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无外周血CD34监测下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血液肿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采集时机及采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目的:探讨无外周血CD34监测下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血液肿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采集时机及采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大剂量化疗联合PEG-rhG-CSF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方案,其中应用PEG-rhG-CSF动员的27例(PEG-rhG-CSF组),应用G-CSF动员的19例(G-CSF组),比较两组患者动员采集效果。结果:46例患者共采集86例次,PEG-rhG-CSF组与G-CSF组获得采集物的单个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6.54(3.85-12.61)×10^(8)/kg和6.15(1.13-11.58)×10^(8)/kg(P>0.05),采集物CD34^(+)细胞数分别为11.44(1.33-65.02)×10^(6)/kg和4.95(0.30-24.02)×10^(6)/kg(P<0.05),采集时机分别为14(10-20)和14(4-22)d(P>0.05)。PEG-rhG-CSF组在外周血白细胞(WBC)≥10×10^(9)/L时单次所采集的产物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外周血WBC<10×10^(9)/L时采集的数量[19.04(2.85-65.02)×10^(6)/kg vs 6.22(0.81-34.86)×10^(6)/kg,(P<0.05)]。结论:采用PEG-rh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单次采集足量CD34^(+)细胞成功率高,中位动员时间为14 d;在无外周血CD34监测情况下,外周血WBC≥10×10^(9)/L可以考虑作为单次采集足量干细胞的采集阈值。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MM)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2022年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uto-HSCT的2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重PCR联合毛细管电泳...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MM)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2022年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uto-HSCT的2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重PCR联合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法检测IgH重排来评价微小残留病(MRD),对疾病的转归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26例MM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9(41-70)岁,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33(7-52)个月。与骨髓IgH重排阴性组(17例)比较,移植前骨髓IgH重排阳性(9例)患者移植后3个月达到CR和sCR疗效的比例更低(1/9 vs 14/17),移植后缓解持续的时间(DOR)更短(10.78±4.35 vs 15.88±5.22个月),两组D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阴性组(21例)比较,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阳性(5例)患者移植后3个月达到CR和sCR的比例更低(0/5 vs 15/21),移植后缓解持续的时间(DOR)更短(9.60±4.83 vs 15.19±5.11个月),两组D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内,移植前骨髓IgH重排阳性的患者有5例(5/9)死亡,IgH重排阴性患者均存活;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阳性患者有4例(4/5)死亡,IgH重排阴性患者有1例死亡(1/21)。无论是骨髓还是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标本,IgH重排阳性患者移植后生存时间较IgH重排阴性患者更短(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疾病分期、初诊时骨髓涂片浆细胞比例、干细胞动员方案、移植前疗效评价(≥CR和<CR)、CD34+细胞计数对移植前骨髓及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均无影响(P>0.05)。结论:通过检测接受auto-HSCT的MM患者IgH重排,可以进一步评价MRD的深度,对疾病的疗效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大剂量美法仑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安全性、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血液科进行自体移植一线巩固治疗的17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的安全性...目的:探讨大剂量美法仑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安全性、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血液科进行自体移植一线巩固治疗的17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的安全性、疗效和预后。结果:17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56(45-64)岁。干细胞植入率100%,中性粒细胞中位植入时间为+10(9-12)d,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为+12(10-21)d。口腔黏膜炎及肠道感染发生率100%,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皮肤感染1例;11例患者发生血清淀粉酶一过性升高。移植后评估13例获得CR以上疗效,CR率较移植前有提高趋势(13/17 vs 8/17;P=0.078)。中位随访18(6-36)个月,15例无进展存活,1例出现疾病进展,1例因临床复发放弃治疗而死亡,2年OS率约90.0%,2年PFS率约83.9%。结论:大剂量美法仑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线巩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能加深患者缓解深度,进一步提高疗效,而且移植相关并发症可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运动干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疲乏的影响。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HSCT患者运动干预的随...目的评价运动干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疲乏的影响。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HSCT患者运动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2月。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疲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24,95%CI(-0.44,-0.03),P<0.001]。亚组分析,运动干预能够改善异基因HSCT患者的疲乏[SMD=-0.58,95%CI(-0.80,-0.35),P<0.001];贯穿整个移植期[SMD=-0.58,95%CI(-0.80,-0.35),P<0.001]、超过12周的运动干预[SMD=-0.53,95%CI(-0.78,-0.29),P<0.001]能减轻患者的疲乏。结论运动干预能够改善HSCT患者的疲乏,需注意运动的强度、时长及个体化。未来需要高质量、大样本、多人群的研究进一步验证其干预效果。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无外周血CD34监测下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血液肿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采集时机及采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大剂量化疗联合PEG-rhG-CSF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方案,其中应用PEG-rhG-CSF动员的27例(PEG-rhG-CSF组),应用G-CSF动员的19例(G-CSF组),比较两组患者动员采集效果。结果:46例患者共采集86例次,PEG-rhG-CSF组与G-CSF组获得采集物的单个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6.54(3.85-12.61)×10^(8)/kg和6.15(1.13-11.58)×10^(8)/kg(P>0.05),采集物CD34^(+)细胞数分别为11.44(1.33-65.02)×10^(6)/kg和4.95(0.30-24.02)×10^(6)/kg(P<0.05),采集时机分别为14(10-20)和14(4-22)d(P>0.05)。PEG-rhG-CSF组在外周血白细胞(WBC)≥10×10^(9)/L时单次所采集的产物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外周血WBC<10×10^(9)/L时采集的数量[19.04(2.85-65.02)×10^(6)/kg vs 6.22(0.81-34.86)×10^(6)/kg,(P<0.05)]。结论:采用PEG-rh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单次采集足量CD34^(+)细胞成功率高,中位动员时间为14 d;在无外周血CD34监测情况下,外周血WBC≥10×10^(9)/L可以考虑作为单次采集足量干细胞的采集阈值。
文摘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MM)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2022年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uto-HSCT的2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重PCR联合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法检测IgH重排来评价微小残留病(MRD),对疾病的转归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26例MM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9(41-70)岁,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33(7-52)个月。与骨髓IgH重排阴性组(17例)比较,移植前骨髓IgH重排阳性(9例)患者移植后3个月达到CR和sCR疗效的比例更低(1/9 vs 14/17),移植后缓解持续的时间(DOR)更短(10.78±4.35 vs 15.88±5.22个月),两组D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阴性组(21例)比较,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阳性(5例)患者移植后3个月达到CR和sCR的比例更低(0/5 vs 15/21),移植后缓解持续的时间(DOR)更短(9.60±4.83 vs 15.19±5.11个月),两组D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内,移植前骨髓IgH重排阳性的患者有5例(5/9)死亡,IgH重排阴性患者均存活;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阳性患者有4例(4/5)死亡,IgH重排阴性患者有1例死亡(1/21)。无论是骨髓还是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标本,IgH重排阳性患者移植后生存时间较IgH重排阴性患者更短(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疾病分期、初诊时骨髓涂片浆细胞比例、干细胞动员方案、移植前疗效评价(≥CR和<CR)、CD34+细胞计数对移植前骨髓及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均无影响(P>0.05)。结论:通过检测接受auto-HSCT的MM患者IgH重排,可以进一步评价MRD的深度,对疾病的疗效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摘目的:探讨大剂量美法仑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安全性、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血液科进行自体移植一线巩固治疗的17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的安全性、疗效和预后。结果:17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56(45-64)岁。干细胞植入率100%,中性粒细胞中位植入时间为+10(9-12)d,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为+12(10-21)d。口腔黏膜炎及肠道感染发生率100%,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皮肤感染1例;11例患者发生血清淀粉酶一过性升高。移植后评估13例获得CR以上疗效,CR率较移植前有提高趋势(13/17 vs 8/17;P=0.078)。中位随访18(6-36)个月,15例无进展存活,1例出现疾病进展,1例因临床复发放弃治疗而死亡,2年OS率约90.0%,2年PFS率约83.9%。结论:大剂量美法仑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线巩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能加深患者缓解深度,进一步提高疗效,而且移植相关并发症可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