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6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中段北川通口剖面中二叠统栖霞组地层沉积特征
1
作者 王东 王海军 +3 位作者 杨成 张俊辉 赵姗姗 胡永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8-287,共10页
川西龙门山前带栖霞组是近期油气勘探的热点,龙门山中段栖霞组勘探程度低,明确其地层沉积特征,对于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对龙门山中段北川通口剖面实测,结合薄片鉴定和主量、微量元素分析,对栖霞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进... 川西龙门山前带栖霞组是近期油气勘探的热点,龙门山中段栖霞组勘探程度低,明确其地层沉积特征,对于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对龙门山中段北川通口剖面实测,结合薄片鉴定和主量、微量元素分析,对栖霞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沉积环境。北川通口剖面梁山组—栖霞组识别出2个三级和1个四级层序界面,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和2个四级层序。梁山组—栖霞组发育滨岸—沼泽、开阔台地及台地边缘3种沉积相,开阔海、滩间海、台内滩和台缘滩4种亚相,台内生屑滩、台缘生屑滩和台缘砂屑、生屑滩3种微相。栖一段至栖二段下部整体处于开阔台地,栖二段中上部则处于台地边缘,建立了龙门山中段栖霞组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栖霞组沉积期整体处于温暖、湿润、富氧、古生物大量繁殖的海水—陆表海沉积环境,栖二段中上部高位体系域Sr/Ba比值整体最低,MgO/CaO比值最高,平均古水温高,V/(V+Ni)、V/Cr低值,古盐度m值明显较高,代表远离陆地的浅水、高能台地边缘沉积环境,厚大高能台缘砂屑、生屑滩发育,是规模优质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发育有利部位。龙门山中段栖二段与北段、南段具有相似的沉积相带和储集条件,是栖霞组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有望成为实现规模增储的重要战略接替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量、微量元素 层序地层 沉积相 沉积模式 栖霞组 中二叠统 龙门山
下载PDF
龙门山冲断带盆山体系地下水循环特征分析——以石亭江流域绵竹段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郑童心 漆继红 +2 位作者 许模 谭谣 谢杭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135,共8页
山区与平原区水资源联系密切,探究山区-盆地地下水循环可为水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龙门山冲断带及川西前陆盆地是中国典型的盆山系统代表,结合现场采样及前人研究结果,采用水文地质调查、水化学特征、氢氧同位素和聚类分析... 山区与平原区水资源联系密切,探究山区-盆地地下水循环可为水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龙门山冲断带及川西前陆盆地是中国典型的盆山系统代表,结合现场采样及前人研究结果,采用水文地质调查、水化学特征、氢氧同位素和聚类分析等技术方法,阐明了绵竹市境内石亭江流域龙门山冲断推覆体与前陆盆地形成的盆山体系的地下水循环特征。研究认为:大气降水为山区及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中J_3l~3地层还接受石亭江水的侧向补给;地形对山区浅层地下水径流具有主控作用,主要沿北西、南东方向发生径流,对近平原区的浅层地下水给予少量补给;平原区浅层还接受地表水、河渠水补给,地下水自北西向南东发生运移,在玉泉镇至板桥镇附近以泉的形式进行排泄。NW向断裂构造沟通盆山体系,来源于研究区北西侧更高山区的地下水沿断裂带形成深部径流带,形成具有较高矿化度的热水。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山区-盆地地下水循环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循环 水化学特征 氢氧同位素 系统 石亭江流域 龙门山冲断带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现今地震活动特征
3
作者 呼楠 龙锋 +1 位作者 王莹 徐良鑫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6-875,共20页
文中基于中国测震台网统一地震编目网2010年1月—2020年6月的正式地震观测报告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的最优一维速度结构,并矫正了初始震源位置,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小地震精定位工作,结合汶川MS80地震早期余震精定位结果和震源机制解... 文中基于中国测震台网统一地震编目网2010年1月—2020年6月的正式地震观测报告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的最优一维速度结构,并矫正了初始震源位置,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小地震精定位工作,结合汶川MS80地震早期余震精定位结果和震源机制解资料综合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现今的地震活动特征。结果显示:南坝地区(S区)小地震平行于主破裂带分布;中段(M区)小地震偏离主破裂带分布,在两侧分别形成了丛集区M2和M3;北段青川附近(N区)地震沿主破裂带和青川断裂密集分布(N1区),地震活动强度较大,且沿主破裂带与青川断裂震源深度剖面特征有所不同。推测研究区南端S区的小地震空间分布延续了汶川地震主破裂的特征;北端N区汶川地震破裂受到宁强—勉县一带上地壳高速体的阻挡,地表破裂带消失,应力向深部传导,对青川断裂运动的触发作用明显。综上分析认为,先存断层、新生破裂与主破裂共同作用导致了龙门山北东段现今地震活动复杂的空间特征,暗示了汶川地震后应力传递和调整过程的空间不均匀性,这可能与北段复杂的地质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 重定位 地震空间分布 断层相互作用
下载PDF
龙门山山前带中段分层差异变形特征及成因
4
作者 郑娜 何登发 +2 位作者 汪仁富 孟宪武 王莹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8-780,共13页
龙门山构造带是研究陆内构造变形活动的理想场所之一。龙门山山前带的构造变形整体具有纵向分段、横向分带、垂向分层的特点。为了明确龙门山山前带中段分层变形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分层差异变形成因。本文应用浅表地质露头、数字高程与... 龙门山构造带是研究陆内构造变形活动的理想场所之一。龙门山山前带的构造变形整体具有纵向分段、横向分带、垂向分层的特点。为了明确龙门山山前带中段分层变形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分层差异变形成因。本文应用浅表地质露头、数字高程与三维地震数据等资料,开展龙门山山前带中段构造样式的识别及分层差异解析,绘制典型剖面构造演化图,计算关键层位缩短量。研究表明:龙门山山前带发育多种类型的断层相关褶皱,其中,上三叠统叠瓦逆冲构造以及深部逆冲楔在龙门山山前带中段广泛发育。总体来看,龙门山山前带中段大致以嘉陵江组为界,呈叠瓦逆冲构造系统与深部中小尺度冲断构造系统垂向叠置的构造特征,滑脱层对分层变形起着控制作用。此外,岩性也影响着分层变形,嘉陵江组膏盐岩等区域性分布的软弱层在变形中发挥着传递应变的滑脱层作用;多期次变形的叠加也是导致龙门山山前带中段分层差异变形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前带 构造样式 分层变形 多重滑脱
下载PDF
川西鲜水河、安宁河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的讨论 被引量:1
5
作者 吕国森 章旭 +4 位作者 张云辉 SAFONOVA Inna 黄豪擎 余中友 代倩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1-359,共19页
[研究目的]研究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可为川西地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热储温度计算、氢氧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分布在3条断... [研究目的]研究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可为川西地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热储温度计算、氢氧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分布在3条断裂带上的48处典型温泉(地热井)的水化学组分、水化学过程、热储温度和深度、热水补给来源等特征,并探讨了其形成模式。[研究结果]结果显示:(1)鲜水河断裂带热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Na型为主;龙门山断裂带主要为SO_(4)-Na和Cl-Na型;安宁河断裂带包括HCO_(3)·Cl-Na、HCO_(3)·SO_(4)-Ca·Mg和Cl·SO_(4)-Na型等。(2)3条断裂带地热水组分主要受硅酸盐矿物溶解和离子交换作用控制。(3)鲜水河断裂带热储温度为129.6~210.6℃,深度为2532~4184 m,冷水混入比为66%~82%;安宁河断裂带热储温度为81~121.9℃,深度为2155~3519 m,冷水混入比为52%~95%;龙门山断裂带热储温度为108.2~153℃,深度为3573~5654 m,冷水混入比为68%~89%。(4)3条断裂带的地热水接受大气降雨补给,补给高程分别为鲜水河断裂带2493~5034 m、安宁河断裂带3235~3839 m和龙门山断裂带1628~4574 m。(5)鲜水河断裂带地热水的“δ^(18)O漂移”程度强于安宁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部分地热水出现“δ^(18)O漂移”和“负向漂移”特征。[结论]基于本次研究得到的3条断裂带地热水成因模式,鲜水河断裂带地热水的开发潜力优于安宁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是四川省中高温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地热水 水文地球化学 热储 补给来源 形成模式 地热地质调查工程 龙门山 四川西部
下载PDF
龙门山中、新生界软沉积物变形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20
6
作者 乔秀夫 姜枚 +3 位作者 李海兵 郭宪璞 苏德辰 许乐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106,共27页
龙门山是由三条主要断裂组成的山体。汶川—茂县断裂,也称后山断裂,构成龙门山的西部边界;映秀—北川断裂为龙门山的中央断裂;灌县—安县断裂为龙门山的东部边界,也称前山断裂。龙门山断裂带以东为始自晚三叠世末的不同时期的前陆盆地... 龙门山是由三条主要断裂组成的山体。汶川—茂县断裂,也称后山断裂,构成龙门山的西部边界;映秀—北川断裂为龙门山的中央断裂;灌县—安县断裂为龙门山的东部边界,也称前山断裂。龙门山断裂带以东为始自晚三叠世末的不同时期的前陆盆地。前陆盆地中从晚三叠世至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在不同年代地层中均有丰富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SSDS)记录,包括液化变形、重力作用变形、水塑性变形及其他相关的变形。这些变形层的地点紧邻龙门山的三条断裂,这些断裂在不同时期的活动诱发不同时期的强地震,导致当时尚未固结的沉积物变形(震积岩)。上三叠统小塘子组的软沉积的变形构造有液化角砾岩、液化滴状体、液化底辟、触变底辟、卷曲变形、拉伸布丁、负载、球-枕构造、枕状层及粒序断层等。侏罗系、白垩系主要为粗粒沉积物,除少数层位发现有液化变形外,主要的软沉积变形类型为各种形态、大尺度的砾岩负载构造。古近系为湖相沉积,沉积物粒度较细,软沉积物变形又出现大量液化变形构造,如液化混插、液化角砾岩等。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诱发大规模地表以下沙层液化,形成一系列液化变形构造与微地貌:液化沙堆、液化席状沙、沙火山、液化丘、坑状地形与混杂堆积。应用龙门山反射地震成果、古地震记录,结合区域构造可以给出龙门山断裂带发生的时间顺序与地震造山时期:(1)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板块的碰撞发生于晚三叠世早期,二者的边界即现在的汶川—茂县断裂;汶川—茂县断裂于晚三叠世末逆冲推覆造山,三叠纪末龙门山地区的山地可称松潘-甘孜山,在其东侧形成前陆盆地;晚三叠世印支造山旋回的大陆动力作用是龙门山诞生与孕育的阶段。(2)映秀—北川断裂与灌县—安县断裂的逆冲活动时间为侏罗纪—早白垩世,形成高山与前陆盆地。(3)早白垩世的龙门山已是一个由三条逆冲断裂组成的断裂带山体,可称古龙门山,山高约3 500m。(4)三条断裂在古近纪的活动诱发古近系软沉积物变形,但断裂未发生逆冲推覆造山,沉积物为湖相细粒沉积,古近纪是一个地震活动期,但不是造山的阶段。(5)中生代龙门山经历了多次瞬时地震造山与平静期山脉剥蚀降低的过程,现在的龙门山是晚新生代期间多次地震瞬时造山的产物。与众多的龙门山地学研究者不同,本文系采用另一种思维——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即通过古地震途径讨论龙门山地区的构造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龙门山断裂带 古地震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构造演化
下载PDF
龙门山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沉积通量与造山带的隆升和剥蚀 被引量:10
7
作者 颜照坤 李勇 +2 位作者 董顺利 韩冰 陈浩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101,共11页
根据钻井资料、地层剖面资料,利用Surfer8.0软件编制出晚三叠世前陆盆地各组段的残留地层等厚图,得出各组段残留地层的沉积总量,并计算出各阶段沉积通量:21.4t/(m2·Ma)、184.2t/(m2·Ma)、278.0t/(m2·Ma)、147.6t/(m2... 根据钻井资料、地层剖面资料,利用Surfer8.0软件编制出晚三叠世前陆盆地各组段的残留地层等厚图,得出各组段残留地层的沉积总量,并计算出各阶段沉积通量:21.4t/(m2·Ma)、184.2t/(m2·Ma)、278.0t/(m2·Ma)、147.6t/(m2·Ma)、703.5t/(m2·Ma)、272.0t/(m2·Ma)。然后,利用物质平衡法将沉积物回剥至龙门山造山带并进行脱压校正,计算出晚三叠世龙门山造山带剥蚀总厚度为2514m,各阶段造山带剥蚀速率分别为:0.009mm/a、0.114mm/a、0.133mm/a、0.094mm/a、0.423mm/a和0.133mm/a。最终,重塑了龙门山造山带晚三叠世的隆升历史:在距今228.0~199.6Ma的时间内龙门山造山带地壳隆升了约4.3~4.6km,地表隆升了1.8~2.1km;并且隆升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初始隆升(228.0~216.5Ma)、加速隆升(216.5~211.0Ma)、缓慢隆升(211.0~203.6Ma)、急剧隆升(203.6~202.7Ma)和缓慢隆升(202.7~199.6Ma)五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通量 龙门山前陆盆地 剥蚀 龙门山 隆升
下载PDF
龙门山地区的鸟类多样性与区系组成
8
作者 李绪佳 许路 +3 位作者 尹衡 罗川 胡可欣 陈雪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2期247-250,共4页
鸟类多样性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监测指标,为掌握龙门山地区鸟类资源情况,2021年3月至2021年5月采用样线法对龙门山地区进行了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检索,统计出龙门山地区分布有鸟类20目77科280属580种,其中雀形目鸟类43科350种,占所有... 鸟类多样性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监测指标,为掌握龙门山地区鸟类资源情况,2021年3月至2021年5月采用样线法对龙门山地区进行了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检索,统计出龙门山地区分布有鸟类20目77科280属580种,其中雀形目鸟类43科350种,占所有鸟类总数的60.3%,非雀形目34科230种(39.7%)。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29种;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评估为极危、濒危和易危的分别有2种、5种和19种;被列入CITES附录中的有68种;中国特有鸟类38种。从区系构成上看,龙门山地区鸟类组成兼具东洋界和古北界成分,东洋界种类295种(50.9%)占比高于古北界种类230种(39.7%)、广布种55种(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鸟类多样性 区系
下载PDF
安徽省龙门山铜矿水文地质特征及风险性评估
9
作者 穆晓广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11期217-219,共3页
本文对龙门山铜矿的地理位置进行了概述,并对龙门山铜矿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地下水分布特征、地下水化学特征和地下水动力学特征。根据龙门山铜矿水文地质风险评估确定,该矿山地下含水体风险较低,岩溶风险属于较低风险,... 本文对龙门山铜矿的地理位置进行了概述,并对龙门山铜矿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地下水分布特征、地下水化学特征和地下水动力学特征。根据龙门山铜矿水文地质风险评估确定,该矿山地下含水体风险较低,岩溶风险属于较低风险,地表水体风险较低,封闭不良钻孔风险评估结果为低风险。但仍需定期监测和管理,以确保铜矿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铜矿 水文地质特征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中段地区泥盆纪的双壳类化石 被引量:1
10
作者 苟宗海 石和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A01期135-142,共8页
四川龙门山中段泥盆纪的双壳类,因腕足类的繁盛排斥而相对贫乏,研究者较少。刘协章(1988)描述了江油甘溪、北川一带的泥盆纪双壳类18属49种,大部分为新属种,并划分出3个组合带1个顶峰带。笔者在进行1∶5万都江堰幅区... 四川龙门山中段泥盆纪的双壳类,因腕足类的繁盛排斥而相对贫乏,研究者较少。刘协章(1988)描述了江油甘溪、北川一带的泥盆纪双壳类18属49种,大部分为新属种,并划分出3个组合带1个顶峰带。笔者在进行1∶5万都江堰幅区调工作时,于都江堰市虹口乡九甸坪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壳类 龙门山中段 甘溪组 泥盆纪 观雾 下泥盆统 九甸坪 中泥盆统 龙门山地区 类化石
下载PDF
六盘山与龙门山地区构造活动对比及地震危险性评估
11
作者 丁晓光 石富强 张艺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第8期15-15,共1页
六盘山与龙门山分别位于青藏块体东北缘和东缘。龙门山断裂带发生汶川地震后,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六盘山断裂带具有与龙门山相似的断层闭锁环境,从而推断六盘山地区发生强震的危险性较高。本文系统总结前人最新地球物理研究成果,结合区域G... 六盘山与龙门山分别位于青藏块体东北缘和东缘。龙门山断裂带发生汶川地震后,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六盘山断裂带具有与龙门山相似的断层闭锁环境,从而推断六盘山地区发生强震的危险性较高。本文系统总结前人最新地球物理研究成果,结合区域GNSS、重力、水准等资料,从历史构造演化、隆升动力机制、现今地壳运动等方面对比两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和孕震机理,并对六盘山地震危险性形成如下认识:①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垂直于六盘山断裂的地壳变形特征表现为连续变化且具有较为明显的分段特性:断裂北段以西300km范围内的地壳水平缩短速率为5-6mm/a,精密水准给出的垂直隆升速率约为1-2mm/a;断裂南段则以左旋走滑性质为主,部分段落兼具拉张正断分量;青藏块体东缘地区,垂直于龙门山断裂的地壳缩短变形在龙日坝断裂附近存在速率变化过渡带,两条近似平行的断裂间距约200km,在此范围内地壳水平缩短速率为3-4mm/a,垂直隆升速率约为3.4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危险性评估 六盘地区 龙门山地区 构造活动 龙门山断裂带 青藏块体东北缘 隆升速率 精密水准
下载PDF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被引量:139
12
作者 刘树根 罗志立 +3 位作者 赵锡奎 徐国盛 王国芝 张成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之中的一对孪生体,由此构造了盆山系统。盆山系统是陆块相互作用、岩石圈层圈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循环系统和能量的交换系统。盘山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造山带和沉积盆地之...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之中的一对孪生体,由此构造了盆山系统。盆山系统是陆块相互作用、岩石圈层圈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循环系统和能量的交换系统。盘山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造山带和沉积盆地之间一切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盆山间的耦合关系。盆山系统是中国西部中新生代构造的基本格局,并有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和双侧盆地型盆山系统两种基本类型。小陆块拼合、多旋回构造运动和陆内构造活动强烈等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地质背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在垂向上表现为造山带隆升与沉积盆地沉降呈镜像关系,在横向上表现为物质流和能量流循环均有两个传递方向,并且盆山系统岩石圈各层圈间有着强烈的相互作用。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C(陆内)-型俯冲,对于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L(龙门山)-型俯冲,而双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T(天山)-型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耦合关系 龙门山 中国西部 沉积盆地 动力学模式 C-型俯冲
下载PDF
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 被引量:131
13
作者 李智武 刘树根 +3 位作者 陈洪德 刘顺 郭兵 田小彬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0-454,共15页
龙门山冲断带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介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与四川盆地之间,由一系列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逆冲断层及其所夹的岩片组成。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是龙门山冲断带的基本特点和重要特色。龙门山自西向东发育有4条主干断裂:茂县-汶川... 龙门山冲断带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介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与四川盆地之间,由一系列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逆冲断层及其所夹的岩片组成。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是龙门山冲断带的基本特点和重要特色。龙门山自西向东发育有4条主干断裂:茂县-汶川断裂、北川-映秀-五龙断裂、安县-都江堰(原称"灌县")-双石断裂和广元-大邑-雅安(隐伏)断裂。由这些主干断裂分隔,龙门山冲断带沿倾向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变形特征,以其典型构造特征自西向东称为弧形韧性变形带、基底冲断-同劈理褶皱带、同心褶皱-叠瓦冲断带、前陆扩展变形带和前陆坳陷带,它们自西向东显示层次渐浅、韧性递减、脆性渐强的变形特点。龙门山冲断带沿走向以北川-安县与卧龙-怀远一线为界可三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北段以出露轿子顶基底杂岩和唐王寨向斜及其前缘叠瓦冲断系为主要特征,中段以出露彭灌基底杂岩及其前缘发育飞来峰为典型特征,南段以出露五龙、宝兴基底杂岩及其前缘发育飞来峰为典型特征。自北东向南西,龙门山冲断带沿走向具有构造起始和定型时期渐晚、脆性渐强、前陆卷入变形的程度渐强、新生代隆升渐快和活动性增强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冲断带 构造分带性 构造分段性 差异变形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错断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证据 被引量:88
14
作者 杨晓平 蒋溥 +3 位作者 宋方敏 梁小华 陈献程 邓忠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41-345,共5页
在野外实地考察基础上,研究人工开挖剖面并使用现代测年技术后,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自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强烈的活动。可以分辩出龙门山前山断裂南段大川- 双石断裂错断距今5-74 万a 以来的冲积层,垂直位移1-74m ... 在野外实地考察基础上,研究人工开挖剖面并使用现代测年技术后,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自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强烈的活动。可以分辩出龙门山前山断裂南段大川- 双石断裂错断距今5-74 万a 以来的冲积层,垂直位移1-74m ;中央断裂南段五龙断裂在错断距今9 万a 左右的冲洪积地层后,被距今约7-85 万a 的坡积层覆盖,剖面上地层的垂直位移为0-73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逆断层 五龙断裂 断层 晚更新世 地层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应力状态与强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123
15
作者 易桂喜 闻学泽 +3 位作者 辛华 乔慧珍 王思维 宫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12-1120,共9页
龙门山断裂带可分为南段、中段和北段,2008年汶川M8.0级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中-北段.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是否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性倍受关注.利用1977—2012年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资料,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图像以及汶川... 龙门山断裂带可分为南段、中段和北段,2008年汶川M8.0级地震发生在该断裂带中-北段.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是否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性倍受关注.利用1977—2012年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资料,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图像以及汶川地震前、后b值的差值Δb图像.同时,根据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2007年以来南段及附近区域ML≥3.8级地震的视应力.结果表明,2008年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天全—芦山、泸定和宝兴北部等区域应力增强,而靠近汶川余震区南端的大邑地区应力水平降低.天全至宝兴段应力水平相对较高,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条件.鲜水河断裂带康定以南段应力水平低,短期内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B值 地震视应力 相对应力水平 强震危险性
下载PDF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构造事件研究 被引量:100
16
作者 刘树根 赵锡奎 +4 位作者 罗志立 徐国盛 王国芝 C.J.L.Wilson Dennis Arne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1-230,共10页
通过对构造事件形成的产物 (岩浆岩、各种矿物等 )进行氩 -氩年龄测定、裂变径迹年龄测定、ESR年龄测定和计算机模拟 ,得出龙门山造山带 -川西前陆盆地系统自印支期以来 ,共发生了 7次构造事件 :(1)卡尼期末的构造事件 (D1 ) ,形成 S1 ... 通过对构造事件形成的产物 (岩浆岩、各种矿物等 )进行氩 -氩年龄测定、裂变径迹年龄测定、ESR年龄测定和计算机模拟 ,得出龙门山造山带 -川西前陆盆地系统自印支期以来 ,共发生了 7次构造事件 :(1)卡尼期末的构造事件 (D1 ) ,形成 S1 和 F1 ,并有区域低温动热变质作用 ;(2 )诺利期末的构造事件 (安县运动 ,D2 ) ,产生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四段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和须四段砾岩的分布 ,并有较强的岩浆作用 ;(3)燕山期 (12 0~ 130 Ma,D3) ,有较强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4 )喜马拉雅期 6 0 Ma左右的构造事件 (D4) ;(5 )喜马拉雅期 30~ 40Ma的构造事件 (D5 ) ;(6 )喜马拉雅期 2 0~ 2 5 Ma的构造事件 (D6 ) ;(7)喜马拉雅期 10 Ma的构造事件 (D7)。后 4次构造事件使龙门山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氩年龄测定 裂变径迹年龄测定 ESR年龄测定 系统 构造事件 前陆盆地 龙门山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及邻区地壳上地幔远震P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76
17
作者 郭飚 刘启元 +5 位作者 陈九辉 刘立申 李顺成 李昱 王峻 齐少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6-355,共10页
本文利用川西地震台阵记录到的远震P波走时数据和非线性层析成像算法,获得龙门山地区400 km深度范围内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为了适应川西地区复杂的地质结构,本文的层析成像方法采用了快速行进三维走时计算算法和Tarantola非线性反演算法... 本文利用川西地震台阵记录到的远震P波走时数据和非线性层析成像算法,获得龙门山地区400 km深度范围内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为了适应川西地区复杂的地质结构,本文的层析成像方法采用了快速行进三维走时计算算法和Tarantola非线性反演算法.我们的结果揭示了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三个不同地块构造差异及该区深部动力学特征.本文的研究表明:1)研究区地壳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区特征,松潘—甘孜地块和川滇地块岩石圈速度较低,四川盆地岩石圈速度较高,四川盆地的岩石圈厚度从南250 km向北逐渐减薄至100 km.松潘—甘孜地块上地幔存在地幔上涌的特征.2)川滇地块和四川盆地仅是垂直接触关系,而在龙门山地区四川盆地前缘存在减薄的现象,并伴随松潘—甘孜地块上地幔低速物质有侵入四川盆地岩石圈下方的特征,这显示了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和川滇地块的动力学关系的差异.3)以映秀为界,龙门山断裂带被从松潘—甘孜侵人的低速异常分为南北两段:龙门山南段和龙门山北段,汶川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均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北段.在青藏高原向东挤压和地幔上涌的双重作用下造成松潘—甘孜地块隆升,由于汶川处于龙门山北段的最南端,应力容易在此集中.这些因素可能是汶川Ms8.0地震的基本动力学背景.本文的结果不支持四川盆地的俯冲及层间流动的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汶川地震 流动地震台阵 地震层析成像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前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与地震视应力分布 被引量:75
18
作者 易桂喜 闻学泽 +3 位作者 辛华 乔慧珍 龙锋 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90-1500,共11页
本文利用四川区域台网最近30多年的地震资料,计算了2008年四川汶川M_S8.0地震前沿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多个地震活动性参数(包括震级-频度关系中的a、b与a/b值,复发间隔T_r值),同时,计算了震前2年多的时间内M_L≥3.5地震的视应力.在此... 本文利用四川区域台网最近30多年的地震资料,计算了2008年四川汶川M_S8.0地震前沿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多个地震活动性参数(包括震级-频度关系中的a、b与a/b值,复发间隔T_r值),同时,计算了震前2年多的时间内M_L≥3.5地震的视应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震活动性参数值和地震视应力的空间分布与汶川主震破裂范围、M_S≥5.0余震分布的关系.主要结果表明:①汶川地震前,沿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与地震视应力的分布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绵竹茂县段与江油—平武段具有远低于区域平均值的显著异常低b值、低a值、相对较高a/b值以及较小复发间隔T_r值的参数值组合,反映这两个断裂段在汶川主震之前已处于高应力闭锁状态,且发生强震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段落.这两个段落成为汶川主震破裂的中心段落和破坏严重的地段;②汶川地震前,位于前述两断裂段之间的龙门山断裂带北川段具有较高的b值与a值、较低a/b值的参数值组合,显示出应力积累水平不高的状态.汶川主震后,北川断裂段的余震强度与频度均偏低,缺少M_S≥5.0的余震;③地震活动性参数与视应力显示汶川地震之前龙门山断裂带南西段的应力积累水平明显低于中-北段,这种差异可能与汶川主震破裂沿断裂带中-北段呈北东向单侧扩展有关.另外,地震活动性参数值组合也反映龙门山断裂带南西段近期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岷构造带 汶川地震 地震活动性参数 视应力 余震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 被引量:56
19
作者 贾秋鹏 贾东 +5 位作者 朱艾斓 陈竹新 胡潜伟 罗良 张元元 李一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44,共14页
龙门山冲断带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缘之间,其现今地貌和构造活动表现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晚新生代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有的认识多数是从“山”的角度得出的,我们尝试从“盆”这一角度,利用近20年来的地震活动... 龙门山冲断带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缘之间,其现今地貌和构造活动表现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晚新生代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有的认识多数是从“山”的角度得出的,我们尝试从“盆”这一角度,利用近20年来的地震活动资料和地震反射剖面,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三维可视化分析软件来探讨四川盆地及龙门山的地貌特征和现代构造活动表现。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的现今地貌和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分段性;2)青藏高原东缘活动块体边界表现为由龙门山南段北东向构造在安县附近转折为岷山的南北向构造;3)龙门山南段的现代地震活动已深入四川盆地内部,形成地壳规模的楔形逆冲构造,地震活动、现代地貌和地震反射剖面的证据揭示了龙门山及四川盆地存在晚新生代构造缩短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形地貌 构造缩短 晚新生代 龙门山 四川盆地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现今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 被引量:67
20
作者 陈群策 丰成君 +2 位作者 孟文 秦向辉 安其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923-3932,共10页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开展了6个钻孔的原地应力测量工作.测量钻孔分别位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下两盘的平武、北川、江油和广元等地.钻孔孔深在200~500m之间,共取得了72个测试段的地应力测量数据,以及其中33个测...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开展了6个钻孔的原地应力测量工作.测量钻孔分别位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下两盘的平武、北川、江油和广元等地.钻孔孔深在200~500m之间,共取得了72个测试段的地应力测量数据,以及其中33个测段的印模定向试验数据,由此获得了每个测点处地应力的赋存状态,包括地应力量值随孔深的变化以及地应力作用方向.根据库仑准则,结合Byerlee定律对各测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龙门山断裂带上盘现今地应力的作用强度高于下盘.其上、下两盘现今地应力赋存状态特征及其差异性显示出该区域处于不均衡的应力环境,容易导致断裂失稳而产生新的活动;印模定向试验数据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的北川、江油、平武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EE向;广元附近为NWW或近东西方向.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初步得到龙门山断裂带现今地应力作用方向的分段性特征,即大致以北川为界,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应力方向显示了与西南段不同的特征.其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的优势作用方向为北西方向,而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自江油、北川、平武一带至广元、青川附近,其现今地应力的最大水平主压应力的优势作用方向呈现了NEE→NWW的赋存状态和变化趋势.本文获得的研究结果对于认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动力学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 12汶川大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水压致裂 地应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