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震源参数反演及精度评定的Bootstrap方法 被引量:7
1
作者 王乐洋 李志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01-2016,共16页
在震源参数反演理论研究中,地表形变与震源参数之间为复杂多维的非线性关系,针对传统泰勒级数展开的精度评定方法可能无法适用于震源参数的精度评定问题,本文将Bootstrap方法引入到震源参数非线性反演及精度评定研究中.通过对GPS地表形... 在震源参数反演理论研究中,地表形变与震源参数之间为复杂多维的非线性关系,针对传统泰勒级数展开的精度评定方法可能无法适用于震源参数的精度评定问题,本文将Bootstrap方法引入到震源参数非线性反演及精度评定研究中.通过对GPS地表形变观测数据实施Bootstrap重采样获取自助样本,使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搜索震源参数,设计并给出了震源参数精度评定的Bootstrap方法计算流程.将本文方法用于6个模拟地震、Amatrice地震及Visso地震实验中,通过反演震源参数、获取参数的置信区间及中误差,并与Jackknife方法、Monte Carlo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执行本文精度评定方法能够获取比Jackknife方法更加可靠的震源参数置信区间以及更加精确的精度信息.实验验证了将Bootstrap方法用于震源参数精度评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研究震源参数精度评定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采样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参数反演 精度评定 BOOTSTRAP方法 遗传算法 Amatrice地震 Visso地震
下载PDF
贝叶斯框架下利用GPS数据反演震源参数的一种改进MCMC算法
2
作者 王乐洋 席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67-3385,共19页
随着机器软硬件设施的飞速发展,贝叶斯算法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贝叶斯的框架下,以采样方式的MCMC方法去求解震源参数问题时,马尔科夫链的收敛对于得到合理正确的震源参数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MCMC方... 随着机器软硬件设施的飞速发展,贝叶斯算法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贝叶斯的框架下,以采样方式的MCMC方法去求解震源参数问题时,马尔科夫链的收敛对于得到合理正确的震源参数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MCMC方法的随机步长生成方式,使其随机步长整体符合正态分布;并考虑到初值对马尔科夫链的收敛至关重要,提出以非线性启发式搜索算法结合贝叶斯框架下的MCMC算法共同反演地震震源参数.论文以MPSO算法提供初值,以一组随机生成的值作为对照,针对美浓地震,以GPS位移数据验证了改进MCMC算法在收敛速度上优于原始算法,置信区间更为合理;同时验证了以MPSO为贝叶斯算法提供初值的情况下,不仅克服了启发式搜索算法的不稳定性,且改进算法收敛速度更快.为了验证改进算法能大大缩减采样所需要的次数,拓展本文改进算法在不同类型地震中的应用,本文将改进算法以10万次采样反演了博德鲁姆-科斯MW6.6倾滑型地震震源参数.反演结果支持博德鲁姆-科斯地震断层为北向倾斜断层,形变场拟合东西方向(EW)均方根误差为1.43 mm,南北方向(SN)均方根误差为3.23 mm,垂直方向均方根误差为9.69 mm,优于大部分同类型已有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框架 MCMC算法 震源参数反演 美浓地震 博德鲁姆-科斯地震
下载PDF
2016年台湾美浓M_W6.4地震震源参数的InSAR和GPS反演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乐洋 高华 冯光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578-2588,共11页
2016年2月6日台湾西南部高雄市美浓区发生了M_w6.4地震.本文结合ALOS2卫星升降轨、Sentinel-1A升轨SAR数据,采用两轨差分干涉技术获取了该区域的同震形变场,形变结果表明震中西北部以抬升为主,最大视线向形变量约为11.2 cm.基于均匀位... 2016年2月6日台湾西南部高雄市美浓区发生了M_w6.4地震.本文结合ALOS2卫星升降轨、Sentinel-1A升轨SAR数据,采用两轨差分干涉技术获取了该区域的同震形变场,形变结果表明震中西北部以抬升为主,最大视线向形变量约为11.2 cm.基于均匀位错模型和多峰值粒子群(MPSO)算法,利用InSAR和GPS形变数据联合反演了美浓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结果表明震源中心位于22.920°N,120.420°E,深度约12 km,发震断层长度约15 km,走向角307°,倾角16.5°,平均滑动角为51.5°,此次地震是以逆冲倾滑兼左旋走滑的破裂模式.利用格网迭代搜索法得到最优倾角为15.7°,GPS和InSAR最优权比为18:1,最优平滑因子为0.06.基于非均匀位错模型,利用非负最小二乘方法进行线性反演,结果显示最大倾滑和走滑量分别为51.7 cm和55.3 cm,对应矩震级为M_w6.38,略小于GCMT(M_W6.4)的结果.通过与已有文献的比较和对该区域断层构造的分析,发现美浓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单一断层的解释更为合理,我们推测发震断层是位于左镇、后甲里等断层之间的一条东南-西北走向往东北倾斜的盲断层,并初步推测2010年M_w6.3甲仙地震也同该断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浓地震 震源参数反演 INSAR 同震形变场 PSO
下载PDF
2014年美国加州纳帕M_W6.1地震断层参数的Sentinel-1A InSAR反演 被引量:42
4
作者 李永生 冯万鹏 +4 位作者 张景发 李振洪 田云锋 姜文亮 罗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39-2349,共11页
2014年8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海湾北部的纳帕地区发生了MW6.1地震.发震断层是西纳帕断裂系统中的一部分,但是该断层之前并未被足够重视.本文利用欧洲空间局最近发射成功并刚刚投入使用的Sentinel-1A卫星获取的第一对同震干涉像对(201... 2014年8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海湾北部的纳帕地区发生了MW6.1地震.发震断层是西纳帕断裂系统中的一部分,但是该断层之前并未被足够重视.本文利用欧洲空间局最近发射成功并刚刚投入使用的Sentinel-1A卫星获取的第一对同震干涉像对(20140807-20140831),得到了该地震的地表同震形变场,结合震后24h内区域GPS同震形变资料作为约束条件,反演了纳帕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以及滑动分布.Sentinel-1A干涉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了明显的地面形变,视线向最大抬升和最大沉降量均达到了10cm.联合反演结果表明,该发震断层的走向为344°,倾角为80°.主要破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平均倾滑角为-146.5°,最大倾滑量达到了1.1m,位于地表下约4km,存在明显的滑动亏损现象.此次地震,累计释放地震矩达1.5×1018 N·m,约合矩震级MW6.1.该结果略小于InSAR单独约束结果,可能与Sentinel-1A像对中包含的快速震后形变分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1A 纳帕地震 西纳帕断裂 震源参数反演 滑动亏损
下载PDF
利用GPS数据反演震源参数的单纯形组合加权距离灰狼优化算法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乐洋 孙龙翔 许光煜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40-1154,共15页
针对地震震源参数反演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灰狼优化(grey wolf optimizer, GWO)算法来反演震源参数。首先,采用基于余弦规律的非线性递减收敛因子策略的加权距离GWO(weighted distance GWO, wdGWO)算法来代替原来的线性递减算法... 针对地震震源参数反演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灰狼优化(grey wolf optimizer, GWO)算法来反演震源参数。首先,采用基于余弦规律的非线性递减收敛因子策略的加权距离GWO(weighted distance GWO, wdGWO)算法来代替原来的线性递减算法。随后,配置了改进wdGWO算法和单纯形算法的组合方法,引入后者算法是为了稳定前者算法的性能。因此,组合算法(简称GWOS)在收敛性和稳定性方面都具有良好的优势。最后,通过实验测试来评估基本的wdGWO算法、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和GWOS的性能。仿真实验结果表明,GWOS对震源参数的估计优于wdGWO算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GWOS既可以达到GA的反演精度,又表现出了更好的参数稳定性。将该算法应用于2014年纳帕地震和2017年博德鲁姆-科斯地震,不同类型地震的反演结果表明GWOS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参数反演 灰狼优化算法 单纯形算法 组合算法 纳帕地震 博德鲁姆-科斯地震
原文传递
利用InSAR和GPS数据分析台湾西南两次M_w>6地震的触发关系及应力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王乐洋 高华 冯光财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44-1253,共10页
利用InSAR和GPS进行地震研究具有很大的优势,InSAR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快速地获得连续的同震形变观测,而GPS测量精度高,可迅速获得稳定的测量结果。随着SAR卫星的增多、重返周期的缩短,利用InSAR和GPS联合进行地震触发关系及应力影响研究... 利用InSAR和GPS进行地震研究具有很大的优势,InSAR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快速地获得连续的同震形变观测,而GPS测量精度高,可迅速获得稳定的测量结果。随着SAR卫星的增多、重返周期的缩短,利用InSAR和GPS联合进行地震触发关系及应力影响研究也变得更为有力。2010年3月4日和2016年2月6日台湾西南部接连发生两次Mw6.0以上地震,分别被称为甲仙地震和美浓地震。本文利用GPS和InSAR同震形变场联合反演了甲仙地震的滑动分布模型;结合之前的研究成果,基于静态库伦应力改变对甲仙地震与美浓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还为台湾西南部7个主要断层构建了断层格网并获取了它们的应力改变模型。结果表明,甲仙地震的发震断层表现为逆冲倾滑兼一定走滑分量的断层。甲仙地震的主要滑动区域处于12~16km深度之间;最大滑动量为0.61m位于约14km深处。本文线性反演得到的甲仙地震地震矩为2.27×10^18Nm,相当于Mw6.20。甲仙地震后美浓地震的发震断层上应力增值达4.0MPa,应力增加的面积约占推断断层总面积的74%,表明甲仙地震对美浓地震的发生具有十分明显地加速作用。甲仙和美浓地震共同作用下,西侧的左镇断层和新化断层产生了较明显地应力积累。根据应力改变结果,本文认为甲仙地震和美浓地震后,台湾西南部的左镇断层和新化断层都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值得持续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仙地震 震源参数反演 INSAR 地震触发 静态库伦应力
下载PDF
2016年意大利阿马特里切Mw 6.2地震震源机制InSAR反演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庆云 李永生 +2 位作者 罗毅 张景发 杨建钦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8-124,共7页
2016年8月24日,意大利中部阿马特里切(Amatrice)地区发生Mw 6.2地震。采用ALOS-2条带模式和SENTINEL-1A宽幅模式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数据分别进行SAR差分干涉测量处理,获取了该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 2016年8月24日,意大利中部阿马特里切(Amatrice)地区发生Mw 6.2地震。采用ALOS-2条带模式和SENTINEL-1A宽幅模式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数据分别进行SAR差分干涉测量处理,获取了该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本次地震造成意大利中部地区发生明显的地壳形变,在雷达视线向最大沉降量达19.6 cm。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和GPS同震形变场数据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进行联合反演,通过改进倾角和平滑系数获取方法,得到了最优滑动分布模型。通过使用单断层模型和双断层模型进行反演可知,双断层模型反演结果优于单断层反演结果,两种模型下反演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85和0.89,发震断层走向分别为160°和158°,倾角分别为44°和46°,倾滑分布主要位于地下5~7 km,平均倾滑角为-80°,最大倾滑量0.9 m位于地壳深度5 km处,该发震断层是亚平宁冲断带的一部分,为NW-SE向延伸的正断层,断层长约20 km。综合使用地震同震形变场和GPS数据对震源机制进行反演、模拟和分析,获取了高精度的震源参数,可以为分析地震危险性和断层破裂参数等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阿马特里切地震 亚平宁冲断带 INSAR 震源参数反演
原文传递
荣县地震InSAR同震与时间序列形变初步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子豪 江利明 陈玉兴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71-676,共6页
借助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数据,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和Okada均匀滑动模型反演获得四川荣县地区三维同震形变场及荣县地震震源参数。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的断裂现象大体沿NS向,两侧沉降区域中间伴随抬升现象,最大垂... 借助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数据,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和Okada均匀滑动模型反演获得四川荣县地区三维同震形变场及荣县地震震源参数。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的断裂现象大体沿NS向,两侧沉降区域中间伴随抬升现象,最大垂直形变量约18 mm;荣县地震发震断层符合逆断层特性,断层长约9.5 km,宽约2.1 km。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技术获取该地区2018-11~2019-03各时间段的累计形变,结果发现,该区域在震前形变波动较小,地震是造成累计形变较大的主要原因,震后地表变化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SBAS-InSAR 荣县地震 三维同震形变 震源参数反演
下载PDF
Source parameters inversion of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 by combining teleseismic waveforms and local seismograms 被引量:37
9
作者 XIE ZuJun JIN BiKai +4 位作者 ZHENG Yong GE Can XIONG Xiong XIONG Cheng HSU HouTz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7期1177-1186,共10页
On April 20, 2013, a magnitude M s 7.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Lusha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and caused heavy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 Based on the local broadband waveforms in Sichuan and adjacent provinces ... On April 20, 2013, a magnitude M s 7.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Lusha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and caused heavy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 Based on the local broadband waveforms in Sichuan and adjacent provinces regional networks and teleseismic broadband records from IRIS stations, the focal mechanism and the focal depth are determined by the CAP (Cut And Paste) and its upgraded methods, CAPtele and CAPjoint,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cal mechanisms and depth from different methods are steady, and the best double couple solution derived from the joint inversion is 210°, 44°, and 91° for strike, dip, and rake angles respectively for one nodal plane and 29°, 46°, and 89° for another with 16 km focal depth and M w 6.66 moment magnitude. In order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results, a number of tests are performed based on local seismograms with different velocity models. They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bout 10 degree's fluctuation in focal mechanisms and about 2 km variation in focal depth with a complex velocity structure. Furthermore, inverted by re-sampling the teleseismic waveforms on the basis of epicentral distance, the solu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 which manifests that the teleseismic records are effective for constraining source parameters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shan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focal depth CAP metho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