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对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
1
作者 谢佩玲 张俐娜 +1 位作者 何佳玲 吕志刚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9期1247-1251,共5页
目的探究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曲安奈德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对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就诊的RVO-ME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组应用玻璃体腔注射... 目的探究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曲安奈德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对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就诊的RVO-ME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组应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曲安奈德治疗方案(197例,患眼229眼);对照组应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方案(183例,患眼211眼),比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视力相关参数、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血流灌注参数、眼部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较治疗前好转,且观察组[BCVA(0.43±0.09)、CMT(280±22)μm、FAZ面积(0.21±0.06)mm^(2)、FAZ周长(2.11±0.26)mm]低于对照组[BCVA(0.51±0.11)、CMT(301±30)μm、FAZ面积(0.27±0.07)mm^(2)、FAZ周长(2.29±0.20)mm](t=8.375、8.447、9.675、8.090,P均<0.05);2组患者浅表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视网膜静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SCP血流密度(46±3)%、DCP血流密度(47.3±3.8)%、PSV(24.4±1.4)cm/s、EDV(8.3±1.4)cm/s]高于对照组[SCP血流密度(44±3)%、DCP血流密度(46.0±3.5)%、PSV(23.4±1.3)cm/s、EDV(7.9±1.3)cm/s](t=5.120、3.753、6.673、3.122,均P<0.05)。2组患者的眼压、阻力指数(RI)和臂视网膜时间(ART)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7、0.001、0.821,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6%)高于对照组(2.1%)(χ^(2)=4.324,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曲安奈德能够有效治疗RVO-ME患者,促进患者视力恢复,改善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和眼部血流动力学,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内注射 雷珠单抗 曲安奈德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
下载PDF
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对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亮 郑学栋 张秀美 《糖尿病新世界》 2023年第16期179-181,193,共4页
目的 探究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疗效及对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2年5月闽侯县医院收治的150例DME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 目的 探究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疗效及对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2年5月闽侯县医院收治的150例DME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对照组行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的血管密度、深层毛细血管(deep capillary plexus,DCP)的血管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oveal avascular zone,FAZ)。结果 治疗前,两组BCVA、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CVA高于对照组,CM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SCP/DCP血管密度及FAZ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DME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视力,减轻黄斑水肿,且对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玻璃体内注射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
下载PDF
OCTA对糖尿病患者不同肾功能状态下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郑玲 田关源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2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肾功能状态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对2型糖尿病(T2DM)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改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别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揭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肾功能正常且无早期黄斑区视... 目的探讨不同肾功能状态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对2型糖尿病(T2DM)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改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别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揭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肾功能正常且无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病变的T2DM患者为正常A组、肾功能正常但存在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病变的T2DM患者为正常B组、肾功能异常但无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病变的T2DM患者为异常A组、肾功能异常且存在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病变的T2DM患者为异常B组,每组各45例。分析OCTA对T2DM患者不同肾功能状态下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诊断价值。结果正常B组VD_(3 mm×3 mm)及PD_(3 mm×3 mm)较正常A组明显减少,正常B组FAZ周长较正常A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VD_(3 mm×3 mm)、PD_(3 mm×3 mm)及FAZ周长对肾功能正常T2DM患者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最佳预测界值分别为17.362%、18.593%及2.611 mm,具有诊断价值(P<0.05)。异常B组VD_(3 mm×3 mm)及PD_(3 mm×3 mm)均低于异常A组,而异常B组FAZ周长高于异常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VD_(3 mm×3 mm)、PD_(3 mm×3 mm)及FAZ周长对肾功能异常T2DM患者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改变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P<0.05),其最佳预测界值分别为16.691%、18.161%及2.713 mm。结论OCTA对T2DM患者不同肾功能状态下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改变均有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2型糖尿病 早期 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改变
下载PDF
青少年近视患者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改变与其视力及眼屈光度的相关性
4
作者 陈尚记 何云 林进体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第3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青少年近视患者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的改变与其视力及眼屈光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青少年健康体检者及6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0例青少年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将6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近视组。对比两组... 目的:探讨分析青少年近视患者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的改变与其视力及眼屈光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青少年健康体检者及6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0例青少年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将6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近视组。对比两组青少年的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情况(评价指标包括细胞聚集的积分、血流状态的积分、血管襻周渗出的积分和血液流速的积分)、视力及眼屈光度,并分析近视组患者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的改变与其视力及眼屈光度的相关性。结果:1)近视组患者的视力低于正常组体检者,其眼屈光度大于正常组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近视组患者细胞聚集的积分、血流状态的积分及血管襻周渗出的积分均高于正常组体检者,其血液流速的积分低于正常组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近视组患者细胞聚集的积分、血流状态的积分及血管襻周渗出的积分与其视力呈负相关,其血液流速的积分与其视力呈正相关。4)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近视组患者细胞聚集的积分、血流状态的积分及血管襻周渗出的积分与其眼屈光度呈正相关,其血液流速的积分与其眼屈光度呈负相关。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的改变与其视力及眼屈光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近视 视网膜黄斑微循环 视力 眼屈光度
下载PDF
近视患者近距离用眼后黄斑血流的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汝婷 滕月 +1 位作者 李君慧 廉丽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4-690,共7页
【目的】比较近距离用眼前后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探讨近距离用眼影响近视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近距离观看手机视频1 h作为近距离用眼的方式,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测量用眼前、后黄斑区6 mm×6... 【目的】比较近距离用眼前后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探讨近距离用眼影响近视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近距离观看手机视频1 h作为近距离用眼的方式,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测量用眼前、后黄斑区6 mm×6 mm范围内的浅层视网膜微循环指标,包括浅层(神经纤维层至外丛状层内界)视网膜血管长度密度(VLD)、血管灌注密度(VPD)以及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AZ)的面积(FAZ-A)、周长(FAZ-P)、形态指数(FAZ-CI),按区域划分为中心、内层、外层及整体,得出11项微循环指标,对比用眼前及用眼后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近距离用眼后的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指标普遍较用眼前低,除了FAZ-A及FAZ-P以外(P=0.148、P=0.9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VLD中以中心VLD(差异1.00)及内层VLD(差异0.80)的差异最大(P=0.001、P=0.008),VPD中以中心VPD(差异0.02)及内层VPD(差异0.02)最大(P=0.001、P=0.008),不同屈光度及眼轴的青年变化程度无差异。【结论】近距离用眼可能通过影响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的改变,导致局部缺血缺氧,影响近视的发生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用眼 黄斑浅层视网膜微循环 近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