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1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唯物史观视野下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与阶级矛盾新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卯生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8-55,共8页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依然是根本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但他们之间的阶级差别不再清晰,两大阶级内部和阶级之间出现多层化、多元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劳资关系相对缓和,阶级矛盾从对抗斗争缓慢转向“合...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依然是根本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但他们之间的阶级差别不再清晰,两大阶级内部和阶级之间出现多层化、多元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劳资关系相对缓和,阶级矛盾从对抗斗争缓慢转向“合作”状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彻底击碎了工人阶级的“中产阶级”梦幻。伴随危机后社会两极分化的日益加重和中产阶级的持续萎缩,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逐渐复苏,各种抗击资产阶级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也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的地位,更没有终止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资本主义 阶级结构 阶级矛盾
下载PDF
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统筹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理论探索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凤青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33,共11页
全国抗战爆发后,面对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多重叠加、互相交织、高度关联导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不可控等局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战略全局,统揽各方,整体谋划,有序着力,把与两大矛盾有关的各种... 全国抗战爆发后,面对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多重叠加、互相交织、高度关联导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不可控等局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战略全局,统揽各方,整体谋划,有序着力,把与两大矛盾有关的各种因素放到对立统一、相融相通、动态转化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形成了关于统筹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一系列理论认识。这些理论认识主要有外敌当前,民族矛盾是第一位的,阶级矛盾要服从民族矛盾,但并不取消阶级矛盾,而是把阶级矛盾放到适当的位置,处理阶级矛盾时不能妨碍民族抗战的需要,处理民族矛盾时要照顾到中华民族底下各阶级间的利益关系,目的是集中全民族所有抗日力量抗击日本侵略。这些理论认识指导了复杂的抗战实践,推动了抗战胜利的最终到来,对今天也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统筹
下载PDF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和阶级矛盾“消失论”评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詹真荣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3期66-69,20,共5页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和阶级矛盾“消失论”是当今西方国家社会阶级结构问题研究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和阶级矛盾“消失论”是当今西方国家社会阶级结构问题研究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已经“消失”了,劳资之间的阶级对立已经“消除”了,工人和资本家已经“同化”了。因此,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不再有阶级和阶级斗争了。笔者认为,这种阶级和阶级矛盾“消失论”是不符合事实的,是反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工人阶级 阶级矛盾 垄断资产阶级 资本家 无产阶级 男工 现代资产阶级 罢工 剩余价值率
下载PDF
伊凡四世改革动因——从16世纪上半期俄国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到佩列斯维托夫奏章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丹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31-233,共3页
伊凡四世改革的直接动因是16世纪上半期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本文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论述,谈及这一时期俄国的政治形势和统治阶层内部革新呼声,在国内各阶层一直呼吁下,持续十年的改革拉开帷幕。
关键词 伊凡四世 改革 阶级矛盾 佩列斯维托夫奏章
下载PDF
阶级矛盾是主要的
5
作者 张玉兴 《社会科学辑刊》 1981年第1期82-84,共3页
在矛盾错综复杂的清初,究竟是哪种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呢?我认为正是当时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阶级矛盾。下面仅就清初两个阶段的情况做简要论述。第一阶段,即清军入关至南明弘光政权覆灭之前。清军入关后,尽管推... 在矛盾错综复杂的清初,究竟是哪种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呢?我认为正是当时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阶级矛盾。下面仅就清初两个阶段的情况做简要论述。第一阶段,即清军入关至南明弘光政权覆灭之前。清军入关后,尽管推行了一系列民族压迫的政令,民族矛盾有所激化,但阶级矛盾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颠覆了大顺农民政权的清王朝,恢复了被农民革命所推翻的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它加紧拢络汉族地主而把矛头对准了农民军。它一再宣称入关进京是为故明臣子报君父之仇,“念累世之宿好”的大义行动。它全面继承明制,以明的后继者自居。宣布典章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矛盾 地主阶级 清王朝 民族矛盾 封建统治 民族压迫 典章制度 汉族 永历政权 清军
下载PDF
论50年代中后期党在阶级矛盾认识上的失误
6
作者 赵金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77-81,共5页
本文探讨了50年代中后期党在阶级矛盾认识上三个方面的失误: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是剥削阶级,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党内有阶级斗争。最主要原因是以政治思想为标准划分阶级,这就必然得出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本文探讨了50年代中后期党在阶级矛盾认识上三个方面的失误: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是剥削阶级,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党内有阶级斗争。最主要原因是以政治思想为标准划分阶级,这就必然得出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是剥削阶级的结论,这个结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把党内不同思想的斗争说成是“党内阶级斗争”,直至发展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毛泽东 民族资产阶级 阶级斗争 剥削阶级 阶级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 无产阶级 政治思想 社会主义
下载PDF
国家不仅仅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7
作者 马远达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2年第1期36-40,共5页
国家是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后产生的,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也就没有国家.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定论.但当我们回过头来换一个角度重新考察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考察国家产生的历史,就... 国家是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后产生的,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也就没有国家.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定论.但当我们回过头来换一个角度重新考察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考察国家产生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国家不仅仅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同时也是民族(包括部落、氏族)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一条线索是与阶级矛盾这条线索相平行且不可分割地缠绕在一起,而共同发生作用的.如果否认这一点,我们便无法解释许多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无法解释人类历史上难以计数的民族之间的掠夺、压迫与战争.从历史的发展来说,一个重大社会现象的产生决不会仅以一种原因就解释得了的,它必然是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 阶级矛盾 人类社会 民主制度 阶级压迫 政治职能
下载PDF
拉美国家独立后50年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
8
作者 林华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2022年第1期113-123,326,327,共13页
独立初期,拉美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处于传统社会阶段,主要矛盾依旧是以白人为主的地主阶级与其他人种共同构成的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种族和血统仍然是阶级分化的重要标志。与独立战争之前相比,社会阶层结构方面... 独立初期,拉美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处于传统社会阶段,主要矛盾依旧是以白人为主的地主阶级与其他人种共同构成的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种族和血统仍然是阶级分化的重要标志。与独立战争之前相比,社会阶层结构方面的主要变化在于土生白人取代了“半岛人”成为统治阶级,混血种人中的一部分借助参军实现了社会地位升迁,黑人奴隶陆续获得了人身自由。在独立后的50年时间里,在国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种族矛盾、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相交织,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但是,发端于殖民时期的庇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阶级和种族矛盾,使阶级对立并没有以极端的形式呈现出来。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初步发展,但十分缓慢,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十分脆弱。这决定了拉美的社会变迁必然因缺乏足够强大的推动力而显得缓慢而艰难。但是,拉美社会也并非毫无波澜,“民众考迪罗”的出现、奴隶制的废除,以及教会势力的削弱等都预示着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在进一步增强,并且对阶级地位或多或少地产生着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美国家 社会结构 阶级矛盾 种族关系
下载PDF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阶级矛盾的再认识
9
作者 银翠莲 《阴山学刊》 2006年第1期91-95,共5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长期发展,导致新的资产阶级的产生。由于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和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工人阶级和新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其矛盾有着特殊的性质,即属于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长期发展,导致新的资产阶级的产生。由于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和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工人阶级和新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其矛盾有着特殊的性质,即属于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对于这种新的矛盾我们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以避免矛盾性质的转化。政府只有高度重视并能正确地解决这一矛盾,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工人阶级 资产阶级 阶级矛盾
下载PDF
国家也有调和阶级矛盾的历史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大方 《社会科学》 1983年第1期7-7,共1页
长期来在政治教科书中,“国家”只是和“阶级斗争”联系起来,而没有与“阶级调和”联系起来。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就此而推论“国家与阶级矛盾的调和之间没有任何内... 长期来在政治教科书中,“国家”只是和“阶级斗争”联系起来,而没有与“阶级调和”联系起来。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就此而推论“国家与阶级矛盾的调和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就显得简化了。 恩格斯早就说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矛盾 历史作用 阶级调和 社会发展 阶级斗争 教科书 恩格斯 不可调和 定阶 政治
下载PDF
非阶级矛盾与非阶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景萍 赵立航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75-79,共5页
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了,但是大量存在着的是“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这类矛盾实际上是非阶级的矛盾。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非阶级矛盾”... 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了,但是大量存在着的是“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这类矛盾实际上是非阶级的矛盾。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非阶级矛盾”的提法一直讳之莫深,唯恐避之不及。在社会矛盾理论中没有非阶级矛盾的地位,研究就更谈不上了,这就无形中否认了它的存在。然而,非阶级矛盾的大量存在及其运动毕竟是一个客观事实,与此相应的非阶级分析方法的运用也毕竟是一个客观事实。实践和理论迫切要求我们对它们作出科学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 阶级矛盾 阶级 资产阶级 社会主体 社会基本矛盾 宗教矛盾 阶级社会 民族矛盾 敌我矛盾
下载PDF
两宋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瑞明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3期61-70,共10页
“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这一理论,能否适用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目前有人对这一理论,或抱怀疑,或持异议。今试以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两宋为例,对此作一点探讨。两宋时期,农民起义连绵不断,阶级斗争激烈;民族矛盾尖锐,... “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这一理论,能否适用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目前有人对这一理论,或抱怀疑,或持异议。今试以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两宋为例,对此作一点探讨。两宋时期,农民起义连绵不断,阶级斗争激烈;民族矛盾尖锐,宋辽、宋夏、宋金之间发生过多决战争。有时阶级斗争通过民族斗争的形式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农民起义军 阶级斗争 主要矛盾 两宋时期 民族斗争 宋代 少数民族政权 统治者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处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成功经验
13
作者 杨家宝 《理论建设》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5-8,共4页
1931年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5年的华北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实行完全征服中国的政策,妄图把中国变成它独占的殖民地。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一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5年的华北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实行完全征服中国的政策,妄图把中国变成它独占的殖民地。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一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变为特别尖锐的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和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 阶级矛盾 中日民族矛盾 阶级斗争 日本帝国主义 民族斗争 《毛泽东选集》 独立自主原则 国共合作
下载PDF
国家没有调和阶级矛盾的历史作用
14
《社会科学》 1983年第6期79-79,共1页
河北财贸学院马列教研室卢嘉瑞同志来稿认为:朱大方同志在《国家也有调和阶级矛盾的历史作用》(载上海《社会科学》1983年第一期)一文中说:“国家的出现不是为了激化原有的阶级矛盾,而是为了缓和这种冲突,并建立起一种秩序,把冲突保持... 河北财贸学院马列教研室卢嘉瑞同志来稿认为:朱大方同志在《国家也有调和阶级矛盾的历史作用》(载上海《社会科学》1983年第一期)一文中说:“国家的出现不是为了激化原有的阶级矛盾,而是为了缓和这种冲突,并建立起一种秩序,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不致过‘度’。同时,这种缓和和秩序,不是要取消阶级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矛盾 社会科学 国家 历史作用 阶级调和 恩格斯 秩序 缓和 阶级冲突 被统治阶级
下载PDF
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不是法产生的主要原因
15
作者 陈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47-53,共7页
法学界大都认为,国家与法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对此,本文并无异议。但是,法学界流行着一种观点,即把这种阶级矛盾具体说成是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例如,现行的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法学基础理论》在谈到法的起源时... 法学界大都认为,国家与法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对此,本文并无异议。但是,法学界流行着一种观点,即把这种阶级矛盾具体说成是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例如,现行的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法学基础理论》在谈到法的起源时就作如下论述:“在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由于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在思想感情上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看法也有了根本的分歧。这自然使过去那种反映全体氏族成员的意志和利益的习惯无法适用。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新兴的奴隶主阶级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建立对自己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有必要,通过国家机关制定和认可新的行为规则,……这种新的行为规则就是法律。”本文试图提出一点与流行观点不同的看法,求教于大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矛盾 奴隶主贵族 奴隶制 行为规则 平民 社会关系 奴隶阶级 阶级对立 物质利益 社会秩序
下载PDF
要注意对阶级矛盾缓和与历史发展关系的研究
16
作者 孟祥才 《文史哲》 1984年第4期74-75,共2页
历史上敌对阶级或统治阶级不同集团之间诉诸武力的大搏斗尽管时间短暂,但斗争却特别激烈、尖锐、曲折、复杂。战场上的血腥撕杀,使将帅们的军事才能和勇敢精神得以充分发挥,政治、外交上纵横捭阖的斗争,使谋臣的韬略与机智能够尽情显露... 历史上敌对阶级或统治阶级不同集团之间诉诸武力的大搏斗尽管时间短暂,但斗争却特别激烈、尖锐、曲折、复杂。战场上的血腥撕杀,使将帅们的军事才能和勇敢精神得以充分发挥,政治、外交上纵横捭阖的斗争,使谋臣的韬略与机智能够尽情显露。而斗争的结局又往往带来十分明显的历史变化,所以长期以来它成为历史家注意的中心。中国历史上各王朝的创业之主及其文臣武将的事迹之所以记载特别详博,原因就在这里。相反,在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矛盾 发展关系 中国历史 社会形态更替 生产力发展 阶级斗争 统治阶级 生产关系 历史发展 阶级妥协
下载PDF
试论隋代社会阶级矛盾的积蓄与激化
17
作者 李季平 《齐鲁学刊》 1988年第6期80-87,共8页
一、问题的提出有些古代史教科书,在处理隋代历史时,往往用较大篇幅来写隋文帝的政绩及其在位时社会经济的繁荣,而很少论及当时社会矛盾的积蓄问题;至于隋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和起因,往往只写隋炀帝的暴政。这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文帝是无可... 一、问题的提出有些古代史教科书,在处理隋代历史时,往往用较大篇幅来写隋文帝的政绩及其在位时社会经济的繁荣,而很少论及当时社会矛盾的积蓄问题;至于隋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和起因,往往只写隋炀帝的暴政。这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文帝是无可非议的“明君”,不论是他在位初期还是他晚年,并无什么社会阶级矛盾积蓄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矛盾 隋末农民起义 社会经济 隋文帝 食货志 社会矛盾 古代史 统治集团 十三年 贞观政要
下载PDF
先是阶级矛盾为主,后是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为主
18
作者 鄂世镛 《社会科学辑刊》 1981年第1期84-86,共3页
明末清初,出现了农民军、明、清三大政治势力之间的争夺,在它们的争夺当中,三种社会矛盾表现得很为突出:一是阶级矛盾;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三是民族矛盾。这三种矛盾,哪一个是清初社会主要矛盾?是清史研究中多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 明末清初,出现了农民军、明、清三大政治势力之间的争夺,在它们的争夺当中,三种社会矛盾表现得很为突出:一是阶级矛盾;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三是民族矛盾。这三种矛盾,哪一个是清初社会主要矛盾?是清史研究中多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我的意见是:从清军进关至李自成农民军主力失败为止,这一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满汉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从清军兵锋掉指江南至南明最后一个小朝廷覆灭为止,这一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清朝与南明之间即地主阶级内部各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矛盾 统治集团 地主阶级 官僚地主 民族矛盾 李自成 内部矛盾 明末清初 统治阶级 清史研究
下载PDF
专卖制度与唐朝后期阶级矛盾
19
作者 陈衍德 《社会科学家》 1987年第3期69-73,32,共6页
促使唐后期阶级矛盾趋于激化、阶级斗争深入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专卖制度的推行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专卖制度之下,盐、酒、茶等专卖品的生产者为劳动人民,自不待言;其消费者大部分亦为劳动人民。然而,专卖品的所有权属于封建政府,专卖收入... 促使唐后期阶级矛盾趋于激化、阶级斗争深入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专卖制度的推行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专卖制度之下,盐、酒、茶等专卖品的生产者为劳动人民,自不待言;其消费者大部分亦为劳动人民。然而,专卖品的所有权属于封建政府,专卖收入的实现是政府对专卖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两头剥削的结果。政府的专卖收入愈多,百姓所受的剥削愈重,二者的利益是尖锐对立的。再者,在专卖品的流通过程中,封建政府与一部分走私商贩,特别是武装私贩的对立,也是不可调和的。这样,在专卖品的整个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便不能不伴随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其加以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唐后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符合实际的,令人信服的解释。由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对专卖的推行又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对其加以分析,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唐代专卖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在专卖制度之下,专卖价格的制订,既是专卖经营的中心问题,又是促使阶级矛盾发展变化的关键和枢纽,由于专卖品往往是生活必需品,而专卖价格是人为的垄断价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卖制度 专卖价格 阶级矛盾 专卖品 唐朝后期 私商 《新唐书》 全唐文 盐价 政府
下载PDF
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成功经验──试析中国共产党在皖南事变前后的斗争策略
20
作者 邱信利 《长白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3-66,共4页
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成功经验──试析中国共产党在皖南事变前后的斗争策略邱信利在抗日战争中,存在着两个关系着中华民族命运的矛盾。一个是民族矛盾.关系到中国能否亡国的问题。一个是阶级矛盾,关系到能否将全民族抗战坚... 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成功经验──试析中国共产党在皖南事变前后的斗争策略邱信利在抗日战争中,存在着两个关系着中华民族命运的矛盾。一个是民族矛盾.关系到中国能否亡国的问题。一个是阶级矛盾,关系到能否将全民族抗战坚持到底并在战后建设新中国的问题。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事变 中国共产 国民党顽固派 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蒋介石集团 中共中央 成功经验 正确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