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6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APD和ISSR标记的云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SCAR标记建立
1
作者 王辰雨 陈小红 +3 位作者 陈薇 夏志兰 吴秋云 谢玲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42-1746,共5页
为了探究野生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种质资源遗传背景,基于RAPD、I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18个不同种源的云芝菌株进行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建立稳定性更好的SCAR标记。结果表明RAPD和ISSR引物均能扩增出较多条带,多态率分别为100... 为了探究野生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种质资源遗传背景,基于RAPD、I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18个不同种源的云芝菌株进行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建立稳定性更好的SCAR标记。结果表明RAPD和ISSR引物均能扩增出较多条带,多态率分别为100%和97.4%,说明RAPD和ISSR可以检测到供试菌株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能够对云芝菌株进行有效的区分。南方的长沙居群和宁乡居群的NPL、PPB、Na、Ne、He、I相近且偏高,北方的山东、辽宁和吉林居群偏低。从聚类结果看,整体上呈由南往北聚类的规律。获得的SCAR标记验证结果显示可能与云芝子实体边缘厚度基因相关。该研究完善了云芝遗传物质的分子标记,可为后续云芝品种选育、性状关联基因调控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芝 ISSR RAPD 遗传多样性 scar
下载PDF
基于sCARS的淮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建模
2
作者 高迎凤 赵明松 +2 位作者 于芝琳 赵治东 王涛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55-263,共9页
为确定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土壤有机质(SOM)最佳反演模型,探寻最佳特征波长筛选方法,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利用原始光谱进行倒数对数(Log(1/R))、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去包络线(CR)、一阶微分(FDR)处理,采用稳定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sC... 为确定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土壤有机质(SOM)最佳反演模型,探寻最佳特征波长筛选方法,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利用原始光谱进行倒数对数(Log(1/R))、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去包络线(CR)、一阶微分(FDR)处理,采用稳定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sCARS)筛选特征变量,对比分析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相关系数法(|r|≥0.47)和显著性水平法(p≤0.01)所得结果,建立SOM含量的偏最小二乘(PLSR)模型,并对比精度差异。结果表明:(1)全波段范围内,SOM含量与原始光谱呈极显著负相关,与Log(1/R)光谱呈极显著正相关,与SNV光谱相关性明显增强。CR和FDR光谱与SOM含量呈不同程度的正负相关性。(2)对比全波段,CARS和sCARS算法能够有效去除光谱冗余信息,筛选得到特征波段数目仅占全波段的1%~5%。筛选后模型精度更高,相对分析误差(RPD)均大于1.8。(3)相比于CARS算法,sCARS算法具备更好的稳定性和精确性。筛选到的特征波段主要分布在800~850、1850~1900、2050~2500 nm区域。(4)Log(1/R)-sCARS模型精度最佳,建模集和预测集的决定系数(R2)分别提升了0.08和0.28,RPD值为3.05,对SOM含量预测极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砂姜黑土 光谱变换 scarS筛选 偏最小二乘模型
下载PDF
阿拉尔棉田烟粉虱捕食性天敌的SCAR分子标记检测
3
作者 赵宇 杨清川 +3 位作者 梁静 孙雨 杨晓东 杨明禄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3期161-164,172,共5页
为了明确阿拉尔垦区棉田烟粉虱种群隐种以及烟粉虱捕食性天敌种类,采集阿拉尔十二团棉田中的烟粉虱及烟粉虱捕食性天敌,利用B-F/B-R、Q-F/Q-R特异性引物检测烟粉虱隐种类型,利用烟粉虱TB-F94585/TB-R 94585特异性引物检测捕食性天敌肠... 为了明确阿拉尔垦区棉田烟粉虱种群隐种以及烟粉虱捕食性天敌种类,采集阿拉尔十二团棉田中的烟粉虱及烟粉虱捕食性天敌,利用B-F/B-R、Q-F/Q-R特异性引物检测烟粉虱隐种类型,利用烟粉虱TB-F94585/TB-R 94585特异性引物检测捕食性天敌肠道内是否存在烟粉虱DNA。结果表明:新疆阿拉尔垦区烟粉虱为MED隐种,初步发现烟粉虱的捕食天敌共有4目5科,包括多异瓢虫成虫、多异瓢虫幼虫、东亚小花蝽、中华草蛉幼虫、黄褐新园蛛、灌木新园蛛、直伸肖蛸。利用SCAR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快速检测阿拉尔垦区烟粉虱捕食性天敌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scar分子标记 捕食性天敌 棉田 新疆阿拉尔
下载PDF
Tamanu Oil in Acne Management: Potential Anti-Inflammatory and Wound-Healing Properties for Scar Reduction
4
作者 Rachel Marciano Alexandra Loperfito +5 位作者 Maddie Moll Allison Liu Yuna Huh Nicole Werpachowski Kelly Frasier Julia Vinagolu-Baur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4年第10期185-193,共9页
Tamanu oil, derived from the nuts of Calophyllum inophyllum, has gain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or its potential in acne management due to its purported anti-inflammatory and wound-healing properties. This analysis eval... Tamanu oil, derived from the nuts of Calophyllum inophyllum, has gain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or its potential in acne management due to its purported anti-inflammatory and wound-healing properties. This analysis evaluates the efficacy of tamanu oil in acne treatment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its impact on inflammation and scar reduction. The novelty of this research lies in it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amanu oil’s dual mechanism of action: reducing acne-related inflammation and promoting the healing of acne scars. Clinical trials and laboratory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oil’s effectiveness in diminishing erythema, swelling, and post-acne scarring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Preliminary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amanu oil significantly reduces inflammation and accelerates wound healing, potentially offering a promising adjunct or alternative to standard acne therapie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aim to optimize for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tocols, long-term effects, and comparative therapeutic efficacy with other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Tamanu oil offers a novel and effective approach to acne management, with potential advantages that go beyond inflammation reduction to include enhanced scar reduction, making it a subject that warran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manu Oil Calophyllum inophyllum Acne Management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 Wound Healing Acne scars Erythema Reduction Inflammation Reduction scar Reduction Alternative Acne Therapies Natural Acne Treatments Dermat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Tamanu Oil
下载PDF
Vaginal Cesarean Section, an Alternative to High-Risk Trigger on Scarred Uterus
5
作者 Famakan Kane Mahamadou Keita +3 位作者 Yacouba Sylla Soumaila Diallo Diassana Mahamadou Traore Tidiane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24年第7期979-982,共4页
The objective is to report a clinical case of vaginal cesarean section performed to expel a dead fetus in scarred uterus. For this indication, vaginal hysterectomy constitutes an alternative to vaginal expulsion with ... The objective is to report a clinical case of vaginal cesarean section performed to expel a dead fetus in scarred uterus. For this indication, vaginal hysterectomy constitutes an alternative to vaginal expulsion with a high risk of uterine rupture and to classic abdominal cesarean section with risk of significant surgical trauma, particularly adhesions. However, this surgical technique, described since the 19th century, remains unknown to many practitioners and few publications exist on the subject throughout the world. Considered obsolete by some practitioners, it retains all its advantages in the practice of modern obstetrics. We report this case of expulsion of fetal death on a tri-scarred uterus performed by vaginal cesarean section at the Health District Reference Health Center (District Hospital) of Commune I in Bamako, Mali in a 37-year-old patient with a pregnancy of 27 weeks of amenorrh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ginal Cesarean Section Birth on scarred Uterus In Utero Fetal Death
下载PDF
通过改良RAPD技术获得黑毛石斛、蜂腰石斛和石仙桃的3条SCAR新标记
6
作者 梅志强 郭侃 +2 位作者 魏春莉 郑美玲 傅俊江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寻找快速区分黑毛石斛、蜂腰石斛和石仙桃的序列特征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SCAR)新标记。方法在改良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的基础上对10个物种进行基因组DNA随... 目的寻找快速区分黑毛石斛、蜂腰石斛和石仙桃的序列特征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SCAR)新标记。方法在改良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的基础上对10个物种进行基因组DNA随机扩增、分子克隆和测序,分别设计了可鉴别3个物种的SCAR标记。结果成功筛选出3个SCAR标记,其相应的特异性标记分别为N2-12、A2-17和A6-33;其中SCAR标记N2-12在黑毛种属中扩增出约750 bp的特异性条带,SCAR标记A2-17在蜂腰石斛中扩增出约750 bp的特异性条带,SCAR标记A6-33在石仙桃种属中扩增出约600 bp的特异性条带。结论N2-12、A2-17和A6-33这3对特异性SCAR新标记能快速、准确的区分出黑毛石斛、蜂腰石斛和石仙桃这3个物种,为今后进行该中药道地药材样品的鉴定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毛石斛 蜂腰石斛 石仙桃 序列特征扩增区域标记 鉴定
下载PDF
The Use of Triancinol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Keloid Scars
7
作者 José Humberto Cardoso Resende Luís Otávio Torres +6 位作者 Anderson Alves Brandão Delma dos Santos Assis Mercadante Jessyka Oliveira Barbosa Batista William Felix de Oliveira Pacheco Elisangelo Aparecido Costa Da Silva Douglas Henrique Farias de Oliveira Nébia Maria Almeida de Figueiredo 《Journal of Cosmetics, Dermatological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24年第3期270-275,共6页
Scars, when in good evolution, result in a smooth, thin and discreet tissue. Keloid scars, however, are a type of abnormal and exacerbated repair response to tissue injury, whether in surgical interventions or in vari... Scars, when in good evolution, result in a smooth, thin and discreet tissue. Keloid scars, however, are a type of abnormal and exacerbated repair response to tissue injury, whether in surgical interventions or in various injuries, which present in a prominent and gross way. In this context, there is an excess of collagen deposition in the tissue repair process, which can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keloids. The diagnosis of the condition presented is made by the medical professional or by the patient himself after the surgical intervention or skin injury. Under this analysis, protruding, rough and bad-looking scars are identified. In addition, we highlight the existence of keloids similar to large tumors, described as Jorge Lobo disease. The treatment encompasses massages, compressions, corticosteroids, chemotherapy, collagenase and cryotherapy. At first, we used corticosteroid-based massages, and then we started using compressive dressings until we started intrakeloid infiltrations with injectable triamcinolone. Triamcinolone 10 mg injectable—1/10—in 0.9% saline, with syringe and fixed needle 0.3 mm × 8 mm, intralesional infiltrate, in this context, proved to be effective for its treatment when applied sequentially and linearly. In cases where the medication was applied, there was an improvement after 21 days of application and a definitive improvement 2 months after the injury. In comparison, on the other hand, patients who were not subjec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dication may improve after 4 months of the injury or worsen compared to the initial case. We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is procedure may be one of the chosen o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keloid scars, being one of the most recommended for cases of keloid already install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LOID scar HYPERTROPHY COLLAGEN AFFECTION
下载PDF
自体刃厚头皮回植修复中厚供皮区创面的安全有效性
8
作者 曹大勇 郑军杰 +5 位作者 王磊 杨阳 郭海娜 邢培朋 夏成德 狄海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3804-3810,共7页
背景: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多伴瘢痕增生,需要移植中厚皮进行修复,所取中厚皮片一般达到真皮乳头层以下,若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供区皮创面愈合延迟、溃破和愈合后疼痛瘙痒等并发症,因此,供皮区创面修复应得到重视。目的:分析自体头皮... 背景: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多伴瘢痕增生,需要移植中厚皮进行修复,所取中厚皮片一般达到真皮乳头层以下,若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供区皮创面愈合延迟、溃破和愈合后疼痛瘙痒等并发症,因此,供皮区创面修复应得到重视。目的:分析自体头皮修复深度烧伤和瘢痕患者供皮区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收治的60例深度烧伤和瘢痕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中厚皮移植修复,取皮部位为患者自身腿部或背部中厚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研究组采用自体刃厚头皮回植修复中厚皮供皮区,对照组采用吸水敷料修复中厚皮供皮区。对比两组术后6 d的中厚皮供皮区创面愈合率、创面完全上皮化时间,术后3,6 d供皮区换药疼痛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中厚皮供皮区瘢痕增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研究组中厚皮供皮区创面上皮化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中厚皮供皮区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6 d的中厚皮供皮区换药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的中厚皮供皮区瘢痕增生率、瘢痕评分及瘙痒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②结果表明,自体头皮修复中厚皮供皮区具有加快创面愈合和减轻瘢痕增生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头皮 供皮区 创面愈合 瘢痕 皮片移植 吸水敷料 工程化材料
下载PDF
理筋手法调控兔骨骼肌损伤修复中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开颖 魏晓歌 +5 位作者 宋斐 杨楠 赵振宁 王燕 穆静 马惠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00-1608,共9页
背景:理筋手法能够促进骨骼肌修复,治疗骨骼肌损伤。但骨骼肌损伤在修复过程中的纤维化形成、瘢痕组织增生等与损伤修复质量密切相关。开展理筋手法对纤维化形成、瘢痕组织增生的调控作用研究,有利于阐述理筋手法提高骨骼肌损伤修复质... 背景:理筋手法能够促进骨骼肌修复,治疗骨骼肌损伤。但骨骼肌损伤在修复过程中的纤维化形成、瘢痕组织增生等与损伤修复质量密切相关。开展理筋手法对纤维化形成、瘢痕组织增生的调控作用研究,有利于阐述理筋手法提高骨骼肌损伤修复质量的相关机制。目的:探索理筋手法提高兔骨骼肌损伤后修复质量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45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理筋组,每组15只。其中模型组和理筋组均进行腓肠肌打击造模;造模后理筋组于第3天开始进行理筋手法干预,1次/d,15 min/次。各组在造模后的第7,14,21天分别处死5只兔进行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腓肠肌形态及炎性细胞量,Masson染色法观察腓肠肌胶原纤维量,ELISA法检测腓肠肌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量,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配对盒基因7、成肌分化因子、肌细胞生成素、肌动蛋白α、转化生长因子β1、Ⅰ型胶原蛋白的蛋白及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理筋组各观察点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胶原纤维量减少(P<0.01),肌纤维逐渐愈合;②ELIS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理筋组白细胞介素6表达持续降低(P<0.05),而白细胞介素10在造模后第7天时升高(P<0.05),随后呈下降趋势(P<0.05);③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理筋组造模后第14天配对盒基因7、成肌分化因子、肌细胞生成素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第21天时却较之前下降(P<0.05);理筋组各观察点肌动蛋白α、转化生长因子β1、Ⅰ型胶原蛋白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相较于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05);④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理筋组各观察点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量相较于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05);⑤结果表明,理筋手法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促进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分化、减少纤维化的生成,从而提高兔骨骼肌损伤的修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筋手法 筋伤 骨骼肌损伤 炎症 肌卫星细胞 纤维化 瘢痕组织 修复质量
下载PDF
理筋手法减轻兔损伤骨骼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开颖 魏晓歌 +5 位作者 赵振宁 宋斐 杨楠 王燕 穆静 马惠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914-2921,共8页
背景:理筋手法能够减少纤维化瘢痕增生,促进骨骼肌修复。但不恰当的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能加剧损伤骨骼肌纤维化,对骨骼肌修复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开展理筋手法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有利于阐述理筋手法减少... 背景:理筋手法能够减少纤维化瘢痕增生,促进骨骼肌修复。但不恰当的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能加剧损伤骨骼肌纤维化,对骨骼肌修复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开展理筋手法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有利于阐述理筋手法减少纤维化瘢痕增生、促进骨骼肌损伤修复的相关机制。目的:探讨理筋手法促进兔骨骼肌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45只普通级健康成年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理筋组,每组15只。模型组和理筋组均进行腓肠肌打击造模,理筋组于造模后第3天开始进行理筋手法治疗,1次/d,15 min/次。各组在造模后第7,14,21天分别取5只进行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腓肠肌一般形态结构,Masson染色观察腓肠肌胶原纤维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Wnt3a、β-catenin、GSK3β、p-GSK3β、TCF、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表达,RT-PCR检测腓肠肌Wnt3a、β-catenin、TCF mRNA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腓肠肌β-catenin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腓肠肌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理筋组各观察点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胶原纤维量减少(P<0.001),肌纤维逐渐愈合;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理筋组各观察点Wnt3a、β-catenin、TCF、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p-GSK3β/GSK3β比值较模型组则明显升高(P<0.05);③RT-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理筋组各观察点Wnt3a、β-catenin、TCF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01);④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理筋组各观察点β-catenin核表达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且逐渐与空白组相近(P<0.001);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理筋组各观察点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量相较于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01)。结果表明:理筋手法能够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减少纤维化瘢痕增生,从而达到促进损伤骨骼肌修复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筋手法 筋伤 骨骼肌损伤 腓肠肌 纤维化 瘢痕 修复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条中31号生理小种SCAR检测标记的建立 被引量:26
11
作者 曹丽华 康振生 +2 位作者 郑文明 黄丽丽 李振岐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8-103,共6页
建立小麦条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生理小种的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对我国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和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首次报道了利用SCAR—PCR技术进行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检测的方法。通过对我国目前主要优势小种条... 建立小麦条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生理小种的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对我国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和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首次报道了利用SCAR—PCR技术进行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检测的方法。通过对我国目前主要优势小种条中31号RAPD片段的规模筛选,在对特异片段回收、克隆、测序的基础上,设计特异PCR引物,成功获得了条中31号生理小种专化的SCAR检测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小种 小麦条锈菌 scar 种条 特异片段 小麦条锈病 RAPD 首次 标记 监测
下载PDF
桃果实有毛/无毛性状的SCAR标记 被引量:23
12
作者 姜立杰 杨英军 +2 位作者 张晓明 李文生 张开春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03-1007,共5页
以桃品种‘京玉’和‘美味’的正反交69株F1群体为试材,利用RAPD技术扩增出了与桃果实有毛/无毛性状(G/g)连锁的2 258 bp的多态性片段,经克隆、测序后,根据获得的序列重新设计了两对引物进行SCAR转化。引物对BFP94/BFP95在有毛和无毛个... 以桃品种‘京玉’和‘美味’的正反交69株F1群体为试材,利用RAPD技术扩增出了与桃果实有毛/无毛性状(G/g)连锁的2 258 bp的多态性片段,经克隆、测序后,根据获得的序列重新设计了两对引物进行SCAR转化。引物对BFP94/BFP95在有毛和无毛个体中均扩增出了2 258 bp的片段,RAPD显示的多态性消失。利用引物对BFP96/BFP98成功将RAPD标记转化成了SCAR标记,并命名为SCP20-2258。该标记仅在果实有毛的个体中出现,与有毛/无毛性状的连锁距离为7.8 cM,且扩增稳定,为桃果实有毛/无毛性状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桃 RAPD scar
下载PDF
偃麦草E染色体组特异RAPD和SCAR标记的建立 被引量:24
13
作者 尤明山 李保云 +4 位作者 唐朝晖 刘守斌 宋健民 毛善锋 刘广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6,共6页
用 10 0条 10碱基随机引物 ,以普通小麦中国春、中间偃麦草为材料进行 RAPD分析 ,筛选到一个偃麦草染色体组特异引物 OPF0 3,并从中间偃麦草中克隆了该引物的特异 DNA片段 OPF0 312 91。将该片断与比萨偃麦草中的 OPF0 312 96(Gen Bank... 用 10 0条 10碱基随机引物 ,以普通小麦中国春、中间偃麦草为材料进行 RAPD分析 ,筛选到一个偃麦草染色体组特异引物 OPF0 3,并从中间偃麦草中克隆了该引物的特异 DNA片段 OPF0 312 91。将该片断与比萨偃麦草中的 OPF0 312 96(Gen Bank序号 U4 35 16 )比较 ,同源性为 88%。根据 OPF0 312 91的序列 ,设计了 2对SCAR引物 ,利用 OPF0 3和引物 P3、P4对普通小麦、普通小麦 -中间偃麦草的部分双二倍体、长穗偃麦草、中间偃麦草、小麦 -二倍体长穗偃麦草代换系、附加系共 6类材料进行了 RAPD和 SCAR分析 ,发现 RAPD标记OPF0 312 91没有出现在含 Ee染色体组的材料中 ,而标记 SCAR982 则出现于所有含 E染色体组的材料中。说明 ,根据 Eb 染色体组特异 RAPD标记转化的 SCAR标记 ,可以同时检测小麦背景下的 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麦草 E染色体组 特异RAPD scar标记
下载PDF
黄瓜全雌性基因连锁的AFLP和SCAR分子标记 被引量:50
14
作者 娄群峰 陈劲枫 +3 位作者 Molly Jahn 陈龙正 耿红 罗向东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6-261,共6页
本研究以全雌品种‘戴多星’自交系和弱雌品种‘北京截头’自交系为双亲杂交获得F1,然后得到F2性型分离群体,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构建全雌和弱雌两个基因池,筛选了64对AFLP选择性引物EcoRINN+MseINNN组... 本研究以全雌品种‘戴多星’自交系和弱雌品种‘北京截头’自交系为双亲杂交获得F1,然后得到F2性型分离群体,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构建全雌和弱雌两个基因池,筛选了64对AFLP选择性引物EcoRINN+MseINNN组合,发现EcoRITG+MseICAC引物组合在全雌基因池中扩增出一条分子量为234bp的特异带。经F2代单株验证,该特异条带能在全雌单株中稳定出现。以MAPMAKER(Version3.0)软件分析,该标记与全雌性位点的连锁距离在6.7cM。命名该连锁标记为TG/CAC234。将该特异条带回收、克隆、测序,设计特异SCAR引物,再对F2代单株基因组DNA进行扩增,仅在全雌单株中扩增出1条分子量为166bp的特异带,表明已成功地将与黄瓜全雌性连锁的AFLP标记转化为操作简便、表现稳定的SCAR标记,该标记命名为SA1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全雌性 分子标记 AFLP scar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条中29号生理小种SCAR检测标记的建立 被引量:20
15
作者 康振生 曹丽华 +2 位作者 郑文明 黄丽丽 李振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56,共4页
用210条随机引物对中国小麦条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5个主要生理小种进行了RAPD分析,寻找到了2个条中29号特异性的RAPD标记。根据其中一个特异片段的测序结果,设计了特异PCR引物,成功获得了条中29号小种专化的SCAR标记。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RAPD scar 分子标记 生理小种 条锈病
下载PDF
利用RAPD和SCAR标记鉴定草莓品种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志刚 张志宏 +3 位作者 李贺 高秀岩 杜国栋 谭昌华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91-596,共6页
利用RAPD和SCAR标记对32份草莓材料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8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85个标记,其中71个为多态性标记,多态性比率为83·5%。25份草莓材料的RAPD图谱差异较大,易于区分。利用具有多态性的RAPD标记,对28份草莓试材的亲缘关系... 利用RAPD和SCAR标记对32份草莓材料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8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85个标记,其中71个为多态性标记,多态性比率为83·5%。25份草莓材料的RAPD图谱差异较大,易于区分。利用具有多态性的RAPD标记,对28份草莓试材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初步鉴定出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品种。两个RAPD标记被转化为片段长度分别为378bp和214bp的显性SCAR标记,其多态性与相应RAPD标记一致。利用这两个SCAR标记对草莓品种进行了初步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品种鉴定 RAPD scar
下载PDF
SCAR标记转化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被引量:21
17
作者 孙保娟 李植良 +2 位作者 黎振兴 罗少波 李艳艳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10年第3期589-594,共6页
SCAR标记作为一种快速、简便可以直接应用的分子标记,在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SCAR标记的转化效率不是很高。本文从引物设计、序列相似或多拷贝及DNA甲基化等方面分析SCAR标记转化失败的可能原因;同时从引物设... SCAR标记作为一种快速、简便可以直接应用的分子标记,在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SCAR标记的转化效率不是很高。本文从引物设计、序列相似或多拷贝及DNA甲基化等方面分析SCAR标记转化失败的可能原因;同时从引物设计技巧、PCR反应条件、借助CAPS和SSCP技术以及借助原始标记邻近序列等方面综述了SCAR标记转化失败的情况下获得序列特异性标记的几种有效补救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ar标记 scar转化失败 原因和对策
下载PDF
自体黄韧带干预下兔硬膜外纤维瘢痕的形成
18
作者 张德宝 王鹏 +4 位作者 李琨 张少杰 李志军 李树文 吴一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8-1175,共8页
背景:临床已证实,腰椎术后纤维瘢痕与硬膜或神经根粘连是造成术后疼痛及麻木等症状的重要因素。目的:验证自体黄韧带抑制腰椎术后硬膜外纤维瘢痕形成及探究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择6-8月龄的日本大白兔48只,利用随机数字表将兔... 背景:临床已证实,腰椎术后纤维瘢痕与硬膜或神经根粘连是造成术后疼痛及麻木等症状的重要因素。目的:验证自体黄韧带抑制腰椎术后硬膜外纤维瘢痕形成及探究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择6-8月龄的日本大白兔48只,利用随机数字表将兔分为3组:黄韧带保留组、黄韧带不保留组、自体脂肪回置组(脂肪组)。3组兔均建立腰椎椎板切除术模型,于造模后3,6周收集兔硬膜外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变化及成纤维细胞数量密度,VG染色观察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免疫组化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黄韧带保留组成纤维细胞较少且排列疏松,黄韧带不保留组和脂肪组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多且排列紧密,术后3,6周黄韧带保留组成纤维细胞数量密度小于黄韧带不保留组和脂肪组(P<0.05),而黄韧带不保留组和脂肪组之间比较并未有明显差异;②VG染色结果:黄韧带保留组胶原纤维稀疏且分布不均,而黄韧带不保留组与脂肪组可见大量红色胶原纤维聚集;术后3,6周黄韧带保留组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小于黄韧带不保留组和脂肪组(P<0.05),而黄韧带不保留组与脂肪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③免疫组化结果:黄韧带保留组蛋白阳性着色程度明显弱于其余两组;术后3,6周黄韧带保留组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而黄韧带不保留组和脂肪组之间无显著差异;④结果说明,腰椎手术后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硬膜外纤维瘢痕的形成。若在术中保留自体黄韧带,可有利于减少硬膜外成纤维细胞数量以及胶原纤维的形成,从而减轻纤维瘢痕组织与硬膜囊、神经根的粘连,其机制不仅为单纯的机械阻隔作用,同时也可通过干预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信号通路来减少硬膜外纤维瘢痕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黄韧带 纤维瘢痕 TGF-β1/Smad3 信号通路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桃果实白肉/黄肉性状的RAPD标记向SCAR标记的转化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姜立杰 杨英军 +2 位作者 张晓明 张开春 吴俊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8-461,共4页
以桃品种京玉和美味的正反交69株F1群体为试材,利用RAPD技术扩增出了与桃果实白肉/黄肉性状连锁的899bp的多态性片段,经克隆、测序后,根据获得的序列重新设计了一对引物进行SCAR转化。利用引物对BFP15/60成功将RAPD标记转化成了SCAR标记... 以桃品种京玉和美味的正反交69株F1群体为试材,利用RAPD技术扩增出了与桃果实白肉/黄肉性状连锁的899bp的多态性片段,经克隆、测序后,根据获得的序列重新设计了一对引物进行SCAR转化。利用引物对BFP15/60成功将RAPD标记转化成了SCAR标记,并命名为SCU03-900。该标记仅在果肉为白肉的个体和重组型个体中出现,与白肉/黄肉性状的连锁距离为21cM,且扩增稳定,为桃果实白肉/黄肉性状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肉色 RAPD scar
下载PDF
苹果柱型基因Co的一个AFLP标记的SCAR转换 被引量:24
20
作者 王彩虹 王倩 +4 位作者 戴洪义 田义轲 贾建航 束怀瑞 王斌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将苹果柱型基因的一个AFLP标记成功地转换成了简单实用的SCAR标记。首先对AFLP标记片段进行序列测定 ,然后根据序列特点设计了两对特异引物CoA1/CoA2 和CoA1/CoA3 ,每条引物长 2 0bp。PCR结果表明CoA1/CoA2 可以扩增出 2 16bp和 148bp... 将苹果柱型基因的一个AFLP标记成功地转换成了简单实用的SCAR标记。首先对AFLP标记片段进行序列测定 ,然后根据序列特点设计了两对特异引物CoA1/CoA2 和CoA1/CoA3 ,每条引物长 2 0bp。PCR结果表明CoA1/CoA2 可以扩增出 2 16bp和 148bp两条带 ,其中 2 16bp的为柱型性状的特征带 ;CoA1/CoA3 可以扩增出 2 73bp和 2 0 5bp的两条带 ,其中 2 73bp的为柱型性状的特征带。两对引物在杂交后代中扩增出的特征带与柱型性状的分离重组率都很低 (CoA1/CoA2 为 6 .3%± 2 .5 % ;CoA1/CoA3 为 7.3%±2 .6 % ) ,所以它们都可以作为该SCAR标记的特异引物所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柱型基因Co AFLP标记 scar转换 scar标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