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麻痹性贝类毒素受体蛋白Saxiphilin的克隆与表达
1
作者 曹玲 吕敬章 +6 位作者 丁晶 葛丽雅 刘慧玲 张恒 杨凯 汤慕瑾 岳振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1739-1745,共7页
目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受体蛋白Saxiphilin可特异性结合麻痹性贝类毒素,本文采用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对Saxiphilin进行体外表达研究。方法从牛蛙肝脏克隆得到ssziphilin基因(N端含有自身分泌信号肽),利用特异引物使其C端带上组氨酸标签。... 目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受体蛋白Saxiphilin可特异性结合麻痹性贝类毒素,本文采用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对Saxiphilin进行体外表达研究。方法从牛蛙肝脏克隆得到ssziphilin基因(N端含有自身分泌信号肽),利用特异引物使其C端带上组氨酸标签。结果使用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构建带有目的基因的重组病毒,用病毒感染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细胞Sf9以表达Saxiphilin,通过优化细胞培养基中胎牛血清含量及感染时间,确定使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重组病毒感染Sf9细胞72 h时,培养基中可溶性目的蛋白表达量最大。结论通过镍柱纯化得到Saxiphilin蛋白,以期将此蛋白进一步用于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受体蛋白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 镍柱亲和纯化
下载PDF
麻痹性贝类毒素受体蛋白Saxiphilin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曹玲 吕敬章 +3 位作者 张恒 葛丽雅 杨凯 汤慕瑾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1728-1732,共5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受体蛋白(Saxiphilin,SAX)是一种单体可溶性蛋白,属于转铁蛋白家族,具有转铁蛋白相似的组织分布但其不与Fe^(3+)结合,可能是一种转运和隔离内源性的有机分子的载体。SAX可高特异性地结合石房蛤毒素等多种麻痹性贝类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受体蛋白(Saxiphilin,SAX)是一种单体可溶性蛋白,属于转铁蛋白家族,具有转铁蛋白相似的组织分布但其不与Fe^(3+)结合,可能是一种转运和隔离内源性的有机分子的载体。SAX可高特异性地结合石房蛤毒素等多种麻痹性贝类毒素,但不与竞争物河豚毒素结合,SAX广泛分布于牛蛙、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动物以及爬行动物中,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获取SAX,一是通过动物体内提取,另一种是通过体内基因表达。本文从SAX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研究、分子进化等方面综述了该受体蛋白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作者本身的研究工作,展望了SAX受体蛋白建立多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快速检测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揭示了SAX在贝类毒素检测及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xiphilin 麻痹类毒素 石房蛤毒素 转铁蛋白
下载PDF
基于UPLC-Q-ExactiveMS构建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特征指纹溯源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帆 郑关超 +3 位作者 王潇潇 翟毓秀 谭志军 吴海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是世界共同关注和重点管控的食品安全问题,其溯源一直是产业监管的难点和技术重点。基于指纹溯源技术理论,采用室内模拟3种产毒藻暴露紫贻贝后风险形成过程,开发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 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是世界共同关注和重点管控的食品安全问题,其溯源一直是产业监管的难点和技术重点。基于指纹溯源技术理论,采用室内模拟3种产毒藻暴露紫贻贝后风险形成过程,开发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MS)鉴定麻痹性贝类毒素区域特征的指纹溯源技术。结果表明,采用乙腈/甲醇/丙酮(体积比为1︰1︰1)混合溶液作为提取剂,C8色谱柱联合正离子模式,质荷比(m/z)100~600和Amide色谱柱联合正离子模式,m/z 600~1500作为色谱质谱检测条件下,提取的化合物数量较多且稳定性良好,覆盖了40.4%指纹信息;紫贻贝与产毒藻中的共检出11种毒素成分,且具有高度相关性。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如C类)和膝沟藻毒素(GTX类)在暴露期发生了显著的代谢转化;将摄食3种产毒藻后紫贻贝的差异化合物与特征毒素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共筛选出13种复合指纹物质。构建6种特征物质的Fisher判别模型,交叉验证准确率为88.9%,可实现产毒藻种溯源。该研究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MS紫贻贝特征指纹溯源技术,初步实现了从污染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贝类到肇事藻种的逆向溯源,可应用于贻贝麻痹性贝类毒素风险溯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溯源 产毒藻 麻痹类毒素 特征指纹 提取方法
下载PDF
多种产毒藻混合暴露制备麻痹性贝类毒素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技术
4
作者 赵辉辉 沙珍霞 +3 位作者 王潇潇 郑关超 谭志军 吴海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3-223,共11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际优先发展技术,但符合国际限量目标的参考物质获取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风险监测的核心难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6株产毒藻的单细胞产毒量、藻密度和毒素组分,筛选出的4株产毒藻所产毒素可以覆盖我国海域的主要PSTs,平均藻细胞密度达4.0×10^(6)~4.0×10^(7) cells/L。通过4株产毒藻单一暴露实验发现,贻贝中的PSTs含量能够满足国际限量目标,最高蓄积转化率可达83.1%,且藻与贝中毒素组成基本一致。此外,其中的链状裸甲藻可在贻贝体内代谢转化形成dcSTX,并在5 d达到29.6%的占比。根据上述规律,确定混合暴露实验时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投喂比例低密度组为1∶1∶1∶4,高密度组为1∶1.6∶2.4∶8,其中,高密度组的dcNEO、dcSTX、NEO等3种毒素的占比高于低密度组。4株产毒藻混合暴露获得含NEO、dcSTX、dcNEO、GTX1、GTX4、GTX2、GTX3、GTX5、dcGTX2、dcGTX3、C1和C2共12种PSTs,总毒性分别为(535.0±5.6)μg STXeq/kg和(2636.0±12.4)μg STXeq/kg的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本研究表明,产毒藻混合暴露可以获得稳定可控的12种PSTs毒素组分,为制备可用于产业监管及行业服务的基体标物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类毒素 产毒藻 混合暴露 基体标准物质
下载PDF
水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进展
5
作者 牛耀路 苏捷 《渔业研究》 2024年第2期207-214,共8页
近年来,有害藻华在中国沿海水域频繁发生。在有害藻华产生的藻毒素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在被海洋生物摄食后,PST经食物链逐级向上传递、累积,这不仅影响生态环境安... 近年来,有害藻华在中国沿海水域频繁发生。在有害藻华产生的藻毒素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在被海洋生物摄食后,PST经食物链逐级向上传递、累积,这不仅影响生态环境安全,也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因此,本文重点介绍了PST的定义、来源分布、危害、毒性机制、富集转化和检测方法(生物法、化学法和生物化学法),以及阐述PST的研究趋势、监管建议,旨在为完善PST研究资料、检测及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类毒素 机制 富集转化 检测方法
下载PDF
链状裸甲藻所产麻痹性贝类毒素在翡翠贻贝体内的累积、转化和排出 被引量:1
6
作者 许翠娅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63-1372,共10页
为研究链状裸甲藻所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在翡翠贻贝体内的累积、转化和排出规律,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链状裸甲藻和中肋骨条藻投喂翡翠贻贝,开展短期累积(12 h)、长期累积(10 d)和排出(28 d)试验。结... 为研究链状裸甲藻所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在翡翠贻贝体内的累积、转化和排出规律,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链状裸甲藻和中肋骨条藻投喂翡翠贻贝,开展短期累积(12 h)、长期累积(10 d)和排出(28 d)试验。结果表明:翡翠贻贝具有较强的毒素累积能力,内脏团是PST累积的主要部位,PST含量与产毒藻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当链状裸甲藻密度为1.0×10^(6)cells/L时,贻贝内脏团PST含量累积2 h已接近食用贝类毒素安全标准,累积8 h超标。当产毒藻密度为5.0×10^(5)cells/L时,贻贝内脏团PST含量累积2 d超标,累积8 d达到峰值(3590.4±545.7)μg/kg。贻贝对PST具有累积快排出慢的特点,内脏团PST含量在排出16 d达标,排出速率先快后慢。内脏团对PST的累积和排出速率显著高于闭壳肌和其他组织,闭壳肌和其他组织则无显著差异。PST进入贻贝体内后发生了代谢转化,贻贝可能将产毒藻中膝沟藻毒素GTX3转化为GTX2,N-磺酰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C2转化为C1,部分C1转化为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2(dcGTX2),并将高毒的石房蛤毒素(STX)转化为较低毒的脱氨甲酰基石房蛤毒素(dcSTX)。贻贝对dcSTX有较强的累积能力且排出能力较弱,肝胰腺和肾可能是PST累积的主要部位。该研究可为贝类脱毒与净化、赤潮减灾和水产品质量风险防控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 链状裸甲藻 翡翠贻 累积 转化 排出
下载PDF
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腹泻性和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测与风险评估 被引量:8
7
作者 郑旭颖 李兆新 +5 位作者 孙晓杰 邢丽红 张梦婷 朱盼盼 王继耀 苏文青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1-241,共11页
为监测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贝类毒素的污染情况,防止食用贝类中毒事件发生,于2019年10月—2020年9月间,每月持续在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采集四角蛤(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脉红螺(Rapana ven... 为监测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贝类毒素的污染情况,防止食用贝类中毒事件发生,于2019年10月—2020年9月间,每月持续在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采集四角蛤(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脉红螺(Rapana venosa)、牡蛎(Crassostrea gigas)、青蛤(Cyclina sinens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7种经济贝类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试了5种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和14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结果显示,在7种经济贝类样品中均未检出DSP。检出的PSP成分包括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膝沟藻毒素1(Gonyautoxin 1,GTX 1)、膝沟藻毒素2(Gonyautoxin 2,GTX 2)和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3(Ddecarbamoy l gonyautoxin 3,dcGTX 3),其中,GTX 1含量最高且最高值为537.95μg/kg。不同季节贝类毒素蓄积含量有一定差异,PSP主要集中在4月检出。菲律宾蛤仔、牡蛎、文蛤和硬壳蛤中PSP的检出率分别为11.76%、47.06%、5.90%和8.82%,其他贝类均未检出。PSP总量均低于欧盟及中国的食用安全限量标准800μg STXeq/kg。应用风险熵值法和点评估法进行食用安全风险评估,显示风险熵值和暴露风险指数均在安全范围内,结果表明,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7种经济贝类不存在食用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腹泻类毒素 麻痹类毒素 风险评估
下载PDF
栉孔扇贝对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生理响应及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瑾祯 董晨帆 +3 位作者 吴海燕 邴晓菲 冯志华 谭志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6-176,共11页
本研究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暴露于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通过测定内脏团中毒素的蓄积含量、氧化应激酶活性及其基因转录调控变化,探究栉孔扇贝暴露于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PSTs)的初期应... 本研究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暴露于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通过测定内脏团中毒素的蓄积含量、氧化应激酶活性及其基因转录调控变化,探究栉孔扇贝暴露于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PSTs)的初期应激响应机制。结果显示,PSTs在内脏团中迅速蓄积,实验第6天时毒素含量最高,实验第30天时毒素残留量高达62.4%;PSTs引发栉孔扇贝体内脂质过氧化,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显著应激(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组织病变,发现空泡化、染色质聚集和核质固缩等结构损伤。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鉴定细胞凋亡和谷胱甘肽代谢解毒通路显著应激上调,映射ALOX5、Af GST-σ11、caspase-8及Bax 4个关键转录因子。综上可知,除抗氧化应激外,栉孔扇贝可激活特征性细胞凋亡和以谷胱甘肽解毒代谢反应抵抗PSTs毒性作用。本研究可为深入探索栉孔扇贝应激与代谢PSTs的特征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类毒素 栉孔扇 生理响应 细胞凋亡 转录组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与尿液中14种麻痹性贝类毒素
9
作者 林强 杨超 +4 位作者 李美丽 王佳 侯瀚然 邵兵 牛宇敏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4-280,I0003,共8页
人体生物基质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对其引起的食物中毒诊断和救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尿液中14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分析方法。实验比较了不同固相萃取柱的影响,优化了前处理条件和色谱条件,... 人体生物基质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对其引起的食物中毒诊断和救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尿液中14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分析方法。实验比较了不同固相萃取柱的影响,优化了前处理条件和色谱条件,血浆样品采用0.2 mL水、0.4 mL甲醇、0.6 mL乙腈提取后直接上机测定,尿液样品采用0.2 mL水、0.4 mL甲醇、0.6 mL乙腈提取,聚酰胺(PA)固相萃取柱净化后上机测定。采用Poroshell 120 HILIC-Z色谱柱(100 mm×2.1 mm,2.7μm)对14种贝类毒素进行分离,流动相为含0.1%(v/v)甲酸的5 mmoL/L甲酸铵缓冲溶液和0.1%(v/v)甲酸乙腈溶液,流速为0.50 mL/min。在电喷雾模式(ESI)下进行正负离子扫描,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对于血浆和尿液样品,14种贝类毒素分别在0.24~84.06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尿液检测的定量限为4.80~34.40 ng/mL,血浆检测的定量限为1.68~12.04 ng/mL。尿液和血浆样品在1、2和10倍定量限加标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70.4%~123.4%,日内精密度为2.3%~19.1%,日间精密度为4.0%~16.2%。应用建立的方法对腹腔注射14种贝类毒素小鼠血浆和尿液进行测定,20份血浆样本中检出含量分别为19.40~55.60μg/L和8.75~13.86μg/L。该方法操作简便,样品取样量少,方法灵敏度高,适用于血浆和尿液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麻痹类毒素 血浆 尿液
下载PDF
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曌 栾玉静 +1 位作者 韩昱哲 王芳琳 《刑事技术》 2023年第4期418-425,共8页
麻痹性贝类中毒在全球贝类中毒中最常见,分布最广、危害最大、死亡率最高,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麻痹性贝类毒素毒性很大,人口服不到1 mg便可致死,对神经和肌肉具有麻痹作用,影响生物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麻痹性贝类毒素衍生... 麻痹性贝类中毒在全球贝类中毒中最常见,分布最广、危害最大、死亡率最高,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麻痹性贝类毒素毒性很大,人口服不到1 mg便可致死,对神经和肌肉具有麻痹作用,影响生物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麻痹性贝类毒素衍生物众多且结构相似,可以相互转化,检测难度大。本文综述了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性质、作用机制、中毒症状和代谢途径,并对固相萃取法、分散固相萃取法、免疫亲和层析法等前处理方法以及小鼠生物法、免疫分析法、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相关检测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研究,有关检测方法的开发与完善,法庭科学毒物检验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物分析 麻痹类毒素 前处理 检测技术
下载PDF
麻痹性贝类毒素分析检测净化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邵彪 许晶晶 +1 位作者 高利亭 陈刚 《中国水产》 CAS 2023年第4期77-79,共3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一类毒性很强且具有高发性的海洋生物毒素,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有小鼠生物法、酶联免疫法、液相色谱法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由于毒素含量通常较低,且生物体基质干扰很大,选择合适有效的净化处理方法已成为分析...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一类毒性很强且具有高发性的海洋生物毒素,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有小鼠生物法、酶联免疫法、液相色谱法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由于毒素含量通常较低,且生物体基质干扰很大,选择合适有效的净化处理方法已成为分析检测的关键环节。本文综述了麻痹性贝类毒素分析检测净化处理方法及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类毒素 小鼠生物法 毒素含量 酶联免疫法 分析检测 海洋生物毒素 基质干扰 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牡蛎基体麻痹性贝类毒素GTX1-4标准样品的研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兰义洋 洪麟 +8 位作者 许炳雯 孙秀艳 葛祥武 李欣灿 张琳 田彩云 班玉洁 孙程鹏 曹际娟 《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 2023年第1期81-88,共8页
贝类食品安全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然而贝类毒素标准品和标准样品均很难获得。将天然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膝沟藻毒素1-4(Gonyaulax toxin 1-4,GTX1-4)的链状裸甲藻培养液与牡蛎肉均质混匀,冷冻干燥脱水后,反复过筛分处理制备成松散状细粉... 贝类食品安全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然而贝类毒素标准品和标准样品均很难获得。将天然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膝沟藻毒素1-4(Gonyaulax toxin 1-4,GTX1-4)的链状裸甲藻培养液与牡蛎肉均质混匀,冷冻干燥脱水后,反复过筛分处理制备成松散状细粉。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测定牡蛎基体中GTX1-4含量,并比较不同制备工艺对特性值分散度的影响。样品分装成500瓶,进行均匀性、稳定性、赋值及不确定度评估。结果表明,标准样品均匀性、长期稳定性和模拟运输条件下的短期稳定性良好,特性参考值可靠,达到标准样品的技术要求,为有效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和能力评价活动,保护消费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类毒素 膝沟藻毒素 标准样品 牡蛎基体 制备
下载PDF
大亚湾和大鹏湾麻痹性贝类毒素动态分析 被引量:44
13
作者 江天久 尹伊伟 +2 位作者 骆育敏 陈菊芳 齐雨藻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共5页
于 1 997~ 1 999年在大亚湾和大鹏湾的主要贝类养殖区设立了四个采样点 ,以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为对象逐月采样 ,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推荐的生物测定法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测定。结果显示 ,1 999年 1月~ 1 999年 6月大亚湾东山海... 于 1 997~ 1 999年在大亚湾和大鹏湾的主要贝类养殖区设立了四个采样点 ,以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为对象逐月采样 ,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推荐的生物测定法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测定。结果显示 ,1 999年 1月~ 1 999年 6月大亚湾东山海域的扇贝消化腺毒素含量为 1 2 63~ 1 0 5Mu/g ,剔除消化腺后的其他软组织毒素含量为 1 3 4至低于 1 7Mu/g ,消化腺和其他软组织毒素含量的加权平均值为 7 7~ 1 1 7Mu/g ,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的限定值 4Mu/g ,尤其是 1月份 ,超过限定值近 30倍。同期该样点的贻贝消化腺毒素含量为 0~ 567Mu/g ,剔除消化腺后的其他软组织毒素含量为 0~ 1 4 2Mu/g ,消化腺和其他软组织毒素含量的加权平均值为 0~ 72 8Mu/g ,仅在 1月份贻贝毒素含量超标。总体上贝毒含量表现为由冬春季高峰期逐月波动下降的趋势。大亚湾澳头海域的两种贝类毒素含量都不高 ,扇贝长期含有较低的毒素 ,贻贝在大部分时间内不含毒素 ,仅在 1 998年 5月间 ,出现一低于 3 5Mu/g的高峰期。大鹏湾南澳海域的两种贝类毒素含量不高 ,贻贝毒素含量均低于生物测定法极限值 ,而扇贝消化腺毒素含量仅 1 998~ 1 999年冬季略有超标。本文还就麻痹性贝毒的分布与贝类种类、时空间的关系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 类毒素 翡翠贻 孔扇 生物监测
下载PDF
六味安神胶囊联合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NR2B蛋白表达的干预作用
14
作者 李慧琼 马圣军 +2 位作者 马训平 刘丽 柳丹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2001-2008,共8页
【目的】分析六味安神胶囊联合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伴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蛋白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老年科2020年12月至2022年1... 【目的】分析六味安神胶囊联合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伴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蛋白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老年科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就诊的13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障碍痰热壅盛证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9例。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贝那普利及常规心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六味安神胶囊治疗,疗程为1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NR2B蛋白表达量、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DA)、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的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1)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65%(66/69),对照组为75.36%(52/69),组间比较(χ^(2)检验),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后,2组患者的SBP、DB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对SBP、DBP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治疗后,2组患者的HAMA评分和HAMD-17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对HAMA评分和HAMD-17项评分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治疗后,2组患者的NR2B蛋白表达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对NR2B蛋白表达量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DA、NE、5-H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对血清DA、NE、5-HT水平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6)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90%(2/69),对照组为5.80%(4/6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安神胶囊联合氨氯地平贝那普利可有效减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障碍痰热壅盛证患者的不良情绪,降低血压,抑制NR2B蛋白过度表达,纠正单胺类神经递质紊乱,且联合治疗未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安神胶囊 氨氯地平那普利 老年原发高血压 焦虑抑郁障碍 痰热壅盛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蛋白
下载PDF
广东大亚湾和大鹏湾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江天久 尹伊伟 +3 位作者 骆育敏 王朝晖 陈菊芳 齐雨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1-344,共4页
于1997-1999年在广东大亚湾和大鹏湾的主要贝类养殖区设立了4个采样点,以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为对象逐月采样,以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推荐的小白鼠法测定其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含量.1999年1-6月... 于1997-1999年在广东大亚湾和大鹏湾的主要贝类养殖区设立了4个采样点,以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为对象逐月采样,以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推荐的小白鼠法测定其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含量.1999年1-6月大亚湾东山海域的扇贝贝毒含量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的限定值,尤其是1月份,超过限定值近30倍.贻贝仅1月份超标.总体上贝毒含量表现为由冬春季高峰期逐月波动下降的趋势.大亚湾澳头和大鹏湾南澳的两种贝类毒素含量都不高,扇贝长期含有较低的毒素,贻贝在大部分时间内不含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类毒素 类养殖区 广东 水产监测
下载PDF
大亚湾麻痹性贝类毒素HPLC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江天久 尹伊伟 +3 位作者 陈菊芳 骆育敏 黄伟建 齐雨藻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19,共4页
根据Oshima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对广东大亚湾不同时期的华贵栉孔扇贝 (Chalmysnobilis)和翡翠贻贝 (Pernaviridis)消化腺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素 (PSP)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两种贝类消化腺所含的PSP成分基本相同 ,主要成分为低... 根据Oshima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对广东大亚湾不同时期的华贵栉孔扇贝 (Chalmysnobilis)和翡翠贻贝 (Pernaviridis)消化腺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素 (PSP)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两种贝类消化腺所含的PSP成分基本相同 ,主要成分为低毒力的N -磺酸氨基甲酰类毒素GTX5、C1和C2 及高毒力的氨基甲酸脂类毒素GTX1 4 ,而STX和neoSTX通常不足总量的 5 %。与扇贝相比 ,贻贝消化腺的PSP在数量和毒力上均低于前者。通过比较藻毒与贝毒成分 ,推测贝类的毒素来源于塔玛亚历山大藻香港株AlexandriumtamarenseATH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类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 水亚湾 水产监测
下载PDF
深圳大亚湾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江天久 尹伊伟 +2 位作者 黄伟建 陈菊芳 齐雨藻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5期65-69,共5页
目的 :研究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 (PSP)成分特征 ,探讨局部海域内贝毒素与藻毒素间关系 .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对深圳大亚湾两个贝类养殖区的华贵栉孔扇贝 (Chalmysno bilis)和翡翠贻贝 (Pernaviridis)消化腺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 目的 :研究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 (PSP)成分特征 ,探讨局部海域内贝毒素与藻毒素间关系 .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对深圳大亚湾两个贝类养殖区的华贵栉孔扇贝 (Chalmysno bilis)和翡翠贻贝 (Pernaviridis)消化腺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结果 :大亚湾两种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成分特征相似 ,主要成分为低毒力的N -磺酸氨甲酰基毒素B1(GTX5)和C1- 2 ,占毒素总量的 4 0 %~ 75% ,平均 56% ,次要成分为高毒力的漆沟藻毒素GTX1- 4 ,占毒素总量的 2 3%~ 58% ,平均为 4 2 % ,而STX、neoSTX、dcSTX的含量很低 ,通常不足毒素总量的 3% ;贻贝在贝毒素总量和毒力上均低于前者 .实验还首次发现在麻痹性贝毒素的C11上由R2和R3形成的立体异构体α与β的摩尔比值似乎与贝体毒素总量成正线性关系 .结论 :两种贝类消化腺内的毒素以低毒力的B1和C1- 2为主 ,大亚湾贝类所摄食的毒藻应当是以低毒力为主要毒素成分的有毒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类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 藻类 中毒
下载PDF
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固相萃取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 被引量:22
18
作者 于慧娟 蔡友琼 +2 位作者 黄宣运 冯兵 史永富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4-371,共8页
建立了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用0.5%甲酸溶液加热提取,提取液经乙酸乙酯、三氯甲烷和HLB固相萃取柱净化,乙腈去蛋白后,在正离子模式下以电喷雾串联质谱仪进行测定,TSK改性凝胶柱为色谱分离柱,... 建立了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用0.5%甲酸溶液加热提取,提取液经乙酸乙酯、三氯甲烷和HLB固相萃取柱净化,乙腈去蛋白后,在正离子模式下以电喷雾串联质谱仪进行测定,TSK改性凝胶柱为色谱分离柱,5 mmol·L-1甲酸铵(含0.5%甲酸)-乙腈(含0.5%甲酸)为流动相,采用基质匹配的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并以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测试对象,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在50~600μg·kg-1添加水平下,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平均回收率为72.3%~91.1%(批内),相对标准偏差为3.9%~9.5%(批内)。STX、dc STX和neo STX定量限(S/N〉10)为100μg·kg-1,GTX1~GTX5、dc GTX2和dc GTX3定量限为50.0μg·kg-1。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准确,适合于贝类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类毒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检测 虾夷扇 菲律宾蛤仔 太平洋牡蛎
下载PDF
液相色谱-四极杆/线性离子阱复合质谱测定双壳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18
19
作者 吴海燕 郭萌萌 +4 位作者 邴晓菲 郑关超 彭吉星 谭志军 翟毓秀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8-515,共8页
采用液相色谱-四极杆/线性离子阱复合质谱,建立了双壳贝类中13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定性确证和定量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水溶液提取,石墨化碳黑固相萃取净化,亲水性液相色谱柱(hydrophilic interac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HILIC)分离... 采用液相色谱-四极杆/线性离子阱复合质谱,建立了双壳贝类中13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定性确证和定量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水溶液提取,石墨化碳黑固相萃取净化,亲水性液相色谱柱(hydrophilic interac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HILIC)分离;质谱采集使用独有的多反应监测-信息依赖性采集-增强子离子扫描模式。13种目标物线性范围相关系数不低于0.99,检出限为62.0μg STX eq/kg,其中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新石房蛤毒素(Neosaxitoxin,NEO)、脱氨甲酰基石房蛤毒素(Decarbamoylsaxitoxin,dc STX)、脱氨甲酰基新石房蛤毒素(Decarbaoylneosaxitoxin,dc NEO)以及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5(Gonyautoxin-5,GTX5)为10.0μg/kg,膝沟藻毒素1&2(Gonyautxins-1&-2,GTX1&2)为12.0μg/kg,膝沟藻毒素3&4(Gonyautxins-3&-4,GTX3&4)、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2(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2,C2)和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3(Decarbamoylgonyautoxins-3,dc GTX3)为4μg/kg,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1(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1),C1)和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2(Decarbamoylgonyautoxins-2,dc GTX2)为13μg/kg。基质加标平均回收率为(79.6±10.4)%—(98.8±6.54)%。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贝类基质抑制效应,简化前处理过程并通过减少样品稀释倍数来显著提高方法灵敏度,使同分异构体达到基线分离,适用于双壳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类毒素 基质效应 固相萃取
下载PDF
广东东部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江天久 包财 +2 位作者 雷芳 吴锋 江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为了弄清广东东部沿海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主要成分及其藻类来源,运用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对2005-2006年间在粤东近岸重点养殖区采集的主要经济贝类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分析。... 为了弄清广东东部沿海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主要成分及其藻类来源,运用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对2005-2006年间在粤东近岸重点养殖区采集的主要经济贝类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染毒的贝类样品中共检出PSP的12种成分,各成分的检出率时空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其中N-磺酸氨甲酰基类毒素C1和氨基甲酸酯类毒素GTX1的检出率最高,均达78%以上;其次为GTX4,达71%。在毒素含量方面,C1普遍较低,春季含量较其他季节高,而在春秋两季贝类中,GTX1和GTX4含量普遍较高。总体上,麻痹性贝毒在粤东海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贝类种间差异。地域上以柘林湾污染较为严重,毒素成分最多,且含量较高;季节上春季为染毒高峰期,秋季次之;主要染毒贝类为牡蛎(Crassostrea spp.)、结蚶(Tegillarca nodifer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和蚶(Scapharca spp.),柘林湾2005年9月14日的结蚶毒性最高,其毒性当量值达到370μgSTX/100g。与其他贝类相比,蚶类对高毒力的GTX毒素有更强的积累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类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 粤东海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