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甘肃红崖堡1609年71/4级地震地表破裂再厘定
被引量:
2
1
作者
黄雄南
杨晓平
杨海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6-294,共19页
位于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带中段的佛洞庙-红崖子断裂发生过1609年红崖堡7(1/4)级地震。通过详细的地貌解译和地形测量,在比现代冲洪积扇和河床略高的次新地貌面上发现了全长约95km的地表破裂带,西起酒泉洪水坝河,东至肃南头道东湾。通过...
位于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带中段的佛洞庙-红崖子断裂发生过1609年红崖堡7(1/4)级地震。通过详细的地貌解译和地形测量,在比现代冲洪积扇和河床略高的次新地貌面上发现了全长约95km的地表破裂带,西起酒泉洪水坝河,东至肃南头道东湾。通过探槽研究和年代学测试,确认该破裂带的产生晚于公元元年。对比区域上前人对历史强震震中分布的研究,认为该地表破裂带即1609年红崖堡7(1/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地形测量结果表明,1609年红崖堡地震以逆冲倾滑为主,平均垂向位移1.1m,最大垂向位移1.8m。局部由于走向的变化兼具右旋走滑(NNW走向的小泉段)或左旋走滑(NEE走向的红山村东段)。依据地表破裂长度、断层最大位移与断层倾角,估算出地震震级为M_W7.0~7.4,与前人认识(震级M7(1/4))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洞庙
-
红崖子断裂
祁连山北缘
1609
年
红崖堡地震
地表破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味水轩日记》所反映长江下游地区1609—1616年间气候冷暖分析
被引量:
10
2
作者
刘炳涛
满志敏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22,共7页
虽然明清时期我国气候总体呈现出寒冷的特征,但其间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次冷暖波动的格局。通过对高分辨率资料《味水轩日记》中降雪率、初终雪日期、河流初冰日期、红梅始花日期、初雷日期以及一些感应记录等证据进行分...
虽然明清时期我国气候总体呈现出寒冷的特征,但其间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次冷暖波动的格局。通过对高分辨率资料《味水轩日记》中降雪率、初终雪日期、河流初冰日期、红梅始花日期、初雷日期以及一些感应记录等证据进行分析,表明1609-1616年间长江下游地区的冬半年气温较为温暖,略微高于现代(1951-1980年)气温。这对于分析10年尺度上气候变化,了解明代气候及变化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水轩日记》
长江下游地区
1609-1616年
气候冷暖
原文传递
题名
甘肃红崖堡1609年71/4级地震地表破裂再厘定
被引量:
2
1
作者
黄雄南
杨晓平
杨海波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6-294,共19页
基金
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南北地震带北段项目(20140823)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2195)共同资助。
文摘
位于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带中段的佛洞庙-红崖子断裂发生过1609年红崖堡7(1/4)级地震。通过详细的地貌解译和地形测量,在比现代冲洪积扇和河床略高的次新地貌面上发现了全长约95km的地表破裂带,西起酒泉洪水坝河,东至肃南头道东湾。通过探槽研究和年代学测试,确认该破裂带的产生晚于公元元年。对比区域上前人对历史强震震中分布的研究,认为该地表破裂带即1609年红崖堡7(1/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地形测量结果表明,1609年红崖堡地震以逆冲倾滑为主,平均垂向位移1.1m,最大垂向位移1.8m。局部由于走向的变化兼具右旋走滑(NNW走向的小泉段)或左旋走滑(NEE走向的红山村东段)。依据地表破裂长度、断层最大位移与断层倾角,估算出地震震级为M_W7.0~7.4,与前人认识(震级M7(1/4))接近。
关键词
佛洞庙
-
红崖子断裂
祁连山北缘
1609
年
红崖堡地震
地表破裂
Keywords
Fodongmiao
-
Hongyazi Fault
Northern Qilishan
Hongyapu earthquake in
1609
surface ruptures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味水轩日记》所反映长江下游地区1609—1616年间气候冷暖分析
被引量:
10
2
作者
刘炳涛
满志敏
机构
聊城大学运河文化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22,共7页
基金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CB950103)
复旦大学九八五三期项目(2011RWXKZD022)
文摘
虽然明清时期我国气候总体呈现出寒冷的特征,但其间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次冷暖波动的格局。通过对高分辨率资料《味水轩日记》中降雪率、初终雪日期、河流初冰日期、红梅始花日期、初雷日期以及一些感应记录等证据进行分析,表明1609-1616年间长江下游地区的冬半年气温较为温暖,略微高于现代(1951-1980年)气温。这对于分析10年尺度上气候变化,了解明代气候及变化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味水轩日记》
长江下游地区
1609-1616年
气候冷暖
Keywords
Wei Shuixuan Diary
the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1609
-
1616
(A.D.)
climate of cold and warm
分类号
K248.3 [历史地理—中国史]
P468.02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甘肃红崖堡1609年71/4级地震地表破裂再厘定
黄雄南
杨晓平
杨海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味水轩日记》所反映长江下游地区1609—1616年间气候冷暖分析
刘炳涛
满志敏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1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