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形PDC齿的机械性能和破岩效果
1
作者 谢志涛 赵宇璇 +2 位作者 郭勇 吴德胜 李亚东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9-606,共8页
以地层特性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PDC异形齿,可以降低其失效的概率并提高其机械钻速和进尺。为了综合对比脊形PDC齿的机械性能和破岩效果,对165斧形、135斧形、三刃3种脊形PDC齿的耐磨性能和抗冲击性能进行测试,随后选择花岗岩进行3个吃... 以地层特性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PDC异形齿,可以降低其失效的概率并提高其机械钻速和进尺。为了综合对比脊形PDC齿的机械性能和破岩效果,对165斧形、135斧形、三刃3种脊形PDC齿的耐磨性能和抗冲击性能进行测试,随后选择花岗岩进行3个吃入深度的单齿切削试验和不同压力下的全尺寸钻头模拟钻进试验,并与普通圆形齿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3种脊形PDC齿的耐磨性能均优于圆形齿的;165斧形齿与三刃齿的抗冲击性能优于圆形齿的,而135斧形齿的冲击点缺少材料支撑,其抗冲击性能较差。在相同吃入深度下,脊形齿的切向力与法向力均低于圆形齿的相应力,且脊角越小切削力越小。135斧形齿的机械钻速最快且适合高钻压;与165斧形齿比较,三刃齿在≤20.0 kN的低钻压下机械钻速较快,在>20.0 kN的高钻压下机械钻速较慢;圆形齿的机械钻速最慢,所适合的钻压也较低。同时,当脊形齿的脊角变化时,其冲击点的材料支撑也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其抗冲击性能;且脊角变化会改变前方岩石内部的应力集中,进而改变其破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钻头 异形齿 齿 机械性能 破岩效果
下载PDF
脊形切削齿提高钻井效率
2
作者 史峰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3年第19期64-66,共3页
本次优选特殊结构齿形,对PDC钻头脊形齿切削刃的结构形状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得到了脊形齿破岩的最利于钻进的角度。现场应用表明,此次论述的研究成果可以显著提高PDC钻头的寿命、总进尺和平均机械钻速,提高了钻井效率技术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 PDC钻头 齿 机械钻速
下载PDF
开远小龙潭新发现的宽齿脊棱齿象及古猿时代的讨论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春晓 吉学平 +12 位作者 张世涛 罗俊 苏艳萍 李艳波 甄明 侯素宽 江左其杲 张晓晓 朱云生 徐怀立 白晓春 杨溢 王世骐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69-1481,共13页
小龙潭煤矿发现的禄丰古猿开远种(Lufengpithecus keiyuanensis)是中国南方已知最早的中新世古猿化石,但其年代一直存在中中新世晚期和晚中新世早期两种争议,原因在于化石在地层中的准确层位不能确定,以及对一些象类和猪类化石年代学的... 小龙潭煤矿发现的禄丰古猿开远种(Lufengpithecus keiyuanensis)是中国南方已知最早的中新世古猿化石,但其年代一直存在中中新世晚期和晚中新世早期两种争议,原因在于化石在地层中的准确层位不能确定,以及对一些象类和猪类化石年代学的解释存在分歧.本研究报道了小龙潭首次发现的宽齿脊棱齿象(Stegolophodon latidens)及其准确层位,为解决开远古猿的年代学疑问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脊棱齿象具有非常快的演化速率,从早中新或中中新世早期的m3具5脊,中中新世晚期M3具5脊、m3具6脊,晚中新世早期M3具5~5.5脊、m3具6~7脊,到晚中新世中期M3具6脊、m3具7~8脊,形成了一个年代意义非常明确的演化序列.新发现的宽齿脊棱齿象材料M3具5.5脊,m3具7脊,主齿柱由于中附锥前移与前中心小尖愈合,后中心小尖不特别退化,成显著的"Y"型,二脊以后各脊呈不同程度的倒"V"型,这些特征与巴基斯坦中西瓦利克(Middle Siwaliks)晚中新世道克派珊(Dhok Pathan)组下部9.3~8.3 Ma之间的脊棱齿象形态非常相似,甚至略显进步,两者都可归入缅甸下伊洛瓦底(Lower Irrawaddy)晚中新世早期耶南当(Yenangyaung)动物群的宽齿脊棱齿象.对小龙潭之前发现的其他猪类和象类化石的修订,也支持小龙潭动物群年代为晚中新世早期的结论.新发现的化石层位于小龙潭组煤层的上部,接近灰白色泥灰岩的布沼坝组底部.根据原始资料记录,新发现的象化石与19世纪50和80年代分别发现的开远古猿极有可能为同一层位.近年来的古地磁数据认为该化石层的年代为11.6/11.7Ma,恰位于中中新世和晚中新世的界线,比西瓦利克发现的宽齿脊棱齿象年代略早,这种不一致留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龙潭煤矿 齿脊齿 禄丰古猿开远种 晚中新世早期 生物年代学
原文传递
山东昌乐早始新世五图组脊齿貘类(貘超科)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景文 童永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12-321,共10页
脊齿类是亚洲特有的中、晚始新世形动物,在中始新世很繁盛,但一直未发现早始新世种类。山东五图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山东兼脊(Ampholophusluensisgen.etsp.nov.)很可能是这一类群的早期代表。它与中始新世已知种具有某些共有的特... 脊齿类是亚洲特有的中、晚始新世形动物,在中始新世很繁盛,但一直未发现早始新世种类。山东五图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山东兼脊(Ampholophusluensisgen.etsp.nov.)很可能是这一类群的早期代表。它与中始新世已知种具有某些共有的特点,但仍有许多早始新世原始类的特征。同时,本文简单地回顾了脊齿类研究历史,根据现有的材料,概述了脊齿类的特征,根据一些进步特征将已知属分别归于脊齿科和红山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貘类 貘超科 山东五图 早始新世
下载PDF
中国的脊棱齿象属(Stegolophodon)化石
5
作者 宗冠福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87-294,共8页
剑齿象属 Stegodon 起源于脊棱齿象属 Stegolophodon,两者都是亚洲大陆晚新生代的特有动物,本文讨论两属中一些种的性质和分类位置问题,并记述了药铺脊棱齿象 Stegolophodon officinalis 的新材料.
关键词 中国 长鼻类 齿象属 化石
下载PDF
多脊PDC切削齿破岩有限元仿真及其几何结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新锐 张辉 +5 位作者 张矿生 欧阳勇 于洋 刘彪 刘科柔 陈雨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3-71,共9页
针对脊高为0~5 mm、脊角为115°~172°的多脊齿开展固定切削深度的旋转切削破岩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多脊齿几何结构对切削力、地层吃入性能、机械比能的影响规律,并且在研究多脊齿机械比能时考虑轴向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脊... 针对脊高为0~5 mm、脊角为115°~172°的多脊齿开展固定切削深度的旋转切削破岩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多脊齿几何结构对切削力、地层吃入性能、机械比能的影响规律,并且在研究多脊齿机械比能时考虑轴向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脊角变小,多脊齿的切削力减小,地层吃入性能增加,126°脊角的多脊齿吃入地层轴向力较平面齿低41%,最佳切削深度为2 mm;机械比能方面轴向上消耗的比能是切向的1.2~1.5倍,且脊角的小角度改变对机械比能影响甚微;特殊几何结构下多脊齿更易出现接触应力集中,并在旋转时出现侧向力,当脊角大于151°且多脊齿切削半径大于28 mm时破岩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 数值模拟 机械比能 地层吃入性能
下载PDF
中国的脊棱齿象属(Stegolophodon)化石 被引量:7
7
作者 宗冠福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287-294,337,共8页
剑齿象属 Stegodon 起源于脊棱齿象属 Stegolophodon,两者都是亚洲大陆晚新生代的特有动物,本文讨论两属中一些种的性质和分类位置问题,并记述了药铺脊棱齿象 Stegolophodon officinalis 的新材料.
关键词 中国 长鼻类 齿象属 化石
全文增补中
北部湾盆地脊形PDC切削齿钻头提速技术 被引量:8
8
作者 林四元 李龙 +3 位作者 张波涛 代锐 张杰 高济稷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1,共4页
北部湾盆地古近系涠洲组、流沙港地层岩性差异大,常规PDC钻头难以适应,导致整体机械钻速偏低。针对上述问题,用脊形PDC切削齿替换常规PDC切削齿,并对脊形PDC切削齿进行了物理性能分析,证明脊形PDC切削齿钻头攻击性良好、切削效率高;用... 北部湾盆地古近系涠洲组、流沙港地层岩性差异大,常规PDC钻头难以适应,导致整体机械钻速偏低。针对上述问题,用脊形PDC切削齿替换常规PDC切削齿,并对脊形PDC切削齿进行了物理性能分析,证明脊形PDC切削齿钻头攻击性良好、切削效率高;用钻头软件模拟评价钻头载荷和功率、机械钻速及扭矩。模拟评价及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脊形PDC切削齿钻头结合了尖圆齿应力集中的特性,破岩过程中切削齿和岩石的受力均发生变化,切削时接触面积小,更容易吃入地层,切削能耗低;脊形PDC切削齿钻头比相同设计的常规PDC钻头提速24. 8%~52. 0%,且出井钻头磨损少。研究结果可为北部湾盆差异性地层钻头优选及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岩性差异 形PDC切削齿 机械钻速
下载PDF
硅藻鼠科(哺乳纲,啮齿目)与亚洲中始新世啮齿类的双脊齿(英文)
9
作者 Mary R.DAWSON 李传夔 齐陶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8-335,共8页
亚洲特有的啮齿类硅藻鼠科自渐新世以来分布于东亚和南亚。现生硅藻鼠类的分布只限于老挝的喀斯特地区。就目前所知,这些具有豪猪型头骨-松鼠型下颌的啮齿类的颊齿都是不同程度的横向双脊齿。时代最早的硅藻鼠类产于巴基斯坦渐新世地层... 亚洲特有的啮齿类硅藻鼠科自渐新世以来分布于东亚和南亚。现生硅藻鼠类的分布只限于老挝的喀斯特地区。就目前所知,这些具有豪猪型头骨-松鼠型下颌的啮齿类的颊齿都是不同程度的横向双脊齿。时代最早的硅藻鼠类产于巴基斯坦渐新世地层中,其颊齿的双脊齿构造上仍保留齿尖残迹,基本符合双脊齿型牙齿结构。至渐新世末期,硅藻鼠科的牙齿出现分化。中新世及以后硅藻鼠类的化石记录相对较少。分子生物学证据将硅藻鼠类归入Ctenohystrica,这种归属也从始新世梳趾鼠类的臼齿形态上得到一定的支持。除此之外,有关硅藻鼠类的起源问题几乎一无所知。亚洲中始新世的Hydentomys臼齿表现出轻微的双脊型,然而其他方面却与硅藻鼠类不同。另一个具双脊齿的啮齿类Dolosimus(新属)产于江苏中始新世,其具有更为发育的双脊齿,特别是臼齿型下牙。新属的不完整记录及其形态不能解决如下问题:它是否与后来出现的像硅藻鼠类和跃兔类这些具有明显双脊齿型颊齿的啮齿类有亲缘关系,或者只是这种形态发育中没有留下后继者的早期试验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始新世 齿 硅藻鼠科 齿型颊齿
下载PDF
奇偶齿鱼脊式聚晶钻头的设计及在油页岩地层的钻进效果 被引量:3
10
作者 迟玉亮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7年第3期51-53,共3页
在壳牌石油公司油页岩资源项目钻探施工中,针对复合片钻头产生滑槽式的研磨回转而出现憋泵、糊钻、烧钻、进尺慢等问题,研制了奇偶齿鱼脊式聚晶钻头,并设计了合理的水路系统,与复合片钻头相比钻进效率成倍提高。
关键词 油页岩地层 复合片钻头 奇偶齿式聚晶钻头 水路系统
下载PDF
巴基斯坦西瓦里克道克派珊组豕脊齿象属(长鼻目)新材料(英文)
11
作者 Sayyed Ghyour ABBAS Muhammad Akbar KHAN +2 位作者 Muhammad Adeeb BABAR Muhammad HANIF Muhammad AKHTAR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5-305,共11页
褶齿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corrugatus)是豕脊齿象属在巴基斯坦西瓦里克群发现的唯一种。其首次发现是在西瓦里克亚群下部的卡米列组(中新世晚期),而后大量见于西瓦里克亚群中段的道克派珊组(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本次报道的褶... 褶齿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corrugatus)是豕脊齿象属在巴基斯坦西瓦里克群发现的唯一种。其首次发现是在西瓦里克亚群下部的卡米列组(中新世晚期),而后大量见于西瓦里克亚群中段的道克派珊组(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本次报道的褶齿豕脊齿象新材料发现于道克派珊模式产地及其邻近区域。发现的材料包括象牙、下颌、上颌碎片以及一些乳前臼齿和臼齿。新材料与欧洲的Ch. pentelici的牙齿特征极其相似,但在头骨和下颌特征上有所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瓦里克群 道克派珊组 中新世 上新世 齿象属
下载PDF
First Asian Paleocene pantolambdid pantodont(Mammalia)and its implications to intercontinental faunal exchange
12
作者 QUAN Shuo-Shuo WANG Yuan-Qing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1-312,共22页
Pantodonta was one of the first groups of eutherians to evolve at the beginning of Cenozoic era,including the largest herbivores at that time.Pantodonta shows considerable diversity during the Paleocene and Eocene,wit... Pantodonta was one of the first groups of eutherians to evolve at the beginning of Cenozoic era,including the largest herbivores at that time.Pantodonta shows considerable diversity during the Paleocene and Eocene,with most of the species having been discovered in Asia and North America.Here,we report on a new pantodont,represented by lower jaws with well-preserved dentition,discovered from the Middle Paleocene Nongshan Formation of the Nanxiong Basin,Guangdong Province,China.Its unique dental and mandibular characteristics distinguish it well from any known Asian pantodont,but are quite consistent with North American taxa,especially Pantolambda and Titanoides.The new specimen is identified as Nanxiongilambda yei gen.et sp.nov.,characteriz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ollowing morphological features:thick and robust mandible with a conspicuous anteroexternal flange,high positioned condyloid process,posteriorly protruding angular process,robust but not elongated lower canines,double-rooted p1,small but distinct talonids on posterior lower premolars,talonids nearly as wide as trigonids on lower molars,and m3 with a well-developed hypoconulid and a distinct entoconid.The new discovery marks the first record of a pantolambdid pantodont outside of North America,suggesting a broade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intercontinental dispersal of this clade during the Paleocene.Considering the more primitive Pantolambda only found from Torrejonian to early Tiffanian NALMA(equivalent to middle-late Shanghuan to early Nongshanian ALMA),which is slightly earlier than Nanxiongilambda(early Nongshanian ALMA),pantolambdids have likely undergone a particular wave of migration from North America to Asia during the Early-Middle Paleocene.Previous researches have suggested that pantodonts had dispersed only from Asia to North America during the Early Paleocene,but our new specimen indicates the biotic dispersal may have occurred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The new specimen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renewal of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pantodonts and provides further insights into the migration and dispersal of Paleocene mamm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xiong Basin Paleocene Nongshan Formation Pantodonta Pantolambdidae Nanxiongilambda
下载PDF
黑龙江青冈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被引量:2
13
作者 蔡保全 尹继才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2年第1期131-138,共8页
本文记述的8种哺乳动物化石:Mammuthus primigenius,Equus hemionus,Equus sp.,Coelodonta antiquitatis,Megaloceros ordosianus,Gazella sp.,Bison exiguus,Bosprimigenius?属东北“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的成员,时代为晚更新世。对... 本文记述的8种哺乳动物化石:Mammuthus primigenius,Equus hemionus,Equus sp.,Coelodonta antiquitatis,Megaloceros ordosianus,Gazella sp.,Bison exiguus,Bosprimigenius?属东北“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的成员,时代为晚更新世。对三门马的地层分布时代进行了讨论,认为有可能到中更新世末期甚至晚更新世早期。此外还介绍了大角鹿属各种的特征,并指出了“披毛犀一猛犸象动物群”概念的不恰当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化石 晚更新世 大角鹿 EQUUS 原尖 齿脊 眉枝 中更新世
下载PDF
王成源等:广西忻城里苗石炭纪牙形刺
14
作者 王成源 徐珊红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T007-T010,117-120,共4页
广西忻城里苗剖面主要由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组成,含有丰富的牙形刺,代表深水相沉积,本文命名为“里苗组”里苗剖面石炭纪牙形刺由下面上可划分出四个带或组合带:(1)Pseudopolygnathus triangulus pinnatus带,(2)Gnathodus semiglaber-... 广西忻城里苗剖面主要由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组成,含有丰富的牙形刺,代表深水相沉积,本文命名为“里苗组”里苗剖面石炭纪牙形刺由下面上可划分出四个带或组合带:(1)Pseudopolygnathus triangulus pinnatus带,(2)Gnathodus semiglaber-Gnathodus typicus组合带;(3)Gnathodus bilineatus带和(4)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 noduliferus-D.lateralis组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组合带 齿脊 纳缪尔期 口视 齿 齿 杜内期 未定种 动物群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上中新统的早期玛姆象属(Mammut)及其在玛姆象科(Mammutidae)分化和演化中的意义(英文)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世骐 李雨 +3 位作者 董佳荣 陈少坤 何文 陈善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3-256,共24页
玛姆象属是长鼻类玛姆象科这一重要类群的最终成员。虽然这一属在上新世的欧亚大陆和更新世的北美大陆广泛分布,它早期的进化历史却鲜为人知。报道了中国北方上中新统发现的斜脊玛姆象(相似种)(Mammut cf.M.obliquelophus)的新材料,包... 玛姆象属是长鼻类玛姆象科这一重要类群的最终成员。虽然这一属在上新世的欧亚大陆和更新世的北美大陆广泛分布,它早期的进化历史却鲜为人知。报道了中国北方上中新统发现的斜脊玛姆象(相似种)(Mammut cf.M.obliquelophus)的新材料,包括一个几乎完整的幼年头骨,这些材料显示了玛姆象科的许多原始特征,因此很好地解释了玛姆象属形态特征的形成过程。斜脊玛姆象(相似种)具有强烈向两侧扩展的枕部,在门齿窝的基部具有收缩,这些特征与莫罗托始轭齿象(Eozygodon morotoensis)和广河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guangheensis)均具有相似性,后两者分别为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的早期代表。因此,玛姆象科与豕脊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具有近的亲缘关系,二者同位于象形类(Elephantimorpha)系统发育中的基部。支序分析支持了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上中新统 玛姆象科 齿象科 象形类
下载PDF
内蒙古二连盆地早始新世脑木根组上部的奇蹄类(英文)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元青 孟津 +6 位作者 金迅 毕丛山 白滨 李萍 倪喜军 李茜 Daniel L.GEBO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3-140,共18页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脑木根组上部(早始新世伯姆巴期)两种奇蹄类:脊齿貘类的二连明镇貘(新属新种)Minchenoletes erlianensisgen.et sp.nov.和蹄齿犀类的Pataecops parvus。二连明镇貘区别于其他脊齿貘类的特点是:个体小,颊齿齿冠低,...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脑木根组上部(早始新世伯姆巴期)两种奇蹄类:脊齿貘类的二连明镇貘(新属新种)Minchenoletes erlianensisgen.et sp.nov.和蹄齿犀类的Pataecops parvus。二连明镇貘区别于其他脊齿貘类的特点是:个体小,颊齿齿冠低,齿脊相对不发育,牙齿较横宽(长宽比小),M3相对较长。两种化石分别将脊齿貘科和犀超科的化石记录提前到最早始新世。最新的地层资料表明,明镇貘仅发现于脑木根组上部,相当于伯姆巴期的地层中;施氏貘(Schlosseria)和脊齿貘(Lophialetes)则分别发现于阿山头组和伊尔丁曼哈组。因此,这些化石在生物地层对比和早期奇蹄类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依据二连地区的新资料和中亚考察团的野外记录,我们认为蒙古的Pataecops parvus标本可能来自比Kholobolchi动物群大多数种类更低的层位,可能相当于伯姆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早始新世 奇蹄目 齿貘科 齿犀科 生物地层学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新发现的始施氏貘(哺乳纲,奇蹄目)头骨材料(英文)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萍 王元青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9-132,共14页
记述了产自内蒙古呼和勃尔和剖面阿山头组的始施氏貘(Schlosseria magister)幼年头骨、头骨碎片及产自额尔登敖包底白层的S.magister成年头骨。幼年头骨在脊齿貘科属首次描述,成年头骨材料也是目前S.magister中首次描述。幼年头骨主要... 记述了产自内蒙古呼和勃尔和剖面阿山头组的始施氏貘(Schlosseria magister)幼年头骨、头骨碎片及产自额尔登敖包底白层的S.magister成年头骨。幼年头骨在脊齿貘科属首次描述,成年头骨材料也是目前S.magister中首次描述。幼年头骨主要特征如下:头骨细长,脑颅部略有扩张,有眶后突,眶后收缩明显,矢状脊轻微发育;鼻切迹浅,位于前臼齿列之前,由前颌骨和鼻骨构成;眼眶大,眶前缘位于M1后部上方,眶下孔位于DP3-4之上;基蝶骨向后向中央逐渐加厚,末端隆起;翼蝶骨很大,从腹面看向后向背侧扩展,末端形成三角形的翼蝶骨突,覆盖在卵圆孔上;岩骨岬部表面有内颈动脉及其分支留下的3条沟痕;最内侧的为内颈动脉内侧沟,沿着岬部弯曲前行至最前部;镫骨动脉沟短小,横跨在圆窗前腹侧;岬动脉沟最长,起始于卵圆窗前内侧,沿岬部向前延伸;弓形下窝所在位置平滑,无凹陷。S.magister乳颊齿主要特征如下:DP2冠面大致呈三角形,前窄后宽,前缘较尖,长明显大于宽;外脊上仅有一个中央主尖前尖,一个非常不明显的小棱(可能为雏形的原脊)紧贴在前尖后舌侧壁上;前、后附尖不明显。DP3冠面呈梯形,与DP2相比明显增大,亚臼齿化,前附尖和后附尖略大,原、后脊明显。前尖大,后尖尚未分离;原尖很弱,几乎无法辨认,原脊低且不发育;次尖大而钝,比原尖更靠舌侧,后脊比原脊略发育,中部具小的后小尖;后脊在次尖处拐向后唇侧,使得磨蚀面呈V形。DP4冠面近方形,完全臼齿化,后尖已从外脊上分化出来,比前尖稍小,向舌侧倾斜,后尖肋明显;舌侧尖、脊发育完好,原尖和次尖大而钝,原脊、后脊近乎平行,比DP3的更高更长;两条脊分别在原尖和后尖处拐向后唇侧方,形成V形的磨蚀面。S.magister在由幼年向成年转变的过程中,主要变化趋势如下:1)吻部特征不同,主要表现为鼻切迹的位置、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前颌骨、上颌骨形态的差异。幼年头骨的鼻切迹位于前臼齿列之前,由前颌骨和鼻骨组成;成年头骨的鼻切迹后缩至M1-2之上,由鼻骨和上颌骨组成,并且因鼻切迹后缩造成鼻骨不与前颌骨接触。幼年和成年个体上颌骨的整体形态,眶前窝、眶下孔的位置和形态都差异显著。2)与咀嚼功能相关的结构改变。幼年个体的矢状脊微弱,而成年个体的则高且突起,暗示了后者具有相对强大的颞肌,以适应咀嚼功能。对比发现,S.magister与Lophialetes expeditus成年头骨在大小、整体形态和一些具有分类意义的特征上(如鼻骨和泪骨、前颌骨的接触方式,眶后突、关节后突、下颌关节窝的形状,矢状脊的高度等)非常接近。参照童永生、雷奕振(1984)对脊齿貘类头骨的划分方法,将Schlosseria magister的头骨与L.expeditus的划为一组,同时纠正了原有划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二连盆地 始新世 齿貘科 头骨 齿
下载PDF
豕脊齿象属(Choerolophodon)头骨化石在中国的发现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世骐 邓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5-436,共12页
在甘肃省临夏盆地大浪沟地点的早中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件较完整的豕脊齿象属(Choerolophodon)头骨,这是该属的头骨化石在中国的首次报道.该头骨低平,门齿向外侧及上方弯曲且没有釉质带,臼齿为豕脊型齿,因而符合豕脊齿象属的鉴定特征,并... 在甘肃省临夏盆地大浪沟地点的早中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件较完整的豕脊齿象属(Choerolophodon)头骨,这是该属的头骨化石在中国的首次报道.该头骨低平,门齿向外侧及上方弯曲且没有釉质带,臼齿为豕脊型齿,因而符合豕脊齿象属的鉴定特征,并与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铲齿象属(Platybelodon)和中华乳齿象属(Sinomastodon)等中国常见的嵌齿象类相区别;同时具有以下一些相当原始的特征而不同于豕脊齿象属的其他种:颧弓明显向两侧扩展、前眶位置靠前、颊齿上白垩质发育很弱、P4仍然发育,因此被确定为一新种——广河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guangheensis sp.nov.).在本文的新材料发现之前,豕脊齿象属的材料主要发现于非洲、东欧、西亚和南亚的中中新世到晚中新世.新材料的发现,拓宽了对该类群时间和空间分布的认识,对于研究嵌齿象类在东亚地区早中新世的分支演化和适应辐射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象类 齿象属 临夏盆地 早中新世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首次发现肺鱼脑颅化石
19
作者 宋长起 张弥曼 《地球科学》 EI CAS 1985年第2期8-8,共1页
武汉地质学院王良忱于1983年8月,在湖南省桂阳县莲塘公社南约五公里处的晚泥盆世地层中,采得一块保存相当好的肺鱼脑颅化石。中国过去发现的肺鱼化石只用于分离的齿板(刘宪亭、叶祥奎1957,1960;王俊卿,1981)。新近在云南省发现的泥盆纪... 武汉地质学院王良忱于1983年8月,在湖南省桂阳县莲塘公社南约五公里处的晚泥盆世地层中,采得一块保存相当好的肺鱼脑颅化石。中国过去发现的肺鱼化石只用于分离的齿板(刘宪亭、叶祥奎1957,1960;王俊卿,1981)。新近在云南省发现的泥盆纪早期的希望奇异鱼(Diabolichthys speratus Chang et Yu,1984)又和过去已知的肺鱼有较大差别。莲塘的肺鱼化石表现了典型的泥盆纪肺鱼特征,可归入双翼鱼科(Dipteridae)的掌双翼鱼属(Chirodipter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颅 神经颅 化石 齿脊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下载PDF
内蒙古宝格达乌拉地区新发现再沉积古近纪化石材料(英文)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晓鸣 李萍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4-122,共9页
报道了发现于宝格达乌拉地区的少量古近纪化石材料(包括零碎的牙齿和头后骨骼)。材料产自不整合覆盖在细粒红层之上的河相沉积物,显示出再沉积特点。经鉴定,它们可归入Breviodon minutus,Rhinocerotidae gen.et sp.indet.,Brontotheriid... 报道了发现于宝格达乌拉地区的少量古近纪化石材料(包括零碎的牙齿和头后骨骼)。材料产自不整合覆盖在细粒红层之上的河相沉积物,显示出再沉积特点。经鉴定,它们可归入Breviodon minutus,Rhinocerotidae gen.et sp.indet.,Brontotheriidae gen.et sp.indet.及其他未定奇蹄类。材料在时代上确属古近纪无疑,但产出层位的时代尚有疑问。宝格达乌拉地区过去只出产新近纪脊椎动物化石,古近纪的地层和化石都未曾报道。根据新化石点与附近地层的接触关系,我们怀疑这些古近纪化石是后期再沉积在新近纪的宝格达乌拉组中的。新材料的发现提示该地区可能还有更多的古近纪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宝格达乌拉 古近纪 新近纪 奇蹄类 齿貘科 犀科 雷兽科 距骨 趾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