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41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析欧洲多尺度风景特质识别的5项议题
1
作者 杨叠川 高翅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2,共9页
【目的】风景特质识别是进行全域风景保护、规划与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具有综合主观判断与客观属性的特点。系统梳理欧洲多尺度识别中定性与定量、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全域风景特质的识别具有借鉴意义。【方法】通过文献归纳... 【目的】风景特质识别是进行全域风景保护、规划与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具有综合主观判断与客观属性的特点。系统梳理欧洲多尺度识别中定性与定量、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全域风景特质的识别具有借鉴意义。【方法】通过文献归纳与演绎,分析风景特质定义引申出的识别主体、要素类别、感知方式、识别方法、图解形式5项议题。【结果】阐述了多尺度风景特质的层级特征,总结了宏观到微观尺度下移过程中5项议题的变化模式:识别主体由专家转向公众转变;要素类别由自然向文化转变;感知方式由间接向直接转变;识别方法由数字向人工转变;图解形式由科学性向科普性转变。归纳了多尺度识别的公式化表达。【结论】以尺度作为转变载体,解析了综合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多尺度风景特质识别的基本路径,为全域风景的多样性、连续性和地域性保护、规划与管理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特质评估 欧洲风景公约 多尺度 风景保护 风景规划 风景管理
下载PDF
基于地域空间构建中国传统风景园林体系
2
作者 夏成钢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23,共6页
地域空间是传统风景园林形成的第一要素,也是风景园林学关注的基本点。当下中国风景园林学的视野与实践早已超越以往园林史的论述范畴,因此有必要回归初始,参照地理学概念,结合史学新理论,重新诠释历史中的风景园林。事实与文献表明,中... 地域空间是传统风景园林形成的第一要素,也是风景园林学关注的基本点。当下中国风景园林学的视野与实践早已超越以往园林史的论述范畴,因此有必要回归初始,参照地理学概念,结合史学新理论,重新诠释历史中的风景园林。事实与文献表明,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存在着三大体系,即农耕传统体系、游牧传统体系与高寒传统体系。每个体系都有着各自的环境认知、营造手法与游览方式,以及大、中、小3个尺度的空间形态。蒙元之后三大体系交流日趋频繁,各有取舍兴衰。以三体系三尺度的结构进行梳理,可以更全面地认知中国风景园林本质,支持学科建设与实践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体系 地域空间 胡焕庸线 经典中国园林 农耕传统风景园林体系 游牧传统风景园林体系 高寒传统风景园林体系
下载PDF
广东省风景名胜区研究回顾与展望(1979-2022)
3
作者 邢君 陈淑妍 刘明欣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7,共9页
广东省作为经济社会和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进行省域风景名胜区研究有利于提高风景名胜区人文、自然和经济价值的区域效用。结合文献计量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知网195篇广东风景名胜区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评述,分析已有广东风景名胜... 广东省作为经济社会和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进行省域风景名胜区研究有利于提高风景名胜区人文、自然和经济价值的区域效用。结合文献计量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知网195篇广东风景名胜区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评述,分析已有广东风景名胜区研究在文献年谱、关键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特征,并基于文献年谱进行分阶段研究内容的发展总结。研究发现:(1)研究对象上,区位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类型以城市风景类为主,存在区域体系研究缺乏,案例研究不全面的问题;(2)研究方法上,2009年之后定量研究逐渐增加,其中以地理信息统计和游客问卷调研的定量评价为主,但整体上定量研究较少,同时跨学科的评价方法选取缺乏论证;(3)研究内容上按时间可分为研究兴起期、实践探索期和理论拓展期三个阶段,目前以景城文化互动和景城边界规划控制为例,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相关研究内容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但还缺乏集中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巩固基础对象的系统研究、拓展学习风景遗产保护研究方法、深入地域特色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研究的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名胜区 区域风景名胜区 文献计量学 研究动态
下载PDF
《水利风景区评价规范》风景资源评价适用性分析
4
作者 殷淑华 董青 韩凌杰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共7页
为适应新时期水利高质量发展,推动水利风景区高品质建设,对SL 300-2013《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和SL/T 300-2023《水利风景区评价规范》风景资源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厘清其与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适应关系,明确了新时... 为适应新时期水利高质量发展,推动水利风景区高品质建设,对SL 300-2013《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和SL/T 300-2023《水利风景区评价规范》风景资源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厘清其与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适应关系,明确了新时期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为新要求,阐释了风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分值分配的缘由。实例验证结果进一步表明,《水利风景区评价规范》风景资源评价有较好的延续性和适用性,可作为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风景 风景资源 评价标准 高质量发展 《水利风景区评价规范》
下载PDF
解析中国山水画理论对风景园林的影响
5
作者 康新月 李煜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期125-127,共3页
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出现不少效仿西式造园风格的设计,忽略了本民族文化,未能彰显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中国传统山水画代表了中国绘画最高的艺术成就,古代造园家寄情山水、遵循山水画论的构图,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者尝试以传统画论和山水... 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出现不少效仿西式造园风格的设计,忽略了本民族文化,未能彰显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中国传统山水画代表了中国绘画最高的艺术成就,古代造园家寄情山水、遵循山水画论的构图,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者尝试以传统画论和山水意境为立足点发展园林事业,将山水画理论渗透到风景园林设计创作中。本研究阐述了山水画中的立意、构景、山水画与风景园林之间的关系等理论,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下山水画理论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风景园林 画境 意境
下载PDF
如画美·风景媒介·感知风景:风景美学的研究转向
6
作者 刘佳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174-177,共4页
风景美学的研究发轫于18世纪英国的“如画美”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将风景视为客观静止之物,揭示人类对其进行改善或者将其与艺术作品进行比照的活动。W.J.T.米切尔在20世纪风景阐释学的基础上提出,风景是动态的媒介,塑造身份、制造记忆、... 风景美学的研究发轫于18世纪英国的“如画美”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将风景视为客观静止之物,揭示人类对其进行改善或者将其与艺术作品进行比照的活动。W.J.T.米切尔在20世纪风景阐释学的基础上提出,风景是动态的媒介,塑造身份、制造记忆、创建秩序、激发情感等活动都可以经由风景媒介来实现。段义孚与行走人类学的风景美学从人的主观知觉和情感出发,强调人对自然的感知和人与风景的融合共生。由此观之,风景美学研究经历了将风景视作客体—中介—人与风景共在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美学 如画美 风景媒介 感知风景 研究转向
下载PDF
风景科学的学科系统浅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严国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29-32,共4页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她是一部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的历史。从原始的科学综合开始,经过漫长的科学分化推进,复归于高层次的科学综合。交叉学科的出现,表明科学已进入高层次的综合入口处。而综合科学的出现。
关键词 风景科学 学科系统 风景区管理 自然风景资源 子系统 风景资源调查 风景园林 风景区建设 科学综合 文化与社会
下载PDF
基于诗词文本分析的民国时期南岳衡山风景意象研究
8
作者 宋亚琪 沈守云 王薇薇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期62-65,共4页
南岳衡山是我国著名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不仅拥有独秀的自然风景,也是文明奥区、宗教圣地、抗战名山。研究衡山景观意象特征,有利于再现衡山民国时期景观风貌,更好地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古迹。以1912—1949年南岳衡山古诗词为研究对... 南岳衡山是我国著名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不仅拥有独秀的自然风景,也是文明奥区、宗教圣地、抗战名山。研究衡山景观意象特征,有利于再现衡山民国时期景观风貌,更好地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古迹。以1912—1949年南岳衡山古诗词为研究对象,探究民国时期衡山的风景意象,共搜集到诗词文本379首,利用Python语言jieba分词、ROST CM6等相关软件进行文本词频统计、共线分析、情感分析等,感知大众心中衡山的景观形象,并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通过分析可将衡山划分为梵音古刹、烟霞胜境、暮色山林、曲径通幽、云影飞瀑五大景观类型,祝融峰、天柱峰、上封寺、磨镜台是民国时期衡山核心景点;天景、生景等自然景观感知度高于人文景观;文本情感虽以积极为主,但消极情感仍占有一定比例;“高耸”“青翠”“幽深”“巍峨”是衡山主要特征。研究表明,秀美的自然山水与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是诗意形成的基础,受时代背景影响,文人多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豪情壮志。基于古诗词的文本挖掘能够强化对民国时期衡山景观价值的提炼,为地域性景观的保护与延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意象 南岳衡山 民国 诗词 文本挖掘
下载PDF
古代惠州西湖风景教化载体的类型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冯惠城 唐孝祥 苏逸轩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105,共9页
古代惠州西湖风景是当地民众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化民众是其基本功能之一。通过综合风景与教化已有研究成果,指出古代风景教化研究中风景园林史与社会史交叉研究的内在理论关联和风景作为教化载体的类型特征是实现风景教化基本的... 古代惠州西湖风景是当地民众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化民众是其基本功能之一。通过综合风景与教化已有研究成果,指出古代风景教化研究中风景园林史与社会史交叉研究的内在理论关联和风景作为教化载体的类型特征是实现风景教化基本的研究问题。借鉴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和理论方法,将惠州西湖风景教化载体划分为“自然开发对象”“社会仪式场所”和“艺术传播媒介”三种基本类型,并以当地民众为主体视角,提炼和阐释西湖风景教化载体生存主导、政教融合以及形式综合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揭示古代风景与民众生存生活的关系,理解风景教化功能的基础,为现代风景名胜的文化传播和培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史 古代风景 惠州西湖 风景教化 日常生活 民众 社会史
下载PDF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制度发展历程
10
作者 宋霖 王晓洁 +1 位作者 严国泰 周宏俊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9,共6页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和管理的基本依据。爬梳1978年以来主管部门发布的公文、法规和标准,并对照国家级风景区总规成果,划分并总结出总规编制要求的初定、总规法制基础的形成、总规编制和建设管理的规范、总规监管和...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和管理的基本依据。爬梳1978年以来主管部门发布的公文、法规和标准,并对照国家级风景区总规成果,划分并总结出总规编制要求的初定、总规法制基础的形成、总规编制和建设管理的规范、总规监管和法规体系的完善(分增强法律效力、完善法规体系2个阶段)、总规制度的保留和调整5个时期的阶段性、总体性特征,分析制度制定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关系,揭示业已形成的总规“编制、审批-执行、检查-实施评估”的程序,展现“现状调研-资源评价-总体布局-专项规划”并指导“实施和管理”的总规基本内容、方法和步骤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名胜区 总体规划制度 规划编制 规划史
下载PDF
风景名胜区影响下的城镇建设与发展路径探析
11
作者 宋霖 王晓洁 +1 位作者 严国泰 王瑞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5-70,共6页
风景名胜区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类保护地,多年来在保护资源并发展旅游的同时,带动了城镇建设发展。按照城市型、近郊型和独立型3种类型梳理2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城镇的关系,揭示风景名胜区带动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即通过管控区内建... 风景名胜区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类保护地,多年来在保护资源并发展旅游的同时,带动了城镇建设发展。按照城市型、近郊型和独立型3种类型梳理2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城镇的关系,揭示风景名胜区带动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即通过管控区内建设用地、划定外围保护地带、调整边界及布局旅游服务基地等规划措施,在防止自身被城市化的同时,促进相关城镇的空间建设、经济发展及职能转变。指明景城之间已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以期为新时期新需求下的保护地与城镇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名胜区 区域一体化 总体规划 景城关系
下载PDF
浙江省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2
作者 陈楚文 王庆 +2 位作者 凌雨凡 金敏丽 杨绍钦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3,共7页
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且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从省域层面探析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认知具... 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且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从省域层面探析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整性保护。以浙江省57个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人文景源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呈现到浙江省域空间,总结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和特、一、二级3级人文景源数量的占比特征,以及不同人文景源占比的风景名胜区在浙江省域空间的分布规律,提出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占比与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平原湖泊、政治文化中心、山水游赏活动、宗教活动、军事要隘等因素存在关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名胜区 人文景源 空间分布特征 浙江省
下载PDF
区域视角下“城-湖”系统的界域与风景营建认知--以惠州西湖为例
13
作者 赵茜瑶 陈耸 +1 位作者 王晞月 林箐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8,共7页
传统“城-湖”系统是中国富有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水风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今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地方历史文献、地图资料和广东区域史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以惠州西湖和府城为例,从区域视角对“城-湖... 传统“城-湖”系统是中国富有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水风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今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地方历史文献、地图资料和广东区域史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以惠州西湖和府城为例,从区域视角对“城-湖”系统的空间范围和风景营建进行了讨论。首先,基于水文分析结果与历史文献图纸比对,明确惠州“城-湖”系统界域范围;其次,从广东地区区域发展史的角度解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惠州“城-湖”系统风景营建的统计和空间分析结果所反映的结构性和整体性特征。展示了历史-地理区域与“城-湖”系统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城-湖”系统所具有的“城市历史景观”属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空间设计与营建的动因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湖系统 区域取向 风景营建 界域 地理空间分析
下载PDF
风景园林美感探究——景的人境感应机制与景境回路设计原理
14
作者 刘滨谊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4,共9页
围绕风景园林美感的研究对象、个体与群体、文化与科学、误区与症结、研究战略、如何创新突破等问题,以“景”为主线,揭示风景园林美感成因与机制的流变性,构建景境回路设计原理。分别从哲学、人居环境学、风景园林学三方面展开,构建景... 围绕风景园林美感的研究对象、个体与群体、文化与科学、误区与症结、研究战略、如何创新突破等问题,以“景”为主线,揭示风景园林美感成因与机制的流变性,构建景境回路设计原理。分别从哲学、人居环境学、风景园林学三方面展开,构建景的“人-境互动”模型,剖析景作为风景园林美感的源头、成因、机制作用,揭示景的“人-境互动”流变机制。为此,分析论述了景与园、与意境的关系,提出“经”的概念。进一步阐明了建筑学非生命美学与风景园林生命美学的根本差别及因偏离了基于生命美学的风景园林美学分析评价的基本方向性误导,主张以风景园林的过程动态感受主导风景园林美感评价,指出流变性这一风景园林美感美学的内在属性,提出以“景流”作为评价风景园林美感的准则和标准,并为风景园林美感流变理论奠定基础。具体成果如下:1)提出了“风景园林美感流变理论”雏形;2)发展中国传统八景理论,提出了主观、客观、主客观结合的“3类八景”24位元素及其8条风景园林美感规划设计的流变线索;3)基于美感流变理论,构建了由回路、景境、景阻、景势、景流组成的“景境回路设计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美感 风景园林美感流变性 人-境感应 八景 景感流变 景境回路设计
下载PDF
基于文字与文献研究的“亭”风景审美探源
15
作者 吴静子 冯倩瑶 赵大鹏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70-278,共9页
“亭”作为中国古代典型的风景建筑,它的发展与演变体现出中国古代风景审美的精髓与特质,并反映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审美理念从萌芽到质变再到巅峰发展的完整过程。文章通过统计分析先秦至宋代文献中与“亭”相关的文字、语... “亭”作为中国古代典型的风景建筑,它的发展与演变体现出中国古代风景审美的精髓与特质,并反映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审美理念从萌芽到质变再到巅峰发展的完整过程。文章通过统计分析先秦至宋代文献中与“亭”相关的文字、语词与词义,发现“亭”自魏晋时期开始体现出风景建筑的特征,隋唐至宋代发展更为兴盛。通过研究以揭示蕴含于其中的风景审美内容与风景审美方式,以期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古代的风景审美理念,为实践中国古代风景审美文化的现代化转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词 风景审美 风景建筑 亭名
下载PDF
思政视域下“风景资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16
作者 金敏丽 任光淳 《中国林业教育》 2024年第6期42-45,共4页
“风景资源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大思政”视域下,“风景资源学”课程需紧密对接高校育人目标,发挥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潜力,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本... “风景资源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大思政”视域下,“风景资源学”课程需紧密对接高校育人目标,发挥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潜力,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本文首先构建了“知识+思政”的双维目标体系,实现教学重心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与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深度融合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目标;其次,综合运用多种课堂教学策略,将课程调研和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及采用竞赛驱动的“实践+竞赛”教学模式等,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强化课程的价值引领;最后,课程考核注重思政目标的融合,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教学实践表明,“风景资源学”课程的思政教育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新时代风景园林领域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资源学 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教学 风景园林
下载PDF
水文学知识介入风景园林设计的空间机制分析框架
17
作者 岳邦瑞 钱芝弘 姚龙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1,共6页
随着风景园林设计对水文分析要求的提升,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往往存在着无法准确理解与应用水文学知识的情况。在引入“空间机制”概念后,发现明晰景观空间(自变量x)与景观功能(因变量y)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而基于水文学... 随着风景园林设计对水文分析要求的提升,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往往存在着无法准确理解与应用水文学知识的情况。在引入“空间机制”概念后,发现明晰景观空间(自变量x)与景观功能(因变量y)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而基于水文学知识的水文过程分析则是研究特定景观空间与景观功能因果关系的有效途径,因此构建了“景观空间变量-水文要素变量-景观功能变量”的分析框架。应用该框架,将河流流速相关的水文学知识转译为设计语言,并分析河流流速与河流廊道空间变量和景观功能变量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从而提出不同功能目标导向下的河流廊道景观设计策略,并提炼出水文学知识向风景园林设计语言转译及应用于实践的一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设计 空间机制 景观水文 水文要素 河流流速
下载PDF
AI技术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紫玥 曹伟 《中外建筑》 2024年第1期31-36,共6页
面对当前科技革命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新趋势,AI技术作为数字技术的前沿代表,演变为当下风景园林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AI如何结合风景园林空间、配合具体设计施工流程的实践是未来AI应用风景园林领域的重要内容。以国内外研究成果中AI技... 面对当前科技革命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新趋势,AI技术作为数字技术的前沿代表,演变为当下风景园林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AI如何结合风景园林空间、配合具体设计施工流程的实践是未来AI应用风景园林领域的重要内容。以国内外研究成果中AI技术在风景园林领域兴起的新兴手段的应用实践为主要研究内容,梳理了AI技术与风景园林结合的发展进程,探讨了AI技术与风景园林领域结合的应用分类;并结合当前实践成果,对AI技术应用产生的新风景园林特征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AI技术应用场景路径,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以期为AI在风景园林领域的深度应用提供方法指引。AI技术在风景园林领域具备一定的潜力,但在未来的相关实践中,具体流程、作用机制、交互深度和跨学科合作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技术 风景园林设计 风景园林 人工智能 风景园林空间
下载PDF
风景名胜区土地保护与管理——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梅一峰 汪诚 《中国土地》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3-25,共3页
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是具有突出美学、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以自然景观为主,融人文景观为一体,有国家典型性、代表性的特殊地域。风景名胜区的土地,不仅是风景名胜资源和环境的载体和基础,而且还与其所支撑的地上附着物一起构成极... 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是具有突出美学、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以自然景观为主,融人文景观为一体,有国家典型性、代表性的特殊地域。风景名胜区的土地,不仅是风景名胜资源和环境的载体和基础,而且还与其所支撑的地上附着物一起构成极为珍贵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千姿百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 黄山风景 土地资源 保护与管理 黄山风景名胜 风景名胜资源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土地管理部门 土地利用规划 国家风景名胜区
下载PDF
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3
20
作者 仇保兴 《风景名胜》 2006年第4期16-19,共4页
一、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科学发展观风景名胜区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政策方针和管理制度真正建立在依法治区的基础上,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在尊重自然生态法则的基础上,形成对风景名胜资源进行产格保护下的合理利用模... 一、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科学发展观风景名胜区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政策方针和管理制度真正建立在依法治区的基础上,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在尊重自然生态法则的基础上,形成对风景名胜资源进行产格保护下的合理利用模式,使风景名胜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风景名胜资源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管理工作 风景资源 资源保护 永续利用 生物多样性 自然与文化 国家风景名胜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