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微粒子病壮蚕期食下感染与防治 被引量:3
1
作者 衡志忠 《四川蚕业》 2012年第2期29-31,共3页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家蚕微粒子病防治的经验教训,分析了蚕种生产统计资料,提出了壮蚕期防治微粒子病食下传染的措施。
关键词 家蚕微粒子病壮蚕期食下感染 防治
下载PDF
感染菜粉蝶的两种微孢子虫的研究(Ⅰ)病原形态及对家蚕的病原性 被引量:6
2
作者 杨琼 徐兴耀 +2 位作者 卢铿明 郑祥明 方定坚 《广东蚕业》 2001年第2期16-19,共4页
作者从菜粉蝶成虫体中分离到两种不同形态的微孢子虫M-Pr1和M-Pr2。对这两种微孢子虫的形态及对家蚕的病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微孢子虫均对家蚕有强的食下感染能力,并可对家蚕胚种传染。
关键词 菜粉蝶 微孢子虫 家蚕 交叉感染 病原形态 食下感染 胚种传染
下载PDF
对家蚕微粒子病食下传染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裕兴 葛海燕 +3 位作者 孙永军 朱军贞 杭雪花 潘中华 《江苏蚕业》 1997年第1期21-25,共5页
本试验模拟生产实际对微孢子的食下传染规律进行了研究。指出无论绝对抗性还是相对抗性,起蚕期是当龄的最低期,此时做好叶面消毒最为关键;在大环境已经受污的情况下,蚕儿多次受感染会通过累积作用提高感染率,但累积作用不是平均增长的;... 本试验模拟生产实际对微孢子的食下传染规律进行了研究。指出无论绝对抗性还是相对抗性,起蚕期是当龄的最低期,此时做好叶面消毒最为关键;在大环境已经受污的情况下,蚕儿多次受感染会通过累积作用提高感染率,但累积作用不是平均增长的;当污染程度提高时,不仅会增加当代母蛾检出率,而且会增加镜检中的孢子密度和次代蚕毒率,四者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食下感染 感染 微粒子病
下载PDF
广西南丹白裤瑶蚕对家蚕微孢子的感染性试验
4
作者 张桂征 黄深惠 +5 位作者 夏青 陆俣伽 黄旭华 刘艳伟 陶积阳 张雨丽 《广西蚕业》 2022年第1期29-32,共4页
广西南丹白裤瑶蚕是南丹白裤瑶族群众自繁、自育、自用的一个家蚕品种,千百年来一直相对封闭饲养,从未采取过微孢子检疫等防控措施,但也没有绝种。为探明其能保存至今的原因,采用人工添食的方法,向白裤瑶蚕2龄起蚕添食不同浓度的家蚕微... 广西南丹白裤瑶蚕是南丹白裤瑶族群众自繁、自育、自用的一个家蚕品种,千百年来一直相对封闭饲养,从未采取过微孢子检疫等防控措施,但也没有绝种。为探明其能保存至今的原因,采用人工添食的方法,向白裤瑶蚕2龄起蚕添食不同浓度的家蚕微孢子(Nb),并以常规家蚕品种932为对照品种同步试验,通过显微镜检测调查食下感染率,以研究瑶蚕对家蚕微孢子的耐受性。试验结果显示,家蚕微孢子浓度达到3.0×10^(5)个/mL时,对瑶蚕的感染率达到100%;瑶蚕对家蚕微孢子的食下感染率与932无显著差异,且半数感染浓度(IC50)略低于932;瑶蚕对Nb没有特殊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裤瑶蚕 家蚕微孢子 食下感染
下载PDF
山东省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彦文 牟志美 +1 位作者 高绘菊 房德文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7-71,共5页
从山东省境内家蚕成虫体内分离到 4种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 ,与N .b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4种微孢子虫的大小、形态、极丝圈数及倾斜角与N .b相比均存在差异 ,但血清学反应及在蚕体内的发育过程与N .b相同。初步认为该 4种病原性微孢子虫为N... 从山东省境内家蚕成虫体内分离到 4种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 ,与N .b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4种微孢子虫的大小、形态、极丝圈数及倾斜角与N .b相比均存在差异 ,但血清学反应及在蚕体内的发育过程与N .b相同。初步认为该 4种病原性微孢子虫为N .b的同属微孢子虫。这 4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极强的食下感染率和胚种传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微孢子虫 病原性 微粒子病 食下感染 胚种传染
下载PDF
从东方粉蝶分离的一种变态微孢子虫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杨琼 徐兴耀 +4 位作者 卢铿明 郑祥明 方定坚 廖森泰 姚锡镇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19-122,T001,T002,共6页
从东方粉蝶成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微孢子虫 (M Pc1) ,其孢子大小为 3 2 7± 0 36 μm× 1 6 8± 0 16 μm ,孢子具单、双核两种类型 ,在家蚕体内可见到Nosema和Thelohania两种不同类型的发育过程 ,认为M Pc1应归入Vairi mor... 从东方粉蝶成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微孢子虫 (M Pc1) ,其孢子大小为 3 2 7± 0 36 μm× 1 6 8± 0 16 μm ,孢子具单、双核两种类型 ,在家蚕体内可见到Nosema和Thelohania两种不同类型的发育过程 ,认为M Pc1应归入Vairi morpha属。这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很强的食下感染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粉蝶 微孢子虫 分类 病原性 形态 食下感染 胚种感染 家蚕 防治
下载PDF
7个家蚕新品系对BmNPV的抵抗力及中肠组织中Bmlipase-1的表达水平检测 被引量:1
7
作者 肖阳 吴福泉 +5 位作者 李庆荣 叶明强 邢东旭 李丽 罗国庆 杨琼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6-1010,共5页
为了获得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感染抵抗力较强的家蚕品系,以现行推广杂交组合粤蚕6号和两广二号的8个亲本品种为材料,给3龄起蚕添食浓度为4×107m L-1的Bm NPV多角体悬液,连续12代接种病毒筛选后获得7个对Bm NPV的抵抗能力... 为了获得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感染抵抗力较强的家蚕品系,以现行推广杂交组合粤蚕6号和两广二号的8个亲本品种为材料,给3龄起蚕添食浓度为4×107m L-1的Bm NPV多角体悬液,连续12代接种病毒筛选后获得7个对Bm NPV的抵抗能力有显著提高的新品系,其中新品系研7-N感染Bm NPV的发病率由原品种的96.30%降低至51.46%,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新品系及其杂交组合幼虫中肠组织中与Bm NPV抗性相关的脂肪酶1(Bmlipase-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不同新品系间Bmlipase-1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较大,与其对Bm NPV的抵抗能力一致,其中春5-N、研7-N和湘晖-N等新品系及其杂交组合的Bmlipase-1表达水平均较原品种及其杂交组合极显著上升(P<0.01)。获得的家蚕新品系可作为抗Bm NPV育种的优良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抗性家蚕品系 食下感染 脂肪酶1基因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东方粉蝶微孢子虫M-Pc2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琼 徐兴耀 +2 位作者 卢铿明 郑祥明 方定坚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7-39,共3页
从东方粉蝶成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卵圆形微孢子虫M Pc2 ,M Pc2孢子大小为 (3.38± 0 .35 ) μm× (2 .4 3± 0 .17)μm ,孢子双核结构 ,在家蚕体内可见到典型的Nosema型发育过程 ,认为M Pc2应归入Nosema属 .
关键词 微孢子虫 东方粉蝶 家蚕 病原性 分类 M-Pc2 交叉感染 食下感染 胚种传染
下载PDF
微粒子病蚕混粪孢子排泄情况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穆莉 张长勤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S1期72-76,共5页
进行了不同浓度的家蚕微粒子病原各龄起蚕的食下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混粪孢子的排泄6日始出现完整老熟态,7—9日出现排毒第一高峰期,经“离散数字时间序列”数据处理二龄攻毒蚕混粪孢子的排泄昼(M)夜(E)系列分析,夜(E)... 进行了不同浓度的家蚕微粒子病原各龄起蚕的食下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混粪孢子的排泄6日始出现完整老熟态,7—9日出现排毒第一高峰期,经“离散数字时间序列”数据处理二龄攻毒蚕混粪孢子的排泄昼(M)夜(E)系列分析,夜(E)系列存在潜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粒子原虫孢子 食下感染 混粪孢子 离散数字时间序列
下载PDF
家蚕微粒子病原对蚕体主要经济指标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穆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S1期61-65,共5页
家蚕各龄食下感染不同浓度的微粒子病原,不同龄期较同一龄间的影响显著。家蚕对微粒子病原的抗性,随着龄期的增加而递增。以衡量丝茧、种茧育的主要指标模拟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供生产者作经营决策参考。本文从理论上证实了“丰产微粒子... 家蚕各龄食下感染不同浓度的微粒子病原,不同龄期较同一龄间的影响显著。家蚕对微粒子病原的抗性,随着龄期的增加而递增。以衡量丝茧、种茧育的主要指标模拟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供生产者作经营决策参考。本文从理论上证实了“丰产微粒子”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粒子原虫孢子 食下感染 浓度 龄期 数学模型
下载PDF
磁处理对减少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效果研究
11
作者 王裕兴 李兵 +1 位作者 殷志盘 潘中华 《江苏蚕业》 2001年第3期57-59,共3页
当用200G × 24h、20G × 24h恒定直流磁场处理一代杂交蚕催青期蚕卵时,可减少家蚕食下感染微粒子病的发生率,并可同时提高蚕茧产量与经济效益,但对胚种感染引发的微粒子病无减少作用。恒定直流磁场处理催青期... 当用200G × 24h、20G × 24h恒定直流磁场处理一代杂交蚕催青期蚕卵时,可减少家蚕食下感染微粒子病的发生率,并可同时提高蚕茧产量与经济效益,但对胚种感染引发的微粒子病无减少作用。恒定直流磁场处理催青期蚕卵的最适强度为200G × 24h;N极单向处理效应好于N、S极双向处理;磁处理的滞后效应可一直保留至5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微粒子病 磁处理 发生率 食下感染 胚种感染
下载PDF
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12
作者 欧秀华 陈海佺 黄俊荣 《云南农业科技》 2008年第S2期86-88,共3页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通过污染桑叶被蚕食下或由体表创伤进入体内而引发的一种亚急性传染病。家蚕血液型脓病在各龄蚕均有发生,一般小蚕感染病毒后3~4 d、大蚕感染病毒后4~6 d发病死亡,感染严重的当龄发病死亡。在生...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通过污染桑叶被蚕食下或由体表创伤进入体内而引发的一种亚急性传染病。家蚕血液型脓病在各龄蚕均有发生,一般小蚕感染病毒后3~4 d、大蚕感染病毒后4~6 d发病死亡,感染严重的当龄发病死亡。在生产上多见于3龄以后,特别是5龄中期到老熟前后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型脓病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桑叶 病毒粒子 食下感染 创伤 蚕座 急性传染病 蚕体 发病
下载PDF
养好小蚕是防止脓病暴发的有效途径
13
作者 王应和 陈登明 +3 位作者 谭光胜 触廷友 彭万理 曾少荣 《四川蚕业》 2003年第3期27-28,共2页
关键词 家蚕 小蚕共育 脓病 共育室 饲育型式 发生规律 食下感染 防止措施
下载PDF
柞蚕卵出蚕前再消毒技术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永君 申辉 《河南农业》 2014年第23期16-17,共2页
为了确保柞蚕丰收,消毒防病是一项关键的工作。河南柞蚕春蚕卵在3月中旬消毒后入催青室催青,一般于4月上旬出蚕。蚕卵第1次消毒后在感温、运输、装孵卵盒等操作环节中,极有可能再次沾染病原;蚁蚕是柞蚕幼虫期抗病力最弱时期,且蚁... 为了确保柞蚕丰收,消毒防病是一项关键的工作。河南柞蚕春蚕卵在3月中旬消毒后入催青室催青,一般于4月上旬出蚕。蚕卵第1次消毒后在感温、运输、装孵卵盒等操作环节中,极有可能再次沾染病原;蚁蚕是柞蚕幼虫期抗病力最弱时期,且蚁蚕在孵化时都有啃食卵壳的习性,蚕卵虽经过1次消毒,也极有可能未完全杀灭病原。为了防止蚁蚕食下感染,确保春柞蚕丰收,建议在河南各柞蚕区全面推广柞蚕卵出蚕前1天进行2次消毒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毒技术 柞蚕卵 消毒防病 食下感染 消毒工作 催青室 抗病力 幼虫期
下载PDF
夏秋蚕饲养中的管理措施
15
作者 崔青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1年第9期10-10,共1页
云南省楚雄农校夏跃明等,对夏秋蚕饲养管理提出“二选二控一加强”技术措施。1、选抗逆性强的蚕品种,如选养“箐七×六月”或“六月×箐七”等优良蚕种。在饲养采叶给桑的过程中,要尽量选采适熟叶,不采病虫害的虫口叶和污染叶,... 云南省楚雄农校夏跃明等,对夏秋蚕饲养管理提出“二选二控一加强”技术措施。1、选抗逆性强的蚕品种,如选养“箐七×六月”或“六月×箐七”等优良蚕种。在饲养采叶给桑的过程中,要尽量选采适熟叶,不采病虫害的虫口叶和污染叶,杜绝桑叶中病原的食下感染。2、做好饲养环境的控温工作。控制无病环境,杜绝蚕病的发生机率。养蚕前对养蚕场所、蚕具进行全面打扫和消毒。在养蚕中,加强蚕座、蚕体消毒。隔离淘汰弱小蚕及病死毒蚕。要控制温湿度等饲养环境,确保夏秋蚕的生长发育。夏秋蚕期气候条件变化大,常出现高温多湿和高温干燥的饲养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秋蚕 管理措施 饲养环境 饲养管理 生长发育 技术措施 食下感染 控制温湿度 蚕体消毒 高温干燥
下载PDF
以质取胜 产销两旺
16
作者 陈如连 陈丕泉 《四川蚕业》 1997年第3期5-5,共1页
阆中蚕种场,狠抓质量不放松,对质量管理实行一票否决权,在全场上下形成了“抓培训,练内功;抓检查,找不足;抓职责,讲落实”的氛围。经过六年的艰苦努力,蚕种质量不断提高,生产原种的巴巴寺分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普种质量年年上升... 阆中蚕种场,狠抓质量不放松,对质量管理实行一票否决权,在全场上下形成了“抓培训,练内功;抓检查,找不足;抓职责,讲落实”的氛围。经过六年的艰苦努力,蚕种质量不断提高,生产原种的巴巴寺分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普种质量年年上升,省蚕种管理总站最近对全省40家种场抽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质取胜 质量管理 蚕种质量 一票否决权 蚕种场 制种技术 食下感染 艰苦努力 练内功 养蚕环境
下载PDF
药物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探讨
17
作者 余建国 鲍小根 鲍丽云 《蚕桑茶叶通讯》 2007年第2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家蚕微粒子病 药物防治 水平传播 感染方式 胚种感染 食下感染 微孢子虫 垂直传播
下载PDF
浅析原蚕区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18
作者 梁庆国 刘武林 《广东蚕业》 2007年第1期17-20,共4页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抱子虫寄生家蚕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病原抱子可被蚕食下感染并能经卵胚种传染子代,均被各养蚕国家列为蚕种强制性检疫对象。总结广东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经验,与“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获...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抱子虫寄生家蚕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病原抱子可被蚕食下感染并能经卵胚种传染子代,均被各养蚕国家列为蚕种强制性检疫对象。总结广东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经验,与“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获得的防治微粒子病新成果新技术组装,建立了“实施蚕种母蛾集中集团镜检,杜绝胚种传染;原蚕区防治微粒子病设施规范化,提高防治质量;净化蚕种场和原蚕区,防止原蚕期食下感染;普通种实行分户制种,跟踪病户重点防范;推行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为内容的广东省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体系,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韶关市恒温顺蚕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顺公司)的前身曲江蚕种场于1997年承担国家“九五”防微攻关项目后,也确立了以原蚕区防治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通过贯彻落实防微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取得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粒子病 综合防治 原蚕区 “九五”期间 原因 配套技术体系 胚种传染 食下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