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微小RNA-140-3p、Krüpple样因子5表达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1
作者 张静 李宇辉 李芳芳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2期1101-1107,共7页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微小RNA-140-3p(miR-140-3p)、Krüpple样因子5(KLF5)表达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2年10月—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285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超声结果将患...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微小RNA-140-3p(miR-140-3p)、Krüpple样因子5(KLF5)表达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2年10月—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285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易损组(196例)、斑块稳定组(53例)以及无斑块组(36例);将患者依据斑块狭窄程度分为狭窄重度组(42例)、狭窄中度组(57例)、狭窄轻度组(150例)以及无狭窄组(3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血清miR-140-3p、KLF5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40-3p、KLF5水平检测对AIS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诊断价值;分析不同狭窄程度血清miR-140-3p、KLF5水平;Pearson法和Spearman法相关性分析血清miR-140-3p、KLF5水平的相关性及二者与AIS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斑块易损组患者高血压人数、糖尿病人数、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膀抑素C(Cys-C)及KLF5水平高于斑块稳定组及无斑块组(P<0.05),血小板(PLT)及miR-140-3p水平低于斑块稳定组及无斑块组(P<0.05),斑块稳定组LDL-C、FIB、D-D、Cys-C及KLF5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PLT及miR-140-3p水平低于无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D-D、FIB、Cys-C、miR-140-3p、KLF5是AIS患者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miR-140-3p、KLF5联合诊断AIS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大于miR-140-3p单独诊断的AUC(Z=4.617,P<0.001),KLF5单独诊断的AUC(Z=3.473,P=0.001);随着患者狭窄程度的增加,患者血清miR-140-3p水平降低(F=341.819,P<0.001),血清KLF5水平升高(F=152.186,P<0.001);Pearson法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miR-140-3p水平与血清KLF5水平及斑块稳定性、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536,-0.529,-0.601,P<0.001),血清KLF5水平与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511,0.634,P<0.001)。结论AIS患者血清miR-140-3p水平降低,血清KLF5水平升高,其水平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微小RNA-140-3p Krüpple样因子5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狭窄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TOAST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杨妍妍 刘力源 李晓晖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3期66-68,共3页
目的:探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不同急性脑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2020年9月至2023年7月于河南... 目的:探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不同急性脑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2020年9月至2023年7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126例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情况分为稳定组71例和不稳定组55例。按照TOAST分型进行分组,分为小动脉闭塞性(small artery occlusive,SAO)组4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组24例,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组23例,其他原因(stri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SOE)组9例和原因不明(stroke of other undetermined etiology,SUE)组51例。比较不同TOAST分型和不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患者的Hcy水平和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并采用Spearman分析Hcy水平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TOAST分型的相关性。结果:不稳定组Hcy水平和NIHSS评分均高于稳定组(P<0.05);LAA组患者的Hcy水平和NIHSS评分均高于SAO组、CE组、SOE组和SUE组(P<0.05);血清Hcy水平与TOAST分型呈正相关(r=0.316,0.452,0.398,0.363,0.322;P<0.05);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r=0.446;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TOAST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水平具有相关性,Hcy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越差、TOAST分型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TOAST分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腹部CT脂肪定量参数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何颖颖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5期65-67,共3页
目的:分析腹部CT脂肪定量参数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患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00例,按照颈动脉斑块性质将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n=42)以及非稳定斑块组(n=58)... 目的:分析腹部CT脂肪定量参数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患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00例,按照颈动脉斑块性质将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n=42)以及非稳定斑块组(n=5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超声造影参数,单因素分析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超声造影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内脏脂肪面积(VFA)/内脏皮下脂肪面积(SFA)、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测量皮下脂肪面积(SAA)、腹内脂肪面积(VAA)、腹部脂肪面积(TAA)、VFA以及SF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AA、VAA、TAA、VFA以及SFA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腹部CT脂肪定量参数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腹部CT脂肪定量参数更高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越低,更容易出现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脂肪定量参数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溶血磷脂酸、胱抑素-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孙小艳 何涛贞 杨丽超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溶血磷脂酸(LPA)、胱抑素-C(Csy-C)水平与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我院收治的97例ACI患者,根据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分为无斑块组(n=17)、稳定性斑块组(n=33)与非稳定性斑块组(n=47),比较三组...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溶血磷脂酸(LPA)、胱抑素-C(Csy-C)水平与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我院收治的97例ACI患者,根据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分为无斑块组(n=17)、稳定性斑块组(n=33)与非稳定性斑块组(n=47),比较三组一般资料、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血清LPA及Cys-C水平,分析影响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因素。结果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患者年龄呈依次上升趋势(P<0.05),三组性别、BMI、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及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间LPA、Cys-C、CRP及Hcy水平均呈依次上升趋势(P<0.05),三组LDL、HDL及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血清LPA、Cys-C水平及LDL、CRP水平均是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P<0.05);随颈动脉IMT增加,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LPA及Cys-C水平均呈依次上升趋势(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LPA及Cys-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稳定性间具有紧密关联,可通过血清LPA、Cys-C水平预测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清溶血磷脂酸 胱抑素-C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XCL4和CXCL12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娜 梁蔚骏 +2 位作者 胡为民 刘东星 常艳芳 《临床医药实践》 2018年第5期326-332,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源性趋化因子CXCL4、CXCL1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斑块,将观察组分为无斑块组(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源性趋化因子CXCL4、CXCL1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斑块,将观察组分为无斑块组(11例),稳定斑块组(40例)和不稳定斑块组(19例)。选取年龄、性别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同时期无脑血管病表现者65例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血清CXCL4、CXCL12表达水平,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发病72 h内血清CXCL4、CXCL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内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XCL4、CXCL12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XCL4、CXCL1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XCL4与CXCL12水平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466,P<0.05)。结论:血清CXCL4、CXCL12水平在脑梗死发病72 h内显著升高,提示二者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血清CXCL4、CXCL12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可能成为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预测指标;血清CXCL4与CXCL12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提示二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及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趋化因子CXCL4、CXCL12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6
作者 于明月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UE)在评估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经确诊的、初发的脑梗死病人共43例。于疾病平稳后5 d内,根据临床医生的要求并结合患者/家属意愿,采用超声(对照组)或联合弹...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UE)在评估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经确诊的、初发的脑梗死病人共43例。于疾病平稳后5 d内,根据临床医生的要求并结合患者/家属意愿,采用超声(对照组)或联合弹性成像技术(观察组)评估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同时,临床医生对每一患者进行了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的评分。结果成功筛选并纳入对照组的患者有20例,观察组患者有23例。两组患者的ESSEN卒中风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91.3%(其中UE评分≥5分例数占90.5%),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是60.0%,两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UE评分≥5分患者的ESSEN风险评分显著高于UE评分5分以下患者。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能有效地评估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可以作为临床预测脑梗死病人再梗风险的辅助手段,具有积极肯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超声弹性成像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血塞通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7
作者 刘登军 邸春玉 +2 位作者 刘凯龙 马连未 高改云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A01期0409-0410,共2页
研究探讨血塞通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期间至我院接受干预治疗的102例急性轻型脑梗死作为临床研究的主体,根据干预方案的差异性将入选患者分成... 研究探讨血塞通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期间至我院接受干预治疗的102例急性轻型脑梗死作为临床研究的主体,根据干预方案的差异性将入选患者分成参照组及干预组,入组患者例数均为51例,参照组入组患者接受单独血塞通干预,干预组则给予血塞通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干预,对比两种干预方法取得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有效率及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NDF及SF-36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NDF评分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参照组,且其SF-36评分提升程度显著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干预组取得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2.1%(47/51)明显高于参照组74.5%(38/51),数据差异明显(p<0.05);与参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更佳。结论:血塞通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方案是临床干预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的理想方式,治疗有效率高且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和生活质量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也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塞通 小剂量 尿激酶溶 急性轻型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通心络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孙秋艳 杜杰 +4 位作者 李录花 蒋文化 许丽华 刘丽敏 翟明霞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年第34期99-100,共2页
目的观察通心络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患者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3例和对照组102例,在糖尿病基础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 目的观察通心络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患者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3例和对照组102例,在糖尿病基础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治疗前后分别应用彩超检测2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积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TC、TG及LDL-C均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和斑块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钙能有效改善血脂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动脉粥样硬化 通心络 瑞舒伐他汀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自拟化痰通络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痰瘀互阻型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柳淑青 原晨 +1 位作者 吕艳萍 张丽娜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2期1881-1885,共5页
目的探讨自拟化痰通络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痰瘀互阻型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痰瘀互阻型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 目的探讨自拟化痰通络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痰瘀互阻型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痰瘀互阻型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服用化痰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脑梗死复发情况、血脂、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的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MT值、不稳定斑块个数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IMT值、不稳定斑块个数少于对照组(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RP、IL-6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6)研究组6个月内复发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17.5%(P<0.05)。(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化痰通络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痰瘀互阻型脑梗死病人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逆转斑块稳定性,调节血脂水平,改善机体的炎症反应,预防脑梗死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拟化痰通络汤 阿托伐他汀 痰瘀互阻型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血脂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超声评估与血CD147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珊珊 罗舒榆 李振洲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年第10期1932-1934,共3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超声评估与血CD147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2018年8月-2019年8月期间收入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分为稳定斑块组(45例)、不稳定斑块组(35例),使用超声对斑块进行评估,并进行血CD147检测。比较不稳定...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超声评估与血CD147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2018年8月-2019年8月期间收入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分为稳定斑块组(45例)、不稳定斑块组(35例),使用超声对斑块进行评估,并进行血CD147检测。比较不稳定斑块组中不同斑块特征组与稳定斑块组的血CD147水平,观察CD147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性。结果:不同斑块特征组中血CD147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 P<0.05。血CD147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超声特征之间存在正相关,患者CD147水平越高,斑块不稳定性可能性越大,P<0.05。结论:血CD147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存在一定关系,CD147过高是斑块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监测该水平能够更好的观察患者斑块稳定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超声 血CD147水平 相关性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及其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常翔 杨琳 李敏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1253-1255,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及其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设为研究组,将同期体检健康者90例设为对照组,按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不同将研究组分为...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及其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设为研究组,将同期体检健康者90例设为对照组,按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不同将研究组分为不稳定组(n=34)与稳定组(n=56),按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将研究组分为重度组(n=48)、非重度组(n=42),观察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记录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脑梗死患者各临床指标与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TNF-α、IL-6、CRP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组的血清TNF-α、IL-6、CRP浓度均明显高于不稳定组(P<0.05);重度组的血清TNF-α、IL-6、CRP浓度均明显高于非重度组(P<0.05);血清TNF-α、IL-6、CRP浓度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较正常人血清TNF-α、IL-6、CRP浓度明显升高;血清TNF-α>1.54 ng/ml、IL-6>0.46 ng/L、CRP>5.20 mg/L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神经功能重度缺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清炎症因子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脑血栓的疗效及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胡志远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7年第1期62-63,共2页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老年脑血栓的治疗效果及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66例老年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连续服用6个月后评...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老年脑血栓的治疗效果及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66例老年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连续服用6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颈动脉中层厚度(IMT)、班块面积(Smax)明显减少,血小板计数(PCT)明显升高,MPV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老年脑血栓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理想,对于稳定斑块、提高神经功能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脑血栓 阿司匹林 他汀类 疗效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大动脉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液黏度、TCD 指标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华军 曾兆雲 饶朝楷 《贵州医药》 CAS 2019年第10期1572-1573,共2页
目的分析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大动脉源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液黏度、经颅多普勒(TCD)参数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大动脉源性脑梗死患者2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5例。两组患者均行脑梗死常规治... 目的分析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大动脉源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液黏度、经颅多普勒(TCD)参数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大动脉源性脑梗死患者2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5例。两组患者均行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钙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予以普罗布考片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黏度指标、TCD指标、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行斑块积分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率。结果(1)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完成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Vs、Vm、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I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3)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大动脉源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粘稠度,提升患者颅内脑底动脉血流学水平,促进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溶解,提升患者临床疗效,且不增加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源性脑梗死 血液黏度 经颅多普勒检查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青中年脑卒中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书晖 陈廷财 +2 位作者 陈漫清 生帆 郑晓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第3期11-13,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青中年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120例青中年脑卒中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2例)和中年组(68例)。两组患者均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对比青年组与中年组的B/A值,青年组强回声、混合回声及... 目的分析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青中年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120例青中年脑卒中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2例)和中年组(68例)。两组患者均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对比青年组与中年组的B/A值,青年组强回声、混合回声及低回声斑块的B/A值,中年组强回声、混合回声及低回声斑块的B/A值。结果中年组的B/A值(38.62±6.25)显著高于青年组的(31.25±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强回声斑块的B/A值(32.25±5.25)高于混合回声斑块的(6.02±4.12)和低回声斑块的(1.0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强回声斑块的B/A值(38.99±6.28)高于混合回声斑块的(7.62±5.14)和低回声斑块的(1.46±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青年脑卒中患者B/A值明显低于中年脑卒中患者,临床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青中年脑卒中
下载PDF
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血清胱抑素C、D-二聚体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东笼 闫媛媛 +4 位作者 姚俊芳 高沙沙 石伟波 任晓幸 朱诤诤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5期950-954,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血清胱抑素C(CysC)、D-二聚体(D-dimer)对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脑梗死组),同期选取82例健康体检者...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血清胱抑素C(CysC)、D-二聚体(D-dimer)对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脑梗死组),同期选取8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内-中膜厚度(IMT),将脑梗死病人分为12例IMT正常组、19例内膜增厚组、67例斑块形成组;根据斑块回声特点,将斑块形成组病人分为35例规则形均质回声斑块组和32例不规则形不均质回声斑块组。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病人颈动脉感兴趣区斑块(A)、颈动脉管壁应变值(B),计算B/A比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CysC、D-dimer水平;分析不规则形不均质回声斑块组脑梗死病人超声弹性成像参数B/A比值与血清CysC、D-dimer的相关性;分析超声弹性成像参数B/A比值、血清CysC、D-dimer对颈动脉不规则形不均质回声斑块的评估价值;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因素。结果脑梗死组病人血清CysC、D-dime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形成组病人血清CysC、D-dimer水平高于内膜增厚组和IMT正常组(P<0.05);不规则形不均质回声斑块组B/A比值低于规则形均质回声斑块组,血清CysC、D-dimer水平高于规则形均质回声斑块组(P<0.05);B/A比值与血清CysC、D-dimer水平均呈负相关(r=−0.56、−0.58;均P<0.05);B/A比值、血清CysC、D-dimer评估颈动脉不规则形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6、0.895、0.804,特异性分别为84.2%、97.5%、60.8%,灵敏度分别为79.6%、76.5%、88.3%;三者联合评估颈动脉不规则形不均质回声斑块的AUC为0.956,特异性为97.4%,灵敏度为82.9%;CysC、D-dimer是影响颈动脉不规则形不均质回声斑块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A比值是影响颈动脉不规则形不均质回声斑块出现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血清CysC、D-dimer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且三者联合后评估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疾病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超声弹性成像 胱抑素C D-二聚体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应用超声联合螺旋CT的评估效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路梅 《当代医学》 2022年第20期131-133,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联合螺旋CT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比较两种...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联合螺旋CT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比较两种方式检测颈动脉分叉病变情况、斑块检出情况及患者颈动脉狭窄发生情况。结果 MSCTA与CDFI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分别为82.60%、80.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FI单纯低回声软斑检出率为17.40%,钙化检出率为29.34%;MSCTA单纯低回声软斑检出率为14.40%,钙化检出率为38.86%,钙化的区别,MSCTA敏感度为100.00%(108/108),特异度为67.83%(97/143);CDFI、MSCTA在管腔狭窄程度中的评估效果与脑血管造影(D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超声联合螺旋CT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效果显著,且二者一致性高,在临床中可首先选择CDFI进行检测,经CDFI检查存在血管病变风险者再进行MSCTA检查,以确定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超声 螺旋CT 评估效果
下载PDF
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D、NT-proBNP表达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夏峰 甘国钧 +3 位作者 徐桂影 李芝珍 姚宏杰 汪萌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6期3012-3015,共4页
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二聚体(D-D)、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我院收治的174例高血压病人,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病人分为单纯高血压组(39例)和H型高... 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二聚体(D-D)、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我院收治的174例高血压病人,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病人分为单纯高血压组(39例)和H型高血压组(135例),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9名为健康组。比较3组一般资料;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D-D水平,采用固相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判定斑块是否形成及斑块稳定性,计算斑块发生率。根据斑块是否形成及稳定性将H型高血压病人分为未形成斑块组(40例)、稳定斑块组(46例)和不稳定斑块组(49例),比较3组血清D-D、NT-proBNP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D、NT-proBNP水平与IMT的相关性及不稳定斑块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D水平与NT-proBNP的相关性。结果H型高血压组、单纯高血压组血清D-D、NT-proBNP水平、IMT厚度高于健康组(P<0.05);H型高血压组血清D-D水平、NT-proBNP水平、IMT厚度、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血清D-D水平、NT-proBNP水平均高于未形成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清D-D水平、NT-proBNP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H型高血压血清D-D水平、NT-proBNP水平与IMT均呈正相关(P<0.05),不稳定斑块H型高血压血清D-D水平与NT-proBNP呈正相关(P<0.05)。结论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D水平、NT-proBNP水平均升高,两者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D-二聚体 N末端脑钠肽前体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相关性
下载PDF
剪切波弹性成像结合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磊 张爱军 +2 位作者 杨静 何健 张忱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第33期177-178,共2页
目的研究剪切波弹性成像结合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颈动脉斑块患者,研究总例数200例,收取时间在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总例数采取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脑梗死)、对照组100例(非脑梗死),对两组均... 目的研究剪切波弹性成像结合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颈动脉斑块患者,研究总例数200例,收取时间在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总例数采取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脑梗死)、对照组100例(非脑梗死),对两组均实施剪切波弹性成像结合超声造影检测,对比两组的颈动脉斑块表面形态、颈动脉斑块类型、SWE1/SWE2、斑块近心端平均SWE、斑块平均SWE。结果观察组脑梗死颈动脉斑块患者均在颈动脉斑块类型中、以脂质型斑块为主、所占比为60.00%,而在颈动脉斑块表面形态中以规则型斑块为主、所占比为54.00%,其与对照组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表面形态、颈动脉斑块类型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脑梗死患者SWE1/SWE2(1.71±0.85)、斑块近心端平均SWE(50.15±25.11)、斑块平均SWE指标(72.15±28.11)与对照组非脑梗死患者相比显著差异(P<0.05)。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结合超声造影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中具有显著的效果,能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提供相关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弹性成像 超声造影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临床研究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RBP4、NF-κB表达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蓓 刘菲 +1 位作者 薛金娥 赵海红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20期2599-2602,共4页
目的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核因子kappa B(NF-κB)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陕西省新安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TIA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核因子kappa B(NF-κB)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陕西省新安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TIA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分为斑块稳定组(n=30)和斑块不稳定组(n=50)。同期随机选择于本院体检且与患者一般资料匹配的健康人群66例为对照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RBP4、NF-κB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检测并比较所有受检者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各指标与血清RBP4、NF-κB水平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RBP4、NF-κB水平诊断TIA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临床价值。结果斑块不稳定组和斑块稳定组患者血清RBP4[(38.05±4.71)mg/L、(33.22±4.06)mg/L]、NF-κB[(21.75±6.14)μg/L、(17.65±5.22)μg/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RBP4(22.71±3.44)mg/L、NF-κB(15.02±4.25)μg/L]均显著升高,且斑块不稳定组高于斑块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清BP4、NF-κB水平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289,P<0.05);TIA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RBP4、NF-κB水平均与TG、DD、Hcy、UA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RBP4、NF-κB水平评估TIA合并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2、0.795,对应的敏感性分别为70.00%、72.00%,特异性分别为90.00%、83.33%。两者联合评估TIA患者合并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AUC为0.885,敏感性为88.00%,特异性为80.00%。结论TIA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中RBP4、NF-κB水平均呈高表达,两者呈正相关,且对合并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和预测价值,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视黄醇结合蛋白4 核因子kappa B 超声 相关性
下载PDF
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戈惠丽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1080-1081,共2页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在常熟市中医院(新区医院)2013年2—12月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中,选取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98例,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46~72(64.8...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在常熟市中医院(新区医院)2013年2—12月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中,选取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98例,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46~72(64.8±7.6)岁,根据超声结果分为稳定组54例、不稳定组44例,另取无斑块的对照组48例,对三组颈动脉斑块、CRP、Hcy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三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CRP、Hcy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P〈0.05),稳定斑块组的CRP、He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Spearsman相关分析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478,P〈0.0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与Hcy水平呈正相关(r=0.748,P〈0.05),且Hcy相关性高于CRP。结论不稳定斑块组的CRP、Hcy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与CRP、Hcy呈正相关,CRP、Hcy对判断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