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表面钨涂层对激光焊接焊缝裂纹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李安 《中国金属通报》 2023年第11期207-209,共3页
在传统焊接检测方法中,并未考虑铜表面钨涂层对电磁超声信号传递效果的差异,导致焊接缺陷的检测结果存在较大误差,为此,提出铜表面钨涂层焊接中的接焊缝裂纹检测技术研究。分别沿0°方向和90°方向对待检测焊接部位进行超声扫描... 在传统焊接检测方法中,并未考虑铜表面钨涂层对电磁超声信号传递效果的差异,导致焊接缺陷的检测结果存在较大误差,为此,提出铜表面钨涂层焊接中的接焊缝裂纹检测技术研究。分别沿0°方向和90°方向对待检测焊接部位进行超声扫描,并结合焊接母材的声阻抗系数,对电磁超声信号激发频率与波数进行适应性设置,在对采集到的信号数据进行处理时,根据超声波在非均匀介质中的衍射效应,首先利用回波衍射法计算得到缺陷的深度,再结合扫描点位与信号峰值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缺陷的位置信息。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接焊缝裂纹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对铜表面钨涂层焊接缺陷的准确检测,相对误差稳定在0.06mm以内,可为激光焊接质量检测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表面钨涂层焊接 接焊缝裂纹检测技术 超声扫描 激发频率 衍射效应 信号峰值
下载PDF
铜表面态对三唑类点击组装膜在电厂循环冷却水中对铜的保护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朱才超 李瑾 张大全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06-113,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铜表面态对三唑类点击组装膜在电厂循环冷却水中对铜的保护性能的影响,以对甲苯基磺酰叠氮(MA)、丙炔酸(PR)作为组装单元,采用原位点击组装法在不同铜表面态上形成三唑缓蚀膜(CuMA-PR、Cu_(2)O^(MA-PR)、CuO_(MA-PR))。采... 为了研究不同铜表面态对三唑类点击组装膜在电厂循环冷却水中对铜的保护性能的影响,以对甲苯基磺酰叠氮(MA)、丙炔酸(PR)作为组装单元,采用原位点击组装法在不同铜表面态上形成三唑缓蚀膜(CuMA-PR、Cu_(2)O^(MA-PR)、CuO_(MA-PR))。采用电化学方法、腐蚀挂片法、SEM表征及抗菌性能分析评估了三唑缓蚀膜对铜基体的缓蚀性能,同时,考察了Cu_(2)OMA-PR在电厂循环冷却水体系中对铜基体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Cu_(2)O表面态最有利于三唑缓蚀膜的形成(Cu_(2)OMA-PR),Cu_(2)O^(MA-PR)在21 d内对铜基体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和抗菌效果,其在21 d内对铜的平均缓蚀率为85.4%,同时可有效抑制各类微生物菌群的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表面 三唑 点击组装 缓蚀抗菌 循环冷却水
下载PDF
分子自组装法制备具有可控浸润性的铜表面 被引量:12
3
作者 都颖 陈海杰 +3 位作者 成中军 来华 张乃庆 孙克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5-109,共5页
通过简单浸泡的方法在铜基底上制备出了具有微纳米复合结构的氧化铜,再利用混合硫醇溶液[含HS(CH2)9CH3和HS(CH2)11OH]对浸泡后的表面进行修饰,通过控制溶液中HS(CH2)11OH的浓度,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不同浸润性的铜表面,实现表面从超疏水... 通过简单浸泡的方法在铜基底上制备出了具有微纳米复合结构的氧化铜,再利用混合硫醇溶液[含HS(CH2)9CH3和HS(CH2)11OH]对浸泡后的表面进行修饰,通过控制溶液中HS(CH2)11OH的浓度,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不同浸润性的铜表面,实现表面从超疏水到超亲水的有效调控.研究发现,表面浸润的可控性源于表面复合结构与不同化学组成的协同作用,微纳米复合结构的存在为表面浸润性的调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表面 超亲水表面 分子自组装 浸润性 铜表面
下载PDF
低黏附耐酸碱水相超疏油铜表面的制备 被引量:4
4
作者 成中军 来华 +2 位作者 付珂玮 张乃庆 孙克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778-2782,共5页
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耐酸碱性的水相超疏油铜表面.在水相中,油滴在其表面上的接触角高达162°,同时极易滚动,表明所得到的表面不但具有水相超疏油特性,同时还表现出较低的黏附性及较强的耐酸碱能力.在不同pH值(2—12)的水溶液... 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耐酸碱性的水相超疏油铜表面.在水相中,油滴在其表面上的接触角高达162°,同时极易滚动,表明所得到的表面不但具有水相超疏油特性,同时还表现出较低的黏附性及较强的耐酸碱能力.在不同pH值(2—12)的水溶液中,这种低黏附超疏油特性依然存在.研究表明,该表面的水下超疏油及低黏附特性主要源于表面亲水性的化学组成及独特的微纳米等级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而较强的耐酸碱性则得益于铜材料自身较好的化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 超疏油 低黏附 耐酸碱性 铜表面材料
下载PDF
不同超疏水铜表面的湿法氧化制备及抗冷凝性能 被引量:7
5
作者 庞艺川 赵颖 冯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19-924,共6页
分别以过硫酸钾、过硫酸铵及氨水为氧化剂,在铜表面制得纳米结构,并用十七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FAS-17)进一步氟化处理,获得了差异化超疏水表面.比较了不同氧化剂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并分析了氧化反应的历程.实验结果表明,Cu首先被O2氧化成... 分别以过硫酸钾、过硫酸铵及氨水为氧化剂,在铜表面制得纳米结构,并用十七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FAS-17)进一步氟化处理,获得了差异化超疏水表面.比较了不同氧化剂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并分析了氧化反应的历程.实验结果表明,Cu首先被O2氧化成CuO超薄层,然后水解变成Cu(OH)2,并进一步被OH-或NH4OH络合成蓝色溶液.不同形貌纳米结构是Cu(OH)2在饱和析出过程中沿固定晶面堆砌的结果.最后对不同纳米结构超疏水表面的耐水蒸气冷凝情况及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证实只有较密、较垂直的纳米针结构表面才耐水蒸气冷凝,即冷凝水滴在其上出现快速自迁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表面 湿法氧化 反应机理 超疏水 冷凝
下载PDF
液滴在梯度润湿铜表面上的定向铺展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刚 徐守萍 +2 位作者 皮丕辉 文秀芳 程江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59-662,669,共5页
为了定量考察铜表面上润湿性梯度对液滴铺展性能的影响,采用碱辅助表面氧化法,在长10mm的铜表面上构建了水接触角为89.5°-27.5°连续变化的润湿性梯度,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该梯度润湿表面的微观形貌变化,并以高速摄像机研... 为了定量考察铜表面上润湿性梯度对液滴铺展性能的影响,采用碱辅助表面氧化法,在长10mm的铜表面上构建了水接触角为89.5°-27.5°连续变化的润湿性梯度,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该梯度润湿表面的微观形貌变化,并以高速摄像机研究了液滴在该梯度润湿铜表面上的铺展规律。结果表明,在梯度润湿铜表面上液滴会朝亲水端方向进行定向铺展。3和6μL液滴在该梯度润湿铜表面上的铺展距离分别为5.7和6.4mm,平均铺展速度可分别达240.9和309.1mm/s。其定向铺展距离和铺展速度均高于相应液滴在均匀亲水(27.5°)铜表面上的铺展距离与铺展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辅助氧化法 润湿性梯度 铜表面 水接触角 液滴定向铺展n
下载PDF
固相配位化学反应研究LXVII.金属铜表面M-S(M=Mo,W)簇合物膜的组成 被引量:6
7
作者 叶向荣 侯红卫 忻新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8,共4页
采用FTIR、XPS和AES研究了金属铜表面M-S(M=Mo,W)簇合物膜。结果表明,Mo(W)与铜表面的Cu_2O反应,形成了Mo(W)-S-Cu键;簇合物膜由Mo(W)、S、Cu、O元素组成,分别呈+6、-2、+... 采用FTIR、XPS和AES研究了金属铜表面M-S(M=Mo,W)簇合物膜。结果表明,Mo(W)与铜表面的Cu_2O反应,形成了Mo(W)-S-Cu键;簇合物膜由Mo(W)、S、Cu、O元素组成,分别呈+6、-2、+1、-2价,膜为多分子层结构并保持MoS_4,或WS_2单元,膜表面只有Cu、O而不存在Mo(W)、S.膜层厚度与反应时间有关,时间越长,膜越厚。膜为多组分的复杂体系,其颜色是各组分统计分布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表面 簇合物膜 固相反应 配位化学
下载PDF
高速电火花线切割制备耐用型超疏水铜表面 被引量:5
8
作者 弯艳玲 廉中旭 +1 位作者 刘志刚 于化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4-637,642,共5页
采用高速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在铜表面构筑复合粗糙结构,经自组装技术处理后得到了超疏水铜表面。结果表明,高速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在铜表面构筑陨石坑-突起-鳞片-气孔-颗粒复合粗糙结构,该复合结构形成了"气垫"效应,实现了超疏水... 采用高速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在铜表面构筑复合粗糙结构,经自组装技术处理后得到了超疏水铜表面。结果表明,高速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在铜表面构筑陨石坑-突起-鳞片-气孔-颗粒复合粗糙结构,该复合结构形成了"气垫"效应,实现了超疏水功能,表面静态接触角达153.73°,滚动角为2.33°。研究了脉冲宽度对表面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脉冲宽度对铜表面复合粗糙结构的形貌和水滴在表面的接触状态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脉冲宽度的增加,铜表面陨石坑直径随之增大,陨石坑深度减小,单位面积内的突起物数量随之减少。微观结构的变化导致水滴在铜表面的接触状态由Cassie模型向Wenzel模型转变。胶带剥离试验表明超疏水铜表面具有良好的耐用性,剥离后的试件具有良好的可修复性和时间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粗糙结构 铜表面 超疏水 耐用性 高速电火花线切割
下载PDF
MoS_4^(2-)在铜表面的配位化学反应 被引量:4
9
作者 叶向荣 忻新泉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62-467,共6页
MoS_4^(2-)与铜表面作用可以形成几种颜色的簇合物膜.FT-IR,XPS和 AES结果表明、膜中存在Cu-S-Mo键;簇合物膜含Cu,Mo,S,O四种元素,分别呈+1,+6,-2,-2价,并含少量+4和+6价硫;膜为多分子层的双层结构,内层较多地保持(?)单元,外层含部分(?... MoS_4^(2-)与铜表面作用可以形成几种颜色的簇合物膜.FT-IR,XPS和 AES结果表明、膜中存在Cu-S-Mo键;簇合物膜含Cu,Mo,S,O四种元素,分别呈+1,+6,-2,-2价,并含少量+4和+6价硫;膜为多分子层的双层结构,内层较多地保持(?)单元,外层含部分(?)单元;反应时间越长,膜越厚;加热后膜层仍含Cu,Mo,S,O元素,Mo向内层渗透,S则在表面富集,Cu呈+1和+2价,S呈-2,+4,+6价,Mo和O价态不变;膜层是多组分的复杂体系,其颜色是各化合物吸附、叠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合物膜 铜表面
下载PDF
一种提高纯铜表面硬度的冷旋压工艺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高峰 李斌 +3 位作者 赵恒义 雍艺龙 贺冠雄 康关军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6-117,119,共3页
提出了一种在普通车床上使用的冷旋压工艺,主要用于提高不同外径尺寸纯铜回转类零件的表面硬度。为了满足零件表面硬度≥100 HB的要求,对不同旋轮径向进给量的纯铜硬度梯度曲线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冷旋压 铜表面硬度 径向进给量 纵向进给速度 进给比
下载PDF
STM针尖诱导铜表面纳米刻蚀与沉积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兆雄 毛秉伟 汤儆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1957-1959,共3页
At cathodic potential of bulk copper deposition in dilute Cu 2+ solution, tip was found to be able to induce local dissolution of copper by applying a rather positive tip potential, although meanwhile the copper was s... At cathodic potential of bulk copper deposition in dilute Cu 2+ solution, tip was found to be able to induce local dissolution of copper by applying a rather positive tip potential, although meanwhile the copper was still deposited on the surface far from the tip area. The more positive the tip potential or the electrode potential is, the faster induced dissolution rate is. At a rather negative tip potential, deposition of Cu was enhanced by the tip while in the case Cu was dissolved locally with a more positive tip potential. A mechanism based on overlap of double layers between tip and substrate wa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纳米刻蚀 纳米沉积 铜表面
下载PDF
纯铜表面稀土渗铝层的内氧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毅 田保红 +2 位作者 陈小红 刘平 李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4-6,共3页
利用稀土化合物CeCl3对纯铜表面渗铝进行催渗。采用工业N2中的余氧作为内氧化介质对纯铜渗铝后的试样进行内氧化,可在纯铜表面制备一层细小弥散的Al2O3粒子。对内氧化层的硬度分布、显微组织及有关性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稀... 利用稀土化合物CeCl3对纯铜表面渗铝进行催渗。采用工业N2中的余氧作为内氧化介质对纯铜渗铝后的试样进行内氧化,可在纯铜表面制备一层细小弥散的Al2O3粒子。对内氧化层的硬度分布、显微组织及有关性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稀土化合物CeCl3对纯铜渗铝过程具有明显的催渗效果,在同等工艺条件下渗层厚度较高且更加均匀;内氧化后,能在渗铝层形成Al2O3弥散硬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铝层 铜表面 稀土化合物 Al2O3 表面制备 硬度分布 内氧化层 初步分析 显微组织 渗层厚度 工艺条件 硬化层 催渗 弥散
下载PDF
正、叔十二烷基硫醇在铜表面上自组装膜测试 被引量:1
13
作者 尹德成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4-618,共5页
研究了正、叔十二烷基硫醇在铜表面上的自组装及混合自组装成膜情况,并利用交流阻抗和极化曲线电化学方法测试了正、叔十二烷基硫醇在铜表面上自组装膜及混合自组装膜对铜的耐腐蚀性,考察了正十二烷基硫醇自组装膜质量与正十二烷基硫醇... 研究了正、叔十二烷基硫醇在铜表面上的自组装及混合自组装成膜情况,并利用交流阻抗和极化曲线电化学方法测试了正、叔十二烷基硫醇在铜表面上自组装膜及混合自组装膜对铜的耐腐蚀性,考察了正十二烷基硫醇自组装膜质量与正十二烷基硫醇溶液的浓度及组装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混合自组装膜的质量及其对铜的耐腐蚀性比仅组装正或叔十二烷基硫醇均有很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叔十二烷基硫醇 铜表面 自组装膜
下载PDF
环丙烷在铜表面解离吸附过程的理论研究
14
作者 图雅 王小晶 +1 位作者 王威 张瑞芳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7-272,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吸附在铜表面的环丙烷的解离吸附过程.环丙烷在大约10eV能量的照射下被激发到第一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与铜表面相互作用,电子从铜表面向环丙烷转移使环丙烷的碳碳键活化.根据对各种可能中间态的能量分析,提...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吸附在铜表面的环丙烷的解离吸附过程.环丙烷在大约10eV能量的照射下被激发到第一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与铜表面相互作用,电子从铜表面向环丙烷转移使环丙烷的碳碳键活化.根据对各种可能中间态的能量分析,提出了环丙烷在铜表面解离吸附的可能路线,计算的结果证实最稳定的吸附物种是含两个铜原子的五元环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烷 铜表面 吸附 激活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在铜表面的吸附研究及其光致分解(英文)
15
作者 王帅 许国勤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65-870,共6页
使用X光电子能谱(XPS)及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研究了二氧化碳在铜表面的吸附及其光化学反应.通过实验条件控制将物理吸附及化学吸附的二氧化碳吸附物种分别分离在规整铜表面及无序铜表面上,并使用193nm激光对其照射研究其相应... 使用X光电子能谱(XPS)及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研究了二氧化碳在铜表面的吸附及其光化学反应.通过实验条件控制将物理吸附及化学吸附的二氧化碳吸附物种分别分离在规整铜表面及无序铜表面上,并使用193nm激光对其照射研究其相应的光化学反应.结果表明只有化学吸附的二氧化碳物种在光诱导下发生了解理反应,而物理吸附的二氧化碳未发生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铜表面 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 光致解理
下载PDF
印制板生产中的铜表面清洁处理技术
16
作者 杨维生 《电子电路与贴装》 2007年第1期17-23,共7页
1 前言 近年以来,电子工业有了一个飞速的发展,以满足越来越高密度封装及小型化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印制板生产 清洁处理 铜表面 技术 高密度封装 电子工业 小型化
下载PDF
2-氨基嘧啶在铜表面形成的配合物膜Cu^+-2-AP研究
17
作者 李道华 《凉山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31-33,共3页
用FT-IR,XPS和AES研究了无外加阴离子时2-氨基嘧啶(2-AP)在近中性条件下与铜表面的配位化学反应,得出了与Cl-离子存在条件下不同的配位模式。
关键词 2-氨基嘧啶(2-AP) 铜表面 配位化学反应 配位模式
下载PDF
无氧铜表面钨涂层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丹华 秦思贵 +2 位作者 熊宁 刘桂荣 刘国辉 《中国钨业》 CAS 2018年第3期37-40,共4页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与热等静压相结合的方法在无氧铜表面制备了难熔金属钨涂层得到铜钨复合材料。研究了钨涂层及铜钨界面的微观组织结构,钨涂层微观组织为柱状晶组织,成分及厚度均匀,铜钨界面平整;采钎焊法评价了铜钨界面结合强度,测试...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与热等静压相结合的方法在无氧铜表面制备了难熔金属钨涂层得到铜钨复合材料。研究了钨涂层及铜钨界面的微观组织结构,钨涂层微观组织为柱状晶组织,成分及厚度均匀,铜钨界面平整;采钎焊法评价了铜钨界面结合强度,测试过程中涂层均未剥落或损伤,表明铜钨涂层界面结合强度大于钎焊界面的结合强度;在氢气环境中对铜钨复合材料进行热循环,评价钨涂层的抗热震性能,970℃热循环5次后涂层未剥落,钨涂层抗热震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VD 钨涂层 热等静压 界面结合强度 抗热震 无氧铜表面
下载PDF
纯铜表面纳米化后沉积镍磷合金镀层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琼 《山东工业技术》 2017年第14期3-4,共2页
纯铜经过纳米化后,在其表面沉积得到了镍磷合金层,并对镀层的形貌、结合力、耐磨性等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纳米化后基体表面镀层沉积速率较快,且基体与镀层的结合力和耐磨性都较好。
关键词 铜表面纳米化 结合力 耐磨性
下载PDF
XPS研究电抛光铜表面粘液膜的组成
20
作者 罗兴华 方景礼 《化学学报》 SCIE CAS 1985年第3期278-281,共4页
金属的电抛光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电抛光机理至今仍不很清楚.我们曾用XPS和AES研究了不同槽电压下电抛光铜表面的组成和物种,确认其表面均为纯铜,不存在含磷固体膜.本文用XPS研究电抛光液中1-羟基乙叉-1,1-膦酸(HEDP)浓度、抛光液的pH及... 金属的电抛光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电抛光机理至今仍不很清楚.我们曾用XPS和AES研究了不同槽电压下电抛光铜表面的组成和物种,确认其表面均为纯铜,不存在含磷固体膜.本文用XPS研究电抛光液中1-羟基乙叉-1,1-膦酸(HEDP)浓度、抛光液的pH及其接受体(HPO,HEDP和HEDP+HPO)变化时铜的表面组成,并进一步证明,电抛光时形成的粘液膜是水溶性膜,铜表面在不同抛光条件下并不形成难溶的含磷固体膜.通过电子能谱对固化后粘液膜组成和深度分布的研究确定,粘液膜可能是铜的多核聚合混合配体配合物,其组成可近似地表示为[Cu(PO)(HED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液膜 含磷 接受体 电抛光 电解抛光 HEDP 铜表面 XP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