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陆文婷 |
彭礼贤
彭晓农
|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2
|
浅谈《人到中年》陆文婷的双重形象 |
朱媛媛
|
《科技创新导报》
|
2010 |
2
|
|
3
|
我们今天还需不需要陆文婷——重读《人到中年》 |
伍金珍
|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
1994 |
0 |
|
4
|
三尺讲台育桃李 “背篓精神”绘青春——记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陆文婷 |
|
《广东合作经济》
|
2020 |
0 |
|
5
|
连环画《人到中年》欣赏及其它——写给陆文婷大夫在美术界的一位朋友 |
何溶
|
《美术》
|
1982 |
0 |
|
6
|
浏阳有个“陆文婷” |
肖吉秋
|
《中国财政》
|
1992 |
0 |
|
7
|
多重身份的文化意蕴解析——重读《人到中年》 |
刘传霞
|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8
|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英文版《中国文学》女性作家及其作品译介探究--以《人到中年》译介为例 |
林文艺
|
《学术评论》
|
2016 |
3
|
|
9
|
知识分子话语诉求的叙事限度——重读《人到中年》 |
刘杨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1
|
|
10
|
理论原创与心灵安宁——关于否定学的对话 |
吴炫
刘淮南
|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11
|
从林震到小林——略论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演变 |
柳应明
|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12
|
新时期初期女性写作“向内转”的失败——从《三生石》到《北极光》 |
臧晴
|
《文学评论丛刊》
CSSCI
|
2013 |
0 |
|
13
|
80年代早期电影中的“个人”——从《巴山夜雨》到《黄山来的姑娘》 |
刘春
|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4
|
谌容作品中女性形象浅析 |
李倩
|
《社科纵横》
|
2000 |
4
|
|
15
|
名词非主谓句的表达作用 |
万远量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6 |
2
|
|
16
|
评论的总体把握和取其一侧的关系 |
王云缦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1991 |
1
|
|
17
|
潘虹现象新探 |
李扬
严梦月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18
|
什么是“主旋律”? |
彭加瑾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1989 |
1
|
|
19
|
意识流和心理描写 |
李继东
|
《枣庄学院学报》
|
1986 |
1
|
|
20
|
浅谈《人到中年》人物形象与存在的问题 |
张星
辛稳
|
《智能城市》
|
201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