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盲蝽科昆虫的食性 被引量:19
1
作者 吴伟坚 余金咏 梁广文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盲蝽科是半翅目最大的科 ,该科昆虫既有植食性和肉食性类群 ,又有杂食性类群 ,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作者综述了盲蝽科昆虫各食性类群中重要种类的寄主范围 ,指出在杂食性盲蝽中作为害虫的天敌作用远远大于对植物的危害 ,同时探讨了盲蝽科... 盲蝽科是半翅目最大的科 ,该科昆虫既有植食性和肉食性类群 ,又有杂食性类群 ,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作者综述了盲蝽科昆虫各食性类群中重要种类的寄主范围 ,指出在杂食性盲蝽中作为害虫的天敌作用远远大于对植物的危害 ,同时探讨了盲蝽科昆虫与植物的关系类型及食性的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食性 盲蝽科 食性 食性 食性
下载PDF
祁连山不同地形饲用植物对藏羊偏食性的影响
2
作者 王金兰 曹文侠 李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213-7225,共13页
食性选择是家畜的一种复杂生理和生态适应过程,也是放牧家畜采食行为的核心问题,对草地放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地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家畜个体特征对采食行为的影响上,而不同地形的植物如何影响家畜采食行为尚... 食性选择是家畜的一种复杂生理和生态适应过程,也是放牧家畜采食行为的核心问题,对草地放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地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家畜个体特征对采食行为的影响上,而不同地形的植物如何影响家畜采食行为尚不明晰。以祁连山不同地形(阶地、河漫滩、阴坡、半阴坡、半阳坡和阳坡)饲用植物(禾本科、莎草科、豆科、杂类草、可食灌木及群落)为对象,采用舍饲自助餐式实验法开展藏羊对不同地形植物的采食选择研究,探讨藏羊对不同地形植物的偏食性,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影响藏羊偏食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禾本科植物的营养品质在阴坡最高,莎草科和豆科植物的营养品质在阶地最高,杂类草和整个植物群落的营养品质在阳坡最高。(2)藏羊对禾本科、莎草科、杂类草及整个植物群落的干物质采食量均在阳坡最高,分别为42.6、68.7、69.8 g/h和237.6 g/h,而均在河漫滩最低,分别为7.3、8、21.8 g/h和69 g/h。(3)藏羊对阳坡的禾本科、莎草科、杂类草及整个植物群落的偏食性最高,偏食性指数分别为5、8、8.1和27.7,而对河漫滩饲用植物的偏食性最低。(4)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植物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是影响藏羊偏食性的最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草地动植物互作关系及制定科学放牧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藏羊 牧草营养品质 食性 食性选择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麝香草酚微胶囊/魔芋葡甘露聚糖/低酰基结冷胶可食性复合涂膜对蓝莓品质的综合评价
3
作者 黄彭 丁捷 +2 位作者 李昕谕 张林 秦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80-289,共10页
该研究旨在建立综合评价麝香草酚微胶囊/魔芋葡甘露聚糖/低酰基结冷胶(thymol microcapsule/konjac glucomannan/low-acyl gellan gum,TKL)可食性复合涂膜对蓝莓保鲜效果的方法。以晚熟蓝莓品种‘巴尔德温’为试材,从感官、生理生化、... 该研究旨在建立综合评价麝香草酚微胶囊/魔芋葡甘露聚糖/低酰基结冷胶(thymol microcapsule/konjac glucomannan/low-acyl gellan gum,TKL)可食性复合涂膜对蓝莓保鲜效果的方法。以晚熟蓝莓品种‘巴尔德温’为试材,从感官、生理生化、营养成分、色泽和质构等角度,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综合评价TKL采前喷涂对蓝莓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KL涂膜处理减缓了蓝莓贮藏过程中感官、果形指数、总酸、硬度、L^(*)、b^(*)、H^(*)和弹性的下降;抑制了失重率、腐烂率、丙二醛、a^(*)、C^(*)值的增加;维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总酚、总黄酮、花青素含量、咀嚼性和回复性,从而减缓了蓝莓品质的劣变。PCA分析得到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90%。PCA得分与感官评价拟合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聚类分析显示,TKL涂膜处理21~56 d的蓝莓品质与对照组7~35 d聚类同一类。TKL涂膜将贮藏期从42 d延长到63 d。PCA与聚类分析结合,可更准确地评价TKL涂膜对蓝莓采后综合质量的影响,为TKL涂膜在采后果实的保鲜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涂膜 PCA分析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品质 蓝莓
下载PDF
基于DNA宏条形码技术的斑海豹食性分析
4
作者 高祥刚 夏莹 +3 位作者 王震 邢衍阔 鹿志创 田甲申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8-503,共6页
野生动物食性研究是掌握动物生境需求的核心内容,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辽东湾斑海豹(Phoca largha)传统繁殖地和盘锦栖息地海域采集其粪便,选用12S rRNA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粪便DNA扩增,利用高通量测序鉴定其食物组... 野生动物食性研究是掌握动物生境需求的核心内容,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辽东湾斑海豹(Phoca largha)传统繁殖地和盘锦栖息地海域采集其粪便,选用12S rRNA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粪便DNA扩增,利用高通量测序鉴定其食物组成。结果发现:在斑海豹粪便中共鉴定出鱼类16种,隶属5目8科13属。食物组成的相对丰度显示:梭鱼(Liza haematocheilus)为绝对优势的饵料食物(40.72%),其次为鰕虎科(Gobiidae)种类(23.18%)。属水平不同采样群体的相对丰度显示:2021年、2023年辽东湾北部冰区和2023年盘锦辽河口栖息地排在前3位的种类分别是梭属(Liza)31.91%、矛尾鰕虎属(Chaeturichthys)14.06%和缟鰕虎属(Tri⁃dentiger)8.39%,梭属42.37%、复鰕虎属(Acanthogobius)14.06%和矛尾鰕虎属11.17%,及梭属47.93%、矛尾鰕虎属13.93%和绵鳚属(Zoarces)12.18%,分别合计占斑海豹3个群体食物组成相对丰度的54.36%、67.60%和74.04%。研究结果与辽东湾北部的渔业资源优势物种一致,表明斑海豹为广食性物种,其食物组成主要取决于栖息海域、季节及主要猎物种类的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海豹 DNA宏条形码 12S rRNA 食性分析 繁育期
下载PDF
基于鲜切苹果保鲜的可食性复合保鲜膜配方优化
5
作者 钟旭美 陈铭中 +4 位作者 孔繁灿 何誉 陈勇 李丽晓 邓如花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6期154-162,共9页
以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壳聚糖为主要原料制备可食性复合保鲜膜。由单因素实验制得复合膜,根据复合膜的性能及其对鲜切苹果的保鲜效果获得最优的单因素。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优化复合膜的工艺组合并验证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 以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壳聚糖为主要原料制备可食性复合保鲜膜。由单因素实验制得复合膜,根据复合膜的性能及其对鲜切苹果的保鲜效果获得最优的单因素。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优化复合膜的工艺组合并验证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经响应面法优化后的复合膜主要原料配方为:壳聚糖添加量0.98 g,海藻酸钠添加量1.55 g,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1.31 g。应用该复合保鲜膜进行鲜切苹果保鲜,得到处理样品的色差a值5.95、DPPH自由基清除率35.27%、ABTS自由基清除率34.43%,而对照样品的a值9.10、DPPH自由基清除率21.31%、ABTS自由基清除率27.62%。该可食性复合保鲜膜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为生态复合保鲜膜的研发与果蔬保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复合保鲜膜 保鲜 鲜切苹果 响应面法 色差a值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菌食性甲虫几何形态学分析
6
作者 张应明 李盼盼 +4 位作者 佟一杰 李晓璇 何镜琳 谭海蓉 白明 《韶关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0-65,共6页
菌食性甲虫与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紧密且复杂,菌食性甲虫的形态演化是否受到真菌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尚不可知.为此,选取12科菌食性甲虫并将其按栖息地的基质环境分为两类:a类栖息地的基质为森林生态系统落叶层腐殖质,b类栖息地的基质为经... 菌食性甲虫与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紧密且复杂,菌食性甲虫的形态演化是否受到真菌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尚不可知.为此,选取12科菌食性甲虫并将其按栖息地的基质环境分为两类:a类栖息地的基质为森林生态系统落叶层腐殖质,b类栖息地的基质为经真菌菌丝体分解的林木;通过几何形态学手段对两类菌食性甲虫形态进行比较,探究菌食性甲虫形态多样性与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a类菌食性甲虫整体形态偏圆且纵向隆起;b类菌食性甲虫整体多扁平偏椭圆.因此,菌食性甲虫前胸背板和鞘翅形态上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菌食性甲虫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甲虫 几何形态学 前胸背板 鞘翅
下载PDF
新型植物源可食性包装膜研究进展
7
作者 郑晓瑞 钟桂云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75-80,共6页
随着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需求的增加,新型植物源可食性包装膜备受关注。综述了最近研究的含植物源的可食性包装膜,介绍了成膜材料,并着重阐述植物源可食膜的活性物质来源、性能特点以及在果蔬、肉制品及海鲜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当前植物... 随着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需求的增加,新型植物源可食性包装膜备受关注。综述了最近研究的含植物源的可食性包装膜,介绍了成膜材料,并着重阐述植物源可食膜的活性物质来源、性能特点以及在果蔬、肉制品及海鲜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当前植物源可食性包装膜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植物源可食性包装膜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环境友好型食品包装的发展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包装膜 植物源 活性物质 性能特点 应用研究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枳椇果柄可食性的选优
8
作者 钱永平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25-130,共6页
于2019年起,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对福建省闽西北3市13县的35株适口性较好的枳椇的成熟果柄,通过检测色泽、甜味、单果重和感官评价质感、涩味、风味等共6个指标,建立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对35株枳椇果柄的可食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于2019年起,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对福建省闽西北3市13县的35株适口性较好的枳椇的成熟果柄,通过检测色泽、甜味、单果重和感官评价质感、涩味、风味等共6个指标,建立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对35株枳椇果柄的可食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枳椇果柄的选优技术确实可行;通过综合评价优选出:SW2、JO9、JN17、JL25、JL26、WY30为优株,SW1、SW3、SC7、JL27为较优良株,可作为优树母树加以保护,并通过无性繁殖方法加以扩繁,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椇 果柄可食性 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倒刺鲃生活史各阶段的食性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春 易祖盛 +1 位作者 林小涛 陈湘粦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1-107,共7页
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对分布在西江水系中上游广西柳江段龙江中的一种名贵经济鱼类——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生活史各发育阶段的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常规生物学方法,测定了倒刺鲃生活史各发育阶段的消化道指数、肠长... 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对分布在西江水系中上游广西柳江段龙江中的一种名贵经济鱼类——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生活史各发育阶段的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常规生物学方法,测定了倒刺鲃生活史各发育阶段的消化道指数、肠长指数、食物充塞度、肥满度等生物学参数。通过其食物组成、出现率和饵料类群变动或更替的数量特征,细分出倒刺鲃各发育阶段的食性特点:仔鱼和稚鱼阶段为杂食性偏动物食性;早期幼鱼为明显的杂食性;青年鱼则趋向于杂食偏植物食性;成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草食性鱼类。倒刺鲃幼龄及青年个体在周年中保持2·0~5·0的食物充塞度,而成鱼的摄食强度则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1月的平均充塞度只有0·3,在10月则为5·0。倒刺鲃幼龄个体周年中肥满度变化不明显,条件系数全年维持在2·201~2·406;青年个体周年中的肥满度5~8月间维持相对稳定,平均条件系数的变幅为2·337~2·365,但从9~12月,条件系数逐渐从2·451逐渐增大到2·852,在1~4月,条件系数逐渐从2·693减小到2·306;成鱼的肥满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7月的条件系数为1·775,12月的则高达2·894。在倒刺鲃的整个生活史中,藻类在消化道中的出现率均达100%,平均湿重百分比在25·0%以上,可能是其重要的食物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刺鲃 生活史 食性 食性 食性
下载PDF
金龟甲总科昆虫食性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运兵 张中印 +2 位作者 徐小娃 余昊 王进梅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8-930,共3页
对金龟甲总科昆虫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58种金龟甲中,植食性类群有32种,腐食性类群有17种,杂食性类群有9种。不同食性类群的生态功能各异,植食性类群为害植物,腐食性类群不为害植物,且能净化环境与维持生态平衡,杂食性类群则具有既为... 对金龟甲总科昆虫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58种金龟甲中,植食性类群有32种,腐食性类群有17种,杂食性类群有9种。不同食性类群的生态功能各异,植食性类群为害植物,腐食性类群不为害植物,且能净化环境与维持生态平衡,杂食性类群则具有既为害植物,又捕食害虫双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龟甲总科 食性 食性 食性 昆虫
下载PDF
桑叶提取物-壳聚糖可食性涂膜对静宁烧鸡保鲜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范小宁 陈敬敬 +3 位作者 赵瑞娜 包晓明 郭雨轩 师希雄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1-208,共8页
为延长静宁烧鸡的货架期,该试验以桑叶提取物为活性物质,壳聚糖为成膜基质,制备了复合涂膜,分别采用桑叶提取物添加量为0.3%、0.5%、0.7%(质量分数)的涂膜对静宁烧鸡进行处理,4℃贮藏,在0、3、6、9、12、15 d测定pH、挥发性盐基氮(total... 为延长静宁烧鸡的货架期,该试验以桑叶提取物为活性物质,壳聚糖为成膜基质,制备了复合涂膜,分别采用桑叶提取物添加量为0.3%、0.5%、0.7%(质量分数)的涂膜对静宁烧鸡进行处理,4℃贮藏,在0、3、6、9、12、15 d测定pH、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菌落总数,并作感官评价。结果表明,0.3%、0.5%、0.7%的桑叶提取物涂膜都能够有效地延缓静宁烧鸡品质劣变,其中桑叶提取物添加量为0.7%的涂膜的保鲜效果最佳。与对照组相比,在贮藏15 d时,0.3%、0.5%、0.7%的涂膜处理组分别将静宁烧鸡中的pH值降低了2.26%、3.08%、3.57%,TBARS值降低了11.21%、20.56%、34.58%,TVB-N值降低了7.59%、12.00%、25.59%,感官评分有显著提高(P<0.05),菌落总数在第12天时未超过国标规定。若结合国标中规定的菌落总数和TVB-N这2种指标作为评价静宁烧鸡保质期的标准,则桑叶提取物-壳聚糖涂膜可有效延长静宁烧鸡保质期2~3 d。由此可见,桑叶提取物-壳聚糖涂膜可有效延长静宁烧鸡的保质期,该研究可为静宁烧鸡保鲜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宁烧鸡 桑叶提取物 食性复合膜 涂膜保鲜
下载PDF
乌桕对南方根结线虫与地上不同食性昆虫互作的光合生理响应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亚珍 项瑶 +2 位作者 郭文锋 高旭 李晓琼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2-228,共7页
本文通过比较乌桕对两种地上不同食性昆虫(专食性癞皮夜蛾、广食性斜纹夜蛾)与南方根结线虫互作的光合生理响应,分析不同空间植食性生物间的互作关系及植物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无南方根结线虫胁迫下,2种地上不同食性昆虫对乌桕的净光... 本文通过比较乌桕对两种地上不同食性昆虫(专食性癞皮夜蛾、广食性斜纹夜蛾)与南方根结线虫互作的光合生理响应,分析不同空间植食性生物间的互作关系及植物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无南方根结线虫胁迫下,2种地上不同食性昆虫对乌桕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胞间CO2浓度(Ci)的影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南方根结线虫胁迫下,2种地上昆虫显著降低了乌桕Gs及Ci。其中,与对照组及癞皮夜蛾处理组相比,南方根结线虫与斜纹夜蛾的共同胁迫显著降低了乌桕Pn、Gs及Ci。此外,斜纹夜蛾为害增加了乌桕叶绿素含量,南方根结线虫胁迫降低了叶绿素含量。因此,南方根结线虫与斜纹夜蛾间形成一种加性效应,并对乌桕光合生理产生了拮抗效应,而这种效应在南方根结线虫与癞皮夜蛾间并不显著。由此可见,乌桕对地上-地下植食性生物胁迫形成不足补偿机制,且具体的响应机制与植食性生物的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生物互作 食性 广食性 光合生理 叶绿素
下载PDF
硬刺松潘裸鲤消化道结构及食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梁吉 熊中豪 +4 位作者 马代强 晏雯楚 何春林 刘航 熊森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7-444,共8页
为探究硬刺松潘裸鲤消化道结构特点同食性的关系,以孙水河(金沙江三级支流)的野生硬刺松潘裸鲤为试验对象,采用解剖学、组织学和胃含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形态、肠道组织结构及食性特征。结果显示:硬刺松潘裸鲤口亚下位,下颌具有较钝... 为探究硬刺松潘裸鲤消化道结构特点同食性的关系,以孙水河(金沙江三级支流)的野生硬刺松潘裸鲤为试验对象,采用解剖学、组织学和胃含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形态、肠道组织结构及食性特征。结果显示:硬刺松潘裸鲤口亚下位,下颌具有较钝且硬的角质;肠道根据其自然弯曲,可分为前、中、后肠,肠道长度和体长接近。组织学结构显示:前肠粗大、肠壁较厚、杯状细胞多、消化吸收面积大,具有储存研磨食物和消化吸收的功能;中肠消化吸收面积大,是主要的吸收部位之一;后肠细且长,消化吸收面积约为前肠的63.6%,承担排泄和部分吸收功能。食性特征分析显示,硬刺松潘裸鲤饵料生物分为着生藻类、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高等植物5大类,底栖动物和着生藻类为其主要食物。试验结果表明,硬刺松潘裸鲤是典型的底栖杂食偏肉食性鱼类,其消化道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表现出与其食性相适应的特点,该结果可为硬刺松潘裸鲤的基础生物学及消化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刺松潘裸鲤 食性 消化道结构 肠道
下载PDF
南沙群岛珊瑚礁区黑斑鹦嘴鱼(Scarus globiceps)食性分析
14
作者 林先智 周岩岩 +4 位作者 林皓晔 胡思敏 黄晖 张黎 刘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08,共9页
鹦嘴鱼科(Scaridae)鱼类参与珊瑚礁生态系统诸多关键生态过程,在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稳定与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以往研究手段的限制,对鹦嘴鱼的食物来源及生态功能价值认识不足,在其功能定位方面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选择珊瑚分... 鹦嘴鱼科(Scaridae)鱼类参与珊瑚礁生态系统诸多关键生态过程,在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稳定与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以往研究手段的限制,对鹦嘴鱼的食物来源及生态功能价值认识不足,在其功能定位方面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选择珊瑚分布的典型区域—南沙群岛中的东门礁和南薰礁为研究海域,对该海域鹦嘴鱼优势种类黑斑鹦嘴鱼(Scarus globiceps)摄食的藻类多样性进行全面分析。通过18S rDNA和16S rDNA多基因条形码技术,分别对黑斑鹦嘴鱼肠含物的真核藻类和原核藻类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18S rDNA的测序结果发现,黑斑鹦嘴鱼类的肠含物中真核藻类以甲藻(Dinoflagellata)、红藻(Rhodophyta)、绿藻(Chlorophyta)、褐藻(Ochrophyta)为主,共计77个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甲藻相对序列丰度和多样性较高,序列比例占真核藻类序列总数的51.42%,其中网甲藻科(Suessiaceae)OTU_5在东门礁和南薰礁的样品中均超过20%。16S rDNA测序鉴定发现肠含物含有原核藻类(蓝藻)的序列,共计21个OTU,其中以念珠藻目(Nostocales)的相对序列丰度最高,达到39.33%。本研究表明,黑斑鹦嘴鱼在摄食过程中会摄入一定量大型藻类,但微藻(甲藻)序列占据优势地位,蓝藻在肠含物中也有较高的检出率,说明需要重新考虑微藻(甲藻和蓝藻)在鹦嘴鱼食源中的重要贡献以及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嘴鱼 食性分析 高通量测序 18SrDNA 16SrDNA 甲藻 蓝藻
下载PDF
可食性昆虫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性研究进展
15
作者 兰英 王泽胤 +4 位作者 赵秀梅 刘悦 李青超 王立达 刘洋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27-33,共7页
昆虫是地球上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自然资源。可食性昆虫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已日渐成为人类重要的食品资源之一。通过查阅文献统计,我国可食性昆虫有324种,共分为11个目,其中以鳞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居多。可食性昆虫不仅可以补充... 昆虫是地球上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自然资源。可食性昆虫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已日渐成为人类重要的食品资源之一。通过查阅文献统计,我国可食性昆虫有324种,共分为11个目,其中以鳞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居多。可食性昆虫不仅可以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还具有独特的风味。因此,营养丰富的可食性昆虫资源不仅可以扩大人类对食物的选择范围,还可以作为一种替代食物来源。本文从可食性昆虫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矿物质等方面介绍其营养价值,从食品安全以及潜在的环境影响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可食性昆虫的安全性评价进展,探讨可食性昆虫作为新型食品的开发前景及挑战,提出了可食性昆虫食品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为可食性昆虫的后续研究及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昆虫 营养价值 矿物质 安全性评价
下载PDF
名贵肉食性鱼类食性驯化和饲料营养研究简述 被引量:4
16
作者 梁旭方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2-44,共3页
鳢、黄鳝、胡子鲶、大口鲶、长吻鱼危等名贵肉食性鱼类的集约化养殖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其鲜活饲料供应困难,而人工饲料的使用尚不普遍,故严重制约了其养殖规模的发展及饲养成本的降低。本文仅就所收集到的资料,对国内外有关其食性... 鳢、黄鳝、胡子鲶、大口鲶、长吻鱼危等名贵肉食性鱼类的集约化养殖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其鲜活饲料供应困难,而人工饲料的使用尚不普遍,故严重制约了其养殖规模的发展及饲养成本的降低。本文仅就所收集到的资料,对国内外有关其食性驯化和饲料营养研究的进展情况作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贵肉食性鱼类 食性驯化 饲料营养 鱼类 食性
下载PDF
四种不同食性鱼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比较分析
17
作者 荣华 谢雨晴 +7 位作者 赵涛 殷红 袁莉芸 刘襄河 杨子寒 石宇 李修峰 张雷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5,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食性对鱼类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并预测特定菌群对不同营养素的潜在功能。实验采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提取获得滇池高背鲫(Carassius aur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鳜鱼(Siniperca chuatsi... 本研究旨在探讨食性对鱼类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并预测特定菌群对不同营养素的潜在功能。实验采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提取获得滇池高背鲫(Carassius aur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鳜鱼(Siniperca chuatsi)、昆明裂腹鱼(Shizothorax grahami) 4种不同食性鱼类的肠道内容物,12个样品的16S rRNA,构建文库并测序,分析这4种鱼类肠道微生物的菌落组成和多样性。结果显示,鱼类肠道菌群多样性受到食性的显著影响(P<0.05),综合表现为杂食性(滇池高倍鲫)>草食性(草鱼)>滤食性(昆明裂腹鱼)>肉食性(鳜鱼)。4种鱼类具有一些相同的优势菌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然而,优势菌群在属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如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为鳜鱼的优势菌群,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为草鱼的优势菌群等。功能预测发现,鳜鱼肠道中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草鱼抗病潜力略高于其他3种鱼类;约氏不动杆菌(A._johnsonii)、鲁氏不动杆菌(A. lwoffii)和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可能有助于宿主对蛋白质的消化,而拟杆菌属中的某些菌群可能有助于宿主消化纤维素。综上所述,食性是影响鱼类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差异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析食性与肠道优势菌群之间的关联,探讨特异菌群的功能,可为研究鱼类营养代谢的微生物效应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 肠道微生物 菌群结构和多样性 消化 16S rRNA
下载PDF
小江不同食性鱼类氮磷排泄及其对养分循环的影响
18
作者 唐海滨 张三峰 +7 位作者 朱利明 邹曦 史方 杨晴 胡莲 朱稳 时玉龙 李博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84,共9页
探究小江流域不同食性鱼类排泄对初级生产养分循环的作用,为三峡库区支流鱼类群落调控及养分再循环提供理论参考。2019年在小江设置5个断面对水质、浮游物、鱼类进行监测和采样,并选取小江4种典型食性鱼类,即滤食性鱼类鳙、草食性鱼类... 探究小江流域不同食性鱼类排泄对初级生产养分循环的作用,为三峡库区支流鱼类群落调控及养分再循环提供理论参考。2019年在小江设置5个断面对水质、浮游物、鱼类进行监测和采样,并选取小江4种典型食性鱼类,即滤食性鱼类鳙、草食性鱼类草鱼、杂食性鱼类鲫和肉食性鱼类黄颡鱼,分析其氮磷排泄率的差异及其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模型反演估算不同食性鱼类排泄对小江藻类初级生产的贡献。结果表明:(1)滤食性鱼类氮排泄率最高,滤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磷排泄率相对较高;(2)不同食性鱼类氮磷排泄率随水温升高均有所增大,且杂食性鱼类氮排泄率受水温变化影响最大,而草食性鱼类磷排泄率受水温变化影响最小;(3)小江鱼类总生物量约11.08t,氮、磷排泄率分别为16.92、2.11ng/(L·d);(4)小江鱼类氮磷排泄对藻类养分循环贡献均较小,分别占初级生产力所需氮、磷含量的0.015%和0.022%;(5)在4种食性鱼类中,肉食性鱼类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食性 排泄率 初级生产 养分循环 小江 三峡库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湖泊植食性水鸟栖息地适宜性变化
19
作者 滕佳昆 陈继龙 +5 位作者 杨慧 王冉 夏少霞 段后浪 于秀波 朱玉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233-9241,共9页
长江中下游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水鸟重要的越冬地,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改变了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的水文情况和自然生境,湿地变化对水鸟产生的影响尚未得到有效评估。了解湿地水鸟的... 长江中下游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水鸟重要的越冬地,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改变了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的水文情况和自然生境,湿地变化对水鸟产生的影响尚未得到有效评估。了解湿地水鸟的分布动态,分析模拟湿地水鸟栖息地的分布变化至关重要。基于长江中下游植食性水鸟公民科学数据,结合MaxEnt模型,模拟了2012—2021年长江中下游25个湖泊植食性水鸟栖息地的适宜性及变化趋势,并探究湖泊洪泛区面积对植食性水鸟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研究评估的长江中下游湖泊中,鄱阳湖2012—2021年栖息地适宜性呈现下降趋势,长湖和武湖呈上升趋势,其他湖泊并无显著上升或下降的趋势。湖泊洪泛区面积与湖泊植食性水鸟栖息地适宜性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可作为水鸟栖息地适宜性的预测指标,研究可为湿地水鸟栖息地预测及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方法和结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栖息地 长江中下游 食性水鸟 洪泛区 最大熵模型
下载PDF
植食性昆虫利用唾液腺适应寄主植物防御机制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海霞 陈利民 +3 位作者 李晓维 王亚如 吕要斌 侯有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5,I0001-I0007,共20页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在长期协同进化的历程中,两者逐渐演化出丰富多样的防御与反防御机制,其中在植食性昆虫适应植物防御的过程中,唾液腺分泌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植食性昆虫如何利用唾液腺以适应寄主...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在长期协同进化的历程中,两者逐渐演化出丰富多样的防御与反防御机制,其中在植食性昆虫适应植物防御的过程中,唾液腺分泌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植食性昆虫如何利用唾液腺以适应寄主植物防御的作用机理。回顾了昆虫唾液腺分泌物通过干预植物气孔的动态变化、适应植物细胞壁、降解植物防御性化合物等方式调控寄主植物防御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昆虫唾液效应因子以干扰植物早期免疫信号通路、调节植物激素信号通路、与植物免疫蛋白互作等形式应对植物防御反应的内在分子机制。同时,本文依据CRISPR/Cas9、植物介导的RNAi、纳米材料介导的RNAi等新技术的发展,对基于昆虫效应因子开发的虫害防控技术的发展空间进行分析,以期为作物抗性的提高以及害虫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昆虫 唾液腺 唾液酶 效应因子 咀嚼式昆虫 刺吸式昆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