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岑王老山再引进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种群扩散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贝永建 李汉华 +2 位作者 黄乘明 庾太林 吴龙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5-88,共4页
再引进是拯救濒危物种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保护和提高黑颈长尾雉野外种群数量,2003年6月,在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再引进.通过直接观察法,结合调查访问,对再引进黑颈长尾雉种群扩散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扩散呈辐射状,在半年时间里... 再引进是拯救濒危物种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保护和提高黑颈长尾雉野外种群数量,2003年6月,在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再引进.通过直接观察法,结合调查访问,对再引进黑颈长尾雉种群扩散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扩散呈辐射状,在半年时间里扩散最远的距离(直线)为4.80 km,最近距离为0.11 km;扩散的面积为395.28 hm2.最后探讨了影响再引进黑颈长尾雉扩散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颈长 再引进 扩散
下载PDF
云南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分布及栖息地类型调查 被引量:29
2
作者 韩联宪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85-189,共5页
黑颈长尾雉是鸡形目鸟类中的濒危物种,分布局限于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泰国西北部和中国西南部。在中国,该雉仅栖息于广西西部和云南中部、西部及南部地区。1992年至1995年在云南对黑颈长尾雉的分布及栖息生境进行了专门的... 黑颈长尾雉是鸡形目鸟类中的濒危物种,分布局限于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泰国西北部和中国西南部。在中国,该雉仅栖息于广西西部和云南中部、西部及南部地区。1992年至1995年在云南对黑颈长尾雉的分布及栖息生境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共有13县18个地点记录到黑颈长尾雉分布。通过访问还获得一些可能有黑颈长尾雉分布但需进一步证实的地点。黑颈长尾雉在云南的栖息生境主要有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林、暖热性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等5种类型。栖息地丧失和高强度狩猎是导致黑颈长尾雉濒危的主要原因,如欲有效保护该物种,不仅要注意保护其栖息地,更要严格控制非法狩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长 分布 栖息生境 云南
下载PDF
广西黑颈长尾雉对夜宿地的选择 被引量:36
3
作者 蒋爱伍 周放 +3 位作者 陆舟 韩小静 孙仁杰 李相林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9-254,共6页
2003年12月、2004年5月和12月、2005年4月,通过野外调查及设置样方的方法对广西金钟山鸟类保护区黑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2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做一个10m×10m和5个1m×1m的样方,记录夜宿树特征(种类... 2003年12月、2004年5月和12月、2005年4月,通过野外调查及设置样方的方法对广西金钟山鸟类保护区黑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2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做一个10m×10m和5个1m×1m的样方,记录夜宿树特征(种类、胸径、栖枝高度、栖枝直径、栖枝上方盖度),测量每个样方的11个生境因子(海拔、林型、坡向、坡度、乔木层盖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距水源距离、距林缘距离、距道路距离和乔木密度);并随机设10个对照点,测量相同的生境因子。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夜宿地主要位于阔叶林中,一般,夜间在乔木上休息,一树栖息一只,也有2—3只同宿一树。黑颈长尾雉选择有一定坡度、林下灌木和草本较少以及在森林内部远离林缘并且乔木密度较大的地方作为夜宿地,其夜栖树主要为生境内的中等大小的阔叶树,栖枝直径约为2·5—4cm,栖处高度为2—5m,黑颈长尾雉夜宿地的选择与距水源距离的远近无关。影响黑颈长尾雉夜宿地选择的因素依次为:位置及林下植被、栖枝、天气。影响黑颈长尾雉夜宿地选择的最终原因可能是安全、舒适和栖息地转换的方便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长 夜宿地 生境因子 夜宿行为 广西
下载PDF
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栖息地选择周年变化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伟 周伟 +1 位作者 刘钊 李宁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9-508,共10页
采用比较利用和可利用栖息地的方法,分别对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秋冬季、春季和夏季栖息地展开调查。检验和Bonferroni置信区间分析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不同季节均偏向选择常绿阔叶林,偏向选择或回避选择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的种类不尽... 采用比较利用和可利用栖息地的方法,分别对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秋冬季、春季和夏季栖息地展开调查。检验和Bonferroni置信区间分析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不同季节均偏向选择常绿阔叶林,偏向选择或回避选择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的种类不尽相同。利用和可利用样方差异性检验显示,不同季节对地形因素的选择性不明显,仅夏季距水源距离一个因子差异显著;植被因子中,春季差异显著的仅有乔木层盖度因子,夏季有乔木密度、乔木层盖度、落叶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等4个因子,秋冬季有乔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藤本密度等3个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季节利用样方负荷绝对值较大的因子在各主成分中的序位不尽相同,即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随季节发生变化。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表明,秋冬季与春季栖息地特征较接近,而与夏季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长 栖息地选择 生态因子 样方比较 哀牢山
下载PDF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春季觅食地植物群落特征与选择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钊 周伟 +3 位作者 张庆 李金祥 李宁 张仁功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6-652,共7页
2008年4月25日—5月16日以系统取样法调查了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Syramticus humiae)觅食地的植物群落,共记录到植物133种,隶属86属49科。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坡位,黑颈长尾雉的出现频率与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显著相关,... 2008年4月25日—5月16日以系统取样法调查了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Syramticus humiae)觅食地的植物群落,共记录到植物133种,隶属86属49科。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坡位,黑颈长尾雉的出现频率与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显著相关,这意味着黑颈长尾雉的垂直分布与活动范围受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影响。黑颈长尾雉偏好选择常绿落叶林。植物重要值排序和物种组成的除趋势对应分析结果表明,觅食地的植物种类组成与常绿阔叶林的相似性较高,而与其他林型分异较大。常绿阔叶林植被的层间组合可提供良好的隐蔽,林内蕨类的茎叶和壳斗科植物的坚果可提供食物。多样性比较结果显示,觅食地植物多样性显著高于华山松林和落叶阔叶林,因此这两种林型均欠缺黑颈长尾雉的植物性食物。故植物多样性和食物丰富度影响觅食地选择。植被因子比较及除趋势对应分析结果表明,除常绿阔叶林,觅食地的乔木盖度较其他林型的高,植被因子与其他林型相似性程度不一。落叶阔叶林乔木稀疏,植被因子与觅食地相似性低且放牧干扰大;华山松林乔木矮小,灌木少;针阔混交林的植被因子与觅食地相似,但人为干扰严重。故隐蔽条件与人为干扰是影响黑颈长尾雉觅食地选择的重要因素。相异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大部分地区能满足黑颈长尾雉生存基本要求,但最适宜其生存的地区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长 觅食地 植物群落 常绿阔叶林 云南
下载PDF
黑颈长尾雉繁殖习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刘小华 周放 +2 位作者 潘国平 赖月梅 刘自民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3期332-333,共2页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 burmannicus)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据郑作新等(1978),吴名川(1984)报道,云南亚种在国内仅分布于桂、滇两省区。作者于1986年5月、1987年2—6月、1988年1、5、9—10月、1989年7月、1990年4、5月间在隆林...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 burmannicus)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据郑作新等(1978),吴名川(1984)报道,云南亚种在国内仅分布于桂、滇两省区。作者于1986年5月、1987年2—6月、1988年1、5、9—10月、1989年7月、1990年4、5月间在隆林县金钟山北坡对其的繁殖习性作了初步的观察,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长 繁殖习性
下载PDF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繁殖早期取食地选择 被引量:9
7
作者 曹明 李伟 +2 位作者 周伟 张兴勇 张仁功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3-208,共6页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取食地的观察于2005年3月11日至4月16日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进行,搜寻到取食地15个,相应设15个对照样地。调查和测量它们的22个变量因子。比较取食地与对照样地中各变量,t-检验和Mann-Whitne...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取食地的观察于2005年3月11日至4月16日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进行,搜寻到取食地15个,相应设15个对照样地。调查和测量它们的22个变量因子。比较取食地与对照样地中各变量,t-检验和Mann-WhitneyU-检验结果表明,植被特征的乔木密度、灌木密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枯落物盖度等5个变量因子差异极显著,乔木层盖度差异显著;食物因素的种子密度和土壤动物密度2个因子差异极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优先选择的取食地具有以下特征:灌木、乔木、草本和枯落物层发达,地面种子食物资源丰富,远离干扰源。黑颈长尾雉围绕解决繁殖期取食安全和营养需求来优先选择取食地变量因子,即选择互补型的高灌木或乔木盖度、壳斗科Fagaceae植物种子和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富的区域作为取食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颈长 取食地选择 繁殖早期 哀牢山
下载PDF
笼养白颈长尾雉和黑颈长尾雉冬季能量代谢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骆鹰 庾太林 +2 位作者 李汉华 庞玉婷 陈莹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5-147,151,共4页
采用全部收粪法试验、代谢试验和统计分析,对不同日龄组白颈长尾雉(Syrrnaticus ellioti)和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能量代谢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冬季3~4年种鸡组白颈长尾雉和黑颈长尾雉每只每天平均摄入能分别为(461.90... 采用全部收粪法试验、代谢试验和统计分析,对不同日龄组白颈长尾雉(Syrrnaticus ellioti)和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能量代谢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冬季3~4年种鸡组白颈长尾雉和黑颈长尾雉每只每天平均摄入能分别为(461.90±129.06)KJ和(425.67±61.24)KJ,能量代谢率分别为(87.14±1.56)%和(89.66±1.09)%;210日龄组白颈长尾雉和黑颈长尾雉每只每天平均摄入能分别为(492.78±160.41)KJ和(560.59±133.18)KJ;能量代谢率分别为(84.83±2.25)%和(86.98±1.26)%,这说明冬季黑颈长尾雉的能量代谢率高于白颈长尾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长 颈长 能量代谢
下载PDF
再引入黑颈长尾雉育雏行为和育雏地选择 被引量:11
9
作者 贝永建 陈伟才 +1 位作者 李汉华 黄乘明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94,98,共4页
2004~2005年在广两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对再引进黑颈长尾雉的育雏行为和育雏地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雏鸟活动能力随时间明显增强,1~3日活动面积在300m^2以内。育雏初期为地栖,后期开始为树栖。育雏地有3种类型:人工西南桦幼... 2004~2005年在广两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对再引进黑颈长尾雉的育雏行为和育雏地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雏鸟活动能力随时间明显增强,1~3日活动面积在300m^2以内。育雏初期为地栖,后期开始为树栖。育雏地有3种类型:人工西南桦幼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3种生境的乔木盖度分别是75%、90%、85%;草本盖度分别是80%、60%、65%。Mann—Whitney U分析表明草本层盖度,水源距离,林缘距离,林间小路距离是影响黑颈长尾雉育雏地选择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长 育雏行为 育雏地选择 再引入
下载PDF
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产卵、孵卵行为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伟才 李汉华 庾太林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3-96,共4页
2003年5月至2005年7月,在广西百色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对再引入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产卵、孵卵行为进行研究。遥测了4只雌性个体,对5窝正在孵化的雌鸟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有盖卵行为,平均窝卵数6.3个,产卵间隔... 2003年5月至2005年7月,在广西百色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对再引入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产卵、孵卵行为进行研究。遥测了4只雌性个体,对5窝正在孵化的雌鸟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有盖卵行为,平均窝卵数6.3个,产卵间隔1~2d,产下最后一枚卵前一天开始孵化,孵化期27d;巢温(37.7±1.16)℃;雌鸟单独孵化,每天都离巢,平均离巢时间(102±74)min,53.84%发生在早上,23.08%发生在中午,15.35%发生在下午(另有7.73%无法确定,故不计算在内);离巢的雌鸟有较固定的取食地。多元线性回归检验表明:天气状况与离巢时间长短有显著相关(t=3.717,P=0.001);卵质量与孵化时间有显著的负相关性(F=21.847,P=0.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颈长 孵化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黑颈长尾雉的人工饲养与繁殖 被引量:18
11
作者 庾太林 李汉华 申兰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1期97-101,共5页
1994~1996进行3年人工饲养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humiaeburmannicus)8雄13雌/年次,年只雌鸟产卵12次,共计产卵272枚,平均年只雌鸟产卵数为22.67枚;其中测量211枚卵,平均... 1994~1996进行3年人工饲养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humiaeburmannicus)8雄13雌/年次,年只雌鸟产卵12次,共计产卵272枚,平均年只雌鸟产卵数为22.67枚;其中测量211枚卵,平均卵重为29.92(23.90~34.42)g,平均卵大小为46.00(49.50~41.60)mm×34.94(36.38~32.00)mm.用电热孵化箱和家母鸡共计孵化175枚卵,受精卵数为108枚,受精率(占入孵卵数)为61.71%;共出雏83只,出雏率(占受精卵数)为76.85%;其中统计68枚受精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长 饲养 繁殖 人工训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广西黑颈长尾雉潜在栖息地预测与保护空缺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林源 徐雪怡 +1 位作者 伊剑锋 陆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8-333,共6页
了解物种生境的空间分布以及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对物种的保护有重要意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作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的鸟类,通过查阅文献与分布名录得到其分布点,以GIS空间技术运用Max Ent模型对区内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适应性... 了解物种生境的空间分布以及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对物种的保护有重要意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作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的鸟类,通过查阅文献与分布名录得到其分布点,以GIS空间技术运用Max Ent模型对区内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适应性和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模型评价结果为优秀水平。通过划分出的适宜生境和现有保护区进行保护空缺分析。模型预测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广西的西北区域,适宜生境总面积为6 771.84 km^2,已建立的保护区覆盖了16.72%的适宜生境,尚有4 985.86 km2的适宜生境在保护区之外。为更有效地实行保护,应对保护空缺区域进行填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长 MaxEnt模型 生境适宜性评价 GAP分析
下载PDF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分区黑颈长尾雉春季栖息地利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伟 周伟 +1 位作者 纪德 张仁功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3-158,共6页
2004年2~4月,对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分区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春季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黑颈长尾雉春季栖息地有常绿阔叶林、稀树灌丛林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幼林等3种,前两者为其主要的栖息生境类... 2004年2~4月,对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分区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春季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黑颈长尾雉春季栖息地有常绿阔叶林、稀树灌丛林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幼林等3种,前两者为其主要的栖息生境类型。②黑颈长尾雉栖息地的主要特征是高海拔,向阳坡,坡度较大,距水源较近,距道路较远;乔木层平均胸径和高度较小,盖度和密度较低,以壳斗科Fagaceae和山茶科Theaceae植物为主;灌木层较高但密度较低,以山茶科和杨柳科Salicaceae植物占优势;草本层密度较大,以堇菜科Violaceae,蔷薇科Rosaccae和菊科Compositae种类为主;枯落物层盖度较低。③草本层和灌木层提供大量食物和优越的隐蔽条件,其作用大于乔木层。草本层密度和灌木层盖度是决定黑颈长尾雉春季栖息地利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颈长 栖息地利用 主成分分析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濒危黑颈长尾雉圈养种群的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庾太林 韩增超 +2 位作者 管清新 张良建 刘晓辉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9-373,共5页
运用RAPD技术对黑颈长尾雉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4条引物,对24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从检测出的119个位点中有98个多态位点,占总位点的82.35%,标记的分子量大小范围是0.2~3kb。24个个体... 运用RAPD技术对黑颈长尾雉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4条引物,对24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从检测出的119个位点中有98个多态位点,占总位点的82.35%,标记的分子量大小范围是0.2~3kb。24个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幅度0.1597~0.4874,平均是0.2810;用软件NTsys2.10e构建了24个个体相互关系的分支图,24个个体可分为3个类群。实验表明:黑颈长尾雉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圈养种群内遗传差异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长 圈养种群 RAPD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黑颈长尾雉的巢址选择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伟才 李汉华 庾太林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84-588,共5页
2004年至2005年,在广西百色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对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工作中共发现5巢,其中3巢在针叶林中,2巢在灌草丛中。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的巢都是选择在向阳的东南坡且位于坡的下位,靠近林... 2004年至2005年,在广西百色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对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工作中共发现5巢,其中3巢在针叶林中,2巢在灌草丛中。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的巢都是选择在向阳的东南坡且位于坡的下位,靠近林缘、水源和林间小道。对巢址10 m×10 m和1 m×1 m植被样方不同层次盖度作统计发现,黑颈长尾雉巢址选择更多的依赖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盖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长 巢址选择
下载PDF
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冬季植物性食物显微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宁 周伟 +2 位作者 杨雁瑛 张庆 刘钊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3-367,共5页
为了确定冬季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越冬取食对策,2007年12月,在大中山采集20堆46粒黑颈长尾雉粪便和38科92种对照植物样本,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冬季黑颈长尾雉的植物性食物,并探讨其采食对策。结果表明,冬季黑颈长尾雉食谱主... 为了确定冬季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越冬取食对策,2007年12月,在大中山采集20堆46粒黑颈长尾雉粪便和38科92种对照植物样本,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冬季黑颈长尾雉的植物性食物,并探讨其采食对策。结果表明,冬季黑颈长尾雉食谱主要由12科18种植物组成。按相对频率值将黑颈长尾雉的植物性食物分为3类。第1类为主要食物,有顶果蹄盖蕨Athyriumguan gnanense和大叶假冷蕨Pseudocystopteris spinulosa等2种,占采食食物总量的31.5%;第2类是常见食物,包括朱砂根Ardisia crenata,鱼鳞蕨Acrophorus stipellatus,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虎皮楠Daphnipyllum oldhamii,华南毛柃Eurya ciliata,木锥花Gomphostemma microdon,鞭打绣球Hemiphragma hetero-phyllum,木果石栎Lithocarpus xylocarpus,银叶杜茎山Maesa argentea,长梗崖豆藤Millettia longipedunculata,锥连栎Quercus franchetii,菝葜Smilax china,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和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等14种,占采食食物总量的52.7%;第3类食物是偶尔采食食物,有细齿叶柃Eurya nitida和绒毛山胡椒Lindera nacusua等2种,占1.2%。分析发现,影响黑颈长尾雉食谱的主要因素是植被种类组成和垂直结构特征。在取食斑块中,选择质量高的食物是冬季黑颈长尾雉的主要采食对策;采食所有适于取食的食物则是冬季黑颈长尾雉的辅助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颈长 显微分析法 植物性食物
下载PDF
黑颈长尾雉春夏夜栖地特征与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原宝东 闫永峰 +1 位作者 程志营 鲁长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3-150,共8页
【目的】分析黑颈长尾雉春夏夜栖地特征与差异,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据和建议。【方法】2012年春季和夏季,通过直接观察法测量12个黑颈长尾雉夜栖地,利用无线电遥测跟踪黑颈长尾雉(6♂,2♀)测量34个夜栖地,其中春季20个,夏季26个... 【目的】分析黑颈长尾雉春夏夜栖地特征与差异,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据和建议。【方法】2012年春季和夏季,通过直接观察法测量12个黑颈长尾雉夜栖地,利用无线电遥测跟踪黑颈长尾雉(6♂,2♀)测量34个夜栖地,其中春季20个,夏季26个。【结果】对春季和夏季的夜栖树进行卡方检验表明,春季和夏季的栖树选择差异不显著(χ~2=0.34,P=0.51),黑颈长尾雉主要以油桐为夜栖树,其次为西南木荷、杉木和云南松。栖树选择与样地内乔木的数量和种类相关性很低(r=0.401,P=0.028)。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黑颈长尾雉春季和夏季夜栖地数据的差异性,除了灌木盖度、栖树胸径、栖枝上方盖度和栖枝高度存在差异性(P<0.05),其余生态变量差异不显著(P>0.05)。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影响黑颈长尾雉春季和夏季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子,夏季为栖枝因素、地理性因素和干扰因素;春季为栖枝因素和安全性因素。【结论】黑颈长尾雉春夏季节夜栖地的特征有差别,夜栖树微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影响夜栖地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长 夜栖地 金钟山 季节
下载PDF
再引入黑颈长尾雉夜栖行为与夜栖地选择 被引量:11
18
作者 贝永建 陈伟才 +1 位作者 李汉华 吴龙敦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43,共5页
2003年4月~2005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和样方调查,对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夜栖地进行了研究。共观察记录到10个夜栖地,黑颈长尾雉夜间主要在树上栖息,偶尔在地上栖息,在针叶林为独栖(1只/树),... 2003年4月~2005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和样方调查,对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夜栖地进行了研究。共观察记录到10个夜栖地,黑颈长尾雉夜间主要在树上栖息,偶尔在地上栖息,在针叶林为独栖(1只/树),在阔叶林独栖或者2~3只/树。黑颈长尾雉夜栖地选择受到栖树的高度、大小,灌木、乔木、草本层的盖度,水源距离及栖枝高度等因素的影响。黑颈长尾雉夜栖地的栖树具有一定的高度(雌:4.96±1.39m,雄:5.52±1.95m)和胸围大小(雌:21.4±8.29cm,雄:23.50±8.39cm);乔木层(78.00%±8.23%)和灌木层(44.50%±29.67%)盖度较大,草本层盖度较低的环境作为夜栖地;与水源具有一定的距离(348.50±308.30)m;夜栖地的坡度(44.80°±14.73°)和栖枝的高度(2.40±0.74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长 夜栖行为 夜栖地 再引进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笼养黑颈长尾雉能量摄入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骆鹰 庾太林 +3 位作者 黄乘明 李汉华 吴深健 韦力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3,共6页
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采用全部收粪法实验和统计分析,对饲养于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园的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进行了不同季节能量摄入的研究。实验测得了4个不同季节(全年12个月和12组温度)的总摄入能、代谢能、排泄能。结果表明... 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采用全部收粪法实验和统计分析,对饲养于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园的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进行了不同季节能量摄入的研究。实验测得了4个不同季节(全年12个月和12组温度)的总摄入能、代谢能、排泄能。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组黑颈长尾雉的总摄入能、代谢能、排泄能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能量消化效率有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相同季节里,4年组黑颈长尾雉的能量消化效率高于1年组黑颈长尾雉。对黑颈长尾雉而言,8月(30℃)的代谢能处于最低,30℃是否是最适温度,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长 能量摄入 季节变化
下载PDF
恐龙河保护区黑颈长尾雉的分布与栖息地 被引量:12
20
作者 范喜顺 胡德夫 +1 位作者 肖自光 徐荣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157-160,共4页
对分布于云南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的黑颈长尾雉的分布与栖息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在该保护区的29个地点有所分布,分布海拔在1000~2140m;在该保护区虽有多种植被群落类型,但该种雉鸡主要栖息于以云南松为主的生境中;微栖息地... 对分布于云南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的黑颈长尾雉的分布与栖息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在该保护区的29个地点有所分布,分布海拔在1000~2140m;在该保护区虽有多种植被群落类型,但该种雉鸡主要栖息于以云南松为主的生境中;微栖息地的主要特征是坡上位、坡度小、郁闭度较高;通过样带法调查,黑颈长尾雉的种群密度为0.0599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长 分布 栖息地 恐龙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