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导丝结合微导管辅助技术在瘤颈发出重要分支血管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1
作者 杨勇 闵杰 赵健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358-361,共4页
目的探讨微导丝结合微导管辅助分支血管保护技术在瘤颈发出重要分支血管的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8例瘤颈发出重要分支血管的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中使用... 目的探讨微导丝结合微导管辅助分支血管保护技术在瘤颈发出重要分支血管的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8例瘤颈发出重要分支血管的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中使用微导丝携微导管放置于动脉瘤瘤颈处分支血管内,利用张力对分支血管予以保护,辅助行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动脉瘤破裂或血管栓塞并发症。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1级6例,2级2例;所有分支血管术后血流通畅。术后3~6个月随访,DSA显示动脉瘤均闭塞,无复发,分支血管通畅;GOS评分4~5分7例,3分1例。结论对于瘤颈发出重要分支血管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利用微导丝结合微导管辅助分支血管保护技术行弹簧圈栓塞可行性好、安全性高、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微导管 微导丝
下载PDF
两种抗血栓方案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的疗效对比
2
作者 李钢 郑鉴峰 +1 位作者 张家淳 孙晓川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9-44,共6页
目的对比颅内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手术后采用直接抗血小板治疗与先抗凝治疗再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手术的142例颅内破裂... 目的对比颅内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手术后采用直接抗血小板治疗与先抗凝治疗再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手术的14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后抗血栓方案,抗血小板组37例(26.1%),先抗凝治疗再抗血小板治疗组105例(73.9%)。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术后出血及缺血并发症、动脉瘤尺寸、动脉瘤数量、动脉瘤位置等差异;所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通过分析术后出血事件、缺血事件的发生例数和评估出院后2-5个月(平均3个月)mR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短期预后来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抗血小板组患者和先抗凝治疗再抗血小板治疗组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瘤数量、动脉瘤尺寸和动脉瘤位置无显著差异(P>0.05)。共有29例患者介入术后出现出血并发症,其中全程抗血小板组12例,先抗凝治疗后再改用抗血小板组17例,与抗血小板治疗组的患者相比,先抗凝治疗再抗血小板治疗组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6.2%vs 32.4%;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良好率(81.1%vs 81.0%)、临床预后不良率(18.9%vs 19.0%)、死亡率(5.4%vs 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全程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先抗凝再改用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疗效
下载PDF
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赵海洋 吴环立 秦书彦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4期391-392,共2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夹闭治疗,观察组采用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预后及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的夹闭不全率...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夹闭治疗,观察组采用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预后及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的夹闭不全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5 d、10 d、30 d、60 d的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30 d、60 d的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可提高夹闭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及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 神经内镜 颅内破裂动脉瘤 认知功能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的外科治疗
4
作者 曹金昌 赵斌 +1 位作者 罗清泉 甘立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5期283-285,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2年1月外科治疗的3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均在出血72 h内手术,其中31例采用显微夹闭术,7例介入栓塞治疗。随访3~48个月,改良Ranki...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2年1月外科治疗的3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均在出血72 h内手术,其中31例采用显微夹闭术,7例介入栓塞治疗。随访3~48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9例,1分6例,2分5例,4分1例,5分1例,6分6例;预后良好率为78.95%(30/38)。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根据CT影像显示的出血量、Hunt-Hess分级,结合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特点,以及病人年龄与基础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急性期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显微手术 介入栓塞术 急性期 个体化治疗 疗效
下载PDF
弹簧圈单栓与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5
作者 刘云诗 谢晓东 +4 位作者 胡平 闫天凌 王栋华 曹友林 周小丽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3期168-172,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弹簧圈栓塞对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9月在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0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通过1∶1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分析单纯栓塞组和支架... 目的探讨单纯弹簧圈栓塞对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9月在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0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通过1∶1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分析单纯栓塞组和支架辅助栓塞组两组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每组匹配23例患者,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和出院时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13.04%(3例)和8.70%(2例),高于单纯栓塞组0和4.35%(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再出血、病死发生率和日常生活能力较差的比例相同,均为4.35%(1例)、4.35%(1例)和8.70%(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相比,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和不良预后的风险略高,但不增加再出血、致残、致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单纯弹簧圈栓塞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基于循证的疼痛管理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顾晓乐 王丞迪 +3 位作者 许悦悦 张桂芳 冯英璞 行君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7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的疼痛管理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90例患者,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21年6月1日~2022年3月31日收治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的疼痛管理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90例患者,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21年6月1日~2022年3月31日收治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将2022年4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循证的疼痛管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症状消失时间和出院时间,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和出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循证的疼痛管理能有效减轻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疼痛程度,缩短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 疼痛管理 颅内破裂动脉瘤 介入治疗 围术期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
7
作者 洪小康 武倡臣 +2 位作者 黄新源 关锋 王凡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87-189,共3页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主要特征是四肢无力和肌张力减低。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出现肢体肌力下降一般认为是症状性血管痉挛,通常发生在术后4~10 d。本文报道1例55岁男性左侧颈内动脉C6段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主要特征是四肢无力和肌张力减低。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出现肢体肌力下降一般认为是症状性血管痉挛,通常发生在术后4~10 d。本文报道1例55岁男性左侧颈内动脉C6段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12 d突然出现渐进性四肢无力,四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完善神经传导检查、脑脊液病毒抗体、血清周围神经抗体检查等检查确诊GBS。予以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康复出院,7个月随访恢复正常。这提示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期出现无明确病因的四肢肌力减退时,应当考虑到GBS,早期诊断对于避免延误病情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吉兰-巴雷综合征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单中心数据分析并指导临床筛查时机选择
8
作者 苏鑫洪 邱平 +4 位作者 郭东斌 沈东炜 张明亮 卢赓 廖新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3期471-473,共3页
目的:探讨人群颅内破裂动脉瘤(RIA)特点,指导健康筛查及选择干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404例RI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u检验、百分位数法、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RIA... 目的:探讨人群颅内破裂动脉瘤(RIA)特点,指导健康筛查及选择干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404例RI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u检验、百分位数法、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RIA患者临床特点。结果:患者男149例,女255例,男女比为1∶1.71,男性平均发病年龄(56.97±11.64)岁,女性(60.89±11.57)岁。男性RIA年龄单侧5%医学参考值为40岁,女性为42岁。男性RIA年龄单侧10%医学参考值为43岁,女性为46岁。男性血型与动脉瘤破裂无关(P>0.05)。女性中A型血(u=3.147)和O型血(u=2.875)动脉瘤破裂例数较多(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指标与动脉瘤破裂的大小等级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Ⅲ级与动脉瘤破裂的大小等级存在负相关性(P<0.05),倾向于动脉瘤更小的时候破裂。结论:RIA女性发病年龄晚于男性,但女性占比高于男性。建议将大脑MRA或CTA检查纳入体检项目,在男性43岁和女性46岁时,进行第1次筛查颅内动脉瘤。合并高血压、吸烟、家属病史等相关风险因素和女性中的A型血和O型血人群,可适当将大脑MRA或CTA检查提前至男性40岁和女性42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筛查 体检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术中抗血小板聚集的安全性研究
9
作者 张汝伦 曾松 +1 位作者 宁坤松 陈光耀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0129-0132,共4页
探讨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抗血小板聚集的安全性研究。方法 于2020.4~2024.3选取7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术患者,运用抽签法分为参照组(n=40,术前4-6小时阿司匹林300mg+氯呲格雷300mg)和... 探讨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抗血小板聚集的安全性研究。方法 于2020.4~2024.3选取7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术患者,运用抽签法分为参照组(n=40,术前4-6小时阿司匹林300mg+氯呲格雷300mg)和试验组(n=30,在参照组基础上增加替罗非班)。对血小板、红细胞计数、神经功能、预后情况以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试验组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更低,P<0.05;试验组术后mRS评分更低,GOS评分更高,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替罗非班能够减少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术并发症发生,降低血小板、血红蛋白计数,改善神经功能以及预后情况,值得推广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颅内破裂动脉瘤 急性期 支架辅助栓塞术 抗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超早期与非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10
作者 廖伟强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分析超早期与非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非超早期(发... 目的:分析超早期与非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非超早期(发病>24h)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研究组开展超早期(发病≤24h)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情况、短期疗效、昏迷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短期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升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研究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效果较好,可缩短患者卧床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昏迷症状和神经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栓塞 治疗时机 颅内破裂动脉瘤 并发症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6
11
作者 潘奇 刘建民 +6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黄清海 李强 赵瑞 杨志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5-100,共6页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以减少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7月至2007年10月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颅内破裂动脉瘤并行血管...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以减少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7月至2007年10月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颅内破裂动脉瘤并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病例,分析栓塞术后早期再出血病例(病例组)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从同期治疗的未再出血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23例病例作为对照组,对两者的可疑危险因素进行单变量与多变量的统计学分析。结果881例行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中有17例(1.93%)发生早期破裂再出血,其中12例(占70.6%)死亡。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动脉瘤的真假性、术前动脉瘤的破裂次数、术中造影有明显的脑血管痉挛及动脉瘤的栓塞程度4项。并得到预测栓塞术后早期再出血概率的方程。结论本研究显示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发生率低,但预后差,病死率高。术前针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术中尽可能致密栓塞动脉瘤、术后早期及时复查脑血管造影有利于减少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再出血率,积极再治疗可以改善早期再出血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栓塞 破裂再出血 早期 危险因素 再治疗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再出血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潘奇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黄清海 赵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82-785,共4页
再出血是颅内破裂动脉瘤最危险的并发症,虽然发生率非常低,但是预后极差,病死率高,需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近年与之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合分析了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和机制,以及降低再出血率的措施。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再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术中再破裂的因素及防治 被引量:12
13
作者 赵展 舒航 +7 位作者 卓礼霞 贺龙双 张威 殷利明 钟德泉 王文涛 徐伟光 马亚宾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69-107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因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分析88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中再破裂28例,总结分析可能引起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各种因素,提出...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因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分析88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中再破裂28例,总结分析可能引起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各种因素,提出防治策略。结果可能引起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因素有:高血压病史、动脉瘤大小(微小动脉瘤)、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瘤)、动脉瘤形状(有不规则分叶或有凸起)、术中载瘤动脉痉挛(P<0.05);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与患者的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动脉瘤颈大小、手术时机、手术中使用球囊或支架没有明显关系(P>0.05)。破裂发生后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术前应重视可能引起术中再破裂的各种因素,破裂发生后采用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助于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介入手术 术中再破裂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水平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7
14
作者 尹航 冯丽君 +2 位作者 肖龙海 李长歌 秦浩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14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水平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收治的20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水平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收治的20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均接受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术后4 d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根据术后不同程度CVS将其分为重度CVS组(19例)、中度CVS组(44例)、轻度CVS组(23例)、无CVS组(117例)。检测术前和术后3、7 d血清Caspase-3、SICAM-1水平。比较四组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后血清SICAM-1、Caspase-3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血清SICAM-1与Caspase-3水平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术后3 d血清SICAM-1、Caspase-3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CVS的预测价值。结果四组术后3、7 d血清SICAM-1、Caspase-3水平均高于术前,术后7 d血清SICAM-1、Caspase-3水平均低于术后3 d(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3、7 d血清SICAM-1与Caspase-3水平呈正相关(r=0.493、0.585,P<0.05)。ROC曲线显示,术后3 d血清SICAM-1+Caspase-3诊断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CVS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性均高于SICAM-1和Caspase-3单独检测。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CVS患者血清SICAM-1、Caspase-3水平明显提升,联合检测可有效预测CVS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脑血管痉挛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 预测价值
下载PDF
电解脱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104例护理体会 被引量:21
15
作者 倪宝英 朱建英 李冬梅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年第2期73-74,共2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脱弹簧圈 护理 手术 颅内破裂动脉瘤
下载PDF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5
16
作者 陆弘盈 陆伟水 +4 位作者 覃重桥 余松祚 谭适 张文佳 周铭臻 《广西医学》 CAS 2015年第11期1599-1601,1609,共4页
目的对比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3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其中接受GDC栓塞治疗(栓塞组)14例,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夹闭组)19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动脉瘤闭塞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 目的对比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3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其中接受GDC栓塞治疗(栓塞组)14例,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夹闭组)19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动脉瘤闭塞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栓塞组预后良好9例、轻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而夹闭组分别为10例、4例、2例、2例、1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64.3%(9/14),明显低于夹闭组的94.7%(18/19)(P<0.05)。栓塞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1%(1/14),明显低于夹闭组的36.8%(7/19)(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夹闭组(P<0.05)。结论 GDC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相似,但GD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显微手术夹闭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脑血管痉挛和手术时机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恺 欧一博 +5 位作者 何跃 郭东生 于加省 陈坚 陈劲草 雷霆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6期328-330,共3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痉挛(CVS)和手术时机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经手术夹闭的7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CVS,并分析CVS、手术时机与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 目的探讨脑血管痉挛(CVS)和手术时机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经手术夹闭的7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CVS,并分析CVS、手术时机与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术后主要并发症(CVS、脑积水)发生率和术后疗效(GOS评分)的关系。结果出院当天按GOS进行术后短期疗效评价,其中良好(GOS4~5分)54例,差(GOS2~3分)12例,死亡(GOS1分)5例。术前不同程度CVS患者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术后CVS和脑积水发生率以及患者预后良好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手术时期患者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术后并发症(CVS和脑积水)和患者预后良好率亦无明显差异(P>0.05)。中期手术患者中术前轻度或无CVS患者术后CVS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术前中、重度CVS患者(P<0.05)。结论术前CVS程度和手术时机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总体预后并无显著影响;选择中期手术亦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脑血管痉挛 手术时机 预后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俊文 吴志敏 +2 位作者 陈文 王雷 李俊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6例手术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进行分析。结果 54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包括发热46例(...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6例手术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进行分析。结果 54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包括发热46例(85.2%)、头痛48例(88.9%)、脑血管痉挛23例(42.6%)、脑积水5例(9.3%)和低钠血症19例(35.2%)。死亡2例(3.6%)。结论合理的并发症防治措施可有效改善动脉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显微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选择对患者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吴华伟 屈洪艳 《医学综述》 2015年第7期1290-1292,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不同手术时机与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19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时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100)给予早期手术治疗(手...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不同手术时机与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19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时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100)给予早期手术治疗(手术距末次发病的时间≤3 d),对照组(n=98)先予以保守对症治疗,然后给予中期手术治疗(手术距末次发病的时间>4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状态,并比较不同组间术后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预后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403,P=0.015),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随访观察100 d,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组间生存率经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2,P=0.663)。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手术可改善患者预后,晚期手术会增加患者再出血风险,但是否有利于预后恢复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手术时机 预后 再出血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时机的选择及其对病人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德俊 孙阳阳 +4 位作者 万定 冯进 杨振兴 李小龙 尹姬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8期637-639,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时机的选择及其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4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时机分为早期手术(≤72 h)和晚期手术(>72 h)。术后随访6个月,采...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时机的选择及其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4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时机分为早期手术(≤72 h)和晚期手术(>72 h)。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其中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术后6个月,110例(73.8%)预后良好;39例(26.2%)预后不良,其中死亡12例。本文149例中,早期手术96例,晚期手术53例。早期手术预后良好率(82.3%,79/96)明显高于晚期手术(55.4%,31/5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晚期手术是颅内破裂动脉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手术可改善病人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预后 手术时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