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96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子道论的经验向度及价值选择
1
作者 许雪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42,81,共7页
经验世界是老子思想的土壤,其道论即由此产生。在《老子》表述中,道和价值是纠缠在一起的。如果将道与价值剥离开来,重新审视二者在老子思想中产生的过程,会发现老子的道生理论,根本上是指向现实经验世界,而价值是老子依其个人经验所做... 经验世界是老子思想的土壤,其道论即由此产生。在《老子》表述中,道和价值是纠缠在一起的。如果将道与价值剥离开来,重新审视二者在老子思想中产生的过程,会发现老子的道生理论,根本上是指向现实经验世界,而价值是老子依其个人经验所做的选择并将之赋予道,以此寻求价值的普遍性。由于老子的道存在创生和价值的双重身份,所以在道和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理论上的张力。但不管如何,不容否认的是,老子选择的价值具有十分独特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经验 创生之 价值选择
下载PDF
陈白沙道论视域下的心性路径
2
作者 金瑛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2期132-140,160,共10页
陈白沙作为岭南地区唯一从祀孔庙的硕儒,以主静持诚的修身之基、万化流行的诗作之风,再进而扭转至始道见心的自然道论下,在践履修行间建构了心物相通处“仁心为道舍”的成圣路径,将所知所见内得于心、存诚得道,使得主体达到一个“无尽... 陈白沙作为岭南地区唯一从祀孔庙的硕儒,以主静持诚的修身之基、万化流行的诗作之风,再进而扭转至始道见心的自然道论下,在践履修行间建构了心物相通处“仁心为道舍”的成圣路径,将所知所见内得于心、存诚得道,使得主体达到一个“无尽藏”的心体。白沙这道心合一统摄下的心性路径作为明初学问的开创之端,从形而上的自然道论范畴衍变到具象的天人合一理念,重塑圣贤之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沙 道论 心性 自然
下载PDF
《管子》四篇道论的特色——与《老子》道论相比较
3
作者 鲁丽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 2024年第1期63-69,共7页
《管子》四篇是稷下黄老学者的作品,其思想的形成深受《老子》道论影响;然而由于政治实践性格的不同,其道论具有人间化倾向,“道”既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更是治国理政所依据的人文根基;圣人治国必先体道,《管子》四篇将道精气化,把握精气... 《管子》四篇是稷下黄老学者的作品,其思想的形成深受《老子》道论影响;然而由于政治实践性格的不同,其道论具有人间化倾向,“道”既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更是治国理政所依据的人文根基;圣人治国必先体道,《管子》四篇将道精气化,把握精气富有创生性的特点,结合天地人一体观,透过天道明晰人事,将体道进一步落实于治心的工夫;使因“忧乐喜怒欲利”而不完整的心再度因精气的留存而复归于“全心”,最后达到与道相合的状态。而其道论的特色,正体现在从道出发逐渐回归于道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道论 老子
下载PDF
再探日本江户时期的武士道——以山鹿素行士道论和《叶隐》武士道论为中心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晓明 乔莹洁 《日本问题研究》 2011年第1期35-41,共7页
追溯武士发展的历史,着重就山鹿素行士道论与《叶隐》武士道论的不同点作进一步的比较和剖析,从武士道思想的精神本质入手,对二者加以比较,明确了山鹿素行士道论对儒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江户时期武士道发展的脉络... 追溯武士发展的历史,着重就山鹿素行士道论与《叶隐》武士道论的不同点作进一步的比较和剖析,从武士道思想的精神本质入手,对二者加以比较,明确了山鹿素行士道论对儒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江户时期武士道发展的脉络及其精神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鹿素行士道论 《叶隐》武士道论 儒教思想 朱子学
下载PDF
基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神使道论”探讨失眠治疗思路
5
作者 于子洋 刘金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8期152-155,共4页
《黄帝内经》中神志学说在睡眠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素问·灵兰秘典论》论述了“心神使道论”,对失眠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指出失眠的基本病机为心神出而不入,阳动而不静,治疗失眠的原则应当使阳入阴,心神动而能静... 《黄帝内经》中神志学说在睡眠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素问·灵兰秘典论》论述了“心神使道论”,对失眠的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指出失眠的基本病机为心神出而不入,阳动而不静,治疗失眠的原则应当使阳入阴,心神动而能静。睡眠的发生,首先需要,心君功能正常,方能“心主神明”;同时使道必须通畅,才能把君主的正确旨令传达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各器官。故神气安宁和使道通畅是睡眠产生的重要条件,如果两者其一功能异常就会导致失眠的发生。理清这一点,有利于指导为现今学者及临床工作者研究和诊治失眠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心主神 使 失眠
下载PDF
老子道论的现代分疏与解读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文英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20,共7页
老子的道论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其内在结构包括立道、遵道和修道三个层次。道概念分别有本原义、本体义、规律义、原则义、方法义和境界义,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老子道论虽受历史条件限制,但至令仍是现代哲学与现代人的十分重要的智慧... 老子的道论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其内在结构包括立道、遵道和修道三个层次。道概念分别有本原义、本体义、规律义、原则义、方法义和境界义,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老子道论虽受历史条件限制,但至令仍是现代哲学与现代人的十分重要的智慧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本原义 本体义 规律义 原则义 方法义 道论 '遵' '修' 结构 '立' 境界义
下载PDF
“逆转”与不同中的新旧武士道论——以山鹿素行士道论和《叶隐》武士道论为中心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晓明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2015年第4期1-10,共10页
近世期间代表新武士道论的山鹿素行(1622年—1685年)士道论和旧武士道论的《叶隐》(1716年)武士道论相继登场。就产生的时间顺序来看,两者存在前后"逆转"的现象。尽管它们都属于近世武士道论的范畴,但通过比较后却存在各自不... 近世期间代表新武士道论的山鹿素行(1622年—1685年)士道论和旧武士道论的《叶隐》(1716年)武士道论相继登场。就产生的时间顺序来看,两者存在前后"逆转"的现象。尽管它们都属于近世武士道论的范畴,但通过比较后却存在各自不同的特质。基于新旧武士道论的"逆转"现象和不同特质,可以把近世武士道论的发展看成是由一个稳定的外壳和不断变化的内核组成的构造。通过分析这种壳与核的构造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近世的武士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 不同 山鹿素行士道论 《叶隐》武士道论
下载PDF
郭嵩焘道论的哲学精神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会军 朱汉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2,共8页
郭嵩焘自觉继承中国哲学的原道精神,其道论将道视作宇宙的终极存在、天地自然秩序的总规律、人文理想的体现,具有全体大用、即体即用的根本特征。具体而言,天道论阐述了天道有常而必变,道非诚不立、非幾不行的实践哲学观点,高扬人在天... 郭嵩焘自觉继承中国哲学的原道精神,其道论将道视作宇宙的终极存在、天地自然秩序的总规律、人文理想的体现,具有全体大用、即体即用的根本特征。具体而言,天道论阐述了天道有常而必变,道非诚不立、非幾不行的实践哲学观点,高扬人在天人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人道论分析身心、性情关系,探讨理想人格和修养方法,提出重建王道政治秩序的社会理想及其制度设计。郭嵩焘的道论充分体现了儒家哲学精神,即务实精神、通变精神、制度精神、开放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嵩焘 道论 哲学精神
下载PDF
乾嘉易学与“道论”形上学之重构 被引量:6
9
作者 孙邦金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69,83,共11页
基于由《易传》与《太极图说》而形成的本体论之不同,宋明儒学大凡可以分为气本论、理本论和心本论三系。到了清儒尤其乾嘉诸儒那里,则通过重新阐释《易传》与《中庸》中的道体论述,结合气本论,提出了一套能够兼摄"理"与"... 基于由《易传》与《太极图说》而形成的本体论之不同,宋明儒学大凡可以分为气本论、理本论和心本论三系。到了清儒尤其乾嘉诸儒那里,则通过重新阐释《易传》与《中庸》中的道体论述,结合气本论,提出了一套能够兼摄"理"与"气"的新"道论"哲学。本文以王夫之、惠栋、戴震、焦循等人的易学思想为主线,通过分析清儒针对宋儒而提出的太极即道论、道一理殊论以及道赅理气论等观点,来说明他们是如何复兴《易大传》"弥纶天地"之道论传统的。清儒解构"天理",重构"道论"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一理殊"的"察分理"学说,为乾嘉智识主义的思想转型与典章度数之学的张大消除了泛道德主义的束缚;二是"道赅理气"的道本论,为"理存乎欲"的新理欲观及"达情遂欲"的道德形上学重构奠定了本体论基础,充分诠释和接续了"继善成性"、"赞育天地"、"生生不已"的大易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易学 道论 一理殊 赅理气 理存乎欲 达情遂欲
下载PDF
从伊藤仁斋“道论”的重构来看德川儒学“反朱子学”之特色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6,共10页
伊藤仁斋为17世纪日本"古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德川早期"反朱子学"思潮的重要推手。他以复原儒学古义为方法,通过批判宋儒形上学,以重建儒学"道论",形成了独特的仁斋学。他认为"理本死字"... 伊藤仁斋为17世纪日本"古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德川早期"反朱子学"思潮的重要推手。他以复原儒学古义为方法,通过批判宋儒形上学,以重建儒学"道论",形成了独特的仁斋学。他认为"理本死字"而"道本活字",提出了"一乎生故也之理"、"一乎生故也之道"的命题,将理和道视作宇宙生生化化之过程本身,其道论思想的特质在于:道在事中、俗中,强调"道"的人伦日用性、平常可行性,反对宋儒将"理"或"道"解释为"来历根原"的形上存在。仁斋学之"反朱子学"的案例表明,近世日本儒学已开启了"日本化"进程,仁斋学便是儒学日本化的典型形态;而这一形态又充分说明,儒学在东亚完全有可能产生新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藤仁斋 仁斋学 反朱子学 道论 儒学日本化
下载PDF
从血瘀精道论治慢性前列腺炎 被引量:13
11
作者 石志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1年第11期663-663,共1页
关键词 慢性前列腺炎 中医药治疗 经验 从血瘀精道论
下载PDF
论教师的直观教学能力——基于现象学·道论融合的视角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永明 李森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1-35,共5页
从现象学.道论融合的视角来看,直观教学能力就是把被现象学括进括号里的知识的括号打开的能力。从理论上看,直观教学能力的认识范畴、体验范畴和实践范畴三者是相互统一的,它们彼此内含、直接共在、互生互成、浑然一体。教师运用直观教... 从现象学.道论融合的视角来看,直观教学能力就是把被现象学括进括号里的知识的括号打开的能力。从理论上看,直观教学能力的认识范畴、体验范畴和实践范畴三者是相互统一的,它们彼此内含、直接共在、互生互成、浑然一体。教师运用直观教学能力实现直观教学,有助于改进目前过于技术化的教学现状,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直观教学能力 现象学·道论融合
下载PDF
从《太一生水》看先秦自然道论的分流 被引量:4
13
作者 颜世安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8-82,共5页
郭店竹简中《太一生水》一文的重要性可以从两层意义看 ,第一 ,它是迄今为止所见先秦文献中最长一篇描述宇宙生成的文字 ,它的内容使先秦宇宙论思想大为深化 ;第二 ,相对于自然道论的玄奥性 ,它是近于“纯粹”的自然知识理论。本文主要... 郭店竹简中《太一生水》一文的重要性可以从两层意义看 ,第一 ,它是迄今为止所见先秦文献中最长一篇描述宇宙生成的文字 ,它的内容使先秦宇宙论思想大为深化 ;第二 ,相对于自然道论的玄奥性 ,它是近于“纯粹”的自然知识理论。本文主要从第二层意义分析《太一生水》 ,由此入手 ,对先秦自然道论中玄奥性和知识性理论的分流作了一个初步梳理 ,提示了一种理解先秦道家思想发展的新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一生水》 《庄子》 宇宙论思想 自然道论 家思想
下载PDF
原始道家的道论与心性论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广保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0年第1期82-93,共12页
心性问题是中国哲学讨论的几个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儒、 释、道三家都曾开创出本门独特的心性思想体系。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有一些学 者一直存在一种误解:以为道家(涵道教)之讨论心性问题... 心性问题是中国哲学讨论的几个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儒、 释、道三家都曾开创出本门独特的心性思想体系。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有一些学 者一直存在一种误解:以为道家(涵道教)之讨论心性问题乃是由于佛教尤其是禅宗“明心见性”思想 刺激的结果。本文作者通过对原始道家道论、心性论思想的研究,认为原始道家以精神提升为归依 的心性哲学乃是内在于其修道、体道思想之中。心性思想奠基于道家道治基础之上,是道论逻辑展 开的必然结果。作者还着重结合禅宗心性理论探讨了原始道家心性思想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论 心性 原始
下载PDF
道论诠释学的基本构成与理论特征——以林安梧先生诠释学的存在论为中心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治国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0-166,共7页
作为当代儒学理论建构系统的典范之一,道论诠释学以"道"为核心,在创造性地综合儒道佛的基础上以"存在三态论"重构了中国哲学的古典存在论,阐明了与这样一种"道"之存在论密切相关、相互支援并且具有一定... 作为当代儒学理论建构系统的典范之一,道论诠释学以"道"为核心,在创造性地综合儒道佛的基础上以"存在三态论"重构了中国哲学的古典存在论,阐明了与这样一种"道"之存在论密切相关、相互支援并且具有一定方法论特征的道之"诠释学"。这种道论诠释学蕴含着诸多富有独特意味和创造精神的理论特征与思想价值:以"诠释学"这一理论框架重新整合、安置了中国哲学的存在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以"存在三态论"这一思想建构有机地综合了中国哲学与文化领域儒道佛三大思想系统,厘清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可能与相应关系;高度重视社会历史生活总体视域下的意义诠释与生存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实践哲学特征;适当地提升了语言在中国哲学中的存在论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论诠释学 存在三态论 意义诠释 言心
下载PDF
佛教伪史《汉法本内传》与佛道论争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林魁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2-126,共5页
《汉法本内传》是一部成书于佛道论争异常激烈的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伪史著作。它不但完善了汉明求法这一传说,而且融入了另一部佛教伪史著作《周书异记》的主要内容;既继承了这一为时人信服的佛教来华传说,又突破了其原有的主题,增加了佛... 《汉法本内传》是一部成书于佛道论争异常激烈的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伪史著作。它不但完善了汉明求法这一传说,而且融入了另一部佛教伪史著作《周书异记》的主要内容;既继承了这一为时人信服的佛教来华传说,又突破了其原有的主题,增加了佛陀先于老子、佛教优于道教的信息。在叙述佛道斗法时,《汉法本内传》借鉴了佛经中佛陀与六师外道斗法的叙事框架和结构。《汉法本内传》中还有明显的佛道论争和佛讲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法本内传》 汉明求法 道论 佛经 佛讲
下载PDF
论韩非“君道论”的内在矛盾 被引量:3
17
作者 乔健 王宏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1-42,共12页
韩非试图为战国时代的中主建构一种“人设之势”,使中主能够挫败对君权的一切挑战,进而在确保君权绝对稳固的前提下实施高效的集权统治。“体道守法”“虚静无为”和“因人情”正是君主营造和运用人设之势的德行要求。韩非追求“中主”... 韩非试图为战国时代的中主建构一种“人设之势”,使中主能够挫败对君权的一切挑战,进而在确保君权绝对稳固的前提下实施高效的集权统治。“体道守法”“虚静无为”和“因人情”正是君主营造和运用人设之势的德行要求。韩非追求“中主”在践行其君道论的基础上成为“明主”,但是拥有绝对权力的中主必然会依道弄法和贪躁妄为,最终沦落为“暗主”,暗主却又是韩非明确反对的。韩非君道论因而呈现出深刻的内在矛盾,“体道守法”和“虚静无为”势必朝“依道弄法”和“贪躁妄为”的方向演进,这样“因人情”必然演变为“逆人情”。韩非君道论既展示了韩非对东周乱世如何“为治”的独特思考,亦体现出中国古人“得君行道”政治思维的深刻悖论,还体现了君主集权制度的运作逻辑及其内在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道论 守法 虚静无为 因人情
下载PDF
老子的修道论美学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建疆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2期15-18,24,共5页
老子的修道论美学王建疆老子修道论美学包括审美方法论、审美人格论和审美体验论三大部分。其审美方法论探讨如何致道审美的问题;其审美人格论则展示得道之人或“玄德”之人的风采,意在垂示一种理想人格的标本,体现人与道通的境界,... 老子的修道论美学王建疆老子修道论美学包括审美方法论、审美人格论和审美体验论三大部分。其审美方法论探讨如何致道审美的问题;其审美人格论则展示得道之人或“玄德”之人的风采,意在垂示一种理想人格的标本,体现人与道通的境界,为后世浪漫主义创作开了先河;其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美学范畴 道论 审美方法论 哲学本体论 无为而无不为 涤除玄鉴
下载PDF
原始道家道论的展开——道家形而上的梦论与生死论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广保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2年第3期96-106,共11页
本文以庄子、《列子》为核心,从形而上的角度对魏晋以前道家学派的梦论与生死论展开研究。作者认为梦论、生死论是构成原始道家根本道论的两大基石。通过从哲学的高度沉思梦、生死两种基本的生命现象,原始道家思想家将其玄冥难测、不可... 本文以庄子、《列子》为核心,从形而上的角度对魏晋以前道家学派的梦论与生死论展开研究。作者认为梦论、生死论是构成原始道家根本道论的两大基石。通过从哲学的高度沉思梦、生死两种基本的生命现象,原始道家思想家将其玄冥难测、不可言谈的道贯通于现实的人生界。这就使得道家的道论拥有一种人文关怀。作者还以为从形而上的视角对梦进行沉思、述说并将其与道论、生死论贯通,乃系道家学派的首创,由此梦的研究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论 生死 家学派 形而上 庄子 哲学 家思想 作者 人文关怀 沉思
下载PDF
道论在简本《老子》中的地位及道、德等概念在简、帛、王本中含义异同初探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根友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5-10,共6页
关键词 简本《老子》 ”与“德” 王弼本 道论 少私寡欲 文字 生成论 “命” 辩证思维 无为而无不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