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9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收藏热”中品鉴类电视节目的文化价值追求——以广西卫视《收藏马未都》节目为例
1
作者 张葵华 《传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1-63,共3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对艺术品、古董、各类奇珍的收藏行列,甚至有一部分人将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收藏热"的兴起,使民众产生了接触收藏行业的需求,相关收藏类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对艺术品、古董、各类奇珍的收藏行列,甚至有一部分人将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收藏热"的兴起,使民众产生了接触收藏行业的需求,相关收藏类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其让普通人更多地了解到收藏品的观赏价值和增值趋势,对传播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壮大古玩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未都 电视节目 广西卫视 品鉴 综艺节目 娱乐元素 终身职业 播出时间 生活水平 语言风格
下载PDF
马未都:收藏行业里我是老大
2
作者 梁燕军 《中国经济周刊》 2008年第11期50-51,共2页
马未都"玩"火了。未上《百家讲坛》之前,马未都在收藏界算个旗帜,多少人冲着旗帜就过来了,这多少有点像打仗。如今。
关键词 马未都 博物馆 博物院 文化机构 中国经济周刊 百家讲坛 拍卖行 观复
下载PDF
马未都:收藏让我快乐
3
作者 吕斌 《法人》 2007年第2期124-127,共4页
在北京的收藏界,马未都的名声一方面源自于他二十几年的收藏和鉴定经验;
关键词 收藏界 艺术博物馆 私人博物馆 经验 马未都
下载PDF
关于马未都《明清笔筒》的学术评介
4
作者 王宁 《美术教育研究》 2018年第17期48-49,共2页
该文以传统文房用具笔筒为研究对象,以当代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学术著作《明清笔筒》为理论依据,以文献调查、概念分析为研究方法,介绍、评述、补充笔筒产生的论证形式、发展成因、艺术价值等学术观念,使包含各类工艺形式、承载多种文化... 该文以传统文房用具笔筒为研究对象,以当代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学术著作《明清笔筒》为理论依据,以文献调查、概念分析为研究方法,介绍、评述、补充笔筒产生的论证形式、发展成因、艺术价值等学术观念,使包含各类工艺形式、承载多种文化元素、寄托历代文人情思的笔筒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而提高笔筒在传统工艺品中的艺术价值和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未都 明清笔筒 学术评介
下载PDF
从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说《收藏马未都》的形态创新
5
作者 冷淞 《视听》 2012年第10期22-23,共2页
从单向传播,连续性收看的《百家讲坛》到多项互动,主题集中,非线性、碎片化传播的《收藏马未都》,我们首先在定位和策划上有了巨大的创新。选题的创新也是亮点。比如说节目能够抓住实效性内容,进行一系列选题的策划,形成了对藏品细节化... 从单向传播,连续性收看的《百家讲坛》到多项互动,主题集中,非线性、碎片化传播的《收藏马未都》,我们首先在定位和策划上有了巨大的创新。选题的创新也是亮点。比如说节目能够抓住实效性内容,进行一系列选题的策划,形成了对藏品细节化、细节故事化、故事常识化、常识传播化的特点。这档节目最核心的创新就是其融合了多元节目形态,比如单人脱口秀的形态,比如益智游戏的形态,竞猜互动,访谈对话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创新 电视文化 马未都 益智游戏 故事化 单向传播 百家 栏目组 文化类 电视传播
下载PDF
邂逅马未都先生(外二篇)
6
作者 黄忠 《师资建设》 2011年第9期104-105,共2页
马未都先生是我一直以来特别尊崇的收藏家和文化名人。初闻马未都这个名字,是一次在家中翻电视频道,看到《百家讲坛》马先生在谈收藏的节目。当时就觉得这位两鬓白发的老先生谈起阳春白雪的收藏艺术有一种特别的气场,不张扬、不造作... 马未都先生是我一直以来特别尊崇的收藏家和文化名人。初闻马未都这个名字,是一次在家中翻电视频道,看到《百家讲坛》马先生在谈收藏的节目。当时就觉得这位两鬓白发的老先生谈起阳春白雪的收藏艺术有一种特别的气场,不张扬、不造作,故宫典藏,民间传说,信手拈来,传神又亲切,没有以往这个栏目包装出来的那几个文化大师的咄咄逼人的气场。马先生黑白分明的平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未都 《百家讲坛》 文化名人 电视频道 收藏艺术 民间传说 文化大师 栏目包装
下载PDF
《收藏马未都》的文化魅力
7
作者 高晓虹 《视听》 2012年第10期20-21,共2页
作为西部的一个卫视节目,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究其原因重要的在于其脱俗。脱俗要严格把握分寸感,需要缜密的思考和娴熟的技巧。像这类电视作品比电视连续剧及娱乐节目,更容易打造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当我们要迈出国门走向世... 作为西部的一个卫视节目,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究其原因重要的在于其脱俗。脱俗要严格把握分寸感,需要缜密的思考和娴熟的技巧。像这类电视作品比电视连续剧及娱乐节目,更容易打造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当我们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时候,是需要思想和灵魂的。《收藏马未都》走过两年的发展历程,洒下了辛勤耕耘的汗水,付出了艰苦创业的辛劳,也收获了创业品牌的喜悦。两年来,收视率节节攀升就是观众的褒奖,也是《收藏马未都》深入人心的真实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未都 卫视节目 电视作品 分寸感 节目策划 走向世界 节目质量 电视栏目 电视节目 文物收藏
下载PDF
博古论今说收藏,深入浅出讲文化——浅谈《收藏马未都》的语言特点
8
作者 曾婷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17年第2期296-296,共1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热在民间不断升温,鉴宝收藏类节目也成为电视关注的对象。但同时,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反对的观点,有些人认为大部分的收藏类电视节目走进了重“物”轻“文”的误区,在电视语言上表现为轻、浮、浅,过分夸大收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热在民间不断升温,鉴宝收藏类节目也成为电视关注的对象。但同时,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反对的观点,有些人认为大部分的收藏类电视节目走进了重“物”轻“文”的误区,在电视语言上表现为轻、浮、浅,过分夸大收藏品的市场价值,而忽略了收藏品本身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品位。本文从《收藏马未都》中马未都的语言特点出发,试对收藏栏目的语言进行解读,以期对收藏节目语言的规范化,精炼化、文明化进行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藏马未都 马未都 语言 文化
下载PDF
文化类节目的公益坚守与市场突围--以《收藏马未都》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黄永文 《传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62-64,共3页
“文明一定趋同,文化必须求异”,这是马未都脱口秀《都嘟》的开场白。一种文化的自信,源自其底蕴和不可复制的个性。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这样的文化自信。然而,当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在国际舞台日益凸显的同时,文化软实力却没有... “文明一定趋同,文化必须求异”,这是马未都脱口秀《都嘟》的开场白。一种文化的自信,源自其底蕴和不可复制的个性。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这样的文化自信。然而,当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在国际舞台日益凸显的同时,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彰显。在网络上受热捧的往往是国外的剧作,在荧屏挑大梁的多是引进模式,中国坐拥文化富矿,却拿不出像样的文化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类节目 马未都 收藏 突围 市场 公益 政治经济地位 文明古国
下载PDF
以枕慰首话瓷枕——与马未都先生商榷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昌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0年第8期90-93,共4页
以枕慰首乃人生大事也。人生之时日无常,每日以枕为伴凡十之二三,因此,可以说枕头是人生最重要的伙伴;人死之时日长眠,枕头则是人们在另一个世界永远的朋友。
关键词 马未都 瓷枕 另一个世界 人生 枕头
下载PDF
《收藏马未都》栏目的SWOT分析
11
作者 王心悦 《魅力中国》 2013年第28期326-326,共1页
《收藏马未都》栏目是一档为文化名人量身打造的演播室收藏栏目。节目以“文化说事,明白做人”为宗旨,通过收藏鉴宝遮一节目形式传播文物知识、弘扬中华文化。本文采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对谈栏目的发展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收藏马未都》栏目是一档为文化名人量身打造的演播室收藏栏目。节目以“文化说事,明白做人”为宗旨,通过收藏鉴宝遮一节目形式传播文物知识、弘扬中华文化。本文采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对谈栏目的发展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并得出栏目应该在保持独特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整合资源、开拓创新,进行文化产业市场立体发展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栏目 SWOT 《收藏马未都 文化
下载PDF
文物类节目“新旧共融”的探索——以《收藏马未都》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荻菲 《南方电视学刊》 2016年第6期109-111,共3页
文物类电视栏目《收藏马未都》的探索过程,是一场坚持不懈的对"新"与"旧"共融的追求。"存旧"与"立新"的问题,也是如何坚守、如何发展的问题。以文化为内核,节目为外显,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现代... 文物类电视栏目《收藏马未都》的探索过程,是一场坚持不懈的对"新"与"旧"共融的追求。"存旧"与"立新"的问题,也是如何坚守、如何发展的问题。以文化为内核,节目为外显,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表达,达到"新旧共融",是一档好的文物类节目的目标和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藏马未都 文化内核 产业化 新旧共融
下载PDF
马未都谈瓷之纹 鱼在深泉鸟在云——动物纹(上) 被引量:1
13
《紫禁城》 2012年第7期86-107,共22页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大胆地在陶瓷上绘有纹饰了,这是一种充满期冀和自信的内心表达。尽管这种表达在历史的长河中受到其他因素制约,但它从未停下过前进的脚步。陶瓷装饰中,纹饰可以直接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它可深可浅,可含蓄可直白,可信马由...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大胆地在陶瓷上绘有纹饰了,这是一种充满期冀和自信的内心表达。尽管这种表达在历史的长河中受到其他因素制约,但它从未停下过前进的脚步。陶瓷装饰中,纹饰可以直接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它可深可浅,可含蓄可直白,可信马由缰,亦可墨守成规。我们的祖先极喜具象表达。宋代以降,世俗化倾向的纹饰逐渐形成风尚,至明清成为陶瓷装饰的主流。陶瓷作为物证,是中华文化的宝典,纹饰这一章节所包含的内容丰富翔实,实际上也是解读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最好资料,今天读来,可以辅助我们了解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未都 动物纹 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 各民族 差异性 侧重点
下载PDF
《收藏马未都》 提升电视文化传播力 被引量:1
14
《视听》 2012年第10期16-16,共1页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与之伴生而来的是收藏市场的蓄意炒作,价格虚高等乱象。规范收藏市场,正确引导收藏者的收藏心态成为主流媒体所应该肩负的传播任务。《收藏马未都》是广西卫视原创的一档国内知名大型文化脱口秀栏...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与之伴生而来的是收藏市场的蓄意炒作,价格虚高等乱象。规范收藏市场,正确引导收藏者的收藏心态成为主流媒体所应该肩负的传播任务。《收藏马未都》是广西卫视原创的一档国内知名大型文化脱口秀栏目,由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妙趣横生解读历史,火眼金睛鉴定藏品。自2010年5月8日在广西卫视亮相伊始,便在内容上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不说市场、不估价的"文化说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未都 广西卫视 传播力 收藏市场 电视文化 著名收藏家 博物馆馆长 观复 广西电视台 自办节目
下载PDF
马未都的知青生活
15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I0007-I0007,共1页
舞台处子秀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发出最高指示,让干部们去农村这所大学校接受锻炼,也就是劳动改造,当时各军种、兵种以及政府各个部门都成立了五七干校。1969年1月23日,马未都兄妹三人跟着父亲登上了北去的列车,前往黑龙江省宁安... 舞台处子秀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发出最高指示,让干部们去农村这所大学校接受锻炼,也就是劳动改造,当时各军种、兵种以及政府各个部门都成立了五七干校。1969年1月23日,马未都兄妹三人跟着父亲登上了北去的列车,前往黑龙江省宁安县的空军五七干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未都 知青生活 五七干校 最高指示 劳动改造 黑龙江省 毛泽东 大学校
下载PDF
马未都的“人缘收藏”
16
作者 廖辉军 《党政论坛》 2013年第16期48-48,共1页
多年前的一个周末,收藏家马未都因公出差来到晋西地区,午饭后,他习惯性地去当地古玩一条街逛逛,说不定还能“淘”些什么宝贝儿呢。他走遍了整条街,也没有找到中意的东西。
关键词 马未都 收藏家 人缘 晋西地区 习惯性 古玩
下载PDF
著名学者、光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参观西藏自治区档案馆
17
作者 尼玛次仁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13,共1页
近日,著名学者、光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来到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参观。马未都先生对馆藏军事档案类的兵册表达了由衷的赞叹,认为做工如此精致的兵册是不多见的。在参观结束后,马未都先生为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题词"档案是历史的命脉"。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区档案馆 著名学者 马未都 博物馆 馆长 光复 档案馆参观
下载PDF
酣畅“半刀泥”卓然拉坯技——和马未都先生商榷北宋青白瓷盘口橄榄瓶
18
作者 律海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1年第5期78-81,共4页
北宋青白瓷盘口橄榄瓶,瓶高46厘米,上口径8.5厘米,底足直径13厘米。腹部最大周长83厘米。胎壁厚4~5毫米。共三层纹饰(见图1)。
关键词 青白瓷 橄榄 北宋 马未都
下载PDF
马未都十年磨剑推出《瓷之色》
19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1年第10期118-118,共1页
近日,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新著《瓷之色》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马未都“写了一年,却想了十年”的一本关于陶瓷的专业著作。马未都在《瓷之色》一书中,从陶瓷釉色的角度解释陶瓷的成因,配以大量图片,系统地对瓷之色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马未都 出版社 紫禁城 收藏家 陶瓷
下载PDF
关于马未都先生“笔筒起源说”的质疑与辩驳
20
作者 陈昌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2年第2期97-99,共3页
中华书局2008年11月出版的《马未都说收藏·明清笔筒》,是马未都先生论中国传统文房用具——笔筒的专著,为什么不讲“中国笔筒”而讲“明清笔筒”呢?那是因为马先生认为笔筒产生于明中叶以后,马先生在书中写道:“比起其他文具,
关键词 马未都 笔筒 起源说 质疑 中国传统 2008年 中华书局 文房用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