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神州·地方重构·女性经验——马华留华女作家的旅华书写
1
作者 易淑琼 《华文文学》 2024年第2期31-40,共10页
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以来,马来西亚的旅华书写经历了从1990年代观光热中的“神州”书写到2000年代后马华留学生中国“在地”书写的阶段性变化。本文选取的四位留学内地的马华女作家其“在地”书写聚焦于北京、南京两座城市,表现出深浅不一... 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以来,马来西亚的旅华书写经历了从1990年代观光热中的“神州”书写到2000年代后马华留学生中国“在地”书写的阶段性变化。本文选取的四位留学内地的马华女作家其“在地”书写聚焦于北京、南京两座城市,表现出深浅不一的中华文化涵融,她们各具书写个性的文化“混血”式和比较性“在地”审美“凝视”,摒弃了1990年代“神州”书写某种微妙的优势居位的“祛魅”与解构,赋予各自旅居的城市以“地方感”,为马华社会重构作为“异乡”的文化原乡和人文“地方”,实际上也新生成了中国内地城市的“地方感”。其书写同时凸显了马华知识女性的跨域生命经验和自我主体意识,伸展着现代性心灵自由,包容、谦卑、柔软的对话式叙事笔调折射出由跨域文化交流延展出的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华书写 马华留华女作家 “神州” 地方感 女性经验
下载PDF
60年代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对马华文学的影响
2
作者 莫嘉丽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1998年第4期47-52,共6页
马华文学在60年代开始,与台湾、香港两地文学界发生密切联系,中国文学对马华文学的影响与渗透,也由此而绵延。台湾、香港两地文学对马华文学的影响是长期而多方面的,特别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即新马分治前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马华文学在60年代开始,与台湾、香港两地文学界发生密切联系,中国文学对马华文学的影响与渗透,也由此而绵延。台湾、香港两地文学对马华文学的影响是长期而多方面的,特别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即新马分治前的这一段历史时期,流行于台湾的现代派文学,以及香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 香港文学 现代派文学 台湾文学 台湾现代诗 现实主义 马华文坛 现代主义文学 60年代 马华文文学
下载PDF
英国殖民当局与马华公会的成立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祖兴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9年第1期53-60,共8页
针对学术界对马华公会成立过程的不同观点和分歧,在认真研究英国殖民部相关档案的基础上,在马来亚华人社会的分化问题、马华公会领袖们的组织宗旨、英国殖民当局在马华公会成立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华社并不总是处... 针对学术界对马华公会成立过程的不同观点和分歧,在认真研究英国殖民部相关档案的基础上,在马来亚华人社会的分化问题、马华公会领袖们的组织宗旨、英国殖民当局在马华公会成立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华社并不总是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是能做到团结一致的;马华公会是英国殖民当局发起成立的组织,英国殖民当局在马华公会成立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英国殖民当局的主要动机是希望马华公会成为协助当局恢复秩序的政治力量;马华公会的华社领袖们则希望与马来族群合作,结束英国殖民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民族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亚 华人政党 马华公会 英马当局 殖民当局 马华领袖 陈祯禄
下载PDF
论20世纪90年代马华报纸文艺副刊与马华“新生代”——以《星洲日报》文艺副刊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文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7,共9页
90年代以来,《星洲日报》的文艺副刊持续、大量刊载和集结了"花踪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及相关评论,使得新生代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开始浮现出马华文坛的"历史地表",并逐渐成长、壮大,成为"结构"文艺副刊的主要... 90年代以来,《星洲日报》的文艺副刊持续、大量刊载和集结了"花踪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及相关评论,使得新生代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开始浮现出马华文坛的"历史地表",并逐渐成长、壮大,成为"结构"文艺副刊的主要力量,推进了马华文学的世代更替与范式转换。《文艺春秋》、《星云》等文艺副刊以多种方式介入了马华文坛论争,促进了马华"新生代"批评力量的生长,推动了马华文学批评的改革;文艺副刊持续推出的《新人出击》、《新新人类》等栏目,厚植了马华文学发展的土壤,充实了新生代作家群的队伍,并预示着一股文坛新力量的悄然隐现。"新生代"命名的固有内涵已不足以诠释这批文坛新秀的创作特质。90年代马华文艺副刊对马华"新生代"的建构是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其时间上的"持续性"与空间上的"杂生性",有助于我们建立起一种鲜活流动、充满张力的文学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艺副刊 马华“新生代” “花踪文学奖” 文学论争 “新新人类”作家群
下载PDF
新马华文文学及其九十年代的发展 被引量:5
5
作者 钦鸿 《华文文学》 1995年第2期19-21,26,共4页
一 新马华文文学发展回顾 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存在。东南亚是除中国本土以外华人人数最多的地区,因而那里的华文文学的发展,从总体上说,也比其他地区更为兴旺发达。其中,以新马华文文学最为引人注目。
关键词 马华文学 马华文文学 马来亚 新加坡 九十年代 马华文坛 中国大陆 华文作家 新华文学 《南洋商报》
下载PDF
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关于马华文学“新生代”作家群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振科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1998年第3期14-17,共4页
这是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我指的是近年来出现于马华文坛的一批青年作家,如钟怡雯、辛金顺、陈大为、林幸谦、褶素菜、寒黎、吕育陶、陈强华、黄锦树、林惠洲、许裕全等.他们出生于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又大多曾经留学于台湾,被称为马华... 这是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我指的是近年来出现于马华文坛的一批青年作家,如钟怡雯、辛金顺、陈大为、林幸谦、褶素菜、寒黎、吕育陶、陈强华、黄锦树、林惠洲、许裕全等.他们出生于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又大多曾经留学于台湾,被称为马华文学的“新生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作家 马华文学 文学风景 黄锦树 林幸谦 马华文坛 文化乡愁 马华新诗 蕉风 内在中国
下载PDF
论20世纪90年代马华报纸文艺副刊与马华“新生代”——以《星洲日报》文艺副刊为中心
7
作者 雷晓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15,共7页
90年代以来,《星洲日报》的文艺副刊持续、大量刊载和集结了"花踪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及相关评论,使得新生代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开始浮现出马华文坛的"历史地表",并逐渐成长、壮大,成为"结构"文艺副刊的主要力量,推进了马华文学的世... 90年代以来,《星洲日报》的文艺副刊持续、大量刊载和集结了"花踪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及相关评论,使得新生代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开始浮现出马华文坛的"历史地表",并逐渐成长、壮大,成为"结构"文艺副刊的主要力量,推进了马华文学的世代更替与范式转换。《文艺春秋》、《星云》等文艺副刊以多种方式介入了马华文坛论争,促进了马华"新生代"批评力量的生长,推动了马华文学批评的改革;文艺副刊持续推出的《新人出击》、《新新人类》等栏目,厚植了马华文学发展的土壤,充实了新生代作家群的队伍,并预示着一股文坛新力量的悄然隐现。"新生代"命名的固有内涵已不足以诠释这批文坛新秀的创作特质。90年代马华文艺副刊对马华"新生代"的建构是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其时间上的"持续性"与空间上的"杂生性",有助于我们建立起一种鲜活流动、充满张力的文学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艺副刊 马华“新生代” “花踪文学奖” 文学论争 “新新人类”作家群
下载PDF
战后马华文学发展概述
8
作者 李君哲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1996年第4期30-34,40,共6页
关键词 马华文学 马华文学史 世界华文文学 发展概述 马来亚 文学创作 马华文坛 长篇小说 作家 文学批评
下载PDF
新马华文文学及其九十年代的发展
9
作者 钦鸿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 1994年第2期7-10,共4页
所谓新马华文文学,它最初的名字是马华文学。1919年马华文学因受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而诞生,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马华文学一直指的是整个马来亚地区的华文文学,也包括现今新加坡的华文文学。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脱离出来,... 所谓新马华文文学,它最初的名字是马华文学。1919年马华文学因受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而诞生,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马华文学一直指的是整个马来亚地区的华文文学,也包括现今新加坡的华文文学。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脱离出来,宣告独立。从这时起,马华文学有了新的含义,即仅仅指马来西亚(包括沙巴和砂劳越)的华文文学,而新加坡的华文文学则有了自己的名称,即新华文学,两者合起来,则称为新马华文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文学 马华文学 新加坡 中国大陆 九十年代 马来亚 华文作家 马华文坛 新华文学 《南洋商报》
下载PDF
本土性的纠葛——浅论马华文学史书写的主线贯穿 被引量:11
10
作者 朱崇科 《学海》 2003年第2期184-189,共6页
考察马华文学史的编纂史 ,本土性向度的缺席往往令许多书写在今天看来不尽如人意 ,甚至捉襟见肘 ,有偏离主线之感。但为何本土性 ?可能性如何及如何可能 ?都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论文力图勾勒本土性物质性发展的历史流变 。
关键词 马华文学史 本土性 中国性 书写 主线
下载PDF
马华教授采用益气聪明汤联合“老十针”的异病同治经验 被引量:3
11
作者 田树杰 史晓娜 周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期188-190,共3页
益气聪明汤具有补中益气、升举清阳、疏风散热的功效,善于治疗因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风热上扰、眩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老十针”是由王乐亭教授首创,具有健脾益气、理气和血、升清降浊、调理肠胃之功效。马华教授系山西医科... 益气聪明汤具有补中益气、升举清阳、疏风散热的功效,善于治疗因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风热上扰、眩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老十针”是由王乐亭教授首创,具有健脾益气、理气和血、升清降浊、调理肠胃之功效。马华教授系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科教研工作40余年,山西省卫生健康委获准成立“山西省名中医马华工作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聪明汤 老十针 异病同治 马华 名医经验
下载PDF
马华教授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面瘫经验 被引量:2
12
作者 田树杰 史晓娜 周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22期4002-4004,共3页
面瘫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症的病症,属于中医学“口眼歪斜”“口㖞”“口僻”范畴。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发病急,多见一侧面部发病。其发生常与劳作过度、外伤、正气不足、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等因素有... 面瘫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症的病症,属于中医学“口眼歪斜”“口㖞”“口僻”范畴。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发病急,多见一侧面部发病。其发生常与劳作过度、外伤、正气不足、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面部,与少阳、阳明经筋相关,基本病机是经气痹阻、经筋功能失调。本病多指西医学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瘫 针药结合 名医经验 马华
下载PDF
论马华诗歌对中国的地理想象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晶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0-55,共6页
在温瑞安、傅承得、何启良等五、六字辈马华诗人的笔下,"中国"这个客观存在的地理空间在马华诗歌的艺术想象中具备了文化地理学的"地方"意义。"江南"与"塞北"意象系统的构建让马华诗歌获得了... 在温瑞安、傅承得、何启良等五、六字辈马华诗人的笔下,"中国"这个客观存在的地理空间在马华诗歌的艺术想象中具备了文化地理学的"地方"意义。"江南"与"塞北"意象系统的构建让马华诗歌获得了认知、感觉并想象地理"中国"的物质实体,"古装策略"与"戏剧策略"下古典而浪漫的场所精神又是马华诗歌想象地理"中国"的灵魂。归根结底,马化社会中由记忆与认同所组成的感觉结构决定了马华诗歌对地理"中国"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地理学 马华诗歌 意象系统 场所精神 感觉结构
下载PDF
1939年马华抗战电影运动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晓红 杨俊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8-110,共13页
抗战爆发后,为了配合抗战筹赈活动,马来亚华侨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救亡运动,其中1939年的"马华抗战电影运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运动以支援祖国抗日为出发点兼顾扫除落后电影、崇尚进步抗战电影的任务,实现对马来亚电影市场... 抗战爆发后,为了配合抗战筹赈活动,马来亚华侨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救亡运动,其中1939年的"马华抗战电影运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运动以支援祖国抗日为出发点兼顾扫除落后电影、崇尚进步抗战电影的任务,实现对马来亚电影市场上中国电影的肃清与整顿。在复杂的政治文化背景交融与助推下,这场电影运动也产生了更为深远的意义:该运动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发展了马华抗战统一战线,该运动确立符合马来亚华侨的抗战电影艺术特征为大众化、战斗性和政治性,华人华侨通过观看中国影片实现启蒙自我,参与救亡祖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亚 马华抗战电影运动 抗日 救亡 启蒙
下载PDF
鲁迅与新马华文文学中的故乡书写 被引量:3
15
作者 颜敏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62,79,共9页
自1920年代以来鲁迅已被镶嵌在新马华文文学史(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文创作)之中,新马文坛上出现过鲁迅腔、鲁迅体、鲁迅风,鲁迅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梳理相关研究发现,人们倾向于探究作为一种态度和精神的鲁迅在新马华文文坛留下... 自1920年代以来鲁迅已被镶嵌在新马华文文学史(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文创作)之中,新马文坛上出现过鲁迅腔、鲁迅体、鲁迅风,鲁迅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梳理相关研究发现,人们倾向于探究作为一种态度和精神的鲁迅在新马华文文坛留下的复杂痕迹,很少从创作角度深挖鲁迅是如何作用于新马华文文学。回避或忽略的原因可能有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文学 鲁迅作品 马文坛 《故乡》 姚紫 马华 文学传统 黄孟文 创作角度 黄锦
下载PDF
马华文化/文学本土性的建构策略及其限度析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崇科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9-84,55,共7页
作为一个极富争议和内涵的概念,本土(性)在概念、在不同的时空中都可显示出本土内外操作中的艰难、复杂与吊诡,本文力图立足马华文化/文学时空,通过对本土性的建构策略与限度的讨论,希望可为前者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警醒。为此,相关讨... 作为一个极富争议和内涵的概念,本土(性)在概念、在不同的时空中都可显示出本土内外操作中的艰难、复杂与吊诡,本文力图立足马华文化/文学时空,通过对本土性的建构策略与限度的讨论,希望可为前者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警醒。为此,相关讨论将以较有代表性的两种模式,即吉尔兹C lifford Geertz和巴赫金M.M.Bakhtin展开论述,同时兼顾现实考量,期望可以探寻出一条可能行之有效的路径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 对话 现实情境 马华 本土的本土
下载PDF
本土蜕变:载道的艰难与自我的张力——析论20世纪20~40年代马华文学本土变迁轨迹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崇科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3-109,共7页
如果从本土的视角来参详马华文学史,南洋色彩的提倡(1927-1930)、马来亚地方作家论争(1934)和“马华文艺独特性”论争(1947-1948)这三个基点不仅引人注目,而且至关重要。重新思考它们的意义不是重复劳作,而是在部分重现历史现场的基础上... 如果从本土的视角来参详马华文学史,南洋色彩的提倡(1927-1930)、马来亚地方作家论争(1934)和“马华文艺独特性”论争(1947-1948)这三个基点不仅引人注目,而且至关重要。重新思考它们的意义不是重复劳作,而是在部分重现历史现场的基础上,考察马华文学本土在20世纪20-40年代演变的粗线条轨迹,同时指出其中的悖论/吊诡和张力,也希望能够借此从不同视角(1.文学地理的具象化;2.文学层面的质变;3.文化/政治:捆绑的复杂化)探勘本土蜕变的谱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色彩 马来亚地方作家 马华文艺独特性 本土蜕变 谱系学
下载PDF
马来西亚马华两族关系的几个发展阶段 被引量:2
18
作者 廖小健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03年第3期54-57,63,共5页
本文主要分析马来西亚马来人和华人两大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本文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两族极少交往和产生摩擦,日军统治激化了马华两族的矛盾,战后马华两族关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进行了种种磨合,经历了摩擦、稳... 本文主要分析马来西亚马来人和华人两大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本文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两族极少交往和产生摩擦,日军统治激化了马华两族的矛盾,战后马华两族关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进行了种种磨合,经历了摩擦、稳定、摩擦、爆发、缓和,不断反复的曲折历程。文章认为:马华两族的关系因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而经常波动变化,由于马华两族法律地位的差异,马华两族之间的矛盾在一段时期内仍难以消除,并对两族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 马华两族 关系发展
下载PDF
原乡、本土、世界:论马华诗人田思的《雨林诗雨》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东霞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106,共6页
马华诗人田思视中华为其文化原乡、马来西亚为其本土,他的早期诗歌具有浓厚的原乡意识、本土意识,而在2012年出版的诗集《雨林诗雨》中,他在坚持原乡想象和本土书写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了世界,表现出强烈的普世情怀,实现了他诗歌艺术的自... 马华诗人田思视中华为其文化原乡、马来西亚为其本土,他的早期诗歌具有浓厚的原乡意识、本土意识,而在2012年出版的诗集《雨林诗雨》中,他在坚持原乡想象和本土书写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了世界,表现出强烈的普世情怀,实现了他诗歌艺术的自我超越。田思将自己置于中华原乡文化传统之中、置于马来西亚的本土空间之中、置于当下人类的生存环境之中,以中华文化视角想象原乡、书写本土、关怀人类,赋予作品以独特文化价值和更广阔的艺术创新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还彰显了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解决当前人类危机的智慧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思 马华诗歌 中华文化 原乡 本土 世界 普世情怀
下载PDF
日对魔镜幻化人生的阴暗女巫——马华女作家黎紫书小说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金进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5-110,共6页
马华女作家黎紫书是世界华文文学最值得期待的作家之一。从《天国之门》《山瘟》开始,她的作品对人性阴暗面的透析和挖掘就已经震动华文文坛。近些年来的微型小说或对马共历史进行重读、或对凡俗人世精心揣摩与书写、或对宗教神学的体... 马华女作家黎紫书是世界华文文学最值得期待的作家之一。从《天国之门》《山瘟》开始,她的作品对人性阴暗面的透析和挖掘就已经震动华文文坛。近些年来的微型小说或对马共历史进行重读、或对凡俗人世精心揣摩与书写、或对宗教神学的体味与解构,都使得她的创作变得更为复杂。此处且从艺术实践、日常生活和神性解构三个角度,试图对黎紫书的创作进行把握,勾勒出这位成名于大马、盛名于台湾、漂流在大陆的作家的创作心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文学 马华小说 黎紫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