
1
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3 位作者 戚学祥 崔军文 李海兵 陈方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4,共14页
印度/亚洲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增生地体由特提斯-喜马拉雅(THM)、高喜马拉雅(GHM)、低喜马拉雅(LHM)和次喜马拉雅(SHM)亚地体组成。通过喜马拉雅增生地体中变质基底和盖层的组成、变质演化、变形机制与形成时代的对比,确定高喜马拉雅(GHM... 印度/亚洲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增生地体由特提斯-喜马拉雅(THM)、高喜马拉雅(GHM)、低喜马拉雅(LHM)和次喜马拉雅(SHM)亚地体组成。通过喜马拉雅增生地体中变质基底和盖层的组成、变质演化、变形机制与形成时代的对比,确定高喜马拉雅(GHM)亚地体北缘的藏南拆离断裂(STD)向北延伸于特提斯-喜马拉雅(THM)亚地体之下,与形成在大于650°C温度、具有自南向北剪切滑移性质的康马-拉轨岗日拆离带(KLD)相连,深部地壳局部熔融、物质上涌造成的花岗岩侵位,使康马-拉轨岗日拆离带隆起,形成康马-拉轨岗日穹隆带。在高喜马拉雅(GHM)亚地体北部(普兰-吉隆-聂拉木-亚东一带)的变质基底与盖层之间发现EW向近水平的高喜马拉雅韧性拆离构造(GHD),以发育EW向拉伸线理、缓倾的糜棱面理及具有自西向东水平滑移为特征;而在GHM南部靠近主中央冲断裂(MCT)北侧发育具有挤压转换性质的韧性走滑-逆冲断层。高喜马拉雅亚地体从南到北具有由逆冲→斜向逆冲→EW向伸展→斜向伸展→SN向伸展的连续变形和转换的特征,是在现代喜马拉雅垂向挤出和侧向挤出的耦合造山机制下综合变形的响应。喜马拉雅地体中的东西向和南北向拆离构造的存在为喜马拉雅现代造山机制再讨论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NS向和EW向拆离构 垂向和侧向挤出 造山机制
下载PDF
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从挤压到伸展造山机制的转换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建新 许志琴 +1 位作者 李海兵 徐惠芬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277-283,共7页
早古生代早期,北祁连造山带发生强烈的挤压变形作用,形成加里东期的俯冲-增生杂岩、高压变质岩,并使造山带岩石圈地壳加厚缩短。志留纪末期,加厚的造山带岩石圈由于垮塌作用及根部的拆沉作用,使造山带从挤压造山机制转换为伸展造... 早古生代早期,北祁连造山带发生强烈的挤压变形作用,形成加里东期的俯冲-增生杂岩、高压变质岩,并使造山带岩石圈地壳加厚缩短。志留纪末期,加厚的造山带岩石圈由于垮塌作用及根部的拆沉作用,使造山带从挤压造山机制转换为伸展造山机制,并进入后造山伸展作用阶段,增厚的岩石圈开始减薄,发生不同层次的伸展作用,同时伴随花岗岩及An∈变质岩的穹隆以及泥盆纪磨拉石盆地上叠盆地(C-T)的形成。石炭纪末,北祁连造山带岩石圈地壳已基本减薄到正常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 伸展 造山机制 盆地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构造带的构造属性及造山机制 被引量:6
3
作者 郑勇 孙文 +3 位作者 郭新成 梁婷 高景刚 周汝宏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199-206,共8页
新疆博格达山东段石炭系火山岩发育。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分布和岩石组成特征的调研,结合以往对该区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对博格达构造带的构造属性和造山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博格达构造带具有坳拉谷的基本特征,即具有一端连接... 新疆博格达山东段石炭系火山岩发育。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分布和岩石组成特征的调研,结合以往对该区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对博格达构造带的构造属性和造山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博格达构造带具有坳拉谷的基本特征,即具有一端连接大洋(哈尔里克)、一端伸向和尖灭于陆块(准噶尔地块)内,拉张阶段堆积裂谷型双峰式火山岩建造,造山阶段没有俯冲而直接抬升,造山末期有巨量辉绿岩泄出,表明地幔柱在博格达坳拉谷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火 属性 造山机制 博格达构
下载PDF
板内扭压造山机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东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17-322,共6页
据中国大陆板块内部构造特征提出两种扭压造山机制:(1) 扭压滑脱褶皱造山作用;(2) 扭压斜滑断裂岩浆造山作用。前者以扬子板块内的武陵山台褶带为例,后者以华北板块内的太行山断裂岩浆带为例。扭压滑脱褶皱造山作用表现为沉积... 据中国大陆板块内部构造特征提出两种扭压造山机制:(1) 扭压滑脱褶皱造山作用;(2) 扭压斜滑断裂岩浆造山作用。前者以扬子板块内的武陵山台褶带为例,后者以华北板块内的太行山断裂岩浆带为例。扭压滑脱褶皱造山作用表现为沉积盖层呈隔档式及隔槽式褶皱;结晶基底呈大型隆起和拗折,莫霍面下降,从而使地壳增厚,构成造山带。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滑脱褶皱带的整体形状呈S状展布,其中的次级褶皱呈雁行状斜列,表明这类造山带的形成除受水平挤压作用外,还伴有左行剪切作用。扭压斜滑断裂岩浆造山作用表现为沿断裂带有一系列花岗质深成岩体展布。这些断裂不仅深切地幔,而且导致下地壳局部融熔形成花岗岩浆,驱动岩浆斜向上升,并控制岩体侵位。与此同时地壳在平面上缩短,垂向上增厚,构成造山带。上述两种造山作用一致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 扭压造山机制 扭压滑脱
下载PDF
完达山造山带原型盆地及可能的造山机制 被引量:9
5
作者 张传恒 张世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5-31,共7页
完达山造山带是东亚环太平洋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中生代深水活动类型沉积建造出露区。三叠纪—侏罗纪硅质岩-碎屑岩系构成了这个造山带的主体,其沉积序列总体表现为一向上变浅、碎屑颗粒变粗的沉积旋回,其中的硅... 完达山造山带是东亚环太平洋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中生代深水活动类型沉积建造出露区。三叠纪—侏罗纪硅质岩-碎屑岩系构成了这个造山带的主体,其沉积序列总体表现为一向上变浅、碎屑颗粒变粗的沉积旋回,其中的硅质岩、泥岩稀土元素以Ce的正异常为特征;砂岩构架颗粒成分与典型的弧前盆地相同。这些特征表明,完达山造山带三叠纪—侏罗纪的原型盆地是东亚陆缘区弧前盆地的组成部分。构造解析结果进一步揭示,造山带只发育一期透入性的变形构造,与增生杂岩的变形序列明显不同。基于上述结论并结合区域构造分析结果提出,完达山造山带的隆升主要是中生代东亚陆缘型岩浆弧东移、本区卷入科迪勒拉型造山带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达 原型盆地 造山机制
下载PDF
龙门山断层的造山机制
6
作者 李元希 徐锡伟 谭锡斌 《国际地震动态》 2010年第6期3-3,共1页
龙门山断层的抬升模式过去主要有由下部地壳的流动(Lower crustal channel flow,LCCF)模式与脆性地壳的增厚(Brittle crustal thickening)的变形模式。2008年汶川地震后,一般认为它是源自在浅部由压缩性断层所导致的造山运动,这应无疑义... 龙门山断层的抬升模式过去主要有由下部地壳的流动(Lower crustal channel flow,LCCF)模式与脆性地壳的增厚(Brittle crustal thickening)的变形模式。2008年汶川地震后,一般认为它是源自在浅部由压缩性断层所导致的造山运动,这应无疑义,但深部是否为由LCCF引发的浅部压缩性断层模式或仅为薄壳构造所引起仍有待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模式 龙门 造山机制 CHANNEL flow 变形模式 运动 压缩性
下载PDF
苏胶造山带多机制造山模式 被引量:2
7
作者 樊金涛 陈炯达 +1 位作者 陈火根 李金玉 《江苏地质》 2000年第1期1-10,共10页
苏胶造山带是多机制造山作用形成的复合造山带 ,它经历了中新元古代威尔逊旋回之后 ,于三叠纪发生了非威尔逊旋回的再造山作用。它主要是三叠纪再造山作用形成的陆内对冲造山带。并且 ,苏胶造山带在威尔逊旋回和非威尔逊旋回之后 ,由于... 苏胶造山带是多机制造山作用形成的复合造山带 ,它经历了中新元古代威尔逊旋回之后 ,于三叠纪发生了非威尔逊旋回的再造山作用。它主要是三叠纪再造山作用形成的陆内对冲造山带。并且 ,苏胶造山带在威尔逊旋回和非威尔逊旋回之后 ,由于山根拆沉 ,山脉均出现大规模均衡抬升、岩浆活动和上地壳的造盆成山作用。苏胶造山带的上述特征在中央山系及全球大陆造山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模式 系统 对冲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隆起造山独特性探讨 被引量:6
8
作者 郭晓玉 高锐 +4 位作者 Keller G R 沙爱军 徐啸 王海燕 李文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37-1345,共9页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的接触构造边界。龙门山地区海拔从东侧100 km外四川盆地的500 m突升至3 000 m高度,明显地标注了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其隆升机制也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广泛...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的接触构造边界。龙门山地区海拔从东侧100 km外四川盆地的500 m突升至3 000 m高度,明显地标注了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其隆升机制也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并且提出了多种隆升机制模型。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利用SinoProbe-02深反射地震剖面数据对龙门山地区的隆升机制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龙门山地区隆起造山的独特性,并讨论其与传统意义中的造山带的区别,认为龙门山断裂造山带为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引起岩石圈隆起所形成的。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龙门山地区的构造活动特点,并且有助于了解青藏高原东缘对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龙门断裂带 造山机制
下载PDF
略论华北地块北缘显生宙三类不同的造山作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珍汉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44-51,共8页
华北地块北缘显生宙发育 3种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古生代 ,华北地块北缘处于古亚洲洋构造域 ,造山作用属陆缘俯冲 -碰撞型 ,形成以 EW向至 NEE向为主的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及韧性剪切带等构造类型。造山机制与古亚洲洋板块向南俯冲-碰撞... 华北地块北缘显生宙发育 3种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古生代 ,华北地块北缘处于古亚洲洋构造域 ,造山作用属陆缘俯冲 -碰撞型 ,形成以 EW向至 NEE向为主的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及韧性剪切带等构造类型。造山机制与古亚洲洋板块向南俯冲-碰撞导致近 SN向构造动力的挤压作用密切相关。中生代 ,华北地块北缘处于西滨太平洋构造域 ,造山作用以陆内挤压型为主 ,形成以 NE— NNE向与近 EW向为主的多期不同方向的褶皱、逆冲断裂、推覆构造、韧性剪切带及局部地区的固态塑性流变构造等构造类型 ;造山动力以古太平洋 (或 Izanagi)板块西向俯冲导致 NW—NWW向强烈挤压力为主。新生代 ,华北地块北缘虽仍属西滨太平洋构造域 ,但造山作用以陆内伸展型为主 ,裂谷作用与陆内伸展构造居主导地位 ,褶皱变形微弱 ,张性—张扭性断裂活动显著 ,形成现今盆 -山构造地貌格局 ;造山动力以 NW—NWW向主张应力为主。造山类型的两次重大转换分别发生于早、中三叠世与晚白垩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机制 显生宙 华北地块北缘 作用
下载PDF
甘肃北山造山带类型及基本特征 被引量:133
10
作者 龚全胜 刘明强 +2 位作者 李海林 梁明宏 代文军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8-34,共7页
北山造山带经历多期次、多阶段的板块裂解 -俯冲 -碰撞 -拼合的复杂地质演化历程 ,具多旋回复合造山的特色。通过对造山带构造单元的建立、古板块重建、原型盆地恢复、造山带结构、构造特征及造山机制和模式的研究 ,确定北山造山带类型... 北山造山带经历多期次、多阶段的板块裂解 -俯冲 -碰撞 -拼合的复杂地质演化历程 ,具多旋回复合造山的特色。通过对造山带构造单元的建立、古板块重建、原型盆地恢复、造山带结构、构造特征及造山机制和模式的研究 ,确定北山造山带类型为陆 -增生弧碰撞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碰撞 陆-增生弧 单元 造山机制 古板块重建
下载PDF
地质力学的基本特征、成就和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学清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4年第4期331-338,共8页
论述了地质力学这一我国独立建立的地质学科形成的背景、基本特征、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指出:地质力学是在地质学三大论战,特别是大陆漂移学说影响下,独辟蹊径提出的;地质力学有4个基本特征,即3个立论依据,9个基本概念,7个研究步骤,4个... 论述了地质力学这一我国独立建立的地质学科形成的背景、基本特征、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指出:地质力学是在地质学三大论战,特别是大陆漂移学说影响下,独辟蹊径提出的;地质力学有4个基本特征,即3个立论依据,9个基本概念,7个研究步骤,4个基本观点(本质的、联系的、发展的和实践的)。全面论述了地质力学10个理论方面、5个技术方法和5个生产实践方面的突出成就。地质力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本质上被裹挟于"固定论"泥潭中,在认识新发现和接纳新观念上裹足不前;古构造时期鉴别上存在重大误区,过分强调了造山带的"长期继承活动";深部地质和全球海洋地质研究十分薄弱等。因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走向全球是它当前3个紧迫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力学 立论依据 反转事件 挤压后效-拉张 断块 均衡-成盆统一形成机制
下载PDF
Ground movement mechanism in tectonic stress metal mines with steep structure planes 被引量:4
12
作者 夏开宗 陈从新 +2 位作者 刘秀敏 郑元 付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9期2092-2104,共13页
When mining metal mines with steep structure planes by the caving method,there is a mechanical model in which the horizontal stress on the rock mass is simplified as a column before surface subsidence.The model is use... When mining metal mines with steep structure planes by the caving method,there is a mechanical model in which the horizontal stress on the rock mass is simplified as a column before surface subsidence.The model is used to deduce critical support load and limiting column length for a given horizontal stress and support pressure.Considering the impact of the column effect,a method is proposed to determine the movement of the ground and caving area in a mine.After surface subsidence,the horizontal stress on a surrounding rock mass can be simplified to a cantilever beam mechanical model.Expressions for its bending fracture length are deduced,and a method is given to determine its stability.On this basis,an explanation for the large ground movement and subsidence scope was given.A case study shows that the damage effect of column and cantilever beam is significant for ground movement in metal-ore mine,and an appropriate correction value should be applied when designing for its angle of ground mov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ng engineering underground mining ground movement horizontal stress COLUMN cantilever pillar
下载PDF
Study on the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e “Huoshan Seismic Window” Region 被引量:1
13
作者 Ni Hongyu Liu Zemin +3 位作者 Hong Dequan Li Lingli Zheng Xianjin Xu X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3年第4期467-478,共12页
The focal mechanisms of 62 moderate-small earthquakes since 1980 in the " Huoshan seismic window" region are calculated with the method developed recently by Snoke, combining the use of the first motion of P, SV and... The focal mechanisms of 62 moderate-small earthquakes since 1980 in the " Huoshan seismic window" region are calculated with the method developed recently by Snoke, combining the use of the first motion of P, SV and SH waves with their amplitude ratios. Based on these abundant focal mechanisms, the mean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e "Huoshan seismic window" region is inverted with the average stress tensor method,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Huoshan seismic window" region is horizontally compressed in the near EW direction and horizontally dilated in the near NS direction, which is in accord with statistical results of focal mechanism parameters. We estimate the difference (also referred to as consistency parameter 0) between the force axis direction of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and the mean stress tensor, then further analyze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0 versus tim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east China region.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0 in the " Huoshan seismic window" region is in good correspondence with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East China region. When 0 is lower than the mean value, corresponding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s may occur in the East China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Consistency parameter Tectonic stress field The"Huoshan seismic window" East China reg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