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7篇文章
< 1 2 1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新能源消纳的黄河上游水电站群生态优化调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述 陈琼 +2 位作者 任康 张鑫凯 李智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27,共8页
为降低黄河上游水电站群调度中新能源消纳对河流径流情势和生态完整度的影响,以河流径流情势变化最小、水电站群发电量最大、发电出力平稳性最高为目标,建立了风水光多能互补系统生态调度模型,采用多目标进化算法求解,探讨了多能互补系... 为降低黄河上游水电站群调度中新能源消纳对河流径流情势和生态完整度的影响,以河流径流情势变化最小、水电站群发电量最大、发电出力平稳性最高为目标,建立了风水光多能互补系统生态调度模型,采用多目标进化算法求解,探讨了多能互补系统发电出力、新能源消纳及河流生态保护之间的均衡关系。结果表明:水电站群发电量和河流生态保护目标之间呈现明显的竞争关系,多能互补系统的发电出力波动越大,水电站群发电量越大,径流情势变化也越大;入库径流量越大,水电站群生态调度对径流情势的影响越小;多能互补系统生态调度对径流情势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年发生高/低流量脉冲次数和流量平均增加率/减少率这两项指标,在枯水年发电量最大的调度结果中,年发生低流量脉冲次数和流量平均减少率指标的变化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消纳 生态调度 水电站群 多能互补系统 多目标进化算法 黄河上游
下载PDF
基于CMIP6耦合WRF的黄河上游复合干旱热浪事件演变规律
2
作者 门宝辉 吕行 +1 位作者 陈仕豪 王红瑞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08-919,共12页
复合干旱热浪事件较传统极端气候事件破坏性更强,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黄河上游作为气候敏感区受其影响尤其突出,刻画其特征并分析未来可能气候条件下的演变趋势对事件防控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 复合干旱热浪事件较传统极端气候事件破坏性更强,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黄河上游作为气候敏感区受其影响尤其突出,刻画其特征并分析未来可能气候条件下的演变趋势对事件防控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耦合天气预报研究模式WRF的未来气象数据动力降尺度方法。识别了黄河上游不同情景下的复合干旱热浪事件及其特征,揭示了复合事件与单一事件的区别,分析了复合干旱热浪事件的未来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历史期、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复合干旱热浪事件较单一事件的温度升高3.8%、13.1%、13.5%,干旱指数降低5.8%、2.6%、2.6%,极端特征更加显著。(2)SSP245情景下复合干旱热浪事件特征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形式,而在SSP585情景下以北部、东部区域分布最高。(3)未来各情景下区域整体复合干旱热浪事件特征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SSP585的上升趋势高于SSP2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黄河上游 WRF模式 复合干旱热浪事件 MK趋势检验
下载PDF
近60a黄河上游流域不同强度降水及大气湿润指数变化的新特征
3
作者 程瑛 宋兴宇 +3 位作者 付正旭 黎倩 王一丞 韩兰英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7-1337,共11页
深入研究黄河上游流域降水及大气湿润度旨在为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选用1961-2020年黄河上游流域36个测站降水、气压、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等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黄河上游流域近... 深入研究黄河上游流域降水及大气湿润度旨在为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选用1961-2020年黄河上游流域36个测站降水、气压、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等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黄河上游流域近60 a不同强度降水量、雨日及大气湿润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上游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现西南多、东北少的特征,近60 a以4.9 mm·(10a)^(-1)的速度增加,尤以夏季增加最显著。(2)除小雨雨日减少外,小雨雨量、中雨雨日、雨量及大-暴雨雨日、雨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产流区夏季中雨雨量增加最为显著。(3)黄河上游流域各区域湿润指数均呈现一致的下降趋势,其中源头区下降最多,其突变发生在1989年。(4)随着气候变暖,黄河上游流域潜在蒸散量增加的速率比降水增加的速率大,进而造成空气中水分散失增加,大气湿润度下降,对植被生长的潜在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雨日 湿润指数 变化特征 黄河上游流域
下载PDF
黄河上游高寒沙地生态经济型治沙植物筛选评价
4
作者 陈德朝 贺丽 +7 位作者 鄢武先 邓东周 吴世磊 李红霖 吴科君 黄雪梅 贾泽旭 张利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2期1-4,共4页
为助推黄河上游高寒区乡村振兴工作,在调查黄河上游沙生植物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从适应能力、扩繁能力、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4个方面确定地带性乡土植物、自然分布海拔、自然分布坡向等21个评价指标,构建黄河上游高寒沙地... 为助推黄河上游高寒区乡村振兴工作,在调查黄河上游沙生植物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从适应能力、扩繁能力、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4个方面确定地带性乡土植物、自然分布海拔、自然分布坡向等21个评价指标,构建黄河上游高寒沙地生态经济型治沙植物筛选层次结构模型,从22种具有经济价值的乡土治沙植物中筛选出沙棘、金露梅、银露梅、变叶海棠、垂穗披碱草、高山羊茅、高山绣线菊和窄叶鲜卑花等8种优良生态经济型治沙植物,为黄河上游高寒沙地植被恢复治沙植物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高寒沙地 治沙植物 层次分析法 筛选
下载PDF
黄河上游近60年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曦泽 杨丽虎 宋献方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2-619,共18页
由于受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影响,黄河上游干流水沙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为探究黄河上游水沙变化情况,基于黄河上游5个水文站19642019年水沙、遥感影像等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累积距平曲线和双累积曲线等突变检验方... 由于受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影响,黄河上游干流水沙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为探究黄河上游水沙变化情况,基于黄河上游5个水文站19642019年水沙、遥感影像等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累积距平曲线和双累积曲线等突变检验方法和小波分析法,对黄河上游水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利用水沙关系曲线及线性回归法等方法估算人类活动和气候对水沙变化的贡献率,并着重讨论梯级水库建设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上游玛曲-小川段流域内降雨量和径流量变化幅度不明显,贵德站、循化站、小川站19862019年年均输沙量分别减至19641985年的9.8%、24.6%、38.8%,输沙量大大减少。黄河上游玛曲-小川段径流量突变多在1986年,输沙量突变多在1969、1986、2004年,径流量存在8、16、22 a周期,输沙量存在4~8、18~21、27 a周期。2)1969年后,河流输沙能力增强,水沙关系显著改变。在不同时段内,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在19872019年贡献率为66.3%,对输沙量变化在19701986、19872004、20052019年的贡献率为72.96%、70.73%、69.7%。人类活动对黄河上游干流水沙影响占据主导因素。3)刘家峡水库淤积最为严重,单库运行期水库淤积量为2.39亿t,排沙比变化范围为1.39%~10.7%。梯级水库联调使得径流量在19642004年间减少47.8%,19642019年间梯级水库减沙94.8%,梯级水库对输沙量影响远大于对径流量的影响。4)19802020年间,草地面积增加了1880.03 km 2,增幅3.1%,有利于减少输沙量,草地拦沙效益大于截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水沙变化 人类活动 梯级水库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黄河上游四川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被引量:6
6
作者 许诺瑾 丁兵兵 +3 位作者 余新晓 贾国栋 冯岩开 林佳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9,共12页
[目的]通过定量研究20年间黄河上游四川段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评估该流域段生态综合治理效果,为健全民族区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方法]利用黄河上游四川段2000年、2010年... [目的]通过定量研究20年间黄河上游四川段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评估该流域段生态综合治理效果,为健全民族区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方法]利用黄河上游四川段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并参考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对黄河上游四川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的经济价值进行修正,定量研究黄河上游四川段2000-20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1)2000-2020年黄河上游四川段林地、荒漠、湿地和水系土地利用面积呈上升趋势,耕地、灌木、草地和冰川积雪呈下降趋势,201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比2000-2010年更显著;(2)黄河上游四川段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1.27×1010,2.51×1010,3.92×1010元,呈上升趋势,敏感性分析表明分析结果可靠。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对生态系统总价值贡献最为显著的地类是草地,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草地生态服务贡献率分别为93.90%和72.90%,其次为湿地和林地;(3)研究区在20年间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增加趋势,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分项价值大小均为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11个单项功能中起显著服务价值的为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4项之和占总价值比例超过69.50%。黄河上游四川段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其中草地影响最显著,其次为湿地和林地。[结论]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生态治理成果逐渐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黄河上游四川段 土地利用 价值当量
下载PDF
黄河上游降水变化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左俊康 张婷 王芳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38,249,共11页
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径流占流域多年平均(1956—2000年)总径流的62%,降水变化不仅是水源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关系到涵养能力的变化。本文利用黄河上游43个气象站1960—2021年逐日降水系列数据,基于小波分析划分周期,采用M... 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径流占流域多年平均(1956—2000年)总径流的62%,降水变化不仅是水源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关系到涵养能力的变化。本文利用黄河上游43个气象站1960—2021年逐日降水系列数据,基于小波分析划分周期,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距平法、频率曲线法等对上游区降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上游降水可划分出1963—1981年、1981—1999年、1999—2018年三个明显的周期;(2)1960—2021年年降水量以4.9 mm 10a的趋势增加,三个周期时段内年降水量的倾向率分别为-0.9 mm 10a,-1.0 mm 10a,46mm 10a;(3)1960—2021年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在-15%~15%的正常年份占比74%,距平百分率在-30%~-15%的轻旱年份和15%~30%的轻涝年份分别占比15%和8%;距平百分率在30%~40%的中涝年份占3%,旱涝年份基本发生在1963—1981年、1999—2018年两个周期;(4)三个周期时段日降水量具有差异的主要是频率小于10%的降水,且随海拔变化有差异,表现为1999—2018年玛沁站25~45.4 mm d降水量比以往增强,1999—2018年临夏站20~50 mm d降水量比以往增强,1963—1981年乌审召站50~65 mm d降水量比以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降水 周期 趋势 特征 频率
下载PDF
黄河上游巨型滑坡区植被分布及其根系力学强度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吉美 胡夏嵩 +5 位作者 付江涛 刘昌义 邢光延 杨馥铖 张培豪 周喆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9,共17页
为研究黄河上游巨型滑坡区植被分布类型及其根系力学强度特征,以位于黄河上游席芨滩巨型滑坡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植被样方调查、制取根系和土体试样以及室内开展单根拉伸试验等方法,探讨了区内3种优势草本植物醉马草、异针茅、冷地早熟... 为研究黄河上游巨型滑坡区植被分布类型及其根系力学强度特征,以位于黄河上游席芨滩巨型滑坡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植被样方调查、制取根系和土体试样以及室内开展单根拉伸试验等方法,探讨了区内3种优势草本植物醉马草、异针茅、冷地早熟禾的单根抗拉力学特征,以及植物生长区土体营养元素特征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席芨滩滑坡区以草本植物为主,灌木零星分布,物种数呈“驼峰状分布”;通过采用冗余分析得到,草本植物生长区土壤含水量(P<0.01,F=12.7)、pH值(P<0.05,F=8.0)和全氮(P<0.05,F=4.5)对植物群落生长和分布特征影响较为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同种植物生长位置不同,则其单根抗拉力学强度亦不同,而相同位置处的不同种植物,相应地其单根力学强度亦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分布于滑坡中部的冷地早熟禾的平均单根抗拉力和平均抗拉强度均显著高于生长在滑坡前缘和后壁位置的;分布在滑坡中部位置处的3种优势草本植物,其平均单根抗拉力和平均单根抗拉强度由大至小依次为异针茅(9.10 N,80.29 MPa)、冷地早熟禾(7.51 N,49.78 MPa)、醉马草(6.69 N,34.82 MPa)。本研究结果可为科学防治席芨滩滑坡分布区边坡水土流失、浅层滑坡等坡面水土灾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巨型滑坡 席芨滩滑坡 植被分布 单根抗拉力 单根抗拉强度
下载PDF
黄河上游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若尔盖段水生生物资源现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梅燕 陈登 +6 位作者 胡杰 金利 李宇浩 赵甜梦 樊海灵 宗浩 付长坤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507-516,共10页
2021年8—9月对黄河上游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若尔盖段(核心区)的水生生物资源及其分布实地调查的结果表明,调查河段浮游植物5门29科51属68种,硅藻门(Bacillariophyta)最多,有12科19属32种,占种类总数的47.06%;浮游动物共计... 2021年8—9月对黄河上游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若尔盖段(核心区)的水生生物资源及其分布实地调查的结果表明,调查河段浮游植物5门29科51属68种,硅藻门(Bacillariophyta)最多,有12科19属32种,占种类总数的47.06%;浮游动物共计2类16种,原生动物和轮虫各占50%;底栖动物共有3门12种,其中节肢动物门种类数最多,占种类总数83.3%;鱼类共计11种,隶属于1目2科6属,其中鳅科(Cobitidae)有1属6种,占总种数的54.55%,鲤科(Cyprinidae)5属5种,占总种数的45.45%.鱼类生态类型以流水底层生态类群为主,按鱼类繁殖习性,鱼类产卵类型主要是产沉性卵和黏性卵;按食性划分,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藻类为食的鱼类最多;按区系划分,调查河段鱼类区系组成为中亚高山复合体,具有黄河上游区系组成特点.从渔获物组成上分析,占据数量优势有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斯氏高原鳅(Triplophysa stoliczkai)和拟硬刺高原鳅(Triplophysa pseudoscleroptera)占优势,数量占比分别23.08%、21.15%和19.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水产种质保护区 水生生物 鱼类
下载PDF
黄河上游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0
作者 白小晶 王中玉 +2 位作者 刘泰兴 李晓丹 万铁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502-7509,共8页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黄河上游径流量变化及其预测是流域生态水文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2008—2020年流域内48个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和头道拐水文站径流数据,系统分析了黄河上游流域径流量与气候要素变化的关系,并建立径流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黄河上游径流量变化及其预测是流域生态水文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2008—2020年流域内48个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和头道拐水文站径流数据,系统分析了黄河上游流域径流量与气候要素变化的关系,并建立径流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单一月份的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和月蒸散发量多未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趋势,但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显著上升,而年蒸散发量也有上升趋势但统计不显著;多数单一月份的月径流量和年径流量均在年际上呈显著增加趋势。在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月蒸散发量均与月径流量显著相关的基础上,基于气候要素建立的黄河上游流域径流量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头道拐水文站 气候变化 径流量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黄河上游地区三维生态足迹自然资本可持续评价及驱动力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婧 魏珍 周华坤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4-296,共13页
本文基于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黄河上游4个省区2012-2021年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的人均生态足迹从2012年的2.089 9 hm^(2)·人^(-1)上升至2021年的2.536 5 hm^(2)... 本文基于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黄河上游4个省区2012-2021年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的人均生态足迹从2012年的2.089 9 hm^(2)·人^(-1)上升至2021年的2.536 5 hm^(2)·人^(-1),10年间仍处于生态可持续状态;研究期间黄河上游各省区的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均超过1 hm^(2)·人^(-1),人均生态足迹广度在总体上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人均三维生态足迹整体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内蒙古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值偏高,2021年达到3.87 hm^(2)·人^(-1);5个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特征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为青海省和甘肃省;驱动力分析模型表明,黄河上游地区自然资本驱动力整体受人口、社会消费、生态建设、科技和环境污染多重因素综合影响。未来需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推动黄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三维生态足迹 黄河上游地区 驱动力 自然资本 可持续发展评价
下载PDF
黄河上游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其权衡协同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庞彩艳 文琦 +2 位作者 丁金梅 吴昕燕 施琳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03-5013,共11页
黄河上游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功能区,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化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土壤、气象等数据,借助InVEST模型、相关性分析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 黄河上游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功能区,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化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土壤、气象等数据,借助InVEST模型、相关性分析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20年黄河上游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上游各项生态系统服务整体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流域西南部,低值区主要分布于流域东北部;(2)研究期内,黄河上游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均呈现波动变化的趋势,产水量和土壤保持呈现整体减少趋势,生境质量与碳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3)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两两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产水量与生境质量、碳储量呈现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产水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碳储量与土壤保持-碳储量之间呈现协同关系;(4)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各项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与尺度效应,不同分区之间差异较大。本文可为科学管理区域生态系统,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InVEST模型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流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伟涛 胡夏嵩 +4 位作者 刘昌义 付江涛 邢光延 赵吉美 卢海静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3-1935,共13页
为探讨气候变化和区域人类活动对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流域植被(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的影响,本研究以位于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流域为研究区,基于MODI3Q1数据集,采用Theil Sen斜率统计法、Mann-Kend... 为探讨气候变化和区域人类活动对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流域植被(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的影响,本研究以位于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段流域为研究区,基于MODI3Q1数据集,采用Theil Sen斜率统计法、Mann-Kendall检验及相关分析法等6种方法,评价了区内2004—2021年间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NDVI与平均气温、降雨量、蒸发量、太阳辐射量间的相关性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004—2021年间区内81.66%地区的NDVI总体呈现出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NDVI与平均气温、蒸发量、太阳辐射量之间的均呈正相关关系,正相关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6.72%,98.96%,72.73%,92.64%。此外,通过进一步分析因子探测器结果得到,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森林、灌木区域内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平均气温,其值分别为0.216 5,0.321 5,0.326 5。本研究结果对于黄河上游流域开展植被空间分布变化监测、植被生态安全防护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NDVI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HURST指数 相关分析法
下载PDF
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平滩流量变化与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
14
作者 韩小军 卢书慧 +3 位作者 史红玲 刘裕 张海霞 张治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1-367,共7页
平滩流量是表征河道排洪输沙能力的重要指标,开展宁蒙河段平滩流量变化机理的研究对于治理黄河意义重大,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平滩流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汛期水沙过程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宁蒙... 平滩流量是表征河道排洪输沙能力的重要指标,开展宁蒙河段平滩流量变化机理的研究对于治理黄河意义重大,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平滩流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汛期水沙过程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宁蒙河段沿程六站平滩流量由1960年代中期的3600~5800 m^(3)/s减小到目前的1900~4000 m^(3)/s。2000年前宁蒙河段三湖河口平滩流量与汛期水沙过程关系点群与2000年后两者关系点群存在明显分区,说明2000年后宁蒙河段河床演变机理发生了变化,遵循不同规律。建立的宁蒙河段三湖河口平滩流量与汛期水沙过程的定量关系式表明,宁蒙河段平滩流量随着汛期平均水量的减小(增大)而减小(增大),随着汛期平均来沙系数的减小(增大)而增大(减小),随着汛期水流过程参数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宁蒙河段 平滩流量 水沙过程 河床演变 响应关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对黄河上游河流碳氮循环微生物的影响
15
作者 叶凌 黄镜洁 +9 位作者 尹琼琳 谢磊 白雪 庞晴晴 赵举 杨维功 彭福全 朱翔 杨飞 汪龙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846-6857,共12页
以黄河上游干旱半干旱区典型河流清水河为研究对象,结合宏基因组技术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对流域水体碳氮循环微生物影响.结果发现,林地用地对水体污染较小,其中NH_(4)^(+)-N、NO_(3)-N、TN、COD平均浓度分别为0.19、1.35、1.66、21.92mg/L... 以黄河上游干旱半干旱区典型河流清水河为研究对象,结合宏基因组技术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对流域水体碳氮循环微生物影响.结果发现,林地用地对水体污染较小,其中NH_(4)^(+)-N、NO_(3)-N、TN、COD平均浓度分别为0.19、1.35、1.66、21.92mg/L,城乡用地造成水体NH_(4)^(+)-N(4.23mg/L)、COD(48.8mg/L)浓度增加,农田用地导致水体NO_(3)-N(21.62mg/L)、TN(31.59mg/L)浓度增加.硝化基因amoAB、nxrAB与碳循环基因sucCD、IDH13、mdh、porAB、gap2在林区河段的相对丰度较高;而反硝化基因napAB、nirKS、nosZ在城乡区河段、农田区河段相对丰度较高.林区河段、城乡区河段碳氮功能优势微生物种类(>20种)高于农田区河段(15种).微生物网络关系表明,城乡区河段和农田区河段相关性边数小于35,林区河段大于35,林区河段微生物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城乡区河段,Paracoccus、Sphingomonas菌属与NH_(4)^(+)-N呈显著负相关,Thalassiosira菌属与NO_(3)-N呈显著正相关;农田区河段,Leptothrix、Methylocystis与NH_(4)^(+)-N、COD呈显著负相关,Acidovorax、Flavobacterium、Hydrogenophaga与NO_(3)-N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河流 土地利用 碳氮循环 微生物
下载PDF
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植被恢复合理目标及恢复策略
16
作者 曹莹 曾彪 +2 位作者 张富广 姜榕 沈艳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219-8233,共15页
科学设定植被恢复合理目标,制定适宜可行的恢复策略,充分发挥植被恢复的固碳效益,对提高生态修复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这一关键生态功能区作为研究区,以当前实际植被状态为边界条件,利用IBISi(Improved Integra... 科学设定植被恢复合理目标,制定适宜可行的恢复策略,充分发挥植被恢复的固碳效益,对提高生态修复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这一关键生态功能区作为研究区,以当前实际植被状态为边界条件,利用IBISi(Improved 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模型模拟了近十年平均气候条件下的潜在植被状态,并以该状态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为指标,设定了研究区短期植被恢复合理目标,进而估算了区域固碳提升潜力。在此基础上,通过评估植被受损程度,识别了重点恢复区域,并结合生态恢复力及实际植被变化趋势分析,分区分类对植被恢复策略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恢复目标值平均为295.4 gC m^(-2)a^(-1),可在其植被现状的基础上恢复提升7.18%;(2)在当前恢复目标下,研究区植被恢复固碳提升潜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存在提升潜力的区域面积占比约为60%,主要分布在龙羊峡以上以及洮河大夏河流域上游地区;(3)研究区植被恢复策略应以保育保护和自然恢复为主,同时应在吉迈水文站以上黄河北岸、共和盆地、龙羊峡库区、贵南沙地、河湟谷地部分区域等重点恢复区,实施必要的人工辅助修复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因地制宜开展植被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同时也可为其他区域生态修复规划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固碳提升潜力 IBISi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 黄河上游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黄河上游梯级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规则提取
17
作者 钟加星 董增川 +3 位作者 孟金玉 王凯 胡友兵 赵梦杰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37,共8页
为最大化发挥多功能水库综合效益,构建了黄河上游梯级水库群发电、供水、防洪、防凌、生态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LightGBM模型提取了梯级库群多目标调度规则,并通过改进泰勒图和典型调度方案对提取... 为最大化发挥多功能水库综合效益,构建了黄河上游梯级水库群发电、供水、防洪、防凌、生态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LightGBM模型提取了梯级库群多目标调度规则,并通过改进泰勒图和典型调度方案对提取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和LightGBM模型对调度规则提取的效果整体优于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LightGBM模型训练结果更有实际指导意义,在发电、供水及均衡调度需求下均能有效指导水库贴近优化下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库群 多目标调度 调度规则 机器学习 黄河上游
下载PDF
黄河上游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18
作者 李开梅 武兰珍 +3 位作者 刘峰贵 郭媛媛 王金恒 沈彦俊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5-594,共10页
为促进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及其灌溉区(以下简称“景电工程”及“景电灌区”)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比分析景电工程自建设以来产生的经济效益;利用2000—2020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Slope趋势分析法,分析2000—2020年... 为促进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及其灌溉区(以下简称“景电工程”及“景电灌区”)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比分析景电工程自建设以来产生的经济效益;利用2000—2020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Slope趋势分析法,分析2000—2020年景电灌区植被指数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0—202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加19854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近100倍;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22亿元;财政收入增加5.78亿元,40年的时间里财政收入增加289倍。2000—2020年植被指数持续增加,区域生态呈显著改善状态,景电灌区灌溉面积已发展到60784 hm^(2),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2.0667万hm^(2),景电工程建成以后,生态得到有效恢复,促进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景电工程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植被指数
下载PDF
黄河上游夏藏滩巨型滑坡区根-土复合体理化与强度特性
19
作者 樊秋璇 杨馥铖 +5 位作者 付江涛 刘昌义 胡夏嵩 邢光延 赵吉美 张培豪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7-811,共15页
为研究黄河上游夏藏滩巨型滑坡分布区土体理化性质及力学强度特征,本研究通过在该滑坡体不同位置制取植物及土体试样,测定各采样点植物生长量指标、土体密度、含水率、含根量、抗剪强度指标以及营养元素含量等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S... 为研究黄河上游夏藏滩巨型滑坡分布区土体理化性质及力学强度特征,本研究通过在该滑坡体不同位置制取植物及土体试样,测定各采样点植物生长量指标、土体密度、含水率、含根量、抗剪强度指标以及营养元素含量等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了该滑坡体不同位置植被类型、土体理化性质以及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特征。结果表明:植物种类随海拔高度降低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优势草本植物为异针茅(Stipa aliena)、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等3种;滑坡分布区土体pH值呈中性至碱性,有机质、全氮、全磷等3种营养元素含量在滑坡体后缘位置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全钾、碱解氮等其余4种营养元素变化幅度较大但未表现出明显变化规律;土体含水率随海拔高度降低呈先增加后降低,土体密度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即随海拔降低增加幅度分别为7.05%和5.88%;根-土复合体粘聚力c值与含根量均表现出随海拔高度降低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此外,通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到,根-土复合体粘聚力c值与海拔高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含根量、有机质、含水率之间则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对防治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流域两岸边坡水土流失、浅层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夏藏滩巨型滑坡 土体理化性质 根-土复合体 抗剪强度
下载PDF
黄河上游风电光伏互补性量化评估及容量配比研究
20
作者 李宏斌 郭怿 +1 位作者 魏立保 梁岩 《电网与清洁能源》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9-145,共7页
针对现有的相关性分析并不能清晰地描述风电和光电联合后变化特征这一问题,该文以黄河上游清洁能源基地为例对风电和光电之间的互补性展开研究,分析其在多个时间尺度上的特征和变化规律,采用一种基于波动特性描述的多能源互补性评估指... 针对现有的相关性分析并不能清晰地描述风电和光电联合后变化特征这一问题,该文以黄河上游清洁能源基地为例对风电和光电之间的互补性展开研究,分析其在多个时间尺度上的特征和变化规律,采用一种基于波动特性描述的多能源互补性评估指标体系,评估风电和光电的互补性。结果表明,风电和光电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性,即两者叠加能够降低其自身的波动性。进一步探究不同风、光装机配比下互补性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全面理解风、光等不同能源之间的互补性,并为清洁能源基地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风电光伏互补性 指标体系 容量配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