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和铜电极对电渗效果影响的对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陶燕丽 周建 +2 位作者 龚晓南 陈卓 李一雯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8-394,共7页
对铁和铜电极的电渗效果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通过监测排水量、电极处电势损失、含水率等分析比较了两者对电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电极在电渗中的表现优于铜电极。铜作为电渗阳极时,通电4~6 h后其电流有一迅速下降过程,同时阳极电... 对铁和铜电极的电渗效果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通过监测排水量、电极处电势损失、含水率等分析比较了两者对电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电极在电渗中的表现优于铜电极。铜作为电渗阳极时,通电4~6 h后其电流有一迅速下降过程,同时阳极电势损失大幅增加。还开展了不同阴阳极材料组合对电渗效果影响程度的试验研究,研究发现阳极材料对电渗效果影响很大,相比之下阴极材料的影响较弱。最后从电化学角度对试验结果作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本文首次在电渗过程中发现电化学钝化现象,并指出电化学钝化将大幅降低电渗的效率,实际工程中应避免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 铜电极 电渗 电极材料 电化学 钝化
下载PDF
弱碱性介质中氯离子对铜电极腐蚀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雷惊雷 李凌杰 +3 位作者 蔡生民 张胜涛 李荻 杨迈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107-1111,共5页
应用循环伏安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电化学阻抗谱法以及现场椭圆偏光法研究了在弱碱性介质中添加Cl-对铜电极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Cl-的加入能加剧铜电极的腐蚀,使腐蚀电流以及现场椭圆偏振参数△的变化范围都增大1个... 应用循环伏安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电化学阻抗谱法以及现场椭圆偏光法研究了在弱碱性介质中添加Cl-对铜电极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Cl-的加入能加剧铜电极的腐蚀,使腐蚀电流以及现场椭圆偏振参数△的变化范围都增大1个数量级,Cl-对Cu2O的掺杂将使铜电极的表面膜变得疏松,膜的耐蚀性变差.椭圆偏光实验不仅与电化学和能谱实验的结果一致,而且还能定性地、清楚地分辨出铜电极腐蚀过程中Cu2O的生成、Cl-对Cu2O的掺杂、CuO的生成等不同阶段;同时,利用恰当的模型还能定量地确定各个阶段铜电极表面膜的组成、厚度的变化,从而为研究铜电极的腐蚀与防护机理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电极 循环伏安法 电化学阻抗谱 椭圆偏光法 腐蚀 防护机理 弱碱性介质
下载PDF
铜电极光电响应p型转变为n型的机理探讨 被引量:17
3
作者 周国定 ModestovAD +2 位作者 潘传智 杨迈之 蔡生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1-55,共5页
用动电位扫描和η(量子效率)~hv关系研究了钢电极在含或不含氯离子的硼砂-硼酸缓冲溶液中的电化学和光电化学行为.当溶液中不含氧离子时,铜电极呈p到光响应;相当量的氯离子存在对,光响应从p型转变为n型.研究表明p→n的转型不是... 用动电位扫描和η(量子效率)~hv关系研究了钢电极在含或不含氯离子的硼砂-硼酸缓冲溶液中的电化学和光电化学行为.当溶液中不含氧离子时,铜电极呈p到光响应;相当量的氯离子存在对,光响应从p型转变为n型.研究表明p→n的转型不是由于电极表面生成了化合物CuCl,而应归因于氯离子对Cu2O膜的掺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电极 光电响应 转型 氯离子
下载PDF
CO_2在铜电极上的电还原行为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丽 罗仪文 +2 位作者 钮东方 肖丽平 陆嘉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660-1662,共3页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2 on copper electrode was investigated in acetonitrile(MeCN),dimethyl formamide(DMF)and dimethyl sulfoxide(DMSO)containing 0.1 mol/L tetraethylammonium bromioe(TEABr)by cyclic voltam...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2 on copper electrode was investigated in acetonitrile(MeCN),dimethyl formamide(DMF)and dimethyl sulfoxide(DMSO)containing 0.1 mol/L tetraethylammonium bromioe(TEABr)by cyclic voltammetry and chronocoulometry at 298 K and under atmospheric pressure.There were obviously irreversible one-electron reduction peaks after saturated with CO2 on copper electrode in three solvents,which generated anion radical of CO2.The influence of scan rate was also studied by cyclic voltammetry.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of CO2 in MeCN,DMF and DMSO were 8.981×10-6,1.019×10-6 and 1.032×10-6 cm2/s and the transfer coefficients were 0.064,0.042 and 0.059,respectively.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roreduction of CO2 was an irreversible diffusion controlled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铜电极 循环伏安法 计时电量法
下载PDF
硝基苯类化合物在铜电极上的电还原特性和还原机理 被引量:12
5
作者 徐文英 樊金红 高廷耀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21,共5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 ,对硝基苯类化合物在铜电极表面上的电还原特性进行了研究 ,评价了它们在铜电极上的电还原反应活性 ,分析了此类化合物在铜电极上的还原机理 ,并且讨论了电还原反应活性和此类化合物结构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硝基苯类... 采用循环伏安法 ,对硝基苯类化合物在铜电极表面上的电还原特性进行了研究 ,评价了它们在铜电极上的电还原反应活性 ,分析了此类化合物在铜电极上的还原机理 ,并且讨论了电还原反应活性和此类化合物结构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硝基苯类化合物在铜电极表面有还原电位 ,也就是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机理 电还原 铜电极 反应活性 循环伏安法 表面 电位 类化合物 特性 研究
下载PDF
铜电极在含苯并三唑的硼砂-硼酸缓冲溶液中的光电化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邵华 周国定 +1 位作者 杨迈之 蔡生民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25-330,共6页
用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铜电极在含苯并三唑(BTA)的硼砂—硼酸缓冲溶液中的光电化学行为.BTA能使铜电极的光响应由p-型转变为n-型.产生光响应的原因是铜电极表面的Cu_2O膜, 当BTA存在时由于BTA的作用致使电极表面Cu_2O膜中共存着P-型和n-... 用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铜电极在含苯并三唑(BTA)的硼砂—硼酸缓冲溶液中的光电化学行为.BTA能使铜电极的光响应由p-型转变为n-型.产生光响应的原因是铜电极表面的Cu_2O膜, 当BTA存在时由于BTA的作用致使电极表面Cu_2O膜中共存着P-型和n-型区域,电位正移和频率增加导致电极显示n-型光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电极 光电化学 苯并三唑
下载PDF
恒电位下铜电极电流振荡的延时控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学良 鲁道荣 +1 位作者 何建波 王华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8-222,共5页
采用铜电极的阳极溶解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电流振荡的延迟控制方法的研究.调节控制信号中延迟时间及控制系数的大小,延迟时间对电流影响作用明显,观察到周期变长和变短的结果,小延时下振荡周期变大,大延时下周期变小.延时控制也使振荡的... 采用铜电极的阳极溶解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电流振荡的延迟控制方法的研究.调节控制信号中延迟时间及控制系数的大小,延迟时间对电流影响作用明显,观察到周期变长和变短的结果,小延时下振荡周期变大,大延时下周期变小.延时控制也使振荡的波形产生明显的变化,并使原有的周期振荡呈现出混沌振荡.控制系数对振荡产生不同的影响,呈现出波形分裂、混合振荡等现象.控制系数加大时,这种峰的分裂变得更加强烈,阳极溶解电流产生了混沌振荡.控制后的振荡频率与原有频率有简单的比例关系.文中对延迟控制产生特定波形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极溶解 电流振荡 化学混沌 延迟控制 恒电位 铜电极 电化学振荡体系
下载PDF
铜电极在弱碱性介质中腐蚀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雷惊雷 李凌杰 +3 位作者 张胜涛 蔡生民 李荻 杨迈之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1216-1221,共6页
应用循环伏安法和现场椭圆偏光法研究了弱碱性介质中铜的腐蚀、钝化过程,并用二组分有效介质模型对光学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金属铜在腐蚀达到稳态时其表面氧化膜具有一定的组成和厚度;反应生成的CuO比Cu2O更为致密,因而对基体... 应用循环伏安法和现场椭圆偏光法研究了弱碱性介质中铜的腐蚀、钝化过程,并用二组分有效介质模型对光学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金属铜在腐蚀达到稳态时其表面氧化膜具有一定的组成和厚度;反应生成的CuO比Cu2O更为致密,因而对基体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CuO的阴极还原过程可能会涉及到还原中间产物Cu+的歧化反应,该歧化反应的进行有助于铜耐蚀性的提高;CuO的还原可以在小于-0.45 V(vs.SCE)的电位范围内与Cu2O的还原同时进行.椭圆偏光实验不仅与电化学和光电化学实验的结果一致,还能定量地确定膜的厚度、折射率等性质;并根据有效介质模型,可以计算得到不同时刻电极表面膜组成的改变,从而为研究电极反应机理提供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电极 循环伏安法 椭圆偏光法 有效介质模型 腐蚀 电极反应机理 电化学 弱套性介质
下载PDF
表面粗糙度的交流阻抗研究及其在铜电极上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史美伦 李通化 周国定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5年第1期83-87,共5页
固液界面交流阻抗测量时所得Nyquist图往往为压扁的半圆弧,其等效电路中含常相角元件,该元件的分数指数与粗糙表面的分形模型有关本文提出从Nyquist图计算分数指数与粗糙表面的分数维数的方法,并通过各种不同表面处理... 固液界面交流阻抗测量时所得Nyquist图往往为压扁的半圆弧,其等效电路中含常相角元件,该元件的分数指数与粗糙表面的分形模型有关本文提出从Nyquist图计算分数指数与粗糙表面的分数维数的方法,并通过各种不同表面处理的铜电极说明计算方法的应用及其结果.文中的方法还可用于表面膜的致密程度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电极 表面粗糙度 交流阻抗 分形模型
下载PDF
氯代烃在铜电极上的电还原特性和pH值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文英 高廷耀 +1 位作者 周荣丰 马鲁铭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8-321,共4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对氯代烃类化合物在铜电极表面上的电还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氯代烷烃类化合物能在铜电极表面被直接还原,氯代芳烃不易在铜电极上被直接还原.碱性条件有利于中间体碳负离子的形成;在酸性条件下,碳负离子与氢离子... 采用循环伏安法,对氯代烃类化合物在铜电极表面上的电还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氯代烷烃类化合物能在铜电极表面被直接还原,氯代芳烃不易在铜电极上被直接还原.碱性条件有利于中间体碳负离子的形成;在酸性条件下,碳负离子与氢离子之间反应的几率增大,导致通过溶液的电流值增加.pH值对不同氯代烃在铜电极上的电还原特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主要取决于碳链(或苯环)上其它取代基的性质、结构、数量和它与氯在苯环上的相对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烃 铜电极 电还原特性 PH值
下载PDF
铜电极阳极溶解过程恒电位电流振荡的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8
11
作者 雷惊雷 罗久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53-457,共5页
研究了铜电极在酸性氯化钠溶液中的恒电位电流振荡行为 ,分析了电极过程中的非线性步骤及电化学耦合因素 ,提出了一个可能的电极过程动力学模型 ,并借助线性稳定性分析及分支分析得到了参数坐标空间中的动力学行为区域图 .在此基础上 ,... 研究了铜电极在酸性氯化钠溶液中的恒电位电流振荡行为 ,分析了电极过程中的非线性步骤及电化学耦合因素 ,提出了一个可能的电极过程动力学模型 ,并借助线性稳定性分析及分支分析得到了参数坐标空间中的动力学行为区域图 .在此基础上 ,将极化曲线视为稳定非平衡定态区态函 (电流 )与外控参数 (电位 )的关系 ,同时将恒电位电流振荡模拟为稳定极限环振荡 ,分别计算出了极化曲线与时间 -电流振荡曲线 ,其结果与实验数据相符 ,表明该类电极过程中的电化学振荡的理论研究可以纳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电极 阳极溶解 电化学振荡 电极过程动力学
下载PDF
铜电极表面电火花沉积TiB_2/TiC复层涂层的微观结构及成因 被引量:10
12
作者 罗成 熊翔 董仕节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3,共5页
采用电火花沉积工艺将烧结二硼化钛和碳化钛涂覆到铜电极表面形成TiB2/TiC复层涂层,通过扫描电镜(SEM)结合能谱分析研究涂层和界面的微观结构及成分。结果表明,涂层电极横截面分为多个区域,涂层内有裂纹,与基体无明显分层;基体热影响区... 采用电火花沉积工艺将烧结二硼化钛和碳化钛涂覆到铜电极表面形成TiB2/TiC复层涂层,通过扫描电镜(SEM)结合能谱分析研究涂层和界面的微观结构及成分。结果表明,涂层电极横截面分为多个区域,涂层内有裂纹,与基体无明显分层;基体热影响区出现细晶和柱状晶,主要化学成分为铜。细晶区的形成主要是电火花放电过程中快速冷凝时高的形核率所致,并可能与电火花放电的脉冲能量有关。柱状晶区主要是因单向散热引起晶体的定向生长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电极 复层涂层 电火花沉积 细晶 柱状晶
下载PDF
集成铜电极的聚甲基丙烯酸甲脂电泳芯片的制作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军山 罗怡 +4 位作者 杜艳 刘冲 王立鼎 周伟红 杨秀荣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4-587,共4页
在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上溅射金属Cu,然后利用光刻、湿法腐蚀的办法制出铜电极。与另一片含有微沟道的PMMA基片热键合,制成集成铜电极的电泳芯片。在电极制作过程中,对Cu表面上覆盖的正性光刻胶的前、后烘烤温度及时间进行了研究。... 在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上溅射金属Cu,然后利用光刻、湿法腐蚀的办法制出铜电极。与另一片含有微沟道的PMMA基片热键合,制成集成铜电极的电泳芯片。在电极制作过程中,对Cu表面上覆盖的正性光刻胶的前、后烘烤温度及时间进行了研究。对Cu腐蚀液的选择及其浓度的确定进行了分析。首次提出采用二次曝光的办法去除铜电极表面的光刻胶。为了证明该种方法的可行性,在制作的一种集成铜电极的PMMA芯片上,进行了循环伏安及动态伏安实验,采用安培法对葡萄糖溶液的电泳分析进行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脂 电泳芯片 铜电极 集成 PMMA 正性光刻胶 葡萄糖溶液 湿法腐蚀 制作过程 烘烤温度 电极表面 二次曝光 循环伏安 电泳分析 Cu 热键合 微沟道 腐蚀液 安培法 溅射 基片
下载PDF
应用于地铁杂散电流腐蚀测量的硫酸铜电极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威 王爱兵 王禹桥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6,共5页
模拟地铁的实际工况,使用长效铜/硫酸铜电极作为测量混凝土钢筋极化电位的参考电极,检验长效铜/硫酸铜电极的稳定性、有杂散电流扰动时混凝土钢筋极化电位的变化情况以及参考电极安装位置的不同对极化电位测量的影响,同时根据广州地铁... 模拟地铁的实际工况,使用长效铜/硫酸铜电极作为测量混凝土钢筋极化电位的参考电极,检验长效铜/硫酸铜电极的稳定性、有杂散电流扰动时混凝土钢筋极化电位的变化情况以及参考电极安装位置的不同对极化电位测量的影响,同时根据广州地铁一号线杂散电流监测系统记录的数据,分析长效铜/硫酸铜电极的工作情况.实验证明,长效铜/硫酸铜电极可以在地铁的混凝土结构中用于测量埋地金属结构的杂散电流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地铁一号线 杂散电流腐蚀 变化情况 安装位置 混凝土 埋地 工况 铜电极 对极 实验证明
下载PDF
线状铜电极在磷酸溶液中电流混沌振荡的同步行为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学良 鲁道荣 +3 位作者 王华林 何建波 朱云贵 束志恒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72-476,共5页
研究了恒电位下两个铜线电极在磷酸溶液中的电流混沌振荡行为 ,通过恒定不同的电位数值 ,改变单个电极的电流振荡混沌行为 ,研究了不同混沌间的相互作用 .调整线电极间的距离 ,研究了电极间距对电流振荡行为的影响 .实验中两电极的振荡... 研究了恒电位下两个铜线电极在磷酸溶液中的电流混沌振荡行为 ,通过恒定不同的电位数值 ,改变单个电极的电流振荡混沌行为 ,研究了不同混沌间的相互作用 .调整线电极间的距离 ,研究了电极间距对电流振荡行为的影响 .实验中两电极的振荡间呈现了复杂的耦合作用 ,耦合后的频率与耦合前电极原有的频率不同 .两电极的混沌电流振荡中呈现出同步、准周期同步和反相同步等现象 .电极距离一定时 ,振荡波形差别很大的两电极的电流容易呈现反相同步和准周期同步 ,波形差别不大时容易产生同步 .强的耦合导致电极间电流振荡的同步 ,电极距离的加大 ,电极间电流振荡难以产生同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混沌振荡 同步 耦合作用 阳极溶解 磷酸溶液 丝状铜电极
下载PDF
现场椭圆偏振方法对铜电极腐蚀及缓蚀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胜涛 陶长元 +3 位作者 谢昭明 黄文章 何好 徐楚绍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10-213,共4页
应用现场反射式椭圆偏振技术和循环伏安法研究氯离子以及苯并三氮唑对铜电极腐蚀性能的影响,探索铜电极的腐蚀及缓蚀机理,为铜材料在含有氯离子的腐蚀介质(如一次锌锰干电池)中的使用和保护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电解液中氯离子... 应用现场反射式椭圆偏振技术和循环伏安法研究氯离子以及苯并三氮唑对铜电极腐蚀性能的影响,探索铜电极的腐蚀及缓蚀机理,为铜材料在含有氯离子的腐蚀介质(如一次锌锰干电池)中的使用和保护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电解液中氯离子的存在将明显加速铜电极的腐蚀,在电解液中添加苯并三氮唑能够抑制铜的腐蚀,即使电解液中没有氯离子存在,苯并三氮唑也能够阻止铜的氧化;与电化学研究方法比较,椭圆偏振测量技术对于检测表面层的微小变化有其独特的优点,在研究抑制铜腐蚀时能弥补电化学研究方法灵敏度不足的缺陷;文中还提出了苯并三氮唑和氯离子参与形成铜表面保护膜层的模型,并结合该模型对铜腐蚀性能和缓蚀机制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电极 腐蚀 缓蚀 椭圆法 化学电源 电池
下载PDF
铜电极上Zn-Co-P合金电沉积行为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清安 陈永言 邓伯华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5-116,共2页
铜电极上Zn┐Co┐P合金电沉积行为黄清安*陈永言邓伯华(武汉大学化学系武汉430072)关键词铜电极,Zn-Co-P合金,电沉积1996-04-23收稿,1996-09-13修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为了提高Zn... 铜电极上Zn┐Co┐P合金电沉积行为黄清安*陈永言邓伯华(武汉大学化学系武汉430072)关键词铜电极,Zn-Co-P合金,电沉积1996-04-23收稿,1996-09-13修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为了提高Zn层的耐蚀性,出现了含磷的锌基合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电极 电沉积 锌基合金
下载PDF
间硝基苯磺酸钠在铜电极上的电还原特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淳安 黄祥岳 +2 位作者 禇有群 屠晓华 王素琴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591-594,共4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恒电位电解等方法研究了温度、酸度、扫描速度等因素对间硝基苯磺酸钠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在实验中发现,间硝基苯磺酸钠具有比硝基苯更好的电化学还原活性,间硝基苯磺酸钠的电还原过程受液相扩散控制.当硫酸浓度大于1 mo... 采用循环伏安法、恒电位电解等方法研究了温度、酸度、扫描速度等因素对间硝基苯磺酸钠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在实验中发现,间硝基苯磺酸钠具有比硝基苯更好的电化学还原活性,间硝基苯磺酸钠的电还原过程受液相扩散控制.当硫酸浓度大于1 mol/L时,间硝基苯磺酸钠在铜电极上还原反应速度并不受H+参与步骤控制,即间硝基苯磺酸钠电还原过程中的质子化反应属快步骤.初步的电解实验表明,在一定的酸度及温度的范围内电解还原间硝基苯磺酸钠,可制得较高产率的间氨基苯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硝基苯磺酸钠 电还原 铜电极 间氨基苯磺酸
下载PDF
含氯低pH值溶液中BDT自组装膜对铜电极的缓蚀行为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文章 童耀斌 +2 位作者 罗红群 李念兵 李丹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95-1699,共5页
采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铜电极表面形成一层1,3-二巯基硫醇(BDT)单分子自组装膜。通过交流阻抗、极化曲线和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方法探讨该自组装膜在3%NaCl溶液中对铜电极的缓蚀作用。实验表明:BDT能够有效地组装到铜的表面形成单分子自组... 采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铜电极表面形成一层1,3-二巯基硫醇(BDT)单分子自组装膜。通过交流阻抗、极化曲线和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方法探讨该自组装膜在3%NaCl溶液中对铜电极的缓蚀作用。实验表明:BDT能够有效地组装到铜的表面形成单分子自组装膜,BDT自组装膜能有效地抑制铜基底在3%NaCl腐蚀介质以及酸性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缓蚀效率随组装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并趋于稳定,在pH值较低的溶液中仍具有较好的缓蚀效果;当BDT浓度为1.0×10-2mol/L、组装时间为40h时,铜电极的腐蚀电流最小,缓蚀效率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二巯基硫醇 自组装膜 铜电极 缓蚀
下载PDF
铜电极上CN^-、SCN^-电化学行为的现场红外反射吸收光谱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久俊 陆君涛 +1 位作者 查全性 冯子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652-656,共5页
本文用循环伏安法和现场红外光谱方法研究了铜电极上CN^-和SCN^-的电化学行为。对于0.5mol^(-1)L^(-1)NaCN+0.5mol L^(-1)NaF/Cu体系,电极电势在-1.60至0.30V(相对SCE)范围内,2030—2230cm^(-1)范围内可得到三个吸收峰,位置分别为2076,2... 本文用循环伏安法和现场红外光谱方法研究了铜电极上CN^-和SCN^-的电化学行为。对于0.5mol^(-1)L^(-1)NaCN+0.5mol L^(-1)NaF/Cu体系,电极电势在-1.60至0.30V(相对SCE)范围内,2030—2230cm^(-1)范围内可得到三个吸收峰,位置分别为2076,2094和2170cm^(-1)。2076和2170cm^(-1)峰分别对应于溶液中CN^-和表面沉积难溶化合物CuCN。2094cm^(-1)峰是吸附态CN^-和溶液中配合物Cu(CN)_3~2二物种的红外吸收叠加。对于0.5molL^(-1)NaSCN+0.5molL^(-1)NaF/Cu体系,在上述电势范围内可得到2060,2177和2170cm^(-1)三个红外吸收峰,分别对应于溶液中的SCN^-,吸附态的SCN^-和表面难溶化合物CuN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 SCN^- 铜电极 红外光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