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H3.3G34W、p63及SATB2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联合应用对GCTB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病理科2020年至2022年诊断的54例GCTB、83例非骨巨细胞瘤(non-giant cel...目的探讨H3.3G34W、p63及SATB2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联合应用对GCTB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病理科2020年至2022年诊断的54例GCTB、83例非骨巨细胞瘤(non-giant cell tumor of bone,NGCTB)(包含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6例软骨母细胞瘤和5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样本和病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H3.3G34W、p63及SATB2的表达情况。通过χ^(2)检验判断H3.3G34W、p63及SATB2的阳性率在各组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包括H3.3G34W、p63及SATB2的联合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H3.3G34W、p63及SATB2在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81.5%、90.7%、92.6%;在N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2.4%、28.9%、62.7%。与NGCTB组相比,GCTB组患者年龄显著较大[(41.222±14.849)vs.(16.566±9.439);P<0.001],女性比男性患病率更高(51.9%vs.48.1%,P<0.001)。与NGCTB组相比,GCTB组中H3.3G34W(81.5%vs.2.4%,P<0.001);p63(90.7%vs.28.9%,P<0.001)和SATB2(92.6%vs.62.7%,P<0.001)的阳性率更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单因素预测模型,同时行ROC曲线分析,表明年龄(AUC=92.9%,P<0.001)、性别(AUC=64.5%,P=0.004)、H3.3G34W阳性率(AUC=89.5%,P<0.001)、p63阳性率(AUC=80.9%,P<0.001)、SATB2阳性率(AUC=65.0%,P=0.003)是GCTB诊断的独立预测因素。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混合预测模型,并行ROC曲线分析,发现混合模型展现出比单因素模型更好的预测价值(AUC=98.4%,P<0.001)。结论H3.3G34W、p63及SATB2是有效诊断GCTB的分子标记物,且三者联合应用更能提高GCTB的诊断预测效能。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CT、MRI影像特征等对四肢伴明显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urs with prominent aneurysmal bone cysts,GABCs)和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primary aneurysmal bone cysts,PABCs)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目的探讨CT、MRI影像特征等对四肢伴明显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urs with prominent aneurysmal bone cysts,GABCs)和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primary aneurysmal bone cysts,PABCs)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四肢GABCs和21例PABCs患者的CT和MRI影像特征,并同时收集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比较两组不同指标间差异,并计算两组患者的年龄、包块横径/纵径比、软骨下骨受累、病变边缘深分叶、包块周围血管影对GABCs及PABCs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包块横径/纵径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956、-2.985,P<0.05),两组患者的软骨下骨受累的比例、病变边缘深分叶的比例、包块周围血管影的比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年龄、包块横径/纵径比、软骨下骨受累和病变边缘深分叶对GABCs患者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5.0%、65.0%、68.0%和80.0%,特异度分别为81.0%、66.7%、81.3%和61.3%。相反,包块周围血管影诊断PABCs的灵敏度为52.4%,特异度为95.0%。结论CT和MRI影像特征中的软骨下骨受累、病变边缘深分叶、包块横径/纵径比高低以及包块周围血管影及患者年龄高低对GABCs和PABCs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展开更多
骨巨细胞瘤(giant tumor of bone,GCTB)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5%~6%,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1]。20-40岁人群好发,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最常累及的部位依次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和骶骨,50%的GCTB出现在膝关节周围,其他常见...骨巨细胞瘤(giant tumor of bone,GCTB)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5%~6%,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1]。20-40岁人群好发,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最常累及的部位依次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和骶骨,50%的GCTB出现在膝关节周围,其他常见部位包括腓骨头、股骨近端和肱骨近端,盆腔GCTB是罕见的[2]。尽管大多数GCTB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良性的,但某些类型的局部复发率和转移能力仍然很高,大多为肺转移,复发率为2.5%~45%[3]。外科治疗仍然是黄金标准,但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来,许多学者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酒精、过氧化氢等辅助手段对瘤腔进行处理,降低了肿瘤的复发率,但对于特殊部位需要广泛切除及假体重建的患者,仍存在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及复发率高的风险。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3D打印技术的出现及新兴药物(地诺单抗、双膦酸盐)的应用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新的治疗策略尚存争议。本文就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展开更多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手术方式,验证GTOC临床评分系统的有效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22年12月,共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45例,根据中国骨巨细胞瘤协作组成成员(Member of the Chinese As...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手术方式,验证GTOC临床评分系统的有效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22年12月,共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45例,根据中国骨巨细胞瘤协作组成成员(Member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TOC)临床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统计分析GTOC临床评分系统与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下肢功能的关系,采用MSTS93下肢功能评分系统评估患肢术后功能,分析影响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手术方式选择的因素,对扩大刮除术与大段切除术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验证GTOC临床评分系统的有效性。结果45例患者随访时间12~86个月,平均25.7个月。共出现13例并发症,总的发生率28.9%,复发2例,总复发率为4.4%。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手术方式选择的因素是病理性骨折和病变部位(P<0.05)。统计资料分析显示,高分组与低分组的手术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7,P<0.05),呈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R=0.436,P=0.003)。对扩大刮除术与瘤段切除重建术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MSTS功能评分、手术时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GTOC临床评分系统涵盖了手术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在临床治疗手术方案的选择中具有指导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保膝手术与瘤段切除肿瘤型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将采用瘤段切除肿瘤型假体置换术治疗的患者纳入至置换组,将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保膝手术治疗的患...目的探讨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保膝手术与瘤段切除肿瘤型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将采用瘤段切除肿瘤型假体置换术治疗的患者纳入至置换组,将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保膝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至保膝组。置换组26例,保膝组34例。收集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保肢评分(musculo 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复发情况,单因素分析影响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保膝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置换组,P<0.05,保膝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置换组,P<0.05,但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P>0.05。术前两组MSTS评分、HSS评分比较,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保膝组MSTS评分、HSS评分均更高,P<0.05。通过末次随访发现,复发12例(20.00%),未复发患者48例(80.00%)。单因素分析得出影响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因素为Campanacci分级和肿瘤体积(P<0.05)。结论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保膝手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较瘤段切除肿瘤型假体置换术疗效更优,其复发可能与病理分级或肿瘤体积相关。展开更多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是一种由梭状肿瘤间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的溶骨性骨肿瘤,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对骨质破坏明显。1只法国斗牛犬左后肢轻度跛行,通过临床症状观察、血常规检查、荧光免疫检查、X射线...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是一种由梭状肿瘤间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的溶骨性骨肿瘤,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对骨质破坏明显。1只法国斗牛犬左后肢轻度跛行,通过临床症状观察、血常规检查、荧光免疫检查、X射线检查和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等综合诊断,确诊该犬左后肢股骨头处患有GCTB。采用手术切除股骨头的治疗方案,术后犬股骨头部位恢复良好,复查无瘤细胞扩散,3个月后患犬完全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小型犬股骨头GCTB采用完全切除的方式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为小型犬GCTB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H3.3G34W、p63及SATB2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联合应用对GCTB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病理科2020年至2022年诊断的54例GCTB、83例非骨巨细胞瘤(non-giant cell tumor of bone,NGCTB)(包含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6例软骨母细胞瘤和5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样本和病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H3.3G34W、p63及SATB2的表达情况。通过χ^(2)检验判断H3.3G34W、p63及SATB2的阳性率在各组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包括H3.3G34W、p63及SATB2的联合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H3.3G34W、p63及SATB2在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81.5%、90.7%、92.6%;在N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2.4%、28.9%、62.7%。与NGCTB组相比,GCTB组患者年龄显著较大[(41.222±14.849)vs.(16.566±9.439);P<0.001],女性比男性患病率更高(51.9%vs.48.1%,P<0.001)。与NGCTB组相比,GCTB组中H3.3G34W(81.5%vs.2.4%,P<0.001);p63(90.7%vs.28.9%,P<0.001)和SATB2(92.6%vs.62.7%,P<0.001)的阳性率更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单因素预测模型,同时行ROC曲线分析,表明年龄(AUC=92.9%,P<0.001)、性别(AUC=64.5%,P=0.004)、H3.3G34W阳性率(AUC=89.5%,P<0.001)、p63阳性率(AUC=80.9%,P<0.001)、SATB2阳性率(AUC=65.0%,P=0.003)是GCTB诊断的独立预测因素。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混合预测模型,并行ROC曲线分析,发现混合模型展现出比单因素模型更好的预测价值(AUC=98.4%,P<0.001)。结论H3.3G34W、p63及SATB2是有效诊断GCTB的分子标记物,且三者联合应用更能提高GCTB的诊断预测效能。
文摘目的探讨CT、MRI影像特征等对四肢伴明显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urs with prominent aneurysmal bone cysts,GABCs)和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primary aneurysmal bone cysts,PABCs)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四肢GABCs和21例PABCs患者的CT和MRI影像特征,并同时收集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比较两组不同指标间差异,并计算两组患者的年龄、包块横径/纵径比、软骨下骨受累、病变边缘深分叶、包块周围血管影对GABCs及PABCs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包块横径/纵径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956、-2.985,P<0.05),两组患者的软骨下骨受累的比例、病变边缘深分叶的比例、包块周围血管影的比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年龄、包块横径/纵径比、软骨下骨受累和病变边缘深分叶对GABCs患者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5.0%、65.0%、68.0%和80.0%,特异度分别为81.0%、66.7%、81.3%和61.3%。相反,包块周围血管影诊断PABCs的灵敏度为52.4%,特异度为95.0%。结论CT和MRI影像特征中的软骨下骨受累、病变边缘深分叶、包块横径/纵径比高低以及包块周围血管影及患者年龄高低对GABCs和PABCs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
文摘骨巨细胞瘤(giant tumor of bone,GCTB)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5%~6%,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1]。20-40岁人群好发,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最常累及的部位依次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和骶骨,50%的GCTB出现在膝关节周围,其他常见部位包括腓骨头、股骨近端和肱骨近端,盆腔GCTB是罕见的[2]。尽管大多数GCTB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良性的,但某些类型的局部复发率和转移能力仍然很高,大多为肺转移,复发率为2.5%~45%[3]。外科治疗仍然是黄金标准,但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来,许多学者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酒精、过氧化氢等辅助手段对瘤腔进行处理,降低了肿瘤的复发率,但对于特殊部位需要广泛切除及假体重建的患者,仍存在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及复发率高的风险。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3D打印技术的出现及新兴药物(地诺单抗、双膦酸盐)的应用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新的治疗策略尚存争议。本文就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文摘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手术方式,验证GTOC临床评分系统的有效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22年12月,共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45例,根据中国骨巨细胞瘤协作组成成员(Member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TOC)临床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统计分析GTOC临床评分系统与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下肢功能的关系,采用MSTS93下肢功能评分系统评估患肢术后功能,分析影响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手术方式选择的因素,对扩大刮除术与大段切除术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验证GTOC临床评分系统的有效性。结果45例患者随访时间12~86个月,平均25.7个月。共出现13例并发症,总的发生率28.9%,复发2例,总复发率为4.4%。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手术方式选择的因素是病理性骨折和病变部位(P<0.05)。统计资料分析显示,高分组与低分组的手术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7,P<0.05),呈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R=0.436,P=0.003)。对扩大刮除术与瘤段切除重建术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MSTS功能评分、手术时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GTOC临床评分系统涵盖了手术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在临床治疗手术方案的选择中具有指导价值。
文摘目的探讨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保膝手术与瘤段切除肿瘤型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将采用瘤段切除肿瘤型假体置换术治疗的患者纳入至置换组,将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保膝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至保膝组。置换组26例,保膝组34例。收集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保肢评分(musculo 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复发情况,单因素分析影响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保膝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置换组,P<0.05,保膝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置换组,P<0.05,但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P>0.05。术前两组MSTS评分、HSS评分比较,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保膝组MSTS评分、HSS评分均更高,P<0.05。通过末次随访发现,复发12例(20.00%),未复发患者48例(80.00%)。单因素分析得出影响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因素为Campanacci分级和肿瘤体积(P<0.05)。结论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保膝手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较瘤段切除肿瘤型假体置换术疗效更优,其复发可能与病理分级或肿瘤体积相关。
文摘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是一种由梭状肿瘤间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的溶骨性骨肿瘤,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对骨质破坏明显。1只法国斗牛犬左后肢轻度跛行,通过临床症状观察、血常规检查、荧光免疫检查、X射线检查和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等综合诊断,确诊该犬左后肢股骨头处患有GCTB。采用手术切除股骨头的治疗方案,术后犬股骨头部位恢复良好,复查无瘤细胞扩散,3个月后患犬完全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小型犬股骨头GCTB采用完全切除的方式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为小型犬GCTB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