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1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长InterTan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晗 徐执扬 +3 位作者 吴冯胜 吴飞华 苏新杰 梁喜斌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加长InterTan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8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长钉组(n=42)和标准组(n=41)。长钉组采用加长... 目的探讨加长InterTan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8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长钉组(n=42)和标准组(n=41)。长钉组采用加长InterTan治疗,标准组采用标准InterTan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射暴露时间、术中输血量、尖顶距(TAD)、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结果长钉组的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时间长于标准组,术中出血量多于标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输血量、T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钉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标准组,Harris评分高于标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长InterTan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取得良好的骨折复位效果,促进骨折愈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加长InterTan 髓内钉 老年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松 赵刚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6期151-152,155,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内固定治疗...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则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除术中出血量外,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隆间骨折 人工关节置换 内固定 骨质疏松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智 《中外医疗》 2015年第27期86-88,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整群选取的2013年2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68例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4例,其中A组行人工髋关...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整群选取的2013年2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68例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4例,其中A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B组行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Harris评分及FRS评分的下降值。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多于B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Harris评分和FRS评分下降值分别为(20.96±4.27)、(23.17±4.53)分明显低于B组的(30.18±5.92)、(32.74±6.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内固定术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 内固定 骨质疏松 不稳定型股骨隆间骨折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方案用于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泽 陈建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14期161-164,173,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方案用于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4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112例采用内固定治疗;观...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方案用于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4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112例采用内固定治疗;观察组131例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优良率、围手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患肢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可改善其髋关节功能,提升自理能力,缩短住院时长,减少并发症,保障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人工关节置换 内固定 围手术期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彭雄 《中国处方药》 2017年第1期114-114,共1页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108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形式的不同将本次参加试验的患者,...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108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形式的不同将本次参加试验的患者,平均分为研究与对照组,各54例患者,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内固定的形式进行治疗,研究组则为患者提供人工关节置换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明显,可使患者的总有效率得到提高,对其生活质量与预后质量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 内固定 骨质疏松 股骨隆间骨折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2
6
作者 康振兴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第1期125-126,共2页
目的:对由于骨质疏松所导致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分别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后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日-2014年5月20日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46例,采用... 目的:对由于骨质疏松所导致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分别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后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日-2014年5月20日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46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本次所有的患者分为两组,即人工关节置换组(以下简称,工组)和内固定组(以下简称,固组)。工组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进行治疗,固组患者采用内固定治疗。经过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结果:经过资料取证以及统计学分析可知,工组和固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是95.65%(22/23)和78.26%(1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9%(4/23),固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83%(1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不良反应比内固定方法发生概率低,但发生率仍然较高,基本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 内固定 骨质疏松 股骨隆间骨折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的对照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建业 王新杰 袁盛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8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关节置换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的对照情况。方法 12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关节置换治疗组和PFNA内固定组,各60例。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关节置换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的对照情况。方法 12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关节置换治疗组和PFNA内固定组,各6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PFNA内固定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90.0%高于关节置换治疗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在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应用可以提高患者骨折愈合效率,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骨质疏松 不稳定型股骨隆间骨折 关节置换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
下载PDF
PFN和PFNA-2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丛宝华 赵方 +1 位作者 赵维彪 宋飞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18期61-64,182,共5页
目的比较PFN和PFNA-2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辽宁省金秋医院骨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FN组和PFNA-2组,每组各6... 目的比较PFN和PFNA-2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辽宁省金秋医院骨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FN组和PFNA-2组,每组各60例。PFN组给予PFN内固定治疗,PFNA-2组给予PFNA-2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髋功能、骨代谢指标和远期随访情况。结果PFNA-2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均低于PFN组(均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FN组(P<0.05),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BALP、BGP和TR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1、6、12个月的Harris功能评分、BALP、BGP水平均高于术前,TRAP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PFNA-2组均优于同期PFN组(均P<0.05)。PFNA-2组骨折愈合时间和内固定周围骨折发生率低于PFN组(均P<0.05),手术失败率和二次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FNA-2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降低手术创伤和并发症,促进髋骨功能恢复,临床疗效较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不稳定型股骨隆间骨折 PFN PFNA-2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远端第四点固定因素在亚洲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常猛 刘小坡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2年第5期336-340,共5页
目的评估远端的稳定在亚洲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Ⅱ)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唐山市第二医院和唐山市工人医院收治的11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 目的评估远端的稳定在亚洲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Ⅱ)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唐山市第二医院和唐山市工人医院收治的11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PFNA-Ⅱ主钉的长度,将患者分为短髓内钉组(54例,采用240 mm短髓内钉,确保三点固定)和长髓内钉组(56例,采用325 mm长髓内钉,确保四点固定)。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并发症及随访指标情况。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长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短髓内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髓内钉组术中透视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恢复至术前行走能力的比例及股骨干再骨折率均优于短髓内钉组(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长髓内钉组颈干角优于短髓内钉组[(103.53°±6.29°)和(90.37°±5.88°),(139.47°±6.5°)和(116.01°±6.52°)]、Harris评分优于短髓内钉组[(71.40±4.15)和(62.33±4.01)分,(85.79±4.81)和(74.98±4.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端第四点固定因素可确保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时的四点固定,实现髓内钉整体的远端稳定。针对该类患者采用长髓内钉治疗效果优于短髓内钉,能够降低股骨干再骨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不稳定型股骨隆间骨折 骨质疏松 髓内钉 远端第四点固定因素
下载PDF
舒适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婷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第16期18-20,共3页
目的:分析舒适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特在本院2017年7月-2018年9月接收的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当中抽选8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分组的方式将上述患者分为2组... 目的:分析舒适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特在本院2017年7月-2018年9月接收的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当中抽选8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分组的方式将上述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舒适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舒适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2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症状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术前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相比,P>0.05,术后6小时、24小时以及72小时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适护理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身心舒适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适护理 老年骨质疏松 不稳定型股骨隆间骨折 心理情绪 舒适度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11
作者 伊涛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第13期26-27,共2页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收的135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72例,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对照组(63例,内固定疗法),比较2组手术指标、有效...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收的135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72例,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对照组(63例,内固定疗法),比较2组手术指标、有效率及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短,髋关节功能评分高;有效率高,并发症率低,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能提高整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不稳定型股骨隆间骨折 人工关节置换 内固定
下载PDF
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
12
作者 陈新良 王维军 项国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03Z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适应证、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方法:2003年11月至2011年5月,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37例,同期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高龄... 目的:探讨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适应证、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方法:2003年11月至2011年5月,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37例,同期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41例。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病人卧床时间、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FRS评分和Harri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假体置换组较内固定组在病人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FRS评分及髋关节Harris髋评分等方面有优势且差异显著。股骨头骨密度值、股骨Q值均与术后FRS评分及Harris髋评分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人工假体置换术可作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置换 骨质疏松 股骨隆间骨折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的对比分析
13
作者 曾进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82-0085,共4页
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80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内固定术)与观察组(人工关节置换术),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 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80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内固定术)与观察组(人工关节置换术),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各项对比指标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期间,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治疗效果方面比内固定术更为突出,除有助于患者治疗时间缩短外,可增强其髋关节功能,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稳定股骨隆间骨折 内固定术 人工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观察
14
作者 李宁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1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IT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核工业四一七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ITF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实施内固定术)和观察组(应用...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IT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核工业四一七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ITF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实施内固定术)和观察组(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各33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效果、髋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操作用时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术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ITF的临床效果优于内固定术,其手术用时更短,可加快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且安全性较高,但术中出血量与输出量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术 内固定术 骨质疏松 稳定股骨隆间骨折
下载PDF
唑来膦酸联合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15
作者 郭昆 杨晓峰 +2 位作者 杨小伟 郑欣 李洪伟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5期63-67,共5页
目的:研究评估唑来膦酸联合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3月徐州市肿瘤医院骨科收治的8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40... 目的:研究评估唑来膦酸联合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3月徐州市肿瘤医院骨科收治的8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1).对照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长期口服钙尔奇D及阿法骨化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1周内静脉滴注唑来膦酸,之后以每年1次的频率应用唑来膦酸.比较2组患者骨密度、患侧髋功能改善情况及再发骨折发生率.结果:术后6、12个月,治疗组的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此外,治疗组在术后12个月内再次骨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早期应用唑来膦酸联合髋关节置换术可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密度,改善其临床症状,降低骨折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股骨隆间骨折 唑来膦酸 髋关节置换
下载PDF
补肾化瘀愈骨汤在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观察
16
作者 黄燕 章胜权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4年第2期279-281,共3页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骨折,多为间接外力所致,主要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线外股骨颈基底到小粗隆下方的骨折。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的患病人数逐年增高,据统计,我国 65 岁以上老年人其发病率高达 32%[1];与其相关的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骨折,多为间接外力所致,主要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线外股骨颈基底到小粗隆下方的骨折。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的患病人数逐年增高,据统计,我国 65 岁以上老年人其发病率高达 32%[1];与其相关的骨折也明显增多。据统计,骨质疏松人群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占髋部骨折的 5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隆间骨折 股骨颈基底 间接外力 髋部骨折 髋关节囊 骨质疏松 骨科临床
下载PDF
壮骨强筋片辅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
17
作者 肖署阳 谭志超 +4 位作者 黄祖辉 袁胜超 叶仲森 黄浩波 莫换好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9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壮骨强筋片辅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5月东莞市中医院收治的9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抗骨质疏... 目的:探讨壮骨强筋片辅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5月东莞市中医院收治的9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壮骨强筋片。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和术后3个月骨密度(BMD)。结果:术后3个月,试验组优良率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骨痂出现时间、患肢消肿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BMD升高,BM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骨强筋片能促进骨折愈合,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BMD值,缓解骨质疏松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隆间骨折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壮骨强筋片
下载PDF
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后联合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方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对比研究
18
作者 谢灵灵 王庆生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4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联合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方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01—2023-02于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的5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联合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方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01—2023-02于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的5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方案分为2组,每组27例。对照组口服钙尔奇D,600 mg/次,2次/d,和骨化三醇0.25μg/次,2次/d。综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若患者无发热和特别不适,于术后第3~7天静脉滴注唑来膦酸5 mg/100 mL,1次/d,注射时间≥30 min。每4周重复1次,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2组患者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统计随访期间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发生率。术前及术后6个月评价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检测健侧髋部骨密度。结果综合组患者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的VAS评分、Harris评分和健侧髋部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的VAS评分、Harris评分和健侧髋部骨密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综合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联合术后综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降低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发生率,并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髋关节功能和健侧髋部骨密度。但仍需进行大样本量、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等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隆间骨折 PFNA 骨质疏松药物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加长PFNA内固定术对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朱彦华 金思华 沈浩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8期75-78,共4页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骨折愈合、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为2018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接收的6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骨折愈合、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为2018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接收的6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Gamma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加长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比2组的围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生物力学特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关节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功能、活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荷载800 N的压缩刚度、扭转1.5°的扭转矩、扭转1.5°的扭转刚度均高于术后6个月,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荷载800 N时的压缩位移均低于术后6个月,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长PFNA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显著,可缩小手术切口,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加快骨折愈合的进程,另外对髋关节功能也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可提升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术 骨质疏松 股骨隆间骨折 髋关节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PFNA技术的骨质疏松女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模式的选择与优化
20
作者 覃迪韡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7期0045-0049,共5页
探究和解析骨质疏松女性病例中选取PFNA技术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的模式并进行优化。方法 两个样本组,各15例,筛选的参数包含年龄和性别比例,组间差异均不显著。近端甲组通过传统的医疗方式开展手术,微创乙组则基于PFNA技术。结果 微... 探究和解析骨质疏松女性病例中选取PFNA技术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的模式并进行优化。方法 两个样本组,各15例,筛选的参数包含年龄和性别比例,组间差异均不显著。近端甲组通过传统的医疗方式开展手术,微创乙组则基于PFNA技术。结果 微创乙组在操作时间、愈合时间、术中血液损失、术后引流量或切口长度等几个关键参数上,都比近端甲组有优越性,差异显著。并且在后期并发症数据中,甲组遭遇髋内翻畸形、疼痛异常、骨不连的情况明显比乙组高,总发生率乙组仅为6.67%,而甲组高达46.66%,差异明显。疗效方面,微创乙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3.33%,大大高于近端甲组的53.33%。在髋关节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中,微创乙组的治疗后评分都大大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基于PFNA技术的手术模式在治疗骨质疏松女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上效果显著,减小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疗效并优化了患者生活能力和髋关节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NA技术 骨质疏松 股骨隆间骨折 手术模式 并发症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