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周时期古式青铜罍与华夏边缘的族群认同
1
作者 郎剑锋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87,166,共14页
在形制和装饰方面具有早期特征的32件古式青铜罍,可以划分为圆肩、折肩两类,二者分别以中原地区商末周初、西周中期的同类青铜罍为原型进行了仿制。古式青铜罍的时代从春秋早期一直延续至战国时期,分布于范围广阔的华夏边缘地区,构成了... 在形制和装饰方面具有早期特征的32件古式青铜罍,可以划分为圆肩、折肩两类,二者分别以中原地区商末周初、西周中期的同类青铜罍为原型进行了仿制。古式青铜罍的时代从春秋早期一直延续至战国时期,分布于范围广阔的华夏边缘地区,构成了一条新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结合“华夷之辨”的历史背景与族群认同理论,古式青铜罍可视为东周时期华夏边缘地区的“族群标志”。古式青铜罍象征着更加久远的时代,因而同时具有“超越本地”和“超越现实”的价值属性。古式青铜罍主要为社会上层所拥有,是东周时期华夏边缘地区存在“社会上层交流网络”的考古学证据,社会上层通过古式青铜罍等物品所代表的文化或意识形态权力来实现其“领导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式青铜罍 华夏边缘 族群认同 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社会上层交流网络
下载PDF
发扬工匠精神、用心做好修复——西周青铜罍修复记
2
作者 刘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第6期89-91,共3页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青铜器的冶铸和使用是我国悠久古国文明中重要的一页,商、西周、春秋也被史学家们称为“青铜时代”。然而,一些珍贵的文物流传至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损和病害,亟...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青铜器的冶铸和使用是我国悠久古国文明中重要的一页,商、西周、春秋也被史学家们称为“青铜时代”。然而,一些珍贵的文物流传至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损和病害,亟待专业人员对其修复和保护。文章以一件西周青铜罍的修复过程为例,简要阐述了青铜器修复的一般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旨在强调青铜器修复应遵循“保护第一,抢救为主”的原则,秉承“修旧如旧”理念,发扬工匠精神,用心修好每一件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罍 修复 工匠精神
下载PDF
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青铜罍铸造及装饰工艺研究
3
作者 寇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第24期4-7,共4页
双墩一号墓为春秋时期钟离国国君柏的墓葬,发掘工作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阚绪杭研究员担任领队,于2006年12月开工,至2008年8月完成。墓葬保存完整,出土大量随葬品,其中青铜器373件,包括2件青铜罍(lei)。其造型优美,制作工艺复杂,现藏于蚌... 双墩一号墓为春秋时期钟离国国君柏的墓葬,发掘工作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阚绪杭研究员担任领队,于2006年12月开工,至2008年8月完成。墓葬保存完整,出土大量随葬品,其中青铜器373件,包括2件青铜罍(lei)。其造型优美,制作工艺复杂,现藏于蚌埠市博物馆,为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文章以考古发掘成果及前人研究为基础,用科学的分析和比较方法,对这两件青铜罍的铸造及装饰工艺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离国 青铜罍 铸造工艺 装饰工艺
下载PDF
宾阳木荣牺耳兽面纹青铜罍
4
作者 姚镭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20期10-12,共3页
南宁博物馆展出有一件宾阳县武陵乡廖寨村木荣屯韦坡出土的牺耳兽面纹青铜罍,通过对其器形、纹饰、铸造工艺等的分析,并与同类型的青铜罍进行对比,该青铜器应是外传流入之物,推测其铸造时代应是西周中期,乃中原地区或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南宁博物馆展出有一件宾阳县武陵乡廖寨村木荣屯韦坡出土的牺耳兽面纹青铜罍,通过对其器形、纹饰、铸造工艺等的分析,并与同类型的青铜罍进行对比,该青铜器应是外传流入之物,推测其铸造时代应是西周中期,乃中原地区或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的一方诸侯或大臣祭祀祖先宗庙之用,表达缅怀先祖、祈求对宗族保佑和繁荣昌盛之意。整个器物简洁、庄严、厚重而典雅,在广西境内所发现的青铜罍中极具科学、艺术、历史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宾阳木荣 西周 兽面纹 青铜罍
下载PDF
盱眙县博物馆馆藏青铜罍的保护修复
5
作者 李瑞亮 靳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15期74-75,67,共3页
文章修复的青铜罍为盱眙县博物馆馆藏,出土时严重变形,腹部和底部部分残缺。采用便携式X荧光光谱分析、硝酸银滴定和金相组织分析等方法对青铜罍表面的锈蚀产物和金属本体进行了检测,在此基础上,采用清洗、整形、补配、焊接、缓释、做... 文章修复的青铜罍为盱眙县博物馆馆藏,出土时严重变形,腹部和底部部分残缺。采用便携式X荧光光谱分析、硝酸银滴定和金相组织分析等方法对青铜罍表面的锈蚀产物和金属本体进行了检测,在此基础上,采用清洗、整形、补配、焊接、缓释、做旧等青铜器修复技术对其进行了保护修复,再现了青铜罍历史风貌,满足了展览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罍 青铜器修复 整形
下载PDF
关于四川彭州竹瓦街出土“列罍”问题的再研究
6
作者 张懋镕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0,共6页
20世纪50年代后,四川彭县竹瓦街的两处窖藏出土过两批青铜罍。第一批在1959年,一号窖藏出土五件青铜罍;第二批在1980年,二号窖藏出土四件青铜罍。冯汉骥认为一号窖藏出土的五件青铜罍可视之为列罍,而后赵殿增赞同冯汉骥的观点,并认为二... 20世纪50年代后,四川彭县竹瓦街的两处窖藏出土过两批青铜罍。第一批在1959年,一号窖藏出土五件青铜罍;第二批在1980年,二号窖藏出土四件青铜罍。冯汉骥认为一号窖藏出土的五件青铜罍可视之为列罍,而后赵殿增赞同冯汉骥的观点,并认为二号窖藏原来应为五件,由于某种原因有一件未埋入坑中。本文认为竹瓦街的青铜罍不符合所谓“列罍”标准。从理论上来说,窖藏铜器的性质不同于墓葬铜器,组合关系不可信,利用窖藏资料来研究青铜器的组合关系,是有风险的。从实际情况来看,竹瓦街一号窖藏出土五件罍,二号窖藏出土四件罍,已经显示出两处出土罍的数量不同,而且其中有成双成对的三组罍,也明显不符合“列器”的规则。况且,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竹瓦街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有出土所谓“列罍”的考古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瓦街 窖藏 青铜罍 列器
下载PDF
东周青铜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孙贤 井中伟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1-137,共7页
东周青铜罍并非直接继承自西周青铜罍。青铜罍在西周中期以后逐渐走向消亡,西周晚期周王室式微,商式酒器重新开始流行,青铜罍也在东周时期复兴于海岱地区。青铜罍在春秋时期比较繁盛,战国时期青铜罍的使用趋于衰落,这主要是受到青铜壶... 东周青铜罍并非直接继承自西周青铜罍。青铜罍在西周中期以后逐渐走向消亡,西周晚期周王室式微,商式酒器重新开始流行,青铜罍也在东周时期复兴于海岱地区。青铜罍在春秋时期比较繁盛,战国时期青铜罍的使用趋于衰落,这主要是受到青铜壶兴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 青铜罍 海岱地区 东夷族群
原文传递
周代边地青铜罍研究
8
作者 孙贤 《地域文化研究》 2023年第5期96-102,共7页
以喀左北洞村二号窖藏坑出土铜罍为代表的边地青铜罍,在西周初期流行于辽西地区、随枣走廊及成都平原等边缘地区,这些铜罍可能都是产自随枣走廊。春秋早期边地青铜罍继续在边缘地区流行,通过对比边地青铜罍在不同时期的分布情况可以看... 以喀左北洞村二号窖藏坑出土铜罍为代表的边地青铜罍,在西周初期流行于辽西地区、随枣走廊及成都平原等边缘地区,这些铜罍可能都是产自随枣走廊。春秋早期边地青铜罍继续在边缘地区流行,通过对比边地青铜罍在不同时期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辽西地区及成都平原的文化传承,以及随枣走廊地区文化边界向外围的退散。西周初期、春秋早期边地青铜罍的流行和衰亡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在中心文化动荡时兴起,最后消失于文化融合的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地区 青铜罍 西周初期 春秋早期
原文传递
三星堆出土青铜尊罍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含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孙岩 《四川文物》 2004年第3期22-29,共8页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容器数量虽少 ,但意义很大 ,为祭祀坑的年代断定提供了较可靠的参考 ,并为探析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关键词 三星堆 青铜 青铜罍 中原文化
下载PDF
巴蜀青铜重器“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
10
作者 张鸶鸶 《福建茶叶》 2020年第4期394-394,共1页
四川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现为国家一级文物,其造型独特、气势宏大、纹饰精美,铸造工艺高超,以其显著的地域性和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成为巴蜀青铜礼器的重要代表。
关键词 巴蜀青铜 青铜 青铜罍
下载PDF
青铜的起源与发展
11
作者 孙贤 井中伟 《草原文物》 2023年第2期85-90,共6页
青铜■是西周时期新出现的青铜器类,根据自名器对西周晚期典型青铜■进行形制分析后,认为青铜■是起源于西周早中期的同型陶器,西周中期就已经出现青铜■,西周晚期发展出了周原式和东夷式两类青铜■。春秋时期,青铜■的名称发生了变化,... 青铜■是西周时期新出现的青铜器类,根据自名器对西周晚期典型青铜■进行形制分析后,认为青铜■是起源于西周早中期的同型陶器,西周中期就已经出现青铜■,西周晚期发展出了周原式和东夷式两类青铜■。春秋时期,青铜■的名称发生了变化,汉淮地区将青铜折肩罍也统称为■。青铜■的起源、发展是相对独立的,应与青铜罍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 青铜罍 周原 东夷
下载PDF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青铜尊、罍的使用方法 被引量:4
12
作者 乔丹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7-82,共6页
青铜尊、罍是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的数量最多的容器类青铜器。通过对尊、罍内部遗物和祭祀坑内其他相关出土物的分析,进而与同时期的中原殷商文化、同区域的成都平原其他文化,分别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可推断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青铜尊、... 青铜尊、罍是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的数量最多的容器类青铜器。通过对尊、罍内部遗物和祭祀坑内其他相关出土物的分析,进而与同时期的中原殷商文化、同区域的成都平原其他文化,分别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可推断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青铜尊、罍并不作为酒器使用,应是祭祀礼器。其使用方法之一就是让人将尊顶在头上向神灵献祭,而献祭物品就是海贝、象牙珠等从其他地区贸易交换来的珍贵物品。三星堆遗址先民虽然有使用一些与中原地区器型相似的器物,但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导致使用方法会有所不同,这在年代更晚的滇文化中也有类似现象可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祀坑 青铜 青铜罍 祭祀礼器
原文传递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新考
13
作者 宋亦箫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59-169,共11页
三星堆2号器物坑出土了3件青铜纵目面具,新发现的8号坑出土了1件青铜顶尊撑罍蛇身纵目神像,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双眼中都伸出圆柱状纵目。这样的纵目,是雷神目光如电如炬的形象表达。这些纵目面具和神像,是蜀人祖先神也是雷神的蚕丛... 三星堆2号器物坑出土了3件青铜纵目面具,新发现的8号坑出土了1件青铜顶尊撑罍蛇身纵目神像,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双眼中都伸出圆柱状纵目。这样的纵目,是雷神目光如电如炬的形象表达。这些纵目面具和神像,是蜀人祖先神也是雷神的蚕丛的像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 青铜纵目面具 青铜顶尊撑蛇身纵目神像 蚕丛雷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