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BIOME-BGC模型研究典型生态系统的潜热通量——半干旱地区吉林通榆的模拟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超 延晓冬 +1 位作者 黄耀 刘辉志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4-412,共9页
年降雨量和年蒸发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内水资源的丰富程度。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东北西部半干旱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作者应用BIOME-BGC模型模拟了国际协调强化观测计划(CEOP)亚洲季风比较研究(CAMP)的一个地... 年降雨量和年蒸发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内水资源的丰富程度。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东北西部半干旱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作者应用BIOME-BGC模型模拟了国际协调强化观测计划(CEOP)亚洲季风比较研究(CAMP)的一个地面观测基准站半干旱地区吉林通榆2002年10月-2003年9月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的潜热通量,并将模拟结果与通榆“干旱化和有序人类活动”长期观测站涡度相关法测定的观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基本一致。此外,CEOP的观测数据对模型的验证和改进具有重要意义,半干旱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须引起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bgc模型 潜热通量 通榆站 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基于Biome-BGC模型及树木年轮的太白红杉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书恒 侯丽 +3 位作者 史阿荣 陈兰 朱显亮 白红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435-7446,共12页
利用Biome-BGC模型模拟了1960—2013年太白山太白红杉林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对其与太白红杉的径向生长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NPP值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60—2013年太白山太白红杉林北坡NPP年均值为305.33g C m^... 利用Biome-BGC模型模拟了1960—2013年太白山太白红杉林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对其与太白红杉的径向生长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NPP值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60—2013年太白山太白红杉林北坡NPP年均值为305.33g C m^(-2)a^(-1),南坡为320.71g C m^(-2)a^(-1),南北坡的NPP值均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北坡的上升速率(0.47g C m^(-2)a^(-1))要小于南坡(1.29g C m^(-2)a^(-1)),但是北坡太白红杉分布下限区NPP值波动浮动较大。且北坡太白红杉NPP值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逐渐下降,低海拔的变化振幅要大于高海拔地区,南坡无明显变化。多数采样点的模拟NPP值与树轮宽度指数年际变化趋势趋于一致,相关关系呈显著相关。太白红杉标准年表、模型模拟NPP值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均表明太白红杉的生长与生长季气温的相关性显著高于降水,即生长季的气温是太白红杉生长的限制因子。气候的变化作为制约太白红杉生境的重要因素,影响了太白红杉树木的生长,进而对NPP的变化产生了影响。树木年轮很好的检验了Biome-BGC模型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bgc模型 NPP 树木年轮 气候变化 太白红杉
下载PDF
基于Biome-BGC模型的小兴安岭森林碳通量时空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梅晓丹 李丹 +3 位作者 王强 田静 田泽宇 刘丹丹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1年第11期7-10,共4页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森林生态系统在减缓温室效应和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森林为研究对象,将通量观测和生态过程模型相结合,采用Biome-BGC模型估算森林碳通量,使用...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森林生态系统在减缓温室效应和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森林为研究对象,将通量观测和生态过程模型相结合,采用Biome-BGC模型估算森林碳通量,使用M-K方法和EOF方法进行了时空分析,并发现了2000—2015年小兴安岭森林碳通量的时空特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且呈波动下降的总趋势;在空间上,具有同向分布模式和反向分布模式的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成果将为我国制定应对全球变化的战略决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bgc模型 碳通量 M-K方法 EOF方法 时空分析
下载PDF
基于Biome-BGC模型的北方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康满春 朱丽平 +2 位作者 许行 查同刚 张志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378-2390,共13页
研究中国北方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制定合理的经营管理措施以应对区域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的连续监测数据和对Biome-BGC模型参数的校准,模拟分析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 研究中国北方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制定合理的经营管理措施以应对区域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的连续监测数据和对Biome-BGC模型参数的校准,模拟分析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对气候变化(气温上升、降水变化和大气CO_2浓度上升)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Biome-BGC模型校准后显著提升了其对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的模拟精度,对GPP、ET模拟结果的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NS)分别为0.69和0.63,各自提高了64.3%和80%,均方根误差(RMSE)则分别降低至1.94 g C m^(-2) d^(-1)和0.88 mm/d,分别下降了26.5%和25.4%。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中,单独的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和大气CO_2浓度上升分别造成GPP的降低、升高和升高,其中GPP对大气CO_2浓度上升的响应程度(28%—44%)远高于对气温上升(1%—5%)和降水变化(3%—10%)的,ET则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响应程度在5%—14%之间。GPP和ET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则受不同水平的气温上升、降水变化和大气CO_2浓度上升三者综合作用的影响。基于GPP和ET对气候变化的响应,WUE随气温上升、降水增加表现为降低趋势,随降水减少和大气CO_2浓度升高则呈升高趋势;其对未来气候中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程度为27.7%—43.6%,远高于对气温上升(1.2%—5.8%)和降水变化(1.2%—3.5%)的,说明未来气候变化中大气CO_2浓度上升是促进杨树生长的主要因素;其中相对于当前WUE(2.8 g C/kg H_2O),C2T2P1和C0T3P0情景下WUE的升高和降低幅度最大,分别为45.4%和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biome-bgc模型 气候变化 碳水通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基于Biome-BGC模型的西双版纳橡胶林碳收支模拟 被引量:6
5
作者 孙燕瓷 马友鑫 +4 位作者 曹坤芳 沈金祥 张一平 梅岑岑 刘文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5732-5741,共10页
以西双版纳橡胶适宜种植区(海拔550—600m)的橡胶林(Hevea brasiliensis)为研究对象,应用参数同化后的Biome-BGC模型模拟了1959—2012年橡胶林的碳循环。结果表明,(1)与涡度相关监测结果相比,橡胶林年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 以西双版纳橡胶适宜种植区(海拔550—600m)的橡胶林(Hevea brasiliensis)为研究对象,应用参数同化后的Biome-BGC模型模拟了1959—2012年橡胶林的碳循环。结果表明,(1)与涡度相关监测结果相比,橡胶林年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年总呼吸(Total Respiration,Rt)的模拟精度分别为98.37%和90%。由于对年GPP的过低估计和对年Rt的过高估计,年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的模拟值比实测值低157.35 g C m^(-2)a^(-1)。但若考虑干胶碳(139g C m^(-2)a^(-1)),模拟值与实测值十分接近;(2)橡胶林在模拟进行的前8年里因异养呼吸较高,以碳排放为主,NEE平均约357 g C m^(-2)a^(-1);之后转为以碳固定为主,NEE平均约^(-1)46 g C m^(-2)a^(-1);(3)橡胶林在40年的更新周期中可固定碳1835 g C m^(-2),是一个弱的碳汇。但与热带雨林相同周期固碳6720 g C m^(-2)相比,仍为碳源。以上结果为深入了解橡胶种植对区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当地政府一方面要有计划的对老胶林进行更新,以维持当前橡胶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平衡;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热带雨林的保护,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净生态系统交换量 biome-bgc模型 西双版纳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BIOME-BGC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吴玉莲 王襄平 +1 位作者 李巧燕 孙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7-586,共10页
为了分析气候变化和大气CO2浓度增加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运用本地参数化后的BIOME-BGC模型进行模拟,并以实测NPP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进行验证。模拟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NPP均值为611.71 gC/(m2... 为了分析气候变化和大气CO2浓度增加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运用本地参数化后的BIOME-BGC模型进行模拟,并以实测NPP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进行验证。模拟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NPP均值为611.71 gC/(m2·a),1960—2011年年际间的波动范围是473.28~703.44 gC/(m2·a)。模拟结果与基于样地实测的NPP(均值为594.66 gC/(m2·a))相似;同时,BIOME-BGC模型模拟的NPP年际间变化趋势与EVI的波动趋势相似,二者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生产力的时间动态。模拟表明,红松的NPP与降水关系更为密切,而阔叶树NPP与温度、降水都呈显著的正相关。模型预测,在未来CO2浓度加倍和温度、降水同时增加的场景下,长白山阔叶红松林NPP将显著增加,其中阔叶树和红松的NPP将分别增加27.87%和23.96%。单独增加温度(2℃)或单独增加降水(12%)都能促进阔叶树和红松NPP的增加,其中降水的作用弱于温度的作用,而单独CO2浓度的倍增对阔叶树和红松的NPP没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bgc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NPP) 阔叶红松林 增强型植被指数(EVI) 气候因子
下载PDF
基于BIOME-BGC模型的秦岭北坡太白红杉林碳源/汇动态和趋势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越 刘康 +2 位作者 张红娟 张丹丹 陈慕亚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5-249,共15页
为了解秦岭北坡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的碳源/汇动态,运用BIOME-BGC模型模拟了1959-2016年太白红杉生产力、碳储量和碳利用效率(CUE),并利用气候情景设定方法预测碳源/汇功能的未来趋势。结果表明,58年间太白红杉的平均净初级生产力... 为了解秦岭北坡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的碳源/汇动态,运用BIOME-BGC模型模拟了1959-2016年太白红杉生产力、碳储量和碳利用效率(CUE),并利用气候情景设定方法预测碳源/汇功能的未来趋势。结果表明,58年间太白红杉的平均净初级生产力(NPP)、初级生产力(G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分别为328.59、501.56和31.42gCm^-2a^-1,平均碳储量为35.38kgCm^-2a^-1,平均CUE为0.65;除1960-1961、1969-1970、1997-1999年为“碳源”年外,绝大多数年份为“碳汇”年,年内呈现“碳源-碳汇-碳源”的变化特征,碳储量总体增加,潜在固碳能力较为稳定。GPP、NPP、碳储量的正向作用排序为气温上升>CO2浓度增加,NEP的正向作用排序反之,降水增加对生产力和碳储量增加起反作用,气温升高对CUE起反作用;气温和CO2浓度是北坡太白红杉生长的限制因子,气温的限制性强于CO2浓度,未来气温或CO2浓度升高有利于碳汇功能发挥,降水增加减弱碳汇效果。RCP4.5、RCP8.5情景下太白红杉生产力和碳储量在21世纪呈上升趋势,RCP8.5上升幅度略大于RCP4.5,潜在固碳能力仍较强;1-3月和10-12月为“碳源”月,5-9月为“碳汇”月。这揭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气温、降水和CO2浓度对太白红杉碳源/汇的影响方式,气温和CO2浓度上升是碳汇的促进因素,降水增加为阻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bgc模型 太白红杉 植被生产力 碳循环 气候
下载PDF
利用Biome-BGC模型模拟黄土区沙棘人工林碳通量时的生理生态参数敏感性 被引量:3
8
作者 贾畅 王丽娜 唐亚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9-60,共12页
【目的】分析生态过程模型模拟结果对植被生理生态参数的敏感性,通过优化此类参数提高模型模拟的准确性。【方法】基于黄土丘陵区沙棘人工林2016—2018年的碳通量观测数据,对Biome-BGC模型进行参数优化及模型结果验证。采用扩展傅里叶... 【目的】分析生态过程模型模拟结果对植被生理生态参数的敏感性,通过优化此类参数提高模型模拟的准确性。【方法】基于黄土丘陵区沙棘人工林2016—2018年的碳通量观测数据,对Biome-BGC模型进行参数优化及模型结果验证。采用扩展傅里叶幅度敏感性检验方法,分析该模型中27个生理生态参数的一阶和总敏感性,探讨不同参数单独或相互作用对模型模拟结果精度的影响,并筛选出高(>0.2)、中(0.1~0.2)等级的总敏感性参数。同时,使用通径分析计算上述敏感性参数对模型模拟碳通量的正、负影响。【结果】参数优化后的Biome-BGC模型能很好地模拟黄土区沙棘人工林碳通量季节动态。敏感性分析表明,新生长的细根碳含量与新生长的叶碳含量比和阴生叶与阳生叶比叶面积比例对该人工林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生态系统呼吸(RE)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均具有高的总敏感性,且新生长的细根碳含量与新生长的叶碳含量比对碳通量的一阶敏感性也较高。通径分析表明,新生长的细根碳含量与新生长的叶碳含量比对该人工林GEP、RE和NEP均具有显著的负影响(P<0.001),其主要通过影响叶片和细根碳氮的总量和分配比例来影响光合和呼吸作用。而阴生叶与阳生叶比叶面积比则主要通过影响叶片接收的光照面积和光照强度来影响植物光合和呼吸作用,因而其对沙棘人工林GEP、RE和NEP均有显著的正影响(P<0.001)。【结论】在利用Biome-BGC模型模拟黄土丘陵区沙棘人工林的碳通量时,新生长的细根碳含量与新生长的叶碳含量比和阴生叶与阳生叶比叶面积比是高敏感性参数,优化上述参数能提高Biome-BGC模型模拟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bgc模型 碳通量 沙棘人工林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Biome-BGC模型的刺槐人工林生产力和内在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9
作者 张蓝霄 李雅婧 +4 位作者 胡晓创 孙守家 张劲松 蔡金峰 孟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目的]探究刺槐人工林生产力和内在水分利用效率(iWUE)的影响因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使用过程模型Biome-BGC对我国半湿润区内比较干旱的陕西省白水县和比较湿润的河南省民权县的刺槐人工林模拟净初级生产力(NPPs),并用实测净... [目的]探究刺槐人工林生产力和内在水分利用效率(iWUE)的影响因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使用过程模型Biome-BGC对我国半湿润区内比较干旱的陕西省白水县和比较湿润的河南省民权县的刺槐人工林模拟净初级生产力(NPPs),并用实测净初级生产力(NPPm)数据进行验证,根据模拟结果计算生态系统内在水分利用效率(iWUEs)。分析两地刺槐人工林的生态系统与树轮iWUE变化趋势的差异。[结果]两地刺槐年际生物量均随年龄增大而首先迅速增加,具有明显的幼龄效应,随后逐步稳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不包含幼龄林数据时,两地刺槐人工林NPPs与NPP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树轮年际内在水分利用效率(iWUEm)则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白水县刺槐林的iWUEs与iWUEm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但民权县刺槐林的iWUEs与iWUEm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温度是影响iWUEm的关键因子,年降水量和大气CO_(2)浓度是影响生物量的关键因子。Biome-BG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幼龄林以后的刺槐人工林的NPP,在半湿润区内湿润程度不同地点之间,刺槐人工林的生长关系一致,但碳水关系比较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biome-bgc模型 水分利用效率 净初级生产力 气象因子
下载PDF
基于BIOME-BGC模型的三峡库区不同草地群落碳源/汇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伟 何顺兵 +2 位作者 杨晗 何绪刚 牟凤云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22,共10页
三峡库区草地群落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核算对于碳源/汇功能评价和生态屏障功能诊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文选取三峡库区的三种典型草地群落(雀梅藤群落、芒草群落、扭黄茅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气象数据和基础数据(高程、植被类型... 三峡库区草地群落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核算对于碳源/汇功能评价和生态屏障功能诊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文选取三峡库区的三种典型草地群落(雀梅藤群落、芒草群落、扭黄茅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气象数据和基础数据(高程、植被类型、土壤质地等),利用BIOME-BGC模型模拟并分析了1999—2013年库区草地群落植被NPP、NEP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热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了碳储量的变化特征及储存分布差异。结果表明:三种草地群落的植被NPP、NEP的年内变化规律均呈现倒U型,其中7—8月数值最大,呈现出明显碳源—碳汇—碳源的变化特征;三种草地群落多年NEP的平均值分别为6.63、4.85、4.17 g C·m^(-2)·a^(-1),碳汇功能明显。不同草地群落NPP、NEP对水热因子响应差异明显,其中雀梅藤群落NPP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芒草群落、扭黄茅群落NPP与温度均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三个草地群落的NEP与温度均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均呈负相关。三种草地群落碳储量丰富,多年累计值分别为33 979、50 750、29 236 kg C·m^(-2),且85%~90%储存在土壤中,植被碳储量最少约为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草地群落 biome-bgc模型 碳循环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基于BIOME-BGC模型的青藏高原五道梁草地生态系统碳动态模拟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海燕 王玉涛 +3 位作者 孙皓 殷欢欢 朱同斌 周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7期83-89,共7页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草地是该地区分布最广的植被,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变化趋势对研究碳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参数本地化的BIOME-BGC模型,对1961—2015年青藏高原五道梁草地生态系统植物碳、凋落物...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草地是该地区分布最广的植被,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变化趋势对研究碳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参数本地化的BIOME-BGC模型,对1961—2015年青藏高原五道梁草地生态系统植物碳、凋落物碳、土壤碳以及总碳进行模拟,结果研究发现:(1)五道梁土壤有机碳是总碳的主要部分,占总碳固持量的95%,凋落物碳和植物碳分别为4%和1%。(2)1961—2015总碳呈微弱下降趋势,变化率为-0.018%/a;植物碳呈显著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187%/a;凋落物碳呈下降趋势,但对气候变化有明显滞后性;由于变暖土壤呼吸速率增加,土壤有机碳呈下降趋势(-0.019%/a),因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变幅较小。结果表明,变暖导致植被碳增加,但土壤呼吸增强导致土壤有机碳减少抵消其影响,变暖导致总碳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动态模拟 biome-bgc模型 气候变化 五道梁草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不同气象条件下Biome-BGC模型碳通量模拟精度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斯瑶 张振振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19年第3期59-67,共9页
建立在植物生理生态机理上的过程模型Biome-BGC,能够较好地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行为和特征并被广泛采用。现有基于Biome-BGC的研究多侧重于模型季节和年尺度模拟精度的评价和应用,对不同气象条件下模型模拟精度的评价则较少。本研究利用... 建立在植物生理生态机理上的过程模型Biome-BGC,能够较好地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行为和特征并被广泛采用。现有基于Biome-BGC的研究多侧重于模型季节和年尺度模拟精度的评价和应用,对不同气象条件下模型模拟精度的评价则较少。本研究利用全球长期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验证了4个代表性针叶林站点——Lavarone(意大利)、Renon(意大利)、Loobos(荷兰)、Fyodorovskoye(俄罗斯),模拟了2011—2013年日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并着重分析该模型在上述研究区域不同气象条件下日GPP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模拟值在整体趋势上较通量验证值偏小(4%~25%);有降水的条件下,Biome-BGC模型较无降水的条件下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相关系数rno rain为0.843~0.936和rrain为0.887~0.952,P<0.01),并且典型雨天的模拟精度高于典型晴天(rsun为0.830~0.915和rrain为0.887~0.952,P<0.01)。本文结果加深了Biome-BGC模型在不同气象条件对GPP模拟的不确定性理解,明确了不同气象条件下模拟碳通量的适用性,为进一步提高模型模拟精度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bgc模型 总初级生产力 晴空指数
下载PDF
基于Biome BGC模型的黄土丘陵区典型林地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冠宇 《地下水》 2022年第4期104-106,共3页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碳水通量、水分利用特征及其响应气候变化关系,本研究利用Biome-BGC模型模拟分析了沙棘、山杏2种灌木林以及刺槐、刺槐+山桃混交、杨树、油松乔木林4种乔木林地的总初级生产力(GPP)、蒸散发(ET)和水分利用效率(W...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碳水通量、水分利用特征及其响应气候变化关系,本研究利用Biome-BGC模型模拟分析了沙棘、山杏2种灌木林以及刺槐、刺槐+山桃混交、杨树、油松乔木林4种乔木林地的总初级生产力(GPP)、蒸散发(ET)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在1999-2017年间的动态、差异及其与气候因子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从1999年到2017年所有林地GPP和ET总体呈上升的趋势,WUE则呈下降趋势。灌木林和乔木林WUE范围分别在0.92~1.44和0.97~2.1gC·kgH_(2)O。不同林地相比,以油松和杨树林的GPP和WUE最高,比最低的刺槐林平均高出61.3%和36.9%。同时,WUE在刺槐+山桃混交林高于刺槐纯林。相关分析表明,除刺槐林外,乔木林GPP和ET均与降水量极显著正相关,WUE则与降水量极显著负相关。总之,油松和杨树林可作为高效水分利用配置林地,降水量则是影响人工林碳水通量和水分利用关键气候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biome bgc模型 碳水通量 水分利用效率 气候变化
下载PDF
BIOME系列模型:主要原理与应用 被引量:31
14
作者 倪健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1-488,共8页
基于过程的平衡态陆地生物圈模型_BIOME系列及其动态发展 (LPJ_DGVM :Sitchetal.,2 0 0 0 )已经成为模拟大尺度 (全球至区域 )的植被地理分布、净第一性生产力和碳平衡以及预测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潜在影响的有效工具。本文综述了BI... 基于过程的平衡态陆地生物圈模型_BIOME系列及其动态发展 (LPJ_DGVM :Sitchetal.,2 0 0 0 )已经成为模拟大尺度 (全球至区域 )的植被地理分布、净第一性生产力和碳平衡以及预测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潜在影响的有效工具。本文综述了BIOME系列模型的发展过程 ,包括每个模型的主要原理、优点和缺陷 ,论述了模型在国际以及我国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并简单讨论了模型未来发展的趋势。以植物功能型作为基本研究单元 ,BIOME系列模型的控制因素从单纯的生物气候变量和生态生理限制因子 (BIOME1) ,发展为碳和水通量的耦合以及引入资源的有效性和竞争、干扰因子 (BIOME2和BIOME3) ,最后切入植被与环境因子的动态过程 ,成为一个全球植被动态模型 (DGVM) ,使得该模型系列日臻完善 ,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评价未来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自然和人为干扰等对潜在自然植被格局和动态的影响 ,较好地模拟过去植被的变化以与孢粉、湖面等数据进行比较。动态模型必将迅速发展并与平衡态模型共进 ,它们直接与大气环流模式相耦合 ,增强科学家对未来植被与气候模拟和预测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系列模型 原理 应用 二氧化碳 平衡态模型 动态模型 气候变化 干扰 植物功能型
下载PDF
BIOME3模型在中国应用的精确度分析及其改进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宁宁 延晓冬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30,共10页
通过对BIOME3模型输出结果与中国植被区划类型相匹配,在一级植被区划下,通过Kappa检验方法对BIOME3模型的模拟能力进行了客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BIOME3模型在植被区域等级下可以整体上较好地模拟中国植被区域(Kappa指数0.55),但存在其... 通过对BIOME3模型输出结果与中国植被区划类型相匹配,在一级植被区划下,通过Kappa检验方法对BIOME3模型的模拟能力进行了客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BIOME3模型在植被区域等级下可以整体上较好地模拟中国植被区域(Kappa指数0.55),但存在其对草原、寒温带针叶林及热带雨林区域模拟能力较弱,对青藏高原地区植被模拟能力单一,以及在区域边界处模拟不准确等不足。本工作在3方面对BIOME3模型作出了改进:1)将原BIOME3模型中大大简化的土壤下渗过程进行了较完善的机理化改进;2)采用更为完善的美国农业部USDA系统土壤分类数据库,重新设定土壤参数;3)将站点月平均温度在空间插值的基础上结合海拔高度整理出新的格点月平均温度数据库,应用于模型输入中。修改后的模型结果显示,BIOME3模型中生物地球化学模型部分对于模型的作用增强即水分胁迫作用明显增强,可较成功地模拟中国南部的灌丛、矮林植被群区;对于青藏高原冰川区模拟能力大大加强,并具有一定的垂直地带性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模型 biome3模型 下渗模型
下载PDF
Modeling Carbon and Water Budgets in the Lushi Basin with Biome-BGC 被引量:1
16
作者 Dong Wenjuan, Qi Ye, Li Huimin, Zhou Dajie, Shi Duanhua& Sun Liying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7-34,共8页
In this article, annual evapotranspiration(ET)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of fourtypes of vegetation were estimated for the Lushi basin,a subbasin of the Yellow River in China. These fourvegetation types inclu... In this article, annual evapotranspiration(ET)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of fourtypes of vegetation were estimated for the Lushi basin,a subbasin of the Yellow River in China. These fourvegetation types include: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evergreen needle leaf forest, dwarf shrub and grass.Biome-BGC--a biogeochemical process model wasused to calculate annual ET and NPP for eachvegetation type in the study area from 1954 to 2000.Daily microclimate data of 47 years monitored byLushi meteorological station was extrapolated tocover the basin using MT-CLIM, a mountainmicroclimate simulator. The output files of MT-CLIM were used to feed Biome-BGC. We usedaverage ecophysiological values of each type ofvegetation supplied by Numerical TerradynamicSimulation Group (NTSG) in the University ofMontana as input ecophysiological constants file.The estimates of daily NPP in early July and annualET on these four biome groups were comparedrespectively with field measurements and other studies.Daily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 of evergreenneedle leaf forest measurements were very close tothe output of Biome-BGC, but measurements ofbroadleaf forest and dwarf shrub were much smallerthan the simulation result. Simulated annual ET andNPP ha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precipitation,indicating precipitation is the major environmentalfactor affecting ET and NPP in the study area.Precipitation also is the key climatic factor for theinterannual ET and NPP vari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and water budgets biome-bgc the Lushi basin EVAPOTRANSPIRATION net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gross primaryproduction (GPP)
下载PDF
基于BIOME4模拟未来中国东部南北样带生物群区的分布 被引量:4
17
作者 董卓瑶 欧阳琰 +4 位作者 李航 王磊 赵德华 安树青 刘世荣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27,共7页
利用生物地理耦合模型BIOME4,模拟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中国东部南北样带生物群区的潜在分布。根据中国气候-植被的关系对BIOME4的环境限制因子进行修正,运用经过修正的BI-OME4模拟现实与未来生物群区的分布。Kappa检验表明,BIOME4可以较精... 利用生物地理耦合模型BIOME4,模拟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中国东部南北样带生物群区的潜在分布。根据中国气候-植被的关系对BIOME4的环境限制因子进行修正,运用经过修正的BI-OME4模拟现实与未来生物群区的分布。Kappa检验表明,BIOME4可以较精确地模拟生物群区的分布,其中,热带常绿林、热带落叶林、亚热带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冷温带针阔混交林、落叶泰加林和温带草原均得到了较好的模拟;温带针叶林、冷温带针叶林的模拟结果不理想;在SRES-A1B情景下,模拟结果表明热带森林、亚热带森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冷温带针阔混交林、泰加林的分布均发生了明显的北迁;在未来生物群区分布的主要变化区域位于海南沿海,热带和亚热带的交界处,北亚热带和温带大部分地区以及冷温带和寒温带境内大部分地区。热带森林、亚热带混交林、冷温带针阔混交林的面积分别增加了1.167 6×105、5.004 8×105与6.110 0×105 km2;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泰加林的面积分别减少2.089 0×105、2.162 8×105和2.517 0×105 km2;温带针叶林在未来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4模型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 生物群区
下载PDF
基于Biome-BGC模型的若尔盖不同沙地类型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晨凤 贺丽 +2 位作者 董廷发 邓东周 刘俊雁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3-1840,共8页
若尔盖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同时也是我国黄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关键区域,然而目前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地区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情况还不清楚。本文基于Biome-BGC模型,模拟了2007—2021年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地区... 若尔盖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同时也是我国黄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关键区域,然而目前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地区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情况还不清楚。本文基于Biome-BGC模型,模拟了2007—2021年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地区4种沙地类型(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和露沙地)上典型植被沙棘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再根据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公式估算出不同沙地类型上沙棘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结果表明:不同气候情景下,沙棘的WUE年均值均表现为露沙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与现行气候情景相比,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沙棘的WUE均有所下降,尤其在温度升高降水增加的情景下沙棘的WUE最低;不同气候情景下,沙棘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年均值均呈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露沙地;与现行气候情景相比,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各类型沙地上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均有所下降;降水和气温对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影响存在耦合效应,其中降水对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影响大于气温。本研究揭示了若尔盖地区不同沙地类型上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对高寒沙地的生态治理与恢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bgc模型 气候变化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若尔盖
原文传递
基于Biome-BGC模型的浙江凤阳山针阔混交林碳动态模拟
19
作者 黄璐瑶 杜珊凤 +4 位作者 纪小芳 管鑫 刘胜龙 叶丽敏 姜姜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0,共10页
【目的】探究浙江省凤阳山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碳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运用Biome-BGC模型模拟了1979—2018年凤阳山的净初级生产力(NPP)、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对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因子和NP... 【目的】探究浙江省凤阳山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碳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运用Biome-BGC模型模拟了1979—2018年凤阳山的净初级生产力(NPP)、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对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因子和NPP之间做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与二次函数拟合,探究NPP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响应模式,最后设定不同气候情景预测凤阳山未来100 a的碳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过去40年凤阳山针阔混交林GPP、NPP、NEP的平均值分别为1 392.94、451.25、16.21 g/(m^(2)·a),除了1984、2002、2005、2008及2010年,其余年份为碳汇,且呈现“碳源—碳汇”季节交替的特征。NPP对气温变化的敏感程度最高,夏季气温的上升对NPP的增加起积极作用,而冬季气温的升高却对NPP起到反作用。一定程度内,冬季降水对NPP有促进作用,而夏季降水对NPP为负作用。RCP2.6、RCP4.5、RCP6.0情景下凤阳山森林总初级生产力在21世纪均呈现上升趋势,至2100年,RCP2.6、RCP4.5和RCP6.0情景下凤阳山GPP分别达到1 552.73、1 660.30及1 960.41 g/(m^(2)·a),相对于2018年GPP分别增加1.38%、8.41%和28.00%。【结论】凤阳山森林生态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表现为碳汇,但山区夏季阴雨天气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气温对碳汇的增加作用。未来增温、降水量增加、CO_(2)浓度升高同时作用下,将有利于凤阳山针阔混交林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biome-bgc模型 碳动态 气候变化 浙江凤阳山
原文传递
改进Biome-BGC模型模拟哈佛森林地区水、碳通量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廷龙 孙睿 +2 位作者 胡波 冯丽超 张荣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099-2106,共8页
Biome-BGC模型通过耦合植被、土壤与大气间的水分与CO2交换过程,实现植被生产力的模拟,但土壤水平衡模块的不够完善,导致在长时间无降水情况下植被生产力模拟存在较大误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Biome-BGC模型中土壤水分胁迫气孔导度方... Biome-BGC模型通过耦合植被、土壤与大气间的水分与CO2交换过程,实现植被生产力的模拟,但土壤水平衡模块的不够完善,导致在长时间无降水情况下植被生产力模拟存在较大误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Biome-BGC模型中土壤水分胁迫气孔导度方程、蒸散计算公式及土壤水分流失过程等3方面进行了改进和调整,利用改进的Biome-BGC模型模拟美国哈佛森林地区蒸散、植被生产力,并与地面通量观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改进后模拟精度有明显的提高,蒸散、植被生态系统生产力(NEE)与观测值间的决定系数分别由0.483和0.658提高到0.617和0.813,蒸散逐年均方根误差平均下降了48.7%,NEE逐年误差平方和平均下降了39.8%。改进后的模型模拟结果更接近观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森林 biome—bgc模型 碳通量 蒸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