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视角下“城-湖”系统的界域与风景营建认知--以惠州西湖为例
1
作者 赵茜瑶 陈耸 +1 位作者 王晞月 林箐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8,共7页
传统“城-湖”系统是中国富有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水风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今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地方历史文献、地图资料和广东区域史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以惠州西湖和府城为例,从区域视角对“城-湖... 传统“城-湖”系统是中国富有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水风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今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地方历史文献、地图资料和广东区域史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以惠州西湖和府城为例,从区域视角对“城-湖”系统的空间范围和风景营建进行了讨论。首先,基于水文分析结果与历史文献图纸比对,明确惠州“城-湖”系统界域范围;其次,从广东地区区域发展史的角度解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惠州“城-湖”系统风景营建的统计和空间分析结果所反映的结构性和整体性特征。展示了历史-地理区域与“城-湖”系统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城-湖”系统所具有的“城市历史景观”属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空间设计与营建的动因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湖系统 区域取向 风景营建 界域 地理空间分析
下载PDF
圩田传统影响下宋代西湖的风景营建
2
作者 都铭 陈贇 《园林》 2024年第2期38-44,共7页
圩田是古代杭州西湖地区土地利用的重要形式。圩田的发展在给西湖带来危机的同时也为其后期从生产设施到观赏景观的转变提供了机遇。以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研究圩田背景下浙西水利景观的发展演化,全面考察宋代西湖风景营建的历程与... 圩田是古代杭州西湖地区土地利用的重要形式。圩田的发展在给西湖带来危机的同时也为其后期从生产设施到观赏景观的转变提供了机遇。以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研究圩田背景下浙西水利景观的发展演化,全面考察宋代西湖风景营建的历程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了圩田传统对宋代西湖风景营建的影响,认为圩田系统的发展促进了杭州“田—城—湖”关系的确立,推动宋代西湖水利设施建设,后期经过官民对西湖景观的整合,推动圩田作为审美要素在西湖风景营建中进行表达,使得西湖从非游观性的城郊水体向具有观赏价值的公共风景转变。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圩田的治理贯穿了宋代西湖风景营建的整体过程;(2)基于水利功能的圩田特征及形态成为宋代西湖风景建设的景观基因;(3)围绕圩田与风景的博弈与选择,使得宋代成为杭州西湖从自然景观转化为人文景观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圩田传统 宋代 西湖 风景营建
下载PDF
西北地景文化空间圈层(一):“因山而成”的风景营建体系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晖 赵泽龙 张琬雪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5,共6页
中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之间,是历史上文明碰撞及文化交融之地,其大山大川大漠的自然地理景象,形成了先民独特的自然景观认知和工程营建活动,从自然形胜、城邑、宫苑、陵墓、寺观到各类军事交通水利等大型工程,呈现出"因山而成&q... 中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之间,是历史上文明碰撞及文化交融之地,其大山大川大漠的自然地理景象,形成了先民独特的自然景观认知和工程营建活动,从自然形胜、城邑、宫苑、陵墓、寺观到各类军事交通水利等大型工程,呈现出"因山而成"的空间分布层次、"笼山水为苑"的地景空间艺术形式和"雄浑"的风景审美张力。在3000多年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依托西北地区七大山脉体系,逐步形成了15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由此构成鲜明的区域性国土风景营建体系。这种风景营建模式和体系随周秦汉唐朝代的更迭而逐渐成就辉煌,使其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和东方美学意义的世界性价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地景文化 西北地区 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因山而成 区域风景营建体系
下载PDF
灌区的风景:国土空间开发视野下的传统风景营建 被引量:3
4
作者 郭巍 孙瑾璐 +1 位作者 计玮 侯晓蕾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3期17-23,共7页
囿于我国气候及地形地貌因素,对水资源进行时空调配及管理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发展出以灌溉和调蓄为主的水利工程,形成了以人工控制流量和水位的水文流域单元——灌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灌区已成为我国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土空... 囿于我国气候及地形地貌因素,对水资源进行时空调配及管理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发展出以灌溉和调蓄为主的水利工程,形成了以人工控制流量和水位的水文流域单元——灌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灌区已成为我国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开发基本模式。首先简述我国灌区的形成及发展、确定陂塘灌区、堰坝灌区和泉(井)灌区这3种基本类型、分布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风景审美及风景营建的影响。然后以北京三山五园为例,剖析其农业生产、聚落布局、园林营建皆与水利系统密切相关,是具有陂塘灌区和泉(井)灌区特征的国土空间开发的案例。最后,横向对比英国与伊斯兰造园体系,论述不同地区迥异的地理和水文条件塑造了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土空间开发方式,并进一步影响了传统的风景营建。文章为理解我国传统的风景营建方式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其进一步的保护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土景观 灌区 风景营建 三山五园
下载PDF
西北地景文化空间圈层(二):“与山川同构”的风景营建手法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晖 赵宇翔 格日勒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2-28,共7页
黄河中上游及丝路沿线地区大山大川自然景观及历史发展中防御戍边的国土空间感知和认知特征,孕育并发展了中国地景文化“形胜”观念。该区域各类人工工程营建在选址、布局及构筑方式上,呈现出以山岳为共同视觉和精神标识的区域集群性的... 黄河中上游及丝路沿线地区大山大川自然景观及历史发展中防御戍边的国土空间感知和认知特征,孕育并发展了中国地景文化“形胜”观念。该区域各类人工工程营建在选址、布局及构筑方式上,呈现出以山岳为共同视觉和精神标识的区域集群性的营建特征,形成了“因山而成”的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研究基于风景观念辨析,建立从视觉-精神的知觉空间构成到风景营建手法的分析框架,对6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及典型案例进行辨识,提出3点结论和思考:风景观念是在人类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对山川感知、表达、营建及祭祀、游历、附文活动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风景营建手法呈现出“与山川同构”的空间营构秩序;风景观念及其营建传统转译为空间语言,是将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知觉空间和营建空间联系在一起,成为今日国土景观具有社会属性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观念 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与山川同构 风景营建手法 知觉空间
下载PDF
桂林城市风景营建历史形态量化解读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斯萌 赵红红 《华中建筑》 2020年第3期90-95,共6页
桂林是历史上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独有的风景营建手段,加上古往今来无数赞誉的诗词歌赋,使得桂林风景享誉海内。该文从桂林城市风景营建历史演变入手,通过历史文献查阅,实地考察补充,从风景园林视角,收集整理桂林... 桂林是历史上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独有的风景营建手段,加上古往今来无数赞誉的诗词歌赋,使得桂林风景享誉海内。该文从桂林城市风景营建历史演变入手,通过历史文献查阅,实地考察补充,从风景园林视角,收集整理桂林城市历史风景营建直接建设要素以及间接影响要素共12个,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化分析,利用GIS手段进行可视化的空间形态分析。在此基础上,着重对桂林城市风景营建的空间形态及历史演变进行解读,从而总结桂林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发展特征及演变机制。意在完善补充桂林城市建设的理论体系,为现代城市风景营建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 风景营建 空间形态
下载PDF
乡村风景营建的人文传统及空间特征解析——以福建永泰县月洲村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淑虎 张兵华 +1 位作者 冯曼玲 樊海强 《风景园林》 2020年第3期97-102,共6页
以中国风景营建传统的当代价值发掘为核心,从“人文—空间”一体化的视角阐述风景营建传统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人文”与“空间”互动的空间范围、功能区划和空间层级,并结合福建永泰县月洲村的风景实践特征解析,从保... 以中国风景营建传统的当代价值发掘为核心,从“人文—空间”一体化的视角阐述风景营建传统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人文”与“空间”互动的空间范围、功能区划和空间层级,并结合福建永泰县月洲村的风景实践特征解析,从保护、规划、研究等方面提出传承策略,旨在为当前乡村风景营建提供新视角。研究表明,古人在“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中,始终将聚落与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在遵从空间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构架“四望—生态”“近村—生产”“聚落—生活”的风景层级,实现人文与自然系统的融合。当代传承应跨越社会形态的认识束缚,从科学体系上弘扬其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村落 风景营建 人文传统 当代启示 人文—空间
下载PDF
岭南海缘乡邑的景观演进与风景营建——以中山南朗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劲 陈健 谢超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61,共6页
中山市南朗镇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里,其从宋代珠江口外的海岛隙地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民主革命的摇篮,经历了漫长的移民开拓与环境改造,即人化自然的过程,最终形成独特的“二龙戏珠”景观。通过文献考证,在GIS系统中... 中山市南朗镇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里,其从宋代珠江口外的海岛隙地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民主革命的摇篮,经历了漫长的移民开拓与环境改造,即人化自然的过程,最终形成独特的“二龙戏珠”景观。通过文献考证,在GIS系统中复原了南宋至民国时期南朗丰阜湖小流域聚落及风景格局的演变过程:1)海湾时期,早期移民形成福佬与广府两大民系聚落群,奠定最初的地域格局;2)元明时期,农业开发下两大民系的空间竞合,带动小流域从海湾到潟湖的景观演变;3)清代,海防和外商活动打破了原有两大民系分立的格局,南朗破而后立,重新整合,从潟湖聚落发展为建筑设施近代化、生态景观基塘化的滨海乡镇。归纳出海缘乡邑“极化-竞合-辐射”的聚落景观演进模式,总结其“聚焦-牵引-默化”的风景营建机制特征,对现今生态文明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岭南海缘乡邑 景观演进 风景营建 南朗
下载PDF
界画中的中国古代城市意象与风景营建方法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丁梦月 胡一可 《景观设计》 2021年第1期4-9,共6页
界画因其能工整细致、客观严谨地展现建筑风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与城市建设有较深渊源的特别门类。界画始于魏晋时期,隋唐时期达到较高水平,两宋时期盛及巅峰,元明清时期逐渐衰落,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在界画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中有迹可循... 界画因其能工整细致、客观严谨地展现建筑风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与城市建设有较深渊源的特别门类。界画始于魏晋时期,隋唐时期达到较高水平,两宋时期盛及巅峰,元明清时期逐渐衰落,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在界画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中有迹可循。本文以挖掘中国古代城市意象与风景营建手法为核心,在整理和分析文献典籍中界画、诗词等基础上,通过图示符号读取并归纳城市意象元素,得出中国古代城市风景营建的方法体系,即"因天材,就地利"的理念,"本人情,状风物"的原则,以及"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手法。旨在借鉴古人践行的风景营建智慧,为当下城市风景营建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界画 城市意象 风景营建 方法体系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谷惠远城风景营建研究
10
作者 黎美祎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5期201-204,共4页
惠远城是清代新疆军政中心,伊犁将军府所在地,在清代西北边城营建中具有突出的军事地位和人文价值.随着军事对抗转入防御屯垦的历史语境,惠远城的清朝贵族和谪戍文人创设了空前的流人文化,诞生了作为文化的风景意识.文章以中国地景文化... 惠远城是清代新疆军政中心,伊犁将军府所在地,在清代西北边城营建中具有突出的军事地位和人文价值.随着军事对抗转入防御屯垦的历史语境,惠远城的清朝贵族和谪戍文人创设了空前的流人文化,诞生了作为文化的风景意识.文章以中国地景文化理论作为营建伊犁河谷惠远城风景的整体思路,通过对伊犁河谷城邑选址与营建的系统性整理,提取伊犁地区古人集体意识、公共活动,探讨惠远城风景营建生成逻辑;通过分析惠远城平面布局和风景营建手法,提炼惠远城风景营建的典型风景和人文空间塑造,最终得到惠远城风景营建呈现出的典型特征和风景秩序.其典型特征有:基于中原因山而成的风景意识与清伊犁将军镇守、林则徐开渠、清军四营屯田、乾嘉学派考证之风的背景,戍边文化和流人文化促进清伊犁河谷风景观念的形成,诞生惠远城风景营建,其与天山声势互倚、因地耦合、因山而成,是中国地景文化于西北边疆延续的实证.其风景秩序确立的过程为:第一,因山而成的自然认知、风景意识、风景营建表达;第二,山城互守的平面布局和核心建筑营建,诞生山川祭祀、风景游赏等人文活动;第三,因山成景的果子沟、伊犁将军府、望河楼典型风景营建与戍边人文化育空间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地景文化 伊犁河谷 惠远城 风景营建
下载PDF
宋代桂林风景营建与发展研究
11
作者 雷丙泽 龙良初 《住宅科技》 2019年第12期66-70,共5页
桂林的风景建设自古有之,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到宋朝时建设与发展达到顶峰,而后逐渐衰退,现代虽有效仿,但仍不复盛况,所以,宋代桂林的风景营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从宋代桂林的时代背景出发,先介绍了自然山体、岩洞、建筑等风... 桂林的风景建设自古有之,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到宋朝时建设与发展达到顶峰,而后逐渐衰退,现代虽有效仿,但仍不复盛况,所以,宋代桂林的风景营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从宋代桂林的时代背景出发,先介绍了自然山体、岩洞、建筑等风景要素的营建情况,而后重点梳理了当时环城水系的建设情况,即开凿朝宗渠、串联内城水系、重修西湖、修筑濠河的四次大型水系建设过程。分析了宋代桂林风景营建与发展达到顶峰的主要原因。古为今用,思考了桂林水系建设在风景营建与开发时的重要作用,并对比与反思了当代桂林风景开发建设较宋代仍存在有零碎化、破碎化的状态,以期在未来风景营建中能够有更好统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 宋代 风景营建 环城水系 静江府城池图
下载PDF
二王庙建筑群风景营建过程研究
12
作者 王丽平 《美术教育研究》 2021年第14期102-103,共2页
二王庙是一座祭祀李冰等治水有功之人的庙宇,其建筑群历史悠久。二王庙地理位置特殊,其依托都江堰发展,由最初具备单一的祭祀功能,到与都江堰每年的维修活动产生关联,吸引文人墨客来此游赏。二王庙发展为风景名胜的过程与古人的一些设... 二王庙是一座祭祀李冰等治水有功之人的庙宇,其建筑群历史悠久。二王庙地理位置特殊,其依托都江堰发展,由最初具备单一的祭祀功能,到与都江堰每年的维修活动产生关联,吸引文人墨客来此游赏。二王庙发展为风景名胜的过程与古人的一些设计思想不无关系。该文探究二王庙建筑群从单一功能建筑演变为风景建筑群的营建过程,以期为现代景观营造提供一些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王庙 建筑群 风景营建
下载PDF
东天山哈密地区烽燧景象空间格局营建研究
13
作者 赵泽龙 刘晖 格日勒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24年第4期106-109,共4页
烽燧空间营建的内涵:一是在选址过程中体现线性防卫布局模式;二是随时间推移,原军事属性剥离后呈现形势高隘险峻、扼自然险阻的景象空间,以及累代积淀形成的边塞疆境、家国情愫的审美感知。通过“远望”“近防”两个尺度识别与山形水势... 烽燧空间营建的内涵:一是在选址过程中体现线性防卫布局模式;二是随时间推移,原军事属性剥离后呈现形势高隘险峻、扼自然险阻的景象空间,以及累代积淀形成的边塞疆境、家国情愫的审美感知。通过“远望”“近防”两个尺度识别与山形水势及其“烽烽相望”互视点位的空间秩序,提出其营建过程主要以边界、尺度、体量、方位为营构要素,明确烽燧在剥离由古及今赋予的军事属性后,逐渐转换为观赏、游历与考察的人文意涵,为区域传统风景营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烽燧 景象空间格局 军事工程 区域风景营建 东天山哈密地区
下载PDF
中国风景园林知行传统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晖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1,共6页
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形成与发展具有“知行一体”的特点和内涵。“山水形胜”“人本思想”和“人与天调”构成的思想体系,以及“山水名胜”“园林”和“大型工程风景营建”构成的实践活动,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精神追求,以... 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形成与发展具有“知行一体”的特点和内涵。“山水形胜”“人本思想”和“人与天调”构成的思想体系,以及“山水名胜”“园林”和“大型工程风景营建”构成的实践活动,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精神追求,以及空间艺术和技术上的营建智慧。“知”“行”关系建立在反复循环的过程中,使得中国风景园林的价值与特征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延绵不断,历久弥新。以独立一级学科发展的视野认识和梳理,对我国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时代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价值观和理论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学 知行传统 山水名胜 风景营建 园林
下载PDF
“城市双修”背景下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营建——以泉州山线绿道二期项目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范文婷 《建设科技》 2022年第6期54-57,共4页
本文基于“城市双修”理论背景下,以泉州山线绿道二期(景观提升)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山线绿道二期项目”)为例进行项目实践,提出山地生态修复,山城关系修补以及风景林营建的设计理念和景观途径;以期通过景观设计手法对现有山地公园进行... 本文基于“城市双修”理论背景下,以泉州山线绿道二期(景观提升)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山线绿道二期项目”)为例进行项目实践,提出山地生态修复,山城关系修补以及风景林营建的设计理念和景观途径;以期通过景观设计手法对现有山地公园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在山地环境更新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山地公园 景观设计 生态治理 风景营建
下载PDF
黄土高原(陕西)传统村落典型三生空间模式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建辉 周天新 +1 位作者 聂祯 邢盼军 《风景园林》 2022年第7期118-123,共6页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黄土高原传统村落如何保护与发展的问题,选取13个典型样本进行田野调查,并结合方志等历史资料,以村落典型三生空间特征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归纳法与空间分析法...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黄土高原传统村落如何保护与发展的问题,选取13个典型样本进行田野调查,并结合方志等历史资料,以村落典型三生空间特征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归纳法与空间分析法等,总结黄土高原(陕西)传统聚落的6种典型三生空间模式,分别是沿塬望河式、背山面河式、卧塬望山式、沉坑藏林式、临水拥塬式及靠山面水式。进一步总结人地互动过程中前人遵循的“藏隐”“巧借”“活用”3条内在规律,并从防灾避险、便宜生活、利于生产、俯仰风景及人地关系的角度提出了5条传统村落选址营建的内在法则与智慧。对继承与发展传统乡村文化遗产、探索与挖掘黄土高原地域风景营建传统和生态人居智慧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黄土高原 传统村落 三生空间模式 风景营建 传统智慧
下载PDF
济南古城景观的模数控制与变化探讨
17
作者 汪凯 吴迪 郭巍 《风景园林》 2023年第4期108-114,共7页
【目的】为探究模数控制在传统山水城市“景城一体”现象中的关键作用,理解传统景观营建与城市秩序的关系。【方法】以明清时期(1368—1860年)的济南府城为例,通过古籍、舆图的收集及实地踏勘,梳理济南景城融合的城市结构在城市选址、... 【目的】为探究模数控制在传统山水城市“景城一体”现象中的关键作用,理解传统景观营建与城市秩序的关系。【方法】以明清时期(1368—1860年)的济南府城为例,通过古籍、舆图的收集及实地踏勘,梳理济南景城融合的城市结构在城市选址、城市形态形成、城市景观营造等方面的发展脉络。【结果】明确了济南古城格局在不同发展阶段始终受模数控制与影响。将明清府城城市结构、景观要素与模数进行匹配研究,揭示其与城市模数体系的关键联系。在此基础上讨论城市形制、街巷结构和风景点营建3个尺度的实际营建相较于模数体系产生的变化,阐述除模数外影响古城景观的山水人文等其他因素。【结论】最终明确模数体系对济南“景城一体”格局骨架的控制作用,点明了传统营城规则的多元性与丰富性,为今后山水城市的设计与研究及传统城市格局与景观体系的保护提供经验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水城市 城市形态 风景营建 模数控制 济南 明清府城
下载PDF
苏轼的生态智慧及其应用实践
18
作者 蒋爽 郭丽 苏弋 《美与时代(城市)》 2021年第11期121-123,共3页
生态哲学认为世界是由个人、社会及自然界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人与自然万物、他人、自我之间的联系只有达到和谐共处,才能在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产生良性循环。苏轼的一生虽命运多舛,却仁及草木,恩施鸟兽,善待他人,以此抵达了生命的天地... 生态哲学认为世界是由个人、社会及自然界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人与自然万物、他人、自我之间的联系只有达到和谐共处,才能在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产生良性循环。苏轼的一生虽命运多舛,却仁及草木,恩施鸟兽,善待他人,以此抵达了生命的天地境界。梳理苏轼亲近自然的生存方式、积极济民救世的入世政绩及自得圆满的精神境界,旨在探讨他敬畏生命、物我合一的生态智慧及应用实践,丰富古代文人生态文明观的研究内容,为后人认识苏轼的丰功伟绩提供新视野,以期对目前城市"双修"建设中的思想与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生态智慧 风景营建
下载PDF
基于山水形胜认知的武昌古城风景体系营构辨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伯程 阳志竺 阴帅可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14-118,共5页
武昌古城是典型的传统山水城市,山水要素是城市风景营建的主要物质载体。通过梳理武昌古城营建脉络,阐明其因借山水形胜的人文风景体系伴生于古城营建历程之中。武昌古城风景组织与营造是基于各时期对山水形胜不同的认知与利用方式:魏... 武昌古城是典型的传统山水城市,山水要素是城市风景营建的主要物质载体。通过梳理武昌古城营建脉络,阐明其因借山水形胜的人文风景体系伴生于古城营建历程之中。武昌古城风景组织与营造是基于各时期对山水形胜不同的认知与利用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山水为城市边界;唐宋时期,以山水为城市景观节点;明清时期,以山水为城市骨架。最终形成以山水为底、古城为界、道路为纲、楼观为标高的城市风景体系,进而明晰武昌古城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历史风景特色,以期为城市特色空间记忆与人文内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昌古城 山水形胜 风景营建 风景体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