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鞍隔脑膜瘤11例报道 被引量:7
1
作者 薛洪利 孔令权 +7 位作者 魏学忠 孙荣君 梁国标 胡深 王强 宋振全 熊剑 袁冠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77-477,共1页
1临床资料1.1病例本组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20~55岁,平均36.64岁。发病率占同期入院颅内肿瘤的0.25%(11/4375例);占鞍区肿瘤的1.71%(11/642例);占脑膜瘤总数的1.15%(11/... 1临床资料1.1病例本组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20~55岁,平均36.64岁。发病率占同期入院颅内肿瘤的0.25%(11/4375例);占鞍区肿瘤的1.71%(11/642例);占脑膜瘤总数的1.15%(11/956例)。病程1个月~10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鞍隔脑膜病 诊断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垂体与鞍隔孔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廖建春 施小恬 +2 位作者 石明 范静平 陆书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6-137,共2页
目的:为开展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及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垂体窝区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50个头部标本的鞍区正常垂体以及鞍隔孔的显微解剖观测。结果:①正常垂体的形状主要有扁圆形、球形及三角形三种,其前后径为10.1... 目的:为开展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及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垂体窝区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50个头部标本的鞍区正常垂体以及鞍隔孔的显微解剖观测。结果:①正常垂体的形状主要有扁圆形、球形及三角形三种,其前后径为10.1±1.6mm,左右径为14.3±2.0mm,上下径为6.5±1.4mm;②鞍隔孔的形状主要有圆形及椭圆形两种,其孔径:圆形直径为7.0±1.9mm;椭圆形左右径为9.5±1.8mm,前后径为7.2±1.4mm。结论:垂体与颈内动脉间的关系及鞍隔孔的大小对临床实际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 垂体窝 鞍隔 经蝶进路 显微解剖
下载PDF
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致鞍隔破裂术中钛夹修补1例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邓兵 姜曙 《四川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859-859,共1页
关键词 经鼻蝶入路 垂体瘤切除术 鞍隔 垂体肿瘤切除术 双颞侧视野缺损 修补 钛夹 破裂
下载PDF
经扩大鞍隔孔向鞍上生长的垂体腺瘤3例报告
4
作者 姚维成 孟庆海 +1 位作者 蔡恩源 杨新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69-70,共2页
关键词 垂体腺瘤 鞍隔 生长
下载PDF
鞍隔脑膜瘤的鉴别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
5
作者 张健 朱树干 +3 位作者 宫杰 刘仍利 谭守刚 迟令懿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9-60,共2页
目的 探讨鞍隔脑膜瘤 (DSM)的分类、鉴别诊断、手术方法及愈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年 1月至 2 0 0 3年 4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DSM 12例 ,A型 8例 ,B型 1例 ,C型 3例。结果 由于DSM向下或向上压迫鞍隔 ,使鞍隔紧张而引起疼痛 ,... 目的 探讨鞍隔脑膜瘤 (DSM)的分类、鉴别诊断、手术方法及愈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年 1月至 2 0 0 3年 4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DSM 12例 ,A型 8例 ,B型 1例 ,C型 3例。结果 由于DSM向下或向上压迫鞍隔 ,使鞍隔紧张而引起疼痛 ,故头痛发生率较鞍结节脑膜瘤高 ,并且缺乏尖细的“硬膜尾征” ;C型DSM与垂体瘤主要区别为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 ,常自一侧开始 ,视野缺损也不如垂体瘤典型 ,内分泌症状及蝶鞍改变较少 ,CT表现密度较垂体瘤高且均匀。 12例均行手术治疗 ,全切除 8例 ,次全切除 4例 ,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 ,术中见肿瘤自下向上压迫视交叉和视神经 ,使视神经向外上方移位 ,而鞍结节脑膜瘤则是使视神经向外下方移位。结论 DSM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 ,可与垂体瘤及鞍结节脑膜瘤相鉴别 ,由于位置较深 ,手术较鞍结节脑膜瘤更加困难。分型有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 ,术中应注意视路、下丘脑等穿动脉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隔脑膜瘤 鉴别诊断 显微手术
下载PDF
鞍隔、鞍隔孔形态解剖学观测
6
作者 李良文 杨华强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1年第1期31-32,共2页
关键词 鞍隔 形态解剖学 垂体腺瘤 解剖学基础 手术显微镜 颅咽管瘤手术 硬脑膜 蛛网膜 前后经
下载PDF
鞍隔大脑膜瘤一例报告
7
作者 尹震 栾晓东 《空军总医院学报》 1991年第1期6-6,共1页
患者,女性,55岁。头痛、头晕5年,进行性视力下降1年,间断性恶心、呕吐,病情加重,卧床五个月,于1990年3月14日入院。检查:神志恍惚,生活不能自理,拒食,一般情况很差。视力:左侧眼前20cm指数,右侧眼前1m指数。眼底:双侧视乳头苍白,边缘整... 患者,女性,55岁。头痛、头晕5年,进行性视力下降1年,间断性恶心、呕吐,病情加重,卧床五个月,于1990年3月14日入院。检查:神志恍惚,生活不能自理,拒食,一般情况很差。视力:左侧眼前20cm指数,右侧眼前1m指数。眼底:双侧视乳头苍白,边缘整齐,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皮肤细腻,腋毛无,阴毛稀少。头颅侧位相示:蝶鞍前后径16.5mm,深径16mm,鞍背骨质稀疏。头颅CT扫描示:鞍上池有3×3×2cm大小高密度阴影。脑血管造影正位相示:虹吸部C_1段向外倾倒,侧位相示A_1向后上弧形移位,眼动脉稍粗,无明显肿瘤染色。诊断:垂体腺瘤。术中见肿瘤起源于鞍隔,向鞍上生长,呈杏红色,瘤体约3×3×2.5cm大小,略偏左侧。左侧视神经受压明显,瘤体光滑,边界清楚,供血丰富。在显微镜下采用双极电凝止血,分块切除瘤体。病理报告:脑膜瘤。术后出现尿崩症状,持续一周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隔大脑膜瘤 病例报告 诊断
下载PDF
鞍隔脑膜瘤的分型及手术方法的选择
8
作者 迟建华 孙克华 +4 位作者 谭启富 杭春华 孙康健 华长春 刘华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6期506-507,共2页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鞍隔脑膜瘤 (DSM)的分型以及手术方法的选择与治疗结果的关系。 方法 :CT扫描提示为垂体瘤和鞍结节脑膜瘤并向后发展者 ,用MRI复查筛选共发现DSM 2 0例 ,其中 9例为A型 (居鞍隔上垂体柄前 ) ,5例为B型 (居鞍隔上垂...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鞍隔脑膜瘤 (DSM)的分型以及手术方法的选择与治疗结果的关系。 方法 :CT扫描提示为垂体瘤和鞍结节脑膜瘤并向后发展者 ,用MRI复查筛选共发现DSM 2 0例 ,其中 9例为A型 (居鞍隔上垂体柄前 ) ,5例为B型 (居鞍隔上垂体柄后 ) ,2例为C型 (居鞍隔下蝶鞍内 ) ,4例为混合型 (累及鞍隔上下和垂体柄前后 )。 结果 :2 0例均行手术治疗 ,17例全切除 ,3例大部切除 ,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功能障碍。 结论 :MRI是诊断DSM的最好方法 ,有助于鉴别诊断、分型和手术方法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隔脑膜瘤 MRI检查 手术入路
下载PDF
鞍隔脑膜瘤的CT、MRI诊断(附18例报告) 被引量:6
9
作者 关长群 李爱娟 +1 位作者 薛洪利 周怀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 提高对鞍隔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鞍隔脑膜瘤 18例 ,17例经CT检查 ,其中 6例同时行MRI检查 ,1例单纯行MRI检查。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将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8例肿瘤位于鞍上及鞍内... 目的 提高对鞍隔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鞍隔脑膜瘤 18例 ,17例经CT检查 ,其中 6例同时行MRI检查 ,1例单纯行MRI检查。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将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8例肿瘤位于鞍上及鞍内 ,17例CT平扫表现为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15例、不均匀高密度 2例 ,明显均匀增强 14例、环形增强 3例 ;MRI(7例 )T1WI为均匀等信号 6例 ,略低信号 1例 ;T2 WI略高信号 6例 ,等信号 1例 ;肿瘤位于垂体腺之上 ,境界清楚。病理诊断 :上皮型 11例 ,合体细胞型 4例 ,微囊型、非典型型、混合型各 1例。结论 鞍隔脑膜瘤的影像诊断对临床确定正确的手术入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隔脑膜瘤 脑膜瘤 CT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垂体大腺瘤与鞍隔脑膜瘤的CT、MRI鉴别诊断 被引量:4
10
作者 关长群 刘雪虹 +1 位作者 刘文源 胡连源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0-111,共2页
目的 提高CT、MRI对垂体大腺瘤与鞍隔脑膜瘤的鉴别诊断能力 ,有助于临床采取正确的肿瘤手术入路 ,可成功切除肿瘤。方法 对 34 0例垂体大腺瘤与 18例鞍隔脑膜瘤的CT、MRI表现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垂体大腺瘤组肿瘤由鞍内向... 目的 提高CT、MRI对垂体大腺瘤与鞍隔脑膜瘤的鉴别诊断能力 ,有助于临床采取正确的肿瘤手术入路 ,可成功切除肿瘤。方法 对 34 0例垂体大腺瘤与 18例鞍隔脑膜瘤的CT、MRI表现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垂体大腺瘤组肿瘤由鞍内向鞍上、第三脑室、鞍旁海绵窦、蝶骨嵴、斜坡、额部等侵袭生长。鞍隔脑膜瘤组肿瘤位于鞍隔之上伴鞍内 14例 ,鞍上伴第三脑室、鞍旁 4例。结论 二者的主要鉴别点 :CT、MRI显示垂体大腺瘤由垂体窝向鞍上、鞍旁海绵窦侵袭性生长时受鞍隔孔的阻力 ,呈“花生”状、“哑铃”状、“腰鼓”状 ,肿瘤中心位于鞍内 ,垂体窝扩大 ,无正常垂体腺结构。CT、MRI显示鞍隔脑膜瘤由鞍隔向鞍上生长 ,亦向鞍内生长 ,肿瘤中心位于鞍上 ,鞍隔之上的肿瘤 ,肿瘤压迫使垂体腺变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鞍隔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CT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垂体腺瘤患者鞍隔的MRI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奚之玉 王守森 +2 位作者 赵清爽 荆俊杰 林顺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07-811,共5页
目的 观察垂体腺瘤患者MRI图像上鞍隔的形态并测量其各项参数,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47例进行研究.术前、术后均行MRI检查,术前另加3D-梯度回波序列(GE)扫描... 目的 观察垂体腺瘤患者MRI图像上鞍隔的形态并测量其各项参数,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47例进行研究.术前、术后均行MRI检查,术前另加3D-梯度回波序列(GE)扫描.观察患者鞍隔的形态并测量其各项参数,统计分析各参数间相关性并比较侵袭组与非侵袭组患者、全切组与未全切组患者鞍隔参数的不同. 结果 鞍隔的形态分下凹型(3例)、水平型(10例)和上凸型(34例),肿瘤高度分别为(13.57±4.42) mm、(22.03±10.77) mm、(28.82±11.29) mm,上凸型患者的肿瘤高度大于下凹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7例患者的隔孔宽度、隔孔两侧硬膜上抬角度与肿瘤高度均呈正相关关系(r=0.224,P=0.003;r=0.586,P=0.000);侵袭组患者隔孔宽度明显大于非侵袭组,非全切组患者隔孔宽度显著大于全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全切组患者肿瘤的切除程度与隔孔宽度呈负相关关系(r=-0.576,P=0.020). 结论 3D-GE增强图像可以较好显示鞍隔.隔孔的宽度、其两侧硬膜的上抬角度均与肿瘤高度呈正相关,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隔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鞍隔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鞍隔结外Rosai-Dorfman病一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绍天 余新光 +3 位作者 周定标 姜金利 卜博 乔广宇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42-442,共1页
关键词 ROSAI-DORFMAN病 结外 持续性胀痛 实验室检查 占位性病变 鞍隔脑膜瘤 双眼视力 视力下降 体重下降 视力光感 阳性体征 神经系统 激素水平 T2信号 初步诊断 进行性 淋巴结 内分泌 不规则 MRI 影像学 头部 病史
原文传递
鞍隔孔区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13
作者 陆云涛 漆松涛 +3 位作者 潘军 张喜安 樊俊 彭俊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11-913,917,共4页
目的通过鞍隔孔区结构的解剖学研究,分析经蝶人路脑脊液漏的发生机制,以及空蝶鞍(ES)的形成原因。方法对8例胎儿标本进行组织学连续切片后,做HE和Masson染色,并在显微镜下对鞍隔孔附近结构进行观察:另取10例成人尸头标本,模拟... 目的通过鞍隔孔区结构的解剖学研究,分析经蝶人路脑脊液漏的发生机制,以及空蝶鞍(ES)的形成原因。方法对8例胎儿标本进行组织学连续切片后,做HE和Masson染色,并在显微镜下对鞍隔孔附近结构进行观察:另取10例成人尸头标本,模拟经蝶人路手术,并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鞍隔孔区解剖结构。结果鞍上蛛网膜在垂体柄上端和其表面的软脑膜紧密结合.并转折进人鞍内;同时在垂体上表面处,鞍隔从四周紧密包绕并和表面的软脑膜紧密结合,而难以从组织学切片上分辨二者的界限:鞍上蛛网膜池由于蛛网膜、软脑膜和鞍隔的束缚而终止于鞍隔孔上部。结论鞍隔、软脑膜和鞍上蛛网膜三者之间存在着严密的解剖学关系,其也是防止脑脊液漏和ES发生的关键因素。这三者的先天性缺损、生理性或者病理性破坏,尤其是在经蝶人路中对垂体腺瘤的过分牵拉,导致鞍上蛛网膜和软脑膜分离或者破裂,可能是造成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的重要原因:另外鞍隔、软脑膜和垂体上表面之间的分离也可能是造成ES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解剖 鞍隔 膜性结构 脑脊液漏 空蝶
原文传递
24例鞍隔脑膜瘤的分型与手术入路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强 孙克华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3年第3期227-228,共2页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鞍隔脑膜瘤 (DSM)分型与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 对CT扫描提示为垂体瘤和鞍结节脑膜瘤后再用MRI复查共发现DSM 2 4例 ,按Kinjo分型。 结果  2 4例均行手术治疗 ,19例全部切除 ,5例大部切除 ,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功能障...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鞍隔脑膜瘤 (DSM)分型与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 对CT扫描提示为垂体瘤和鞍结节脑膜瘤后再用MRI复查共发现DSM 2 4例 ,按Kinjo分型。 结果  2 4例均行手术治疗 ,19例全部切除 ,5例大部切除 ,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功能障碍。结论 DSM的分型与临床表现特征、手术入路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入路 分型 鞍隔脑膜瘤 治疗
原文传递
双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切除巨大型鞍结节脑膜瘤 被引量:14
15
作者 许益民 漆松涛 +2 位作者 潘军 陆云涛 樊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88-1690,共3页
目的总结经双额底前纵裂入路切除巨大型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例鞍区巨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经双额底前纵裂入路的手术要点和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者5... 目的总结经双额底前纵裂入路切除巨大型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例鞍区巨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经双额底前纵裂入路的手术要点和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者5例,其余均Ⅱ级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改善9例,视力无变化1例,视力恶化1例;术后短暂性轻度尿崩5例。术后视力恢复不理想均为术前双侧视力显著下降且病程超过3年者。结论鞍结节脑膜瘤经双额底前纵裂入路对鞍背和三脑室下部、海绵窦均有良好暴露。术中严格遵循先断肿瘤基底或离断基底大部后再在肿瘤与周围神经、血管之间的潜在蛛网膜间隙、蛛网膜束带分离切除肿瘤是提高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 鞍隔 脑膜瘤 双额底前纵裂入路
下载PDF
鞍区硬膜结构相关的临床解剖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守森 章翔 +4 位作者 张发惠 王如密 郑和平 荆俊杰 张锡增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2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 研究鞍区硬膜结构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意义。方法 观测尸颅鞍区硬膜结构的显微解剖特征。结果 床突间皱襞将海绵窦顶分为两个三角。少数鞍隔向内下倾斜成盆状,动眼神经硬膜孔大致位于后床突水平。隔孔区的垂体腺由二层组织覆盖,上... 目的 研究鞍区硬膜结构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意义。方法 观测尸颅鞍区硬膜结构的显微解剖特征。结果 床突间皱襞将海绵窦顶分为两个三角。少数鞍隔向内下倾斜成盆状,动眼神经硬膜孔大致位于后床突水平。隔孔区的垂体腺由二层组织覆盖,上层是蛛网膜,下层是更薄的膜样结构,少数蛛网膜层以脂肪垫形式填塞于鞍隔与垂体腺之间,仅见一例垂体池。结论 隔孔大者垂体容易下陷,蛛网膜坠入鞍隔下方与隔孔较大有关,垂体池是形成空蝶鞍的潜在因素。国人鞍隔屏障性能差,经蝶手术后容易脑脊液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隔 硬脑膜皱襞 显微解剖
下载PDF
空蝶鞍综合征的眼部临床症状分析1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红义 李强 +1 位作者 黄秀蓉 张薇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912-912,共1页
关键词 空蝶综合征 症状分析 眼部症状 临床工作 脑脊液压力 蛛网膜下腔 内分泌改变 鞍隔缺损
下载PDF
空泡蝶鞍综合征2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琍 陈晓青 +1 位作者 胡秀荣 杨颖丽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年第4期303-303,共1页
空泡蝶鞍综合征即Busch-Colby综合征:是指蛛网膜下腔疝入到蝶鞍内,使垂体受压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本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多见于妇女,儿童病例少见.2004年我科诊出2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空泡蝶综合征 鞍隔缺损 CT 治疗 核磁
下载PDF
空蝶鞍综合征眼部表现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娟娟 吴敏 黎铧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空蝶综合征 眼部表现 临床分析 脑脊液压力 蛛网膜下腔 内分泌改变 鞍隔缺损 占位性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空泡蝶鞍1例
20
作者 路聪哲 常艳 于晓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02-,共1页
患者男,67岁,因反复恶心、呕吐、低钠2年入院。2年前由于恶心、呕吐住院治疗,有低钠血症,血钠当时最低为107mmol/L,曾出现淡漠昏迷。经制酸补液、补充浓氯化钠后好转自动出院。
关键词 型糖尿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鞍隔 低钠血症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寿比山 蝶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