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0篇文章
< 1 2 1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锥形束CT评价人工耳蜗植入的电极深度和位置
1
作者 孟娟 王涛 +1 位作者 张帆 秦兆冰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植入深度、位置与耳蜗大小、盘旋方式的关系,探讨植入后电极深度的影响因素和电极移位的原因。方法选取植入CI24RE(CA)弯电极30例和SONATA ti100 Standard直电极人工耳蜗装置41例,利用锥形束CT测量术后电极...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植入深度、位置与耳蜗大小、盘旋方式的关系,探讨植入后电极深度的影响因素和电极移位的原因。方法选取植入CI24RE(CA)弯电极30例和SONATA ti100 Standard直电极人工耳蜗装置41例,利用锥形束CT测量术后电极植入长度、植入深度角、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前CT评估的耳蜗大小、倾斜角度的关系。结果①术后电极植入深度角和长度均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直电极组平均植入深度角为702±53度,平均植入长度为30.02±1.29 mm;弯电极组平均植入深度角为441±45度,平均植入长度为18.4±1.0 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电极植入深度角与耳蜗底回的长径和宽径均呈负相关:直电极组r=-0.768(P<0.001)、r=-0.678(P<0.001),弯电极组r=-0.467(P=0.008)、r=-0.471(P=0.008)。电极植入长度与植入深度角呈正相关:直电极组r=0.578(P<0.001),弯电极组r=0.748(P<0.001)。③术后电极移位6例,均为弯电极且位于耳蜗180度位置。弯电极组中电极移位者与未移位者耳蜗底回倾斜角以及第一回和第二回之间的夹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8度vs 8.75度,P=0.006;15.23度vs 14.00度,P=0.033)。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植入长度和深度角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与耳蜗大小密切相关;耳蜗盘旋方式不同是引起电极移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植入 锥形束ct 植入长度 植入深度角 电极位置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CT的老年人下颌前磨牙根面沟及根管构型研究
2
作者 景亚楠 杨璇 +2 位作者 韩小东 王燕一 孙强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296-300,共5页
目的本研究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分析对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根面沟的发生率、分布特点、长度及深度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根管构型进行统计学评估,以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678颗下颌第一前磨牙、482颗下颌第二... 目的本研究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分析对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根面沟的发生率、分布特点、长度及深度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根管构型进行统计学评估,以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678颗下颌第一前磨牙、482颗下颌第二前磨牙的CBCT图像,对其根管构型进行详尽分析,测量并记录根面沟的位置、长度及深度。结果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的根管构型主要为TypeⅠ(分别为87.76%、97.93%),其次是TypeⅤ(分别为6.93%、1.03%)和TypeⅢ(分别为3.09%、0.83%),以及其他少见类型。根面沟在下颌第一前磨牙中的检出率为15.63%,在下颌第二前磨牙中为3.1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伴有根面沟的前磨牙中,复杂根管构型的检出率(如Ⅲa型、Ⅲb型、Ⅴa型、Ⅴb型等)显著高于无根面沟的前磨牙(P<0.05)。结论根面沟的存在与复杂根管构型高度相关,特别是在下颌第一前磨牙中。根面沟的出现可能会引起根管系统变异,从而增加临床治疗的难度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前磨牙 根面沟 根管构型 锥形束ct
下载PDF
北京地区人群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分叉形态的锥形束CT研究
3
作者 朱洁 柳丫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9-333,共5页
目的通过对锥形束CT(CBCT)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究北京地区人群下颌第一磨牙独立远中舌根的发生率以及远中根分叉区的形态特征,为牙周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有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存在的CBCT资料共401例,记录患者性别、是否存在独立远中... 目的通过对锥形束CT(CBCT)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究北京地区人群下颌第一磨牙独立远中舌根的发生率以及远中根分叉区的形态特征,为牙周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有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存在的CBCT资料共401例,记录患者性别、是否存在独立远中舌根,统计其发生率。在存在远中根分叉的下颌第一磨牙CBCT图像中,测量并记录远中根分叉的根柱长度、远中根分叉开口的位置以及远中根分叉开口的角度。结果在401例CBCT图像资料中,下颌第一磨牙独立远中舌根的发生率在个体水平为33.2%,牙水平为26.8%。不同性别发生率无差异,右侧发生率更高。远中根柱长度为4.15 mm±1.02 mm,位置均偏舌侧,远中根分叉开口的角度为65.56°±11.56°,97.2%的远中根分叉开口较颊舌侧根分叉开口更偏根方。结论北京地区人群有较高的下颌第一磨牙远中舌根的发生率。下颌第一磨牙的远中根柱较颊舌侧根柱更长,根分叉开口位置偏舌侧,分叉角度较大。了解远中根分叉的形态有利于临床医师制定完善的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磨牙 远中根分叉 锥形束ct
下载PDF
锥形束CT对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正畸治疗患者牙根吸收的诊断效果研究
4
作者 姚海 王道荣 +2 位作者 胡娟 卞惠惠 刘瑜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患者在正畸治疗中应用锥形束CT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错颌畸形76例,分别给予曲面体层X线及锥形束CT检查,后依据结果给予正畸治疗,并再次行锥形束CT检查。将X线头影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2... 目的探讨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患者在正畸治疗中应用锥形束CT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错颌畸形76例,分别给予曲面体层X线及锥形束CT检查,后依据结果给予正畸治疗,并再次行锥形束CT检查。将X线头影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2种方法诊断牙根吸收情况的准确率和治疗前后牙根体积变化情况。结果锥形束CT诊断牙根吸收的总准确率为88.16%(67/76)高于曲面体层X线检查的57.89%(44/76)(P<0.05)。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右上中、右下侧、右上侧、右下中切牙及左上中、左下侧、左上侧、左下中切牙体积缩小(P<0.05)。结论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后有较高概率发生牙根吸收情况。锥形束CT具有操作简便、准确率高的特点,可清晰有效显示牙根吸收程度及体积变化情况,是一种快捷、有效且安全的辅助诊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颌畸形 正畸治疗 锥形束ct 牙根吸收 牙根体积 诊断准确率
下载PDF
上颌前牙区多生牙的锥形束CT影像学特征研究
5
作者 孙苏 冷迪雅 +5 位作者 王晶艳 顾培玉 杨连丰 吴大明 孙超 张娟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前牙区多生牙(supernumerary tooth,ST)的影像学特征,为ST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共收集805例CBCT数据,利用专用软件NNT评价ST的影像学特征,包括:数目、形态、位置、方向...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前牙区多生牙(supernumerary tooth,ST)的影像学特征,为ST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共收集805例CBCT数据,利用专用软件NNT评价ST的影像学特征,包括:数目、形态、位置、方向、发育情况和并发症,并分析上述影像学特征的性别差异。结果 男女比例2.96∶1,男性和女性ST均以单枚、锥形、牙弓腭侧、倒置和阻生为主,但男性发生2枚ST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P<0.001),女性ST倒置的比例更高(P<0.001)。最常见的ST相关的并发症是鼻腭管管壁骨质吸收,且男性高于女性(P=0.01)。此外,ST累及解剖结构及相关临床并发症还包括鼻底骨质吸收,形成颌骨囊肿,牙滤泡间隙增宽,邻牙阻生、移位或扭转、根吸收。结论 男性和女性上颌前牙区的ST以单枚、锥形、牙弓腭侧、倒置和阻生为主,但发病特点存在性别差异。ST可导致多种并发症,CBCT的准确分析有助于ST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多生牙 并发症 影像学特征
下载PDF
C臂锥形束CT引导下精准栓塞异位前列腺动脉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一例
6
作者 林宇佳 曾国斌 +3 位作者 廖政贤 张国栋 张文 廖立安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577-579,共3页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介入栓塞治疗是目前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式,而精准辨识前列腺动脉(PA)是手术的关键。前列腺动脉异位起源于髂外动脉鲜有报道,笔者报道1例运用C臂锥形束CT精准辨识出异位前列腺动脉并在其引导下成功进行栓塞,术后盆腔...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介入栓塞治疗是目前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式,而精准辨识前列腺动脉(PA)是手术的关键。前列腺动脉异位起源于髂外动脉鲜有报道,笔者报道1例运用C臂锥形束CT精准辨识出异位前列腺动脉并在其引导下成功进行栓塞,术后盆腔MRI提示前列腺组织坏死明显,体积明显缩小,患者排尿困难症状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介入 前列腺动脉栓塞 C臂锥形束ct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CT研究不同部位计划靶区外放边界
7
作者 赵亮 马超 +3 位作者 闵骁 熊兵 吴炎 杨爱民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8期3549-3555,共7页
目的:基于千伏级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图像引导技术,对放射治疗摆位误差进行修正,统计分析不同方向摆位误差值,并以此确定人体不同部位计划靶区外放边界。方法:选取头部、颈胸部、胸部和腹部肿瘤患者各30例,共120例。每例患者治... 目的:基于千伏级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图像引导技术,对放射治疗摆位误差进行修正,统计分析不同方向摆位误差值,并以此确定人体不同部位计划靶区外放边界。方法:选取头部、颈胸部、胸部和腹部肿瘤患者各30例,共120例。每例患者治疗期间选择第1、6、11、16、21、...次治疗,即每五次做一次治疗前的CBCT扫描、配准,获取摆位误差,计算PTV外放边界。结果:不同部位X轴、Y轴、Z轴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值±标准差)为:头部X轴(1.06±0.08)、Y轴(1.45±1.06)、Z轴(0.87±0.62),颈胸部X轴(1.71±1.24)、Y轴(2.14±1.22)、Z轴(1.65±1.17),胸部X轴(1.62±1.19)、Y轴(1.56±1.15)、Z轴(1.43±1.00),腹部X轴(1.30±1.07)、Y轴(1.61±1.21)、Z轴(1.42±1.01)。肿瘤临床靶区(CTV)至计划靶区(PTV)的外放边界(Margin)在X轴、Y轴、Z轴方向上分别为:头部2.53 mm、2.96 mm、1.66 mm,颈胸部2.84 mm、2.71 mm、2.67 mm,胸部2.47 mm、2.38 mm、2.39 mm,腹部2.38 mm、2.40 mm、2.11 mm。结论:基于CBCT摆位误差得到的计划靶区外放边界在临床放射治疗中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伏级锥形束ct 摆位误差 图像配准 外放边界
下载PDF
利用锥形束CT观察上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形态及近颊根第二根管发生率
8
作者 武洲 殷戬 丁芳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90-94,共5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观察上颌第二磨牙牙根形态及近颊根第二根管(MB2)发生率。方法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口腔科就诊患者的CBCT,以60岁为界分为青中年组(<60岁)及老年组(≥60岁),分别观察上颌第二磨牙牙根数量...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观察上颌第二磨牙牙根形态及近颊根第二根管(MB2)发生率。方法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口腔科就诊患者的CBCT,以60岁为界分为青中年组(<60岁)及老年组(≥60岁),分别观察上颌第二磨牙牙根数量、牙根形态、根管数量、根管形态,参照Vertucci根管分类法对近颊根根管进行分类,并测量近颊根第一根管MB与腭根根管P、近颊根第二根管MB2及腭根根管P间距离;MB-P与MB-MB2连线夹角α,以及根管口至第一次根管分叉距离l。使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7颗上颌第二恒磨牙中(青中年组70颗,老年组67颗),93颗(67.88%)为普通3根形态,44颗(32.12%)为其他牙根形态。41颗有MB2(29.93%)(青中年组20颗(28.57%),老年组21颗(31.34%),两组间MB2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牙位、性别间MB2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MB2的牙齿中,两组均以II型即2-1型根管最多见,两组间MB-P距离、MB2-P距离、MB-MB2距离、以及夹角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度l平均为2.6 mm。结论上颌第二磨牙3根形态最多,老年患者MB2发生率与中青年人无异,治疗中应认真寻找MB2,以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二恒磨牙 锥形束ct 近颊根第二根管 根管治疗
下载PDF
上颌窦分隔发生率及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
9
作者 卡地里亚·吐尔逊江 丁成芳 王玲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9-264,共6页
目的:观察人群中上颌窦分隔的发生率及形态特征,进一步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牙列状态等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就诊患者的锥形束CT(conical beam CT,CBCT)图像,进行评估、测量、统计学分析。结... 目的:观察人群中上颌窦分隔的发生率及形态特征,进一步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牙列状态等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就诊患者的锥形束CT(conical beam CT,CBCT)图像,进行评估、测量、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本研究纳入的500例患者和1000个上颌窦中,在219例(43.8%)患者和306侧(30.6%)上颌窦中发现了分隔,其中部分型分隔为273个(85.58%),位于上颌窦中部的分隔为170个(53.29%);部分型及上颌窦中部分隔占比最高。分隔在不同性别、年龄、牙列状态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本研究中上颌窦分隔在高度、位置、方向上存在多样性,可能会增加上颌窦内手术的复杂性,因此术前的影像评估有助于评估手术难度和治疗计划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 分隔 锥形束ct 发生率
下载PDF
不同颈椎骨龄青少年下颌骨外斜线区骨量的锥形束CT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庄昕仪 彭源浩 +3 位作者 喻婷 吕冬梅 温秀杰 程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53-1258,共6页
背景:微种植钉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但目前国内外关于青少年外斜线区骨量的研究却十分鲜见,未见对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青少年外斜线区骨量的系统性研究。目的:运用锥形束CT对不同颈椎骨龄青少年下颌骨外斜线区骨量进行测量,探究... 背景:微种植钉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但目前国内外关于青少年外斜线区骨量的研究却十分鲜见,未见对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青少年外斜线区骨量的系统性研究。目的:运用锥形束CT对不同颈椎骨龄青少年下颌骨外斜线区骨量进行测量,探究不同颈椎骨龄青少年外斜线区骨量差异及该区域骨量与颈椎骨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2021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105例青少年患者矫治前的锥形束CT资料,采用颈椎成熟法分为CS3组(n=24)、CS4组(n=26)、CS5组(n=29)及CS6组(n=26)。应用Mimics Medical 21.0软件对青少年外斜线区进行三维重建,分别测量下颌骨右侧第一磨牙及第二磨牙釉牙骨质界下6,11 mm颊侧骨宽度,釉牙骨质界颊侧4,5 mm处骨高度,测量分4个层面:第1层面为下颌右侧第一磨牙近中根所在层面;第2层面为下颌右侧第一磨牙远中根所在层面;第3层面为下颌右侧第二磨牙近中根所在层面;第4层面为下颌右侧第二磨牙远中根所在层面。结果与结论:①在同组内,4组青少年外斜线区颊侧骨宽度均自第一磨牙近中向第二磨牙远中逐渐增大,釉牙骨质界下6 mm及11 mm颊侧不同层面间骨宽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距釉牙骨质界下11 mm颊侧的骨宽度均大于6 mm处;4组青少年外斜线区颊侧骨高度自第一磨牙近中向第二磨牙远中逐渐增大,釉牙骨质界颊侧4 mm及5 mm处不同层面间骨高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距釉牙骨质界颊侧4 mm处的骨高度均大于5 mm处;②在相同层面下,CS3组、CS4组、CS5组第4层面距釉牙骨质界下方11 mm颊侧骨宽度均小于CS6组(P<0.05);CS3组及CS4组第3层面釉牙骨质界颊侧4 mm及5 mm处骨高度、第4层面釉牙骨质界颊侧5 mm处骨高度均小于CS6组(P<0.05),CS3组第4层面距釉牙骨质界颊侧4 mm处骨高度也小于CS6组(P<0.05);③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青少年外斜线区骨量除部分测量位点与颈椎骨龄有弱相关外,其余测量位点骨量与颈椎骨龄无相关性;④结果显示,青少年外斜线区骨量随颈椎骨龄的增长变化不明显,CS3-CS6青少年外斜线区第二磨牙近中根及远中根颊侧满足微种植钉植入的骨量要求,为适合的植入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骨龄 下颌外斜线区 骨量 微种植钉 锥形束ct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实现锥形束CT牙齿分割及牙位标定
11
作者 薄士仕 高承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5-740,共6页
目的: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基于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体素数据的牙齿实例分割和牙位标定。方法:本文所提出的牙齿算法包含三个不同的卷积神经网络,网络架构以Resnet为基础模块,首先对CBCT图像进行降采样,然后... 目的: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基于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体素数据的牙齿实例分割和牙位标定。方法:本文所提出的牙齿算法包含三个不同的卷积神经网络,网络架构以Resnet为基础模块,首先对CBCT图像进行降采样,然后确定一个包含CBCT图像中所有牙齿的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通过训练模型,ROI利用一个双分支“编码器-解码器”结构网络,预测输入数据中每个体素所对应的相关空间位置信息,进行聚类后实现牙齿的实例分割。牙位标定则通过另一个多类别分割任务设计的U-Net模型实现。随后,在原始空间分辨率下,训练了一个用于精细分割的U-Net网络,得到牙齿的高分辨率分割结果。本实验收集了59例带有简单冠修复体及种植体的CBCT数据进行人工标注作为数据库,对牙齿算法的预测结果使用实例Dice相似系数(instance 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IDSC)用来评估牙齿分割结果,使用平均Dice相似系数(the average 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ADSC)评估牙齿分割及牙位标定的共同结果并进行评定。结果:量化指标显示,IDSC为89.35%,ADSC为84.74%。剔除了带有修复体伪影的数据后生成了有43例样本的数据库,训练网络得到了更优良的性能,IDSC为90.34%,ADSC为87.88%。将得到的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牙齿算法不仅可以清晰地分割出CBCT中牙齿的形态,而且可以对牙齿的分类进行准确的编号。结论:该牙齿算法不仅可以成功实现三维图像的牙齿及修复体分割,还可以准确标定所有恒牙的牙位,具有临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锥形束ct 牙齿实例分割 牙位标定
下载PDF
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颞下颌关节三维骨性结构的锥形束CT研究
12
作者 王博 常新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685-691,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结构和空间位置的差异。方法纳入68例年轻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根据矢状骨面型分类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组和骨性Ⅲ类组。应用InVivo 5软件对所有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并对与髁...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结构和空间位置的差异。方法纳入68例年轻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根据矢状骨面型分类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组和骨性Ⅲ类组。应用InVivo 5软件对所有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并对与髁突、关节窝和关节结节相关的17个研究项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左右侧关节的形态结构和空间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性Ⅰ类和骨性Ⅲ类患者相比,骨性Ⅱ类患者的髁突长轴径更小,关节结节后斜面更陡峭,髁突、关节窝和关节结节的空间位置更靠后。与骨性Ⅰ类和骨性Ⅱ类患者相比,骨性Ⅲ类患者髁突水平角更小,关节结节高度更低。结论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的髁突形态结构、关节结节形态结构以及髁突、关节窝和关节结节的空间位置均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骨面型 颞下颌关节 锥形束ct 骨性结构
下载PDF
锥形束CT测量下颌低平牙槽嵴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及密度与修复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13
作者 黄玉莹 郑苗 +1 位作者 晏志强 刘军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0期37-39,共3页
目的 观察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低平牙槽嵴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及密度与修复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下颌低平牙槽嵴患者146例,均行全口义齿修复,随访6个月,根据义齿固位效果分为修复良好组(121例)与修... 目的 观察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低平牙槽嵴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及密度与修复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下颌低平牙槽嵴患者146例,均行全口义齿修复,随访6个月,根据义齿固位效果分为修复良好组(121例)与修复不良组(2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修复前CBCT测量的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分析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与牙槽嵴分级的关系及与修复效果的相关性,并评价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对修复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修复不良组牙槽嵴分级Ⅳ级比例高于修复良好组(P<0.05);修复不良组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低于修复良好组(P<0.05);牙槽嵴Ⅳ级患者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低于修复良好组(P<0.05);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与牙槽嵴分级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及联合预测下颌低平牙槽嵴修复效果的AUC为0.815、0.769、0.820、0.913;以ROC曲线获取的最佳截断值分为低值与高值,危险度分析,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低值的下颌低平牙槽嵴患者修复不良风险是高值患者的6.884倍、6.160倍、6.585倍(P<0.05)。结论 CBCT测量下颌低平牙槽嵴修复前牙槽骨高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密度与牙槽嵴分级、修复效果显著相关,对修复效果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协助临床进行早期预测,为制定可靠的修复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低平牙槽嵴 锥形束ct 牙槽骨高度 皮质骨厚度 皮质骨密度 修复效果 相关性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
14
作者 罗丹枫 杨延稷 +2 位作者 荆建军 王徽 张龙芳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7期2160-2164,2171,共6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发病与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或病变息息相关,因此临床上对其诊断更多依靠影像学数据。随着技术的革新,锥形束CT(CBCT)与多层螺旋CT(MSCT)一样能提供从鼻咽、口咽到喉咽完整的上气道影像资料,两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发病与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或病变息息相关,因此临床上对其诊断更多依靠影像学数据。随着技术的革新,锥形束CT(CBCT)与多层螺旋CT(MSCT)一样能提供从鼻咽、口咽到喉咽完整的上气道影像资料,两者在临床应用中均能作为OSAHS的诊断依据。但与MSCT相比,CBCT具有辐射量小、使用便捷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但能减少患者暴露在辐射中的危害,还能帮助临床医师制订更详细的诊疗计划。因此未来在OSAHS等相关疾病的诊断中,CBCT将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上气道 锥形束ct 三维重建
下载PDF
锥形束CT三维重建与牙槽骨九分区法对上颌前部埋伏牙的诊断价值
15
作者 高红侠 徐蓬 +1 位作者 许荣宸 王立军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3期58-62,共5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三维重建与牙槽骨九分区法对上颌前部埋伏牙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口腔科接收的80例上颌前部埋伏牙患者共88颗上颌埋伏前牙,所有患者均因牙列不齐、缺失等情况就诊...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三维重建与牙槽骨九分区法对上颌前部埋伏牙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口腔科接收的80例上颌前部埋伏牙患者共88颗上颌埋伏前牙,所有患者均因牙列不齐、缺失等情况就诊,牙槽骨九分区法后加颞颌骨CBCT片发现埋伏牙。统计牙冠牙根的外上、外中、外下、中上、中中、中下、内上、内中、内下上颌前部埋伏牙的颗数以及埋伏牙位置、牙冠定位及牙根弯曲情况等。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埋伏牙位置、牙冠定位及牙根弯曲情况等方面的诊断准确性,牙槽骨九分区法分类及CBCT的研究结果两组之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进行分析。结果:88颗埋伏牙中,50颗牙冠、根在邻牙同侧,5颗牙冠、牙根在邻牙间,33颗牙冠、牙根在邻牙不同侧。埋伏牙牙冠、牙根以位于上颌骨内中和外上2个区间最多(占23.86%和19.32%)。88颗埋伏牙的诊断与术中所见一致,诊断准确率为100%;两种诊断方式诊断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20、1.340、4.460、4.570、0.900、0.930、0.030、0.040、0.200,P<0.05)。结论:CBCT在上颌前部埋伏牙定位中具有清晰直观、准确便捷的优点,牙槽骨九分区法对治疗复杂上颌前部埋伏牙具有精确定位的意义,也具有一定的诊治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CBct) 三维重建 牙槽骨九分区法 上颌前部埋伏牙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四维CT联合四维锥形束CT在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欣 张菲菲 段诗苗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3期159-166,共8页
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为代表的高精度放射治疗在肺癌治疗的各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而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更加精确的剂量计算方法以及先进的影像及剂量验证算法的应用则为高精准放射治疗的实现提供保证。四维CT(4D CT)能够较好的显... 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为代表的高精度放射治疗在肺癌治疗的各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而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更加精确的剂量计算方法以及先进的影像及剂量验证算法的应用则为高精准放射治疗的实现提供保证。四维CT(4D CT)能够较好的显示肿瘤受呼吸影响的个体化运动,四维锥形束CT(4D-CBCT)作为勾画并获得肿瘤内靶区(ITV)的一种图像引导技术(IGRT),可以为实现精准治疗提供保证,上述两种技术结合能够纠正位移误差,实施监测肿瘤的运动范围并确保运动的靶区在照射范围内,是实施SBRT的保证。以肺癌精确放射治疗应用研究中的IGRT为切入点,综述4D CT联合4D-CBCT在肿瘤SBR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为肺癌的临床放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锥形束ct(4D-CBct) 四维ct(4D ct) 肺癌 图像引导的调强放射治疗 剂量学
下载PDF
锥形束CT观察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研究
17
作者 张哲 任起辉 张雪松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观察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珠江路康美口腔门诊部收治的2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均采取口腔颌面CBCT进行下颌第二恒磨牙进行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记录...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观察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珠江路康美口腔门诊部收治的2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均采取口腔颌面CBCT进行下颌第二恒磨牙进行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记录牙根、根管数目及牙根、根管形态,并进行分类描述.结果:对263例患者526颗下颌第二恒磨牙的口腔颌面CBCT检查结果显示,双根、C形融合根、锥形融合根、三根、单根的发生率分别为53.99%(284/526)、38.97%(205/526)、4.56%(24/526)、1.52%(8/526)、0.95%(5/26).双根及C形融合根是本组患者的主要的牙根形式.双根型的284个下颌第二恒磨牙中,Ⅳ型双根的发生率为78.52%(223/284),远高于其他类型根管;远中根Ⅰ型单根管发生率为92.25%(262/284),明显高于其他根管构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263例患者526颗下颌第二恒磨牙中,近中根双根管口发生率及双根尖孔发生率分别为88.73%(252/284)和79.23%(225/284),均显著高于远中根双根管口发生率及双根尖孔发生率的7.04%(20/284)和4.58%(13/2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205颗C形融合根下颌第二恒磨牙中,C3型根管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根管构型,C2型根管发生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BCT扫描观察患者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具有明显优势,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复杂多样,其中以双牙根及C形融合根居多,双牙根中近、远中根的牙根形态分布明显不同,C形融合根根管的发生以C3型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下颌第二恒磨牙 牙髓腔 牙根 解剖形态特点
下载PDF
锥形束CT测量成人上颌前磨牙根尖与上颌窦位置关系及其对即刻种植的影响
18
作者 刘昕 丁子凌 +3 位作者 杨晓喻 刘楚峰 梁仲朗 黄乐颐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6期444-450,共7页
目的分析上颌前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空间位置关系,为该位点即刻种植时机、方案、术式及种植体选择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收集2017年1月⁃2023年3月瑞华口腔门诊部就诊的264例患者(年... 目的分析上颌前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空间位置关系,为该位点即刻种植时机、方案、术式及种植体选择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收集2017年1月⁃2023年3月瑞华口腔门诊部就诊的264例患者(年龄20~65岁)口腔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选取冠状面测量上颌前磨牙根尖到上颌窦下壁的最短距离,对牙根与上颌窦下壁的垂直关系分类,并就双侧、性别及不同年龄组进行比较。结果上颌前磨牙根尖至上颌窦下壁最短距离:上颌第一前磨牙单根型中位数为7.34 mm,双根型颊根中位数为7.80 mm,腭根中位数为7.36 mm;上颌第二前磨牙单根型中位数为2.56 mm,双根型中颊根中位数为1.73 mm,腭根中位数为1.23 mm。上颌第二前磨牙右侧单根型根尖至上颌窦下壁间最短距离在各年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0~29岁组最小(中位数1.52 mm),≥40岁组最大(中位数4.44 mm)。性别和左右侧对根尖到窦下壁距离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颌前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垂直关系中,根尖不与上颌窦下壁接触的情况占比最高,垂直关系分类在单根型和双根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根方大多可为即刻种植提供足够高度骨量,较易实现即刻种植;上颌第二前磨牙根方骨量不足常见,需充分利用拔牙窝骨壁或窦底皮质骨实现初期稳定性;根尖与窦下壁垂直关系分型分布受年龄及牙位影响,青年组较其他年龄组更易出现骨高度不足,需谨慎选择即刻种植适应证;牙根数量对牙根与上颌窦垂直关系影响不大,双根型因牙根直径小及根间骨性分隔,可为即刻种植提供更多骨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磨牙 上颌窦 牙根 锥形束ct 最短距离 牙根数量 垂直关系 即刻种植
下载PDF
高角Ⅱ类开[牙合]患者上下颌前牙根长及中切牙冠根形态的锥形束CT研究
19
作者 任庆源 包丽娜 +1 位作者 周梦娇 伍春兰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3期196-201,共6页
目的探讨高角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的上下颌前牙牙根长度及中切牙冠根形态,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81例高角Ⅱ类患者(前牙开[牙合]40例、正常覆[牙合]41例)正畸治疗前... 目的探讨高角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的上下颌前牙牙根长度及中切牙冠根形态,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81例高角Ⅱ类患者(前牙开[牙合]40例、正常覆[牙合]41例)正畸治疗前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进行分析,运用Dolphin软件对上下颌前牙的牙根长度以及中切牙冠根形态进行研究,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角Ⅱ类开患者(开[牙合]组)与高角Ⅱ类正常覆患者(正常覆[牙合]组)的上颌尖牙和侧切牙牙根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开[牙合]组上颌中切牙(11.12±1.37)mm、下颌中切牙(10.15±1.09)mm、下颌侧切牙(11.27±1.15)mm和下颌尖牙(12.81±1.48)mm的牙根长度均较正常覆[牙合]组短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开[牙合]组的上颌中切牙冠根成角(1.10°±3.62°)显著小于正常覆[牙合]组(4.53°±2.30°)(P<0.01),而开[牙合]组的下颌中切牙冠根成角与正常覆[牙合]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角Ⅱ类开[牙合]患者的上下颌中切牙、下颌侧切牙和下颌尖牙牙根均较高角Ⅱ类正常覆[牙合]患者短,高角Ⅱ类开[牙合]患者上颌中切牙牙冠长轴相对于牙根长轴偏唇侧,冠根成角较小,利于开[牙合]患者的前牙转矩控制或内收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角 Ⅱ类错[牙合] 正畸 前牙开[牙合] 前牙 牙根长度 冠根形态 锥形束ct
下载PDF
锥形束CT测量不同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骨厚度
20
作者 潘颖丹 郑章龙 毕玮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0-587,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infrazygomatic crest,IZC)骨厚度分布规律与差异,为微种植支抗植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10名正常颌青少年颌面部锥形束CT影像资料,根据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由早至晚分为S1(4... 目的探究不同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infrazygomatic crest,IZC)骨厚度分布规律与差异,为微种植支抗植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10名正常颌青少年颌面部锥形束CT影像资料,根据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由早至晚分为S1(44例)、S2(30例)、S3(36例)3组。将过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的水平横断面定义为水平基准面(horizontal base plane,HB)。选取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与远中颊根两个冠状截面,分别在HB上方13(HB13)、15(HB15)、17(HB17)mm高度,呈龈向60°角测量颊侧牙槽骨骨厚度。分别比较近、远中根与不同高度下的骨厚度,并比较3组在各植入路径的骨厚度差异。使用色彩映射图展示3组骨厚度分布。结果3组骨厚度测量结果在HB13与HB15高度上均表现为远中颊根骨厚度大于近中颊根。随着高度的增加,骨厚度逐渐减小(P<0.05)。组间分析显示骨厚度在HB13与HB15高度上表现为S1>S2>S3。骨厚度最大值在S1组的远中颊根HB13高度上(5.20 mm),最小值在S2组远中颊根HB17高度上(1.90 mm)。结论3组青少年的IZC骨厚度均表现为在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根的HB13高度处最大,随着高度增加,骨厚度减少。上颌第二磨牙处于的萌出阶段越晚,IZC骨厚度越少,微种植支抗植入难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颧牙槽嵴区(IZC) 上颌第二磨牙 萌出阶段 骨厚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