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骶后孔解剖学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1
作者 余汝堂 陈忠孝 +3 位作者 杨新东 郑建武 楼新法 蒋松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6-408,共3页
目的:建立精确、简易的骶后孔定位方法,为临床八髎穴针灸、骶后孔阻滞麻醉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剔除28例成人尸体的骶骨周围软组织,清楚显露骶、尾骨及其骶后孔,对各个解剖结构进行仔细观察并用游标卡尺测量记录。结果:①以两侧髂嵴最... 目的:建立精确、简易的骶后孔定位方法,为临床八髎穴针灸、骶后孔阻滞麻醉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剔除28例成人尸体的骶骨周围软组织,清楚显露骶、尾骨及其骶后孔,对各个解剖结构进行仔细观察并用游标卡尺测量记录。结果:①以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为X轴,以骶后正中嵴线为Y轴,各骶后孔的中点在X轴上的坐标分别为:(23.41±2.49)、(19.90±2.21)、(18.39±2.55)、(17.93±1.98)mm,在Y轴上的坐标分别为:男(49.71±6.15)、(68.45±5.78)、(86.91±6.14)、(104.91±7.00)mm,女(44.17±5.71)、(60.44±6.30)、(78.60±7.23)、(96.48±7.87)mm。②骶前、后孔深距:S(124.2±3.2)、S(218.6±2.8)、S3(12.7±2.6)、S4(6.8±1.9)mm。③骶后孔穿刺针尖水平偏离矢状轴角度:S1(6.3°±2.5°)、S2(4.8°±1.6°)、S3(4.0°±2.0°)、S4(3.6°±1.7°)。结论:提出可供临床应用骶后孔简易和精确的两种定位方法及针灸、穿刺适宜进针角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后孔 八穴 定位 针灸 麻醉
下载PDF
经骶后孔骶管阻滞的临床应用解剖 被引量:8
2
作者 陈忠孝 余汝堂 +1 位作者 杨新东 郑建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3-506,共4页
目的:探索适合骶后孔骶管阻滞的精确定位方法及其进针角度和深度,为临床骶管阻滞和注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28例尸体标本,层次解剖并测量骶后各结构,对半劈开或打开骶管后壁,观测骶管各结构。以通过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为X1轴,以... 目的:探索适合骶后孔骶管阻滞的精确定位方法及其进针角度和深度,为临床骶管阻滞和注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28例尸体标本,层次解剖并测量骶后各结构,对半劈开或打开骶管后壁,观测骶管各结构。以通过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为X1轴,以通过两骶角连线为X2轴,以骶后正中嵴垂线为Y轴进行定位。结果:①第2、3骶后孔的精确定位X1轴坐标分别为:男(68.45±5.78)、(86.91±6.14)mm,女(60.44±6.30)、(78.60±7.23)mm,X2轴坐标分别为:男(52.46±5.24)、(31.00±4.62)mm,女(48.26±4.32)、(30.20±4.27)mm,Y轴坐标分别为:男(20.76±2.53)、(19.20±2.50)mm,女(19.58±2.10)、(17.45±2.32)mm。②硬膜囊下端一般平对第2骶椎,与第2骶后孔上缘水平的距离为(13.07±5.50)mm。结论:第2、3骶后孔均可作为经骶后孔进针骶管阻滞麻醉的理想部位,推荐采用倒"工"形双重坐标法定位,穿刺角度宜向内、下偏斜矢状轴30°~40°,进针深度分别为9.3mm、6.4m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后孔 管阻滞 药物注射 麻醉
下载PDF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骶后孔阻滞行坐骨结节囊肿切除一例 被引量:7
3
作者 肖静 刘九红 梅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39-1239,共1页
骶骨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各自的椎上、下切迹形成了4对骶前孔和4对骶后孔。骶后孔在骶骨的背面,分布骶正中嵴的两侧,基本上呈对称分布,有骶神经后支通过。骶后孔的解剖位置对应中医上的八髎穴,可用于一些疾病的推拿、针灸治疗,如盆底疾病... 骶骨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各自的椎上、下切迹形成了4对骶前孔和4对骶后孔。骶后孔在骶骨的背面,分布骶正中嵴的两侧,基本上呈对称分布,有骶神经后支通过。骶后孔的解剖位置对应中医上的八髎穴,可用于一些疾病的推拿、针灸治疗,如盆底疾病,便秘,尿潴留,二便失禁等([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后孔 神经刺激器 神经后支 下切迹 超声检查 正中嵴 八髎 坐骨结节 管麻醉 椎管内麻醉
下载PDF
骶管裂孔和骶后孔穿刺点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单云官 魏焕萍 +1 位作者 张金波 贺智 《武警医学》 CAS 2000年第5期268-270,共3页
目的 为骶管裂孔、骶后孔穿刺点提供解剖测量数据。方法 取成人骶骨 137块 ,观测骶角、骶管裂孔和骶后孔的形态及位置。结果 左右侧骶角同高者占 70 8% ;不同高者占 2 4 8% ;扁平不显占 4 4%。骶管裂孔高 (18 3±8 6 )mm ,宽 (1... 目的 为骶管裂孔、骶后孔穿刺点提供解剖测量数据。方法 取成人骶骨 137块 ,观测骶角、骶管裂孔和骶后孔的形态及位置。结果 左右侧骶角同高者占 70 8% ;不同高者占 2 4 8% ;扁平不显占 4 4%。骶管裂孔高 (18 3±8 6 )mm ,宽 (10 5± 2 7)mm。在后正中线上 ,骶角间点至S2 后孔间点为 (5 3 0± 8 4)mm ,S2 后孔间点至S2 后孔点为(2 0 5± 2 8)mm。结论 骶管裂孔穿刺点为骶管麻醉常用进针点。对钩形骶骨、骶管中部狭窄、一侧阻滞麻醉不全、只需一侧阻滞麻醉以及经骶后孔穿刺骶管疗法 ,宜用骶后孔穿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裂 骶后孔 麻醉 穿刺点
下载PDF
骶后孔阻滞治疗腰腿痛67例 被引量:3
5
作者 钱建华 刘贺 孟凡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期280-281,共2页
0 引言 临床上治疗腰腿痛有很多方法,骶后孔阻滞是治疗该疾病的一种较新尝试,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骶后孔阻滞疗法 治疗 腰腿痛 临床症状 治疗方法
下载PDF
骶后孔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宋世安 陈祖瑞 吕炳强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1999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通过对骶后孔位置的研究,进一步解决在针炙临床中对八穴定位不准的问题。方法:用游标卡尺对骶后孔的纵、横径及骶后孔间径进行测量,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测算出100例骶骨(男性54例,女性46例)骶后孔纵、横径和骶后孔中心... 目的:通过对骶后孔位置的研究,进一步解决在针炙临床中对八穴定位不准的问题。方法:用游标卡尺对骶后孔的纵、横径及骶后孔间径进行测量,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测算出100例骶骨(男性54例,女性46例)骶后孔纵、横径和骶后孔中心距后正中线间横径及骶后孔中心间纵径的数值。并结合这些数值,提出比较准确的八穴的定位方法。结论:骶后孔中心距后正中线间横径及骶后孔中心间纵径对八穴的准确定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此外,骶尾椎和腰椎骶化变异对八穴取穴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后孔 八■穴 尾椎 腰椎
下载PDF
55例骶后孔的观察与测量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应义 张哲元 《宁夏医学杂志》 CAS 1996年第5期278-280,共3页
作者观察与测量了55块成人骶骨骶后孔的形状、大小及左右侧孔间径距。骶后孔的形状分11型,主要以纵椭园形及园形多见,多边形及横椭园形次之;左右第1~4各骶后孔横径均值分别为6.33±0.18、5.51±0.17... 作者观察与测量了55块成人骶骨骶后孔的形状、大小及左右侧孔间径距。骶后孔的形状分11型,主要以纵椭园形及园形多见,多边形及横椭园形次之;左右第1~4各骶后孔横径均值分别为6.33±0.18、5.51±0.17、5.13±0.15及4.87±0.14mm;左右第1~4各骶后孔纵径均值分别为10.44±0.24、9.95±0.20、7.37±0.18及8.01±0.16mm。上述骶后孔形状和大小,目前国内文献未见资料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麻醉 骶后孔
下载PDF
骶管裂孔和骶后孔穿刺点的选择及其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5
8
作者 单云官 魏焕萍 +2 位作者 张金波 贺智 宋立新 《解剖与临床》 1999年第4期207-208,共2页
目的:为骶管裂孔、骶后孔穿刺术提供解剖学测量数据。方法:取成人骶骨137块,观测骶角、骶管裂孔和骶后孔的形态及位置。结果:左右侧骶角同高者占70.8%,不同高者占24.8%,骶角不显者占4. 4%。骶管裂孔高18.3±8.6mm,宽10.5±2.... 目的:为骶管裂孔、骶后孔穿刺术提供解剖学测量数据。方法:取成人骶骨137块,观测骶角、骶管裂孔和骶后孔的形态及位置。结果:左右侧骶角同高者占70.8%,不同高者占24.8%,骶角不显者占4. 4%。骶管裂孔高18.3±8.6mm,宽10.5±2.7mm。在后正中线上,骶角间点至骶2后孔间点为53.0±8.4mm,骶2后孔间点至骶2后孔点为20.5±2.8mm。结论:骶管裂孔穿刺为骶管麻醉常用进针点。对钩形骶管,骶管中部狭窄,骶管麻醉一侧阻滞不全,或只需一侧阻滞麻醉者,以及骶后孔穿刺骶管疗法,均可经骶后孔穿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裂 骶后孔穿刺点 解剖学 穿刺术 手术
下载PDF
制作简易骶后孔定位尺 被引量:4
9
作者 朱金铸 《中国民间疗法》 2011年第5期66-66,共1页
八髎穴(上髎、中髎、次髎、下髎)是足太阳膀胱经重要腧穴。它们位于骶部,分别相对于第一、二、三、四骶后孔处。骶后孔在许多疾病的中医治疗及经骶后孔进行骶后神经阻滞或骶管硬膜外麻醉方面有较大应用价值。
关键词 骶后孔 定位尺 制作 足太阳膀胱经 管硬膜外 神经阻滞 中医治疗 八髎穴
下载PDF
经第1-3骶后孔上下缘水平切除骶骨对骶髂关节面面积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娟 范璐 +3 位作者 华晶 杨嘉 张萌 陈实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年第4期239-240,共2页
目的研究经第1~3骶后孔上、下缘水平切除骶骨对骶髂关节面面积的影响.方法观测50例成人干燥骶骨标本(男28例,女22例)及其骶髂关节面,并测量关节面面积以及经第1~3骶后孔上、下缘水平切除骶骨时所切除的骶髂关节面的面积,并计算出该切... 目的研究经第1~3骶后孔上、下缘水平切除骶骨对骶髂关节面面积的影响.方法观测50例成人干燥骶骨标本(男28例,女22例)及其骶髂关节面,并测量关节面面积以及经第1~3骶后孔上、下缘水平切除骶骨时所切除的骶髂关节面的面积,并计算出该切除面积占骶髂关节面面积的百分比.结果男性经第1骶后孔上、下缘,第2骶后孔上、下缘切除的骶髂关节面所占的平均面积百分比为:72.6%、47.5%、22.4%、12.3%.1例(3.57%)经第3骶后孔上缘可切除约5.0%的关节面.女性各百分比为:76.1%、53.8%、26.4%、17.0%.2例(9.09%)经第3骶后孔上缘可切除约9%的关节面.结论经第3骶后孔上缘水平切除骶骨对骶髂关节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关节面 骶后孔 解剖学
下载PDF
骶后孔(八髎穴)的临床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22
11
作者 田顺亮 贺生 +2 位作者 范真 王海鑫 刘荣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54-455,共2页
目的 :为八穴的针灸推拿以及骶后神经和骶管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我们测量了 30例骶骨标本 ,将骶后中线定为Y轴 ,将通过两骶角的连线定为X轴 ,测定骶后孔中点至两轴的距离 ;并测量骶后孔的口径 ,骶后孔中点至相应骶前孔中点的... 目的 :为八穴的针灸推拿以及骶后神经和骶管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我们测量了 30例骶骨标本 ,将骶后中线定为Y轴 ,将通过两骶角的连线定为X轴 ,测定骶后孔中点至两轴的距离 ;并测量骶后孔的口径 ,骶后孔中点至相应骶前孔中点的间距以及每侧 1~ 2 ,3~ 4骶后孔中点间距。结果 :根据统计分析 ,我们确定了两种骶后孔定位方法 ,取得了 1~ 2 ,3~ 4骶后孔中点间距的数值 ;4对骶后孔口径的大小顺序是 :1孔 >2孔 >4孔 >3孔。结论 :两种定位方法可帮助医生对骶后孔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位 ,避免一些给患者带来的损伤 ,可使一些医疗麻醉等措施得以成功实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学 骶后孔 八LIAO穴 定位法 针灸 麻醉
下载PDF
超声引导经骶后孔骶丛阻滞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曙光 陈超 万里 《骨科》 CAS 2018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初步总结超声引导下经骶后孔入路骶丛神经阻滞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4月期间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复合或单凭骶后孔入路骶丛阻滞的29例病例,包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7例、关节镜下臀肌挛缩... 目的初步总结超声引导下经骶后孔入路骶丛神经阻滞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4月期间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复合或单凭骶后孔入路骶丛阻滞的29例病例,包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7例、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术1例及臀部包块切除术1例,总结阻滞方法、麻醉效果、骶后孔局部麻醉药物容量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7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中,有3例术中追加舒芬太尼后仍有不适而改为复合喉罩全身麻醉,阻滞成功率为88.9%,剩余手术均在神经阻滞下完成,为提高病人舒适度,均复合轻度镇静。经骶后孔入路骶丛阻滞可在超声引导下准确、快速地进行,病人手术结束后苏醒室中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0.8±0.6)分,与术前的(5.7±1.0)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骶后孔局部麻醉药物容量为(15.6±2.9)ml,术后随访未出现局部麻醉药物中毒、骶尾部血肿、蛛网膜下腔阻滞或术后感觉运动异常。结论超声引导下经骶后孔骶丛阻滞,可安全应用于骨科髋部及臀部手术,麻醉及镇痛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后孔 超声检查 臀肌挛缩症
下载PDF
骶骨5对骶前孔和骶后孔变异一例
13
作者 贾贤梁 李勇 +1 位作者 左雅敏 张伟 《解剖学研究》 CAS 2020年第6期578-579,共2页
制作骨架标本时,发现发现第5腰椎骶化并与骶骨形成5对骶前、后孔。前面观骶曲明显增大,自上而下可见5对骶前孔,其中第5对骶前孔左侧呈卵圆形,右侧呈圆形。背面观在骶正中嵴的两侧自上而下分布有5对骶后孔。第1-3对骶后孔的形态、大小未... 制作骨架标本时,发现发现第5腰椎骶化并与骶骨形成5对骶前、后孔。前面观骶曲明显增大,自上而下可见5对骶前孔,其中第5对骶前孔左侧呈卵圆形,右侧呈圆形。背面观在骶正中嵴的两侧自上而下分布有5对骶后孔。第1-3对骶后孔的形态、大小未见明显异常,自第4对骶后孔起却出现明显变化,不但第4对骶后孔的大小左侧明显大于右侧,而且第5对骶后孔的大小也明显大于第4对骶后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后孔 体质测量 变异
下载PDF
骶后孔阻滞治疗遗尿症
14
作者 程长庆 王建龙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05-305,共1页
多年来,我们采用骶后孔阻滞法治疗遗尿症46例,取得较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6例中,男16例,女30例;年龄7~23岁.其中11~15岁22例.遗尿病史3~20年,其中10年以上者18例.每夜遗尿2次以上者9例,1~2次25例,每周遗尿3次以上者12例.... 多年来,我们采用骶后孔阻滞法治疗遗尿症46例,取得较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6例中,男16例,女30例;年龄7~23岁.其中11~15岁22例.遗尿病史3~20年,其中10年以上者18例.每夜遗尿2次以上者9例,1~2次25例,每周遗尿3次以上者12例.本组病例均无明显病因如炎症、畸形等.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后孔阻滞法 遗尿
下载PDF
腰腿痛的骶后孔阻滞治疗
15
作者 相康永 《颈腰痛杂志》 1997年第2期107-108,共2页
关键词 腰腿痛 骶后孔阻滞 治疗
下载PDF
骶后孔注射石碳酸治疗会阴部剧痛2例
16
作者 童国宝 《中原医刊》 2006年第8期59-59,共1页
关键词 会阴部 石碳酸 骶后孔 剧痛 治疗 注射 少数民族 医疗条件 居住地 会阴部剧痛
下载PDF
骶后孔阻滞治疗原发性痛经88例临床分析
17
作者 李晓玉 周卫国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5年第7期23-24,共2页
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物痛经。原发性痛经是青少年女性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严重地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及学习生活。我们利用骶后孔阻滞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88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临床分析 阻滞治疗 骶后孔阻滞疗法 器质性病变 青少年女性 生殖器官 身心健康 疗效显著 常见病 多发病
下载PDF
纳布啡注射液应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加第一骶后孔神经阻滞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的影响
18
作者 张鸿 徐雄坤 +2 位作者 卢赞友 唐浩胜 张如鹃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4期83-84,共2页
探讨纳布啡注射液治疗应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加第一骶后孔神经阻滞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的影响。方法 随机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选择6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将其随机进行分组,为观察组(n=30... 探讨纳布啡注射液治疗应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加第一骶后孔神经阻滞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的影响。方法 随机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选择6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将其随机进行分组,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作为本次研究样本,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采用纳布啡注射液加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加第一骶后孔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患者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结果 观察组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与持续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的要高,数据差异较大,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群体常见的症状,在手术治疗中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加第一骶后孔神经阻滞有着非常显著的麻醉效果,有效促进患者预后的恢复率,生活质量逐渐呈上升趋势,值得各大医院临床的借鉴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布啡注射液 神经刺激仪 腰丛加第一骶后孔 神经阻滞
下载PDF
八髎穴(骶后孔)定位、测量与取穴方法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周惠芬 丁曙晴 +5 位作者 丁义江 王玲玲 王静 李敏 曹建葆 杨旭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03-707,共5页
目的:探寻八髎穴定位、测量与取穴方法在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以"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骶后孔""骶孔""骶骨"为关键词,检索1957年至... 目的:探寻八髎穴定位、测量与取穴方法在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以"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骶后孔""骶孔""骶骨"为关键词,检索1957年至2012年中国知网文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既往研究中存在着文献数量较少、测量对象不统一、指标名称太繁杂、测量起止点不一致、指标权重不明确、测量结果有偏差、与临床结合欠缺、定位方法多样化等问题。结论:八髎穴定位明确,但取法多样而模糊,在测量和研究时对活体的研究意义更大,性别、体质量、身高、分娩等因素也要考虑。有必要找寻到一种准确简便的定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髎 取穴 方法 骶后孔 测量定位
原文传递
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290例骶后孔(八髎穴)变异性的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周惠芬 沈广澍 +5 位作者 尹鑫 丁曙晴 王玲玲 丁义江 杨旭 邹洋洋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1-364,共4页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骶后孔(八髎穴)的变异率和变异类型,引起临床医师对骶后孔(八髎穴)变异性的重视,为研究取穴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290例行盆腔CT检查患者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对骶后孔(八髎穴)的变异情况进行判别、归类、分析。结果...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骶后孔(八髎穴)的变异率和变异类型,引起临床医师对骶后孔(八髎穴)变异性的重视,为研究取穴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290例行盆腔CT检查患者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对骶后孔(八髎穴)的变异情况进行判别、归类、分析。结果:骶后孔(八髎穴)的总变异率为20.34%(59/290),变异类型包括椎体个数变异型(4椎变异、6椎变异)、融合变异型(腰骶融合、骶尾融合、腰骶融合+骶尾融合、腰骶融合+骶椎4变异)和混合型。结论:椎体个数变异型会导致骶神经数量变化,融合变异型和混合型会加大取穴难度,而髂后上棘一般不会发生变异,用于八髎穴取穴定位更佳。髂后上棘连线多位于上髎水平线上;髂骶距中点多位于中髎水平线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后孔 八髎 椎变异 CT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