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3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基因解码与非遗保护双重视角下豫南民间美术建档研究
1
作者 徐珊珊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5,共5页
在文化基因解码与非遗保护双重视角下,豫南民间美术建档具有传承地域文化、重塑历史记忆、提振地区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重要意义。经调查分析,豫南民间美术建档服务现状具有非遗档案化意识欠缺、缺乏统一规范标准、资料收集具有难度、数... 在文化基因解码与非遗保护双重视角下,豫南民间美术建档具有传承地域文化、重塑历史记忆、提振地区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重要意义。经调查分析,豫南民间美术建档服务现状具有非遗档案化意识欠缺、缺乏统一规范标准、资料收集具有难度、数字化人文资源共享程度较低等现实短板。根据现状可提供以下有效对策以提升建档服务:一是建立政策标准,多方组织协同;二是广泛征集资料,做到应采尽采;三是进行信息科学整合,完成鉴定归档;四是实现数字化人文资源共享,优化建档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基因 基因解码 非遗保护 豫南民间美术 建档服务 数字资源 共建共享
下载PDF
在地化情感结构的坚守与偏离——我国非遗保护实践的正负值审视与省思
2
作者 詹娜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采用的是自上而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方参与行政模式,其中既有对文化多样性宗旨的正向坚守,也存在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内涵的负向偏离和悬置,尤其是“标准化”的操作路径,使进入官方认可体系后的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采用的是自上而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方参与行政模式,其中既有对文化多样性宗旨的正向坚守,也存在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内涵的负向偏离和悬置,尤其是“标准化”的操作路径,使进入官方认可体系后的非遗不可避免地衍生出新的话语霸权、官僚体系和权力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原本带有生命实践性质的文化事象,被不断地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其情感结构内核特质减弱,符号标识利益作用凸显。只有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质性内核——情感结构,突出在地化的文化持有群体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更好地回应文化持有群体的心理诉求,推动文化多样性的持续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构建当代社会文明和民众美好生活的优质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质性内核 在地化 情感结构 正负值审视
下载PDF
非遗保护与交叉学科之非遗学——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新时代·新学科·新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论坛”的发言
3
作者 陶立璠 《非遗传承研究》 2024年第1期18-21,共4页
21世纪以降,非遗保护成为中国政府推动传统文化保护的策略,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中国非遗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和20多年前不同的是,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此时的中国,已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先后公布了国家级... 21世纪以降,非遗保护成为中国政府推动传统文化保护的策略,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中国非遗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和20多年前不同的是,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此时的中国,已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先后公布了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认定了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同时确立了国家文化遗产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凡此种种,不仅体现着非遗概念的深入人心,而且使非遗保护有了可操作、可持续传承。这一切迫切需要非遗和非遗保护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交叉学科之非遗学建设,显得非常及时和必要。文章就非遗、非遗保护和新兴的交叉学科非遗学做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非遗保护 非遗
下载PDF
非遗保护视野下的滩头年画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4
作者 李韧 《天工》 2024年第6期48-50,共3页
以非遗保护为视角,针对滩头年画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进行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研究。通过探索滩头年画的历史渊源和传统技艺,以及当前滩头年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旨在挖掘滩头年画的文化内涵,通过创新设计滩头年画文创产品,实现非遗保护与... 以非遗保护为视角,针对滩头年画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进行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研究。通过探索滩头年画的历史渊源和传统技艺,以及当前滩头年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旨在挖掘滩头年画的文化内涵,通过创新设计滩头年画文创产品,实现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地调研、文献分析、访谈等,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材料,最终形成了一系列滩头年画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案。结果显示,非遗保护视野下的滩头年画文创产品创新设计,不仅可以推动滩头年画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经济的繁荣和品牌形象的塑造,对滩头年画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和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 滩头年画 文创产品 创新设计
下载PDF
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的非遗保护新思考
5
作者 王彬 《华章》 2024年第10期0159-0161,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本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考和新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新探索。从新时代党的建设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本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考和新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新探索。从新时代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将新时代党的建设与民族复兴紧密结合,将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统领全篇。这些创新性举措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的积极探索和有效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党的二十大精神 新思考
下载PDF
从文化立场到人的立场:解析非遗保护中人的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常国毅 马知遥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82,155,共10页
非遗保护就其本质而言是属人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非遗保护研究的视域有助于非遗保护从单纯的文化立场过渡到基于人的立场的多维展开。在新时代的语境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指向一种文化存在形态和发展模式的现代转... 非遗保护就其本质而言是属人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非遗保护研究的视域有助于非遗保护从单纯的文化立场过渡到基于人的立场的多维展开。在新时代的语境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指向一种文化存在形态和发展模式的现代转变,更深层次的目的则指向人的现代化。文化的表征凸显的是深层次的人的问题,立足于人的问题才能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非遗保护的全新思维和全局性变革。从人的问题重新审视非遗保护,把文化精神的抽象性、理论性问题安置在人的实践性问题中加以解决。马克思主义人学在这一求索过程中与非遗保护的深层互嵌既是历史传承之必然,也是时代发展之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文化立场 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人学
下载PDF
非遗保护视域下区域民俗体育发展传承研究——以浙江线狮运动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燕彬 《浙江体育科学》 2024年第2期83-86,共4页
浙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理位置的省份,其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体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常态下,该地域特色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值得普遍关注,研究以浙江线狮运动为切入点,分析提出唤醒... 浙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理位置的省份,其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体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常态下,该地域特色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值得普遍关注,研究以浙江线狮运动为切入点,分析提出唤醒民众文化自觉、扩大群众参与基础、建立民俗体育保护区等实践措施,旨在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浙江等区域特色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区域文化 民俗体育 浙江线狮 传承发展
下载PDF
非遗保护视角下传统陶瓷工坊文化基因图谱构建——以罗山土陶基地为例
8
作者 张涵 刘文佳 裴赓 《河南科学》 2024年第7期977-986,共10页
在现代工业的冲击和市场需求的压缩下,传统陶瓷制作技艺面临着逐渐衰弱的局面.为保护和传承该技艺,现将文化基因理论引入传统陶瓷工坊研究,通过对符合研究要求的3个国内既有传统陶瓷工坊案例进行调研和特征解构分析,识别其文化基因,并... 在现代工业的冲击和市场需求的压缩下,传统陶瓷制作技艺面临着逐渐衰弱的局面.为保护和传承该技艺,现将文化基因理论引入传统陶瓷工坊研究,通过对符合研究要求的3个国内既有传统陶瓷工坊案例进行调研和特征解构分析,识别其文化基因,并构建出文化基因图谱,分为主体、自然环境、人际关系以及传统村落四个层级.并以河南省信阳市周党镇桂店村罗山土陶非遗基地实践项目为例,从文化基因的角度对其基地的保护、规划及建筑更新进行全面剖析.研究传统陶瓷工坊文化基因,不仅仅是为了识别出构成工坊的各类要素,更是要摸清传统陶瓷工坊能够传承延续的必要条件,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化与现代化以及为同类非遗村落的保护更新提供可行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工坊 文化基因 更新设计 非遗保护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日本非遗保护的经验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邹乃馨 《中国发展观察》 2024年第1期96-103,共8页
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日本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和较为先进的保护模式,吸收借鉴其有益做法可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验模式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保护模式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保护 保护和传承
下载PDF
非遗保护视角下高校艺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贾悦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7-69,共3页
在高等教育领域,要深化创新教育,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其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创新意识要求很高。这既是专业学科自身的属性要求,同时也是新常态下社会对高校艺术专业的要求。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迎来大发展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广泛重视,从... 在高等教育领域,要深化创新教育,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其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创新意识要求很高。这既是专业学科自身的属性要求,同时也是新常态下社会对高校艺术专业的要求。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迎来大发展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广泛重视,从非遗保护视角着眼分析高校艺术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能够为艺术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高校艺术专业 创新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厦门漆线雕:非遗保护与传承人培养路径研究
11
作者 林晓娟 吴衍发 《两岸终身教育》 2024年第2期75-80,共6页
非遗传承人作为活态传承的核心要素,其把握着丰富的知识与技艺绝活。通过分析法、田野考察等方式对厦门漆线雕传承人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项目的非遗名录虽已成体系,但不够精细;且厦门漆线雕文化品牌、产品虽已取得不错成绩,... 非遗传承人作为活态传承的核心要素,其把握着丰富的知识与技艺绝活。通过分析法、田野考察等方式对厦门漆线雕传承人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项目的非遗名录虽已成体系,但不够精细;且厦门漆线雕文化品牌、产品虽已取得不错成绩,但存在消费层面受限、传承人老龄化、数字化保护弱等问题。应通过构建传承人培养体系、加强项目实施管理、提高数字化保护水平和借鉴其他地区国家的保护经验等方式,探索保护与培养路径,解决在保护中所产生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线雕 传承人培养路径 非遗保护 数字非遗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索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梦龙 王小路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96-98,共3页
文章认为,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产业形态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增强文化多样性、提升非遗影响力、推动非遗经济发展。在把握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和价值意蕴的基础之上,从统筹规划... 文章认为,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产业形态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增强文化多样性、提升非遗影响力、推动非遗经济发展。在把握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和价值意蕴的基础之上,从统筹规划,建立非遗数字保护体系;革新表达,创新非遗数字叙事方式;数字赋能,强化非遗数字技术应用;搭建平台,提升非遗数字教育水平四个方面,提出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非遗保护传承 人类文明 数字叙事
下载PDF
民俗博物馆对非遗保护的作用研究——以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冬晓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10期161-164,共4页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重视,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理事厅街38号院的汴京灯笼...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重视,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理事厅街38号院的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4年,立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汴京灯笼张彩灯制作技艺,专注汴京灯笼张彩灯这一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除了收藏、展览、提供免费的体验灯笼制作和人工讲解相关文化知识之外,还与政府、学校等合作举办了一系列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了民间艺术博物馆在非遗传承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文章以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为个案,分析其参与非遗保护的形式,说明该馆在非遗保护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期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在今后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汴京灯笼张彩灯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为同类型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博物馆 汴京灯笼张 非遗保护
下载PDF
非遗保护背景下剪纸艺术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
14
作者 白洁 德力格尔 《网印工业》 2024年第4期83-85,共3页
北疆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凝结着北方马背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独特的手工技艺使其传承至今,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与文化符号。本文内容将聚焦北疆剪纸艺术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通过研究剪纸艺术如何融入现代文化语境,为北疆剪纸... 北疆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凝结着北方马背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独特的手工技艺使其传承至今,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与文化符号。本文内容将聚焦北疆剪纸艺术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通过研究剪纸艺术如何融入现代文化语境,为北疆剪纸艺术与现代文创产品的有效融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北疆剪纸艺术 文创设计
下载PDF
知识产权助力非遗保护走出困境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海粟 《文化产业》 2024年第22期139-141,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甘肃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地区,多种文化碰撞交流,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孕育出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甘肃特有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多样性 知识产权 文化魅力 历史沉淀 非遗保护 走出困境 碰撞交流
下载PDF
国家哲社基金重大项目成果让我国非遗保护有了“谱”
16
作者 李宏利 《非遗传承研究》 2024年第1期16-17,共2页
2023年岁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资源图谱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一国家哲社基金重大项目的又一扛鼎成果让我国的非遗保护研究与实践有“谱”可寻、有“谱”可依。
关键词 上海社会科学院 非遗保护 研究与实践 出版社
下载PDF
深情难忘征途上的“非遗人”——读《非遗碎墨——张庆善非遗保护文集》有感
17
作者 葛玉清 《非遗传承研究》 2024年第2期33-37,共5页
2024年是中国批准加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第二十年。二十年来,无数“非遗人”以蓬勃的豪情、卓越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为中国非遗保护事业无私奉献,他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断激励着后来人。2008年盛夏的一天。
关键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保护 无私奉献 文集 勇往直前
下载PDF
日本民间组织参与非遗保护的机制探究
18
作者 郭平 于凤仪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5期116-123,共8页
日本民间组织在本国非遗保护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文化财保护相关法律的地域下沉。其主要体现是地方非遗名录登记与民间组织参与遗产保护的双重法制化,基本特征为鼓励广泛参... 日本民间组织在本国非遗保护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文化财保护相关法律的地域下沉。其主要体现是地方非遗名录登记与民间组织参与遗产保护的双重法制化,基本特征为鼓励广泛参与、重视地方遗产、职责分工可视化、简化手续、合作优化以及行政移交等。同时,结合日本“民民协同”“官民合作”,以及“国际协作”的非遗保护多元协同机制,基于中国的非遗保护实践,提出完善民间组织参与非遗保护的相关法律、发挥民间组织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多元协同发展的非遗保护模式等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多元主体 无形文化财 民间组织 参与机制
下载PDF
记录非遗保护先行者的足迹——《乌丙安回忆录》书后
19
作者 刘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6期124-128,共5页
迈入新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举国上下努力推进的伟大文化事业,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一批各自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作为先觉者、先行者加入到非遗保护的队伍中来,他们以前半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累积的田野调查... 迈入新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举国上下努力推进的伟大文化事业,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一批各自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作为先觉者、先行者加入到非遗保护的队伍中来,他们以前半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累积的田野调查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为我国非遗保护事业做了大量的筹备和辨析工作,切实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度。他们的奉献是充分发挥学者的引领作用,推动非遗保护事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乌丙安是最先参与到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之一,也是我国非遗理论的拓荒者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丙安 民俗学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先觉者 优秀传统文化 学术研究成果 引领作用 非遗保护
下载PDF
欧美博物学、非遗保护之缘起及其伦理思考
20
作者 王海龙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1-42,123,124,共14页
近代博物馆的兴起是欧洲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的产物。巧合的是,博物学繁兴与现代人类学的兴起时代几乎平行。人类学拓宽了人们理解大自然及人类自身的视野,而博物学则为人们打开了认识世界及人类文明的窗户。进入20世纪,学术界和国际行... 近代博物馆的兴起是欧洲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的产物。巧合的是,博物学繁兴与现代人类学的兴起时代几乎平行。人类学拓宽了人们理解大自然及人类自身的视野,而博物学则为人们打开了认识世界及人类文明的窗户。进入20世纪,学术界和国际行政机构从文化救险和田野工作的视角发现了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逝速度很快,抢救和保存这些人类文明遗产是眼下全球性的任务。人类学研究在这方面总结了许多理论得失,在研究人类文明遗产保护方面,美国对于印第安文化在伦理上有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如何从文明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做好文化保存和文物返还的工作,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学 非遗保护 文化救险 人类学 文物返还 多元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