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
被引量:
101
1
作者
金文正
汤良杰
+3 位作者
杨克明
万桂梅
吕志洲
余一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72-1080,共9页
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和地震资料解释,将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划分为5个构造带,即青川-茂汶断裂以西为松潘-甘孜构造带,青川-茂汶断裂与北川-映秀断裂之间为韧性变形带,北川-映秀断裂与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之间为基底卷入冲断带,马角坝-通济...
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和地震资料解释,将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划分为5个构造带,即青川-茂汶断裂以西为松潘-甘孜构造带,青川-茂汶断裂与北川-映秀断裂之间为韧性变形带,北川-映秀断裂与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之间为基底卷入冲断带,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与广元-关口-大邑断裂之间为前缘-褶皱冲断带,广元-关口-大邑断裂以东为前陆坳陷带,在构造变形特征上,各条断裂在演化上具有前展式特征,在松潘-甘孜构造带和韧性变形带构造变形强烈,形成推覆构造带等构造变形样式,在前缘-褶皱冲断带和前陆坳陷带,变形强度较弱,形成背冲断块或断层相关褶皱等构造,西北部区域的变形表现为塑性变形特征,向南东方向渐变为塑-脆性变形和脆性变形,在剖面上各条断裂所形成的深度向盆地方向逐渐递减。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分带性变形特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板块构造背景的决定作用、多套滑脱层的控制作用和岩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
带
性变形
松潘-甘孜构造
带
基底卷入
冲断
带
前陆坳陷
带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分段性与汶川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
8
2
作者
王毛毛
贾东
+5 位作者
李一泉
闫兵
罗良
李海滨
武龙
沈礼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1-720,共10页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之间,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和新生代两期重要的地壳缩短变形,形成了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带。龙门山的形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之间,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和新生代两期重要的地壳缩短变形,形成了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带。龙门山的形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两段的差异性被众多学者所关注。文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从3个角度来阐述龙门山南北两段的差异性:1)地质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解释表明,晚三叠世龙门山北段变形强烈而南段变形不明显,南北分段格局就此形成;2)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的差异,北段以右旋斜向逆冲为主,南段则主要以逆冲为主,兼有少量的走滑分量;3)同震断裂的三维构造建模揭示出,同震断层的三维几何形态同样存在南北差异,北段同震断层只有一条且不能向下延伸至深部的主滑脱层,而南段同震断层有两条分支,二者在大约10km的深度合并成一条,并向下延伸至约17km深度与主滑脱层相连。因此,认为汶川地震同震破裂的南北分段性是由于晚三叠世龙门山先存的南北构造差异性所引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
汶川地震
南北分段性
构造演化
同震地表破裂
三维几何学模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的褶皱冲断构造物理模拟
被引量:
18
3
作者
沈礼
贾东
+3 位作者
尹宏伟
孙闯
张勇
范小根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1-480,共10页
本文设计完成了三种双滑脱层模型的物理模拟实验,并运用粒子成像测速(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计算出实验过程中各阶段模型剖面上的速度场分布,进而对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过程和变形机制进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双滑脱层模型...
本文设计完成了三种双滑脱层模型的物理模拟实验,并运用粒子成像测速(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计算出实验过程中各阶段模型剖面上的速度场分布,进而对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过程和变形机制进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双滑脱层模型中,基底滑脱层控制了整体的构造样式,浅部滑脱层决定局部的浅层构造。笔者等将实验结果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段双滑脱体系构造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这一结论。PIV分析显示,逆冲断层的产生经历一个平行层缩短的变形过程。该过程在塑性层上、下具有明显差异,塑性层上的变形传递得更快更远。当缩短进行到一定阶段,断层开始发育,发生初始破裂,断层下盘的变形消失,应变集中在断面上,断层上盘沿断面同步逆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成像测速(PIV)
物理模拟
褶皱
冲断
双滑脱体系
速度场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早期古应力环境:来自四川盆地西南缘磁组构的记录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帅
田云涛
+7 位作者
田野
刘一珉
唐苑
秦咏辉
颜照坤
李仕虎
沈中山
张增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43-1653,共11页
四川盆地西南缘紧邻龙门山褶皱冲断带(青藏高原东边界)南段.该地区的新生代早期红层沉积记录了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历史及构造演变.本研究选取四川盆地西南缘芦山地区古新统—下渐新统名山组—芦山组地层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磁组构方法,...
四川盆地西南缘紧邻龙门山褶皱冲断带(青藏高原东边界)南段.该地区的新生代早期红层沉积记录了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历史及构造演变.本研究选取四川盆地西南缘芦山地区古新统—下渐新统名山组—芦山组地层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磁组构方法,结合前人对研究区古地磁及构造变形的研究,恢复了该地区新生代早期的古应力方向.本研究获取了548块样品的磁组构数据,这些磁组构的磁面理与层面平行,产状校正后磁线理呈NE-SW方向(39°/219°),K_(3)主轴方向相对集中(为120.9°±1.3°),为弱应变背景下平行层缩短之前初始变形磁组构类型,主要形成于地层成岩阶段,未受到后期褶皱等构造变形的强烈改造.本研究认为芦山剖面磁组构结果记录了研究区新生代早期的构造变形信息:新生代早期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段及川西南盆地受NW-SE向的最大主应力控制.该地区新生代晚期及现今应力场与新生代早期一致,可能继承了新生代早期的应力体制,暗示龙门山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可能在新生代早期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前陆盆地
古地磁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
磁组构
古应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
被引量:
101
1
作者
金文正
汤良杰
杨克明
万桂梅
吕志洲
余一欣
机构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72-1080,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672143
40472107
+4 种基金
40172076)
国家"973"计划项目(编号2005CB422107
G1999043305)
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2003-03)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项目(编号GJ-51-0602)联合资助的成果
文摘
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和地震资料解释,将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划分为5个构造带,即青川-茂汶断裂以西为松潘-甘孜构造带,青川-茂汶断裂与北川-映秀断裂之间为韧性变形带,北川-映秀断裂与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之间为基底卷入冲断带,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与广元-关口-大邑断裂之间为前缘-褶皱冲断带,广元-关口-大邑断裂以东为前陆坳陷带,在构造变形特征上,各条断裂在演化上具有前展式特征,在松潘-甘孜构造带和韧性变形带构造变形强烈,形成推覆构造带等构造变形样式,在前缘-褶皱冲断带和前陆坳陷带,变形强度较弱,形成背冲断块或断层相关褶皱等构造,西北部区域的变形表现为塑性变形特征,向南东方向渐变为塑-脆性变形和脆性变形,在剖面上各条断裂所形成的深度向盆地方向逐渐递减。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分带性变形特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板块构造背景的决定作用、多套滑脱层的控制作用和岩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关键词
分
带
性变形
松潘-甘孜构造
带
基底卷入
冲断
带
前陆坳陷
带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
Keywords
zonation deformation
Songpan-Graze tectonic belt
the basement involution fold and thrust belt~ the foreland depression belt~ Longmen Mountain
分类号
P542.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分段性与汶川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
8
2
作者
王毛毛
贾东
李一泉
闫兵
罗良
李海滨
武龙
沈礼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系
出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1-720,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批准号:2008CB425702)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批准号:2008ZX05003-001和2008ZX05009-001)联合资助
文摘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之间,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和新生代两期重要的地壳缩短变形,形成了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带。龙门山的形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两段的差异性被众多学者所关注。文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从3个角度来阐述龙门山南北两段的差异性:1)地质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解释表明,晚三叠世龙门山北段变形强烈而南段变形不明显,南北分段格局就此形成;2)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的差异,北段以右旋斜向逆冲为主,南段则主要以逆冲为主,兼有少量的走滑分量;3)同震断裂的三维构造建模揭示出,同震断层的三维几何形态同样存在南北差异,北段同震断层只有一条且不能向下延伸至深部的主滑脱层,而南段同震断层有两条分支,二者在大约10km的深度合并成一条,并向下延伸至约17km深度与主滑脱层相连。因此,认为汶川地震同震破裂的南北分段性是由于晚三叠世龙门山先存的南北构造差异性所引发的。
关键词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
汶川地震
南北分段性
构造演化
同震地表破裂
三维几何学模型
Keywords
Longmenshan fold-and-thrust belt, Wenchuan earthquake, segmentation, tectonic evolution,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3D geometric model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的褶皱冲断构造物理模拟
被引量:
18
3
作者
沈礼
贾东
尹宏伟
孙闯
张勇
范小根
机构
南京大学能源科学研究院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1-480,共10页
基金
国家973项目(2012CB214703)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90091110020)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011ZX05009-001和2011ZX05003-002)的成果
文摘
本文设计完成了三种双滑脱层模型的物理模拟实验,并运用粒子成像测速(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计算出实验过程中各阶段模型剖面上的速度场分布,进而对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过程和变形机制进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双滑脱层模型中,基底滑脱层控制了整体的构造样式,浅部滑脱层决定局部的浅层构造。笔者等将实验结果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段双滑脱体系构造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这一结论。PIV分析显示,逆冲断层的产生经历一个平行层缩短的变形过程。该过程在塑性层上、下具有明显差异,塑性层上的变形传递得更快更远。当缩短进行到一定阶段,断层开始发育,发生初始破裂,断层下盘的变形消失,应变集中在断面上,断层上盘沿断面同步逆冲。
关键词
粒子成像测速(PIV)
物理模拟
褶皱
冲断
双滑脱体系
速度场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
Keywords
particle image veloeimetry (PIV)
system
velocity field
fold-and-thrust belt in Longmenanalogue modeling
fold and thrust
double detachmentsMountains
分类号
P542.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早期古应力环境:来自四川盆地西南缘磁组构的记录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帅
田云涛
田野
刘一珉
唐苑
秦咏辉
颜照坤
李仕虎
沈中山
张增杰
机构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43-1653,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72211,41888101)
广东省引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2016ZT06N331)联合资助.
文摘
四川盆地西南缘紧邻龙门山褶皱冲断带(青藏高原东边界)南段.该地区的新生代早期红层沉积记录了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历史及构造演变.本研究选取四川盆地西南缘芦山地区古新统—下渐新统名山组—芦山组地层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磁组构方法,结合前人对研究区古地磁及构造变形的研究,恢复了该地区新生代早期的古应力方向.本研究获取了548块样品的磁组构数据,这些磁组构的磁面理与层面平行,产状校正后磁线理呈NE-SW方向(39°/219°),K_(3)主轴方向相对集中(为120.9°±1.3°),为弱应变背景下平行层缩短之前初始变形磁组构类型,主要形成于地层成岩阶段,未受到后期褶皱等构造变形的强烈改造.本研究认为芦山剖面磁组构结果记录了研究区新生代早期的构造变形信息:新生代早期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段及川西南盆地受NW-SE向的最大主应力控制.该地区新生代晚期及现今应力场与新生代早期一致,可能继承了新生代早期的应力体制,暗示龙门山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可能在新生代早期已经形成.
关键词
川西南前陆盆地
古地磁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
磁组构
古应力
Keywords
Southwestern Sichuan foreland basin
Paleomagnetism
Longmen Shan fold-thrust belt
Magnetic fabric
Paleo-stress
分类号
P318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
金文正
汤良杰
杨克明
万桂梅
吕志洲
余一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10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分段性与汶川地震的关系
王毛毛
贾东
李一泉
闫兵
罗良
李海滨
武龙
沈礼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的褶皱冲断构造物理模拟
沈礼
贾东
尹宏伟
孙闯
张勇
范小根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早期古应力环境:来自四川盆地西南缘磁组构的记录
张帅
田云涛
田野
刘一珉
唐苑
秦咏辉
颜照坤
李仕虎
沈中山
张增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