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野驴嗅觉受体基因的鉴定及高海拔适应性分析
1
作者 严国强 郑小风 +5 位作者 陈舟龙 赵光卿 吴永杰 向丽颖 张修月 周闯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4-635,共12页
藏野驴Equus kiang属于高海拔动物,研究与嗅觉形成密切相关的嗅觉受体(OR)基因有助于理解其对高海拔特殊环境的适应性。本研究在藏野驴的染色体基因组水平上鉴定OR基因,并通过与其他低海拔生活的马属Equus物种(驴E. asinus、马E. cabal... 藏野驴Equus kiang属于高海拔动物,研究与嗅觉形成密切相关的嗅觉受体(OR)基因有助于理解其对高海拔特殊环境的适应性。本研究在藏野驴的染色体基因组水平上鉴定OR基因,并通过与其他低海拔生活的马属Equus物种(驴E. asinus、马E. caballus、普氏野马E. przewalskii和平原斑马E. quagga)比较,揭示藏野驴OR基因的特征及其对高海拔的适应。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藏野驴基因组中共鉴定到592个OR基因,与其他4种马属物种比较,藏野驴的OR基因、功能性基因和片段化基因的数量最少,但假基因比例最高;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藏野驴OR基因多样性最低,仅有2个特有基因:OR1E3和OR2J2。藏野驴OR基因多样性降低意味着部分嗅觉功能的丢失或减弱,可能与高原特有的生态环境和食物多样性低有关,而OR1E3、OR2J2基因可能是其潜在高海拔适应策略之一。本研究揭示了藏野驴OR基因的组成与特征,为后续研究藏野驴OR基因的功能及其高海拔适应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野驴 嗅觉受体基因 高海拔适应
下载PDF
基于肠道微生物的高海拔适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瑶 拉门措 +4 位作者 陈中叶 杨廷琴 王煜涵 崔云斌 邹登朗 《青海草业》 2023年第1期64-67,共4页
生活在高原地区的动物因特殊的生存环境,在部分生理代谢机制上会发生适应性转变,以便更好地适应高海拔环境,肠道菌群是动物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其在调节宿主健康、生理、环境适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高海拔适应的角度阐... 生活在高原地区的动物因特殊的生存环境,在部分生理代谢机制上会发生适应性转变,以便更好地适应高海拔环境,肠道菌群是动物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其在调节宿主健康、生理、环境适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高海拔适应的角度阐述高原生物体内肠道微生物种类以及作用机制,为高海拔地区肠道微生物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高海拔适应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高海拔适应表型和基因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琳 杨洁鸿 +4 位作者 齐晓园 张露露 袁珂蒙 李济中 严达伟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69,共5页
生活在世界高海拔地区,例如西藏和安第斯山脉的人类或动物,他们经过几千年或几万年的长期自然选择获得了高原适应,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被认为是一个适应性反应。在藏族人群中发现了HIF-2α、PHD2这两个基因编码的SNP,这些SNP与藏族人低血... 生活在世界高海拔地区,例如西藏和安第斯山脉的人类或动物,他们经过几千年或几万年的长期自然选择获得了高原适应,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被认为是一个适应性反应。在藏族人群中发现了HIF-2α、PHD2这两个基因编码的SNP,这些SNP与藏族人低血红蛋白浓度密切相关。在低氧环境下,人类与所有多细胞动物一样,具有一种能适应细胞内氧浓度下降的氧平衡系统。最近有关氧平衡系统的分子生物学知识说明高原多细胞动物通过识别调节体内氧气平衡促进生物学反应。EGLN1和EPAS1基因可以编码促进氧平衡的蛋白质,所以EGLN1和HIF-2α可以作为氧传感器来研究高海拔适应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联,但是EGLN1和EPAS1在藏族人与安第斯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也就部分解释了为什么这两个人群之间有不同的表型和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适应 表型 基因型 自然选择 血红蛋白 氧平衡系统
下载PDF
高海拔适应性与喜马拉雅山区居民基因组学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锋 黄崇亚 +1 位作者 赵志鹏 康龙丽(审校)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CAS 2013年第4期276-278,281,共4页
2010年有计划的鉴定基因和遗传变异贡献于人类适应喜马拉雅山脉高海拔数据的论文被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研究的数个基因中,最显著的是EGLN1和EPAS1,被认为是在进化过程中适应高海拔变化最强有力的候选基因,数据表明,至少在现... 2010年有计划的鉴定基因和遗传变异贡献于人类适应喜马拉雅山脉高海拔数据的论文被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研究的数个基因中,最显著的是EGLN1和EPAS1,被认为是在进化过程中适应高海拔变化最强有力的候选基因,数据表明,至少在现代藏族人的祖先,有一个强大的选择压力,有利于基因对低氧分子应答的基因型变化。这种选择最明显的表现似乎就是西藏人红细胞生成反应迟钝的低氧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适应 西藏 进化 基因组学 EPAS1 EGLN1
下载PDF
西藏山羊高海拔适应性的选择信号筛选 被引量:4
5
作者 金美林 陆健 +6 位作者 费晓娟 卢曾奎 权凯 储明星 狄冉 王慧华 魏彩虹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214-3223,共10页
试验旨在对西藏山羊常染色体的选择信号进行筛选,发掘重要的种质特性基因。基于西藏山羊、新疆山羊和太行山羊群体的Illumina 50K芯片分型数据,通过过滤等位基因频率较低和未定位的变异位点,得到高质量的SNPs标记;通过计算遗传分化系数(... 试验旨在对西藏山羊常染色体的选择信号进行筛选,发掘重要的种质特性基因。基于西藏山羊、新疆山羊和太行山羊群体的Illumina 50K芯片分型数据,通过过滤等位基因频率较低和未定位的变异位点,得到高质量的SNPs标记;通过计算遗传分化系数(Fst)来分析群体遗传结构,同时对群体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系统进化树构建以确定其群体结构;借助Di和XP-EHH两种不同的方法,以前5%为阈值,通过SNPs注释得到西藏山羊基因组受选择基因,并利用相关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库对候选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在3个群体中共鉴定出48358个SNPs标记,3个群体有相近的遗传距离(Fst<0.05),西藏山羊的遗传分化程度(Fst=0.0376)明显高于新疆山羊(Fst=0.0256)、太行山羊(Fst=0.0257),表明西藏山羊群体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通过选择信号分析,在西藏山羊群体中共筛选到36个受到较强选择的位点和211个候选基因,其中EGFR、AKT1、PDHB和PFKP等基因与高海拔适应性相关。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嘌呤代谢通路、代谢途径和HIF-1信号通路等。利用基因组SNP标记可以更全面地揭示西藏山羊高海拔适应性的选择进展,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山羊 高海拔适应 低氧 选择信号
下载PDF
狩猎采集者的高海拔适应——对青藏高原与安第斯山脉的比较考古学研究
6
作者 张萌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86,共11页
近些年来,青藏高原早期考古材料的发现和研究越来越多,国内外考古学界和分子人类学界对最早的藏民问题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从比较考古学和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出发,通过介绍安第斯高地地区早期的考古材料和相关研究,来评估“最早的藏... 近些年来,青藏高原早期考古材料的发现和研究越来越多,国内外考古学界和分子人类学界对最早的藏民问题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从比较考古学和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出发,通过介绍安第斯高地地区早期的考古材料和相关研究,来评估“最早的藏民”与“为何移居高原”两个问题的诸多观点。本文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考虑到高原内部自然环境的差异对狩猎采集者的社会组织产生的影响,并把注意力放在年代测定与生计策略的研究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 安第斯山脉 狩猎采集者 高海拔适应 最早的藏民
原文传递
两栖爬行动物的高海拔适应性演化: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
7
作者 高伟 付婷婷 车静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5-360,共16页
高海拔极端环境具有低温、低氧、强紫外等特点,加之复杂的地质历史、独特的地形地貌等环境因素,为开展生物适应性演化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作为变温动物(poikilotherm)的代表类群,两栖爬行动物是高海拔生物区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知... 高海拔极端环境具有低温、低氧、强紫外等特点,加之复杂的地质历史、独特的地形地貌等环境因素,为开展生物适应性演化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作为变温动物(poikilotherm)的代表类群,两栖爬行动物是高海拔生物区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知物种最高海拔分布可达5300 m.前期研究显示两栖爬行动物代表物种在生理、形态及生活史等方面进化出一系列表型特征,以适应高海拔环境.近年来,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从基因组水平探讨高海拔适应的分子机制成为可能,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代表性两栖爬行动物基因组的解析,标志着两栖爬行动物适应性演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本文总结分析了目前表型研究已取得的成果,重点分析和讨论了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将是发展的重点:表型组学(phenomics)的建立;表型组和基因组(genomics)的关联分析;遗传变异的功能分析及实验体系的建立.高海拔适应性研究已成为两栖爬行动物适应性演化研究领域的开拓性工作和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高海拔适应 变温动物 表型组 基因组
原文传递
EGLN1基因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海拔低氧适应的相关性 被引量:8
8
作者 李骞 刘舒媛 +5 位作者 林克勤 孙浩 于亮 黄小琴 褚嘉祐 杨昭庆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92-998,共7页
为了研究脯氨酰羟化酶2(EGLN1或PHD2)基因5′UTR区和内含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高海拔低氧适应的相关性,文章使用Sequenom MassArray基因分型系统对152例西藏藏族(海拔3 650 m)和192例湖北汉族(海拔500 m)EGLN1基因的6个单核苷酸... 为了研究脯氨酰羟化酶2(EGLN1或PHD2)基因5′UTR区和内含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高海拔低氧适应的相关性,文章使用Sequenom MassArray基因分型系统对152例西藏藏族(海拔3 650 m)和192例湖北汉族(海拔500 m)EGLN1基因的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066140、rs2808584、rs2491405、rs2486741、rs2486734和rs21533646)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单倍型构建和分析。结果发现:6个SNP位点的纯合子基因型在高海拔和低海拔群体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倍型分析显示,单倍型G-G(rs2066140和rs2808584)和G-C(rs2486741和rs2486734)的频率在高海拔群体中高于低海拔群体(P<0.05),单倍型C-A(rs2066140和rs2808584)和C-T(rs2486741和rs2486734)的频率在高海拔群体中低于低海拔群体(P<0.05)。研究结果提示,EGLN1基因6个SNP位点的纯合子基因型和所构建的单倍型与高海拔低氧适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低氧适应 脯氨酰羟化酶2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倍型
下载PDF
猕猴桃在黔西高海拔地区的适宜性和效益分析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金忠 牟东岭 +3 位作者 郭萍 黄健华 周雯文 罗红卫 《农业与技术》 2020年第22期142-146,共5页
以黔西高海拔地区(平均海拔超过1000m)种植猕猴桃为例,采用高标准的基地建设方法,研究了当地猕猴桃适宜性和前4a所有的资金投入以及产出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区域昼夜温差大、紫外光线强、雨量充沛等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果实... 以黔西高海拔地区(平均海拔超过1000m)种植猕猴桃为例,采用高标准的基地建设方法,研究了当地猕猴桃适宜性和前4a所有的资金投入以及产出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区域昼夜温差大、紫外光线强、雨量充沛等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果实发育、糖分与次生代谢产物积累,是高品质猕猴桃最佳产区之一。在适宜种植猕猴桃的区域,分析投入产出率,第3年为98.68%,第4年为272.96%,该基地从第4年开始盈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黔西 海拔 适应 效益分析
下载PDF
同园环境中不同海拔中华蟾蜍的心脏相对大小:海塞规则是否适合外温动物?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苹 谭松 +2 位作者 姚忠祎 傅金钟 陈竞峰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4-400,共7页
海塞规则(Hesse’s rule)是指物种内不同种群或近缘种间的心脏相对大小随海拔或纬度梯度增加而增加。该生物地理规则的实验证据来源于内温动物,是否适用于外温动物仍不清楚。本研究采集了不同海拔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进行同园实... 海塞规则(Hesse’s rule)是指物种内不同种群或近缘种间的心脏相对大小随海拔或纬度梯度增加而增加。该生物地理规则的实验证据来源于内温动物,是否适用于外温动物仍不清楚。本研究采集了不同海拔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进行同园实验,比较心脏及其功能关联器官(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脂肪体)的相对干重,对海塞规则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中华蟾蜍心脏、肝脏、肺脏、肾脏和脂肪体的相对干重均随海拔增加而减小,与海塞规则预测相反,这提示外温性脊椎动物可能通过降低能量代谢需求以适应高海拔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适应 海塞规则 逆梯度变化 器官大小 中华蟾蜍
下载PDF
反刍家畜高海拔低氧适应性性状的鉴定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万星 刘雅婧 +1 位作者 黄家辉 吕锋骅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64-980,共17页
适应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为应对某种环境所演化出的特定表型性状.在高海拔环境条件下,氧气成为影响生物生存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世居高原的生物(牦牛)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生物体演化出适应于高海拔低氧的适应性性状.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 适应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为应对某种环境所演化出的特定表型性状.在高海拔环境条件下,氧气成为影响生物生存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世居高原的生物(牦牛)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生物体演化出适应于高海拔低氧的适应性性状.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反刍家畜(绵羊、山羊、牛)在短期内(约3000~5000年)同样适应了高海拔低氧环境,并形成适应性性状.本文综述了反刍家畜高海拔低氧适应性的性状以及各性状的鉴定方法,比较了传统与基于信息技术的高通量鉴定方法,并展望了精准适应性表型鉴定方法下的高海拔低氧适应性性状遗传机制解析,以期为未来高海拔地区品种改良和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刍家畜 海拔低氧适应 性状 鉴定方法
原文传递
尼阿底遗址新的测年结果表明过去~45ka古人类间歇地占据青藏高原腹地 被引量:1
12
作者 葛俊逸 张晓凌 +9 位作者 王社江 李林辉 何伟 靳英帅 张佩琦 许冰 邓成龙 John WOLSEN 郭正堂 高星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0-572,共23页
早期人类占据高海拔青藏高原环境的时间和机制,是人类演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对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海拔4600m的尼阿底(Nwya Devu)旧石器遗址进行了重新调查,在遗址区的低湖岸阶地上新发现了一套细石叶技术制... 早期人类占据高海拔青藏高原环境的时间和机制,是人类演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对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海拔4600m的尼阿底(Nwya Devu)旧石器遗址进行了重新调查,在遗址区的低湖岸阶地上新发现了一套细石叶技术制品,迥异于之前所报道的以石叶技术为主的石器技术工业.利用石英光释光和淡水螺壳加速器质谱14C测年手段,结合贝叶斯模拟,获得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石制品加工技术在该区的出现年代分别为(45.6±2.6)ka和(10.3±0.5)ka,代表了青藏高原腹地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和细石器遗存,意味着狩猎-采集者在过去45ka曾多次间歇性地活动于高原腹地的高海拔地区.研究也表明,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和较温暖的气候环境有利于早期人类多次占据该遗址区.在50~40ka期间,青藏高原和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同时出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流行的石叶技术,指示着早期现代人迅速、大规模地向全球扩散,从而对早期人类的地理分布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新的考古证据和前人的藏族人群古遗传学研究,认为在过去45ka青藏高原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狩猎-采集人群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栖息地,从而形成现今藏族人群复杂的多源基因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旧石器时代 尼阿底 高海拔适应 细石器工业 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 光释测年光 AMS 14C测年
原文传递
鸟类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性演化:从表型到基因组 被引量:10
13
作者 熊鹰 雷富民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1-370,共10页
解析鸟类对高海拔高寒、低氧与强紫外辐射等极端环境的适应性状与遗传基础一直是演化生物学和群体遗传学的重点研究内容.在表型上,比较形态与生理学等方法揭示了高海拔鸟类形态、飞行能力以及血液生理等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基因型上,... 解析鸟类对高海拔高寒、低氧与强紫外辐射等极端环境的适应性状与遗传基础一直是演化生物学和群体遗传学的重点研究内容.在表型上,比较形态与生理学等方法揭示了高海拔鸟类形态、飞行能力以及血液生理等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基因型上,与氧运输和氧利用相关基因(如血红蛋白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等)在高海拔鸟类中发生了适应性演化,进而改变相应蛋白的功能以适应低氧生存.近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大规模比较基因组与转录组分析正逐步揭示鸟类高海拔适应的遗传机制.尽管传统手段与测序技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鸟类高海拔适应方式,但当前仍缺乏对高海拔适应性状与遗传机制的系统性分析,尤其是在解析高寒低氧环境鸟类能量代谢策略上更加滞后;同时对涉及表型可塑性的复杂性状遗传解析也是当前的一大难题.因此,整合传统与各种组学手段,引入功能实验与同质园实验将会更高效、彻底地破译鸟类高海拔适应性状的遗传基础,这也是未来解析鸟类高海拔适应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适应 表型 基因组 鸟类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腹地发现最早细石叶技术遗址
14
作者 靳英帅 张晓凌 +7 位作者 王社江 葛俊逸 何伟 达娃 谭韵瑶 杨紫衣 Christopher MORGAN 高星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8-1601,共14页
细石叶技术产品是青藏高原发现最丰富的史前人类文化遗物,代表了早期人类在高原的大规模迁徙.然而,经过系统发掘、具有可靠年代数据的细石叶技术遗址在青藏高原发现较少,高原腹地更为缺乏,这对理解细石叶技术人群在高原大规模迁徙扩散... 细石叶技术产品是青藏高原发现最丰富的史前人类文化遗物,代表了早期人类在高原的大规模迁徙.然而,经过系统发掘、具有可靠年代数据的细石叶技术遗址在青藏高原发现较少,高原腹地更为缺乏,这对理解细石叶技术人群在高原大规模迁徙扩散的时间和过程带来了诸多障碍.本文研究报道了青藏高原腹地海拔4600m处新发现的细石叶技术遗址——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技术-类型学分析结果显示,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细石叶的生产主要包括楔形石核和半锥形石核两种技术,与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华北地区的细石叶技术特征接近.光释光测年(OSL)和碳十四测年(^(14)C)的结果表明,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的年代为11000~10000a BP.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作为目前青藏高原腹地发现的最早的细石叶技术遗址,为了解拥有细石叶技术的狩猎采集者到达高原腹地的时间及其可能的扩散路线提供了重要信息.另外,通过对整个高原细石叶技术发展的分析,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对比显示,细石叶技术人群迁移进入高原可能与人类对高原的长期占领以及现代藏族人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原腹地 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 细石叶技术 早全新世 高海拔适应
原文传递
栖息于青藏高原不同海拔环境的两种草原毛虫miRNA转录组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兴卓 张棋麟 +3 位作者 李敏 贾程琳 周敏强 袁明龙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1-683,共13页
有关动物适应异质性海拔环境的研究,已在表型、解剖学、生理学、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等方面广泛开展,但是很少关注小RNA(micro RNAs或miRNAs)的生态适应性功能.草原毛虫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重要害虫,并对不同海拔环境产生了良好的适应性... 有关动物适应异质性海拔环境的研究,已在表型、解剖学、生理学、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等方面广泛开展,但是很少关注小RNA(micro RNAs或miRNAs)的生态适应性功能.草原毛虫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重要害虫,并对不同海拔环境产生了良好的适应性.为此,本研究以两种栖息于青藏高原不同海拔环境的黄斑草原毛虫和门源草原毛虫为研究对象,基于Illumina Hi Seq技术对这两种草原毛虫的miRNA转录组进行了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两种草原毛虫中共鉴定到109个成熟miRNAs,其中47个为保守miRNAs.在所有miRNAs种,共有9个miRNAs的表达水平在两种草原毛虫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对这9个差异性表达的miRNA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发现8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高通量测序结果完全一致.功能分析表明,差异性表达的miRNAs共预测到93个靶基因.这些靶基因主要富集到脂、核酸和维生素等代谢或衰老相关的GO条目,并与代谢、抗寒和低氧等KEGG通路相关(如AM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和m TOR信号通路).这些研究表明,miRNAs在草原毛虫对异质性海拔环境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加深了对青藏高原特有昆虫适应高海拔环境的遗传基础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蛾亚科 小RNA 基因表达 青藏 高海拔适应
原文传递
间歇性低氧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亦杨 李晨曦 +1 位作者 李婧婧 关巍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34期92-94,共3页
间歇性低氧(IH)是指低氧和复氧反复发作触发独特的病理生理学反应,可分为急性、慢性IH,急性IH对心脏产生较多有益影响,而慢性IH可导致较多的心血管不良事件。近年研究发现,高海拔适应性、暴露于低压室、吸入低氧气体混合物的IH治疗对心... 间歇性低氧(IH)是指低氧和复氧反复发作触发独特的病理生理学反应,可分为急性、慢性IH,急性IH对心脏产生较多有益影响,而慢性IH可导致较多的心血管不良事件。近年研究发现,高海拔适应性、暴露于低压室、吸入低氧气体混合物的IH治疗对心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疗效。因此,了解IH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为今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低氧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疾病 适应海拔 低压室暴露 低氧气体混合物
下载PDF
Can hypobaric hypoxia affect human thermal comfort?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Tibet,China 被引量:1
17
作者 DUAN Guan-nan SONG Cong +2 位作者 LIU Yan-feng WANG Deng-jia CAO Rui-xu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2388-2402,共15页
Hypobaric hypoxia is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eatur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hich would influence the efficiency of human metabolic heat production and the ability of thermal regulation.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 Hypobaric hypoxia is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eatur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hich would influence the efficiency of human metabolic heat production and the ability of thermal regulation.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hypoxic environment on the plateau on the thermal comfort of short-term sojourners in Tibet,China,oxygen generators were used to create oxygen-enriched environments,and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of subjects were compared under different oxygen partial pressures(p_(O_(2)))and air temperatures(t_(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bjects’thermal sensation,thermal comfort and mean skin temperature decreased with a decrease in the oxygen partial pressure.When t_(a)=17℃,the influence of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was more pronounced,compared to p_(O_(2))=16.4 kPa,the thermal sensation of subjects under p_(O_(2))=13.7 kPa decreased by 33%.The rate of subjects feeling comfortable decreased by 25%,and the mean skin temperature decreased by 0.7℃.The hypoxic environment of the plateau exacerbates human discomfort.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actual thermal requirements of sojourners in Tibet,China.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ould have implication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rmal comfor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hypoxia environment i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comfort HYPOXIA high altitude oxygen enrichment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short-term sojourner
下载PDF
木炭遗存揭示藏东南过去2700年人类生存环境及木材利用策略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青丽 高玉 +6 位作者 杨继帅 王彦人 杨棋 童艳 谭韵瑶 夏格旺堆 杨晓燕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7,共14页
木材是早期人类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区域生存所需的关键性资源之一,对木材的利用是人类适应极端环境的策略之一。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南部8处考古遗址出土木炭的系统分析,重建了遗址周边的木材资源,发现过去2700年以来,在木材资源丰富... 木材是早期人类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区域生存所需的关键性资源之一,对木材的利用是人类适应极端环境的策略之一。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南部8处考古遗址出土木炭的系统分析,重建了遗址周边的木材资源,发现过去2700年以来,在木材资源丰富的藏东南,先民采集的木材种类多样,只在少数遗址显示出对特定木材的选择偏好;波堆藏布流域人群利用的主要木材为当地的果树光核桃(Prunus mira),其他区域则以川滇高山栎(Quercus semecarpifolia)和高山松(Pinus densata)为主,显示出木材利用策略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研究还发现,在气候变化影响下,高山松在先民日常生活中的比重逐渐降低,而川滇高山栎等灌木逐渐增加。本研究第一次对藏东南区域木材利用历史进行了重建,为探讨人类对藏东南的行为适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炭分析 青藏 高海拔适应 川滇山栎 山松 光核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