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2021年黄淮南部区试大豆品系(种)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大刚 杨勇 +1 位作者 胡国玉 黄志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7,共9页
为在黄淮南部合理布局大豆高产品种,对2016-2021年黄淮南部177份参试大豆品系(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年份、不同省份试点、不同来源及主要不同育种单位间的差异进行研究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豆产量相关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 为在黄淮南部合理布局大豆高产品种,对2016-2021年黄淮南部177份参试大豆品系(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年份、不同省份试点、不同来源及主要不同育种单位间的差异进行研究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豆产量相关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有效分枝,其次是株高和底荚高度,全生育期变异幅度最小。2016-2021年参试大豆品系(种)不同年份平均产量变化范围为2735.00~2918.00 kg·hm^(-2),平均产量最高的年份为2020年;参试大豆品系(种)在四个不同省份试点中,大豆品系(种)产量与单株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山东试点品系(种)株高、主茎节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高于其它试点,平均产量最高,达3156.32 kg·hm^(-2);安徽试点的平均产量最低,仅为2471.15 kg·hm^(-2);主要不同来源参试大豆品系(种)平均产量与单株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产量最高的是河南,平均产量为2927.41 kg·hm^(-2),其次是来源于江苏的品系(种);主要不同育种单位中,平均产量最高的选育单位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选育的大豆品系(种)平均产量为3063.87 kg·hm^(-2),其在河南和山东试点的平均产量高达3100.42和3491.20 kg·hm^(-2)。研究结果表明黄淮南部不同省份之间大豆产量差异主要与区域有关,不同年份、不同来源及主要不同育种单位间的大豆品系(种)产量也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黄淮南部 品系 产量 区试 性状
下载PDF
黄淮南部地区小麦品种矮秆基因的组成及其对茎秆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刘晓宇 禹海龙 +5 位作者 裴星旭 梁秋芳 岳超 程西永 许海霞 詹克慧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85-995,共11页
为研究矮秆基因及其组合对小麦茎秆特性的影响,以黄淮南部地区490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分子标记检测了小麦矮秆基因Rht-B1b、Rht-D1b、Rht8、Rht9、Rht12和Rht24,并连续2年测定了小麦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直径、折断力等茎... 为研究矮秆基因及其组合对小麦茎秆特性的影响,以黄淮南部地区490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分子标记检测了小麦矮秆基因Rht-B1b、Rht-D1b、Rht8、Rht9、Rht12和Rht24,并连续2年测定了小麦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直径、折断力等茎秆特性,分析了矮秆基因的组成及其对茎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90份材料中,携带Rht-B1b、Rht-D1b、Rht8、Rht9、Rht12和Rht24的材料分布频率分别为7.25%、92.24%、39.18%、42.86%、72.65%和95.31%,共得到了40种基因组合,其中分布频率较高的组合有Rht-D1b+Rht9+Rht12+Rht24(20.2%)、Rht-D1b+Rht12+Rht24(19.8%)、Rht-D1b+Rht8+Rht12+Rht24(16.3%)、Rht-D1b+Rht8+Rht9+Rht12+Rht24(8.4%)、Rht-D1b+Rht24(7.3%)、Rht-D1b+Rht9+Rht24(6.5%)、Rht-D1b+Rht8+Rht24(4.7%)和Rht-D1b+Rht8+Rht9+Rht24(3.9%)。矮秆基因对降低小麦株高的效应大小依次是Rht-D1b、Rht9、Rht8、Rht12和Rht-B1b,且基因间存在累加效应,但Rht8与Rht9或Rht12结合不能起到明显的降秆作用。基因组合Rht-D1b+Rht9+Rht12+Rht24对降低茎秆重心高度和基部前3节间长度以及增强基部前3节间折断力的效应最大,基因组合Rht-D1b+Rht8+Rht9+Rht24对降低穗下节长度的效应最大,基因组合Rht-D1b+Rht8+Rht12+Rht24对增大茎秆基部前3节间直径的效应最大。矮秆基因可以有效降低小麦的株高和重心高度,缩短基部第2、3节间长度,提高基部前3节间直径和折断力,可作为小麦的抗倒伏育种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南部地区 小麦 矮秆基因 茎秆特性
下载PDF
黄淮南部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27
3
作者 张煜 李正玲 +6 位作者 王震 张彬 王会伟 李金秀 李金榜 胡琳 常东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0-277,共8页
为丰富抗赤霉病育种亲本材料,连续2年采用土表接种法对762个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进行鉴定,发现15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抗赤霉病,133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感赤霉病。采用单小花滴注接种法对15个经土表接种鉴定为中... 为丰富抗赤霉病育种亲本材料,连续2年采用土表接种法对762个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进行鉴定,发现15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抗赤霉病,133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感赤霉病。采用单小花滴注接种法对15个经土表接种鉴定为中抗小麦品种(系)以及2个多抗性基因聚合的种质材料和4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的赤霉病抗性进行鉴定,发现10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抗赤霉病,10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感赤霉病。采用与抗赤霉病基因Fhb1、Fhb2、Fhb4、Fhb5和Fhb7相关的分子标记对15个经土表接种法鉴定为中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系)、部分(120个)中感赤霉病小麦品种(系)、2个多抗性基因聚合种质材料和4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进行检测,发现135个经土表接种鉴定为中抗或中感赤霉病的小麦品种(系)中,有11个小麦品种(系)含有Fhb1基因,但未检测到含有Fhb2、Fhb4、Fhb5和Fhb7基因的品种(系);2个多抗性基因聚合的种质材料分别含有Fhb1、Fhb2、Fhb4基因和Fhb1、Fhb2、Fhb5基因;4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均含有Fhb7基因,且其中2个易位系还含有Fhb1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淮南部麦区 赤霉病 抗性鉴定 抗性基因检测
下载PDF
2008-2018年黄淮南部审定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大刚 陈圣男 +4 位作者 李杰坤 于国宜 吴倩 胡国玉 黄志平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1-680,共10页
为给黄淮南部高产优质大豆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文章从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方面对黄淮南部2008-2018年审定的187份(次)大豆品种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1年来黄淮南部审定的大豆品种生产试验最高产量达到3 783.00 kg·hm-2,平均... 为给黄淮南部高产优质大豆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文章从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方面对黄淮南部2008-2018年审定的187份(次)大豆品种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1年来黄淮南部审定的大豆品种生产试验最高产量达到3 783.00 kg·hm-2,平均产量为2 854.05 kg·hm-2,山东省审定品种的平均产量可达3 121.05 kg·hm-2的高产水平。187份(次)大豆的品质整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多数地区平均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和蛋脂总量均在40.00%、20.00%和60.00%以上,且不同年份间差异不显著,其中安徽省、江苏省品质较优。抗病性方面以抗病、中抗和中感大豆花叶病毒为主,尤其近5年,抗病和高抗的品种数明显增多,而中感和感病不断下降,未见高感品种出现。综上分析,2008-2018年黄淮南部审定的大豆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南部 大豆 品种 产量 品质 抗病性
下载PDF
黄淮南部夏大豆产区的增产潜力和开发策略 被引量:9
5
作者 戴瓯和 张磊 +1 位作者 黄志平 张丽亚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3,共2页
关键词 黄淮南部地区 夏大豆 增产潜力 开发策略 种植面积 农民大豆协会 良种良法配套
下载PDF
黄淮南部小麦高产品种产量三要素及选择模式探讨 被引量:15
6
作者 冯家春 邓贺明 +2 位作者 胡亚敏 杨永华 张桂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3-74,共2页
运用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对黄淮南部最近3年26个高产品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期高产品种仍以多穗型品种为主,在多穗型品种基础上,穗粒数对产量的效应最大,决定多穗型品种的产量潜力。在育种目标上,应稳定穗数,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
关键词 黄淮南部 小麦 产量要素 选择模式
下载PDF
黄淮南部地区小麦品种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对稀播和密播下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裴星旭 吴文雪 +5 位作者 梁秋芳 岳超 张自良 望俊森 陈树林 詹克慧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3期404-413,共10页
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了黄淮南部麦区198份小麦品种的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并在5个稀播和4个密播环境下对其15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表型鉴定,分析了不同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对稀播和密播下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8份材料中,携... 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了黄淮南部麦区198份小麦品种的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并在5个稀播和4个密播环境下对其15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表型鉴定,分析了不同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对稀播和密播下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8份材料中,携带Rht-B1b,Rht-D1b和Rht8材料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2.12%,80.81%和80.30%,共检测到7种矮秆基因组合,没有发现携带3个基因的材料,分布频率高低次序为Rht-D1b+Rht8(66.67%)>Rht-D1b(13.13%)>Rht-B1b+Rht8(7.58%)>Rht-B1b(6.06%)>Rht8(3.54%)>None(2.02%)>Rht-B1b+Rht-D1b(1.01%)。除可育小穗数、穗长和穗粒数外,矮秆基因对其他农艺性状的影响较大,不同基因组合在稀播和密播条件下对绝大多数性状的影响较一致,但是密播的效应普遍小于稀播。降秆作用最大的是Rht-D1b,Rht-B1b次之,二者差异不显著,Rht8的作用最小,与Rht-D1b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稀播和密播条件下,单基因分别降低株高35和30 cm以上,双基因分别降低株高45和40 cm左右。基因之间存在明显的累加效应,至少携带2个矮秆基因才能满足黄淮南部地区小麦株高为80 cm的育种目标。矮秆基因的存在能够使抽穗提前、旗叶长度缩短、旗叶宽度增加、旗叶夹角大幅度变小、不育小穗数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千粒质量提高和单穗质量增加。黄淮南部地区主要利用的矮秆基因为Rht-D1b和Rht8,其广泛利用使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得到了改良,可能是产量潜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矮秆基因 分子标记 农艺性状 种植密度 黄淮南部地区
下载PDF
黄淮南部小麦品种品质现状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廖平安 郭春强 靳文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39-140,共2页
为了了解黄淮南部小麦的品质现状,以1999~2001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品种(系)为材料,对其品质性状、品质性状的年际变化、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及品种品质分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淮南片的区试品种(系)的平均蛋白质、湿面筋含... 为了了解黄淮南部小麦的品质现状,以1999~2001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品种(系)为材料,对其品质性状、品质性状的年际变化、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及品种品质分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淮南片的区试品种(系)的平均蛋白质、湿面筋含量中等,分别为14.1%和30.2%;品种间变异大于年际间变异,总体面筋强度居中,中篇小麦品种(系)占95.7%;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802和0.7032)),与面团稳定时间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南部地区 小麦 品种 品质现状 相关性
下载PDF
黄淮南部地区大豆种子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国臣 耿臻 韩天富 《中国种业》 2020年第4期34-36,共3页
介绍了黄淮南部地区大豆种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大豆种子发芽率的因素,提出了提高该地区大豆种子质量的技术途径,建议从选育推广发芽率高的大豆品种、在气候条件适宜地区建设种子繁育基地、做好田间管理等方面提高大豆种子质量... 介绍了黄淮南部地区大豆种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大豆种子发芽率的因素,提出了提高该地区大豆种子质量的技术途径,建议从选育推广发芽率高的大豆品种、在气候条件适宜地区建设种子繁育基地、做好田间管理等方面提高大豆种子质量,确保种子生产和用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南部 大豆 种子质量 影响因素 对策
下载PDF
黄淮南部麦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技术体系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正玲 张煜 +4 位作者 韩留鹏 王永霞 方宇辉 胡琳 许为钢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36,共9页
为了进一步优化黄淮南部麦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技术体系及抗性育种所需的规模化抗性鉴定技术,选择不同赤霉病抗性品种(高抗、中抗、中感、高感品种),在黄淮南部麦区气候条件下对常用的3种人工接种赤霉病菌方法(病粒土表接种、孢子悬浮液... 为了进一步优化黄淮南部麦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技术体系及抗性育种所需的规模化抗性鉴定技术,选择不同赤霉病抗性品种(高抗、中抗、中感、高感品种),在黄淮南部麦区气候条件下对常用的3种人工接种赤霉病菌方法(病粒土表接种、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单小花滴注接种)不同接种量的发病效果进行比较,并采用有限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和单倍体育种技术进行抗赤霉病品种选育。结果表明,病粒土表接种适宜采用的接种量为120 kg/hm^(2),在小麦抽穗前1个月分2次均匀撒于小麦行间;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适宜选择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0^(4)个/mL,在小麦扬花初期以100 mL/m^(2)的喷施量喷于小麦穗部;单小花滴注接种适宜使用15~20μL浓度为10^(5)个/mL的孢子悬浮液,于小麦扬花初期注射到麦穗中部的小穗中。采用有限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将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Fhb7导入高产小麦品种郑麦1860中,结合田间抗性鉴定和农艺性状选择创制出赤霉病抗性较轮回亲本(郑麦1860)明显提高的小麦新品系。通过比较不同类型亲本的单倍体育种后代,认为在丰产性和抗病性兼顾的材料之间组配杂交组合开展抗赤霉病单倍体育种较易选择出丰抗结合的抗赤霉病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赤霉病育种 鉴定技术 育种体系 黄淮南部麦区
下载PDF
黄淮南部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评价及抗源浅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杰 王君 +2 位作者 葛昌斌 于蕾 曹燕燕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7期113-116,共4页
本研究以204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分析黄淮南部试验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及抗性来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中没有对赤霉病抗性在高抗及以上的品种,中抗及中感的品种也较为匮乏。将27个对赤霉病表现为中抗及中感的参试材料进行系谱... 本研究以204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分析黄淮南部试验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及抗性来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中没有对赤霉病抗性在高抗及以上的品种,中抗及中感的品种也较为匮乏。将27个对赤霉病表现为中抗及中感的参试材料进行系谱分析,发现其抗源主要来自阿夫及其衍生系、意大利“St”、辉县红及其衍生系、八倍体小偃麦及其衍生系。因此,黄淮南部麦区参试品种(系)对赤霉病抗性普遍较差,且抗源较为单一,建议通过筛选赤霉病抗病新种质,挖掘抗赤霉病新基因,加快黄淮南部麦区抗赤霉病品种培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抗性 抗源 黄淮南部
下载PDF
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的快速改良
12
作者 张煜 韩留鹏 +5 位作者 李正玲 常莹莹 张弯弯 昝香存 许为钢 胡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43-1551,共9页
小麦赤霉病已发展成为危害黄淮南部麦区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快速提高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是解决赤霉病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和Fhb7导入黄淮南部麦区3个优异小麦... 小麦赤霉病已发展成为危害黄淮南部麦区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快速提高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是解决赤霉病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和Fhb7导入黄淮南部麦区3个优异小麦品种中。结果发现,在基本保持原有丰产性和品质特性的基础上,3个小麦品种回交后代群体的赤霉病抗性提高了38.38%~52.87%。通过对主要农艺性状和抗病性选择,从以郑麦1860为受体亲本的回交后代群体中,选育出6个与受体亲本产量水平相当、主要品质特性相似、赤霉病抗性显著提高的小麦新品系。在回交过程中采用人工气候室加代技术加快育种进程,每世代平均需要112 d。本研究的育种方法可用于今后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快速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黄淮南部麦区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快速育种
下载PDF
黄淮南部大豆种子生产关键技术探讨
13
作者 李国臣 李金花 耿臻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年第8期83-86,共4页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黄淮南片大豆制种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大豆繁育、加工、销售管理中的经验和方法,对大豆种子生产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提高大豆种子企业生产种子质量和种植户生产优质商品豆提供现实的指导。
关键词 大豆种子 生产 关键技术 黄淮南部
下载PDF
黄淮海南部第四纪沉积地层与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14
作者 廖霞 王平 +4 位作者 蒋仁 殷勇 胡竹君 张志平 朱龙辰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173-192,共20页
黄淮海南部位于长江、黄河、淮河等重要水系长期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其沉积地层记录了中国东部第四纪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和人类活动等诸多环境演变的信息。研究显示黄淮海南部第四纪广泛发育海侵—海退旋回层序,然而海侵次数和时间仍... 黄淮海南部位于长江、黄河、淮河等重要水系长期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其沉积地层记录了中国东部第四纪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和人类活动等诸多环境演变的信息。研究显示黄淮海南部第四纪广泛发育海侵—海退旋回层序,然而海侵次数和时间仍存在争议,相关层序地层研究开展较少。基于黄淮海南部地区公开发表的34口典型钻孔,结合3个露头剖面,对地层进行了分区。将黄淮海南部第四系岩石地层划分为连云港平原区、里下河平原区、长江三角洲北翼和南黄海陆架区四个地层区。基于钻孔的岩相和生物相特征,识别出暴露相、风暴潮相和浅海相冷水团沉积三个标志性沉积特征,并将地层划分为五个典型的沉积相组合,即河道—河漫滩相组合、潮间—潮下—浅海相组合、滨岸沼泽—障壁海岸—滨海相组合、潮坪—潮上相组合和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相组合。在此基础上,重建了黄淮海南部第四纪的环境演变历史,结果表明首次海侵时间为早更新世(不早于1.9 Ma),中更新世后才出现明显的海、陆交替特征。最后,还对年代地层的新方法(如宇生核素)和层序地层的建立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南部 第四纪地层 沉积环境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增密抗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5
作者 杜祥备 陈小飞 +7 位作者 金文俊 孔令聪 李杰坤 王路路 赵冬 沈维良 钱振亚 黄志平 《大豆科技》 2024年第4期46-50,共5页
为充分挖掘大豆品种生产潜力,促进大豆优质高产高效,文章对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单产水平关键限制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该地区大豆≥3750 kg/hm^(2)优质高产群体特征及产量构成指标;以“增密抗逆”为核心,配套种子处理、种植方式、合理施肥... 为充分挖掘大豆品种生产潜力,促进大豆优质高产高效,文章对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单产水平关键限制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该地区大豆≥3750 kg/hm^(2)优质高产群体特征及产量构成指标;以“增密抗逆”为核心,配套种子处理、种植方式、合理施肥、中耕、化控、病虫草害防控及收获等生产技术集成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增密抗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旨在为区域大豆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南部地区 大豆 增密抗逆 优质高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黄淮海南部地区夏大豆新品系比较试验
16
作者 金艳艳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6期87-89,共3页
为筛选适合黄淮海南部地区种植的高产、多抗、成熟期适当的大豆品种(系),对2023年黄淮海南部地区夏大豆联合体试验中各参试品种(系)的综合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皖豆43、阜豆1916、皖豆75、皖豆62、宿豆182和中豆55表现较好... 为筛选适合黄淮海南部地区种植的高产、多抗、成熟期适当的大豆品种(系),对2023年黄淮海南部地区夏大豆联合体试验中各参试品种(系)的综合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皖豆43、阜豆1916、皖豆75、皖豆62、宿豆182和中豆55表现较好,适合在黄淮海南部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南部 夏大豆 联合体试验 产量
下载PDF
黄淮南部小麦新品种(系)在过渡生态区南阳盆地利用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简俊涛 王清华 +8 位作者 杨辉 刘骏 朱传杰 李玉鹏 张彬 张震 全洪雷 谢彦周 王成社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53,共8页
南阳盆地在春季常年有条锈病流行发生,独特的气候被认为不适宜优质麦的发展,因此筛选条锈病抗性好、品质优且兼顾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系)可为南阳盆地小麦选择利用提供参考。以2020-2021年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的91份小麦新品... 南阳盆地在春季常年有条锈病流行发生,独特的气候被认为不适宜优质麦的发展,因此筛选条锈病抗性好、品质优且兼顾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系)可为南阳盆地小麦选择利用提供参考。以2020-2021年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的91份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以成株期条锈菌混合小种条中32和条中34病圃鉴定,调查重要农艺指标,收获后测定品质。结果表明,国家区域试验条锈抗性结果达到慢条锈及高抗的有35份(38.46%),病圃鉴定条锈中抗及以上有39份(42.86%)。2021年区域试验样品在南阳收获后品质结果达到强筋及中强筋有20份(21.98%),2020年区试参试样品达到强筋及中强筋有57份(62.64%)。条锈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农艺性状的39份材料在平方欧式距离6.25处聚为7个类群,各类群在株高、穗长、穗型、千粒重、抽穗期、株型和穗粒数等各有偏重;拉伸面积均值小,可能是影响南阳小麦品质是否达到优质的关键指标,变异系数较大表明材料丰富。兼顾抗性、品质和农艺指标,陕禾1028和泛育麦20是较好的优质强筋品种,适合在南阳优质麦生产中利用,作为优质强筋组合重点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南部 小麦 南阳盆地 条锈病抗性 农艺性状 品质
原文传递
黄淮海平原南部不同种植体系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宝元 葛均筑 +5 位作者 侯海鹏 孙雪芳 丁在松 李从锋 马玮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37-949,共13页
探明不同种植体系周年产量、气候资源分配及其利用效率特征,建立周年气候资源优化配置的定量指标,为进一步提升黄淮海区域周年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2011-2015年河南新乡定位试验数据,定量分析了冬小麦–夏玉... 探明不同种植体系周年产量、气候资源分配及其利用效率特征,建立周年气候资源优化配置的定量指标,为进一步提升黄淮海区域周年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2011-2015年河南新乡定位试验数据,定量分析了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大豆、双季玉米和一季春玉米4个种植体系产量、生物量、干物质产能、光温资源分配及其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和双季玉米体系4年产量、生物量和干物质产能差异均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冬小麦–夏大豆和一季春玉米体系,平均增幅分别为45.4%~61.5%、37.3%~71.3%和35.7%~70.7%;双季玉米和一季春玉米体系周年辐射生产效率、籽粒及总生物量光能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冬小麦–夏玉米和冬小麦–夏大豆体系,其中周年辐射生产效率平均增幅为11.8%~66.7%,籽粒及总生物量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13~0.42和0.18~0.69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周年气候资源分配特征,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两季积温分配率分别为45.6%和54.4%,积温比值为0.8,双季玉米两季积温分配率为51.4%和48.6%,积温比值为1.1。综合分析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冬小麦–夏玉米和双季玉米种植体系可作为黄淮海区种植模式优化布局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明确主要种植体系积温分配率和积温比值等定量指标可为进一步优化周年气候资源配置,挖掘黄淮海两熟区周年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南部 种植体系 产量 资源分配 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成熟至收获期气象条件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国臣 武婷婷 +2 位作者 孙石 耿臻 韩天富 《大豆科技》 2020年第3期11-15,共5页
发芽率低一直是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种子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本研究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收集黄淮海南组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9个试验点、31个(次)参试品种的种子,进行室内发芽率测试,并收集相关地点大豆成熟至收获期的气象资料,分析气... 发芽率低一直是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种子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本研究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收集黄淮海南组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9个试验点、31个(次)参试品种的种子,进行室内发芽率测试,并收集相关地点大豆成熟至收获期的气象资料,分析气象因子与大豆发芽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点大豆种子发芽率差异极显著,品种间也有显著差异。大豆种子发芽率与成熟至收获期的降雨量、降雨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日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日照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的结果对黄淮地区大豆种子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南部 大豆 成熟收获期 气候条件 种子发芽率
下载PDF
黄淮海南部优质抗逆玉米新品种选育技术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柳家友 闫海霞 +4 位作者 赵全花 陈振华 蔡志勇 吴伟华 袁刘正 《山西农业科学》 2018年第2期167-171,共5页
针对黄淮海南部特殊环境条件下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漯河市农业科学院的玉米育种实践,简要介绍了漯玉336、阳光98、阳光99和豫丰3358这4个优良品种的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探讨总结了适宜该地区的优质抗逆玉米新品种选育技术:主要... 针对黄淮海南部特殊环境条件下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漯河市农业科学院的玉米育种实践,简要介绍了漯玉336、阳光98、阳光99和豫丰3358这4个优良品种的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探讨总结了适宜该地区的优质抗逆玉米新品种选育技术:主要包括以本土优势种质为核心进行改良创新;加强外来玉米种质的改良利用;利用先进的育种技术提高育种效率;加强抗逆育种研究;科企合作,资源共享,联合攻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南部 玉米 新品种 优质 抗逆 选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