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和硫在人为扰动的青藏高原高寒森林中的分布特征
1
作者 夏凡 韩怡蒙 +1 位作者 周剑兴 谢丹妮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9-698,共10页
青藏高原海拔高、降水少、气温低、生态系统脆弱,其中高寒森林面积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12.1%,是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高寒森林气温低、海拔高、氮硫生物化学反应速率低,导致其氮硫沉降临界负荷低于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对大气氮硫... 青藏高原海拔高、降水少、气温低、生态系统脆弱,其中高寒森林面积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12.1%,是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高寒森林气温低、海拔高、氮硫生物化学反应速率低,导致其氮硫沉降临界负荷低于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对大气氮硫沉降增加敏感。增加的氮硫沉降可能对高寒森林土壤和地表水化学产生负面影响,进而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和健康。选取人为扰动地区的青藏高原高寒森林(大通和湟源站点)为研究对象,分析氮硫在穿透水、表层土壤水和地表水中的分布特征,为中国制定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政策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政策提供区域实例。大通和湟源高寒森林的穿透水、表层土壤水和地表水pH均位于6-8之间。Ca2+是穿透水、表层土壤水和地表水的主要盐基阳离子,SO4^(2-)和NO3-是主要阴离子。湟源高寒森林站点硫沉降量(0.48 keq·hm^(-2)·a^(-1))高于高寒森林最小硫沉降临界负荷0.22 keq·hm^(-2)·a^(-1)。两处高寒森林的氮沉降量(大通为0.22 keq·hm^(-2)·a^(-1),湟源为0.30 keq·hm^(-2)·a^(-1))均超过青藏高原平均氮沉降量0.21 keq·hm^(-2)·a^(-1),但低于高寒森林最小氮沉降临界负荷0.71 keq·hm^(-2)·a^(-1)。因此,硫沉降对该地区高寒森林的潜在威胁大于氮沉降。高寒森林的穿透水氮硫通量均高于表层土壤水(氮0.16 keq·hm^(-2)·a^(-1)、硫0.21 keq·hm^(-2)·a^(-1))和地表水氮硫通量(氮8.37×10^(-3)keq·hm^(-2)·a^(-1)、硫0.13 keq·hm^(-2)·a^(-1)),因此高寒森林枯落物层和高寒森林小流域均表现为氮汇和硫汇。尽管高寒森林地表水几乎没有氮硫输出,但是氮硫沉降的增加会导致表层土壤水和地表水中氮硫通量的升高,因此,持续增加的氮、硫污染物排放量加剧了对青藏高原高寒森林的生态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氮沉降 硫沉降 氮通量 硫通量 高寒森林
下载PDF
高寒森林溪流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6
2
作者 黄春萍 吴福忠 +3 位作者 张健 岳楷 张川 杨万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8-308,共11页
高寒森林溪流不仅是区域河流的源头,而且是联系陆地与水域的生态纽带。微生物活动可能成为控制溪流生态系统过程的关键因子,但其结构与动态过程缺乏必要关注。因此,结合同步温度动态监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DGGE技术,在2014年到2015... 高寒森林溪流不仅是区域河流的源头,而且是联系陆地与水域的生态纽带。微生物活动可能成为控制溪流生态系统过程的关键因子,但其结构与动态过程缺乏必要关注。因此,结合同步温度动态监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DGGE技术,在2014年到2015年冻融季节和生长季节关键时期对比研究了川西高寒森林溪流和森林林下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特征。研究结果发现,高寒森林溪流具有较低的真菌和细菌群落丰度;与森林土壤相同,溪流在冻融季节表现出相对生长季节更高的真菌/细菌比,而且从冻融季节到生长季节,溪流微生物丰度动态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与森林土壤不同的是,溪流中细菌和真菌的丰度及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最高值均出现在生长季节而不是冬季冻融季节,并且溪流中细菌丰度在季节性变化的不同时期具有显著差异(P<0.05)。此外,森林土壤细菌类群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比例相对较高,真菌类群则以格孢菌属(Pleosporales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和其他一些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类群为优势;而溪流细菌类群以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为主,真菌类群则以曲霉属和空团菌属(Cenococcum sp.)为主。同时,季节性变化中温度、p H、水溶性有机碳和溶解氧等环境因子可显著影响溪流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组成,这些环境因子在高寒森林溪流微生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流 高寒森林 微生物群落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川西高寒森林溪流好氧不产氧光合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3
3
作者 黄春萍 吴福忠 +3 位作者 杨万勤 岳楷 张川 张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32-2339,共8页
为了探明好氧不产氧光合菌(AAPB)在川西高寒森林溪流极端环境中的生态分布和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本实验结合同步温度动态和水环境特征监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克隆文库的方法,检测了川西高寒森林溪流季节性冻融循环3个关键时期... 为了探明好氧不产氧光合菌(AAPB)在川西高寒森林溪流极端环境中的生态分布和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本实验结合同步温度动态和水环境特征监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克隆文库的方法,检测了川西高寒森林溪流季节性冻融循环3个关键时期(冻结前期、深冻期和融化期)AAPB的丰度和多样性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AAPB丰度在冻结前期非常低,仅(2.80±0.19)×10~4bp/mL;深冻期迅速增加到(4.65±0.30)×10~4bp/mL;融化期达到(5.79±0.19)×104~bp/mL.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冻结前期AAPB类群主要为α-变形菌纲细菌;而深冻期和融化期以β-变形菌纲细菌占据主要地位.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季节性冻融循环过程中,叶绿素a、可溶性有机碳和温度是AAPB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实验结果表明冬季的川西高寒森林溪流中,AAPB类群的丰度低,但是它们高度动态变化,并且与其他淡水环境中的该类群的同源性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不产氧光合菌 丰度和多样性 高寒森林溪流 季节性冻融循环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典型高寒森林地带CH_(4)浓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廖乾邑 陈建文 杜丽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8-75,共8页
基于波长扫描光腔衰荡光谱线监测系统在海螺沟国家大气背景站(以下简称海螺沟站)开展甲烷(CH_(4))连续自动监测,通过局部近似回归法进行背景值筛分分析。结果表明:2016、2017年海螺沟站CH_(4)年均体积分数和筛分的背景体积分数接近,两... 基于波长扫描光腔衰荡光谱线监测系统在海螺沟国家大气背景站(以下简称海螺沟站)开展甲烷(CH_(4))连续自动监测,通过局部近似回归法进行背景值筛分分析。结果表明:2016、2017年海螺沟站CH_(4)年均体积分数和筛分的背景体积分数接近,两者浓度水平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全球本底站CH_(4)浓度水平相当;海螺沟站CH_(4)能够代表背景区域浓度水平。海螺沟站CH_(4)体积分数呈春、夏季低,秋、冬季高特征,季节变化主要受到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占主导影响。夏季CH_(4)体积分数最低但日振幅最大,与高原高海拔背景下森林地带的辐射对流引起局地扩散作用有关。采用逐步逼近回归筛分CH_(4)监测数据,海螺沟站CH_(4)背景季浓度变化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其他背景站大气CH_(4)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CH_(4)季体积分数振幅基本一致。背景站四季的CH_(4)载荷贡献在16个风向分布结果表明,在春、夏季存在西风带下南亚方向污染物气团的远距离输送;青藏高原东部近地面在冬季处于反气旋冷高压控制下,而SSW方向风向能够短暂打破这种稳定的气象条件,污染物得到迅速扩散,SSW为负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森林 甲烷 背景浓度 地面风
下载PDF
高寒森林植物叶片-枯落物-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杨红 柳文杰 +1 位作者 刘合满 曹丽花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7-618,共12页
以藏东南色季拉山典型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探究高寒森林植物叶片-枯落物-土壤养分含量、回流率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同一森林类型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在不同土层中均表现为0~10 cm土层最高,>20~30 cm土层最低;各部分... 以藏东南色季拉山典型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探究高寒森林植物叶片-枯落物-土壤养分含量、回流率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同一森林类型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在不同土层中均表现为0~10 cm土层最高,>20~30 cm土层最低;各部分中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表现为新叶>老叶>枯落物>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老叶>新叶>枯落物>土壤。土壤、枯落物、新叶和老叶的碳(C)、氮(N)和C、磷(P)与C、钾(K)的化学计量比均表现为针叶林>阔叶林,可见针叶林更有利于C的累积,阔叶林则有利于N、P、K矿质营养元素的累积。本研究中,植物叶片N、P的化学计量比分布在2.87~5.27之间,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00),说明本研究区域为明显的N元素限制类型。N、P、K养分回流率均为正值,总体上均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本研究结果为科学阐明藏东南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叶片-枯落物-土壤养分循环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森林 化学计量特征 植物叶片 枯落物 土壤
下载PDF
高寒森林不同生境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水溶性组分动态特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博文 张丽 +4 位作者 吴福忠 倪祥银 徐振锋 谭波 岳楷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30-1140,共11页
凋落叶分解所产生的水溶性组分(water soluble matter)是森林水陆不同生境碳和养分迁移的重要载体。本研究通过布设高寒森林4种代表物种凋落叶分解袋,即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方枝柏(Sabina sa... 凋落叶分解所产生的水溶性组分(water soluble matter)是森林水陆不同生境碳和养分迁移的重要载体。本研究通过布设高寒森林4种代表物种凋落叶分解袋,即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和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探讨其在林下地表、溪流和河岸带3种生境下不同分解时期(冻结初期、冻结期、融化期、生长季节、生长季节后期)的水溶性组分及水溶性碳含量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两年的分解,发现溪流显著促进了凋落叶中水溶性组分和水溶性碳的释放;同一物种凋落叶在不同生境下水溶性组分和水溶性碳损失差异显著(P<0.05),整体表现为溪流>河岸带>林下;在分解初期水溶性组分含量有明显的降低;在整个分解过程中,水溶性组分(-70.43%)和水溶性碳(-84.31%)含量变化基本一致且呈明显降低趋势。此外,凋落叶中水溶性组分和水溶性碳的释放速率受时间、物种以及区域环境因子(温度、p H值、营养成分)的调控。这些结果表明,高寒森林凋落叶中水溶性组分和水溶性碳在分解过程中易随水体的流动而转移至下游生态系统,并且区域环境因子在凋落叶水溶性组分和水溶性碳释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为深入理解高寒森林以凋落物为载体的物质迁移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高寒森林 水溶性组分 溪流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森林小型兽类地表洞穴选择与生境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付长坤 杨万勤 +3 位作者 张健 徐振锋 谭波 吴福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53-1958,共6页
高寒森林地表的小型兽类洞穴是生态系统重要的景观特征,对于认识小型兽类的分布格局及其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高寒森林生态系统小型兽类洞穴为对象,于2015年夏季(7—9月)研究了其地表分布与生境特征.结果表明:... 高寒森林地表的小型兽类洞穴是生态系统重要的景观特征,对于认识小型兽类的分布格局及其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高寒森林生态系统小型兽类洞穴为对象,于2015年夏季(7—9月)研究了其地表分布与生境特征.结果表明:小型兽类洞穴平均洞口密度为182.8个·hm^(-2),不同森林植被类型显著影响洞穴密度,表现为针叶林(328.6个·hm^(-2))>针阔混交林(160.0个·hm^(-2))>灌木林(125.0个·hm(-2))>阔叶林(81.5个·hm^(-2))>竹林(66.7个·hm^(-2)).Mann-Whitney U Test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小型兽类栖息样地的乔木郁闭度、乔木均高、乔木胸径、乔木密度、地表植被盖度、倒木密度、倒木覆盖度、灌木均高都显著大于非栖息样地;乔木因子是决定小型兽类生境选择的首要因子,贡献率最大(44.8%),其次是倒木因子(23.2%)和灌草丛因子(13.9%).说明高寒森林地表有明显的小型兽类洞穴分布,其分布格局主要受植被和倒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森林 小型兽类 植被类型 洞穴分布 生境特征
原文传递
川西高寒森林岷江冷杉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镉和铬动态特征
8
作者 何洁 齐泽民 +2 位作者 倪祥银 刘文锋 胡承成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8期36-41,共6页
为了解高寒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重金属释放规律,采用凋落物袋法,于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在川西高寒森林研究了该区域建群种岷江冷杉凋落叶在不同分解关键时期(雪被形成期、覆盖期、融化期和生长季节)镉和铬含量及分解速率特征.结果表... 为了解高寒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重金属释放规律,采用凋落物袋法,于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在川西高寒森林研究了该区域建群种岷江冷杉凋落叶在不同分解关键时期(雪被形成期、覆盖期、融化期和生长季节)镉和铬含量及分解速率特征.结果表明:岷江冷杉凋落叶中镉和铬初始含量分别为(59.7±5.7)μg/kg和(3.81±0.262)mg/kg,而分解2年后,其含量分别增加了3.0倍和87.0%.岷江冷杉凋落叶中镉和铬含量均在雪被形成期和生长季节有较大程度的增加,表明大气湿沉降可能向地表输入一定量的镉和铬.同时镉和铬含量在雪被覆盖期和融化期显著降低,表明川西高寒森林不同雪被覆盖时期,由雪被消融产生的水热条件的差异有利于凋落叶中镉和铬离子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凋落物分解 雪被 川西高寒森林
下载PDF
高寒森林倒木在不同分解阶段的质量变化 被引量:26
9
作者 常晨晖 吴福忠 +4 位作者 杨万勤 谭波 肖洒 李俊 苟小林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22,共9页
倒木是高寒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碳(C)库和养分库,其不同分解阶段的质量变化,是认识倒木分解过程中C和养分释放的重要基础。以一个分解序列的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倒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心材、边材和树皮在5个分解阶段的C:N:P化学计... 倒木是高寒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碳(C)库和养分库,其不同分解阶段的质量变化,是认识倒木分解过程中C和养分释放的重要基础。以一个分解序列的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倒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心材、边材和树皮在5个分解阶段的C:N:P化学计量特征,以及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动态。结果显示:I至III分解阶段,随着分解程度加深,树皮C含量升高,而心材和边材C含量降低,从IV分解阶段开始倒木各组分C含量均开始显著降低。除III分解阶段的心材外,倒木各组分N含量总体表现为随着分解程度加深而增加的趋势,除边材N含量在V分解阶段时显著升高外,其余组分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心材和树皮P含量表现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最小值分别出现在III和II分解阶段;边材P含量表现为随着分解程度加深而增加。在同一分解阶段,树皮相对于边材和心材均具有最低的C:N:P化学计量比,易分解比例Fm也表明树皮更易于分解。边材在I和II分解阶段的C:N:P化学计量比最高,心材在III到V分解阶段C:N:P化学计量比最高。心材C:P、树皮和边材的C:N和C:P临界值与N和P的初始值成反比。纤维素含量随着倒木分解而降低,不同分解阶段的纤维素含量表现为:心材>边材>树皮;但木质素含量随着分解程度加深而增加,表现为:树皮>边材>心材;倒木3个组分纤维素含量下降均快于木质素,此外,IV和V分解阶段的树皮木质素与纤维素比值显著增高,且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倒木N含量显著影响不同分解阶段木质素和纤维素分解。由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推测:树皮分解前期易受N限制,整个分解阶段均易受P限制,心材和边材在整个分解阶段均易受N和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森林 分解阶段 倒木质量 化学计量比
原文传递
长江黄河上游高寒退化森林火烧迹地研究进展及建议
10
作者 李勋 张艳 彭彬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第12期105-109,共5页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继续推进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行林长制,人工造林258万亩,封山育林200万亩,森林抚育80万亩,长江、黄河源头生态综合治理9万亩,退化林修...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继续推进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行林长制,人工造林258万亩,封山育林200万亩,森林抚育80万亩,长江、黄河源头生态综合治理9万亩,退化林修复36万亩”这一目标。因此,本文以甘孜藏族自治州广泛分布的高寒森林火烧迹地作为探讨对象,综合评价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对林火干扰的响应,对于甘孜州高寒地区植被恢复、森林防火以及人工造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森林 火烧迹地 植物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金属活动态提取法及其在黑龙江大兴安岭森林覆盖区的应用 被引量:18
11
作者 文雪琴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43-48,共6页
介绍了金属活动态的理论依据、成晕机制及提取方法,并应用金属活动态提取法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覆盖区对已知矿进行试验研究,发现在高寒森林覆盖区,利用金的水提取态异常强度低,异常不明显,而金的粘土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异常清晰... 介绍了金属活动态的理论依据、成晕机制及提取方法,并应用金属活动态提取法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覆盖区对已知矿进行试验研究,发现在高寒森林覆盖区,利用金的水提取态异常强度低,异常不明显,而金的粘土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异常清晰地反映在矿体上方,异常强度居于中等。金的有机质结合态异常值虽然高,但容易受有机质在样品中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异常出现多个峰值。总之,利用金属活动态提取法在高寒森林覆盖区进行找矿可以快速有效地确定异常,但要注意排除过多有机杂质在提取过程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活动态 高寒森林覆盖区 有机质 金矿 大兴安岭 黑龙江
下载PDF
黄河上游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碳储量及碳增汇潜力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宏福 韦体 +6 位作者 敏正龙 妥永华 高丹丹 蔡勇 杨具田 白日霞 郭鹏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3-70,共8页
通过对黄河上游地区典型高寒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潜力的挖掘及增汇能力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以黄河上游地区甘肃省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蓄积量扩展法对保护区森... 通过对黄河上游地区典型高寒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潜力的挖掘及增汇能力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以黄河上游地区甘肃省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蓄积量扩展法对保护区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估算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的碳储量呈现逐年增加的动态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增长速度不同,其中1998—2003年增长最慢,年增长率仅为0.35%;2013—2018年增长最快,年增长率为3.48%.本研究采用的GM(1,1)灰色预测模型可信度较高,可用于高寒森林碳储量的预测.保护区2018年现有碳储量为51.03万t,价值约726.16万元.据此模型预测,至2053年保护区碳储量将达到101.05万t,价值约为1 437.94万元.甘肃省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高寒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丰富且碳汇潜力巨大,碳增汇提升优势突出,对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及“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示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碳储量 高寒森林 碳储量预测 碳汇价值
下载PDF
模拟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亚高山冷杉(Abies faxoniana)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7
13
作者 冯瑞芳 杨万勤 +3 位作者 张健 邓仁菊 简毅 林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019-4026,共8页
采用控制环境生长室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中与C、N、P循环有关的土壤转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月动态及其对模拟大气CO2浓度增加、温度升高以及交互作用的动态响应。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 采用控制环境生长室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中与C、N、P循环有关的土壤转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月动态及其对模拟大气CO2浓度增加、温度升高以及交互作用的动态响应。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转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高峰均出现在温度较高的夏季。其中,土壤有机层的转化酶活性高峰出现在6月份,但土壤矿质层的转化酶活性高峰出现在7月份,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高峰均出现在7月份,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高峰均出现在8月份。升高大气CO2浓度处理(EC)对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转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升高温度处理(ET)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酶活性,并且土壤有机层的转化酶、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增加更显著。大气CO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之间的交互作用(ECT)对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酶活性的影响主要是温度升高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森林 土壤有机层 大气CO2浓度增加 温度升高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潜在蒸散量对SWAT模型寒区典型流域径流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淑琴 丁星臣 +1 位作者 王斌 彭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1-269,共9页
以目前广泛应用的SWAT模型为例,利用对比研究方法,以欧根河流域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Priestley-Taylor模型、Hargreaves模型、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及修正的20 cm蒸发皿观测数据计算潜在蒸散量(PET)。研究不同... 以目前广泛应用的SWAT模型为例,利用对比研究方法,以欧根河流域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Priestley-Taylor模型、Hargreaves模型、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及修正的20 cm蒸发皿观测数据计算潜在蒸散量(PET)。研究不同PET驱动的SWAT模型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WAT模型以子流域为尺度对PET计算结果进行插值的方式较粗略,不能较好反映PET的空间分布情况,在大面积森林覆盖的不同子流域,月平均PET值随不同子流域内森林物种的种类和分布不同数值变化较小,并非在考虑地形影响下SWAT模型模拟的日径流量结果均好,在未考虑地形影响下Penman-Monteith模型与考虑地形影响下的Hargreaves模型、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模拟结果较好,其中Penman-Monteith模型拟合的效果最好,率定期与验证期的Ens值分别为0.651、0.686,说明Penman-Monteith模型更适合用于高寒森林地区的潜在蒸散量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潜在蒸散量 Penman-Monteith模型 地形 高寒森林地区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动态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刘瑞龙 杨万勤 +2 位作者 吴福忠 谭波 王文君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9-507,共9页
为进一步了解土壤动物对高寒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在凋落物分解的不同时期即冻结前期、冻结期、融化期、生长季节初期、生长季节中期以及生长季节末期,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代表性物... 为进一步了解土壤动物对高寒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在凋落物分解的不同时期即冻结前期、冻结期、融化期、生长季节初期、生长季节中期以及生长季节末期,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代表性物种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动态.结果显示:(1)共捕获土壤动物7 082只,隶属2门9纲15目57科(类),不同物种凋落物中土壤动物捕获量差异显著,依次为岷江冷杉(36.01%)>红桦(29.19%)>康定柳(19.59%)>方枝柏(15.21%).(2)冻融季节土壤动物捕获量显著小于生长季节,但仍占到总捕获量的17.69%.(3)凋落物分解的不同时期,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差异显著,但主要以弹尾目和甲螨亚目为主.(4)土壤动物功能类群以菌食性(64.17%)最多,其次是捕食性(23.89%),植食性(8.94%)次之,腐食性(3.00%)最少.(5)土壤动物多样性受温、湿度影响显著,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水热条件变化趋于一致.这些结果表明凋落物质量及水热条件综合作用于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密度 类群数量 功能类群 多样性指数 土壤动物 凋落物 高寒森林
原文传递
Ecological Status and Uses of Juniper Species in the Cold Desert Environment of the Lahaul Valley, North-western Himalaya, India
16
作者 Yashwant S.RAWAT Colin S.EVERSO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5期676-686,共11页
The juniper species Juniperus polycarpos C. Koch, J. indica Bertol. and J. communis L. var. saxatilis (Pallas) are important elements of the forest vegetation in Lahaul valley in the north-western Himalaya. Their ab... The juniper species Juniperus polycarpos C. Koch, J. indica Bertol. and J. communis L. var. saxatilis (Pallas) are important elements of the forest vegetation in Lahaul valley in the north-western Himalaya. Their ability to grow under the barren and xeric conditions of cold deserts makes them particularly suited for afforestation programmes under these eeologieal conditions. In the Lahaul valley, juniper species are used as subsistence resources and for religious purposes. Excessive removal of juniper wood and leaves by the local population, overgrazing,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low regeneration potential are the main obstacles to eonservation of juniper forests in this region. 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assess density, basal area and importance value index (WI) of the local vegetation as well as uses and amounts of juniper wood and leaves removed from the local forests. Pressure on relict juniper forests due to grazing animals and intensive removal of wood and leaves by the loeal population was found to be greater at an altitude above 3,00o m.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different juniper speeies were adapted to specific altitude ranges. A higher species density was recorded at lower altitude except for J. indica which was only present at high altitude (〉3,200 m) on south-facing slopes. Density, basal area and IVI of J. polycarpos were higher at Hinsa (2,7oo m) than at Jahlma (3,000 m). The rapid loss of vegetation due to overuse and habitat degradation has made the eonservation of juniper forests an important priority in the Lahaul valley. J. polycarpos at loweraltitude and J. indica at higher altitude are ecologically the more suitable species fo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conservation programmes. The support of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s by regional authorities is essential for the reestablishment of the local juniper for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NIPER Distribution Utilization Pattern AGROFORESTRY FOREST CONSERVATION
下载PDF
海拔和坡向对色季拉山高山杜鹃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17
作者 侯卓男 李欣彤 +5 位作者 张新军 马恬恬 李傲 赵金月 王瑞红 魏雨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4-273,共10页
为探究高寒森林凋落物在不同海拔和坡向的分解动态,以西藏色季拉山的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在色季拉山设置3 500、3 700、3 900、4 100 m等4个梯度海拔以及西北坡(阴坡)和东南坡(阳坡)2个坡向,开展为期2年的... 为探究高寒森林凋落物在不同海拔和坡向的分解动态,以西藏色季拉山的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在色季拉山设置3 500、3 700、3 900、4 100 m等4个梯度海拔以及西北坡(阴坡)和东南坡(阳坡)2个坡向,开展为期2年的凋落物掩埋试验,采用Olson模型明晰凋落物的降解规律,并结合木质纤维素的质量损失和土壤理化性质探究影响凋落物分解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和坡向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均随分解时间增加而下降,分解2年后不同海拔的质量残留率为36.65%~75.99%;凋落物分解速度基本呈阴坡大于阳坡的趋势,其中海拔3 700 m阳坡处分解速度最快、半衰期和周转期最短;木质纤维素的质量损失也基本呈阴坡大于阳坡的趋势,且木质素分解程度最大,对凋落物质量损失的贡献超过50%;土壤中碳氮磷钾营养元素含量主要受坡向和凋落物分解时间的影响,在不同海拔间差异较小;海拔、坡向、分解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凋落物分解有显著影响(P<0.01),土壤含水率和碳氮比也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可为高寒森林凋落物分解规律及影响因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坡向 凋落物 分解 高寒森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