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代中前期的政治结构与“霸王道杂之”的政治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赵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5-109,共5页
汉初到汉代中期政治结构的变迁,为汉代中期“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思想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所谓霸王道杂之,即在统治思想上儒、法并用,其实质是以法制为内核而“缘饰以儒术”。它既从思想上强调大一统的统治秩序,又从行政运作上兼顾依法行... 汉初到汉代中期政治结构的变迁,为汉代中期“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思想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所谓霸王道杂之,即在统治思想上儒、法并用,其实质是以法制为内核而“缘饰以儒术”。它既从思想上强调大一统的统治秩序,又从行政运作上兼顾依法行政原则。这一国策实施的结果是使政治清明、政治通道通畅、统治思想得以理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结构 独尊儒术 霸王道杂之 政治意义
下载PDF
汉宣帝时“霸王道杂之”与“纯任德教”之争考论 被引量:3
2
作者 杨生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66,共5页
西汉宣帝时发生了以"霸王道杂之"的传统制度治国,还是以"纯任德教"治国的争论。西汉初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汉武帝时"尊儒术",又非常重视法治,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指导方... 西汉宣帝时发生了以"霸王道杂之"的传统制度治国,还是以"纯任德教"治国的争论。西汉初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汉武帝时"尊儒术",又非常重视法治,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指导方针。宣帝时坚持以"霸王道杂之"的儒法结合思想治国,取得了辉煌成就。汉元帝即位"纯任德教",反对以法律刑罚治国,导致外戚专权,使强盛的西汉王朝迅速衰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汉宣帝 霸王道杂之 纯任德教
下载PDF
汉武帝集权之路:从“独尊儒术”到“霸王道杂之”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喆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8-111,共4页
虽然学术界对汉武帝是否"独尊儒术"尚有争论,但却认同汉武帝尊儒之事实,武帝尊儒的动机,是为了夺取军政大权,加强中央集权,虽然由于窦太后的反击而失败,但为其后的统一思想奠定了基础。大权在握的汉武帝并未实施"独尊儒... 虽然学术界对汉武帝是否"独尊儒术"尚有争论,但却认同汉武帝尊儒之事实,武帝尊儒的动机,是为了夺取军政大权,加强中央集权,虽然由于窦太后的反击而失败,但为其后的统一思想奠定了基础。大权在握的汉武帝并未实施"独尊儒术"之策,而是采取"霸王道杂之"之术以加强中央集权。其实,尊儒也好、"霸王道杂之"也罢,其目的都在于加强中央集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独尊儒术 霸王道杂之
下载PDF
外籍蜀官与“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民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6-121,共6页
王道和霸道是中国传统治术的两端,并且由此产生“儒生”与“文吏”二类文官群体的分类。汉代中期前后,“霸王道杂之”的政治运作模式确立,儒生、法吏并用,或者以儒术缘饰法术,此运作模式有利于帝国行政和大一统的思想控制。汉制,郡国守... 王道和霸道是中国传统治术的两端,并且由此产生“儒生”与“文吏”二类文官群体的分类。汉代中期前后,“霸王道杂之”的政治运作模式确立,儒生、法吏并用,或者以儒术缘饰法术,此运作模式有利于帝国行政和大一统的思想控制。汉制,郡国守相不用本郡国人,西汉外籍蜀官在巴蜀地区的施政带有“霸王道杂之”的色彩,使得地方基层社会逐渐被整合到国家秩序之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陷入“地方化”。西汉蜀郡太守文翁的行事具有典型意义,可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观察和分析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籍蜀官 霸王道杂之” “汉家制度” 文翁
下载PDF
“霸王道”的学理形成与学说调适 被引量:2
5
作者 曹胜高 《中原文化研究》 2014年第5期81-88,共8页
学术界习惯将汉宣帝所谓的"霸王道"解释为"霸道"和"王道"的融通。然从史料考证,先秦学者已经意识到霸道、王道不可独行,开始分析二者之别,并试图融合二者之长。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霸王之道",... 学术界习惯将汉宣帝所谓的"霸王道"解释为"霸道"和"王道"的融通。然从史料考证,先秦学者已经意识到霸道、王道不可独行,开始分析二者之别,并试图融合二者之长。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霸王之道",便是兼容了力政与德政的优长,作为"以霸称王"的学理支撑。故"霸王道杂之"是对"霸王之道"的延展,也是霸道与王道基础上兼容诸多学说而形成的综合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道 本义 学理形成 学说调适
下载PDF
略论汉武帝集权之术——以尊儒和霸王道杂之为主
6
作者 孙喆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5年第1期61-66,共6页
尊儒和霸王道杂之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上台伊始的汉武帝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尊儒活动,尊儒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思想基础;大权在握后,汉武帝并未实行儒术独尊之策而是采取了霸王道杂之之术,霸王道杂之的... 尊儒和霸王道杂之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上台伊始的汉武帝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尊儒活动,尊儒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思想基础;大权在握后,汉武帝并未实行儒术独尊之策而是采取了霸王道杂之之术,霸王道杂之的实施打击了地方豪强与不法王侯,加强了中央集权。总之,尊儒也好,霸王道杂之也罢,其目的都在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尊儒 霸王道杂之 中央集权
下载PDF
试论董仲舒“霸王道杂之”的治国经验
7
作者 李云凯 李彦茹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58-59,共2页
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以儒家学说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指导思想。以后历代王朝皆效仿汉制,把德治与法治有机地结合为,从而求得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 董仲舒 "霸王道杂之" 治国经验 德治 法治 西汉 儒家思想 封建统治
下载PDF
汉宣帝时期吏治考——“霸王道杂之”再认识 被引量:1
8
作者 屈涛 《文教资料》 2011年第6期100-104,共5页
对于汉宣帝时期的吏治.前人研究多集中于汉宣帝一朝所谓“王霸之争”.而较少关注当时地方行政之主体汉吏。本文以为在此变革时代中,身为“两千石”之封疆大吏.其在基层社会之实践亦是促成这一转型之重要因素。故而本文想借区域间社... 对于汉宣帝时期的吏治.前人研究多集中于汉宣帝一朝所谓“王霸之争”.而较少关注当时地方行政之主体汉吏。本文以为在此变革时代中,身为“两千石”之封疆大吏.其在基层社会之实践亦是促成这一转型之重要因素。故而本文想借区域间社会变化之异同,探讨宣帝时期吏治发展及其特点,进而分析其变化对于未来中国政治体系运作所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宣帝时期 吏治 霸王道杂之”
下载PDF
“霸王道杂之”的宏观管理思想──先秦秦汉时期治道的理论与实践
9
作者 沈星棣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12期94-98,103,共6页
“霸王道杂之”的宏观管理思想──先秦秦汉时期治道的理论与实践沈星棣人们提到管理学,往往只是联想到经济管理,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觉。其实,管理是一个广义的名同,除了经济管理外,还包括政治管理、军事管理、文化管理以及... “霸王道杂之”的宏观管理思想──先秦秦汉时期治道的理论与实践沈星棣人们提到管理学,往往只是联想到经济管理,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觉。其实,管理是一个广义的名同,除了经济管理外,还包括政治管理、军事管理、文化管理以及人才管理等等。因为人生活在群体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道杂之 秦汉时期 理论与实践 宏观管理 《管子》 法家治 专任刑罚 韩非子 政治实践 管理学
下载PDF
西汉“霸王道杂之”政治思想探略
10
作者 贾军仕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94-99,共6页
高祖刘邦立国,惩秦之弊,征询儒士治国,以太牢之礼隆重祭祀孔庙,都凸显了西汉初年在政治制度上的调整。自惠帝,高后、文景之世,在政治上执行的都是黄老无为之治。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逐步确立了一套"霸王... 高祖刘邦立国,惩秦之弊,征询儒士治国,以太牢之礼隆重祭祀孔庙,都凸显了西汉初年在政治制度上的调整。自惠帝,高后、文景之世,在政治上执行的都是黄老无为之治。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逐步确立了一套"霸王道杂之"的政治制度,其思想核心之一,就是"刑者,德之辅",儒法并用,德主刑辅。德以扬善,刑以惩恶,以德治为主,辅之以刑罚。为此后两千多年历代封建王朝奠定了基本的政治统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 刑治 霸王道
下载PDF
论汉代的“霸王道杂之”
11
作者 卫文选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2期31-38,共8页
汉代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是霸道还是王道,本来早有定论。汉宣帝刘询对汉元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表明汉代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既有霸道又有王道,是儒法兼有的。万恶的“四人帮”,为篡党夺权制造反革命舆论,对汉代的... 汉代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是霸道还是王道,本来早有定论。汉宣帝刘询对汉元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表明汉代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既有霸道又有王道,是儒法兼有的。万恶的“四人帮”,为篡党夺权制造反革命舆论,对汉代的历史肆意歪曲和捏造。胡说汉初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是“尊法反儒”,中期以后变为“尊儒反法”。现在,“四人帮”已经打倒,应还汉代这段历史的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主阶级 霸王道杂之 统治思想 刘邦 法家思想 汉元帝 汉宣帝 独尊儒术 秦王朝 汉书
下载PDF
论“霸王道杂之”
12
作者 朱大成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7年第3期114-117,共4页
在我国新兴的封建制取代腐朽的奴隶制的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出现过儒法两家的对立思想派别。儒家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正在崩溃的奴隶制而奔走乎号;法家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发展新兴的封建制而大喊大叫;儒法两宋... 在我国新兴的封建制取代腐朽的奴隶制的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出现过儒法两家的对立思想派别。儒家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正在崩溃的奴隶制而奔走乎号;法家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发展新兴的封建制而大喊大叫;儒法两宋确曾出现过尖锐激烈的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道杂之 春秋战国时期 地主阶级 奴隶制 封建制 奴隶主 利益
下载PDF
“霸王道杂之”:秦汉政治文化模式考论 被引量:8
13
作者 韩星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4-60,共7页
关键词 霸王道杂之 文化模式 考论 政治 秦汉 汉宣帝
原文传递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反映的是什么?
14
作者 侯智林 《中学历史教学》 2013年第12期29-29,共1页
2009年海南单科历史卷单选第4题:“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
关键词 霸王道杂之 制度 2009年 独尊儒术 汉武帝 历史卷 汉宣帝 周政
原文传递
霸王道杂之:中华帝国的政治架构与文化精神——基于文明论视角的宏观扫描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明 《中国政治学》 2020年第2期89-105,136,共18页
分别以个体和阶级为关键词的启蒙叙事和革命叙事都是西方中心的单线进化论,在这种意识形态里中国只是一个被定义解释的对象,其历史和内容得不到充分揭示和重视,而文明论范式则因文明体系预设而内在包含对中国历史与政治文化结构做出把... 分别以个体和阶级为关键词的启蒙叙事和革命叙事都是西方中心的单线进化论,在这种意识形态里中国只是一个被定义解释的对象,其历史和内容得不到充分揭示和重视,而文明论范式则因文明体系预设而内在包含对中国历史与政治文化结构做出把握。本文认为汉代形成的霸王道杂之正是中华文明的政治文化结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与敬天法祖崇圣儒教信仰的矛盾统一维持和塑造了两千多年的稳定和发展。近代以来这种结构的基础性和意义受到现实的冲击和理论的否定,但在今天的国际国内新情势下重新审视这一切却变得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论范式 霸王道杂之 启蒙叙事 革命叙事
原文传递
霸王道杂之——《太平经》对汉家治术的发展
16
作者 姜生 梁远东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9-168,共10页
汉宣帝刘询曾明确教示"以霸王道杂之"的"汉家"治国方略,其政治运行结构实出居阴潜御思想模式,即以君为阴、臣为阳,君居阴而御其阳(臣)的思维观念去设定和理解君臣上下关系;究其文化渊源,则与汉代天文思想中北斗&qu... 汉宣帝刘询曾明确教示"以霸王道杂之"的"汉家"治国方略,其政治运行结构实出居阴潜御思想模式,即以君为阴、臣为阳,君居阴而御其阳(臣)的思维观念去设定和理解君臣上下关系;究其文化渊源,则与汉代天文思想中北斗"居阴布阳"、北极(北辰)为"天之中"的观念密切相关。战国时期"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的申、韩法家,至此与儒道合流而为汉家所用,以图"王道"与"霸道"并用之效。《太平经》展现了这种治术在东汉的发展形态,其地方施政模型是在汉代儒生"宣明教化"观念主导下,模仿北斗统率群星模式而来,以法家"潜御"之术为内核,融汇、改造"形名"理论及阴阳"正位"等观念,从而实践了君居阴而御其阳(臣)的新模式。这一模型可谓黄老治国模式在东汉时期的"再现",其最大特色在于将"任贤"与"清净无为"融为一体,充分实践、发展了汉宣帝"以霸王道杂之"的治国秘诀,而以君、臣、民、阴、阳各正其位、治世"太平"为其最高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道杂之” 《太平经》 居阴潜御 汉代黄老之学
原文传递
魏文侯:“以霸王道杂之”的先驱——子夏弟子丛考之一
17
作者 高培华 《寻根》 2016年第1期22-25,共4页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据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下同)及唐章怀太子李贤等注《后汉书·徐防传》(中华书局,1965年)所引《史记》佚文]笔者以为,...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据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下同)及唐章怀太子李贤等注《后汉书·徐防传》(中华书局,1965年)所引《史记》佚文]笔者以为,所谓子夏“教弟子三百人”,与同篇记澹台灭明“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一样,是规模上必须小于孔子“弟子三干”的一个极言其多的概数,这是《史记》记述“圣、贤”的不同规格。子夏门下弟子既多,也像孔门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之分。本文考述的重点是其著名的政事弟子魏文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文侯 霸王道杂之 弟子 子夏 《史记》 中华书局 1959年 司马迁
原文传递
儒家分化与孔子圣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冬君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7,共7页
先秦儒家经历了三期演变,在此过程中,儒家通过分化而发展,孔子在分化中被圣化,分化的儒家各派殊途同归而回到孔子,走孔子路线,兴起儒门造圣运动,推动儒学意识形态化。与此相应的《论语》结集过程,也反映了儒家从分化到合流的某... 先秦儒家经历了三期演变,在此过程中,儒家通过分化而发展,孔子在分化中被圣化,分化的儒家各派殊途同归而回到孔子,走孔子路线,兴起儒门造圣运动,推动儒学意识形态化。与此相应的《论语》结集过程,也反映了儒家从分化到合流的某些特征,《论语》与秦汉时代精神的内在统一性,昭示着孔子圣化的历程;《论语》中的“霸王道杂之”的孔子形象,是其圣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即儒家兼刑名、合黄老实现儒学意识形态化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 异化 圣化 王化 博士儒 霸王道杂之
下载PDF
王莽变法前后知识群体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5
19
作者 阎步克 《社会科学研究》 1987年第2期49-57,共9页
在《秦政、汉政与文吏、儒生》①一文中,我曾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在社会分工的角色体系中区分出“知识分子”与“技能官吏”这两种角色,而把战国时之“文学游士”看作前者,把变法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文吏群体看成后者。秦代文吏政治全盛而知... 在《秦政、汉政与文吏、儒生》①一文中,我曾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在社会分工的角色体系中区分出“知识分子”与“技能官吏”这两种角色,而把战国时之“文学游士”看作前者,把变法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文吏群体看成后者。秦代文吏政治全盛而知识群体消歇,汉代则文吏儒生并用,二者在冲突中又趋融合,遂形成了既承担文化责任又承担行政责任的“士大夫”形态。但知识群体的历史演进过程事实上更为复杂,本文拟从秦政、西京汉政、新政与东京汉政的关系中,进一步探讨这一过程。为达其目的,本文还将引入社会学家韦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分析方法。概括地说,价值理性指涉对各种“绝对的”精神价值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群体 王莽变法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文吏 儒生 知识分子 意识形态 霸王道杂之 士大夫
下载PDF
论汉武政治的开放并非“独尊儒术”的产物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2-135,共4页
武帝时期 ,随着军功集团退出历史舞台 ,汉武帝一方面着手对汉初统治思想进行调整 ,实行“独尊儒术”的思想方针和“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方略 ;另一方面 ,为弥补军功集团衰落后留下的政治空间 ,汉武帝“博开艺能之路 ,悉延百端之学”,向... 武帝时期 ,随着军功集团退出历史舞台 ,汉武帝一方面着手对汉初统治思想进行调整 ,实行“独尊儒术”的思想方针和“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方略 ;另一方面 ,为弥补军功集团衰落后留下的政治空间 ,汉武帝“博开艺能之路 ,悉延百端之学”,向社会广招人才 ,一时间 ,“群士慕向 ,异人并出”,使汉武政治呈现出显著的开放特性。一直以来 ,学界都将武帝时期的这种政治的开放特性 ,归结为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 ,事实上 ,汉武帝独尊儒学 ,实际上是独尊《公羊》学 ,公羊学属齐学。齐学的权变特征 ,与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个性是十分合拍的。汉武用人 ,绝非“独用儒生”,所谓“博开艺能之路 ,悉延百端之学”,是汉代所崇尚的“霸王道杂之”的治国之术在取士制度上的反映 ,并不能因此将武帝政治的开放理解成“独尊儒术”的产物。充其量可以说 ,“独尊儒术”开武帝政治开放之一途。武帝政治开放归根到底是将政治从汉初军功集团的独霸状态中开放出来 ,但又并非向全社会的开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遵儒术 霸王道杂之 政治开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