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4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出土北魏陶器研究
1
作者 赵婻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60-67,共8页
云冈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出土的北魏陶器标本可分为两个阶段,以昙曜五窟的开凿为时间界线,以陶罐为代表,一段器型以溜肩、盘口、通体网状暗纹为主,二段演变为圆肩,上腹较鼓,通体磨光暗纹。纹饰的演变是一个由简—繁的过程,一段主要为水波... 云冈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出土的北魏陶器标本可分为两个阶段,以昙曜五窟的开凿为时间界线,以陶罐为代表,一段器型以溜肩、盘口、通体网状暗纹为主,二段演变为圆肩,上腹较鼓,通体磨光暗纹。纹饰的演变是一个由简—繁的过程,一段主要为水波纹、弦纹、方格纹、暗纹等,二段纹饰融入了佛教思想,在一段基础上增加了弦纹与忍冬纹、莲瓣纹组合出现。在制作工艺方面,多为手制泥条盘筑,轮制较少。烧制时主要运用温度控制和气氛控制两种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北魏陶器 陶器纹饰 陶器工艺
下载PDF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陶器的产生与传播--兼论我国先商时期陶器的传播特征
2
作者 闫艳 陈力丹 《新闻爱好者》 CSSCI 2024年第8期4-10,共7页
现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陶器的产生与传播为指导思想,探究中国先商时期的陶器何以成为一种器物媒介,以器物作为传播载体如何无形中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同时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原始起点。陶器的交往特性,主要体现在人内交往、人际交往... 现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陶器的产生与传播为指导思想,探究中国先商时期的陶器何以成为一种器物媒介,以器物作为传播载体如何无形中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同时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原始起点。陶器的交往特性,主要体现在人内交往、人际交往以及群体交往的过程中。陶器的交往特性贯穿陶器从产生到传播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因素--人类的“需要”。每一个时代器物媒介的变化实质上都是为适应当时的人类需要随之而来的。需要是推动媒介进步、技术革新的根本推动力。先商陶器这一个小小的器物,可以勾连起媒介的历史和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和恩格斯 陶器的生产 先商陶器 媒介 交往 传播
下载PDF
汉代陶器文物的出土保护与修复研究——以毕节双树湾汉代古墓群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小鲲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2期28-31,共4页
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反映了古人生产和生活情况。由于陶器的主要成分是硅胶盐,易受外界因素的作用,极易发生破碎、开裂等现象,特别是长期深埋于古墓里的陶器文物更易出现损害、病害等问题。陶器文物具有不可再... 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反映了古人生产和生活情况。由于陶器的主要成分是硅胶盐,易受外界因素的作用,极易发生破碎、开裂等现象,特别是长期深埋于古墓里的陶器文物更易出现损害、病害等问题。陶器文物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复原、不可替代等特性,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显得格外必要。文章以毕节双树湾汉代古墓群为例,通过介绍该古墓群出土陶器的概况,分析考古现场出土陶器文物的典型病害,提出汉代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方法,以期为汉代陶器文物的出土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器文物 出土保护 陶器修复
下载PDF
面向数字人文的出土陶器器形知识匹配方法与应用研究
4
作者 韩牧哲 高劲松 +1 位作者 李钰 付家炜 《情报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94,共19页
出土陶器作为考古学文化的重要标识物,对其进行知识揭示和有效利用,对于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承载社会记忆、构建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着眼于考古文化研究中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出土陶器器形的知识匹配方法,对促进相关领域知... 出土陶器作为考古学文化的重要标识物,对其进行知识揭示和有效利用,对于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承载社会记忆、构建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着眼于考古文化研究中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出土陶器器形的知识匹配方法,对促进相关领域知识重用和共享、解决人文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信息冗余和知识迷航等问题均有重要作用。首先,本文通过对出土陶器与考古学文化的关联路径的分析,明确了针对出土陶器器形的知识匹配方法在替代传统人文研究中的隐性知识关联环节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其次,通过知识结构解析和知识向量表示,展示了针对出土陶器器形进行知识组织的方式和效果;针对陶器器形,从属种和整部两种维度分别提出不同的相似度计算方法,以及对陶器器形知识匹配程度进行量化评分的具体方法。最后,以从察吾呼遗址、焉不拉克遗址和莫呼查汗遗址中抽选的20座墓葬的出土陶器器形数据为例,验证上述方法在史前文化分期研究问题上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0个目标墓葬的分期结果与考古学界综合出土陶器类型和墓葬形制得出的矫正分期结果的吻合度达84.21%,这充分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知识匹配 关联路径 出土陶器
下载PDF
渤海文化考古学新探——以陶器为中心 被引量:3
5
作者 郑永振 《东疆学刊》 CSSCI 2008年第4期6-17,共12页
渤海陶器与高句丽、靺鞨、唐陶器相比较,渤海陶器中具有浓厚的复合文化因素,而且在渤海存续的二百多年间,这些复合性文化因素随时间的发展起了变化。渤海早期以文化因素和高句丽文化因素对等地表现出来,到了中后期靺鞨文化因素逐渐衰退... 渤海陶器与高句丽、靺鞨、唐陶器相比较,渤海陶器中具有浓厚的复合文化因素,而且在渤海存续的二百多年间,这些复合性文化因素随时间的发展起了变化。渤海早期以文化因素和高句丽文化因素对等地表现出来,到了中后期靺鞨文化因素逐渐衰退,唐的文化因素明显增加。反映在渤海陶器中的渤海复合性文化因素,证明渤海国不是某一个民族建立的国家,而是多民族联合建立的国家,从考古学上验证了文献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文化 考古学 渤海陶器 高句丽陶器 靺鞨陶器 文化属性 复合文化
下载PDF
陶器脂肪酸揭示古人类食谱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黄嫣 胡耀武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5-880,共16页
陶器是人类烹饪、盛放和贮藏食物的一种主要工具。残留于陶器内部、源自动植物油脂降解而形成的脂肪酸,反映了其最初的食物来源。故此,陶器脂肪酸分析成为国际生物考古界用于探索先民古食谱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近些年来,我国学者虽已... 陶器是人类烹饪、盛放和贮藏食物的一种主要工具。残留于陶器内部、源自动植物油脂降解而形成的脂肪酸,反映了其最初的食物来源。故此,陶器脂肪酸分析成为国际生物考古界用于探索先民古食谱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近些年来,我国学者虽已开始重视此研究领域并相继开展了一些研究,但总体上学界仍缺乏对陶器脂肪酸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原理以及研究进展的系统介绍,尤其是在脂肪酸污染的判别上几乎无任何阐述。为此,本文阐述了脂肪酸分析的相关概念、分析原理和工作流程,着重介绍了判别脂肪酸污染的分析方法,在简要梳理脂肪酸分析的国内外发展史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脂肪酸分析的一些重要研究进展(新分析技术和新研究方法、奶的起源与传播、生存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先民生存策略的影响、作为食器的陶器之功能等),并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一些不足并对如何开展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器 脂肪酸 指纹图谱 生物标志物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泾渭秦墓出土战国时期彩绘陶器绘彩工艺分析
7
作者 冯圆媛 王欣亚 +4 位作者 曹龙 杨武站 张尚欣 王展 凌雪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128,共6页
泾渭秦墓战国中期至晚期早段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彩绘陶器,是研究秦人绘彩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及激光拉曼光谱仪对其微观形貌和颜料组成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白、黑色颜料分别为... 泾渭秦墓战国中期至晚期早段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彩绘陶器,是研究秦人绘彩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及激光拉曼光谱仪对其微观形貌和颜料组成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白、黑色颜料分别为赤铁矿、高岭土及炭黑,绘彩工具为毛刷等软质工具,这批彩绘陶器绘彩工艺较为粗糙,推测为民间作坊所制。但较纯高岭土作为白色颜料的发现,反映了秦人对颜料的认知和使用有一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渭秦墓 战国时期 彩绘陶器 绘彩工艺
下载PDF
14世纪至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陶瓷人物装饰比较研究——以青花瓷与马约里卡陶器为例
8
作者 史文轩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88,101,共8页
14世纪至16世纪,中国青花瓷与意大利马约里卡陶器,由于制瓷技艺、城市建筑兴起及上层阶级品味的影响,人物装饰主题的陶瓷器物大量出现。研究为了探究中国与意大利陶瓷艺术背后的文化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的分析方法,对比了青花瓷与马约... 14世纪至16世纪,中国青花瓷与意大利马约里卡陶器,由于制瓷技艺、城市建筑兴起及上层阶级品味的影响,人物装饰主题的陶瓷器物大量出现。研究为了探究中国与意大利陶瓷艺术背后的文化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的分析方法,对比了青花瓷与马约里卡陶器三种主要人物装饰在形式、审美及社会价值维度的异同。二者的差异性在于,明代青花瓷以用笔用线的绘画方式表现人物个性,具有东方审美的意蕴,官窑青花瓷代表了精英阶层的品位,而马约里卡陶器色彩丰富,以绘画的透视法则再现人物形象,突出叙事的装饰特点,是社会道德与个人身份的象征。其相似性是二者都借鉴了文学文本与其他艺术门类题材,人物形象是艺术情感的寄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瓷 马约里卡陶器 人物装饰 比较研究
下载PDF
陶器在新石器时代社会变迁中的角色:政治、生产与文化建构
9
作者 陈猛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6-620,共5页
尽管西方历史学界经常强调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重要性,但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特别是在东亚文明的背景下,陶器时代同样占有核心地位。中国作为陶器文明的发源地,在这一时期的人类文明演进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探索了陶器与我... 尽管西方历史学界经常强调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重要性,但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特别是在东亚文明的背景下,陶器时代同样占有核心地位。中国作为陶器文明的发源地,在这一时期的人类文明演进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探索了陶器与我国古代人类社会文明之间的相互建构性关系,聚焦于其在社会凝聚力、史前政治体系和生产关系变迁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对新石器时代陶器文化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在社交网络与促进文化交流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进一步探讨了陶瓷生产如何映射从原始公社制到封建结构的社会转型。总的来说,本文探讨了古代中国陶器与社会如何在交互性的文化与技术框架下共同进化,为社会学领域中“技术—社会互动”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提供一条新思路,为解读陶器在古代社会文明进程中的核心角色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学术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器时代 社会文明 社会凝聚力 史前政治体系 生产关系
下载PDF
从大甸子墓地出土的镶嵌陶器说起——浅谈中国早期镶嵌陶器及技术的传承
10
作者 党郁 《草原文物》 2024年第3期54-66,共13页
镶嵌工艺在史前社会应用广泛,首先多见于各类复合型工具,更多的则见于有实际功能的器物或纯粹的装饰品之上。新石器时代发现有以植物或动物胶将骨珠、贝、蚌、绿松石、玛瑙等进行镶嵌的镶嵌物,镶嵌本体有石、骨、陶等,而在镶嵌技术的成... 镶嵌工艺在史前社会应用广泛,首先多见于各类复合型工具,更多的则见于有实际功能的器物或纯粹的装饰品之上。新石器时代发现有以植物或动物胶将骨珠、贝、蚌、绿松石、玛瑙等进行镶嵌的镶嵌物,镶嵌本体有石、骨、陶等,而在镶嵌技术的成熟期,有将玉、贝、蚌等粘附在漆器表面,将实用器变得奢侈,甚至成为礼器的现象。镶嵌工艺也从实用技术成为中国早期上层社会奢侈品加工技术的重要表现。商周时期出现在高等级墓葬中的镶嵌青铜器、象牙骨器,甚至卜骨刻辞等现象,成为最早的奢侈品,甚至是身份、礼仪的象征。而在中原文化的周边地区,则以镶嵌陶器的形式呈现出对镶嵌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模仿与创新,从东周至清代,使用镶嵌工艺的黄金器物一直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审美文化的最高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镶嵌陶器 镶嵌工艺 边疆地区 技术传承
下载PDF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大口尊古陶器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安武 杨晓勇 +4 位作者 林辉 王昌燧 王吉怀 梁中合 陈星灿 《稀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4,共4页
利用岩相鉴定分析及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对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大口尊陶器的矿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微结构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讨论了大口尊古陶器的稀土元素分布特征。进而探讨了该遗址出土大口尊陶器的产地及... 利用岩相鉴定分析及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对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大口尊陶器的矿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微结构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讨论了大口尊古陶器的稀土元素分布特征。进而探讨了该遗址出土大口尊陶器的产地及古文化交流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器 大口尊 陶器 ICP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下载PDF
新沂县花厅遗址出土古陶器产地的INAA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安武 王昌燧 +11 位作者 池锦祺 李明传 孙培艳 舆水达司 河西学 栉原功一 户村健儿 邹厚本 汪遵国 钱锋 陈铁梅 严文明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727-731,共5页
利用仪器中子活化技术测试了江苏省新沂县花厅遗址出土古陶器的微量和痕量元素,将所得数据作群分析、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处理,发现有关样品可分为两类,结合考古器型和层位学分析,确认花厅遗址中良渚文化类型的陶器基本来自良渚... 利用仪器中子活化技术测试了江苏省新沂县花厅遗址出土古陶器的微量和痕量元素,将所得数据作群分析、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处理,发现有关样品可分为两类,结合考古器型和层位学分析,确认花厅遗址中良渚文化类型的陶器基本来自良渚文化地区,而大汶口文化类型的陶器基本来自大汶口文化地区,这一研究结果应有利于花厅遗址中良渚文化陶器来源于战利品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器 中子活化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 陶器考古
下载PDF
现代测试技术在古陶器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13
作者 朱泓默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82-186,共5页
本文简述了14C“碳14”、TL“热释光”、X-射线、显微镜、吸水率、显气孔率等现代测试技术在研究古陶器的制作年代、损坏程度、显微结构、陶坯成型和烧制温度等方面的应用现状。根据目前现代测试技术在古陶器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探究了电... 本文简述了14C“碳14”、TL“热释光”、X-射线、显微镜、吸水率、显气孔率等现代测试技术在研究古陶器的制作年代、损坏程度、显微结构、陶坯成型和烧制温度等方面的应用现状。根据目前现代测试技术在古陶器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探究了电子自旋共振、核磁共振和微孔测试仪等新现代测试技术在古陶器研究中的应用,使古陶器的研究过程更简单快捷,并且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为系统研究古陶器的学者们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资料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器 现代测试技术 应用 展望
下载PDF
共生机制视角下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保护现状调研与分析
14
作者 崔杨柳 吴衍发 《山东陶瓷》 CAS 2024年第4期5-12,共8页
共生机制本质上就是各个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动态存在方式。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等共生三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反映出共生的动态变化方向和规律。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与其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共同构成了一个共生... 共生机制本质上就是各个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动态存在方式。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等共生三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反映出共生的动态变化方向和规律。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与其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共同构成了一个共生系统,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痘姆陶器烧制技艺的共生机制展开分析,发现其中以痘姆陶器生产与经营公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传承人这三个主要的共生单元为基础,以自然环境、民俗环境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共生环境为重要条件。从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两方面分别考察痘姆陶器烧制技艺共生系统的共生模式,可以发现痘姆陶器烧制技艺共生系统是一种自组织现象。从行为模式来看,痘姆陶器烧制技艺共生系统中各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从组织模式来看,痘姆陶器烧制技艺共生系统目前属于一体化共生模式。最后指出促进痘姆陶器烧制技艺共生关系演进的共生机制,以达到各个共生单元的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机制 痘姆陶器 烧制技艺 保护
下载PDF
良渚文化陶器的审美特征
15
作者 周文倩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4年第4期42-45,共4页
原始陶器作为史前时期器物的主角,是先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器物。良渚文化陶器以内敛独特的造型与华丽的刻符装饰闻名世界,在陶器烧制历程中扮演着里程碑式的角色。从几千年前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众多精美绝伦的陶器中,我们可以感知... 原始陶器作为史前时期器物的主角,是先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器物。良渚文化陶器以内敛独特的造型与华丽的刻符装饰闻名世界,在陶器烧制历程中扮演着里程碑式的角色。从几千年前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众多精美绝伦的陶器中,我们可以感知良渚先民的生活品位与生活状态。本文试图从良渚文化陶器的造型、纹饰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其审美特征,寻找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及对当下设计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陶器 审美特征
下载PDF
汉代陶器纹饰演变与制作手法研究
16
作者 郑小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4期138-141,共4页
汉代陶器纹饰承载着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的特征,凸显汉代社会人们的心理追求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研究汉代陶器纹饰演变及其制作手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时间为脉络,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汉代陶器纹饰的演变,在此基础上,从彩绘、模印、刻... 汉代陶器纹饰承载着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的特征,凸显汉代社会人们的心理追求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研究汉代陶器纹饰演变及其制作手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时间为脉络,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汉代陶器纹饰的演变,在此基础上,从彩绘、模印、刻画等纹饰不同制作方式的角度,对汉代陶器纹饰的分类和特征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汉代陶器彩绘纹饰、模印纹饰及刻划纹饰的制作方法。同时,基于当代陶艺创作视角,探讨了汉代陶器纹饰制作工艺对当代陶艺创作的启示,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汉代陶器制作工艺特色,提升现代陶艺创作水平,彰显民族风格与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陶器 纹饰演变 制作手法
下载PDF
古希腊黑绘式陶器装饰工艺探析
17
作者 张志忠 陈坤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4年第5期47-52,共6页
古希腊黑绘式陶器的纹饰精美,色彩表现力强,得益于其独特的装饰工艺,但其装饰工艺却鲜为人知。文章以古希腊黑绘式陶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学方法、逻辑推理法以及比较研究法探析其具体装饰工艺。得出相应结论:直接绘画和开窗式绘画两... 古希腊黑绘式陶器的纹饰精美,色彩表现力强,得益于其独特的装饰工艺,但其装饰工艺却鲜为人知。文章以古希腊黑绘式陶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学方法、逻辑推理法以及比较研究法探析其具体装饰工艺。得出相应结论:直接绘画和开窗式绘画两种装饰方式均是采用含有氧化铁颗粒的黏土作为装饰颜料涂层,烧制后形成黑色光泽表层,黑色纹饰再与陶胎的砖红色形成色彩对比,凸显纹饰。黑绘式陶器的纹饰设计体现了设计的适应性原则,给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带来启示。陶瓷艺术创作应以材料和工艺的确定性来探寻更多艺术表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 黑绘式陶器 装饰工艺 图像学方法
下载PDF
新疆传统日用陶器胎体衍化与成因分析
18
作者 张伟 《山东陶瓷》 CAS 2024年第6期62-70,共9页
陶器胎体作为重要载体,关系着陶器造型、功能以及审美等诸多内容,是了解传统日用陶器发展历程的关键要素。以新疆传统日用陶器胎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土壤学、陶瓷材料学、考古学、地理学等相关知识,研究得出,新疆传统日用陶器胎体先... 陶器胎体作为重要载体,关系着陶器造型、功能以及审美等诸多内容,是了解传统日用陶器发展历程的关键要素。以新疆传统日用陶器胎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土壤学、陶瓷材料学、考古学、地理学等相关知识,研究得出,新疆传统日用陶器胎体先后经历了夹砂质和细泥质两大阶段。夹砂质阶段,是新疆日用陶器的初始阶段,陶器胎体分别受到了土壤构成、抗热震性以及具有优化胎体作用的陶衣等多方因素影响;细泥质阶段,自丝绸之路开辟之后,陶器胎体的变化则更多受到了文化交流和技术层面影响,其中来自中原制陶技术、釉陶工艺和金属制品等因素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陶器 夹砂质 细泥质
下载PDF
山西忻州河曲坪头遗址出土陶器指纹研究
19
作者 李刚 戴颖玥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15期158-161,共4页
研究通过超景深显微镜,利用新指纹学等相关理论方法,对山西河曲坪头龙山时期遗址出土陶器上残留的指纹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史前晋西北地区陶工的性别、年龄。通过研究发现,该批陶器可能由小于18~20岁的男性制作完成,当时的“未成年人”... 研究通过超景深显微镜,利用新指纹学等相关理论方法,对山西河曲坪头龙山时期遗址出土陶器上残留的指纹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史前晋西北地区陶工的性别、年龄。通过研究发现,该批陶器可能由小于18~20岁的男性制作完成,当时的“未成年人”可能作为辅助参与陶器生产过程,其组织形式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制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曲坪头遗址 陶器研究 指纹分析 手工业考古
下载PDF
日照市博物馆中龙山文化时期陶器文物鉴赏
20
作者 鲁莎莎 来守英 《收藏与投资》 2024年第6期35-37,共3页
龙山文化时期的文物是日照市博物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每一件都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以鉴赏龙山文化时期陶器文物为主线,分别从制作工艺、造型设计、实际用途、文化意蕴和文化价值方面对其进行了鉴赏... 龙山文化时期的文物是日照市博物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每一件都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以鉴赏龙山文化时期陶器文物为主线,分别从制作工艺、造型设计、实际用途、文化意蕴和文化价值方面对其进行了鉴赏,进而阐述龙山文化中陶器文化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市博物馆 龙山文化 黑陶 陶器 文物鉴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