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互联网+”的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对促进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程冬梅 唐可欣 +2 位作者 曾维斯 谢利君 楚鑫 《四川中医》 2024年第7期213-217,共5页
目的:探讨“互联网+”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在促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1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延续性护理,试验组... 目的:探讨“互联网+”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在促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1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延续性护理,试验组实施“互联网+”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进行管理。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周、4周、8周及12周瘘静脉血管内径及血管壁厚度,两组内瘘成熟时间,两组内瘘成熟时间及首次透析吻合口自然血流量,术后3、6月透析吻合口自然血流量。结果:两组术后2周、4周、8周的血管内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周的血管内径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透析吻合口自然血流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月透析吻合口自然血流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医院-社区-家庭 中西医结合 自体动静脉内瘘 成熟
下载PDF
PD-1抗体联合胸腺肽α1、肝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陈午盛 贾志强 +2 位作者 马立伟 刘琼 段玉松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653-657,共5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联合胸腺肽α1、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2年8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介入医学科治疗的原发性肝癌合并PVTT患者5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联合胸腺肽α1、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2年8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介入医学科治疗的原发性肝癌合并PVTT患者5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D-1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给予胸腺肽α1与HAIC治疗,PD-1组给予PD-1抗体联合胸腺肽α1、HAIC治疗。比较2组患者客观缓解率、肝功能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指标。结果PD-1组的客观缓解率高于对照组(48.00%vs.20.00%,χ^(2)/P=4.367/0.037)。治疗6周、12周后,2组Alb均升高,TBil、ALT均降低,且治疗12周后PD-1组升高/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t/P=2.897/0.006、3.424/<0.001、2.658/<0.001);2组患者甲胎蛋白(AF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均降低,且治疗12周后PD-1组低于对照组(t/P=3.934/<0.001、5.992/<0.001);2组患者CD8^(+)均降低,CD4^(+)/CD8^(+)均升高,且治疗12周后PD-1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t/P=3.110/<0.001、2.414/0.020)。结论PD-1抗体联合胸腺肽α1、HAIC治疗能够改善原发性肝癌合并PVTT患者的肝功能和免疫功能,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延缓肿瘤进展,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静脉癌栓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 胸腺肽Α1 动脉灌注化疗 疗效
下载PDF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支持中支气管镜的应用价值
3
作者 李春香 龚霄雷 +2 位作者 徐卓明 柳立平 朱丽敏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4年第3期183-187,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后患儿因循环衰竭在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A ECMO)支持下完成支气管镜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CHD术后V-A ECMO支持的患儿,按照... 目的回顾性分析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后患儿因循环衰竭在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A ECMO)支持下完成支气管镜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CHD术后V-A ECMO支持的患儿,按照是否行支气管镜分为行支气管镜组(A组)及未行支气管镜组(B组)。结果共纳入101例,A组患儿42例(41.6%)。行支气管镜的中位数时间为ECMO支持第5天。相比较B组患儿,A组患儿ECMO持续时间长,肺不张及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但撤离ECMO后的机械通气时间较B组患儿缩短,两组在ICU总滞留时间及死亡率方面无差异。ECMO期间肺不张发生率在所有患儿中达49.5%,A组患儿37例,B组13例;肺不张开始中位数时间为ECMO支持第3天。肺部感染总发生率为54.5%,A组患儿30例,B组患儿25例。在A组患儿中,支气管镜发现支气管受压或狭窄15例,占比35.7%;发现痰栓阻塞者24例,占比57.1%;其中12例患儿在ECMO撤离实验中表现低氧血症,予以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后呼吸机通气条件下降,次日再次行撤离实验过程顺利,最终成功撤离ECMO。42例支气管镜检查中2例有轻微气道出血、肺出血,无ECMO流量变化、循环波动、气胸等并发症。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送检标本发现致病微生物者22例。结论ECMO期间支气管镜是安全的,支气管镜有益于小儿CHD术后V-A ECMO支持患儿的肺部并发症的诊疗,缩短了V-A ECMO患儿ECMO撤离后的机械通气时间,而且对ECMO的成功撤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术后 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下载PDF
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对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评估价值及风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许小兰 窦斌 +3 位作者 杨斐 魏文鑫 朱晓宁 刘征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模式对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的评估价值及风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HAPVF和非HAPVF患者各60例,分别为HAPVF组和非HAPVF组,行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比较2组临床指标及CT征象差异。以DSA为金标准,对比... 目的:探讨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模式对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的评估价值及风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HAPVF和非HAPVF患者各60例,分别为HAPVF组和非HAPVF组,行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比较2组临床指标及CT征象差异。以DSA为金标准,对比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双动脉期对HAPVF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对HAPVF分型的诊断准确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APVF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预测HAPVF的价值。结果:双动脉期诊断HAPVF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分型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单独2期(均P<0.05)。2组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均是HAPVF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单因素预测HAPVF效果最好的是包膜类型,其次是门静脉癌栓,再次是肝癌大小。综合多因素联合预测分析显示,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预测效果最好。结论: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模式对HAPVF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较高,且在HAPVF分型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HAPVF的临床及影像学征象具有一定特点,其中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均是HAPVF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预测效果最好,能为临床及时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脉期增强扫描 动脉-静脉 评估价值 风险因素
下载PDF
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
作者 康颖 陈渊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5-570,共6页
目的:构建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专科护理质量的持续提升。方法:以“三维质量评价模型”为基础框架,通过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德尔菲法构建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 目的:构建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专科护理质量的持续提升。方法:以“三维质量评价模型”为基础框架,通过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德尔菲法构建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00%和93.33%,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96和0.923,Kendall’s W值分别为0.194和0.256(P<0.001)。构建的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结论:构建的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既可为医院管理部门的专科护理质量评价和管理提供参考,又可为专科护理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腔静脉-动脉吻合术 护理质量 评价指标 护理管理
下载PDF
1例心源性休克患者行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护理
6
作者 黄蓉 张瑛 +10 位作者 祁文 肖华业 杨仕权 罗自维 蓝小燕 张江银 樊杭 覃惠娟 杨永 朱太约 何婷 《内科》 2024年第3期339-344,共6页
总结1例心源性休克患者行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护理经验。通过建立术前置管团队和团队内循证护理小组,并及时治疗VA-ECMO术后并发症,在多学科协同下,护理小组从循证角度对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 总结1例心源性休克患者行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护理经验。通过建立术前置管团队和团队内循证护理小组,并及时治疗VA-ECMO术后并发症,在多学科协同下,护理小组从循证角度对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动态监测、精细化液体管理、凝血功能管理、感染防控管理以及VA-ECMO撤机护理。经过精心的专科护理,患者病情好转,顺利撤机,于进入ICU后的第8天转入普通病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休克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循证护理 护理经验
下载PDF
经皮置管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支持撤机后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7
作者 郭燕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5期2721-2727,共7页
目的分析经皮置管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支持(V-A ECMO)撤机后的血管事件和发生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77例成功撤机的V-A ECMO患者。将发生血管事件患者纳入病例组,未发生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 目的分析经皮置管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支持(V-A ECMO)撤机后的血管事件和发生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77例成功撤机的V-A ECMO患者。将发生血管事件患者纳入病例组,未发生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V-A ECMO撤机后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2015—2023年,共有124例患者成功撤机,其中77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15例(15/77,19.48%)发生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CaDVT);7例出现动脉血管并发症(9/77,9.09%),其中3例为下肢动脉闭塞,涉及双侧胫前动脉、双侧胫后动脉远端和足背动脉节段,2例为股动脉血栓,均接受了动脉取栓术,2例为股动脉瘤。年龄≥60岁、ECMO前6 h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ECMO运行时间、ECMO撤机后感染与血管并发症相关。结论V-A ECMO患者撤机后的血管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和动脉并发症。年龄≥60岁、ECMO运行时间和ECMO撤机后感染是撤机后发生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动脉 体外膜氧合 撤机 血管事件 相关因素
下载PDF
基于失效模式-效应分析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宫颈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化疗患者的护理效果
8
作者 李卉 解婷 +1 位作者 赵晶晶 赵蕾 《生命科学仪器》 2024年第2期210-212,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效应分析(H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在宫颈癌患者接受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3年1月-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接受PICC化疗的120例宫颈癌患...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效应分析(H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在宫颈癌患者接受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3年1月-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接受PICC化疗的12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H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化疗期间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期间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H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宫颈癌患者在接受PICC化疗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效应分析 宫颈癌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早期容量平衡对重症心源性休克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志林 龙宏宇 黄小勇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4期48-50,共3页
目的 探讨早期容量平衡对重症心源性休克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2022年11月期间在漳州正兴医院接受VA-ECMO治疗患者的临床... 目的 探讨早期容量平衡对重症心源性休克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2022年11月期间在漳州正兴医院接受VA-ECMO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86例VA-ECMO治疗≥3 d的重症心源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存活与死亡情况,并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前72 h容量平衡情况。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前72 h容量平衡结果分为正平衡组和负平衡组,分析2组患者基本情况,联合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以及有创机械通气情况。结果 不同预后患者48~72 h容量平衡及前72 h总容量平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平衡组和负平衡组患者CRRT、有创机械通气使用率及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72 h,每24 h容量正平衡组和负平衡组患者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容量平衡对接受VA-ECMO治疗重症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可产生一定的影响,前72 h总容量平衡呈负平衡的患者存活率较正平衡患者高,需联合CRRT或有创机械通气的概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心源性休克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 早期容量平衡
下载PDF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早期容量超负荷的管理效果研究
10
作者 杨洁梅 孙娜 +2 位作者 朱逸凡 刘亚平 马力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7-982,共6页
目的:评价基于ABC管理法的容量管理对心力衰竭的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患者早期容量超负荷的作用,为VA-ECMO患者的容量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19年3月... 目的:评价基于ABC管理法的容量管理对心力衰竭的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患者早期容量超负荷的作用,为VA-ECMO患者的容量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4年3月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接受VA-ECMO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19年3月至2021年11月接受常规容量管理的19例患者为对照组,以2021年12月至2024年3月接受ABC容量管理法的19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VA-ECMO治疗3天的容量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累计液体平衡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升高幅度更大(P=0.020),脑钠肽水平降低幅度更大(P=0.002);两组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第3天比第2天明显降低(P=0.033)。结论:应用ABC容量管理法可降低VA-ECMO患者早期容量负荷,有效改善心功能,加快肾功能的恢复,从而降低肺水肿、急性肾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量管理 ABC管理法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 早期容量超负荷 心力衰竭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与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治疗心源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肖婧一 朱佳佳 +1 位作者 陈立颖 刘宝利 《中国医药》 2024年第10期1558-1562,共5页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导致全身灌注不足和组织缺氧的临床综合征,是心脏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是目前用于心源性休克治疗的两种主要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已成为帮助患者度过心功能失代...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导致全身灌注不足和组织缺氧的临床综合征,是心脏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是目前用于心源性休克治疗的两种主要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已成为帮助患者度过心功能失代偿危险期的“桥梁”治疗手段,但其最佳应用时机和临床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本文对近年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治疗心源性休克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休克 机械循环支持 动脉内球囊反搏 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
下载PDF
预防性限流在肱动脉-头静脉内瘘中的应用
12
作者 王珏 郑烜 +2 位作者 朱亚瑾 祝国宁 陆明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3-631,共9页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肱动脉-头静脉内瘘术中使用预防性限流环对术后高流量相关并发症以及通畅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至2022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接受治疗的所有因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建立肱动脉-头...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肱动脉-头静脉内瘘术中使用预防性限流环对术后高流量相关并发症以及通畅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至2022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接受治疗的所有因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建立肱动脉-头静脉内瘘的患者资料。其中43例在术中使用血管缝线于吻合口近旁的静脉上套一个4~5 mm的线圈作为限流环(限流组),42例未使用上述限流环(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随访1~5年。比较两组血透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动静脉内瘘动脉瘤、血栓、流量过高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吻合口旁1 cm内静脉狭窄、头静脉弓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动静脉内瘘自然血流量,吻合口内径,吻合口附近静脉血管内径以及内瘘的初级通畅率、辅助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动静脉内瘘通畅率的影响因素以及限流环对术后各因素的影响。结果:超声结果显示,限流组术后3个月限流环部位的血管内径为(3.7±0.6)mm,小于同期对照组吻合口旁静脉最小部位的内径(4.1±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6,P<0.01)。与对照组比较,限流组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降低(均P<0.05),动静脉内瘘自然血流量、吻合口内径均减少(均P<0.05);术后6、12、24个月时初级通畅率和辅助初级通畅率均增加(均P<0.05),但次级通畅率无明显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术后3个月动静脉内瘘自然血流量是初级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使用限流环是初级通畅率的独立保护因素(P<0.01或P<0.05);使用限流环与6、12个月吻合口内径、动静脉内瘘自然血流量以及与头静脉弓狭窄、动脉瘤的发生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在肱动脉-头静脉内瘘术中使用预防性限流环可以限制吻合口径和术后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减少头静脉弓狭窄、高血流量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使动静脉内瘘有更高的初级通畅率,延长了内瘘的再次干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静脉内瘘 限流环 并发症 狭窄 通畅率
下载PDF
桡动脉近肘部管径、年龄及eGFR联合预测桡动脉-头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
13
作者 丛瑞 于文涛 石莎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74-80,共7页
目的研究影响桡动脉-头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RCAVF)成熟因素,联合显著相关因素预测成熟可能性。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次行RCAVF手术并成功患者257例,其中男性169例,女性88例;年龄24~90岁,平均年龄5... 目的研究影响桡动脉-头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RCAVF)成熟因素,联合显著相关因素预测成熟可能性。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次行RCAVF手术并成功患者257例,其中男性169例,女性88例;年龄24~90岁,平均年龄59.4岁;病程0.81~5.00年,平均病程3.53年;高血压217例(84.4%),糖尿病166例(64.6%)。术前行血管超声检查,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及肾脏疾病)及血清学指标[尿素、肌酐、尿酸、胱抑素C及肾小球滤过率(e GFR)]。术后连续6个月随访RCAVF成熟情况,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CAVF成熟因素,获取显著性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获得曲线下面积(AUC)、最佳临界值、灵敏度及特异度。根据最佳临界值,将多因素差异有统计意义的指标采用联合方式,获得联合诊断效能。结果行左前臂造瘘者210例(81.7%),右前臂造瘘者47例。RCAVF术后均获得成功。随访6个月内达到临床成熟者为182例,未达到临床成熟者为75例。RCAVF未成熟组年龄、eGFR高于成熟组(年龄:P=0.036;eGFR:P=0.008),而RCAVF成熟组桡动脉近腕部管径及桡动脉近肘部管径、肌酐均高于未成熟组(桡动脉近腕部及近肘部管径均P<0.001;肌酐:P=0.002),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桡动脉近腕部及近肘部管径、头静脉近肘部管径、肌酐、e GFR与RCAVF成熟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eGFR为RCAVF成熟阻碍因素,桡动脉近肘部管径为促进因素(P<0.05)。采取联合预测,获得最高AUC值为0.661,最高特异度可达94.29%,最高灵敏度可达96.00%。结论将桡动脉近肘部管径、年龄与eGFR三者联合预测RCAVF成熟,可获取较好的诊断效能、灵敏度及特异度,为评估患者是否适合采用RCAVF进行透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 超声检查 临床资料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白蛋白比值与接受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急性暴发性心肌炎患儿院内死亡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14
作者 周晶晶 邵钧捷 +4 位作者 岳帅 闫浩杰 史树锦 洪小杨 张然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66,共8页
目的探究红细胞分布宽度-白蛋白比值(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to albumin ratio,RAR)与接受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支持的急性暴发性心肌炎(acute fulminant myocardit... 目的探究红细胞分布宽度-白蛋白比值(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to albumin ratio,RAR)与接受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支持的急性暴发性心肌炎(acute fulminant myocarditis,AFM)患儿院内死亡风险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22年8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及其他6个ECMO中心因AFM接受VA-ECMO治疗的患儿125例。根据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确定RAR截断值,并分为RAR<0.38组和RAR≥0.38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评估RAR与院内死亡风险的关联性。结果研究期间36例(28.8%)患儿发生院内死亡。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RAR每增加1个标准差,院内死亡风险增加93%(OR=1.93,95%CI:1.1~3.39,P=0.022)。与RAR<0.38组相比,RAR≥0.38的院内风险增加6.5倍(OR=7.5,95%CI:1.85~30.32,P=0.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显示,RAR与院内死亡风险之间存在正线性关系(Pnonlinear=0.325)。亚组分析发现,性别与RAR在评估院内死亡发生风险上存在交互作用。结论RAR升高与AFM患儿VA-ECMO院内死亡高风险相关,提示RAR可能是临床预后判断的新型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 急性暴发性心肌炎 红细胞分布宽度 白蛋白
下载PDF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高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刘欢 周金花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1期1016-1020,共5页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是一项用于治疗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患者的体外循环技术。它通过模拟心肺功能,提升血氧水平,减轻心脏负荷,在处理肺动脉高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临时生命支持手段,可对心肺功能衰竭的肺动脉高压患...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是一项用于治疗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患者的体外循环技术。它通过模拟心肺功能,提升血氧水平,减轻心脏负荷,在处理肺动脉高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临时生命支持手段,可对心肺功能衰竭的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短期治疗,延长治疗时间,推动病情好转,为肺血管修复和重建提供契机。VA-ECMO在不同类型的肺动脉高压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挽救患者生命,减少永久性心肺功能损伤。现对VA-ECMO在肺动脉高压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 动脉高压 体外循环技术
下载PDF
外周灌注指数、血乳酸、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与动脉-中心静脉氧含量差比值对脓毒症液体复苏预后的评估价值
16
作者 徐美玲 吴婉君 容永璋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33-36,41,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灌注指数(PI)、血乳酸(Lac)和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与动脉-中心静脉氧含量差比值(Pv-aCO_(2)/Ca-vO_(2))对脓毒症液体复苏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江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 目的探讨外周灌注指数(PI)、血乳酸(Lac)和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与动脉-中心静脉氧含量差比值(Pv-aCO_(2)/Ca-vO_(2))对脓毒症液体复苏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江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中心静脉导管进行液体复苏。根据患者28 d预后分为存活组58例和死亡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复苏6 h后的PI、Lac、Pv-aCO_(2)/Ca-vO_(2)。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I、Lac、Pv-aCO_(2)/Ca-vO_(2)对脓毒症液体复苏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存活组复苏6 h后的PI高于死亡组,Lac、Pv-aCO_(2)/Ca-vO_(2)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Lac、Pv-aCO_(2)/Ca-vO_(2)预测脓毒症液体复苏不良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66.67%、75.00%、79.17%,特异度分别为87.93%、86.21%、91.38%,截断值分别为0.350、4.625、1.720。联合预测的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94.83%(AUC=0.962)。结论PI、Lac、Pv-aCO_(2)/Ca-vO_(2)评估对脓毒症液体复苏治疗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液体复苏 外周灌注指数 血乳酸 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 动脉-中心静脉氧含量差
下载PDF
应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成人患者预防肢体缺血的证据总结
17
作者 王冰寒 蒙斯雅 +3 位作者 韩建强 刘宇亭 霍晓旭 祁梦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3期28-33,共6页
目的检索、评价并总结应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成人患者预防肢体缺血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按照“6S”证据模型在国内外数据库自上而下进行证据检索,包括临床决策、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m... 目的检索、评价并总结应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成人患者预防肢体缺血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按照“6S”证据模型在国内外数据库自上而下进行证据检索,包括临床决策、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等,由3名研究员对文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证据提取和证据汇总。检索时限为2014年6月30日至2024年6月30日。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指南2篇,临床决策1篇,专家共识5篇,系统评价4篇,随机对照试验1篇,从血管选择、导管选择、设备管理、血压和体温管理、抗凝管理、早期监测与评估、分级管理等7个方面汇总了21条证据。结论该研究总结了应用VA-ECMO成人患者预防肢体缺血的最佳证据,可为医护人员针对VA-ECMO肢体缺血并发症的预防实施科学有效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 成人患者 肢体缺血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学
下载PDF
亚低温联合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及预后的影响
18
作者 任晓飞 耿颖 +2 位作者 刘娜 甄运钰 芮淑红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637-640,共4页
目的探究亚低温联合高压氧(HBO)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神经功能、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河北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STBI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BO... 目的探究亚低温联合高压氧(HBO)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神经功能、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河北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STBI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BO组和联合组,其中HBO组采用HBO空气加压舱进行治疗,联合组在HBO组的基础上联合亚低温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B)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用美国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血气分析仪测定患者的动脉氧含量(CaO_(2))和颈内静脉氧含量(CjvO_(2));用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估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疗效、S-100B水平、NSE水平、NIHSS评分、Da-jvO_(2)、GOS评分的变化。结果联合组和HBO组的S-100B、NSE水平、NIHSS评分、Da-jvO_(2)在治疗后均降低;且治疗后联合组的S-100B、NSE水平、NIHSS评分、Da-jvO_(2)均低于HBO组;联合组治疗6个月后,预后良好的患者比例高于HBO组。结论亚低温联合HBO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Da-jvO_(2)及预后,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高压氧 重型颅脑损伤 神经功能 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 预后
下载PDF
混合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联合下腔静脉直径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
19
作者 顾雯 江怡 胡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3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混合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_(2))联合下腔静脉直径(IVCD)指导脓毒性休克(SS)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S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观察组(n=4... 目的:探讨混合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_(2))联合下腔静脉直径(IVCD)指导脓毒性休克(SS)患者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S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观察组(n=41);对照组行3 h集束化液体复苏,观察组于Pcv-aCO_(2)联合IVCD指导下行液体复苏;比较两组复苏相关指标、6 h复苏达标率与乳酸清除率、复苏6 h与24 h液体总入量、机械通气时间与急性肺水肿发生率。结果:复苏6、24 h,观察组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均高于对照组,乳酸(La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 h复苏达标率与乳酸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6、24 h,观察组液体总入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急性肺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v-aCO_(2)联合IVCD指导SS患者行液体复苏可提高复苏达标率,减少液体总入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且可降低急性肺水肿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混合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 下腔静脉直径 液体复苏
下载PDF
1例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病人的多学科专业化护理
20
作者 韩琳秋 沈鸣雁 陶丽燕 《全科护理》 2024年第4期778-780,共3页
总结1例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病人的多学科专业化护理。护理要点:组建多学科护理团队,做好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护理及止血术配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重点落实急性肝功能衰竭护理,采取中西医结合措施管理顽固性腹腔积液,分阶... 总结1例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病人的多学科专业化护理。护理要点:组建多学科护理团队,做好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护理及止血术配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重点落实急性肝功能衰竭护理,采取中西医结合措施管理顽固性腹腔积液,分阶段开展心理护理及非药物睡眠管理。经过多学科专业化护理,病人于住院54 d后出院,随访1个月,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动脉-静脉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